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简介及作品
梁实秋简介及作品
梁实秋(1912 - 1998),原名梁本明,字实秋,四川宜宾人,中国著名诗人和短篇小说家,是20世纪中国新诗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他早年在清华大学攻读中文,从大学毕业后,梁实秋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总社编辑,此后从文学界驰骋二十多年,赢得大批文坛殊荣,其风格独树一帜,多颇有清新的质感。
梁实秋的作品受到西方文学很大的影响,他是主张将西方文学知识引入中国文学的先驱。
他的诗歌创作,以其清新的文笔出类拔萃,有“清梦新诗派”之美称。
梁实秋的诗歌深邃而又不失清新,写作时行文隽永,有“线条清晰,笔调优美”之描述。
梁实秋的短篇小说和短文创作,更是经久不衰,经典地位早已被人们所承认。
其作品着眼于日常小事而又展示浓厚的人情,故事线索以现实生活为根基,有教育功能,深受读者的喜爱。
有名的作品有《苦情写真》、《游子吟》、《活动画》、《农村财富谱系》、《亲爱的格格》等。
梁实秋是一位文学旗手,他丰富了诗歌、短篇小说等文学形式,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他运用自己所学,将中古诗作以及西方文学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他的文章蕴含着独特的气质,拥有吸引力。
他的作品,一直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盛赞,堪称世界文坛不朽的经典。
梁实秋
文艺思想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 本文艺批评专著 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 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 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 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似,但对如 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 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 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 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 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 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 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 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 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 (散文 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 (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 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 (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 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 商务 《职工马南传》 (长篇小说)英国哀里 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 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哈姆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倾城之恋
懂古文,懂英文, 擅长书法,学过国画, 油画,会写诗填词、 实属才女。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 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 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 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 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 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 的新星。
梁实秋简介
年代
梁实秋的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
涉及诗词、散
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01
02
• 研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古典
• 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
文学作品
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
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与影响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梁实秋的少年时期
• 1915年赴美国留学
•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教育
• 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 192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在英国继续深造
• 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
•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风格对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03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风格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尚个性,追求自由
• 尊重人性,关注人性
• 强调审美,追求艺术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台湾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被誉为“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
梁实秋的生平和散文特点
1、作者的生平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原名治华。
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所大学学习,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
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争议的。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
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
我的意见稍为不同。
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未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
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
”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
有人在报纸上说,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抗战无关”,是何居心?“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
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
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
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
1940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
毛泽东发电报说,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
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
关于作家梁实秋资料介绍
关于作家梁实秋资料介绍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中国著名的散文家,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梁实秋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梁实秋资料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梁实秋的一生可以说是算得上是美满的,在当时人们非常反感的包办婚姻下他的婚姻也还是经营的非常美满的,这样的生活不得不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在不久之后夫人因为一些原因去世了这使得梁实秋非常的伤心,专门为妻子写了一篇文章,从篇文章里能够非常深切的感受到梁秋实对妻子的爱。
梁实秋简介其实非常简单,他从小就非常爱学习,特别是对写文章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学习非常认真,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他终于考进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那就是清华大学,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深入学习写作方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写作能力有了非常惊人的提升。
在一九二零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在学校的周刊上发布了自己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从此在写作的道路山坚持了下来,他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去美国的一个大学留学了,在那里他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
一九二五年的时候他回国开始和朋友一起办杂志,并且开始在大学里任教,负责教导学生们的写作。
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到天津担任副主编,在一九九四年的时候就到了台湾,在这里的一所大学任教,刚开始时做老师最后一路升职做到了院长的职位,非常不容易。
一九七五年的时候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结婚十二年后他因为生病在台湾去世了。
梁实秋的情书梁实秋的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婚后两人的婚姻一直都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后来他的妻子程季淑因病去世了。
之后他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后来他为亡妻写了一本书,台湾的一家出版公司看了书稿之后决定出版,并邀请梁实秋到台湾来小住,也就是这次的台湾之旅,让梁实秋老人结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那时候梁实秋已经71岁了。
请简述梁实秋相关文学常识
请简述梁实秋相关文学常识摘要:一、梁实秋简介二、梁实秋的文学成就1.散文创作2.文学批评3.翻译作品三、梁实秋的代表作品1.《雅舍小品》2.《荷塘月色》3.《背影》四、梁实秋的文学风格1.语言风格2.思想内容正文:梁实秋,原名梁秋实,字实秋,1903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学事业,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散文、文学批评和翻译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受到广泛好评。
在散文创作方面,梁实秋关注生活琐事,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描绘人生百态。
他的散文作品既有幽默风趣的一面,也有深沉内敛的一面,展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文学批评家,梁实秋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讨论。
他关注文学创作的方法、技巧和审美价值,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的文学批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方面,梁实秋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文学。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约翰·济慈的诗歌等。
他的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梁实秋的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荷塘月色》和《背影》等。
其中,《雅舍小品》以其幽默风趣的散文风格受到读者喜爱;《荷塘月色》以优美的景物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背影》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梁实秋深沉的内心世界。
梁实秋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
在语言风格上,他力求简洁、明了,注重文字的韵律美。
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讽刺,也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在思想内容上,梁实秋关注人性、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现象,寓意深刻。
总之,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成就和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一、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2)翻译之路(3)伟大成就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三、翻译书目(1)主要翻译作品(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四、大师的逸事(1)逸事之一(2)逸事之二(3)逸事之三翻译名家之梁实秋(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一梁实秋的生平
(一)梁实秋的生平梁实秋1903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月6日(阴历十二月八日)生于北京的一个官宦之家。
原名治华,字实秋。
1915年夏,毕业于京师三小,随即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小时候沐浴着故都风情,身经兵乱之灾。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参加学生游行和街头演讲活动。
受“五四”洪流冲击,开始阅读大量新报刊并写作新诗。
1921年H月任清华文学社干事。
1922年秋,任《清华周刊》文艺编辑。
n月,个人出资,刊印与闻一多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
1923年6月毕业于清华学校。
清华八年,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个性高扬。
1923年8月,又飘洋过海,游学美国,领略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
1924年秋,在哈佛师从白璧德修习文学批评,深受其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1926年7月,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文科教授。
1927年2月,与程季淑在北京结婚。
婚后即南下避居上海。
5月一8月,主编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并与徐志摩等合办“新月书店”。
8月,《浪漫的与古典的》由新月书店出版。
10月,在上海,作为新月社的首席批评家,就文学的“人性”与文学的“阶级性”与鲁迅展开论争。
1928年3月,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
5月,出版《文学的纪律》。
1930年n月,应聘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委员,开始筹划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1935年秋,创办并主编《自由评论》,提倡爱国与民主,宣传抗日。
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只身逃离旧都,奔赴国难。
1938年10月,随政府迁入四川。
12月1日,接编重庆《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发表《编者的话》,从而引起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1939年夏,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名之为“雅舍”。
1940年,开始以“子佳”笔名在《星期评论》上发表“雅舍小品”。
总之,梁实秋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幻,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委实能够“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l]。
梁实秋
梁实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中文名: 梁实秋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代表作品: 《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名家简介梁实秋,1949年生于湖南湘潭,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又拜著名花鸟画大家苏葆桢门下,勤学苦练,专攻葡萄,得到苏先生的倾心教诲,又融入自己对国画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为中国美协湖南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彩墨葡萄研究会副会长,圆明画苑签约画家。
梁实秋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其笔下葡萄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硕果累累的葡萄在水墨丹青之中透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其作品《硕果丰收》获湖南省美术创作优秀奖;1993年荣获“世界书画名人”称号;1997年出访新加坡举行个人画展;2001年参加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作品受到高度评价;2003年作品《秋实图》获《新思维艺术书画展》二等奖。
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人》等。
葡萄寄语葡萄是丰收、吉祥的象征。
葡萄的紫色象征富贵、吉祥,绿色象征生命和春天;葡萄的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国泰民安;其果实众多,寓意多子多福,古人常用葡萄来期盼生活的富裕和人丁的兴旺;其珠圆玉润可寓意财源滚滚和团圆美满等等。
彩墨葡萄技法彩墨葡萄,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葡萄国画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彩墨葡萄在设色方面,极为难于把握,浓艳易俗,平淡失真,梁实秋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科学技法和色彩原理等引入中国画创作中。
他的葡萄作品以色为骨,以形传神,吸收古人用色优点,同时采用西画用色长处,加以融会贯通。
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
20世纪30年代初,梁实秋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小编带来的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
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
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
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个人生活梁实秋夫妇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11日与梁实秋结婚。
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长子梁文骐;四女梁文蔷。
1974年4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
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
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简介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梁实秋生平简介梁实秋的一生可以说是算得上是美满的,在当时人们非常反感的包办婚姻下他的婚姻也还是经营的非常美满的,这样的生活不得不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在不久之后夫人因为一些原因去世了这使得梁实秋非常的伤心,专门为妻子写了一篇文章,从篇文章里能够非常深切的感受到梁秋实对妻子的爱。
梁实秋简介其实非常简单,他从小就非常爱学习,特别是对写文章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学习非常认真,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他终于考进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那就是清华大学,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深入学习写作方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写作能力有了非常惊人的提升。
在一九二零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在学校的周刊上发布了自己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从此在写作的道路山坚持了下来,他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去美国的一个大学留学了,在那里他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
一九二五年的时候他回国开始和朋友一起办杂志,并且开始在大学里任教,负责教导学生们的写作。
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到天津担任副主编,在一九九四年的时候就到了台湾,在这里的一所大学任教,刚开始时做老师最后一路升职做到了院长的职位,非常不容易。
一九七五年的时候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结婚十二年后他因为生病在台湾去世了。
这就是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作品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他的很多作品到现在都非常流行,梁实秋作品有一个特色,那就是非常有贵族气息,他的文章任何读者一读就会有一种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的感觉。
和所有的文学作家一样,他的写作风格也随着他的经历变化着、梁实秋的作品风格总是不断地在浪漫与古典中间徘徊,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浪漫的轨道上来,他最出色的作品以《雅舍小品》为典型,这是散文和古典风格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受到非常多读者的喜爱,有很多梁实秋的忠实粉丝都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喜欢上她的,在这本书中他么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古典风格的魅力,但是又不缺少散文的洒脱,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也是这本书让梁实秋的作品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作品风格从现在开始就慢慢开始变得明亮起来了。
梁实秋介绍
同韩菁清结 婚。
11月3日病 逝于台北
文学主张
他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 曾委婉的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 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 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
L
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 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 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文学批评
梁实秋认为,文学批评不是鉴赏,而是判断。他说,“判断有 两层步骤——判与断,判者乃分辨选择之功夫,断者乃等级价 值之确定,其判断的标准乃固定的普遍的。” 梁实秋分析了批 评的目的:“文学批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 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否定。”换言之,批评的作用一 方面在于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作价值判断,指出哪些作品是 伟大的,哪些是低劣的;另一方面,批评家还需指出这些作品 哪些是符合伦理的,他们又是如何符合的。梁实秋所说的伦理, 主要是指儒家的伦理道德,梁实秋一生都是儒家伦理的信奉者,
梁杭县(今 余杭)人。笔名子佳、 秋郎、程淑等。中国 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梁实秋
(1903一1987)
人生经历
1923
1927
1975
1987
赴美留学, 取得哈佛大学 文学硕士学位。
胡适、徐志摩、闻 一多等人创办新月 书店,次年又创办 《新月》月刊
年近古稀的忘年恋
71岁的梁实秋在妻子故去半年后应邀来台,于偶然中认识小他28 岁的韩菁清。见面第二天,他就按她头天提供的住址,大清早站 在她的楼下向上仰望,进到家门后与她畅谈了一个下午。此时她 已敏感觉察到他对她的一脉真情,但她想阻止这场爱的滋长,于 是当他们再次相晤时,她对他说“我想为你做红娘。”“我爱红 娘。” 1975年3月29日,梁实秋提着一箱书信,飞过太平洋,去 台湾缔结他们的“宿缘”。婚礼那天,梁实秋竟比新娘子还光彩 照人。梁实秋不拘俗套,自兼司仪,站在大红喜字前宣布婚礼开 始,然后又自读结婚证书,随后在宾客们的欢笑声中,献上新郎
梁实秋简介-梁实秋散文作品与语录
••••••••••••••••••••••••••••••••梁实秋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目录1234梁实秋1文学特点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2人物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3经典语录1、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
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2、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3、“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
梁实秋散文特点
梁实秋散文特点梁实秋散文特点导语: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散文特点。
欢迎阅读!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
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
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
”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
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
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
梁实秋旧居(内务部街37号39号41号四合院)
梁实秋旧居(内务部街37号39号41号四合院)梁实秋旧居(内务部街37号39号41号四合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务部街37号39号41号,梁实秋(1903年—1987年)现代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等,浙江杭县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1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赴美留学,留学期间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1926年回国,发表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认为中国新文学应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任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教授,他的散文,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融会古今中外的实例和名言轶事而得其自然与熨帖,不炫耀,有真色,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看云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该院为三个独立院落,共有房屋63间,建筑面积近1060平方米,院落现仅存形制为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如意门一间,大门西侧有倒座房五间,北面有过厅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二进院正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进院有后罩房九间,院内建筑均为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保存较好,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在里院西厢房,一直待到1948年他离开这个院子,梁实秋晚年,常常想念在北京城的家宅,因为那儿是他的出生地,是他金色童年度过的地方,他曾写道:“想起这栋旧家宅,顺便想起若干儿时事,如今隔了半个多世纪,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实人也不复是当年的模样,纵使我能回去探视旧居,恐怕我将认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认不得我了。
”,现为东城区第三批东城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东城区第三批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 (1903 年 1 月 6 日-1987 年 11 月 3 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 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 (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下面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简介资料,欢迎阅读。
代表作有 《雅舍小品》 (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 《雅舍谈吃》 、 《看 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 》、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 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
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 《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 - 生平年表】 1915 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 说 《药商的妻》1920 年 9 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 6 期。
第一篇散文诗 《荷水池畔》发表于 1921 年 5 月 28 日《晨报》第 7 版。
1923 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 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 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 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 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 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 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 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 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 年到台湾, 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后兼系主任, 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 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 年退休。
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台北。
40 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
30 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 《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
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 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 - 散文创作】 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旧式官僚家庭, 父亲是前清秀才, 后曾入 同文馆攻习英文。
他以新月派文艺批评家著称。
梁实秋从 1927 年开始写散文, 直至 1987 年病逝绝笔,结集出版过《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 文》、《实秋杂文》、《雅舍杂文》、《清华八年》等二十余种,涉及小品、杂 感、游记、回忆录、读书札记等文体。
梁实秋大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 出发,说古道今,谈论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人生,抒发人生的情趣,体 现出一种清雅通脱的襟怀.在幽默诙谐中含蕴了几分讽刺,又在讽刺椰榆中透出 了几分亲切和温厚。
梁实秋的散文个性鲜明,韵味浓郁。
梁实秋自称他的散文是“长日无俚,写 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但其行文从容不迫,言简意赅,留有余味。
梁 实秋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他的散文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 体现出一种由博返约的境界。
此外,梁实秋的散文谈古说今,中外逢源,广征博 引,文采斐然。
说理融于形象的比喻,带有亦庄亦谐的情调,富于理趣。
这种含 笑谈玄、妙语解颐的文字,在《雅舍小品》里俯拾皆是,与内涵的闲情逸致一道 造就了“雅舍体”温文容与、 雅健老到的独特风格。
这在 40 年代文坛独树一帜, 延续和发展了闲适派散文的艺术精神。
虽有绅士和名士气, 却还是让人读来感到 亲切,可品尝人生诸多况味,获得生活的真趣与愉悦。
【梁实秋 - 家庭】 元配夫人程季淑(1901 - 1974.4.30),祖籍安徽绩溪,1927 年 2 月与梁实 秋结婚。
育有三女一子。
1973 年夫妇二人移居西雅图省亲,程夫人不幸因意外 去世。
梁实秋悲痛不已,写下《槐园梦忆》纪念。
长女 梁文茜
次女(夭折) 三子 梁文骐 四女 梁文蔷 续弦韩菁清(1931 - 1994),原籍湖北黄陂,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出道成为 影星歌星。
1974 年与丧偶不久的梁实秋相识,并于翌年结婚,引发当时的社会 议论。
晚年热心于两岸交流事业。
【梁实秋 - 婚姻经历】 【美满的包办婚姻】 1921 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
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已深深为对 方吸引,北平的一些优雅场所几乎都印下了两人的足迹。
程季淑是一个温柔、贤惠、识大体的女性,在他们一生相守的每一道坎上, 她总能理智地掂出轻重缓急, 总能在关键时刻帮梁实秋做出正确的选择。
她的这 种美好品质,使梁实秋终生受益,也是他始终对她敬爱有加的重要原因。
当时她 与梁实秋立下了三年后结婚的誓言。
1927 年 2 月 11 日,学成回国的梁实秋与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 行了婚礼。
1943 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 面前时,两人均泪流不止。
程季淑时年 43 岁,眼角已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
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 又不忘著译耕耘, 眉宇间也露沧桑。
1974 年,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谁知一件祸事猝然降 临到他们头上。
4 月 30 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 下,不偏不倚正落在程季淑身上。
她被送到医院急救,终因伤势过重,程季淑先 走了。
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 亡妻的悼念之情。
台湾远东图书出版公司接到书稿后,立即发排,并邀梁实秋到 台湾小住。
【古稀突发忘年恋】 韩菁清生于 1931 年 10 月, 祖籍湖北, 父亲是一位巨贾, 后移居上海。
一天, 韩菁清的义父谢仁钊要写一封英文信,借她刚买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查几个英 文名词。
谢仁钊在餐桌上边吃饭边翻辞典,韩菁清便说:“谢伯伯,吃完饭再看 吧,饭桌上有油,会弄脏辞典的。
这是我用一千多元买来的!”“一本辞典有什 么了不起的!”谢仁钊不以为然,“远东图书公司的老板,当年还是我送他出去 留洋的呢。
明天,我带你去远东,叫老板送你一本新的!” 第二天,谢仁钊果然 带韩菁清去了“远东”。
梁实秋也正好前来会友散心。
交谈中,梁实秋与韩菁清 一见如故。
这一天,是 1974 年 11 月 27 日。
1975 年 3 月 29 日,梁实秋提着一箱书信,飞过太平洋,去台湾缔结他们的
“宿缘”。
梁实秋和韩菁清一起走过了恩爱的 12 年。
【梁实秋 - 故居】 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 33 号。
30 年代初,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 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 比亚全集》。
院内留有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
故居巷口有青岛市文物局立的铭 牌。
梁实秋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 还认为在中国从北 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
【梁实秋 - 入选教材】 2009 年秋,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进入湖北省高中语文教 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