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梁实秋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地探讨和推广翻译现象的做法,他的翻译理论又称作“忠实理论”,被建立于“外语内译法”背景之下。
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翻译原文,主张翻译应以原文为基础,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以便把原文的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以“外语内译法”为基础,将外语翻译技巧和技术在汉语实践中条理性地阐述,解决了出自不同语言文化圈的文本之间的互译问题,也明确了翻译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梁实秋从实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以语用学见解为主的翻译学,将“文化语用学”与“外语内译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拓展了传统外语内译法,更引入了新的概念、新的层次等,可谓历史上一大突破。
他的翻译理论,从文学性翻译、法律性翻译到技术性翻译,都认为翻译旨在尽可能恰当、全面、真实地表现原文的真实意义,应以外文为基础,坚持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史上发展。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不仅使中国从外文内译法理论的视角看待翻译工作,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中西文化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交锋,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全新的学术概念重新定义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发掘文本内容、文本意义、翻译标准、翻译技巧和文化的视角。
它的学说,使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加深刻的重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 (1903 年 1 月 6 日-1987 年 11 月 3 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 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 (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下面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简介资料,欢迎阅读。
代表作有 《雅舍小品》 (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 《雅舍谈吃》 、 《看 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 》、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 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
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 《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 - 生平年表】 1915 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 说 《药商的妻》1920 年 9 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 6 期。
第一篇散文诗 《荷水池畔》发表于 1921 年 5 月 28 日《晨报》第 7 版。
1923 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 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 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 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 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 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 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 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 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 年到台湾, 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后兼系主任, 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 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 年退休。
梁实秋(1902-1987),
•
•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 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 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者,著名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 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 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 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 为,投其门下,后来,与 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戊戌变法”。其著作编 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 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 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 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 《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 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 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实秋 (1903.1.1987.11.3)号均 默,原名梁治华、 梁秋实,字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 程淑等,祖籍邢台 市 沙河县,出生于 北京。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 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 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 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戊戌变法令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 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 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 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此后这个年轻人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 梁启超26岁。 而梁启超在政治上的辉煌并不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或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明日黄 花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 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多的支持。 梁启超的另外一次辉煌来自于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 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 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 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梁启超在另外一次反帝运动,即反对张勋复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次也意味着他同改良派的彻底决裂。周善培 规劝梁启超说:“事情有该自己做的,有该听别人做的。讨袁,革命党该做,我们也应当做;讨张复辟只该听革命党去做, 不必我们去做。”而康有为则正站在复辟的一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启超“梁 贼启超”,并且用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兽来称呼梁启超。 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事业上的地位,早有新闻学者将他同沃尔特· 李普曼相比较。才气纵横自然不说,梁对中国文体 的改革被认为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认为梁启超文气太盛反而是一件 可惜的事情,写习惯了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追求打动人,“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但是却没有其他 精力写出真正大师级别的著作。 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属于保守派的梁启超的死,更是嘲笑我们对历史局限的判断能力。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 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是一个肾溃烂,必须割掉。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可能发生的错误发生了,手术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肾 割掉反而留下溃烂的一个。于是“群情愤慨、舆论抨击,社会对于协和医院以及主治医生大表不满”,而梁启超因为担心 这件事情会影响新的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竟然在病床上写文章为协和医院和医师辩护。最后,梁启超允诺在自己死后将脑 部捐献给医院。
青岛梁实秋故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的起点
第二年,我们搬到鱼山路7号居住,是 新造的楼房,四上四下,还有地下室,前院 亦尚宽敞,房东王德溥先生,本地人,具有 山东人特有的忠厚朴实的性格,房东房客 之间相处甚得。我们要求他在院里栽几棵
青岛的美味佳肴,令讲究生活品位的梁实 秋难忘不舍。他在《忆青岛》中写道:“青岛好 吃的东西很多。牛肉最好,销行国内外。德国人 佛劳塞尔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 为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 焦里嫩,切开之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面覆 以一枚嫩嫩的荷包蛋,外加几根炸番薯。这样 的一份牛排,要两元钱,佐以生啤酒一大杯, 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
至于青岛名闻天下的特色海鲜,梁实秋 更是赞不绝口。“青岛海鲜也很齐备。像蚶、 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 不但味鲜,名字起得也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 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 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 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 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 餐馆以上。我曾在大窑沟菜市场以六元市价得 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 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 腴美,从未曾有。”
那 么,他们 两人 究 竟 是 怎 样来 到 青岛 的 呢?1930年的春夏之交,对于梁实秋而言非比 寻常。他作为新月派的干将,卷入了与鲁迅的 争斗之中。鲁迅的一篇火药味十足的《“丧家 的”“资本 家 的乏走 狗”》,一举 将 梁 实秋 推 入到舆论的漩涡。梁实秋在上海陷入“相当狼 狈”的处境之中。恰巧,此时的国立青岛大学正 在酝酿创建,已被当时教育部内定为校长的杨 振声求贤若渴,跑到海派文化的大本营上海来 寻觅人才。杨振声先是遇见闻一多,又通过闻 一多结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诚邀这些名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一、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2)翻译之路(3)伟大成就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三、翻译书目(1)主要翻译作品(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四、大师的逸事(1)逸事之一(2)逸事之二(3)逸事之三翻译名家之梁实秋(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梁实秋,梁启超简介
梁实秋(1903.1.6-1987.11.3)号均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
因此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人性论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为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
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1、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2、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
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因此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生平概况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当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校长。
杨振声邀请梁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
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的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的国⽂⽼师梁实秋我的国⽂⽼师梁实秋 梁实秋散⽂中写⼈的名篇《我的⼀位国⽂⽼师》,作者⽤风趣幽默⽽⼜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的独特的⽼师形象。
《我的⼀位国⽂⽼师》 作者:梁实秋 我在⼗⼋九岁的时候,遇见⼀位国⽂先⽣,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今不能忘记他。
先⽣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的⼀块区域⾥。
他戴⼀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材⾼⼤,但是两肩总是耸得⾼⾼,⿐尖有⼀些红,像酒糟的,⿐孔⾥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两句话就要⽤⼒的吸溜⼀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箸,他⽤⼿背⼀抹。
他常穿的是⼀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也晚,我看见那袍⼦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问,五⽇⼀考,不⽤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之类的课程,学⽣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上座,但教员⽤拿⽑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个学⽣不只答⼀声到。
真到了的学⽣,⼀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部分看⼩说如《官场现形记》《⽟梨魂》之类,⼀部分写“⽗母亲⼤⼈膝下”式的家书,⼀部分⼲脆瞪着⼤眼发呆,神游⼋表。
有时候逗先⽣开顽笑。
国⽂先⽣呢,⼤部分都是年⾼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
梁实秋《不亦快哉》原文赏析
梁实秋《不亦快哉》原文赏析【作者小传】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着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题目解析】关于人生快意之事,明末的文学批评大家金圣叹写过名为《不亦快哉》的三十三则妙文,妙趣横生,内容则生活中俯拾即是,后人多有仿作,可以说已演变为一种文体。
林语堂、梁实秋、贾平凹等人的仿作,亦是快人快语,读来令人拍案激赏。
此篇即是梁实秋就他平日生活之观察所得,按“不亦快哉”体记录下来。
【原文欣赏】金圣叹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语,读来亦觉快意。
不过快意之事未必人人尽同,因为观点不同时势有异。
就观察所及,试编列若干则如下:其一、晨光熹微之际,人牵犬,(或犬牵人)徐步红砖道上,呼吸新鲜空气,纵犬奔驰,任其在电线杆上或新栽树上便溺留念,或是在红砖上排出一滩狗屎以为点缀。
庄子曰:道在屎溺。
大道无所不在,不简秽贱,当然人犬亦应无所差别。
人因散步而精神爽,犬因排泄而一身轻,而且可以保持自己家门以内之环境清洁,不亦快哉!其一、烈日下彳亍道上,口燥舌干,忽见路边有卖甘蔗者,急忙买得两根,一手挥舞,一手持就口边,才咬一口即入佳境,随走随嚼,旁若无人,蔗渣随嚼随吐。
人生贵适意,兼可为“你丢我捡”者制造工作机会,潇洒自如,不亦快哉!其一、早起,穿着有条纹的睡衣裤,趿着凉鞋,抱红泥小火炉置街门外,手持破蒲扇,对着火炉徐徐扇之,俄而浓烟上腾,火星四射,直到天地氤氲,一片模糊。
烟火中人,谁能不事炊爨?这是表示国泰民安,有米下锅,不亦快哉!其一、天近黎明,牌局甫散,匆匆登车回府。
车进巷口距家门尚有三五十码之处,任司机狂按喇叭,其声鸣鸣然,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急,门房里有人竖着耳朵等候这听惯了的喇叭声已久,于是在车刚刚开到之际,两扇黑漆大铁门呀然而开,然后又訇的一声关闭。
不费吹灰之力就使得街坊四邻矍然惊醒,翻个身再也不能入睡,只好瞪着大眼等待天明。
梁实秋
编写书目
《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 远东英汉大词典》 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 行,1977
返回目录
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 成为古人; 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 感。
•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 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 方法是读书。 •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 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 可语无伦次。 •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 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见孩子 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制作人: 制作人:李彦吉
梁实秋简介 文艺思想 生平概况 主要成就 婚姻家庭情况 妙语摘录
文学主张
《雅舍小品》与《鸟》
返回目录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 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祖籍中国浙 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曾赴美留学,后任教于南京东 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 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 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 ,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 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一、写作背景
抗战期间(1940)梁实秋与其清华大 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 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 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 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作为学者 的梁实秋为避战乱而到重庆,条件清 苦,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 偏称“雅舍”,梁实秋通过对自己生 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 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 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
梁实秋
梁实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中文名: 梁实秋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代表作品: 《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名家简介梁实秋,1949年生于湖南湘潭,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又拜著名花鸟画大家苏葆桢门下,勤学苦练,专攻葡萄,得到苏先生的倾心教诲,又融入自己对国画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为中国美协湖南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彩墨葡萄研究会副会长,圆明画苑签约画家。
梁实秋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其笔下葡萄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硕果累累的葡萄在水墨丹青之中透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其作品《硕果丰收》获湖南省美术创作优秀奖;1993年荣获“世界书画名人”称号;1997年出访新加坡举行个人画展;2001年参加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作品受到高度评价;2003年作品《秋实图》获《新思维艺术书画展》二等奖。
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人》等。
葡萄寄语葡萄是丰收、吉祥的象征。
葡萄的紫色象征富贵、吉祥,绿色象征生命和春天;葡萄的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国泰民安;其果实众多,寓意多子多福,古人常用葡萄来期盼生活的富裕和人丁的兴旺;其珠圆玉润可寓意财源滚滚和团圆美满等等。
彩墨葡萄技法彩墨葡萄,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葡萄国画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彩墨葡萄在设色方面,极为难于把握,浓艳易俗,平淡失真,梁实秋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科学技法和色彩原理等引入中国画创作中。
他的葡萄作品以色为骨,以形传神,吸收古人用色优点,同时采用西画用色长处,加以融会贯通。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简介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梁实秋生平简介梁实秋的一生可以说是算得上是美满的,在当时人们非常反感的包办婚姻下他的婚姻也还是经营的非常美满的,这样的生活不得不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在不久之后夫人因为一些原因去世了这使得梁实秋非常的伤心,专门为妻子写了一篇文章,从篇文章里能够非常深切的感受到梁秋实对妻子的爱。
梁实秋简介其实非常简单,他从小就非常爱学习,特别是对写文章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学习非常认真,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他终于考进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那就是清华大学,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深入学习写作方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写作能力有了非常惊人的提升。
在一九二零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在学校的周刊上发布了自己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从此在写作的道路山坚持了下来,他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去美国的一个大学留学了,在那里他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
一九二五年的时候他回国开始和朋友一起办杂志,并且开始在大学里任教,负责教导学生们的写作。
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到天津担任副主编,在一九九四年的时候就到了台湾,在这里的一所大学任教,刚开始时做老师最后一路升职做到了院长的职位,非常不容易。
一九七五年的时候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结婚十二年后他因为生病在台湾去世了。
这就是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作品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他的很多作品到现在都非常流行,梁实秋作品有一个特色,那就是非常有贵族气息,他的文章任何读者一读就会有一种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的感觉。
和所有的文学作家一样,他的写作风格也随着他的经历变化着、梁实秋的作品风格总是不断地在浪漫与古典中间徘徊,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浪漫的轨道上来,他最出色的作品以《雅舍小品》为典型,这是散文和古典风格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受到非常多读者的喜爱,有很多梁实秋的忠实粉丝都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喜欢上她的,在这本书中他么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古典风格的魅力,但是又不缺少散文的洒脱,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也是这本书让梁实秋的作品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作品风格从现在开始就慢慢开始变得明亮起来了。
翻译名家简介-梁秋实
14.《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15.《雅舍译丛》(诗文集)198 5,皇冠 16.《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 集、诗3集)1986,远东
http://
14.《谈闻一多》(散文)1967 15.《秋室杂忆》(散文)1969 16.《略谈中西文化》1970 17.《实秋杂文》1970
22.《看云集》(散文)1974 23.《槐园梦忆》(散文)1974
24.《梁实秋自选集》 1975
25.《梁实秋论文学》 1978 26.《梁实秋札记》1978 27.《白猫王子及其他》1980 28.《雅舍小品》(3、4集)198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9.《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 图》英国奥威尔著, 1956,台.正中
10.《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
44,黄河书局 11.《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 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12.《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 商务
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1949年去台后历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译有 《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 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 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 《平 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 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 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 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小试身手
猜一猜“他”(“她”)是谁?
用50至100字刻画同学外貌或是写 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 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 来。
6、最后一节表现了我对徐先生怎 样的感情?
怀念、敬慕
7、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的艺术特 色。
? 欲扬先抑 ? 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 ? 语言幽默
三、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
问题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 姆外貌的特征。(2' )
问题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 出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
问题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 艾姆外貌的特征。(2' )
答: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 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 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2分)
(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 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 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问题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 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 )
答: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 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 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 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4分)
(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 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 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 “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 (组合) 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 可。)
3、3—5节,主要写了徐先生什 么样的性格特点?有何具体表 现?
凶狠
4、文章第7节(但是从这一次起……) 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上文表现的是一个古 怪、凶狠的老师形象,下文则是 写徐老师令我受益的内容。
“受益最多”既照应开头,又统 领全文。
5、8—11节写了徐先生哪些教学特色? 自己选辑教材, 注重朗读教学, 作文批改方法独到, 教授许多作文技巧。
梁实秋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 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 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 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 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 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 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 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 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 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 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 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 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 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呼哮山庄》 (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 1955,台.商务《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 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沉思录》 古罗马 马克斯· 奥勒留 编辑书目《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
现代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梁实秋介绍
就的文学翻译家和英国文学史专家。
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后以字行。他祖籍河北大兴县,
后全家迁至浙江,因其母是杭州人,遂落籍浙江钱塘。1903年1
月6日出生于北京,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他1915年从京师三小毕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成了一个“新月圈”。这一时期他连续发表了《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等10余篇文
章,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左翼文坛的
主要论敌,遭到鲁迅和其他左翼革命作家的严厉批评,揭露了梁
实秋鼓吹超阶级论的虚伪性。
1930年秋,他离开上海去青岛大学
在重庆担任教育部特约编辑兼教科书编委会常委、中小学教科书
组主任,主编国文、历史、地理、公民4种用书。这年12月起至
第二年4月,他接编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离开
《中央日报》后,他继续在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任职。1940年教
科书编委会与国立编译馆合并,他改任社会组主任及翻译委员会
主任。1943年起又兼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讲授西洋戏剧
有《雅舍杂文》、《秋实杂文》、《梁实秋札记》等。终其一
生,写下了2千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他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多方
面的,诚如老舍后文章惠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热爱中国的心至
死不渝。他年逾7旬后曾偕夫人到美国定居,但不愿加入美国
籍,别人不理解,他正声答道:“入美国籍必须宣誓,忠于美利
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他的整个人生出现了一个转折,从此在
艺术上抛弃了唯美主义,在精神上告别了浪漫主义,在文学上改
(1)比较梁实秋翻译的《呼啸山庄》和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
(1)比较梁实秋翻译的《呼啸山庄》和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
摘要:1.梁实秋和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的背景和两位译者的简介2.对比两版翻译的作品风格和语言特点3.分析两版翻译的优缺点以及对读者体验的影响4.总结两版翻译的差异和价值正文:梁实秋和杨苡都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分别翻译了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名小说《呼啸山庄》。
梁实秋的译本于1943 年出版,而杨苡的译本则于1956 年出版。
尽管两版翻译的作品都是基于原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读者呈现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首先,梁实秋的翻译风格更贴近原著的哥特式神秘和情感激荡,语言表达较为生动、形象。
他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原著中的诗意和浪漫氛围,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纠葛和复杂人性。
例如,梁实秋将原著中的“I am Heathcliff!”翻译为“我是希刺克利夫!”这种表达方式,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使人感受到凯瑟琳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相较之下,杨苡的翻译则更注重语言的通顺和表达的简练。
她的译本在表达原著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翻译方式也削弱了原著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
例如,杨苡将原著中的“It is a rough sea, and we are a roughcrew”翻译为“这是一个险恶的海,我们是一群粗野的人”,虽然表达清晰,但相较于梁实秋的翻译,韵味略显不足。
从两版翻译的优缺点来看,梁实秋的翻译更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呈现了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在语言表达上略显繁琐,可能让部分读者感到晦涩难懂。
而杨苡的翻译则更注重可读性和易懂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关系,但在文学性和艺术魅力上稍显逊色。
综上所述,梁实秋和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各有千秋,两版翻译都为读者呈现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对于喜欢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读者来说,梁实秋的翻译可能更具吸引力;而对于追求阅读顺畅和易懂的读者来说,杨苡的翻译或许更为合适。
梁实秋的幽默名人故事
梁实秋的幽默名人故事
著名学者、翻译家梁实秋曾在台湾师大任教,那时校长经常请些名人到学校演讲。
一次,演讲开始的时间已过,但主讲人却因故未到。
看着师生们不耐烦的神情,校长很着急,这时他想到了梁实秋。
梁实秋的演讲独具风格,在当时是出了名的。
于是,他请梁实秋上台给大家讲几句。
梁实秋虽说心里不愿意,但又不能驳校长的面子,只好走上讲台,他说:“过去每逢有重大的戏曲演出,在开场前,为了让主角有充分的准备时间,都会有一些人出来跳加官。
今天我就是奉校长之命跳加官的”他的一番话,逗得全校师生哄堂大笑。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用了整整三十七年的时间,工程之大,耗时之长,令人惊叹。
译成后,梁实秋已经六十五岁,朋友们特意为他举办了庆功会在会上,梁实秋说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人要具备三个条件”大家忙问是哪三个梁实秋说:“第一,他没有学问——如果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工作了;第二,他不是天才——如果是天才,他就会自己创作作品了;第三,他要长寿,否则就无法译完。
荣幸的是,这三个条件我都符合,所以我才得以完成这部伟大作品的翻译工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特点
• 白话散文式的风格;直译,忠实于原文; 全译,决不删略原文 • 独到之处:一是加了注释 二是每剧前都加了序言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a maid,die maiden-widowed.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二景
梁实秋先生曾说:“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存其 真。”他在翻译时不回避,不掩饰,更不删除还雅以 雅,还粗俗以粗俗,坚持“保持莎氏原貌”,以反映当 时英国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他认为人性中生理层面 的表现不应避讳,所以他将涉及性爱的双关语及猥亵 语全数保留,照实翻译,表现了他忠实求真的一面。
夕阳, 和一曲乐章的尾声, 像筵席最后的甜食, 意味最 悠远 , 比任何往事更能铭刻在心里边。
文学思想: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 德(此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晓儒道著作。不只是梁实 秋崇拜他,梅光迪、汤用彤、吴宓、陈寅恪、林语堂都是 他的粉丝,同时,白璧德偏爱秩序、稳健、理性,抵触偏 激、冲动非理智的言行)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 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因此30年代他的 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 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 写作。 1920年9月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 《药商的妻》。 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第7版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 池畔》。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国留学,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大学 (Colorado College),后去的是哈佛大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 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任外国语学院系主任。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The setting sun, and music at the close; As the last taste of sweets, is sweetest last; Writ in remembrance more than things long past.
梁实秋追求的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译文 风格, 崇尚“ 文贵在简约”, 认为文章的效果并非通过 词藻美来实现, 而是力求言辞巧妙恰切;不主张人的 自然情感的直露的发泄, 这种方式使得他的译文在 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典雅的艺术特征。
梁实秋先生对“考尔考斯”进行了注释,他认为 “在翻译的时候,双关语非常令人为难,几乎是 无法翻译,如果完全置之不理又觉得对原文不忠, 无可奈何只得加上一个注解,作为交代”。
黄色的头发披在她的额角上就像是金羊毛; 使得她的贝尔蒙住宅变成了考尔考斯的海滨, 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
美学取向
1.文贵在简约
2.发乎情止乎礼 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典雅的 艺术特征。
四大遗憾
梁实秋曾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 一,有太多的书 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 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
翻译思想
翻译主要 作品 文艺思想 文学主张
翻译特点
美学取向
主要作品
翻译选材
选材
梁实秋的文艺 思想 梁实秋的翻译 活动
梁:他使你作为通往我的床 上的大路;但是我一直到 死是个处女寡妇。
朱:他要借着你(软梯) 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 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 怨女而死去。
Hang on her temples like a gold fleece; Which makes her seat of Belmont colchos's serald, And many Jasons come in quest of her. 《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一景
梁实秋
一.梁实秋的个人简介---陈付萍
二.梁实秋的文学主张与思想介绍---陶莹慧 三.梁实秋的翻译实业----关莹莹
一.个人简介
中文名:梁实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 出生日期:190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1987年11月3日 毕业院校: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 代表作品:《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 学者、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文学批评家、翻译 字:实秋 名:均默 家。
反映
《莎士比亚全集》“演戏最大的目的是要拿一面镜子照一照 人心和人性” to hold the mirror up to nature
《织工马南传》 “哀利奥特的小说内容是人性的描写”
文艺思想
• 1:人性(Humanity) • 2:理性(Rational) • 3:自由的人格(Free personality)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 又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在当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 为国立山东大学 。 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 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便邀请梁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 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游国恩、沈从文、吴伯箫、 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鹰、王恒守、任之恭、 王淦昌、王统照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 任兼图书馆长(当时江青在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图 书馆做管理员)。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 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人性论: 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 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 , (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为其因复杂, 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 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 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 “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二是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 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因 此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理性是人性的 中心,“人性之所以是固定的普遍的,正以其理性的纪 律为基础”。他对五四时期流行的人道主义学说不能接 受,把它看作情感泛滥的结果。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 理制欲的人性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 日报· 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 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 馆翻译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 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 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 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