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合集下载

梁实秋ppt

梁实秋ppt

那我们看看梁实秋先生的译文 :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 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 指导,把动作和言语互相 朱生豪将两个nature都翻 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 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 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 语言对于动作,都要恰到 将其都翻译为(人性),梁 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 实秋还将\"modesty of 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 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 nature\" 翻译为(人性的中 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 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 和之道),其中的(中和之 因为做得太过火便失了演 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 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 戏的本旨,自古至今,演 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 统的(中庸)思想。 戏的目的不过是好象把一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 面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 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 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 变发展的模型。 态露出她的原形,时代的 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 这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文 眼前 。
一位是朱生豪,一位 是梁实秋。
最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从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引进 版权,出版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中英文对照 版,这是梁译本《莎士比亚全集》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首 次在内地出版发行。梁译本的最大特点为:白话散文式的 风格;直译,忠实于原文;全译,决不删略原文。除此之 外,梁译本还有独到之处:一是加了注释。莎翁作品原文 常有版本的困难,晦涩难解之处很多,各种双关语、熟语、 俚语、典故也多,猥亵语也不少,梁实秋不但直译,而且 加了大量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二是每剧前都加了序 言。序言中对该剧的版本、著作年代、故事来源、舞台历 史、该剧的意义及批评意见等均有论述。正因为梁译本有 如此特色,广电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莎士比亚全集》 将会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广泛欢迎。

梁实秋简介及作品

梁实秋简介及作品

梁实秋简介及作品
梁实秋(1912 - 1998),原名梁本明,字实秋,四川宜宾人,中国著名诗人和短篇小说家,是20世纪中国新诗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他早年在清华大学攻读中文,从大学毕业后,梁实秋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总社编辑,此后从文学界驰骋二十多年,赢得大批文坛殊荣,其风格独树一帜,多颇有清新的质感。

梁实秋的作品受到西方文学很大的影响,他是主张将西方文学知识引入中国文学的先驱。

他的诗歌创作,以其清新的文笔出类拔萃,有“清梦新诗派”之美称。

梁实秋的诗歌深邃而又不失清新,写作时行文隽永,有“线条清晰,笔调优美”之描述。

梁实秋的短篇小说和短文创作,更是经久不衰,经典地位早已被人们所承认。

其作品着眼于日常小事而又展示浓厚的人情,故事线索以现实生活为根基,有教育功能,深受读者的喜爱。

有名的作品有《苦情写真》、《游子吟》、《活动画》、《农村财富谱系》、《亲爱的格格》等。

梁实秋是一位文学旗手,他丰富了诗歌、短篇小说等文学形式,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他运用自己所学,将中古诗作以及西方文学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他的文章蕴含着独特的气质,拥有吸引力。

他的作品,一直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盛赞,堪称世界文坛不朽的经典。

梁实秋的诗歌

梁实秋的诗歌

梁实秋的诗歌
以下是三条关于梁实秋诗歌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这出自梁实秋的《送行》。

哎呀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呀,当你离开的时候,我不会刻意去送你,但当你回来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去迎接你。

这就好像朋友之间那种深深的牵挂呀!比如说,当你的好朋友要去远方打拼,你可能不会去机场送他,但当他哪天说要回来,哪怕下着瓢泼大雨,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冲出去接他,是不是很有感触呢?
2.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梁实秋在某首诗里写的(具体诗名我记不太清啦)。

哇塞,这说的不就是那种心里有愁绪,喝酒之后那愁绪就变成了对某人的思念的泪水嘛。

就好比失恋之后,一个人喝闷酒,喝着喝着就想起了曾经的美好,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啊!
3.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这来自梁实秋的作品。

嘿,这句话多直白呀,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嘛,一边走一边要懂得珍惜呀。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嘛,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不就该好好珍惜,别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呀!就像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要好好珍惜每一刻,别老是觉得以后还有时间,时间可是不等人的呀!
我觉得梁实秋的诗歌很有韵味,能让人产生很多共鸣,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呀!。

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故居
文艺思想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 本文艺批评专著 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 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 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 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似,但对如 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 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 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 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 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 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 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 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 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 (散文 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 (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 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 (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 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 商务 《职工马南传》 (长篇小说)英国哀里 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 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哈姆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倾城之恋
懂古文,懂英文, 擅长书法,学过国画, 油画,会写诗填词、 实属才女。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 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 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 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 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 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 的新星。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章节一:序言本文通过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度思考的观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详细介绍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

章节二:《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故乡的美丽云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该篇散文情感细腻,文笔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章节三:《借问路人》《借问路人》是梁实秋的另一篇经典散文,通过一个路人的问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这篇散文引人深思,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章节四:《月》《月》是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唯美而富有哲理的一篇。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变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内容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章节五:《邀月》《邀月》是梁实秋的一篇诗意散文,通过邀请月亮共度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记忆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意,情感充盈,给人以温馨而又深沉的感受。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附件为梁实秋散文选集,包括《故乡的云》、《借问路人》、《月》、《邀月》等多篇作品,供读者参考阅读。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 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

3. 出版权: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通过出版物形式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4. 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作品的出版权、发行权和演出权等。

以上是本文的详细内容,涉及了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附带了相关附件供参考。

法律名词和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感谢阅读本文!。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简介
始于20世纪30
年代
梁实秋的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
涉及诗词、散
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01
02
• 研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古典
• 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
文学作品
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
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与影响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梁实秋的少年时期
• 1915年赴美国留学
•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教育
• 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 192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在英国继续深造
• 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
•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风格对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03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风格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尚个性,追求自由
• 尊重人性,关注人性
• 强调审美,追求艺术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台湾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被誉为“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 (1903 年 1 月 6 日-1987 年 11 月 3 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 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 (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下面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简介资料,欢迎阅读。

代表作有 《雅舍小品》 (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 《雅舍谈吃》 、 《看 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 》、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 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

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 《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 - 生平年表】 1915 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 说 《药商的妻》1920 年 9 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 6 期。

第一篇散文诗 《荷水池畔》发表于 1921 年 5 月 28 日《晨报》第 7 版。

1923 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 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 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 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 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 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 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 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 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 年到台湾, 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后兼系主任, 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 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 年退休。

梁实秋(1902-1987),

梁实秋(1902-1987),


•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 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 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者,著名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 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 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 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 为,投其门下,后来,与 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戊戌变法”。其著作编 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 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 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 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 《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 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 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实秋 (1903.1.1987.11.3)号均 默,原名梁治华、 梁秋实,字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 程淑等,祖籍邢台 市 沙河县,出生于 北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 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 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 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戊戌变法令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 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 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 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此后这个年轻人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 梁启超26岁。 而梁启超在政治上的辉煌并不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或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明日黄 花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 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多的支持。 梁启超的另外一次辉煌来自于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 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 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 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梁启超在另外一次反帝运动,即反对张勋复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次也意味着他同改良派的彻底决裂。周善培 规劝梁启超说:“事情有该自己做的,有该听别人做的。讨袁,革命党该做,我们也应当做;讨张复辟只该听革命党去做, 不必我们去做。”而康有为则正站在复辟的一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启超“梁 贼启超”,并且用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兽来称呼梁启超。 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事业上的地位,早有新闻学者将他同沃尔特· 李普曼相比较。才气纵横自然不说,梁对中国文体 的改革被认为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认为梁启超文气太盛反而是一件 可惜的事情,写习惯了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追求打动人,“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但是却没有其他 精力写出真正大师级别的著作。 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属于保守派的梁启超的死,更是嘲笑我们对历史局限的判断能力。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 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是一个肾溃烂,必须割掉。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可能发生的错误发生了,手术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肾 割掉反而留下溃烂的一个。于是“群情愤慨、舆论抨击,社会对于协和医院以及主治医生大表不满”,而梁启超因为担心 这件事情会影响新的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竟然在病床上写文章为协和医院和医师辩护。最后,梁启超允诺在自己死后将脑 部捐献给医院。

北大学生驱逐梁实秋事件

北大学生驱逐梁实秋事件

北大学生驱逐梁实秋事件导语:梁实秋被北大学生驱逐事件是如何的呢?下面就由小编慢慢道来。

说梁实秋英文不好,任谁都不信。

大家知道,梁实秋出身清华留美学校,在美国哈佛大学受教于白璧德教授,回国后又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时,梁实秋又是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远东英汉大辞典》的主编人,怎么说也不能说他英文不好。

然而,北京大学学生一度曾认定梁实秋英文不好,而联合起来要把他赶下讲台,把他搞得相当狼狈。

学生下最后通牒1934年9月,梁实秋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从青岛山东大学聘请到北京大学任英文教授,具体讲授英国文学史和英文诗歌这两门课程。

自1933年9月,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温源宁离职后,北京大学的外文系主任一职一直没有专任,先是由蒋梦麟校长自兼,半年后又由胡适兼代。

这年9月,新开学的北大学生,得悉胡适帮他们聘到了山东大学的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任该系教授,他不但出身清华,留学美国哈佛,还是一位鼎鼎大名的新月派文人;他对骂人甚有研究,曾化名秋郎出版《骂人的艺术》。

这样的一位教授,自然使北大学生充满了期待。

开学之初,梁实秋登台讲课,果然引起了北大学生的好奇,教室里一下聚集了一百多号人前来听讲,可谓盛况。

胡适听说了,放下一颗心。

胡适与梁实秋是旧交,办《新月》月刊,两人互动更多。

这次聘请梁实秋到北大任教,胡适曾在家设宴为他洗尘,以表欢迎。

梁实秋的学问与见识,胡适知道得很清楚,哪会有错?然而,很快的,北大学生对梁实秋的课就有了诸多不满。

据《梁实秋在北大》一文说:“首先梁先生来上课时用中国官话讲解英国文学史,就引起英文系同学的不满意。

据学校当局说:这是为普遍起见,所以梁先生之不用英语讲解英文,好像是为了顾全别系的同学也得有个机会受梁先生的教。

并且还有人例举周作人先生之讲日本文学史不用日本语,就是先例。

其实据同学们多方的.探察,才知梁先生虽然满腹文章,号称精通英文文学者,他实在是不能用英语讲授,所以英文系二年级的同学们于听觉的训练上就失掉了一个机会!”这还是其一,梁实秋对学生的态度,也使曾受教于纯用英语上课的温源宁的外文系学生失望———第一堂英国文学史,他(梁实秋)就向同学先述他的态度:“我向大家讲这门课程,其材料的来源我不告诉大家。

梁实秋30句经典语录

梁实秋30句经典语录

1、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2、最简单的修养方法,便是读书。

3、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厚了。

4、海棠的风姿艳质,于群芳之中颇为突出。

5、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6、我不要你风生虎啸,我愿你老来无事饱加餐。

7、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

8、人生的路,无论蔷薇或是荆棘,都要你自己走完。

9、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每一餐都不能辜负。

10、保持快乐的三大秘诀:无所谓!没必要!不至于!11、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12、凡事不宜操之过急,放松一步,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13、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14、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15、“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16、人心里的空间是有限的,一经塞满便再也不能填进别的东西。

17、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记忆。

18、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19、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20、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间短短的一橛。

21、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

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吃饭睡觉,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

22、只要内心清静,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灵空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23、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

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24、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

25、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26、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一、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2)翻译之路(3)伟大成就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三、翻译书目(1)主要翻译作品(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四、大师的逸事(1)逸事之一(2)逸事之二(3)逸事之三翻译名家之梁实秋(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原文,汉语词语,释义为原作品、原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希望能帮到大家!【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以下是对梁实秋散文特点的分析。

二、观察细致入微:梁实秋善于观察生活,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
细节的观察和描写。

他能够从生活中最细小的事物中发现其背后的微妙之处,并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他的作品更
加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感。

三、言简意赅:梁实秋的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通过简短的文
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不多言而能言中的至简之美,给读者留下余
地去思考和想象。

他的的散文作品读起来简单明了,但蕴含其中的哲理和
智慧却是深刻而引人思索的。

五、情态多样: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情态多样,既有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又有激情四溢的爱情篇章,还有冷眼旁观的社会观察。

他通过不同的
情态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和魅力,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具有情感真挚、观察细致入微、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和情态多样等特点。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让人陶醉其中。


过他对生活的描绘和思考,读者可以获得共鸣并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梁实秋

梁实秋

编写书目
《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 远东英汉大词典》 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 行,1977
返回目录
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 成为古人; 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 感。
•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 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 方法是读书。 •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 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 可语无伦次。 •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 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见孩子 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制作人: 制作人:李彦吉
梁实秋简介 文艺思想 生平概况 主要成就 婚姻家庭情况 妙语摘录
文学主张
《雅舍小品》与《鸟》
返回目录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 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祖籍中国浙 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曾赴美留学,后任教于南京东 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 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 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 ,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 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一、写作背景
抗战期间(1940)梁实秋与其清华大 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 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 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 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作为学者 的梁实秋为避战乱而到重庆,条件清 苦,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 偏称“雅舍”,梁实秋通过对自己生 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 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 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

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中文名: 梁实秋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代表作品: 《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名家简介梁实秋,1949年生于湖南湘潭,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又拜著名花鸟画大家苏葆桢门下,勤学苦练,专攻葡萄,得到苏先生的倾心教诲,又融入自己对国画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为中国美协湖南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彩墨葡萄研究会副会长,圆明画苑签约画家。

梁实秋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其笔下葡萄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硕果累累的葡萄在水墨丹青之中透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其作品《硕果丰收》获湖南省美术创作优秀奖;1993年荣获“世界书画名人”称号;1997年出访新加坡举行个人画展;2001年参加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作品受到高度评价;2003年作品《秋实图》获《新思维艺术书画展》二等奖。

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人》等。

葡萄寄语葡萄是丰收、吉祥的象征。

葡萄的紫色象征富贵、吉祥,绿色象征生命和春天;葡萄的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国泰民安;其果实众多,寓意多子多福,古人常用葡萄来期盼生活的富裕和人丁的兴旺;其珠圆玉润可寓意财源滚滚和团圆美满等等。

彩墨葡萄技法彩墨葡萄,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葡萄国画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彩墨葡萄在设色方面,极为难于把握,浓艳易俗,平淡失真,梁实秋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科学技法和色彩原理等引入中国画创作中。

他的葡萄作品以色为骨,以形传神,吸收古人用色优点,同时采用西画用色长处,加以融会贯通。

《梁实秋散文集》主要情节

《梁实秋散文集》主要情节

《梁实秋散文集》主要情节梁实秋(1903-1987),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以散文创作成就卓著,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梁实秋散文集》是一部收录了他多篇经典散文作品的成集。

本文将主要介绍梁实秋散文集中的主要情节。

第一篇:《春》梁实秋的《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散文以春天为主题,描绘了大自然在春天中的瑰丽景色。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春天的花朵盛开、昆虫鸟鸣以及大地复苏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梁实秋通过描写细腻而深入的春景,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第二篇:《故乡》《故乡》是梁实秋散文集中很具特色的一篇作品。

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他回忆起小时候的童年生活,描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描写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梁实秋引领读者重温了他的童年记忆,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馨和亲切。

第三篇:《雨巷》《雨巷》是梁实秋散文集中一篇扣人心弦的作品。

散文以雨巷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雨天的街道,通过雨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和烦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

梁实秋运用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将雨巷中的人物和故事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雨巷中的阴郁和困苦。

第四篇:《诗》《诗》是梁实秋散文集中一篇以写诗为主题的作品。

他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唐诗宋词的推崇。

通过与一位诗人的对话,梁实秋让读者了解到诗歌创作的艰辛和诗人的心路历程。

他深情地描绘了诗歌的力量和美妙之处,引导人们对于诗歌产生更深的思考和欣赏。

第五篇:《月夜》《月夜》是梁实秋散文集中一篇以月亮为主题的作品。

他以月夜的宁静和神秘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人与月亮的对话。

他通过对月夜中的景物和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对于月亮的崇拜和对夜晚的感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梁实秋散文集中的每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情节和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思考,他将生活的点滴和思想的追寻融入到散文中,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迪。

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1987.11.3)号均 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祖籍浙江 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 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 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 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 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 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 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 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 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 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 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 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 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 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呼哮山庄》 (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 1955,台.商务《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 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沉思录》 古罗马 马克斯· 奥勒留 编辑书目《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

梁实秋

梁实秋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潇洒自信)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来 总结一下梁启超的形象:
撇开政坛上的梁启超不 说,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 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 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 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 他是广东新会人 2、 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 巨大的人 3、 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 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 《饮冰室合集》 • 他是谁呢?——梁启超
[ 梁启超先生简介 ]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 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 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 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 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先后 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 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 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 《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 和财政总长,特别是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 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 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 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 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 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 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 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

因此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但对如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

他一再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

为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

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因此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理性是人性的中心,“人性之所以是固定的普遍的,正以其理性的纪律为基础”。

他对五四时期流行的人道主义学说不能接受,把它看作情感泛滥的结果。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智欲的人性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