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目录沿革与学术流变
中国古典目录学起源、意义及发展
中国古典目录学起源、意义及发展鹏为古籍2017-07-12我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内容相当丰富。
自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定《别录》、《七略》,开创了群书目录之后,目录学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及至清代、特别是在乾嘉时期,因为考据学的兴盛,目录学由原来的学术史的旁门别支转而成为当时学制士人几乎人人都要演戏的必修之课,达到了目录学的璀璨鼎盛时期。
中国目录学的起源中国目录学的起源有几种观点,归纳起来如下:一是认为从殷商时期就产生了目录学;二是以孔子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和古代诗歌为目录学的起点;三是把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作为我国目录学的开端。
其中,以第三种观点最为通行,似乎已成为权威性的看法,例如清朝章学诚的《校雠通义》就持这个观点;就连《辞海》(1979年版)也这样写道:“我国传统目录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撰的《别录》、《七略》”。
但笔者认为:中国的目录学不应以《别录》、《七略》为起点,更不能把孔子时期甚至殷商时期看作目录学的开端,真正的目录学是在南宋郑樵的《通志·校雠略》之后才形成。
录其实是目和录的合称,“目谓篇目”,即指文章的篇名和书名;“录谓叙录”,即文章或图书内容的介绍,或者说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
有目无录或有录无目都不能称为目录。
而目录学则是研究和评价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并探讨目录索引编制的方式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把图书和目录作为研究对象,即包括博大和精微两个方面。
从博大方面讲,目录学应以书为纲,讨论书的内容梗概,义理长短及相互关系,以及作家的成就流派及师授渊源,并向读者介绍,为读者指引读书治学的门径;从精微方面说,目录学研究博录群书的体例、编次各种出版物目录的准则,以及著录款目等,以为后学之取。
随着古籍数字化的推进,现在网络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很多古籍文化类的网站也会相应的建立古籍总目数据库。
鹏为古籍建立的品籍网里,就建立了以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官方汇编,制作古籍书目数据库,涵括中外现存所有中华古籍,以版本分计三十余万条资料。
例谈中国古代目录学兴起与发展
例谈中国古代目录学兴起与发展作者:杨昕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7期[摘要] 目录学是历史研究需要掌握的四把钥匙之一,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文献的著述、收藏、流传等情况,是学术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录学也成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活动的线索和桥梁。
本文将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为线索对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流变作一阐述。
[关键词] 目录学;《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都清楚研究中国历史要掌握的四把钥匙:年代学、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学、目录学。
由此可见目录学所占的重要地位。
目录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文献的著述、收藏、流传等情况,是学术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目录学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产生、兴起、发展直至当代目录学,一直以来都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也可以说是目录学重要功能的体现,即目录学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活动的线索和桥梁。
本文将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对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一些阐述。
一、中国古代目录学体系的形成汉代刘向、刘歆父子通过《别录》和《七略》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目录学体系,开创了古代的目录学。
《隋书·经籍志·簿录篇》序云:“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
韩、毛二诗,亦皆相类。
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
自是之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
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
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这段话实际是在追溯古代目录学的渊源及发展流变的情况,作者认为刘向《别录》、刘歆《七略》是目录学的“古之制”,这和后世学者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别录》成为综合性群书的开创之作,《七略》则是比较正规的综合性群书目录。
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类目的演变
要点二
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的类目演变所体现出的分类思想和方法等,为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07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研究结论
古代目录学起源
中国古代目录学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出现了第一部综合性目录学著作《别录》。
对后世影响较大,为后来的目录学著作所沿用。
唐代魏征所著《隋书》中的一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学著作之一。
03
中期目录学著作
Chapter
官修目录
北宋仁宗时,由王尧臣等编修的《崇文总目》是第一部官修目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类目设置
该目录采用了四部分类法,分别为经、史、子、集,每类之下再按小类划分,共设置了34个小类。
02
分类依据
提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和性质将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分为44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若干子类。
清代学者张之洞所著,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目录书。
个人著作
以经史子集提纲,以官刻、家刻、通行本、土产本、丛书、类书等类目分类。
分类特点
对晚清以来的学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被广泛视为治学门径之一。
影响
《书目答问》
类目的演变
《史通·申鉴》的类目设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文献分类和整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该著作也是中国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与影响
《史通·申鉴》
04
晚期目录学著作
Chapter
03
评价
提要反映了当时学术思想的最新发展,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深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01
官修目录
基于史部目录发展的四个时期看古代史学的历史走向
基于史部目录发展的四个时期看古代史学的历史走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上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对时事记载的传统,虽然“言”和“事”都有可能成为历史,但又区别于目录学中史部。
目录学由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经过后代学者的不断发展演进。
清代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术,与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古籍目录中著录的历代典籍能反映出历代典籍的保存、流传、亡佚状况;另一方面古籍目录中类目和提要具体内容等能够反映出历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
本文以史部目录为例,概括其从无到有、从有道繁荣的发展历程,并探究目录学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一、史部的萌芽期(一)史类图书概况典籍的最早分类起源于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创立了《七略》,把图书分为分成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六大类分别是“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之前还有《辑略》,梁阮孝绪《七录序》云:‘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
’可知《辑略》不是单独一类,所以《七略》只有六类,可称‘六分法’。
”像《国语》、《战国策》、《太史公》等十二家都附于六艺略中春秋类之后,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议奏三十九篇、国语二十一篇、新国语五十四篇、世本十五篇、战国策三十三篇、奏事二十篇、楚汉春秋九篇、太史公百三十篇、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太古以来年纪二篇、汉著纪百九十卷、汉大年纪五篇” 被纳入了六艺略中,后来也被人们称作的“春秋十二篇”。
从史部目录体系的形成来看,《七略》可谓之滥觞。
(二)原因之所以在萌芽期史籍不能独立成门户且依附于其他书中,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早期的历史由史官记载,但那时的史官都接近于卜祝之间,有学者称这一现象:“可谓巫史一体,史官的职能非常广泛,包括占卜、阴阳、天象等,像史官记载各国历史的《春秋》,并不具备专门记人记事的史学功能,这一时期史书的政治意义是远远大于历史意义的。
从我国目录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目录学的规律
、
录
新
”
与
“
天著录 ” 的方 法
在 当 时 是个 创
,
。
系 统 地阐 述 了
“
互
。
,
同 付 在 理 论 上 也 有发 展
,
如 《 古今 书 录
著
“
别裁
、
”
的 著 录 法 对索 引 作 了 沦述
、
,
复本 少
即 使 各专业 通 用 的 基 础 理 论 书 籍如
,
火
、
防潮 防虫 防鼠
,
,
保 待 清 洁卫 生
到汉 成 帝 时 刘 向等
,
,
艺 文志 其
。
”
、
“
通 史 艺文 志
。
”
两 种 新 的 类型
。
撮 其旨 意
录 而奏 之 ” 编成 了 《 别录》
《 郑樵 通 志
艺 文略 》 创 立 了 1 2 神 2 类 百家 4 3 文 献通 考 元 代 马端 临 《
,
。
子刘 欲 继 只遗 志
编 成 了 我 国第一 部 综 合 性
, , ,
。
但在
遗 传 育朴
,
。
反种 繁 育
,
作物 栽 培
、 ,
,
农业 试 验
,
统 计 等 其 复 本 不 过 三 四 本 往 往不敷 借 阅 为 丁 保 证 藏 书 完 整 和 满 足 读 者 急需 我
们设 置
J
`
严 格 制 度 延 期 借 阅 逾 期 归 还 防 止丢 摄 ; 坏 方 面 尚 需 进一 步 加 强 第六 藏 书 剔 旧 工 作 我 们 缺 乏 经验 为 了提 高藏 书 质 量 减 少 库 存压 力 我 们 也 曾将 某 些 失 去 实 用 价值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
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
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
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
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
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
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
《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
录而奏之”。
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
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
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
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
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明清时代的目录学
为了整理浩繁的典籍,人们把书目进行综合排比,分门别类,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这就是“目录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书籍,记载着各种科学和知识。
早在汉朝,刘向就把“秘阁”(皇家书库)的藏书分为七类,说明书籍的内容,编成《七略》。
到了晋代,荀助又把书籍编成“甲乙丙丁”四部,就是“经子史集”。
这些就是“目录学”的起源,也称“流略之学”。
明清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刻书之风日趋繁荣。
这个时代的书目,可以分为三类:(一)官藏书目如明代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焦饮编《国朝经籍志》、清代纪的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是专门记录国家图书馆藏书的书目。
(二)史志即《二十四史》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
最早的是《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其后,如《唐书》、《五代史》、《宋史》、《明史》、《清史稿》等,都有《艺文志》。
(三)私家截书目录明清时代各地私人的藏书很多,一些文人专为藏书家编了书目。
如明代范钦编《天一阁书目》、钱谦益编《绛云楼书目》、黄虞授编《千顷堂书目》(《千顷堂书目》,记载了元明两代各家著述目录,对研究元明两代的历史文献,尤有帮助)。
清代四大藏书家分别编有杂目,如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书目》、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楹书隅录》、湖州陆氏“丽宋楼”《十万卷楼丛书》、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目》。
上举各类书目的编纂方法都与《四库全书》相同,后来由于新的书籍门类日趋增多,到嘉庆年间孙星衍编《孙氏祠堂书目》,把书分成为经学、小学、天文、地理、史学等十二类;其后,缪荃孙为张之洞编《书目答问》五卷,除“经史子集”外,又增加了“丛书目”。
随着书籍门类越分越细,“目录学”这个“旁宗之子”,居然“蔚为大国”。
这样,又出现了专科的目录学,如章学诚编的《史籍考》,日本人编的《医籍考》等等也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代的书籍浩如烟海,从“目录学”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资料是丛书,地方志,野史、笔记和诗文集,档案。
中国目录学发展
中国目录学发展作者:史秦倩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我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内容相当丰富。
自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定《别录》、《七略》,开创了群书目录之后,目录学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及至清代,特别是在乾嘉时期,因为考据学的兴盛,目录学由原来的学术史的旁门别支转而成为当时学制士人几乎人人都要演戏的必修之课,达到了目录学的璀璨鼎盛时期。
一、中国目录学的起源中国目录学的起源有几种观点,归纳起来如下(一)起源于殷商说唐代时,魏征在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写:“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
”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在古代史官为纲纪典籍就产生了目录,现代学者中姚明达和王重民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王重民更是在《普通目录学》一书中说:“我国商朝的后期,便应该视为我国目录学的胚胎期。
”(二)起源于春秋孔子删诗书、定六艺说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说:“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
”吕绍虞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肯定《书》、《诗》之序是“群书目录”,而且还是“专科目录”和“举要目录。
”(三)始于刘向、刘歆说容肇祖在《中国目录学引论》中说:“中国目录学,始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
”这种始于刘向、刘歆的观点也是史学界最为普遍的观点。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史分期(一)目录学的萌芽时期目录学的萌芽时期,是从远古到公元第一世纪末年《七略》完成:奴隶社会的殷商留下了灿烂的“甲骨文化”,为了方便收藏保管和随时查找卜辞,萌发了简单的登录、排列方法与查找方法,史官就是卜辞档案材料的记录抄写与管理者,我国的史官、卜官也可以称之为抄写式编目员,当然,只能称之为简单的、朴素的。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史官分官守书,“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一为纲纪”大概说的就是“六典之法。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更替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周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
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1]……。
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
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2]。
一、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
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经籍志序》、《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强盛时期,书目类型日益增多,体例更加完善,目录学作为读书的门径和治学的工具受到整个学术界的重视,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雠目录学派;以鉴别旧刊、别择真膺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3]。
1、中国古典目录学的起源。
我国古代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
第二章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官修书目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是战乱频仍,朝代迭兴。
而每当朝代更迭之际,图书文献总是遭遇严重损失,所以早在隋代,牛弘就总结了前朝图书文献之“五厄”。
通常新朝比较注重图书文献的收集整理。
从汉代开始,我国各封建王朝通常都根据实际情况征集图书文献,并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整理。
整理的结果就是反映政府收藏的目录,即所谓官修目录。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历史上,人类有过多种记事方式,如结绳、契刻及图画等。
这些方式后来为文字所取而代之。
把文字记录于一定的载体上,就形成文献。
在我国,文字萌芽较早,但直到商代后期才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文字。
[2]掌握文字的主要是政府官员与神职人员。
据《尚书》、《汉书》等史书记载,在原始社会后期的尧舜时期已设有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等五官之职,总领部落内部诸项事务。
而据《夏小正》,夏王在宫中设百官,有所谓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计官员一百二十人。
据《周礼》,各官又层层细分,形成严密的层级官僚制度体系。
在所有的政府官员中,史官是主要的文字掌握者。
传说中创制了文字的仓颉,据汉代普遍的说法,即是黄帝时期的史官。
史官制度在周朝变得相当完善,《周礼·春官》之“宗伯”属下即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史官。
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记载君王或部落首领言行、官府军政大事,以及代拟命令和公文,同时负责对它们的管理。
据姚名达从文字学角度的分析,以为史乃“秉笔执简之人”,相当于“现代之书记员”,所以“各种衙门皆有之”。
史官秉笔刻简的结果就是“书”。
[3]三代及其以前的神职人员统称为巫祝,他们通过祭祀、占卜、祈祷等活动在神与人之间进行沟通,通过观测天象、气候,探讨天人间的关系与影响。
其中占卜的记录载体由于是甲骨,所以保存到了今天,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甲骨卜辞。
无论是占卜记录还是君王言行、官府大事记录,以及天候观测记录,都属于生活记录型文献,即档案。
这些记录是孔子以前文献的主要类型,尤其是大史所记,乃君王言行、国家大事之类,所以其书即以“书”为名而冠以国号。
古籍目录史部学术源流与古代史学嬗变的历史路向
清代 目录学家 章学诚 提 出 “ 辨 章学 术 , 考 镜源 流 ” 的观 点 , 认 为 目录学 与学 术 史理 应 结合 起 来 , 以 收 “ 部次 条 别 , 申 明大 道 , 叙 列 九 流 百 氏之 学 , 使 之绳贯珠 联, 无 少缺逸, 欲人 即类求书, 因 书 究 学” _ 1 j ( 卷 _ l 著 》 ㈣ 之效 。古 籍 目录 与古代 学术 文 化有 着 密 切 的关 系 , 一 方 面古 籍 目录 著 录 历代 典 籍 , 能 够反 映历 代典 籍 的流传 、 存亡 状况 , 并 推衍古 代 学术 源流 、 叙列 学术 短长 ; 另一 方面 古籍 目录 的类 目和大 小序及 提要 等要 素 , 能够 反映 历代 思想 文化 和学术 旨趣 , 因此古 籍 目录在一 定 意义上 就是 颇具 规模 的学
代 史学从 自发 、 被 束缚 的状 态向 自觉 、 独 立发展 的历 史嬗 变历程 得 以体 现 , 而且 在其 大序 小序 以及 提要 目录 中逐 步走 向 了细 密与 深
化 。
关 键词 : 史部 类 目; 大、 小序 ; 提 要 目录 ;史 学发 展
西北大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 版 ) 2 0 1 5年 3月 , 第4 5卷第 2期 , Ma r . , 2 0 1 5 , V o 1 . 4 5 , N o . 2
J o u na r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明清时代的目录学
为了整理浩繁的典籍,人们把书目进行综合排比,分门别类,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这就是“目录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书籍,记载着各种科学和知识。
早在汉朝,刘向就把“秘阁”(皇家书库)的藏书分为七类,说明书籍的内容,编成《七略》。
到了晋代,荀助又把书籍编成“甲乙丙丁”四部,就是“经子史集”。
这些就是“目录学”的起源,也称“流略之学”。
明清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刻书之风日趋繁荣。
这个时代的书目,可以分为三类:(一)官藏书目如明代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焦饮编《国朝经籍志》、清代纪的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是专门记录国家图书馆藏书的书目。
(二)史志即《二十四史》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
最早的是《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其后,如《唐书》、《五代史》、《宋史》、《明史》、《清史稿》等,都有《艺文志》。
(三)私家截书目录明清时代各地私人的藏书很多,一些文人专为藏书家编了书目。
如明代范钦编《天一阁书目》、钱谦益编《绛云楼书目》、黄虞授编《千顷堂书目》(《千顷堂书目》,记载了元明两代各家著述目录,对研究元明两代的历史文献,尤有帮助)。
清代四大藏书家分别编有杂目,如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书目》、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楹书隅录》、湖州陆氏“丽宋楼”《十万卷楼丛书》、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目》。
上举各类书目的编纂方法都与《四库全书》相同,后来由于新的书籍门类日趋增多,到嘉庆年间孙星衍编《孙氏祠堂书目》,把书分成为经学、小学、天文、地理、史学等十二类;其后,缪荃孙为张之洞编《书目答问》五卷,除“经史子集”外,又增加了“丛书目”。
随着书籍门类越分越细,“目录学”这个“旁宗之子”,居然“蔚为大国”。
这样,又出现了专科的目录学,如章学诚编的《史籍考》,日本人编的《医籍考》等等也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代的书籍浩如烟海,从“目录学”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资料是丛书,地方志,野史、笔记和诗文集,档案。
从目录学子部的演变管窥古代经子观念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从目录学子部的演变管窥古代经子观念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从目录学子部的演变管窥古代经子观念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一、子部演变与编撰体例1.子部源流子部之名始于《隋志》,《汉志》未设子部,但“诸子略”所收篇籍类型与之大略相似。
《隋书·经籍志》总叙对“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了考察,其中包含着子部的雏形与独立: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
……(光武时)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
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
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
其道、佛附见,合九条。
……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
……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
故列之于此志云。
南北朝时期目录分类“四分法”暗含着“经史子集”目录分类方法形成,此时子部雏形所收篇籍范围扩大,《汉志》“诸子略”是其主体部分,“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亦纳入其中。
由《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目录变化窥探学术变迁之大略
由《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目录变化窥探学术变迁之大略2023-11-03CATALOGUE目录•引言•《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概述•学术变迁的体现•学术变迁的原因分析•学术变迁的影响与意义•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了解学术变迁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目录,可以揭示学术发展和变化趋势分析《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目录的变化,探讨学术变迁的大致趋势和特点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不同时期的目录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历史背景和学术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与方法VS02《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概述《汉书艺文志》概述内容特点该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官方的书籍收藏情况,包括六艺、诸子、诗赋等十类书籍的分类统计。
学术价值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籍目录之一,该书对于研究汉代学术和思想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产生背景汉武帝时,官方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书籍收集整理,为《汉书艺文志》提供了基础。
隋朝统一后,官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书籍收集整理,为《隋书经籍志》提供了基础。
产生背景该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官方的书籍收藏情况,并对书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统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
内容特点该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书籍目录之一,对于研究隋代及南北朝时期的学术和思想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学术价值010203《隋书经籍志》概述两部目录的对比分析分类方法的差异《汉书艺文志》主要按照书籍的内容进行分类,而《隋书经籍志》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学术性质进行了细分。
收录书籍数量的差异《隋书经籍志》收录的书籍数量远超过《汉书艺文志》,这反映了隋代书籍收集整理工作的巨大成果。
学术观点的差异《汉书艺文志》主要反映了汉代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而《隋书经籍志》则更多地体现了隋代及南北朝时期的学术和思想变化。
01020303学术变迁的体现学术思潮的转变从经学主导到儒佛道三家并立学者们开始重视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出现了大量有关制度、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书籍类型的多样化从单纯的经典注疏到多种类型的书籍并存出现了大量有关历史、地理、天文、医学等方面的书籍书籍的流通和传播也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010302学科范围的扩展与深化从单一的经学研究到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制度、法律、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对于某些学科的研究深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对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01020304学术变迁的原因分析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变革对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史部目录发展的四个时期看古代史学的历史走向
史 一体 ,史 官 的职 能非 常 广 泛 ,包 括 占 卜、阴 阳 、天 象 等 ,像 史 官记 载 各 国历 史 的《春 秋 》,并 不 具 备 专 门记 人记 事 的史学 功能 .这 一 时期史 书 的政 治意 义
典 籍 的最 早 分 类起 源 于西 汉 时 期 ,刘 向 、刘歆 是远 远大 于历 史意 义 的。”④
(二 )原 因
籍 能反 映 出历代 典籍 的保存 、流传 、亡佚 状况 ;另一
之所 以在 萌芽 期 史 籍不 能 独 立 成 门户且 依 附
方 面 古 籍 目录 中类 目和提 要具 体 内容 等能 够 反 映 于其他 书 中 。究其 原 因 ,可 以分 为 以下 几个 方 面 :
出历 代 学 术思 想 的 发展 方 向。 本文 以史部 目录为
摘 要 :从 《汉 书 ·艺文 志》、6隋 书 ·经籍 志》再到 《四库 全 书总 目》,其 著述 形 式和 内容 变化 可 以看 出我 国古代 目录学 的发展 概 况 ,史部 作 为 古代 目录 学四部 分 类体 系 中的一 大部 类 ,它的发展 经历 了从 无 到 有 、 从 附庸地 位到 独 立成类 的 变化 过程 ,其发 展概 况 可 大致 归纳 为 :萌 芽期 、创 立期 、独 立期 、完善期 四 个 时期 。 分析 史部 的发展 变化 原 因、概括 与 史 学 的关 系,可 以看 出史部 的发展 变化 凸显 出我 国古代 史 学从 自发 、被 束 缚到 自觉、独 立发 展繁 荣的历 史 变化过 程 。对 于我们 更好 地认 识 史学 、研 究 史 学具 有重要 意 义 。
(一 )史部 类 图 书概 况
丙 部 ,承认 了史 学在学 术上 是一 个独 立 的学科 ,从
关键 词 :目录 ;史部 :史学发 展 中 图分类 号 :K09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673—2596(2017)O1—0032—04
古典目录学之沿革及对研究法律史的重要意义的论文
古典目录学之沿革及对研究法律史的重要意义的论文古典目录学之沿革及对研究法律史的重要意义初学中国法制史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面对浩瀚的法制古籍该从何着手,读哪些书?即使从事古代法学研究的学者,也要思考自己研究的课题应当参考那些书,前人在哪些问题上已经作了研究,研究到了什么水平?如何准确、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以及某一类文献的渊源流派、学术价值如何,这些都是读书治学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些中国法制史籍目录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一般目录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古典目录学的创立与发展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指篇名或书名。
篇名也称细名、小名或小题;书名也称总名、大名或大题。
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
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
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目录由一书的目录和群书的目录之分。
一部书的目录是指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加以编排、汇集后的成品。
一书的目录,对于检读一本书很方便游泳,但是要了解某类典籍有哪些书,某些书的大致情况如何以及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等问题,就必须求助于群书的目录。
我国古代正式的目录学,当自西汉时刘向父子的《别录》、《七略》始,但是把目录称学,却是从宋代开始的。
什么是目录学呢?古今中外有许多讲法,结合中国古籍的特点,姚名达的讲法更符合中国古籍目录学的实际。
他认为目录学的任务是对文献分类、编目、提要,目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所起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能够“即类求书”,进而“因书就学”。
即一书目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它不仅要对众多的书籍提要、编目,同时要做出科学的分类,透过这种分类的表层,要能使读者了解各类学科的面貌及其学术上的渊源流变,还要解决人们对某一学科或某个专题的文献迫切需要。
古典目录学是目录学的一部分,它的时间断限是从目录事业兴起的西汉开始,直至近代图书目录学的逐渐兴起。
它的历程大体上和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目录事业、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状况便成为古典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类号 : G 2 5 7 文献标识 码 : A
清人 章学 诚 提 出 的 “ 辨证学术 , 考镜 源流” , 最
“ 古 书 目录 , 往往置于末, 《 淮南 》 之《 要 略》 , 《 法 言》 之 十三篇 序 皆然 , 吾 以为 《 易》 之《 序卦传 》 , 非 即六
质、 书 的真伪 , 叙 述 学术 源 流 , 评 论 书 的价 值 。后 来 将 这些叙 录集 中起 来 , 编 成一 部 书 , 即《 别 录》 , 这 是
我 国古代 最 早 的 一 部 提 要 目录 。 清 人 卢 文 粥 说 :
★基金项 目: 本 文 系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中外 图 书 馆 学 学 术 思 想 源 流 与方 法论 体 系研 究 ” ( 0 9 Y J A8 7 0 0 0 8 ) 的研 究
价值 , 就是 以 目录 的形 式 揭示 了先秦 至西 汉 的学 术 源 流与格 局 , 从 而 建 构 了学 术 史 的坐 标 系 。在 刘 氏
父 子看来 , 所有 学术 共 同拱卫 的核 心 理所 当然 是六 艺, 也就 是 五 经 之 学 。确 立 了六 艺 这 个 核 心 , 然 后 就 可 以由 中心 向边 缘 一 圈 一 圈地 扩 展 开来 。六 艺 、 诸子、 诗赋、 兵书、 数术、 方 技等六 略 , 不 是并 列而单
我 国古代 目录的编 制 有 悠 久 的历 史 。《 隋书 ・
录 的体例是 相合 的 。撰 写 叙 录虽 然 不 是刘 向首 创 , 但刘 向继 承 了这一 优 良传 统 , 并 在具 体 的工作 实 践
中总结 、 提高, 使 其发扬 光 大 , 这一 点是毫 无疑 义 的 。 刘 向之子刘 歆在 《 别 录》 基础 上 进 行 简化 , 编 成
每一 类 中又分 小类 , 总 共 是 三 十 八 小 类 。 这 三 十 八
个小 类三 十三个 有 小序 ( “ 诗 赋 略” 五小 类 均无 序 ) ,
六 大类都 有大 序 , 全 书又 有 总序 。《 七略》 不 但建 立 了系统 的 图书 分 类 法 , 还通过 大序、 小 序 叙 述 了学
成果。
・
4 0 ・
行 的六 种 学术 而 已 , 而 是从 属 于 一个 “ 中心 一 边 缘 ” 的有 机关 联 结 构 l 4 。 由六 经 向 外 扩 展 , 则 是 诸 子
两晋 以后 的 目录 大 多 沿 用 苟 、 李 的 四 部 分 类 法 。南朝 刘宋 时期 谢 灵 运等 修 撰 《 元嘉八年秘 阁四
书 ・ 艺 文 志 ・兵 书 略 序 》 ) 。汉 武 帝 时 , 杨仆撰《 兵 录》 , 《 兵录》 为 兵 书 之 目录 。
《 七略》 。《 七略》 是 我 国 目录学 史 上 第 一 部 全 国综 合性 分 类 目录 。《 七略》 分为“ 六艺略” 、 “ 诸子略” 、 “ 诗 赋略 ” 、 “ 兵 书略” 、 “ 数术略” 、 “ 方技略” 六大类 ,
十 四卦 之 目 录 欤 ?《 史》 、 《 汉》 诸序, 殆 防于此 。 ” ( 《 钟 山札 记 》 卷四) 在 刘 向 以前 , 就 已经 有 “ 条 其 篇 目, 撮 其 旨意” 的叙 录 了 , 《 淮南 ・ 要略》 、 《 法 言序 》 、 《 史记 ・ 太 史公 自序 》 、 《 汉 书叙 传 》 与刘 向撰 写 的叙
术 源流 。刘 向《 别 录》 、 刘歆《 七 略》 的最 重 要 的学 术
刘 向 自汉 成帝 河平 三 年 ( 公元前 2 6年 ) 奉 诏 校 书, 每校 定一部 书 , 就 在 书后 写 一 篇叙 录 , 著 录书 名 与篇 目, 记 录 校雠 的 过 程 , 介 绍 著 者 的 生 平 事 迹 和 思 想观 点 , 说 明书名 的含义、 著书 的原委 、 书 的 性
中国古 代 目录 沿 革 与学 术 流 变★
刘 丽 斌
( 河北 大学 政法 学 院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2 )
摘要 : 中国古代 的 目录不仅记 录 了历代 典籍 的 存 亡 , 而且 其独 特 的 目录体制 , 使 之 能
兼有 “ 辨章 学术 , 考镜 源流” 的 学术史 的功 用。按 照 时 间顺序 , 叙 述 了古代 目录 的产 生 、 发 展、 繁 荣 与 变革 , 即从 《 七略 》 的六分法到四部分类法, 并 列 举 了部 分 有 代 表 性 的 古代 目
能体 现 中 国古 代 目录学 的精 髓 , 素来为学者推崇 。
中国古代 目录是 文 献 与学 术 的结 合点 , 通 过 目录 一 方 面可 以 了解 文献 的产 生和 累计情 况 , 另一 方 面 可 以了解相 应 的学术 发展状 况 。
1 古 代 目录 的产 生 与 《 别录》 、 《 七略》
第 2 6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He b e i L i b r a r y J o u r n a l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河北群技用苑
V0 l _ 2 6, No .5
S e p . , 2 01 3
经 籍志序 》 说: “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 , 盖 有 目录 以 为 纲纪, 体 制湮 灭 , 不可复 知。 ” 姚 名 达 认 为 目录 之 渊 源, 可最 早 至夏 商_ l 藏
守 之所 , 分类之名 , 皆昭昭可考也” [ 1 船。秦 朝 藏 书亦有 目录口 】 1 。 。在 汉 高 祖 时 , “ 张 良、 韩 信 序 次 兵 法, 凡百 八 十二 家 , 删取要用 , 定 著三十五家” ( 《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