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篇1【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举例解释:
- 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例句展示词语的用法,如“他的顽强精神感染了我们”,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
-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以课文为例,指出作者在叙述中的转折点,如何通过环境的对比凸显牧羊人的作用。
4.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了解植树造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5.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
6.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能力。
2.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感受作者通过寓言故事传达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3. 增强学生思维品质,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植树木,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它是环保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牧羊人通过植树,改变了一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绿洲。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造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环境。
在课堂氛围方面,我觉得整体上还是比较融洽的,学生们在讨论和分享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发言时显得紧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我会在课堂上更多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山区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坚持不懈、勤劳耕耘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他们在环保意识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勤劳耕耘的精神,树立环保意识,增强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难点:分析牧羊人植树成功的原因,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
2.准备相关环保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荒凉山区和绿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让这片荒凉的山区变成了绿洲?进而引入本课《植树的牧羊人》。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牧羊人的心情和品质。
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情境中。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改善自然环境,从而让荒凉的山区变得富饶的故事,揭示了牧羊人美好的心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他们在关爱环境、关爱他人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牧羊人的奉献精神,培养他们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情节的理解,牧羊人无私奉献精神的体会。
2.突破策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从而理解牧羊人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感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感受课文美好的同时,体会到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堂讨论问题,提前分发给 students。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教师播放课文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b.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b.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第1篇】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
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
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
(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再逢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 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够描述故事的主要
内容和情节发展。
2.掌握课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和元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
阅读水平。
3.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三、教学过程
1. 自学阅读
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信息和情节发展。
2. 教师讲解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植树的牧羊人》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让学生全面
了解故事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课堂讨论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发表对课文的看法,尝试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剖析文本。
4. 课内作业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的练习和作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够独
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5. 生态实践活动
结合教材内容,安排生态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树种培育、
环境保护等相关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活动情况等多方面来进行教学评价。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牧羊人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将荒凉的斜坡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文章通过牧羊人的实践,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达了坚持与奉献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
但他们在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深层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品质,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的坚持与奉献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2.难点: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悟牧羊人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有序进行;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斜坡变为绿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么发生的?引入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植树实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牧羊人的语气、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如坚持、耐心、奉献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牧羊人的植树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程教学设计
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种植着树木。
最终,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牧羊人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无私奉献的大爱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这篇小说要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品味语言,理清段落层次”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运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语言,感受牧羊人的精神魅力。
3.领会写作手法,尝试探究多元主题。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课文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的“奇迹”指什么?(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法国东南部有这么一个地方,这儿满目青翠,树木成行,微风飘香,绿波荡漾,呈现一片生命的绿意,这个美丽的地方名叫普罗旺斯。
但是,这里曾经人烟稀少,满目荒凉。
是什么让这个地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普罗旺斯,去认识一个人,去聆听一个故事,让我们共同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用文中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你对牧羊人的最初印象。
说一说,这是一个的牧羊人。
默读要求同学们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预设: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比如:无私、慷慨、难得的好人、忠厚、不张扬等等。
(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们初识了这位牧羊人,老师总觉得这个人物在我们心中还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理解《植树的章分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口头表达:通过复述故事、讨论问题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的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写作手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点,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第1 课时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1. 识记本文字词并掌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第2 课时请你为本文中的“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50 字左右。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 默读课文所花的时间较长, 但是对全文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把握做到了心中有数。
为安排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落实课时要点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由文中所叙述人物引出对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 由植树的牧羊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出文章前后照应和鲜明对比。
由文章主题拓展到社会中也有默默“种树”的人, 预设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了。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学生先自己讨论, 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虽然时间不长, 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不过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不到位, 学生的理解不深入, 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等。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关于环保的名言警句* 只有服从大自然, 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 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 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 而最后, 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人生欲求安全, 当有五要: 一要清洁空气; 二要澄清饮水; 三要流通沟渠; 四要扫洒屋宇; 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流水是大自然不息的血液, 破坏水源等于污染自己的鲜血! ———环保广告。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在阿尔卑斯山的一片荒地上,只有倒塌的房屋和废墟,没有生命的迹象。
但是,有一位老人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在默读文章后,学生们发现这位牧羊人在一片废墟上种树35年,最终将荒漠变成了绿洲。
作者重点叙述了几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学生们圈出了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弄清了文章的来龙去脉。
学生们发现,“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的时间、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的情况。
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是在1913年,牧羊人孤独、安静地生活,周围是光秃秃的废墟。
第二次见到牧羊人是1919年,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当年种的一万颗橡树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
第三次见到牧羊人是1945年,牧羊人已经87岁。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我”为什么要多次去见牧羊人呢?学生们发现,牧羊人在这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吸引了“我”的注意。
生1) 他是一个牧羊人,身边有三十多只羊,懒洋洋地躺在炎热的山地上。
这表明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生2) 他从深井中打了一些水给我喝,井水清甜可口。
这表明他的生活是宁静的。
生3) 他洗餐具非常干净,衣服的扣子和补丁都缝得非常牢固,几乎看不出来。
这表明他的生活是精致的。
生4) 他刚刚刮过胡子,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这表明他的生活是悠闲的。
师) 我发现叠词特别适合表现牧羊人这样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
那么,哪一类词是叠词呢?生) 叠词。
师) 叠词读起来有音乐的韵律美,具有悠远绵长的韵味。
通过同学们对叠词的品读,我们能感受到牧羊人为自己经营了一个如此幸福、舒适的小天地。
那么,这个小天地之外真实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在第二段中,有没有叠词可以表现这一点?生)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师) 能否用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他所处的环境?生) 废墟。
师) 那么,什么是废墟呢?结合第二段的内容来猜一下?生) 曾经有人住过,但现在却被破坏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感悟,学习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培养环保意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感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习生词、短语:本课重点生词、短语包括植树、牧羊、绿色、沙漠、奇迹等。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我对针对性和启发性。
此外,课堂时间安排方面,我意识到在新课讲授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紧张。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我将在下次教学中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理解文章的脉络。
4.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植树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课堂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讨论植树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过程让我深感《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植树的重要性,见证了环保行动带来的改变。在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主题理解: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认识到植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因此,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
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也有自己对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的思考,因此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丰富的感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字词,会读、会写、会用。
抓住“变"来理解全文主要情节。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体会牧羊人具有的高贵品质。
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抓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由表及里地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方法: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这里有一位牧羊人,他一个人默默地种树,默默地奉献,将废墟变成了沃土,将荒漠变成了绿洲,他的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植树的牧羊人。
二、预习检测,积累词语。
1.首先读准字音:戳(chuō)慷慨(kānɡkǎi)帐篷(zhànɡpenɡ)干涸(hé)废墟(xū)坍塌(tān)呼啸(hūxiào)张扬(zhānɡyánɡ)溜达(liūdɑ)微薄(wēi bó)酬劳(chóu)刨根问底(páo)沉默寡言(ɡuǎ)山毛榉(jǔ)薰衣草(xūn)2.积累词语: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刨根问底沉默寡言三、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一)初次默读废墟求生发现奇迹1.概括文章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语文基础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解析与欣赏。
通过对牧羊人形象的塑造,理解其内在品质与社会价值。
三、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隐喻、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拓展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种希望,收获绿意1. 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动的植树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片绿色的海洋中。
老师可以询问学生:“看到这些植树场景,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植树经验或对植树活动的感受。
2. 情境导入:老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植树的小故事,比如一个关于一个小男孩通过植树改变了周围环境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植树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的好奇心。
3. 提问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他是怎样植树的?"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阅读。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4. 情感铺垫:在导入的最后阶段,老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植树带来的环境变化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植树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能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同时,通过提问讨论和情感铺垫,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实现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2018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1.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 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整体感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1.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
注主要信息,小组合作
程
的认识。
2.分析整理,归纳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师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4.投影课文第一段,你认为文中哪段语句照应了这句话?阅读这些文字,
2、难点:把握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读熟课文,扫除字面障碍,积累词语2.教师 PPT 的制作。
学法指导
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学
流
程
1、作者简介
2、字词检查
3.学生展示,师点评。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主题
学生当堂写
展示自己的书面感受
生点评
教
教师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学
流
程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一、铺垫
二、荒原变绿洲
三、首尾呼应
教学反思或教后记
《植树的牧羊人》
年级
学科
七年级
语文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内容,品评人物形象;
3、将朗读与默读结合,体味重点语句;
4、感受主人公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_13
本班学生基础较好,从小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小说也有过初步的认知。所以对于行文的思路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孩子们的性格不甚张扬,表现欲不强。因此应努力适用丰富的资源和精炼的问题将学生兴趣吸引到课堂上。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清晰的思路,并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3.深入体会小说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引发对当前环境的深思。
4.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启发引导,正确评价
小组交流
PPT
5.写作练习,拓展提高
示范引领,提出要求
小练笔,作展示
PP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课堂作业
讲方法,提要求
合作探究并汇报
PPT
7.课后作业
PPT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音频播放。授课过程中插入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声情并茂的朗读节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2.PPT展示。有效运用到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还可以将语言转换成文字呈现给学生,使要求更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从而提高上课效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忒但,能把教学时说不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2018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18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的信念。
1921年,他开始创作写诗;1929年,发表《山岗》并获奖。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入伍,因发表反战文章和散发反战小册子等行为,同年9月在马赛被捕。
经纪德等作家的营救,不久被释放。
他再次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继续写作。
其代表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植树的男人》等。
【相关介绍】《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体力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按时间顺序写的。
2.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分别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明确: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191 3年)放羊,住干净的石房子,生活朴素,沉默寡言,不抽烟,挑橡子,种橡树。
房屋倒塌、泉眼干涸、狂风呼啸着、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再见牧羊人身体还很硬朗。
不再放羊,改养蜜蜂。
一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茂密成林,直在种树。
仍沉默寡言。
看到了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他已经87岁了。
空气清新,微风飘香,泉水源源不断,人们安居乐业。
(二)课文精析1.你是怎样理解“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句话的?明确:这句话开篇点题,高度评价了本文主人公艾力泽·布非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到底谁是一个怎样的好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这句话自然引出,作者与牧羊人从相识、相知,到敬佩赞美的过程。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揣摩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习方法1.默读法;2.圈点勾画法;3.合作探究法;4教师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老师做个小调查: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相遇即是缘。
今天我们要一起度过课堂四十五分钟,从陌生到共同学习,我和大家能成为朋友吗?我今天可是赚大了,一下子交了这么多朋友!朋友不白交,今天我给大家还带来两个朋友,他们一位叫让·乔诺,一位叫艾力泽·布菲。
(二)初识朋友,明德馨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创作于1953年,当时作者应一本杂志专题“你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艾力泽·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这部作品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默读,提高阅读速度。
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牧羊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学习圈点评注的方法。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难点: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T辅助教学。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标段号,读课文,查字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同学们,请看:参天的树木,高大嫩绿,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文章《植树的牧羊人》,看看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课件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课件依次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戳.(chuō)tān(坍)塌山毛榉.(jǔ)刨.(páo)根问底
废xū(墟)chóu(酬)劳水qú(渠)缝隙.(xì)
干涸.(hé) kānɡ kǎi(慷慨)
2、根据意思写词语。
干涸:干枯,没有水。
刨根问底: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应征:适龄的公民响应征兵号召。
3、作者作品。
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
同学们,请默读,批注。
同学们,谁来把你的读书成果与大家分享分享?
六、合作探究,领悟“奇人”
同学们,请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牧羊人,放弃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
【课件出示: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同学们,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同学们,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
请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课件出示: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同学们,谁来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与大家分享分享?
预设:
【课件出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牧羊人植树的故事表明的。
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得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
】小结:
同学们,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的坚毅顽强改变了荒山,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莽莽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他无私的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敬佩!
最伟大的是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能写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吗?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预设:植树造林,绿化家园。
同学们,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请你找找身边“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她)写一段颁奖词。
预设:
【课件依次出示:
1、刘盛兰,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他就将自己微薄的生活补贴捐出去。
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来看望他,照顾他。
颁奖词: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以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笔笔汇款,种植着希望和幸福,同时,也收获了尊重和敬仰。
2、“陆良八老”——云南省8位普普通通的老人,用11年时间建成7 400亩林场,带领乡亲们累计承包造林13.6万亩,让大山披上了绿装,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
31年,八老无怨无悔地植树护林,克服了各种困难。
他们种下的这片森林,既改善了环境,也涵养了水源,调节了小气候,更为后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陆良八老”是当代愚公,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典型代表。
颁奖词:耄耋老人,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护林,他们绿化的不仅仅是荒山,他们绿化的是我们社会的精神高地;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他们种下的是我们社会的道德标杆。
】
总结:
同学们,牧羊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让绿色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八、快乐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答案: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叙事方法记述故事。
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写得很详细。
1920年后作者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最后一次见面写得较详细。
文章材料的详略,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
2、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课文的四至七段从正面直接刻画牧羊人的性格,如他一点一点地把破旧房子收拾整齐,餐具很干净,地板上没灰尘,猎枪上过油,炉子上煮着汤;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很结实,补丁针脚很细,不抽烟;认认真真挑选橡子……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极其认真、勤劳善良、坚韧执着的人。
3、“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答案: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预示着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4、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等。
这些话表现了作者的无比敬佩之情。
5、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答案:文中“1910年”“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牧羊人共种了35年的树。
从1910年到1945年。
6、文章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7、第十七段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一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答案:“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