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一年级解决问题典型错例分析及教学策略
小学一年级解决问题典型错例分析及教学策略【摘要】一年级的全图式、半图半文式解决问题,看起来极其简单,学生作业中却错误百出。
对此,文章从对错题进行整理汇总入手,分析产生错误的症结所在,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错例分析;教学策略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发现解决问题是变动最大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存在一些顽固错误。
笔者试着对一年级解决问题中学生比较容易错的题来个“病例大会诊”,希望以此提高解决问题启蒙教学的有效性,为今后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一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错例汇总二、一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错误的原因剖析【错例1】主要有两种“病因”:(1)不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不知道求什么,信息和问题混淆;(2)受“一图四式”的负迁移。
“一图四式”中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既可以写加法算式,也可以写减法算式,而此题有特定的问题,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算式与图要对应起来。
【错例2、3】图片是静止的,学生从图上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
因此部分同学对错例2,尤其是错例3理解起来很困难。
如错例2中,学生只是直观地看到左边有3个气球,右边有1个气球,就列式3-1=2,无法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整体感知图意,找准总数。
【错例4】此题文字较多,且含有无关信息,学生很难理解题意。
【错例5】学生在阅读信息时,往往先注意图片。
这里学生没有看文字信息“乐队有5个人”,乐队人数是从图中数得的。
【?e例6】一般情况下,问题会与所描述的情境相对应,但错例6的情境描述与问题不太相符。
出错的学生看到下车了3人,就想到用减法求出车上剩下的人数,在列式时更多地关注了情境而忽视了问题。
【错例7】问句“小红再折几架就和小亮折的一样多?”这样的表述学生难以理解。
在一年级下册中,学生掌握了比多少的问题表述,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对这种新的表述方法难以接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以帮助教师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而,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抽象、题目难度较大,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或实际场景引入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结合实例、游戏探究、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鼓励积极表现:教师在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时,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到数学知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力有限,容易出现掌握不牢固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考虑以下策略:1. 温故知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定期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
可以通过游戏、小组竞赛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复习知识。
2. 分步骤教学:教师应将复杂的数学概念拆分成简单易懂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知识。
3. 反馈和订正: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并提供反馈。
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要指出错误之处,并引导学生进行订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较大小学一年级的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较大。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兼顾这些差异是一项挑战。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策略:1. 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教学。
每个小组的教学内容和难度可以有所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差异化教学:教师可以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助材料,如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或挑战性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一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素养提升转变。
一年级数学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起点,对学生数学思维和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策略,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了解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探索适合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为一年级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内容1. 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分析2. 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3. 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策略探究4. 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实践案例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成功经验。
4. 实验研究法:设计实验方案,对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检验。
五、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
2. 调查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数据。
3. 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4. 策略探究阶段:根据分析结果,探索适合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
5. 实践检验阶段:设计实验方案,对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检验。
6. 总结阶段: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适合一年级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体系。
2. 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3. 为一年级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小学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方程思想是小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教材中正式出现。
方程是用含有字母的等式,以求出未知数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
它是代数知识领域的起始点,相对学生已有的算术解方法,方程思想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这种解题思路让未知数参与到已知数中进行思考问题,借助等量关系构建模型,使思维能够化逆为顺,降低理解的难度,化解问题的复杂性。
因此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接触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特别对难题解决的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一线的老师发现学生对方程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教得费时费力,但效果却不佳。
上一学年,我选取了本校部分五、六年级学生和教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对列方程解决问题作了一个调查。
发现在列方程解决问题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难以从根深蒂固的算术思想自然过渡到代数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喜欢用算术法去解决;2. 找等量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很难从文字中抽象出有用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
3.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答步骤繁琐,懒得用方程解,又因解答方程的能力不强,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基于方程思想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起始性和重要性,以及实际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此课题,旨在解决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高教师对这块内容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能给小学数学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
对学生核心数学的素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数数策略)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数数策略)——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数数策略的含义,能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数数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数数策略的含义,能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数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数数策略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数数策略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数策略,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步骤来详细补充和说明数数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教室内的物品、学生的玩具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数数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答策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答策略数学是小学一年级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记忆困难、解题方法不得当等。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解答策略。
1. 激发学生兴趣数学教学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活动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 清晰明确的概念讲解在数学教学中,概念的理解是关键。
教师需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数学概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形、图表等辅助工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鼓励多样化解题方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解题方法可能还比较单一。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开阔他们的思维。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画图、分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细化问题解答过程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帮助他们细化问题解答过程。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分析问题、列出解题步骤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理清思路。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难题。
6. 强化反馈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估。
通过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建议,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总结: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答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兴趣、清晰明确的概念讲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多样化解题方法、细化问题解答过程以及强化反馈和评估。
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数数策略》-【名师经典教学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案方法一:数一数,小丽排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中间有4人。
方法二:画图,用“圆圈”代表小朋友,画一画。
一共有15个小朋友,小丽是第10个,小宇是第15个,它们中间有哪些?由于前面的用不到,我们还可以从第10个开始画:10、11、12、13、14、15,第10个和第15个不包括,所以把它们划掉,剩下的就是10和15中间的数了。
3.练习巩固东东和玲玲来到了动物园玩滑梯的地方,看!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选择数一数的现在思考一下一会儿该怎么数,选择画一画的在你的练习本上现在开始画。
生展示数一数:玲玲排第4,东东排第8,他们之间不包括他们两个,从5开始数,5、6、7,所以他们之间有3人。
生展示画一画的方法。
4.回顾我特别佩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解决了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我们回头看看都用了哪些方法?(数数、画图)这些方法都是我们解决问题常用的好朋友,大家可要记住了。
4. 时间过的真快,小朋友们要回家了。
小女孩坐第12节车厢,小男孩坐第20节车厢,那12-20之间有几节车厢呢?小猫呢?(我与她之间有2节车厢)四、知识拓展1.2.五、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数一数:11 12 13 14画一画:××○○○○○○我的教育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
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追求人生的真理。
不忘初心,争做新时代好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又在于教师。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未来和希望,也可以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2010-10-27 16:38:14)转载▼标签:杂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因为学校的人事安排,我连续教了两个一年级。
对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值得关注的问题比较了解。
我就这些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解决策略,与大家共勉。
之所以专门写一年级,是因为我认为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年级。
孩子们告别幼儿园,来到了新的环境,兴奋,好奇,开心,不安,焦虑……各种心情溢满他们的心间。
孩子们将在学校接受系统化的学习,“规范”,这是我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最大的区别。
可是开学一段时间后,我们总能发现有一些孩子不能完全的适应小学生活,在数学课堂上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点一.学前教育程度不同,给老师教学带来麻烦。
因为孩子们就读的幼儿园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孩子们学前教育的程度可谓参差不齐。
有的小朋友可以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学习程度快赶上二年级的小朋友了,有的还不会写12345。
学前教育好的孩子上课有时不愿意听,因为老师讲的他都懂。
学前教育差的孩子也分两种,有些家长奉行快乐教育,没有让孩子过早的接触数学学科的学习,只要这些孩子跟的上,其实也无所谓。
主要问题集中在另一种上面,这些孩子可以说什么都不懂,老师讲的时候又跟不上,家长又不重视,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跟不上进度,经常被老师留下来单独讲解,改错。
老师讲快一点,他们又听不懂。
讲慢一点,大部分孩子早就会了,为了那几个人那几道小练习,全班一起等半天。
解决策略:对于这些差一点的孩子,我觉得老师一味的去指责孩子笨,不聪明是没有意义的。
本来新课标就允许孩子有个体差异,更何况现实生活中家庭的差异是如此的明显。
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不能认为和家长联系就是班主任的事。
要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比如我专门把口算差的孩子的家长找来,告诉他们怎样带着孩子熟读2到10的分解和组成。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渗透画图策略的思考(论文)#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渗透画图策略的思考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中心小学许秀云摘要:画图策略是利用图的直观来表征问题中的数学关系和数学结构,是最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画图意识并不强烈,以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下降。
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渗透画图策略呢?本文是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得出如下的思考:培养读图能力——画图的基础;画图——早期渗透“图”的简洁美;画图——培养画“图”意识,积累画图经验;画图——深刻体会“图”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低年级解决问题渗透画图策略数学是解决问题的科学,即数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问题,具体解题时选择解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该问题或比较简单地解决该问题。
然而,解题的方法和策略是一种数学的思维,对于思维这一东西是不能只靠“灌输”,所以一些教师没有很好或不知道如何系统地进行渗透。
再加上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中下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学生读题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的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不够多样、准确,思路不够开阔等等。
这些都是造成解决问题难“教”,解决问题难“做”的局面。
“画图策略”是指: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式,画出与题意相关的图形或图案,借以帮助我们观察、推理、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手段。
解题时,根据题的内容画图,把题的条件、问题在图上标明,这样有助于我们正确审题,理解题意,从而正确解题,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画图策略主要应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
在分析问题中,画图策略主要是指用图把问题进行表征,从而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
在解决问题中,画图策略主要是指利用图形直观,从而搜寻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说简单点“画图”就是利用“几何直观”。
浅谈一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1
浅谈一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雷玉梅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雨溪唐四完小湖南邵阳市 422000 摘要:解决问题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说”数学的能力离不开对题目的理解。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力正处在萌芽期,要能有积极的发展,首先学生要有感性的认识,这个感性的认识就是要清楚地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但由于识字量不够,看不懂题目、不理解题意,因此,根本说不上积极思维。
再者,因为识字量小,学生就会缺乏丰富的数学语言积累,无法准确描述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所以通过“说”来促进思维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关键字:解决问题;理清关系;建立模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见学好数学是多么重要。
而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目标之一的“解决问题”教学始终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因此“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经历一至六年级一个轮回的数学教学后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解决问题这一板块知识困难重重,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把握不准确,我个人认为是一年级的数学问题很简单,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导致后面越学越难,越来越听不懂。
因此我觉得在一年级就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有解决问题的“原则”,为后面学习问题解决铺下垫脚石。
大凡任教过一年级数学的教师都有一个感受,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判断能力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策略时更感到困难,常常出错。
“解决问题”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费时费力、收效不大”的一块“硬骨头”。
因而在我又一次任教一年级数学的时候,针对学生“解决问题”这一块知识,我不断学习与探索,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改良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让学生从一年级就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原则”。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非常重要,因为数学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些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年级,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上存在较大的薄弱点。
这可能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学习,缺乏系统的数学基础和问题解决经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深入研究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解决能力水平,从而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通过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一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需的技能。
通过研究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引导他们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还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项研究,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教学策略概述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一年级阶段,数学解决问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在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能够用逻辑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我们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够将抽象和理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有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在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解决方法,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
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我们还可以采用游戏式教学的方法,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来让学生学会通过游戏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手段在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们可以利用教学工具,比如数字卡片、计数棒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我们还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五、教学评价结论通过对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可见“解决问题”在小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是教材中重要的学习板块,旨在通过现实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笔者结合执教经验,浅谈教学一年级解决问题的一点看法。
一、给予一根拐杖,让学生学会画图,建立直观形象。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解决问题纯粹从纯粹从思维上进行推理理解较难,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数形结合是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最优方式。
在执教“排队中的数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我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阶段设计了两个环节:1、图形排队例:○□▭△○◊□▭让学生根据图形排队的情况说说三角形的位置,从左数起排在第几个?右边有几个等多种方式来说明位置,不仅让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有不同的结果,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复习了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为下面画图打下知识上的基础。
2、模拟演示放学排队例:放学排队时,从前面数,小红排在第6,她后面还有3人,猜一猜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通过设计猜一猜一队有多少人?不仅加深理解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拐杖的支撑作用,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画图方法。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画图”是理清题意的一种好办法,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这种策略把问题的信息以直观的图来显示,使隐蔽信息明朗化,容易理清数量关系,进而分析出解题方法。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年级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难点、教学策略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概念数学解决问题是指通过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是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和评价解决方案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运用能力。
1. 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无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2. 数学语言的运用: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有限,其中包括理解数学题目的能力、表达数学解决思路的能力以及解释数学解决过程的能力。
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3. 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年级学生往往只能使用最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对于复杂问题缺乏解决思路和方法。
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查找问题的关键信息,建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1. 情境化教学: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解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水果巧克力店买苹果和香蕉的情景中引入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数学运用。
2. 启发式教学:使用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
通过提问和提示,让学生找出用相同数量的小方块拼出不同形状的方案,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动手能力。
3.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通过思维碰撞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们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学习兴趣不高,或者是面对挑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本文将就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强的数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使用卡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互动参与。
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故事、游戏、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实用性。
二、注重基础概念的理解与巩固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掌握基础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图片、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认知,让他们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在基础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要注重进行反复巩固和扩展。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挑战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得到提高。
四、合理运用教具和技术手段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具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提供直观的示范和练习。
例如,使用算盘、计数器等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
而技术手段如电子教具、教学软件等则可以增强教学的情境感和趣味性,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机会。
五、建立有效的家校联系家校联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错误分析与应对策略的研究
学生学习每一种运算的意义就是经历一个“建模”的过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如何在该过程中对加减法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笔者认为在产生问题内驱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创编。如在以上“奖小红花”事情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用完整地三句话表达出来,再列式计算解决,“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水到渠成了。
(2)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审错题意 。
在用减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图意来理性分析,通常需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行为发生的顺序,通过想象编织故事,进行感性理解。如一共有7只青蛙,还剩5只,跳走了几只? 约35%的学生写7-2=5。经访谈,真想替学生说“老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教师访谈算式为7-5=2的学生想法,生:一共有7只青蛙约好一起玩,已经来了5只,求还剩几只没来?原本不懂的学生豁然开朗。
如在教学“一图四式”后,再让学生学“有问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易受“一图四式”负迁移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理解问号求的是什么,而只是机械或模仿性地列式计算,多数错误如出一辙:6-2=4,他们看到船上的2只小猴在向岸上的小猴道别,误读了信息。错题学生只关注局部,以为多的部分就是总数,缺乏整体联系的意识,学生不懂图意,我行我素。
(2)从无到有——内驱产生问题
一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先入为主,受第一印象影响特别深刻。解决问题如直接呈现教材例题(如上面向日葵图,引发不了问题意识,学生不免纳闷:“书上不是明明已告知答案(还剩4个向日葵),为什么还要算呢?”有无病呻吟之感,缺乏提出问题的内驱力。因此,个人认为先遮住部分数,呈现问号,让学生有明确的问题感;接着练习有问号,也有不完整的图示信息。这样从问题呈现图示内容的“无”逐渐到“有”,学生的问题意识愈加深刻,才能对“?”郑重其“视”,克服“只关注情境、忽视问题”的现象和“不明图意”的迷茫。
小学计算策略案例剖析
小学计算策略案例剖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策略是培养学生基本算数能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案例剖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小学计算策略的有效性、适用性以及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小学计算策略的案例,来探讨其优点、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案例一:拆解法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教给学生拆解法来解决加法运算。
例如,计算 7 + 6 这个题目时,学生可以将 7 拆分成 3 + 4,然后再将 6 拆分成 3 + 3。
接着,学生可以先计算 3 + 3 = 6,再计算 3 + 4 = 7,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出最终结果 13。
拆解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
通过将较大的数拆分成较小的数,学生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简单加法知识来解决问题,减少了记忆负担。
此外,拆解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然而,拆解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对于较复杂的计算问题,拆解法可能会导致计算步骤过多,增加了计算的时间和难度。
其次,拆解法只适用于加法运算,而在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其他运算中并不适用。
案例二:整体计算法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入整体计算法来解决多位数的加法运算。
例如,计算25 + 16 这个题目时,学生可以将两个数进行竖式排列,并从右向左进行逐位相加的运算。
首先计算个位数 5 + 6 = 11,然后向十位进位并计算十位数 2 + 1 + 1(进位的 1)= 4。
最后得出最终结果41。
整体计算法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可以解决小学阶段的各个数学运算。
与拆解法相比,整体计算法在处理复杂的计算问题时更为简便,减少了计算步骤。
此外,整体计算法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运算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然而,整体计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基础,包括进位、借位等概念的理解。
如果基础不牢固,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
其次,整体计算法对于较大的计算问题,可能会过于繁琐,需要一定的计算技巧和记忆能力。
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研究
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研究盘龙区罗丰小学张婷婷【摘要】:在《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问题,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字】:解决问题策略生活性《国家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用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涉及到“策略”。
小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为: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形成策略的前提),对合理的使用方法有所体验、有些经验(这是策略的重要成分)。
可见,策略与方法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价值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只为了解决几道题目,更多的是利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也就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就像以前的数学教学一样,我们许多老师只是教给学生知识,从不强调让学生用知识,也不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运用。
着难免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
他们会想:原来数学就是为了考试考好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除了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让他们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而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去做呢?1、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与生活。
”确实,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不仅数学与生活联系,有许多学科也离不开数学。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李桂香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2期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毕业,在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上都和幼儿园有很大的差异,为了使学生可以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经验,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数学教学,通过教学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和趣味化等方法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2-02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解决问题”是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这里所提到的问题不是那种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强调对不同个人智力的挑战,是因人而异的,概括起来是指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面临的、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直接解决而又没有现成对策的新问题、新情境。
[2]小学一年级问题解决学习指的是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在识字范围内清晰易懂、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解出来的现实问题和情境。
这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数学活动。
解决问题学习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相关联时,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他们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或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就很容易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地运用积累的经验来理解,并提出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路。
比如在教学排队一题时,小红前面3人,后面1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3,从后面数是第2,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我就指几个学生扮演小红,在教室做到快、静、齐的条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豁然开朗,自信的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锁的讲解。
二、引导审图读意,培养良好习惯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完成两个转化。
第一个转化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解。
新课标教材
在低年级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像老教材那样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而是图文结合,把条件隐藏于图画或人物的对话之中,问题要么以问号形式出现,要么干脆省略,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地叙说图意,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在说的过程中,明确哪些是已知的信息,什么是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是哪些等等,初步感知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6、7 的加减法的应用时,我是这样做的:在第一幅图中,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出“草地上原来有4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所隐藏的问题是“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第二幅图虽然也呈现了两部分的向日葵,但由于问号标在左侧,因此,在引导学生表述图意时,首先要明确大括号下面的“7个”表示一共有7个向日葵,另外一个已知条件就是摘下了3个向日葵。
左侧的向日葵个数即使能数得清,也不可作为已知条件,因为问号标注在此,说明这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图意可以表述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下几个?”对这幅图来说,学生的叙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图画的含义,分清了已知和未知,明晰了条件和问题。
三、利用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小,生活经验缺乏,所以只能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他的感性经验。
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的方法。
如池塘里游走了5只鸭子,还剩8只鸭子。
池塘里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读完题目后,让学生扮鸭子“玩”起来。
黑板上先画一个大池塘,叫13个学生到黑板前扮演鸭子。
首先让5只“鸭子”游回座位,这时黑板前只剩下8只“鸭子”。
提问:原来有几只鸭子?该怎么解答?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学生讨论交流出共识:原来的鸭子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游走的,一部分是剩下的,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解决问题是不能单看几个字如“游走”“剩下”而是应该仔细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接着,教师再把题目变成:池塘里游来了5只鸭子,现在有8只鸭子。
池塘里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仍兴致勃勃,直到解题之后,他们还意犹未尽。
教师如果能把这种直观操作有目的,有控制地运用到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设练习游戏,体验学以致用
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它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
游戏多为运用在课堂后半部分,大半节课下来低年级学生会显得有些劳累,这时我就采用游戏来进行巩固练习,能够重新振作学生精神,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游戏在实际问题教学中也有同样功效。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是这样安排的:(1)设立各小组商店,说明规则:每组将各自的商品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小商店,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负责管理合买东西,一名财务人员负责记录(姓名、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其他组员当顾客。
(2)指导学生购物和出售,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现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
这一教学片段采用购物游戏,学生“玩”兴十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习的境界,真正体现了数学解决问题的内涵。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每一位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的探索应用,寻找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学,使“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胡庆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J].才智,2015,18:41.
[2]丁锐,黄毅英,马云鹏.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