共和国奠定工业基础的重要篇章——《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述评
毛概论文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浅析中国科技发展之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题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浅析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类)1班学生姓名■■■■学号■■■■■■摘要:当下,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孕育着更新的重大突破。
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决定国家发展前途的主要因素。
昔日,当五星红旗开始飘扬在华夏大地上,中国之科技变革开始了新的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后勒紧裤腰带发展重工业和国防科技,到改革开放迎来了科技全面发展的春天,新中国科技发展之路,正是中华的崛起之路!六十多年沧桑巨变,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巨大力量,让我们越发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的走科学技术发展道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改革创新发展科教兴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和有力杠杆,是生产力。
马克思《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他首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同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生产力包括科学在内,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
而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2016届一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
1.过渡时期经济建设(49-56年) (1)奠定基础:巩固政权、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主 义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 业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 定基础。 (2)起步: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
④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 义国营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 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 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重要作用。 1950 年下半年,中央合理调整工业的政策,主要是调整 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中级国家资本主义, 1954年起逐步发展成为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 义。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部 完成
三大改造前后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经济成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分 阶级状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 剥削阶级 况 社会主义改造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 普通劳动者
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与现实间的矛 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 主要矛 级之间的矛盾 盾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从落 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三大改造
(1)形式: ①农业: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 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创新),1954年掀起全行 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 划经济体制也建立以来,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八下道法各单元精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本经验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关键)2.有一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中坚)3.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保障)4.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灵魂)5.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基础)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制定了彻底的革命纲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1949-1953)建立:开国大典巩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开国大典。
2.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1.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
④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2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补充)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54门礼炮28响含义:54个民族,中国共产党28年奋斗历程。
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①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国际: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四、西藏和平解放1.标志: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约》。
2.意义:①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各族实现了大团结③巩固了新生的新中国政权。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三、新中国科技之走向世界篇
(1976年—今)
(一)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995)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863计划” “火炬计划
什么是火炬计划?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 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 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火炬计划 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 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 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 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什么是863计划? 指1986年3月3日提出,经论证后中
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 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 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 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 先使用核武器。
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走向世界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求强
年份
求富求强
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 的原因。
A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的促进 B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和规 划,重视科技人才 C科技人员的爱国奉献和努力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体会?
• 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 科学家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 科教兴国;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景海鹏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处于极度贫困和落后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在此阶段内,中国实行了“三线建设”计划,建设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
1957年全面规划调整时,中国工业产值已经达到247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倍。
第二阶段(1958-1966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跃进”,强调快速发展,实施了一些过于激进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遭受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然而,工业产值增长率仍然很高,即使在若干个重要行业中,例如钢铁和煤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三阶段(1966-1977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化大革命”,国家对工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过,国家仍然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如钢铁工业、轻工业和冶金工业等。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极速发展和高速增长。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率先实施了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引进海外投资和技术。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家之一,包括汽车、能源、基础设施和通讯等领域。
总的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发展历程中,中国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但是在衷心服务于人民群众、创新、改革和开放等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造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改造下面,我们为考生简单梳理一下近代史纲要的重要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理清知识点。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大致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lO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52年6月,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集中地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
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3.9%上升到50%,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42%。
这种变化,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
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
按照大区、省、市、其他地区等列出了项目名称及简要介绍。
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随着执行这些项目而来的苏联和东欧专家大批增加,到5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到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共达1.6万多人(大部分为苏联专家)。
东北地区一、辽宁省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
包括:1.鞍山钢铁公司;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杨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
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沈阳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3.沈阳风动工具厂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4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严重失误项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危害(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其启示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的重要里程碑。
1949年-196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但是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工业开始繁荣起来。
这个时期,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模式,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在这个时期,我国建成了蓝色公社、大庆油田等标志性工程。
1970年代-1980年代:这个时期,我国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工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邓小平启动了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这个时期,我国逐渐淘汰低效、质量差的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
同时,政府逐渐减少干预,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实行“市场导向”。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模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工业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特别是工业化进一步加速。
在这个时期,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个时期,我国制造业、能源、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都经历了巨大发展。
其中工业化发展的最大亮点是,我国在1995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1998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国。
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
而工业化带动了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转型期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经历了一些挑战。
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市场步伐的加速,我国逐渐适应并克服了这些挑战,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为全球工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第一个五年计划
地
B.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加强
C.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D.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3、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成就最大的是
A (
)
A、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B、工业和农业
C、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农业和商业
4.如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
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
B 国(
)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同意第一种观点。“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前 所未有的,它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 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 的一步。
我国工农业生产主要产品产量比“一五”计划前有
了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我国工
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3)评价“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时,一种观点认为:了不起! 这五年中工业建设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种观点 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那时生产的解放牌汽车早就被淘汰了。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周恩来指出: ……既然我们还不能制造一辆坦克、一架 飞机、一门高级大炮和一辆汽车,那我们的国防力量怎么能算强大 呢?我们要自己生产这些东西,就要搞重工业!
材料二: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 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 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并且因为我国没有重工 业, 许多轻工业的机器,不能制造! 因为没有重工业┅┅过去在 我国农业中就几乎完全不使用机器,也很少使用化学肥料。
武汉长江大桥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 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 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之役
共和国回响(一):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之役发布时间: 2016-02-25 16:30:45 |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心源| 责任编辑:刘心源编者按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在全国两会即将启幕之际,政在协商(cppcc_china)特别策划“共和国回响”,一起来回顾、盘点从1953年开始的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国家的经济、社会与生活发生的剧变。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奠基之役“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决策工业化建设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1953年7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
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
中国现代史(1949-1956)
中国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知识联通】点:(概念)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三反运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宪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冷战、经济: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统购统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双百方针、人民教育线:(线索)政治: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大制度),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外交上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通过外交的努力,为新中国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对国家经济成分进行调整,借鉴苏联经验,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社会生活变迁受到苏联影响和政治生活较大。
文化:完成了由半殖半封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建立起人民教育制度;实行双百方针,文学艺术繁荣。
面:(阶段特征)政治:推翻三座大山,巩固新生的新民主主义政权,颁布《共同纲领》,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一五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文化:确立社会主义文化,文学、艺术、教育为人民服务,发展科技,加强国防建设【知识检测提升】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出自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2.下表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1949年宁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C.宁夏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D.政协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3.张澜清末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反对专制统治,1949年因拒绝去台湾遭软禁,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副主席。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安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其次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供应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随之起先一五年安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肯定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化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化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探讨工作供应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化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题再现】1.(2024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解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解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除D项。
中国现代科技史答题题库
中国现代科技史答题题库以下是一些中国现代科技史的答题题库:1. 简述中国现代科技的起源和发展。
答:中国现代科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从那时起,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科技和高科技产业。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 1966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在黑龙江虎林成功爆炸。
-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2003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
- 2007 年,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服役。
- 2016 年,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万吨级驱逐舰“055”型导弹驱逐舰下水。
- 2019 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接种覆盖全国。
2. 简述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答: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最初是为了满足政府机构和科研单位的需要而建立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计算机网络的规模逐渐扩大,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以下是一些中国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84 年,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网络“京广网”建立。
- 1994 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NNIC) 成立,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 2000 年,中国实现四通桥 Netbsbs 巨型计算机联网,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之一。
- 2018 年,中国完成全国政务微信公众号建设,政务服务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3. 简述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答: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
从那时起,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航天科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56 年,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
- 196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初中历史】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初中历史】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这不仅对前苏联甚至是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基本“照抄”了斯大林体制,采纳了苏联模式,因而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
【十月来风】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生:“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给正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世界观,指示了一个发展的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
并且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我国的解放斗争。
”师:“举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生:“南昌起义。
”师:“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共同点是什么?”生1:“都是中共领导下的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斗争。
”生2:“失败的结果证明了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师:“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移植照抄】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基本“照抄”了斯大林体制,采纳了苏联模式,因而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开始迈入一个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时期。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由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
”这样,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成了一个全面移植苏联模式的时期。
历史八年级下册预习复习档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大战前夜的较量重庆谈判1.背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
国民党统治集团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是中国社会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统治。
2.时间:1945.8.28—10.103.国民党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根本目的),也为了欺骗人民共产党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并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谈判中争执的焦点问题: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与否。
5.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20多万大军,像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第二课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时间:1947年3月2.形势:敌强我弱。
3.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
4.意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孟良崮之战1947年陈毅、粟裕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了号称国民党“王牌师”的七十四师。
千里跃进大别山1、背景:1947年6月30日,当蒋在陕北、山东战场全力进攻解放区时,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经过一个月连续作战,刘邓大军在歼灭大量敌人后,迅速甩开国民党军,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2、时间:1947年6月30日。
3、原因(1)大别山区是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2)只要能占领大别山区,就能迫使蒋调动其兵力回援,从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4、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5、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三课战略大决战(如果说1947年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年,那么1948年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决胜年)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作战战术:关门打狗关键地点:锦州战果:(1)歼敌47万人(2)解放东北全境(3)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格局(第一次在数量上占优势)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1、时间:1948年11月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3、作战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60万人。
中国近代史纲要卷八(带答案)
B.发展生产力
C.制约生产力
D.提供生产力
我的答案:B正确答案:A得:0.00分
56.手工业合作化基本完成的时间是()。
A.1955年底
B.1956年底
C.1957年底
D.1958年底
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B得:0.00分
57.1954年底,互助组的数量近()。
A.400万
B.600万
C.150个
D.170个
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A得:0.00分
3.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继续发展农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发展轻工业
D.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B得:0.00分
4.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A.经销
B.公私合营
C.代销
D.代购代销
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B得:0.00分
27.1950年以后,国家资本主义得到相当程度发展的形式不包括()。
A.加工订货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私营经济
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D得:1.00分
28.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之后,中国存在着的基本矛盾不包括()。
B.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C.进行三反五反运动
D.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我的答案:C正确答案:C得:1.00分
46.没收官僚资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
B.解放战争初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1956年以后
我的答案:C正确答案:A得:0.0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问世不久, 便受到图书出版界和知识界的关注, 北京知名的万圣书园把该书列为 20 05年
度有 影响 的 4 0种著作 之一 。
维普资讯
I 期 戴吾三: 共和国奠定工业基础的重要篇章——《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 转移(99 16) 述评 17 1 - 96 》 4 0
1 技术史学
开启 新风
很 长时 间以来 , 中国技术 史 、 工业史 的研究 和著述 基本是 3种类 型 : 通史 、 专史 和通史 专 史的混合体。通史如《 中国古代工业史》 、 中国近代工业史》 ; … 《 专史 如《 中国科学技术
联专 家
《 苏联技术向 中国的转移(99 16 ) 技术 史 技 术转移 14- 96 》
N 9 02
苏
中图分 类号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7 .4120 ) 100.7 6314 (08 O.160
2 纪5 0世 0年代是 中苏 关 系史上一 段特殊 的岁月 。 由于 中苏两 国在意识 形态 上互 相认
维普 1 (o8年) o一 l2 期 2o :l6 l
T eC i s Junl o eHsoyo c ne n eho g V 12 o1 20 ) h hn e o r frh i r e a t t fSi c dTcnl y o.9N . (0 8 e a o
是技术史 , 也不能说是经济史或社会史 。西方学者研究 中国的著述 ( 中国早期工业 如《 化 》 ) 采用 的视 角 和方法 能给 我们 带来 一些 启发 。 所
近几十年 , 技术与文化、 技术与政治 、 技术与城市 、 技术与艺术 、 技术转移等成为国际 技术 史界研 究 的方 向 , 有其 他专 业 的学者从 别 的角度 来研 究这 些 问题 , 如 有政 治学 者 也 例 对技 术转移 感 兴趣 , 出专著 《 写 海外 援 助和技 术转 移 》 引。 ¨
共 和 国奠定 工业基础 的重 要篇章
一
《 苏联技 术 向 中国 的转 移 (99 16 ) 述评 14- 96 》
戴吾三
( 清华大学 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 , 北京 10 8. 0 04 )
张柏春、 姚芳、 张久春 、 蒋龙著: 苏联技术 向中国的转 移(99 16 ) 。 《 14 - 96 》 济 -
史》 的水利卷、 机械卷 、 矿冶卷等等 , 以及《 中国工程技术史大系》 《 、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各分 卷; 混合体如《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 J《 、中国近现代技术史》 J 。比之古代技术史 , 近 现代中国技术史门类更多, 专史就有计算机史、 航天技术史、 电力技术史等等, 甚至同一门类 还可细分 , 中国铁路发展史》 、 中国铁路机车史》 、 中国铁路通信史》 等等。专 如《 ]《 ]《
同、 在经济上互利互补、 在国家安全上相互需要等原因, 苏联大规模地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成 为 中国历史 上空前 的科技 大事 。 半个 世纪风云变幻 , 随着 中国的崛起 , 再来 回顾 这段历史 , 须承认 : 必 苏联技 术 向中 国的
大规模转移, 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 , 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2 对 0
收藕 日期 :20 -0 1 O 7 1-9
一
作者简介 : 戴吾三 , 5 年生 , 13 9 湖北麻城人 , , 博士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 研究方向为技术史、 技
术与文化 。aw sn diua @ma . igU .d .n i t nh 8eu c 。 ls
① 见 : 圣 书 园 网站 (t :/ w al gsok.o 。 万 h p/ w w.l aeboscm) t s
南: 山东教 育 出版社 , 0. 1 2 4年 2月第 1版 ,2 0 59页 , 5 5元。IB 752 -81 S N:-38 0 - 4 9 摘 要 结合对 传统技 术 史 学研 究模 式的分 析 , 价 了《 评 苏联技 术 向 中国的
转移(99 1 6 》 1 - 9 ) 出版的意义, 4 6 肯定 了作者“ ‘ 术转移 ’ 角, 从 技 视 探讨 2 世 纪 o 5 —6 0 0年代现代技 术在 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的努 力, 为该 书在 国内技 术 史界 开 认 辟 了新的研究方向。该书的篇章结构既见历史脉络 , 也注意点和面的结合, 个案选 取有代表性 , 分析有说服力。对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和影响的讨论促人思 考 , 而还 需深入 。 然 关键词
随着 中国与西 方 的学术 交流 越来越 多 , 中国科技 史界 的研 究路 数也在 改 变 , 中国科 由
学院知识创新项 目推出的《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就表现出选题 的多样化与 研究方法的创新。如 《 苏联技术 向中国的转 移 (99 16 ) ( 14 - 96 》 以下简称《 苏联技 术转 移》 就让人感到一股新风 , ) 作者努力“ ‘ 从 技术转移 ’ 这一视角 , 探讨 2 世纪 5—6 年代 0 0 0 现代技术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该书考察一个历史阶段 , ¨ 聚焦苏联技术转移 , 可视为 史学的专题研究 ; 同时开辟 了技术史研究 的新领域 。试想 , 早在 1 9世纪 6 0年代 , 就有欧 美的船舰与兵器制造技术以及相关的矿业 、 铁路 、 电报等技术 向中国转移 ; 当今 , 仍有西方 先进的机械技术 、 电子技术 、 计算机技术在向中国转移 ; 而改革开放 的中国也有许多具备 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向其他国家转移 , 涉及不同的历史时期 、 同的国家和地区 、 不 以及 多 种技术形式 , 关系到中国近现代社会 的变革 , 影响深远 , 大有研究 的空间。
业史 的研 究有 利 于 把 问题 研 究 得 深 透 , 当然 应 受 到 肯 定 。 然 而 其 缺 陷 也 很 明显 , 专 即 业 划分 过 于 细 窄 , 利于 学 术 共 同体 的交 流 , 作 出版 后 的受 众 面 也有 限 。 不 著
其实 , 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划分 , 社会史 、 文化史 、 科技史……, 通史 、 专史 、 专题研究都 是 因人 而治 。西方 史学 界 、 技 史界较 早地 意识 到 这些 问题 , 行研 究 时并 不局 限于 刻板 科 进 的模式。一些有影响的经典之作并不能简单归类 ,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 , 如《 J既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