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作品
梁实秋作品《雅舍》经典语录(一篇)
梁实秋作品《雅舍》经典语录(一篇)梁实秋作品《雅舍》经典语录 1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__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__,任__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__,享年84岁。
经典语录:(1)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2)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3)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4)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5)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
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
梁实秋的诗歌
梁实秋的诗歌
以下是三条关于梁实秋诗歌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这出自梁实秋的《送行》。
哎呀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呀,当你离开的时候,我不会刻意去送你,但当你回来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去迎接你。
这就好像朋友之间那种深深的牵挂呀!比如说,当你的好朋友要去远方打拼,你可能不会去机场送他,但当他哪天说要回来,哪怕下着瓢泼大雨,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冲出去接他,是不是很有感触呢?
2.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梁实秋在某首诗里写的(具体诗名我记不太清啦)。
哇塞,这说的不就是那种心里有愁绪,喝酒之后那愁绪就变成了对某人的思念的泪水嘛。
就好比失恋之后,一个人喝闷酒,喝着喝着就想起了曾经的美好,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啊!
3.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这来自梁实秋的作品。
嘿,这句话多直白呀,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嘛,一边走一边要懂得珍惜呀。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嘛,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不就该好好珍惜,别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呀!就像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要好好珍惜每一刻,别老是觉得以后还有时间,时间可是不等人的呀!
我觉得梁实秋的诗歌很有韵味,能让人产生很多共鸣,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呀!。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章节一:序言本文通过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度思考的观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详细介绍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
章节二:《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故乡的美丽云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该篇散文情感细腻,文笔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章节三:《借问路人》《借问路人》是梁实秋的另一篇经典散文,通过一个路人的问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这篇散文引人深思,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章节四:《月》《月》是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唯美而富有哲理的一篇。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变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内容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章节五:《邀月》《邀月》是梁实秋的一篇诗意散文,通过邀请月亮共度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记忆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意,情感充盈,给人以温馨而又深沉的感受。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附件为梁实秋散文选集,包括《故乡的云》、《借问路人》、《月》、《邀月》等多篇作品,供读者参考阅读。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 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
3. 出版权: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通过出版物形式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4. 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作品的出版权、发行权和演出权等。
以上是本文的详细内容,涉及了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附带了相关附件供参考。
法律名词和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感谢阅读本文!。
女人梁实秋原文鉴赏
女人梁实秋原文鉴赏《女人》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之一。
下面是这篇散文的部分原文,以供鉴赏:"女人,不论在世界上任何处置,都是需要去呵护和照顾的,而最好的方法,也只有女人自己去爱护自己。
只有她自己懂得,自己的心美丽、善良或者丑陋、狠毒,激情或者苍白,无常或者善良,高尚或者低级。
所以,女人最先需要看清楚自己,才能使别人为她看得分明,更为重要,使她自己对自己中更明白自己的,担子更是减薄了。
否则的话,往往女人对自己有一种模糊的型破,或者说化妆成别人,装出假象给人看,这样她就丝毫无法理会到自己的本来面貌。
而任任何人无论何时都看不透女人真正的东西,一旦看出了她的真象,幻象也破灭了,并且使她对别人也破灭了,并且使她对自己绝望了,这样别人也要对她失去,并把她看成不如意的人,妒起来的时候骄又厉害,所以女人最大的亏损,还是她自己对自己亏损,也可能是最要紧的关头。
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女人要知道,一个爱人没有责任和义务,爱人能做的,她也能做到。
神做人的时候,肌肤一塌糊涂,是有爱人来告诉她说:“大家都是漂亮的,谁都不是一个样子。
”这几乎是一道通关秘诀,求之明辨。
"这段原文中,梁实秋通过对女人的描述,强调了女性需要爱护和照顾自己的重要性。
他认为,女人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内心和面貌,避免化妆成别人或伪装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本来面貌。
否则,她将无法真实对待自己,也无法被他人真正了解和看清。
梁实秋认为女人应该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他指出,女人的亏损最大的是对自己的亏损,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他强调了女人要明白,一个爱人没有责任和义务,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够做到。
最后,他提到了神创造人的时候,肌肤一塌糊涂,是有爱人来告诉她们每个人都是漂亮的,没有谁比谁更特殊。
这句话被认为是一种通关秘诀,敦促女人要明辨,追求真实与自我。
梁实秋(1902-1987),
•
•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 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 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者,著名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 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 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 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 为,投其门下,后来,与 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戊戌变法”。其著作编 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 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 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 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 《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 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 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实秋 (1903.1.1987.11.3)号均 默,原名梁治华、 梁秋实,字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 程淑等,祖籍邢台 市 沙河县,出生于 北京。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 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 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 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戊戌变法令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 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 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 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此后这个年轻人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 梁启超26岁。 而梁启超在政治上的辉煌并不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或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明日黄 花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 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多的支持。 梁启超的另外一次辉煌来自于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 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 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 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梁启超在另外一次反帝运动,即反对张勋复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次也意味着他同改良派的彻底决裂。周善培 规劝梁启超说:“事情有该自己做的,有该听别人做的。讨袁,革命党该做,我们也应当做;讨张复辟只该听革命党去做, 不必我们去做。”而康有为则正站在复辟的一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启超“梁 贼启超”,并且用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兽来称呼梁启超。 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事业上的地位,早有新闻学者将他同沃尔特· 李普曼相比较。才气纵横自然不说,梁对中国文体 的改革被认为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认为梁启超文气太盛反而是一件 可惜的事情,写习惯了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追求打动人,“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但是却没有其他 精力写出真正大师级别的著作。 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属于保守派的梁启超的死,更是嘲笑我们对历史局限的判断能力。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 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是一个肾溃烂,必须割掉。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可能发生的错误发生了,手术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肾 割掉反而留下溃烂的一个。于是“群情愤慨、舆论抨击,社会对于协和医院以及主治医生大表不满”,而梁启超因为担心 这件事情会影响新的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竟然在病床上写文章为协和医院和医师辩护。最后,梁启超允诺在自己死后将脑 部捐献给医院。
梁实秋作品《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及其阅读分析
梁实秋作品《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及其阅读分析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末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梁实秋作品《喝茶》原文赏读
梁实秋作品《喝茶》原文赏读梁实秋作品《喝茶》原文赏读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
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
叉子,形进于茶,声进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
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
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
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
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
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
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
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
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
他平素自己喝茶大一只用璃杯、保温杯之类。
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
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多,各有擅长。
有友来自州,同学清华,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见我用一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原文,汉语词语,释义为原作品、原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希望能帮到大家!【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 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 和汉译 《莎士比亚全集》 恪守"中庸"之道, 体现了"隔" 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 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 北京。
1915 年夏, 考入清华学校。
1923 年 8 月赴美留学, 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 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 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 年 5 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 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 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 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 于 1930 年 10 月 21 日正式开学, 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 “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 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 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 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 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 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 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 治通鉴》 、 《二十一史》 被列在首位。
梁实秋作品《粥》原文赏读
梁实秋作品《粥》原⽂赏读梁实秋作品《粥》原⽂赏读 我不爱吃粥。
⼩时候⼀⽣病就被迫喝粥。
因此⾮常怕⽣病。
平素早点总是烧饼、油条、馒头、包⼦,⾮⼲物⽣不饱。
抗战时在外做客,偶寓友⼈家,早餐是⼀锅稀饭,四⾊⼩菜⼤家分享。
⼀⼩块酱⾖腐在碟⼦中央孤⽴,⼀⼩花⽣⽶疏疏落落地洒在盘⼦中,⼀根油条斩做许多碎块堆在碟中成⼀⼩丘,⼀个完整的⽪蛋在酱油碟⾥晃来晃去。
不能说是不丰盛了,但是⼲惯了的⼈就觉得委屈,如果不算是虐待。
也有例外。
我母亲若是亲⾃熬⼀⼩薄(diao)⼉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之如。
薄⼉即是有柄有盖的⼩沙锅,最多能煮两⼩碗粥,在⼩⽩炉⼦的⽕⼝边上煮。
不⽤剩饭煮,⽤⽣⽶淘净慢煨。
⽔⼀次加⾜,不半途添⽔。
始终不加搅和,任它滚。
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烂,⽽颗颗⽶粒是完整的,⾹。
再以笋尖⽕腿糟⾖腐之类,其味甚佳。
⼀说起粥,就不免想起从前北⽅的粥⼚,那是慈善机关或好⼼⼈⼠施舍救济的地⽅。
每逢冬天就有不少鹑⾐百结的'⼈排队领粥。
“粥不继”就是形容连粥都没得喝的⼈。
“”是稠粥,粥指稀粥。
喝粥暂时装满肚⽪,不能经久。
喝粥聊胜于喝西北风。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某些粥还是蛮好喝的。
北⽅⼈家熬粥熟,有时加上⼤把的⽩菜⼼,菜烂再洒上⼀些盐和⿇油,别有风味。
名为“菜粥”。
若是粥煮好后取嫩荷叶洗净铺在粥上,粥变成淡淡的绿⾊,有⼀股荷叶的清⾹渗⼊粥内,是为“荷叶粥”。
从前北京有所谓粥铺,清晨卖“甜浆粥”,是⽤⼀种碎⽶熬成的稀⽶汤,有⼀种奇特的风味,以特制的螺丝转⼉炸⿇花⼉,是很别致的平民化早点,但是不知何故被淘汰了。
还有所谓⼤麦粥,是沿街叫卖的平民⾷物,有异⾹,也不见了。
台湾消夜所谓“清粥⼩菜”,粥⾥经常(Chan)有红,味亦不恶。
⼩菜真正是⼩盘⼩碗,荤素俱备。
⽩⽇正餐⼤鱼⼤⾁,消夜粥甚宜。
腊⼋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
北京雍和宫煮腊⼋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顿粥要耗⼗万两银⼦!煮好先恭呈御⽤,然后分别赏赐王公⼤⾂,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
梁实秋
梁实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中文名: 梁实秋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代表作品: 《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名家简介梁实秋,1949年生于湖南湘潭,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又拜著名花鸟画大家苏葆桢门下,勤学苦练,专攻葡萄,得到苏先生的倾心教诲,又融入自己对国画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为中国美协湖南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彩墨葡萄研究会副会长,圆明画苑签约画家。
梁实秋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其笔下葡萄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硕果累累的葡萄在水墨丹青之中透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其作品《硕果丰收》获湖南省美术创作优秀奖;1993年荣获“世界书画名人”称号;1997年出访新加坡举行个人画展;2001年参加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作品受到高度评价;2003年作品《秋实图》获《新思维艺术书画展》二等奖。
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人》等。
葡萄寄语葡萄是丰收、吉祥的象征。
葡萄的紫色象征富贵、吉祥,绿色象征生命和春天;葡萄的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国泰民安;其果实众多,寓意多子多福,古人常用葡萄来期盼生活的富裕和人丁的兴旺;其珠圆玉润可寓意财源滚滚和团圆美满等等。
彩墨葡萄技法彩墨葡萄,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葡萄国画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彩墨葡萄在设色方面,极为难于把握,浓艳易俗,平淡失真,梁实秋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科学技法和色彩原理等引入中国画创作中。
他的葡萄作品以色为骨,以形传神,吸收古人用色优点,同时采用西画用色长处,加以融会贯通。
《梁实秋散文集》主要情节
《梁实秋散文集》主要情节梁实秋(1903-1987),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以散文创作成就卓著,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梁实秋散文集》是一部收录了他多篇经典散文作品的成集。
本文将主要介绍梁实秋散文集中的主要情节。
第一篇:《春》梁实秋的《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散文以春天为主题,描绘了大自然在春天中的瑰丽景色。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春天的花朵盛开、昆虫鸟鸣以及大地复苏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梁实秋通过描写细腻而深入的春景,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第二篇:《故乡》《故乡》是梁实秋散文集中很具特色的一篇作品。
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他回忆起小时候的童年生活,描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描写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梁实秋引领读者重温了他的童年记忆,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馨和亲切。
第三篇:《雨巷》《雨巷》是梁实秋散文集中一篇扣人心弦的作品。
散文以雨巷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雨天的街道,通过雨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和烦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
梁实秋运用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将雨巷中的人物和故事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雨巷中的阴郁和困苦。
第四篇:《诗》《诗》是梁实秋散文集中一篇以写诗为主题的作品。
他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唐诗宋词的推崇。
通过与一位诗人的对话,梁实秋让读者了解到诗歌创作的艰辛和诗人的心路历程。
他深情地描绘了诗歌的力量和美妙之处,引导人们对于诗歌产生更深的思考和欣赏。
第五篇:《月夜》《月夜》是梁实秋散文集中一篇以月亮为主题的作品。
他以月夜的宁静和神秘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人与月亮的对话。
他通过对月夜中的景物和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对于月亮的崇拜和对夜晚的感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梁实秋散文集中的每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情节和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思考,他将生活的点滴和思想的追寻融入到散文中,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迪。
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
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1.《旅行》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 —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
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
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
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
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
梁实秋的作品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秋室杂文》1963,文星《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实秋文存》1971,蓝灯《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雅舍小品续集》1973,台.正中《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梁实秋自选集》1975,黎明《梁实秋论文学》1978,时报《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雅舍杂文》1983,台.正中《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西塞罗文录》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7,商务《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1967,文星《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梁实秋作品介绍范文
梁实秋作品介绍范文1、《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散文集,精致典雅,幽默有趣。
经常伴有语录,得心应手自然,笑着品味各种社会。
《雅舍小品》出版时,梁实秋已不在“雅舍”居住,但“雅舍”一词仍在使用,以“雅舍”命名的作品也陆续问世。
单《雅舍小品》就有四集,其中经典名著是《雅舍小品》的第一版。
《雅舍小品》第一版是1949年,收录散文34篇;续集于1973年出版,共收到32部作品;三集出版于1982年,共收到37部作品;1986年出版了4集,40部作品。
1986年还出版了四卷,共143篇文章。
2、《秋室杂文》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文笔工整,内容隽永有趣。
无论是评论文学理论还是讲述故事,都有他独特的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梁先生的杂文中,本书选取了最精粹的三十五篇,有的讲往事,有的忆人,有的抒写杂感,有的说人生百态,可以说是梁先生杂文的代表作。
3、《槐园梦忆》包括女人,男人,孩子,中年,老年,退休,讨价还价,要饭的吃饭,喝酒,抽烟,书香屋,清华八年,回忆《新月》,谈话的艺术,推广图,学习和兴趣,零碎时间利用的艺术,骂人,“有没有让大海惊喜的文章”,回答邱彦明延伸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1.《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第一人称和时间顺序来描述的。
2.《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
这本书于1719年4月25日首次出版。
3.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致力于周游世界。
有一次,我在去非洲的路上遇到了风暴,我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他在荒岛上顽强地活了下来,28年2个月19天之后回到了家乡。
莫泊桑简介及代表作品1.亨利勒内艾伯特盖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大师”,其中莫泊桑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秋天的怀念》是由中国现代作家梁实秋创作的一篇散文,自问世以来,在文学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篇散文以作者对秋天的琢磨和怀念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深情的思考展示了秋天的美和它给人们带来的感动。
整篇文章的语句优美、流畅,充满诗意。
梁实秋通过对秋天的描写,像一位无私的艺术家一样将秋天妙趣横生的景致在读者面前展示。
他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秋天的大自然之中。
例如,“秋山秋水秋风秋,古屋寒磬风满庭”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四个秋字,以此突显出秋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通过冷清的寒磬和凋零的庭院,呼应着秋天的凄凉和寂寥。
梁实秋的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让人在阅读中弥漫着一种美丽而又忧伤的情感。
文章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考与哲学。
梁实秋通过对秋天的观察和感受,引导我们思考生命和时间的流转。
他说:“秋天还是个人,而夏天则是个世界,绿色的世界。
”这样的比喻具有很强的煽动力,它让我们不禁思考,察觉到岁月的流失以及生命的渐行渐远。
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似乎能够看见自己在岁月中的一幕幕,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悲切的情愫贯穿整篇文章,使人读来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秋天似乎成了梁实秋感叹时光流逝、生命消逝的注脚。
他写道:“每到爱的时候看到秋天,都是心事重重的,喜欢的男子不娶,喜欢的女子不嫁,友人分手,亲人去世,都在秋天。
”秋天成了他怀念往事、痛失亲人和朋友的象征。
这种深情的怀恋之情,让人回味无穷,也让人对秋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秋天的怀念》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我眼里,秋天不再只是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它是人们对过去回忆和怀念的一段时光。
秋天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想念和悲伤。
每当秋天来临,我总会不自觉地陷入怀旧之情,回忆起曾经的爱恨情仇,想起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亲人和朋友。
秋天仿佛在将我们的心灵唤醒,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梁实秋作品《谦让》原文赏读
梁实秋作品《谦让》原文赏读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
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
就我个人的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
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
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地立在屋角,听候调遣。
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美德的机会。
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现得像在争座。
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尔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
这场纷扰,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而往往显出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会想起聊斋中的一个:一伙人在热烈地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臂猛然向后一缩,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吱”一声,双牙落地!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
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就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
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
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
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
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半径都是一般长(假如是圆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
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
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站售票处,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的!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个道理: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梁实秋简介资料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 - 生平年表】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的作品 梁实秋 是中国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小编整理的梁实秋的作品,供参考! 《人生不过如此,愿你的生命从容》 人生, 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 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好好地快 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 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
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 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 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 间短短的一橛。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
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 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 除苦痛之谓。
没有苦痛便是幸福。
你随时可以退隐到自己的心里去, 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己的灵魂 更为清净。
理性的特征便是面对自己的正当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宁静和平和而怡然 自得。
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人恐 怕也不是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是而已。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 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 级”。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我 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 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 智慧与才能。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 看透人生而不消极。
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 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不管世风如何浮躁, 我们都应该像梁实秋一样尽量保持一份高雅、 恬静和淡 然。
《时间即生命》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 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 每移动一 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 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 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 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 不可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 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 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 ,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 闲聊天。
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 现, 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 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
我应该集中精力, 读我所未读过的书, 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 写我所要写的东西, 但是我没能这样做。
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 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 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
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 有力不从心之感。
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
然而 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
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 要。
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 ,说来惭愧。
史书也很重要。
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阿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 的前四史, 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 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 带回来了。
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 深感时间有限。
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 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
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 体力。
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已。
寄语年轻朋友,千万 要持之以恒的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
健康的身体是作人做事的 真正的本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