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浅议梁实秋的文艺批评思想
可与拜 伦 同 日而语 。 ” 拜 伦 的 精 神 包 涵 了极 度 的 反 叛 、 恋爱的激情 , 这 就 是 浪 漫 主 义 的 核 心—— 自由和 解 放 。五 四的热 血 , 充 溢着 梁实 秋这 位年 轻批 评家 的心灵 。
二、 古 典 主义 时期
( 一) 伪“ 白璧德 的 门徒 ”
长 为现代 文学 史上 重要 的文 学理 论 批评 家之 一 。他 的《 浪 漫 的 与古 典 的》、 《 文 学 的纪 律 》、 《 文学批评论》 三
部批评文集开始敏锐地从理论角度反思新文学 , 在唯美浪漫主义文学观之后 , 转 向了哈佛大学教授 白璧德倡 导 的新人 文 主义 , 吸收 西方 的人 文主 义思 想却 不是 全盘 西化 , 在文 学实 践 中形成 了 自己独立 的古典文 学体 系 。
潮之 外独立的古典文艺体系 。其文学艺术思想 都集中在 “ 古典” 和“ 浪 漫” 这 两个词 里 , 这 两种思想 形成 了一种奇特的悖论 的融合 、 互 补 。梁 实秋 的新人文 主义文艺 批评理论 形成 了西方 古典 思想 与
中国传统 思想的交接 , 其文艺思想 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开始 走向 中和 , 形成 中国现神是一种旷古未有的精神 , 引发 了无数人的坚定信念 , 然而此后这些信念被各种思潮和团体分化。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5— 3 0
[ 作者简介 ] 余 敏( 1 9 8 1一 ) , 女, 湖北成 宁人 , 成宁职业技 术学 院讲 师, 硕 士, 从事 中国现代文 学研 究。
望, 达到礼 欲平 衡 。“ 儒家 ‘ ‘ 陛相 近 , 习相 远 ’ 的观念 构成 了梁实 秋 人性 观 的根 基 ” ‘ , 这 是 梁实 秋 接 受 白璧 德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梁实秋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
因此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但对如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
他一再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
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
为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
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因此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理性是人性的中心,“人性之所以是固定的普遍的,正以其理性的纪律为基础”。
他对五四时期流行的人道主义学说不能接受,把它看作情感泛滥的结果。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智欲的人性论。
梁实秋文艺思想简析
维普资讯
2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l 9卷
梁实秋之 所以抓住这 一点 不放 , 完全否定了五 四新 文学 的价值, 于他推崇备 至的是 合乎理性 、 文尔雅 在 温 的文学传统, 新文学解放个性的态势让他脆弱的神经受不了. 以他要抡起理 性的大 捧将情感的 萌芽毫不 所 客气的棒 杀, 让文学园地 里只有理性 的大树一枝独秀. 而把情感的花朵毫不客气的扫地 出门。 偶 尔, 我们也看 到梁实秋似乎并 未将 感情完全排 斥掉 . 他说“ 情感 不是一定该 被诅咒的 , 伟大的文 学者 所该致 力的是把情感放在理性 的缰绳之下 , 赞成新 古典派的 批评家 “ 不 常常 把理性 与情感看 作对立 的 两样东西. 好象情感从 门口进 来, 要把理 性从 窗 口挤 出去一般 ” , 想在感情 和理 性之 间执 行 中庸 之 便 他 道 。但是这种呼声实在过于细小, 被理性 至上 的叫喊 完全淹 没了, 因而, 不废情 感的建 议大约 只是粱 实秋 推崇理性的曲终奏雅 而 已, 乏实际 意义。 缺
() 1 以理性 来压 制 和排斥 文学 中的情 感表现
文学是理性 的还 是情感 的, 长期 以来理论界多有争议 。梁实秋明显 的是 站在理性 派 一 边的。 他认为, “ 文学之创作当有理智之选择” “ ,文学 的力量 ……在于节制 ……要遵奉 内在节制” “ .所谓 的节制 的力量. 就 是以理性驾驭感情 , 以理性 节制想象” . )处处以理性的节制作用来抑制文学 中感情 的 自由飘 荡. 让情感 在
维普资讯
2 L 3月 期 第 09卷第 1 0 2年
J UR 1O A HE S( )I GEQI院D 学 UNI E ST O NA F岛 大 学 Z L 青 TE C R 师 范 学 NG A E O 报 R I Y V
鲁迅梁实秋_人性_论战评议
・序跋与书评・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八年第六期 鲁迅梁实秋“人性”论战评议● 蔡清富 发生于70年前的鲁迅、梁实秋论战,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但时代的风雨并没有洗刷掉这次论战的意义。
它像一块磁石,依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1997年华龄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还有着不少的销售量,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为什么会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呢?这是因为这次论战涉及的文化问题很多,如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民众与天才的问题,文艺要不要大众化的问题,关于文学的翻译问题,等等。
其中,尤其是人性与阶级性的问题,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理论意义。
而这个问题又是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人们总希望从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中获取某种教益。
我国以往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鲁梁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梁实秋的观点是错误的。
海外有的研究者,不同意我们的看法,如挪威奥斯陆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杜博妮(Bonnie McDou-gall)说:“我多年前研读这场争论的印象是,鲁迅并不公平,论辩也有欠逻辑,文字上很不客气,还有人身攻击。
相形之下,梁实秋就理性得多,公平而且有耐心。
这场笔战的结果,就我的印象而言,是鲁迅得胜,但并不是他有理,而是因为他的文笔比较犀利。
不过,道理是在梁实秋这边的。
”(转引自《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7期)近年我国的研究者,也有人对过去的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
1997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认为,鲁迅等人与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论战,是一种“错位的对话”,其理由是:“这场论争涉及面甚广,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诸问题都在论争中被提了出来,尤其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功用、价值等问题,更应认真讨论、深入论争。
但是,由于当时你死我活的阶级搏斗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这次论争基本上只停留在政治层面上,而忽视了其他层面。
梁实秋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结论,在政治上自然是荒谬悖时的,但他立论的理论基础———新人文主义却主要根植于文化范畴和审美范畴,在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学建设中,自有其参考性价值,绝非一无是处,比如追求审美的普遍性、永恒性,就本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共同目标。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_论梁实秋对_五四_新文学的批评
在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梁实秋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
他的批评文字虽然终究未能改写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但是它始终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着一种警示和提醒的作用。
如所周知,梁实秋始终没能融入此前所谓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之主流,比如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左翼文学的主流,抗战文学的主流,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观念所内在决定了的,但是他那种冷静的观察却是为很多时代的弄潮儿所远远不及的。
梁实秋是一位自由主义文人。
并且,可贵的是,他对自己所曾信仰的新人文主义观念始终信守着,也许,这就是一个现代文人所理当具有的德行之一吧。
或许这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子迂,有点子隔,但是,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如果满身尽是市侩气,尽是一肚子投机意识,那么,这样的文人还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吗?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批判是从他到美国之后开始的,准确地说,是从他开始作为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教授的追随者和入门弟子开始的。
关于此点,梁实秋在晚年仍然亲切地回忆说,“哈佛大学的白璧德教授,使我从青春的浪漫转到严肃的古典,一部分由于他的学识精湛,一部分由于他精通梵典与儒家经籍,融会中西思潮而成为新人文主义,使我衷心赞仰。
”(1)在当时,白璧德为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新人文主义文化理念和批评理念,他因此不仅完全摒弃了此前对创造社诸人之浪漫主义和自我表现主义文学观所具有的好感和同情,而且开始对其给予了新的反思,并且把这种反思拓展到了对整个“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上来,这就形成了他后来所写的第一篇重要批评文章——《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标志着梁实秋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的诞生。
故而,我想在此主要对这个文本进行一番解读,看看梁实秋是怎样批判“五四”新文学的,并以之为中心对梁氏当时的文学观念给予一定的清理和反思。
仅就《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来说,梁实秋所言“现代中国文学”即是指“五四”新文学,但是,他在当时有一个较为偏执的观点,乃认为文学并无新旧之分,只有中外可辨,所以,他对“新文学”的提法是带有几分先在的偏见的,因而这使他自然]史论]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论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批评]袁盛勇对“五四”新文学之叙述带有一种嘲讽的语气。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梁实秋作为古典主义文学的推崇者,主张文学的规范化,从其对新文学运动的态度上,可以看见其对人性的阐释。
“文学里面有两个主要的类别,一是古典的,一是浪漫的”梁实秋也正是用古典主义的旗帜,对新文学运动进行了有力反思。
他认为新文学运动一定程度上是浪漫主义的文学——重感情,轻理性,缺乏规范,不守纪律,是应极力批判的。
在梁实秋的文艺理论中他提出,文学活动的最高标准是古典主义。
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对其人性论特征的把握并提出了“文学的活动始于表现出一个完美的人性”。
一、关于人性既然是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观,那还推崇的是古典主义文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我们有必要关注梁实秋“人性论”同自然人性论的内在区别。
一般所说的“人性论”大多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的人性论,即肯定人的情感欲望与自然本性的的合理要求,反对一切牵制人的暴行,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人性论。
五四新文学就很有自然人性论的色彩。
但这正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反对五四文学解放个性,解放自我的浪漫主义特征。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关于人性,梁实秋从未有过系统的理论阐述。
但是通过加以文献整理,我们可以概括出:人性是常态的、普遍的,是文学之标准。
“人性”的文学观应该有两个维度,一是常态的,一是普遍的。
“常态的”是指人性乃根本不变的永久恒定。
就像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会遭遇“绝对的真实之物”。
人的语言有时是无法适当加以描述的,因为梁实秋所谓的“人性”是支撑一切文学活动进而涵盖一切文学活动进行时的“绝对者”。
难怪梁实秋会认为“常态的人性与常态的经验便是文学批评的最后的标准,人性是根本不变的。
”从哲学关于真理的态度,我们很容易将梁实秋“人性”称之为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看作是常态的不变。
第二个维度,梁实秋所谓“人性”还是“普遍的”,即人性是面对社会全体的,而非依附于个人自我的。
梁实秋在谈及人性时,从未明确解释“人性是什么”的问题。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梁实秋作为新古典主义文学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理论从最初就备受争议,而且经常受到误解与排斥。
梁实秋从小家境富裕,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精通古文,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儒家的一套,后来又店铺,使得梁实秋为文给人的感觉既有儒家君子的温柔敦厚,又不失英美自由主义的绅士风度、公平精神,笔锋显得不够凌厉。
虽然这并不是他最后走上古典主义的必要经历,但后来走上古典主义道路似乎有着某种征兆,在后来提出的观点多多少少与这段经历有关。
从小的学习也为古典主义打下深厚的功底。
梁实秋曾经是热衷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而二十三岁赴美留学,师从白璧德之后,博学慎思的白璧德把他从浪漫的热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
梁实秋彻底成为古典主义的拥护者,并成为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理论的奠基人。
一、梁实秋观点转变历程梁实秋提倡新人文主义,认为一位作家如果不能冷静全面的观察人生,即会失于偏激成为浪漫主义。
当然梁实秋认为革命文学同样以偏概全,最终引发与鲁迅的论战,即有名的鲁梁论战。
论战发生时梁实秋二十五,鲁迅四十七,梁实秋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姿,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还有一些左翼作家也参与论战,如冯乃超等。
论战从一九二七年十月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一年初才告一段落。
梁实秋写《卢梭论女子教育》,鲁迅针对此文发表了《卢梭和胃口》《文学和出汗》,论战由此开始。
论战的争端在于:文学应该正视普遍的人性,抑或强调阶级性。
梁实秋主张人性超越阶级而且历久不变,文学表现正是这种普遍而恒久的人性。
鲁迅则认为人性因阶级而不同,更随时代而变化,不能一味要求文学去处理抽象的人性。
而这一问题不能单纯地说对错,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梁实秋能够挺身而出,明确地指出文学的本质,表现出了智者的眼光。
二、梁实秋对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1.古典主义的基本观点及西方古典主义大家的观点古典主义,一般而言,它有两种基本定义,从狭义上讲,它是指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法国兴起后流行欧洲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同时也指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 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 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 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 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一 引言 梁实秋是 20 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大名鼎鼎的人物。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对梁实秋的文学思 想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
梁实 秋的文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产生的原因又何在? 二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 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这些影响深 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同时, 文学创 作是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升华, 凝结了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艺术想象力,渗透着创造者的人格力量。
因此,我们 应该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给予其合理客观的评价。
1 梁实秋的人性论 梁实秋在文学问题上一贯强调理性的节制, 反对“放纵”情感的 浪漫主义,他力主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文艺。
梁实秋与鲁 迅 进行过持久的论战,其焦点聚焦在民众与天才、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 要不要大众化等问题。
所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与左翼作家之间在文 学问题上好像结下了“深仇”, 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梁 实秋的创作执著地固守人性论的文学界面, 其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
他是作 为自由主义倾向的文人代表而闻名的,有一段时间连中学课本上都收有讨伐他 “人性论”的文章;但到底又还是陌生的,对梁氏的思想渊源及文学 观的研究了解一直很少。
我们在探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体系时会发现: 人性观是 一个基础的核心,它反映着梁实秋看待文学的实质、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价值尺度等核心问题,简而言之,“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
不受欢迎的批评家——论梁实秋文学批评的缺陷【内容提要】梁实秋在现代文学史上,其实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批评家,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在批评义理上,抱持一种比较狭隘的立场,对新人文主义还存在着误读和误用,在学识上也显得不大扎实,而在行文中又流露出一种轻浮的才子气和傲慢的贵族气。
这些缺陷决定了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上未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批评家。
他是现代中国唯一受过专业训练的批评家。
梁实秋在哈佛大学留学时,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家白璧德教授,专攻文学批评。
梁实秋在学习上是努力的,他的作业曾经得到白璧德的好评。
梁实秋回国后在各大学任教,主要讲授的也是西方的文学批评史。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上的良好训练,使人们有理由期待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批评家。
但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在文学圈子里并不受欢迎。
左翼文学界厌恶和批判梁实秋,京派文学圈子也反感和排斥梁实秋。
梁实秋40年代后不再从事文学批评,也许与其在文学界“混”不下去有关。
粱实秋的文学批评为什么不受欢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人注意和探讨这一问题。
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找原因。
但本文认为,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在学理、学识和学风上存在的内在缺陷,是他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一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之所以不受欢迎,首先是因为他的批评在学理上存在缺陷。
众所周知,梁实秋以前信奉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后来出国留学接触到白璧德,转而信奉新人文主义。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中是以新人文主义信徒的面貌出现的。
梁实秋曾说:“白璧德的学说我以为是稳健严正,在如今这个混乱浪漫的时代是格外的有他的价值。
”1后来研究界对梁实秋文学批评学理的批评,也主要着眼在对新人文主义这种学说的批评。
我们这里不谈新人文主义在学理上的缺陷,姑且假设新人文主义完全正确,但滑稽的是,口口声声信仰新人文主义的梁实秋,其实并未能完全把握住新人文主义的精髓。
理性的批评_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及批评理论剖析
2010年第2期No.2.2010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r n a l of Huz h o u Vo c a tio n a l a n d Te c h n ol o gi c a l C oll e g e 2010年6月J un.2010理性的批评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及批评理论剖析3宗培玉(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旅游分院,浙江 湖州 313000)摘要: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个有着自足体系的批评理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他自己独特的新人文主义立场的文学观上的。
文章通过分析他的文学观,进而对他的批评理论本身进行梳理,从人性、历史的透视和判断、伦理几个关键词分别对其理论的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批评目的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勾勒其理论的大致框架。
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批评理论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388(2010)02-0054-03R ational CriticismOn Liang Shiqiu’s New Humanism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ZON G Pei2yu(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Tourism,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uzhou313000,China)Abstract:As a critical t heory wit h self-contained system in t he new literature in t he history of a country,Liang Shiqiu’s new humanism t he2 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is based on his own unique position on t he new humanistic view on literature.This paper attempt s to analyze his liter2 ary concept furt her in his criticism of t he t heory it self in order,and study t he t hree aspect s,which are t he standard,t he met hod and t he pur2 pose of criticism respectively by using such key words as human,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judgment s,and et hics to outline t he general framework of his t heory.K ey w ords:Liang Shiqiu;new humanism;literature subject;critical t heory梁实秋在《文学讲话》中曾说:“文艺批评,在我们中国文学里,比较不甚发达……很少有人在理论上对于文学做有系统的研讨。
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
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导语:梁实秋把“模仿说”引入诗歌理论批评,在论及诗与画的关系问题时,从表现对象和题材的不同这个角度主张二者的分界,指出“诗是人类活动的模仿”,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则由于不能表现人的动作而无法进入诗的世界。
以下是小编整理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欢迎大家阅读!综观梁实秋的文艺理论批评,“人性论”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不论从文学、审美,还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他的这种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文艺思想体系都有其独特的成就,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同时,由于个人观念和时代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有局限和不足,由此也使他成为当时文坛上颇有争议的人物。
但是,不管外界的评价怎样,梁实秋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的根基在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1]122。
对于“人性论”的是非偏颇,历史的发展自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作者在此不想做过多的讨论。
本文只是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文艺批评领域一个常见的话题――诗与画的关系谈起,从“模仿说”以及“理性节制情感”原则两个方面,探寻人性观点在梁实秋诗歌理论主张中的体现,希望这种探索能从历史发展和诗歌精神重建的角度对当下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点小小的启示。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们历来都有较多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宗白华、钱钟书以及法国的莱辛等。
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文中,宗白华先生从他的“意境”论出发并以此为宏观参照系,主要从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两个角度论述了诗和画的关系,并且着重强调了二者的区别,认为诗和画毕竟是两回事。
在文章的结尾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说的:“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互相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为了文学的尊严——梁实秋文学人性论新解
1文学是 有尊严 的
文 学 的路 有 多 种 可 能性 。文 学 就 是 文 学本 身 , 一 指称 只标 这
明 了她 的基本特性 , 并没 有先验 地蕴含 着怎样 的倾 向。任何 但
“ 学应 该 怎样 ” 文 的提 法 只 是 一, 不 是越 走 越 窄 的 。文 学 既 可 选 择 雅 , 可 选 择 而 也
多 问题 。梁 实 秋 所 言 “ 性 ” 人 性 中混 杂 着 生 物 性 和 社会 性 的 人 是
性化诉求都应 受到尊 重。同样 的 , 直接或 间接反 映着人 性 的文 学, 也有多样的个性化诉求 。能够 自由地追寻便是文学的尊严 的 体现 。创作 、 解读 、 研究 , 以有 不同的见解 , 可 但绝不 能生 硬地强
俗; 既可以严肃紧张 , 也可 以轻松活泼 ; 不一定非要登上神坛宣示 某 种 终 极 关 怀 , 不 一定 焦 虑 紧 张 地 去 干 预 社 会 。但 反 过 来 , 也 文
学 应 有起 码 的尊 严 。她 不 是 工具 , 不 是 玩 具 。 她 有 尊 严 , 的 更 她
尊严来 自于 自然和人性 的尊严 , 的尊严 。人有 各样 的人性 , 人 也 有各种 的人生 。每一个个体都有作为能动 主体 的个性化诉 求 , 社
忽视 甚 至 埋 没 。但 历 史终 究 不会 遗 弃 他 们 . 会 给 他 们 一 个 贴切 终
但 不顾 文 艺 的发 展 规 律 , 求 一 种 概 念 化 的 模 式 , 在 是 过 犹 不 强 实
及。在谈论 文学的时候 , 文学本身 的声音却完全被压制 了, 文学
在这里是没有尊严 的。不可避免的 , 坚持新人文主义 的人文学者 梁实秋与左翼文坛发生 了激烈的论战。一方反对思想统一 , 一方 急 切 地 想 统一 文坛 的枪 口。 论 战 的焦 点是 文 学 的 人 性 论 。有 着 足够理论 自信 的梁实秋在论战中确实也有卖弄理论的嫌疑 , 这种 姿态应该摒弃 , 但在 面对有压倒 性优势 的对 手时 , 实提出 了某 确
试论梁实秋的人性论实质
典 主 义 和 逆历 史潮 流 而 动 的 保 守 思 想 。 西 方 的人 性论 史 大 概 可 以 分 为 古 代 人 性 论 、近 代 人 性 论
和现代人 性论 三个 阶段 。 从古到今的西方人 性论史 。 基本上是
判 。事 实 上 在 整个 西 方 的人 性 论 史 上 这 是 一 种 改 头 换 面 的 古
化理念、 文学批评 中。 梁实 秋都散发 出一股浓郁的保守气息 和 传统意味 , 如在政治思想上不赞成激进 的革命 。 而欣赏温 和的 变革与改 良; 在社会思想上欣赏优胜 劣汰和等级制 。 反对社会 主义和人道主义 : 在经济思想上拥护私有财产制 . 抨击公有制
下儒 家文 学传 统 了。其 实他 千 里 迢 迢从 美 国 学来 的二 元 人性 论 , 实质 就是 大 受时 人 批 判 的 宋 明 理 学 人 性 论 。 要 保 守 他
的 也 是这 种 积 满 历 史 尘 埃 的 “ 以理 制 欲 ” 的人性 论 。
关 键 词 : 实秋 ; 粱 人性 论 ; 人 文 主 义 ; 守主 义 新 保
伊 德 的 非 理性 思潮 毫 不 客 气 地 加 以排 斥 与抨 击 。他 所 谓 的理 性也只是伦理学意义上 的道德理性 .而非近代 以来认识论意
பைடு நூலகம்
绝对 内容( 文学本 质论 ) 而且是文学批评 的惟 一标准和尺度 , ( 文学批评论 )在《 , 文学 的纪律》 一文中他说 :文学发于人性 . “ 基 于 人性 。 止 于 人 性 ” 人性 似 乎 成 了梁 实 秋 检验 一 切 文 学 亦 。 的试 金石 。因此掌握 其人性论 的实质和渊源对理解粱实秋其
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
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导语:把“模仿说”引入理论批评,在论及诗与画的关系问题时,从表现对象和题材的不同这个角度主张二者的分界,指出“诗是人类活动的模仿”,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则由于不能表现人的动作而无法进入诗的世界。
以下是小编整理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欢迎大家阅读!综观梁实秋的文艺理论批评,“人性论”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不论从、审美,还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他的这种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文艺思想体系都有其独特的成就,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同时,由于个人观念和时代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有局限和不足,由此也使他成为当时文坛上颇有争议的人物。
但是,不管外界的评价怎样,梁实秋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的根基在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1]122。
对于“人性论”的是非偏颇,历史的发展自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作者在此不想做过多的讨论。
本文只是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文艺批评领域一个常见的话题――诗与画的关系谈起,从“模仿说”以及“理性节制情感”原则两个方面,探寻人性观点在梁实秋诗歌理论主张中的体现,希望这种探索能从历史发展和诗歌精神重建的角度对当下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点小小的启示。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们历来都有较多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宗白华、钱钟书以及法国的莱辛等。
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文中,宗白华先生从他的“意境”论出发并以此为宏观参照系,主要从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两个角度论述了诗和画的关系,并且着重强调了二者的区别,认为诗和画毕竟是两回事。
在文章的结尾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说的:“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互相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论徘徊于古典与浪漫之间的批评家——梁实秋
二、 文化 语境 的变 化 与 梁 实 秋 批 评 策 略 的 调 整
梁实秋 12 9 6年 回国 , 第二年 就爆发 了“ 从文学革命 到革命 文学” 论争 。革命文学试图以集体 主义取代个人主义 , 以革命 的 纪律来 约束 自由精神 。鲁迅在这个转折 时期 , 受到来 自否定五 四文学传统的梁实秋与“ 左翼” 文人 的夹击 。后来 , 随着鲁 迅 向 “ ” 也 带 动 了一 大批 五 四文 人 转 向“ 翼 ” 左 转 左 。梁 实秋 对 五 四文 学的批评就失去 了针对性 , 但是 “ 翼” 左 革命 文学家的诉求 与梁 实秋 的理论有相似之处 。他们 以西方 的批评 理论为指针 , 褒 来 贬五四新文学 , 排斥异己。革命文 学家 以马克 思列宁主义学 说 为指针 , 受到梁实秋的奚 落, 说是“ ‘ 在 左翼 ’ 之下 , 只有一套刻板 的批评 , 并无所谓批评家 , 理论 家。因为理论 根据 , 批评标准 等 等 , 由马克思, 早 列宁给制定 了。这点 用在梁 实秋 那里也可 以, ” 他 的批评早在白璧德那里就规定好了。 如 果 说 梁 实秋 在 清 华 时 期 是 浪 漫 的 , 到 白璧 德 影 响 在 回 受
“ 绍 的批 评 ” 种批 评 缺 少 对 作 家作 品 深 入 了解 , 不 足 与 文 介 这 尚 学批评相提并论 。第二是“ 纠正的批评” 由于外 国作品翻译的杂 滥, 对于翻译纠错 的批评就产生 了, 格意义上讲 , 严 纠正不算批 评 , 成 为批 评 , 要 对 一 派 或 一般 人 的谬 误 思 想 或 主 张 进行 纠 要 需 正 。第 三 是 “ 象 的批 评 ” 这 种批 评 态 度 是 率 真 的 , 字 是优 美 印 , 文 的, 故受欢迎 , 但是这种批评缺 乏标准 与系统 , 缺乏全体 的 比例
论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观
论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观黄颖 1101012030 摘要:梁实秋被不少学者称为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批评, 也是第一个潜心研究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作为专门学问、专门事业的人”。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 强调文学要忠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 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 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 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
这显得更接近真理, 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
关键词:梁实秋; 人性; 人性论;作为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核心, 人性论一直是容易引发争论的焦点。
对梁实秋文艺思想理解的分歧往往也集中于此。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梁实秋被中国大陆一般人所知是因为他是人性论的宣扬者, 而且这种人性论还被定义为资产阶级人性论。
其实, 只要认真读两篇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批评文章, 就可能发生疑问: 梁实秋的人性论果真是资产阶级的吗? 当然, 梁实秋确实为资产辩护过, 也赞同资产是文明的基础的论断, 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与资产阶级人性论却有很大的不同。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的, 认为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 但是,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那里来的, 是以理性控制感情与欲望为基本、以接受理性指导的人性为常态的人性。
这种与希腊的古典理性结合在一起的人性论, 既反对个人不受理性指导的自由追求, 又反对基于同情的人道主义和平等观念。
人性, 即一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问题, 历来众说纷纭, 是中外哲学关注的重要命题。
从文化原典来考察, 中国古代以孔子的伦理人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人性论两大流派为代表: 儒家认为“仁者人”也,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从伦理道德角度来探讨人的本性; 道家则主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强调人的自然天性, 要求顺应自然规律、舒展人的本性。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 就有智者普罗塔哥拉人性利益论!与柏拉图理性人性论!的差别: 前者认为感情欲望和利益是人的本性, 道德以满足欲望为标准;后者则以理性世界为人性的来源, 提出清洗人的灵魂、除去人的欲望, 以达到绝对完满、至善的境界。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评论家、思想家,他的批评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推进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人性论”批评思想更是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开创性。
因此,对于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对梁实秋学术思想的深入探究,也是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提升的贡献和推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的深入研究,解析其“人性论”思想的来源、内涵、特点和作用,进一步阐述其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提升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 梁实秋“人性论”思想的理论来源和背景是什么?2. 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思想具有哪些特点和内涵?3. 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梁实秋“人性论”思想进行深度探究,从源头、内涵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 梁实秋“人性论”思想渊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分析。
2. 梁实秋“人性论”思想内涵的论述和分析,详细阐述其人性观、艺术观、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特点和内涵。
3. 梁实秋“人性论”思想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启示,从批评方法、批评标准和批评对象三个方面探讨其作用和价值。
四、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梁实秋“人性论”思想的渊源和背景、梁实秋“人性论”思想的内涵、梁实秋“人性论”思想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启示、结论。
新人文主义者的追求_论梁实秋新月时期的文艺思想
梁实秋是用人性论作为他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和核心的。“人性论”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概念。通 常我们现今所理解的“人性论”即指人的本性, 包含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自然属性是从动物 种类间互相竞争的原始本性衍生出的、 对于自我生 存温饱和性欲满足的追求, 由此而生发的对名誉、地 位、金钱的向往; 社会属性则是指人在长期社会生活 中形成的对真善美等精神品质的追求。 但是梁实秋 的“人性论”明显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人性论”存在 着很大的差异, 他并没有直接去阐述人性的概念、正 面去解释人性的内涵, 而是把人性放在两个参照系 中, 通过比较的方法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独特的理 解和认识。
春
想
求
1924 年秋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 选修了契特雷 治教授的“莎士比亚”、韦伯斯特教授的“培根与密 尔顿”、默道契教授的“美国早期文学批评”和白璧 德教授的“16 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 其中白璧德宣 扬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 梁实秋 晚年是这样表述的:“哈佛大学的白璧德……融会中 西思潮而成的新人文主义, 使我衷心赞仰。”①“他强 调西哲理性自制的精神, 孔氏克己复礼的教训, 释氏 内照反省的妙谛, 我受他的影响不小, 他使我踏上平 实稳健的道路。”②自此他告别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 的理想, 走上了新月时期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道路, 成 为了一个新人文主义的忠实信徒。 他在这个时期写 下了一系列深有影响的著作, 如《浪漫的与古典的》、
以互相影响渗透, 而使两者独立起来, 显然在概念外 延与内涵上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但是对常态不 变人性的强调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文学观, 具有纵 深的历史感。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是从现实 角度去理解文学的, 那么梁实秋的人性论则是从历 史的角度去评定文学价值的, 立场出发点的相异, 带 来了对人性论、 阶级性的不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作者:白龙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2期
摘要:梁实秋以模仿、道德、理性、判断为关键词,建构了比较丰富系统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形成了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
其理论资源直接来源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学的精髓。
关键词:人性论;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5-0006-01
一、“人性论”文学批评的来源
(一)新人文主义人性论
梁实秋在1924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他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壁德,选修导师“美国16世纪以后的文学批评”课程,并系统读了白壁德的5部著作,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世纪初期的美国,资本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矛盾已经暴露出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使得更多的西方人感到苦闷甚至绝望,为了摆脱这样一种状况,知识分子开始纷纷寻找拯救世界的良药,有一派人如后现代主义者们把目光投向了非理性;另外一批人像白璧德,把目光投向了古典。
他们认为正是非理性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罪恶,要治疗这一症状,惟有重拾理性这根大棒。
以白璧德为核心人物的新人文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保守主义流派,带有回归清教传统的性质,它无法忍受现代性思潮所带来的世俗化,工具化,物质至上,私欲横流的病态世界,力图复活古典人文精神以解救西方现代危机,反对以培根为代表的征服自然的物质功利主义和卢梭为代表的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
他信奉白璧德的“试图回归希腊的古典主义,并从孔子和佛教的教义中吸引养分,以理性来节制人的情欲”,以挽救文明的新人文主义主导思想,使其逐步形成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与传统儒学的暗合
梁实秋思想的形成是中西合璧的结果,他的思想根抵在中国传统儒学的土壤上,他生长于一个礼节森严而又亲情融融的旧式家庭,自幼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教育,儒家伦理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最深层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他是以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为根抵的,西方古典理论是他借以补救文学弊病的手段。
他在《文学现代论》一书中曾说“中国的儒家思想极接近西洋的人本主义,孔子的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颇多暗合之处,我们现在若采取人本主义的文学观,既可补中国晚近文学之弊,且不悖于数千年来儒家传统思想的背景。
”他认识到了新人文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其批判新文学的理论依据,如关注社会人生,讲究经世致用,理性节制情感等,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与西方近代思潮的同构而重获新生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借外来的新人文主义来实现本土传统的复归。
二、“人性论”文学批评的内涵
(一)批评的核心标准——人性
1.强调人性中有善恶二元。
梁实秋所极力推崇的人性有善恶二元之分。
它不等同于一般所说“资产阶级人性论”,或者说正宗的人道主义人性论。
他在《文学的纪律》中谈到:“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
亦止于人性。
人性是很复杂的,惟其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和想象都要向理性低手,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
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创作出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
”其次,人的兽性本能和人的劣行包含人性之中。
在《百兽图与讽刺文学》一文中梁实秋直接把兽性作为人性的一部分,他说:“《百兽图》里的人物固然是俄共的首要及其人民,但是讽刺的真正对象是一般人普通常犯的毛病——嫉妒,仇恨,残酷,欺骗,愚昧......人性中本有一部分是兽性。
”
2.强调人性中善对恶的节制作用。
梁看来,构成人性的诸多因素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其中理性和美德(即真和善)对兽性本能,人的劣行,情感和想象起节制作用,这种节制是一种内在的协调,而不是外在的强制。
《文学的纪律》:“节制的力量永远比放纵的力量更为可贵。
我们在文艺上的努力,该从开阔的解放的道途,改到集中的深刻的方向。
”
首先,梁强调理性对情感的节制,认为文学的力量在集中和节制,要以理性驾驭情感,理性与情感并不对立,古典与浪漫也不对立,在古典文学中情感只是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在浪漫文学中则任其放纵。
其次,梁强调以理性节制想象,理性伦理对兽性本能和人的劣行的节制。
(二)批评的重要手段——判断
“判断”一词是梁实秋建设文学批评的核心词。
他在《文学批评辩》中指出:“文学批评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估定”;“文学批评一定要有标准:其灵魂乃是品味,而非创作;其任务乃是判断,而非鉴赏。
”
梁实秋认为没有固定的批评标准,便很难有客观的判断批评。
他效法白璧德,竭力为文学寻找一个固定永恒的标准,这个标准在梁实秋的批评理论中不难寻找,那就是“人性”。
从他的整个思想的结构看,人性是他的全部理论的基础,他不止一次地表述过:“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
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
之所以要确定这样一种标准,是因为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本质是判断,要判断就必须有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梁实秋文集[M].厦门: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