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孩子
一盘等了35年的棋_名人故事
一盘等了35年的棋梁实秋年轻时,喜欢下棋。
每回陈雪屏(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有事找他帮忙,梁实秋就笑问:“有什么报偿?”陈雪屏不假思索,立刻回道:“事成,陪你下盘棋。
”沈宗翰(农业专家)也是梁实秋的好朋友,見到梁实秋,说:“我的儿子沈君山下棋,哪天你和他下。
”那时,沈君山(后来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等职,围棋业余6段棋士)才十几岁。
梁实秋说:“小孩子棋下得好,一定真好,我不和他下。
我儿子也下棋,要比让他们俩比。
”于是,他们订下一场棋约。
梁实秋的大公子梁文骐,在北京大学读的是数学,后来在暨南大学任教,没跟父母到台湾,很长时间,彼此断了音信。
后来,听说梁文骐曾获得广东省围棋冠军。
陈毅曾找他下棋,他不肯让,赢了陈毅。
“文革”时期,梁文骐因是梁实秋之子,受尽折磨。
“文革”后,梁文骐得到机会去了美国,终于在1985年夏天来到台湾,与父亲团聚。
梁文骐来到台湾时,沈宗翰已去世5年。
同年12月22日,星期日,下午3时,沈君山穿上长袍,来到台北市四维路梁宅,为父亲践行35年前的承诺。
摆好棋盘,沈君山持白子,梁文骐持黑子,二人下了起来。
梁实秋原是坐在二人中间观棋的,坐了不到5分钟,便站起来,手扶住椅背,目不转睛,神色严肃,继续看棋。
这一站,就是3个小时。
那一年,梁实秋83岁。
棋局结束了,沈君山略胜一筹。
沈君山说,梁文骐棋下得不好,可能是因为“文革”期间他的棋艺有点荒疏,因此,这样比棋算输赢不公平。
以业余的棋力而言,他们都有6段的功力。
胜负已定,梁实秋松弛了一下严肃的神情,说:“年轻人下棋,厮杀得厉害,我边看边想,若我下,就不是这样的下法。
”他回头平平淡淡地对梁文骐说,“你想吃两条龙时,我就知道你会输了。
”一盘等了35年的棋,梁实秋看得心满意足,一桩心事了却。
沈君山整整衣袖,对梁实秋说:“梁伯伯,今晚我回家会沐浴更衣,焚香祭告父亲。
”梁实秋含笑点头。
九年级语文《巷》《孩子》《红嘴鸦及其结局》 同步教学人教四年制(通用)
《巷》《孩子》《红嘴鸦及其结局》同步教学一、一周内容概述《巷》写的是平平常常的江南小巷,在作者的笔下却叠映着人间至美的景致,书写着世间生活的真谛。
《孩子》的作者以幽默闲适的笔调,对现代社会父母与孩子间的“新型”关系进行了善意的讽刺。
《红嘴鸦及其结局》讲述了一只红嘴鸦的故事:白雪茫茫的草原上,珍稀的红嘴鸦,聪明人设的陷阱……冷静地叙述背后富有深意,启发读者在关注鸟的命运的同时,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重点知识介绍(一)、《巷》柯灵柯灵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电影剧作家。
他的散文,既追随“五四”新文学的道路,又继承了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自成一格,其中尤以一组名为“龙山杂记”的散文小品最为人所称道。
这组散文以作者故乡浙江绍兴为背景,抒写了当时作者的故土情思和所见所闻。
课文《巷》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点出作者心目中的小巷的特点:“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在这里,作者以人们常见的其他优雅精美的艺术(散文和图画)来比拟巷的风致,使巷的形象一下子活起来,既总起下文,又定下全文的基调。
文章的第二部分,开始具体介绍小巷的特点了。
文章指出,作者笔下的小巷多存在于江南的小城,它们如古代深闺中的少女一般,轻易不肯露面。
只有在其中生活久了、并对其产生了感情的人,才可能领略到它的风致。
接着,作者却笔锋一转,写起了乡村的陋巷、上海的里弄和北方的胡同。
在他的笔下,乡村的小巷是肮脏破败的,上海的里弄是杂乱拥挤的,北方的胡同则整日弥漫着黄沙。
而小巷绝不是这样的。
小巷要美丽的多——这几个否定句中就无形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
可以说,小巷的美正是在与其他地方的对比中突显出来的,正是其他地方的丑陋凋敝,才更衬托出小巷的恬淡雅致,小巷的整洁明丽。
这段话没有直接描摹小巷,可小巷的特点,小巷的美,已经深深地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了。
然而小巷美则美矣,但给人的感觉毕竟还是远距离的,朦朦胧胧的,要想真正领略小巷的韵味,还得深入到小巷中,亲身去感受小巷的一草一木。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霜降以后, 一棵树的叶子由黄而红, 由枯萎 而摇落。我们不以为异。为什么血肉之躯几 十年风吹雨打之后, 刚刚有一点老态龙钟, 就要大惊小怪? 世界上没有万年长青的树,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也不过是在时间上有迟 早先后之别而已。 ——《聋》
大家习惯了把我当做一个耳聪的人,并且不习惯于 和一个聋子相处。看人嘴唇动,我可不敢唯唯否否, 因为何时宜唯唯,何时宜否否,其间大有讲究。我曾 经一律以点头称是来应付,结果闹出很尴尬的场面。 我发现最好的应付方法是面部无表情,作白痴状。 瞎子常戴黑眼镜,走路时以手杖探地,人人知道他是 瞎子,都会躲着他。聋子没有标帜,两只耳朵好好的, 不像是什么零件出了毛病的人。还有热心人士会附 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其实吱吱喳喳的耳语我更听不 见,只觉得一口口的唾沫星子喷在我的脸上,而且只 好听其自干。
3、语体风格
白话的浅近 文言的雅洁 西语句式的灵活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夸张„„)
“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 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 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
散文之妙在于自然……如今散文之弊,其一 为泛词滥语太多,自诩为新潮作风,实则如 滓渣之泛起,令人作呕。又有大量引用外文 句法者,繁复晦涩,不知所云。——《〈悠 悠蓝山〉序》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当曲折,叙述起来要 半小时,如用欧化语体来说半小时还不 够。‛(《病》)
雅舍小品的特点
1、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琐事 《音乐》《衣裳》《旅行》 《握手》 《洗澡》《下棋》《写字》《男人》《女人》 《孩子》《中年》《老年》《病》《穷》 《懒》《馋》
小品散文历来主张“小中见大”,其取材不在于关 系“经国之大业”,也不在于阐发道德、义理之精 要,而是以一己的性灵抒发为主,小中见大。
梁实秋散文《雅舍》
《雅舍》
•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 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 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 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 子。” • “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 则渗如滴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雅
即使是一些记述个人经历、民俗风情的散文, 梁实秋也写得淡雅、细致,独具风采。
《喝茶》中的一段描述: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予苦茶庵, 主客相对总是清茶一孟,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 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品赏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 2 南高峰凤篁岭,近处乎湖秋月就有上好龙井茶,开水现冲, 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俱矣。正是“穿牖而来, 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有朋自 六安来,贻我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 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 文字透示出的气氛和情调多么悠然、雅洁、淡远,充盈 着生活情趣。读后真使人唇齿留香,酣然陶醉。
对作者的评价
• 他见闻广博、学识宏富,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 达近二十种。冰心在《读〈雅舍小品选〉》中说过:“实 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尤 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来,谐而不俗。” • 他的散文外慕英国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内师周作人的 “言志小品”,并进行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中国现 当代散文史上起了开拓作用。 • 他的散文显得形散意深,清雅隽永,因而受到中外读者的 赞誉。一本《雅舍小品》,据其长女梁文茜说,已“风行 全世界,先后印出有三百多版了”。
梁文茜关于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的回忆录
梁文茜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的回忆录梁文茜关于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的回忆录1.梁家家事梁实秋故居在北京东城内务部街20号,现在门牌是39号、40号、41号。
我曾祖父是满族,在清朝是四品官儿,八旗,生下来就有皇粮。
四品官儿也不算小,收入比较多,此外还在北京和南方经商,他就买了内务部街这套房子。
这处故居起码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我曾祖父叫梁之山,他不能生育,后来就抱了一个孩子,我爷爷实际上是一个汉族,好象是从沙河那儿一个农民家里抱来的,刚出生就抱我们家了,我爷爷的亲身父亲、母亲不是满族,是汉人。
我爷爷和我奶奶一共生了13个孩子,除一个夭折外,其他都长大了,6个男的、6个女的,我父亲排行第二,那时候叫梁治华。
我大爷去世早,死于肺病,他儿子也死了。
在清朝的时候都讲究妇女殉节,如果丈夫和儿子都死了,女子就要殉节。
我大妈殉节以后,后来慈禧太后知道了认为这是贞节烈女,所以就赐了一个牌坊“贞烈可封”,大石头牌坊,树立在双榆树。
当时那个地方有个双榆树村,给了13亩地立了一个祠堂,表彰这些在丈夫七天没有出殡时自一杀,跟丈夫一起出殡的贞节烈女。
后来那个地方拆迁了,变成双榆树商场。
我母亲的娘家在安徽会馆附近。
他们是一个大家庭,有小叔子、姑姑、婆婆都在一起住,后来我妈妈为什么也没上大学,因为经济比较困难,她父亲死了,我外婆是一个小脚妇女,连文化都没有,也不能挣钱。
所以后来我妈妈很早就上香山慈幼院那儿工作了,日后学习画画。
她跟我姑姑是同学,这样介绍就和我父亲认识了。
以后他们在四宜轩约好,我爸爸上美国留学,我妈妈等他三年。
我爸爸本来应该念四年回来,可是三年就回来了,因为说好了三年,不回来怕我妈妈跟别人结婚。
那时候妇女只要家庭一给说好了,包办了,你愿意也得愿意,不愿意也得愿意。
所以他三年以后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就跟我妈结婚。
我妈妈做饭,他在小屋里写莎士比亚,我妈妈就给他做点小吃送去。
他喜欢吃虾,有点糖味的烤虾,我妈妈给他做好一小盘,给他送屋去,他也不出来,在屋里拿手捏着就吃了。
梁实秋散文《孩子》
《孩子》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
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
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墜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
我问过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妈妈是做什么的?”他说:“给我缝衣的。
”“爸爸呢?”小宝贝翻翻白眼:“爸爸是看报的!”但是他随即更正说:“是给我们挣钱的。
”孩子的回答全对。
爹妈全是在为孩子服务。
母亲早晨喝稀饭,买鸡蛋给孩子吃;父亲早晨吃鸡蛋,买鱼肝油精给孩子吃。
最好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
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适,成为家庭一切设施的一个主要先决问题。
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
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
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孝子”之说,并不偏激。
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俱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但是“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份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今之“孝子”深讳是说。
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勿使稍受挫阻。
梁文骐:我的父亲梁实秋
梁文骐:我的父亲梁实秋父亲学了一辈子英文,教了一辈子英文。
晚年尚编写了《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
14 岁入清华读书8 年,留美3年,退休后又居美七八年。
似乎应该西化颇深。
其实不然,父亲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父亲身上,似乎获得成功。
祖父是前清秀才,家境优裕,所以可以不仕不商读书为乐。
祖母育子女12 人,2夭折。
存5子5 女。
父亲是次子,但长子早逝,所以在家庭中实际是长子,最为祖父钟爱。
旧式瓦房的3 间东厢房,是祖父的书房。
设一床,午睡。
自地及宇,皆书,不见墙。
此书房是个森严的地方,孩子是不准进去玩的。
就是叔叔姑姑们长大,仍是不进这书房的,父亲是唯一的例外。
父亲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我四五岁。
我记得父亲老是坐在祖父书房里,不知谈些什么。
父亲并不治小学,祖父的那些书,我想父亲也未曾读过。
但书的存在,即是一种教育。
父亲小时候上公立小学,然而祖父仍延请了一位周老师来家作塾师,授古文。
我七八岁时,在父亲书房里曾发现过父亲小时候的作文簿,之乎者也,我看不懂。
父亲考清华时,先初试入围,然后由一个督军之类的大官堂试。
一列小孩,长衫飘飘,由马弁引领,鱼贯登堂,设几作文。
父亲因有塾学根底,以首卷高第。
所以,清华虽是洋学堂,以英语教育为主,父亲却是先有了塾学熏陶。
幼年的灌注,对于他一生的治学,立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父亲晚年,倒是穿西装。
而教书10 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很土。
初次上课,时髦的男女学生往往窃笑,父亲也不在乎。
好在外观上的不调和,并不妨碍授课。
在北京师大,有一次讲Burns 的一首诗,情思悱恻,一女生泪如雨下,讲到惨怛处,这女生索性伏案大哭起来。
我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父亲说:“不。
Burns 才应该觉得抱歉。
父亲年轻时不甚用功,据他自己说,30 岁之后才晓得用功。
其实这还不算很迟。
苏老泉也是27 岁才用功念书的。
至于十有五而志于学,固然今之国中生类多能之,上学之外,补习班,家教,双管齐下。
赏析梁实秋的孩子
赏析梁实秋的孩子梁实秋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
其中,他的小说《孩子》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以赏析梁实秋的《孩子》为主题,探讨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孩子》是梁实秋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家庭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沉浮。
小说以孩子为主题,通过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磨难和挫折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小说中对孩子的描写极具感染力。
作品中的孩子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天真无邪、纯洁善良,却又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各种磨难和挫折。
作者通过对孩子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引发了读者对孩子们的深深同情和关怀。
在小说中,孩子们的成长经历让人感到心疼,也让人对他们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这种对孩子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小说中对家庭和社会的描写也极具深刻的思想。
小说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以及家庭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品中对家庭和社会的描写,既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又充满了对家庭温馨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家庭和社会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引发了读者对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此外,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也是其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
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人性既有着美好的一面,也有着丑恶的一面。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得小说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之,《孩子》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
小说以孩子为主题,通过对孩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通过对家庭和社会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梁实秋的经典作品读后感
梁实秋的经典作品读后感梁实秋的经典作品读后感中国著名作家梁实秋有很多经典的散文,比如《雅舍》、《孩子》与《女人》等,大家学习了?梁实秋作品读后感1:梁实秋《孩子》读后感梁实秋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在散文当中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
这篇散文围绕着不管是何朝代是何年代都不会过时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孩子”。
人一旦结了婚,多半是要生孩子的,孩子可以说是维持夫妻之间婚姻关系一项很重要的纽带,常常听到因为生不出孩子夫妻之间感情出现裂痕而离婚的,但却很少听到因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或者是一位小公主,夫妻要闹离婚的。
看来孩子被大多数夫妻视为婚姻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不管是有钱的,还是贫穷的家庭,我都看到过有这种习惯的父母,就是把最好的东西留下来给自己的孩子吃,而自己却不吃一口,好像不这样做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
这种情况自古就有,而今计划生育的年代,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比以前就更甚了。
有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表现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无私精神与奉献精神,可让我疑惑的是,为什么大多数富裕的父母,不愿把他们这种爱哪怕是一丁点分给那些无家可归,生活艰难的孩子?当生了孩子的妇女坐在一起聊天时,孩子通常都是她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有的父母甚至可以谈论自己的孩子到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乐不可支的境界。
在张爱玲的散文当中有描述过这样一种风俗,就是在两三岁的孩子面前放上一大推东西,让孩子自己去选,选到哪样就认定以后自己的孩子做这项工作了,如果自己的孩子摸着一个大元宝,那更是能让全家人高兴三天三夜。
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许多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有着很大的期望的,甚至有的父母还经常把孩子当做同别人比较的对象。
但是只要你疼爱、期望自己的'孩子,就能按照你的想法以后发展下去吗?梁实秋在文章里说孩子中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喜欢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
梁实秋散文孩子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孩子读后感他开篇就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这可和咱们平常听到的那些对孩子充满无限憧憬的话太不一样了。
可仔细想想,又觉得他说得好实在啊。
那些小娃娃们,整天调皮捣蛋,要把他们想象成未来能主宰世界的严肃模样,还真有点困难呢。
文中描述的那些孩子的行径,简直就像在我眼前演了一场小鬼当家的戏。
孩子们天真无邪,可这种无邪有时候就变成了让大人头疼的“小恶魔”属性。
比如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还一脸无辜的样子,就像那些被宠坏的小皇帝小公主。
我就想起我家亲戚的小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还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大人们跟在后面收拾,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但是呢,梁实秋又不是真的讨厌孩子。
他只是把孩子那种真实的状态给写出来了。
孩子是单纯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很直接。
想要什么东西就哭着闹着要,得到了就立马眉开眼笑。
这和咱们大人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久了变得复杂、含蓄的情感表达完全不同。
而且啊,他写的那些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很有趣。
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可孩子们呢,他们可不管这些,只在乎当下的快乐。
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父母在这头用力拽着,想把孩子拉向他们规划好的未来,而孩子在那头,眼睛盯着自己眼前的小天地,才不想走父母指的路呢。
读完这篇散文,我就觉得梁实秋真的是把生活中的这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本质看得透透的。
他用一种幽默又有点犀利的笔触,写出了孩子的可爱与恼人,也写出了父母的期望与无奈。
这让我明白,孩子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存在,既让家庭充满生机和欢笑,又时不时地带来混乱和烦恼。
但不管怎么样,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是生活中那一抹独特的色彩,没有他们,这世界好像也少了很多趣味呢。
梁实秋代表散文
梁实秋代表散文梁实秋的散文,怀人的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的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的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的娓娓道来、不流于俗,这使他的作品得以在文坛独享一片天地。
下面是梁实秋代表散文,欢迎参考阅读!梁实秋的散文名篇《男人》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当然,男人当中亦不乏刷洗干净洁身自好的,甚至还有油头粉面衣裳楚楚的,但大体讲来,男人消耗肥皂和水的数量要比较少些。
某一男校,对于学生洗澡是强迫的,入浴签名,每周计核,对于不曾入浴的初步惩罚是宣布姓名,最后的断然处置是定期强迫入浴,并派员监视;然而日久玩生,签名簿中尚不无浮冒情事。
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袜子手绢不知随时洗涤,常常日积月累,到处塞藏,等到无可使用时,再从那一堆污垢存货中拣选比较干净的去应急。
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来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粘成一团,而且内容丰富。
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一盆水都吝而不用,怕伤元气。
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不湿,有的男人是在结婚后才开使刷牙。
“扪虱而谈”的是男人。
还有更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除了不可挽救的脏相之外,男人的脏大概是由于懒。
对了!男人懒。
他可以懒洋洋坐在旋椅上,五官四肢,连同他的脑筋(假如有),一概停止活动,像呆鸟一般;“不闻夫博弈者乎”那段话是专门对男人说的。
他若是上街买东西,很少时候能令他的妻子满意,他总是不肯多问几家,怕跑腿,怕费话,怕讲价钱;什么事他都嫌麻烦,除了指使别人替他做的事之外。
他像残废人一样对于什么事都愿坐享其成,而名之曰“室家之乐”。
他提前养老,至少提前三二十年。
孩子梁实秋阅读答案
孩子梁实秋阅读答案孩子是一篇抒情散文,各位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孩子梁实秋阅读答案,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孩子梁实秋阅读答案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
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
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
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
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
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
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
地上是烂糟糟的泥。
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
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
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
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
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
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
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
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
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
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
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
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
梁启超和梁实秋有什么关系
梁启超和梁实秋有什么关系要说梁实秋和梁启超有什么关系,可能很多人觉得他们都姓梁,可能是一家人,其实不然。
究竟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下面为你解答。
梁实秋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
那么梁实秋和梁启超有什么关系呢?如果非要说出个究竟来的话,梁启超是梁实秋的引领人。
在梁实秋和梁思成上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同学们邀请梁启超来学校做学术演讲,梁启超欣然答应,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这次梁启超的演讲给梁实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最终使梁实秋走上了文学的这条道路。
1989年在大陆出版的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集当中,共有312篇,在他的这三百多篇文章中,其中有三篇是关于梁启超的,而且是同样的一件事情写了三篇文章,可见梁启超对梁实秋的影响之大。
在他看来,梁启超对文学的理解很是深刻,这使梁实秋一直都以梁启超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但是在1929年的一次医疗事故当中,梁启超不幸去世了,当时的梁启超五十多岁,梁实秋对此觉得很难过,也为此很惋惜,这么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就这样去世了,他难过了很长时间。
梁启超的话一直都对梁实秋有着很深的影响,无论是写文章,还是书法。
梁启超的晚年不再谈论政治时事,一心研究文学,博览群书,后来还被聘为清华大学的教授。
梁启超对梁实秋的影响很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他的一生都在以梁启超为榜样,希望成为一名向梁启超一样知识渊博的文学家。
梁启超的儿女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梁启超不仅仅在个人才能上极为突出,在为近代中国摆脱困境、寻求富强的道路上的付出也是极大的。
而梁启超的儿女们同样也继承了梁启超的才能以及爱国爱民的情怀。
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子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门三院士”当中的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
三人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建筑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火箭系统控制专家。
长子梁思成是一名建筑学家,在1915年便进入了清华学堂学习,并且在1923年于著名才女林徽因一同到美国留学,毕业建筑系,并且获得硕士学位。
文学大家梁实秋先生的子女后代
文学大家梁实秋先生的子女后代梁实秋先生生于北京,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曾在清华、北大等大学任教,并从事译著工作,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他写的散文《雅舍小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在港台已经再版了50多次,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
他的凸出成就除了散文随笔,还有文学批评和翻译。
他这一生婚姻美满。
1927年2月11日,学成归国与名门闺秀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相伴一生,共生育有三女一子。
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长子梁文骐;三女梁文蔷。
一、长女梁文茜梁文茜,1927出生,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
曾任北京东城区第一法院审判员,北京司法局三处科员,朝阳区房地产管理局干部,第6、7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8届北京市政协常委、第8届朝阳区政协副主席。
1998年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2003年任期届满。
后任北京四海律师事务所主任。
她是迄今生活在大陆的惟一一个梁实秋的子女,1987年梁实秋遽然在台去世,梁文茜急欲赴台奔丧,台湾当局不予放行,成为当时社会一大新闻。
现已届九十高龄,在北京寓所安度晚年。
外孙女王雨荍,1986年生,曾多次获全国女子少年围棋冠军。
2000年入选国家女子少年围棋队。
2002年入选国家女子围棋队。
2003年任《弈坛春秋》主持人,至2005年。
2006年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学习。
2009年回京,在加拿大一旅游地产公司任营销总监。
2011年自主创业。
现任“神州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副总裁。
二、长子梁文骐梁文骐,曾在南开47级高一四组就读,但未等高中毕业就随父母离开重庆。
1947年考上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曾在安徽科技大学教授数学,六十年代转到广州暨南大学任教。
八十年代初来美国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后来去了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统计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7月21日晚间辞世。
梁文骐具有数学头脑,但他的国学根底很深,文章写得很好。
他常在台湾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并曾汇集成册出版。
梁实秋妻子是谁
梁实秋妻子是谁 梁实秋 是我国著名的散文 作家、学者、翻译家,梁实秋有几个夫人?子女有多少个呢? 梁实秋是有两个妻子的, 分别叫程季淑和韩菁清。
梁实秋的原配妻子程季淑, 于 1927 年和梁实秋结婚,虽然两人受教育的程度都很高,但是对于父母包办的 婚姻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相反, 两人在见面之后互相被对方吸引, 情投意合, 后来梁实秋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准备美国留学, 他对程季淑许下了三年之约, 三 年之后回国结婚,三年后两人在北京举办了婚礼。
婚后不久两人因为战争,辗转了许多地方,1937 年因为一些原因他独自离 开了北平, 当程季淑再次见到他的时候就是六年之后了, 再那之后二人一直形影 不离,一家人幸福美满。
1974 年,两人在美国的一处市场购物,一个梯子突然 倒了下来,正好砸到了程季淑,她被送往医院,但是因为伤势很严重,在医院去 世。
梁实秋对程季淑的感情很深,还写了《槐园梦忆》来悼念亡妻。
可以说作为 梁实秋妻子的程季淑一生坎坷。
后来台湾的一家出版社在看到《槐园梦忆》一书之后,决定出版这本书,并 邀请梁实秋去台湾, 梁实秋就是在这里遇见了他的第二人妻子韩菁清, 此时的梁 老已经 71 岁高龄了。
韩菁清是 20 世纪 40 年代的明星,原名叫韩德荣,父亲是 一名商人她七岁的时候便成为了上海滩的一颗闪耀的明星, 之后她跟随父亲到了 香港。
后来她出演了一部电影 从此踏入了演艺圈。
她和梁实秋因为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结识,两人聊着聊着便聊 出了感情,而摆在两人面前的除了年龄,更多的就是他们的职业,因为职业差距 很大, 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彼此疏远, 反而使他们更加相爱, 1975 年两人在台湾结婚,两人一起度过了 12 年的时光,1987 年梁实秋去世。
梁实秋妻子虽然有两任,但是每一任都和梁实秋真心相爱,也算是圆满了。
梁实秋:古稀突发忘年恋 续弦韩菁清(1931-1994),生于 1931 年 10 月,父亲是一位巨贾,后移居上 海。
梁实秋散文写作背景
梁实秋散文写作背景【篇一:梁实秋散文写作背景】梁实秋《送行》“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
”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
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
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
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
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
“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
这叫做周到。
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
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
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
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贴子纷至沓来,短期家里可以不必开伙。
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
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地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
梁实秋子梁文骐简介
梁文骐是梁实秋的儿子,南开46级学姐梁文茜的弟弟。
他曾在南开47级高一四组就读,但未等高中毕业就随父母离开重庆。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和我同系同班,朝夕相处学习了两年,高等院校调整时他转到数学系。
大学毕业后曾在安徽科技大学教授数学,六十年代转到广州暨南大学任教。
八十年代初来美国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后来去了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统计研究所研究员。
由於毛泽东曾指名道姓的骂梁实秋为反动文人,梁文骐在大陆期间为此也受了不少牵累,特别是文革期间他曾被反绑双手拉去陪斗,到达地点后被红卫兵一脚由卡车上踹下车去,手不着地的摔到车下,差点丢了性命。
我到内蒙工作后,梁文骐一直和我有书信来往。
1995年他来美国西雅图探望二女儿梁越时,曾特意到洛杉矶和我聚会,1996年和2000年我两度去台湾,也曾到他住所促膝相谈。
如今他突然辞世,实在让我惊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 孩子 梁实秋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在散文 当中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 素养。
这篇散文围绕着不管是何朝代是何年代都不会过时的一个话题那就是 “孩子”。
那么了解他的《孩子》? 孩子——梁实秋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 《伊利亚随笔》 里。
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 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 到处都有, 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 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 但在骨子里有一点 酸─—葡萄酸。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 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 翁。
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一夫一 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 宝贝呱呱堕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 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
我问过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你 妈妈是做什么的 ?” 他说: “ 给我缝衣的。
”“ 你爸爸 呢?”小宝贝翻翻白眼: “爸爸是看报的!”但是他随即更正说: “是给我们挣钱的。
”孩子的回答全对。
爹妈全是在为孩子服务。
母 亲早晨喝稀饭,买鸡蛋给孩子吃;父亲早晨吃鸡蛋,买鱼肝油精给孩子吃。
最好 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 的事一般。
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适,成为家庭一切设施的一个主要先决问题。
这种 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以前的 “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 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 其孩子之父母。
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孝子”之说, 并不偏激。
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 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 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 ; 玩得高兴时能把家俱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 劫;……但是“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 视若无睹, 顶多皱起眉头, 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 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 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 但那咒骂大部份是哀怨乞怜的性质, 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
“盂懿 子问孝,子曰:‘无违。
’”今之“孝子”深韪是 说。
凡是孩子的意志,为父母者宜多方体贴,勿使稍受挫阻。
近代儿童教育心理 学者又有“发展个性”之说,与“无违”之说正相符合。
体罚之制早已被人唾弃, 以其不合儿童心理健康之故, 我想起一个外国的故 事 : 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 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
店 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母亲说带他吃冰淇淋去, 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
任凭许下什么愿,总是还你一个不听;当时 演成僵局,顿成胶着状态。
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妨把百 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专家请来解围呢?”众谋佥同, 于是把一位天生成 有教授面孔的专家从八层楼请了下来。
专家问明原委,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耳 低声说了一句话, 那孩子便像触电一般, 滚鞍落马。
牵着母亲的衣裙, 仓皇遁去。
事后有人问那专家到底对孩子说的是什么话,那专 家 说:“我说的是: ‘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 这专家真不愧为专家, 但是颇有不孝之嫌。
这孩子假如平常受惯了不兑现的 体罚,威吓,则这专家亦将无所施其技了。
约翰孙博士主张不废体罚,他以为体 罚的妙处在于直截了当,然而约翰孙博士是十八世纪的人,不合时代潮流! 哈代有一首小诗,写孩子初生,大家誉为珍珠宝贝,稍长都夸做玉树临风, 长成则为非做歹,终至于陈尸绞架。
这老头子未免过于悲观。
但是“幼有 神童之誉,少怀大志。
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这确是个可 以普遍应用的公式,“小时聪明,大时未必了”,究竟是知言,然而 为父母者多属乐观, 孩子才能骑木马, 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貔貅时之马上 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歌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着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 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 兼营投买卖;……这种乐观往往形诸言语、成为炫耀,使旁观者有 说不出的感想。
曾见一幅漫画: 一个孩子跪在他父亲的膝头用他的玩具敲打他父 亲的头,父亲眯着眼在笑,那表情像是在宣告“看看!我的孩子!多么活泼 ─—多么可爱!”旁边坐着一位客人裂着大嘴做傻笑状,表示他在看 着,而且感觉兴趣。
这幅画的标题是:“演剧术”。
一个客人看着别 人家的孩子而能表示感觉兴趣, 这真确实需要良好的“演剧术”, 兰 姆显然是不欢喜这样的戏。
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 往最得父母的钟爱。
此事似颇费解,其实我们应该记得《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 偏偏欢喜猪八戒。
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恣肆些,大 了自然会好。
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
梁实秋父亲介绍 梁实秋的子女都有谁 梁实秋父亲 提起梁实秋父亲,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 大多数人都只是知道我国著名 的散文作家梁实秋,没有多少人清楚是谁培养了这么一位文学家。
梁实秋与父亲合照 梁实秋父亲名叫梁咸熙, 他的父亲也就是梁实秋的祖父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 后来成为了四品官员, 而梁实秋父亲是为秀才, 曾经作为政府第一批主要培养的 学习英语的人才, 由于自己曾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在孩子长大后又将孩子送往美 国学习。
梁实秋的父亲梁咸熙思想开放,是一位进步人士,曾经梁实秋与自己的 第一任妻子程季淑谈恋爱的时候不小心被梁咸熙撞见了, 两个年轻人都不知所措, 还是梁咸熙三言两语化解了尴尬, 自此以后, 梁实秋与程季淑见面父亲都会主动 掏钱给梁实秋, 嘱咐他要好好对待自己未来的儿媳妇。
梁实秋的父亲梁咸熙的开 明和遇事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给梁实秋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梁实秋的性格大部分都 和自己的父亲很相像。
据说,梁实秋父亲还是一位美食家,有的人说梁实秋酷爱美食,却不知道梁 实秋的这个爱好还是从小跟在父亲梁咸熙身边养成的呢。
梁咸熙最喜欢的就是厚 德福饭庄了,由于去的次数多了,也就和哪里的掌柜熟识了,还经常给饭庄提意 见,慢慢的,便开始投资入股,与掌柜一起将厚德福推向了全国。
要说梁咸熙这 一生最大成就,那就是为祖国培养了这样的一个散文家,翻译家,批评家。
梁实秋的子女 梁实秋一生有两女一子,是与第一任妻子程季淑所生。
长女梁文茜,1927 年出生在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担任政协委 员, 是梁实秋的子女中唯一一个在大陆生活的, 1987 年, 梁实秋在台湾去世后, 梁文茜想要去台湾奔丧, 但是因为当时台湾和大陆没有开放探亲, 所以她不能及 时送父亲梁实秋最后一程, 这在当时是重大新闻。
梁文茜曾经在北京担任过律师 事务所的主任,现在已经八十几岁高龄了,仍居住在北京。
独子梁文骐, 在台湾是一名大学教授, 他敬业, 性情温和, 深得学生的喜欢, 当年父亲梁实秋被贴上反动的标签,作为儿子的他也收到了不小的连累。
2007 年的 7 月 23 日,梁文骐不幸去世。
幼女梁文蔷,1933 年出生在青岛,是著名的营养学博士,现在住在美国的 西雅图,作为小女儿,梁文蔷一直深受梁实秋的宠爱,但是梁实秋从来不疏于对 女儿的教育, 在女儿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会给予鼓励, 在女儿找不到方向的时候 他会指引女儿前进的方向,虽然女儿没有子承父业,但是作为父亲,他鼓励着女儿要坚持下去,所以才会有现如今的成就。
梁实秋的子女,虽然没有向梁实秋一 样成为著名的学者,但是他们各有各的领域,并且一直都坚持了下去,梁实秋是 一位好父亲,他一直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孩子面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爸爸,不是 什么散文家,批评家等等。
梁实秋妻子 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学者、翻译家,提起这样的一位大家,我们 有些好奇,他的感情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梁实秋妻子是谁? 梁实秋是有两个妻子的, 分别叫程季淑和韩菁清。
梁实秋的原配妻子程季淑, 于 1927 年和梁实秋结婚,虽然两人受教育的程度都很高,但是对于父母包办的 婚姻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相反, 两人在见面之后互相被对方吸引, 情投意合, 后来梁实秋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准备美国留学, 他对程季淑许下了三年之约, 三 年之后回国结婚,三年后两人在北京举办了婚礼。
婚后不久两人因为战争,辗转了许多地方,1937 年因为一些原因他独自离 开了北平, 当程季淑再次见到他的时候就是六年之后了, 再那之后二人一直形影 不离,一家人幸福美满。
1974 年,两人在美国的一处市场购物,一个梯子突然 倒了下来,正好砸到了程季淑,她被送往医院,但是因为伤势很严重,在医院去 世。
梁实秋对程季淑的感情很深,还写了《槐园梦忆》来悼念亡妻。
可以说作为 梁实秋妻子的程季淑一生坎坷。
后来台湾的一家出版社在看到《槐园梦忆》一书之后,决定出版这本书,并 邀请梁实秋去台湾, 梁实秋就是在这里遇见了他的第二人妻子韩菁清, 此时的梁 老已经 71 岁高龄了。
韩菁清是 20 世纪 40 年代的明星,原名叫韩德荣,父亲是 一名商人她七岁的时候便成为了上海滩的一颗闪耀的明星, 之后她跟随父亲到了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