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从零搭建推荐体系:概述及标签体系搭建(上)

合集下载

项目标签体系构建方案

项目标签体系构建方案

项目标签体系构建方案随着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标签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它可以帮助项目团队快速定位和管理项目,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本方案旨在为企业构建一个适合自身需求的项目标签体系,包括标签的分类、命名规范、使用流程等方面。

一、标签分类标签分类是项目标签体系的基础,它可以帮助项目团队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便于管理。

在构建标签分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阶段:根据项目不同的阶段来划分标签,例如:立项、规划、执行、验收、维护等。

2. 项目类型: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来划分标签,例如: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营销活动、IT系统等。

3. 项目属性:根据项目的不同属性来划分标签,例如:紧急项目、重点项目、战略项目等。

二、标签命名规范标签命名规范是项目标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标签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便于项目团队使用和管理。

在制定标签命名规范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名称简洁明了:标签名称应简短、明了,能准确描述项目特征,易于识别和使用。

2. 名称语义清晰:标签名称应具有清晰的语义,能准确描述项目属性、类型、阶段等信息。

3. 名称可扩展:标签名称应具有可扩展性,能够适应新的项目类型、属性、阶段等需求。

三、标签使用流程标签使用流程是项目标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标签的正确使用和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在制定标签使用流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标签创建:项目团队成员可以按照标签命名规范自主创建标签,并提交给项目管理人员审核。

2. 标签审核:项目管理人员对提交的标签进行审核,保证标签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3. 标签应用:项目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在项目管理工具中应用标签,并根据标签快速定位和管理项目。

四、标签管理标签管理是项目标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标签的有效管理和维护。

在标签管理方面,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标签维护:项目管理人员应对标签进行维护和更新,保证标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指标体系搭建从0到1的成长-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指标体系搭建从0到1的成长-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指标体系搭建从0到1的成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指标体系搭建的过程中,从0到1的成长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然而,将一个空白的画板转化为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概念上,指标体系是一个用于衡量企业绩效和实现目标的工具,它由一系列的指标指标体系组成,这些指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通过这些指标,企业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运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搭建一个从0到1的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首先,需要明确和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

这是指标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指导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参考。

其次,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运营模式,深入分析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要素。

基于此,可以选取合适的指标,并确定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法。

此外,在搭建指标体系过程中,需要关注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指标应该是具体、可度量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的概念。

同时,指标间的关联性要合理,不能存在冲突和重复,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从0到1的指标体系搭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全面考虑的过程。

只有通过细致的规划、科学的构建和合理的应用,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应该包括主要章节的简要介绍和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这篇长文中,主要章节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 引言引言部分将给读者对指标体系搭建的成长过程做一个概述,说明为什么搭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对于组织或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引言部分还会介绍本文的结构,解释每个章节将涵盖的主要要点和其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将深入讨论指标体系搭建的从零到一的成长过程。

在第一个要点中,将介绍如何从零开始创建一个基础的指标体系,并解释其中的关键步骤和原则。

标签体系搭建模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标签体系搭建模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标签体系搭建模板-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构建标签体系的模板搭建导言:标签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分类系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归类信息。

构建一个全面且具有逻辑性的标签体系是网站、应用程序或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如何搭建一个有效的标签体系模板,以便准确地标记和分类各种内容。

一、确定需求1. 定义目标:在构建标签体系之前,明确你的目标和需求。

标签体系应该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导航和检索功能。

2. 考虑内容类型:确定你要管理的内容类型,如文章、视频、图片等。

这有助于确定需要多少个标签和它们的层级关系。

3. 分析用户需求: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标签选择。

二、设计标签结构1. 标签分类:根据内容的共性和相关性,将标签进行分类。

可以使用主题、类型、地点、时间等方面进行分类。

2. 标签层级:根据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关联性,设置标签的层级结构。

例如,可以将标签分为主标签和子标签,从而创建层次化的分类。

三、选择合适的标签1. 标签词汇:确定标签词汇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避免使用模糊和重复的词汇,以防混淆用户。

2. 标签数量:根据内容数量和多样性,确定需要多少个标签。

除了常用的标签,还可以添加一些特殊的标签来准确描述某些内容。

3. 标签关联性:确保每个标签与相关内容相关联。

避免过度使用标签或将不相关的内容放在同一个标签下。

四、标签管理1. 标签更新:定期检查和更新标签体系,以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删除不再使用的标签,并根据新的需求添加新的标签。

2. 标签指南:为用户提供标签使用指南,以帮助他们准确选择和应用标签。

这有助于提高标签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结论:构建一个有用的标签体系模板是管理信息和提供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明确需求、设计合理的标签结构、选择合适的标签及及时管理,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高效和有组织的标签体系,提供更好的搜索和导航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示例2:标题:标签体系搭建模板:优化文章分类与搜索体验引言:在建立一个完善的内容管理系统或一个规范的博客网站时,标签体系的搭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论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论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论
标签体系建设是信息管理和检索的重要手段,它能够高效地组织和分类各种信息,方便用户进行查找和筛选。

但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标签体系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标签体系的分类方法
建设标签体系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分类方法。

一般有层次分类法、面向对象分类法、主题分类法等多种方法。

在选择分类方法时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用户需求,同时还需要注意分类方法的易用性和扩展性。

二、标签的选取和管理
在建设标签体系时,应根据分类方法选取相应的标签。

标签的选取需要考虑到标签的代表性和普适性,同时还要注意标签之间不应存在歧义或冲突。

一旦确定了标签,就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包括标签的命名、定义和更新等。

三、标签的应用
标签的应用是标签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

在应用中,需要考虑到标签的使用频率和权重等问题,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对标签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四、标签体系的评估和优化
标签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优化。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标签的覆盖率、准确性和易用性等因素。

一旦发现问题,就需要对标签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以提高其
效率和精度。

总之,标签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通过建设一个高效、精准的标签体系,可以提高信息管理和检索的效率,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32页专业完整企业管理搭建客户标签体系实现客户精细化运营培训课件

32页专业完整企业管理搭建客户标签体系实现客户精细化运营培训课件

客户标签体系的目标和意义
提高客户满意度
通过客户标签体系,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提供更加符合客户需求 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增加客户忠诚度
客户标签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维护和管理客户关系,增加客户忠诚度。通过提供个性 化的服务和沟通方式,企业可以增强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从而增加客户忠诚度 。
个性化运营策略和方案
根据客户标签和画像制定个性化策略
01
针对高价值客户提供专属优惠和服务,对低频次客户
通过电话和短信提醒增加购买频次。
建立客户反馈机制
02 通过在线客服、电话、邮件等方式收集客户意见,优
化运营策略和方案。
定期评估与调整
03
根据销售数据、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调整和优化运营
策略和方案。
08 监测和优化
Excel
Python
SQL
数据仓库
大数据技术
Excel是一款功能强大的 电子表格软件,可以进 行数据清洗、统计分析 和图表制作等操作。
Python是一种通用的编 程语言,可以用于数据 分析、科学计算和机器 学习等领域。常用的数 据分析工具包括Pandas 、NumPy和Matplotlib 等。
SQL是一种用于管理关 系型数据库的语言,可 以用于数据查询、统计 和分析等操作。
个性化营销和沟通方式
根据客户标签和画像,采用不同的营销和沟通方式
针对年轻客户群体,采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针对中老年客户群体,采用电 视广告和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渠道。
制定个性化营销活动和促销政策
如满减、折扣、赠品等,以吸引不同类型客户群体。
建立客户会员体系和积分兑换制度
增强客户忠诚度和粘性。

产品经理推荐策略产品必备技能之推荐系统框架(上)

产品经理推荐策略产品必备技能之推荐系统框架(上)

编辑导语:推荐策略产品的必备技能之一:推荐系统框架,可能有的同学还不太了解,作者简单地分享了一些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本模块的目标:一个经典的推荐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如下四部分:“推荐服务”的功能是对来自业务的request进行预测。

比如,我这会打开抖音,抖音后台会发送一个request给推荐服务所在的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这个request之后,会根据过去我在抖音上的行为偏好,为我推荐我可能感兴趣的短视频。

“存储系统”的功能是存储用户画像、物品画像、以及模型参数。

“离线学习”的功能包括:模型训练、物品画像、用户画像计算。

“在线学习”的功能是利用用户的即时数据进行预估。

每研究任意一款产品,我第一个想法,都是去看看世界上经典、优秀的产品他们是怎么设计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我的关注目标很简单:从目标开始,以终为始,同时know how。

know- how(或know- how,或程序性知识)是一个关于如何完成某事的实践知识的术语,相对于“know-what”(事实)、“know-why”(科学)或“know who”(沟通)。

为了支撑这个目标,creator都做了哪些设计?是否存在好的「设计模式」值得我学习?设计模式是我尝试通过学习行业经典的产品,从而发掘出可复用的知识结构。

这类复杂产品设计师是如何做到快速深入业务,做到设计驱动,达到业务与专业双成长,是否存在好的「设计工作模式」、「设计思维」值得我学习?业务专业双成长:双成长指的就是如何在消耗大量时间深入业务的同时,在专业深度上也能保持精进。

这是Netflix的推荐系统架构,分为离线、近线和在线层。

这样的设计模式,在当前依然是主流模式。

这是Netflix的推荐系统架构,这个架构的设计目标是:《个性化和推荐的系统架构》中提到:开发一个能够处理大量现有数据、能够响应用户交互并易于试验新的推荐方法的软件体系结构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在这个架构中,计算被分为了离线、近线和在线。

标签建立流程

标签建立流程

标签建立流程一、需求分析在建立标签体系之前,首先需要对业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标签体系的建立目标、应用场景以及业务价值。

通过与业务部门沟通,了解其对标签的需求和期望,为后续的标签体系设计提供指导。

二、数据收集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收集相关的数据源,如用户行为数据、产品属性、市场信息等。

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了解数据的分布和特征,为后续的标签定义和设计提供依据。

三、定义标签基于需求分析和数据收集的结果,定义具体的标签。

标签的定义应结合业务场景和目标,确保标签具有可解释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确保标签的定义清晰、准确,避免歧义和模糊。

四、设计标签体系在设计标签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业务需求、数据源以及标签之间的关系。

确保标签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能够全面覆盖业务需求。

同时,要考虑到标签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便应对未来业务的变化。

五、制定标签规则为确保标签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标签规则。

规则应包括标签的赋值方式、更新频率、应用场景等。

同时,要明确不同标签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优先级,确保在应用时能够准确地将数据映射到相应的标签上。

六、开发标签系统基于上述流程,开发相应的标签系统。

系统应具备数据导入、标签计算、结果展示等功能,并能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灵活配置。

同时,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在处理大量数据时能够高效运行。

七、测试与验证在开发完成后,对标签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与验证。

通过模拟不同场景和数据输入,检查标签系统的输出是否符合预期。

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和漏洞,确保标签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应用与优化将标签系统应用到实际业务中,根据应用情况进行持续优化。

通过监控标签系统的运行情况,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对标签体系和规则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

同时,要关注业务变化和市场动态,及时更新标签体系,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九、标签维护与更新标签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根据业务发展和数据变化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的。

标签体系设计流程

标签体系设计流程

标签体系设计流程
设计一个标签体系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目标:明确设计标签体系的目的和目标,如提高信息查找效率、提供个性化推荐等。

2. 调研分析:通过调研用户需求、行业标准和竞争对手的做法等,收集相关信息,了解用户对标签的使用习惯和偏好。

3. 定义分类层级: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标签分类的层级和结构,包括主要分类、子分类等,以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4. 确定标签词汇:为每个分类定义一组相关的标签词汇,确保标签能够准确描述内容。

5. 设计标签属性:根据标签的特性和使用场景,设计标签的属性,如权重、关联度等,以便在搜索和推荐中进行排序和过滤。

6. 制定标签规范:通过制定标签规范,统一标签的格式和命名方式,避免标签的冗余和重复,提高标签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7. 执行标签分配:根据定义的分类和标签词汇,将标签分配给相应的内容或数据,确保各项内容都能够被准确地标记。

8. 优化和调整: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不断优化和调整标签体系,包括增加新的标签、修改标签结构和属性等,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9. 监测和评估: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标签的使用情况和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

10. 文档化和培训:将标签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方法进行文档化,提供培训和指导,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正确使用和管理标签体系。

以上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标签体系设计流程,具体的流程和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论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论

标签体系建设是信息管理和检索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

针对不同的行业、领域、需求,标签体系的建设也存在差异。

本文提供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建设方法论。

一、明确目标
标签体系的建设前,首先需要明确目标:标签体系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标签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目标有助于避免标签的过度使用,如何理性、科学、便捷地使用标签是建设的核心问题。

二、梳理信息结构
标签体系的建设必须基于信息结构的梳理。

在梳理信息结构时,需要考虑信息的类别、分类、层次、关系等方面。

只有通过清晰的信息结构梳理,才能建立起严谨、相互关联的标签体系。

三、分类设计
基于信息结构,对分类进行规划和设计,建立分类体系。

分类体系需要考虑信息的性质、特点和实际应用。

设计分类体系时,要注意分类的简洁、明晰和有效性。

四、标签选择
分类体系建立后,对每一分类进行细化,选出针对该分类的关键标签。

标签的选择应该在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用户习惯、语义关联、字数限制等不同因素进行权衡,选择最合适的标签。

五、标签的规范化与维护
标签的规范化和维护是标签体系建设的最后一步。

规范化可以解决标签混乱不清的问题,维护则保障标签的使用效果和标签体系的持续发挥作用。

在规范化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建立标签的规范命名规则,建立专门的管理维护机制。

标签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和动态的过程。

本文提供的建设方法论,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指南,具体实践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量身定制。

标签体系的建设,需要企业和团队加强对信息管理和检索的重视,不断优化推进。

推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推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推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推荐系统已经成为了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用户行为和喜好的智能化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推荐相关的产品或内容,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粘性。

本文将介绍推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以及当前推荐系统的主要技术和挑战。

一、推荐系统的设计1. 用户模型推荐系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了解用户。

通过对用户的行为和偏好的深入挖掘,才能建立起较为准确的用户模型,为后续的推荐工作奠定基础。

一般来说,用户的行为包括用户的搜索、点击、购买、评论等等。

推荐系统可以将这些行为转化为数值或者标签,并且将这些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从而得到用户的一些行为特征和偏好。

例如,用户搜索“旅游”这个关键词的次数很多,就可以推测出这个用户比较喜欢旅游,从而为用户推荐相关的旅游产品或服务。

2.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于大多数推荐系统来说,数据处理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推荐系统需要处理各种来源的数据,包括用户行为数据、产品数据、商品数据、标签数据等等,常用的技术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过滤、离线计算等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预处理和分析,可以为推荐系统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基础和用户画像。

3. 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是推荐系统的核心部分。

当前已经有很多种推荐算法,包括基于规则和过滤的推荐算法、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等等。

每一种算法都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例如,基于协同过滤的算法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如果没有足够的用户数据,那么该算法的效果就不太好。

二、推荐系统的实现1. 架构推荐系统的架构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一般来说,大型的推荐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多个应用层、数据存储层以及算法层等等。

这种分布式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扩展性,同时也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2. 技术栈推荐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技术和工具。

标签类目体系构建步骤

标签类目体系构建步骤

标签类⽬体系构建步骤
标签类⽬体系构建步骤
识别对象
数字映射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切事物归属为对象
对象分为“⼈”、“物”、“关系”
⼈:会主动发起⾏为的主体——⾃然⼈、⾃然⼈群体、法⼈、法⼈群体等
物:⾏为中的被施与对象——物品、物体、物品集合
关系:指的是⼈和物,或⼈和⼈,物和物等在某时某刻发⽣的某种连接,包括⾏为关系、归属关系、思维关系等各种强、
弱关系
同⼀对象数据打通
由于同⼀个对象在多处系统留存有按不同ID组织的信息记录,因此需要进⾏多种ID间的同⼀对象识别打通
解决⽅法——⼤数据领域中的ID-Mapping技术
数据化的事物表达
数据思维要求我们能将现实世界进⾏快速的数据映射:将所有事物映射为“⼈”“物”“关系”三类,系统性的向下梳理各对象全维度属性,各属性下有具体属性值
构建数据类⽬体系
梳理出的数据类型会⾮常多:对象多,属性多,属性值也很多。

因此需要⼀套系统的数据资产梳理⽅法,体系化地对“对象、属性、属性值”进⾏统⼀梳理和体系化梳理
构建标签类⽬体系
标签:从原始数据清洗加⼯⽽来,能够为业务所使⽤产⽣价值的数据资源称为标签
标签的设计过程:将业务痛点拆解成应对的数据⽅案,数据⽅案中的数据资源拆解到字段粒度,就是标签的设计过程
前后台标签类⽬体系
后台标签类⽬体系⽐较稳定,是对⼈、物、关系各类对象的本质描述及描述属性的普适分类
前台标签类⽬体系侧重于对业务场景的响应,根据业务需求来汇集所需的标签集合,并根据业务的理解对标签进⾏分类,以供业务系统或数据应⽤调⽤。

如何深度融合搜索和推荐:兴趣引擎架构设计

如何深度融合搜索和推荐:兴趣引擎架构设计
Cache Layer Slave Indexer Unified Feeder Master Controller
Channelid1 Channelid2 Channelid3 …… Channelidn sorteddocidlist sorteddocidlist sorteddocidlist …… sorteddocidlist
4
3
end
使用流式服务框架的实例
Serving Per Request
paramParser
hitCache
ForkJoin viewLogSender blender
cardControl
federation
应用 新闻推荐 视频推荐 一点健康
……
一点影视
资讯搜索
Power by Yidian
推荐 流式服务框架(聚合、排序、规则)
Popularity Server
LBS 索引
CF挖掘结果 索引
搜索词QueryBuilder
Context Profile Parameter
意图分析
逻辑层
热点
兴趣图谱
用户 Demography
搜索词
物理层
人工运维 精选池
频道推荐 索引系统
搜索 索引系统
Popularity Server
LBS 索引
排 序 模 型
获取/分析/挖掘
定义/运维/挖掘
采集/统计/存储
eeder 自适应索引召回 排序框架 策略与产品逻辑
为何需要异构索引
安装量
频道数
2.9亿
DAU
300 万+
每用户兴趣频道
4800w
MAU

标签体系的业务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标签体系的业务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标签体系的业务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旨在对标签体系的业务逻辑进行简要介绍。

标签体系作为一种关键的信息管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

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组织,为用户提供了快速、准确的信息检索和个性化推荐服务。

本文将探讨标签体系的定义、作用以及相关的业务逻辑设计要点。

首先,我们将详细阐述标签体系的概念和组成方式,强调其在数据管理和信息检索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分析标签体系的业务逻辑设计要点,包括标签的定义和分类、标签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标签的使用规则等方面。

通过对标签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业务逻辑,同时也能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信息获取方式。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标签体系的概念、作用以及相关的业务逻辑设计要点,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接下来的章节将进一步展开对标签体系的探讨。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标签体系的定义和作用,阐述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

同时,我们将强调标签体系的业务逻辑设计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构建和优化标签体系。

总之,标签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管理工具,在信息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其业务逻辑,可以有效地提升数据管理和信息检索的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展开对标签体系的讨论,希望读者通过本文能够对标签体系的业务逻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文章结构部分提供了一个简要的内容概览,帮助读者了解全文的组织结构。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本节)1.3 目的2. 正文2.1 标签体系的定义和作用2.2 标签体系的业务逻辑设计要点(本节)3. 结论3.1 总结标签体系的重要性3.2 展望标签体系的未来发展在本节中,我们将讨论文章的结构安排。

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对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文章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章节组织,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部分。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
标签体系建设方法是指为组织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组织,以便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标签体系建设方法:
1.需求分析:首先要明确标签体系的目的和使用场景,通过调研和分析用户需求,确定需要标记和分类的关键词或概念。

2.标签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标签的层级结构和关联关系。

可以采用树状结构、平行结构等形式来组织标签,确保标签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

3.专业知识参与:如果需要对特定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标注,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参与标签体系的建设,以确保标签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4.用户参与:将用户作为标签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用户反馈、用户测试等方式获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标签体系。

5.标签管理工具:使用专门的标签管理工具或软件平台,帮助管理和维护标签体系,包括标签的添加、编辑、删除等功能,同时提供标签搜索、过滤等功能,便于用户查找和利用相关信息。

6.标签质量控制:建立标签的质量控制机制,包括审核、验证等环节,确保标签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7.标签体系的持续改进:标签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组织或系统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
用户需求和使用情况对标签进行优化和调整。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标签体系建设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如何建立市场调研的标签体系

如何建立市场调研的标签体系

如何建立市场调研的标签体系
为了有效的进行市场调研,建立标签体系可以帮助组织和管理
大量的调研数据。

下面是一些建立市场调研标签体系的步骤:
1. 确定调研目的和指标
在建立标签体系前,要先确定你的调研目的和指标。

不同的目
的和指标需要不同的标签。

例如,如果你想了解客户满意度,你需
要标记客户信息、产品信息等相关信息。

2. 筛选关键词
在所有调研数据中,筛选出关键词是建立标签的第一步。

关键
词是反映调研数据的最重要的信息。

你可以从研究报告、访谈记录、问卷答案等数据中提取出关键词。

3. 利用分类法建立标签
利用分类法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标签。

分类法是一种将大量信息归类为一组的方法。

在建立标签体系时,将相似的关键词归到一组,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标签。

4. 测试标签体系
在建立标签体系后,需要进行测试。

测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标签体系是否合理、准确。

例如,可以随机选择一些数据进行标记,并与其他标记员进行比较,以验证标签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 持续维护标签体系
标签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调研数据的增加,标签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改。

总之,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调研标签体系可以帮助创建一个更好的调研数据管理系统。

通过按照以上步骤,你可以更好地建立和维护标签体系,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为组织的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零搭建推荐体系:如何搭建标签体系?

从零搭建推荐体系:如何搭建标签体系?

从零搭建推荐体系:如何搭建标签体系?5. 推荐体系5.1 推荐方法很明显,推荐方法和推荐算法是整个推荐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推荐系统性能的优劣。

目前,主要的推荐方法包括:基于内容推荐、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关联规则推荐、基于效用推荐、基于知识推荐和组合推荐。

详细的方法介绍也放置在附录4当中以供参考,下面梳理出各方法的优劣:在除去场景外,也要结合性能因素来进行考量,不同数据量级的情况下不同方法配合不同算法产生的性能压力也是不同的,需要结合公司自身承受情况进行选择。

可以看出,以上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势和劣势,所以目前主流推荐方法也几乎均采用混合推荐的方法,利用两种或多种方法之间的优势,规避劣势从而达成尽量完美的方法,这其中也一定是基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产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5.2 推荐算法这是整个推荐系统的核心区域,之前做的许多的工作其实都是在给推荐算法提供所谓的相关系数条件,当系数越多的时候,计算出的结果一定是更准确的。

从数学角度来说是计算用户与内容之间的相似度和距离,相似度越高,距离越近的,自然越容易达成转化,所以常见算法也就是向量里面的夹角余弦算法、皮尔逊系数,从距离来说会有欧几里得空间距离算法、曼哈顿距离算法等等,包括还有许多新进研究的算法例如基于图摘要和内容相似混合聚类的推荐算法GCCR。

简单介绍下GCCR,该算法可以极端稀疏的数据集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在冷启动的场景下能够提供多样性的推荐结果,从而避免推荐结果收敛过快的问题。

首先,选取用户节点中关注数量较高的节点,从而抽取出稀疏数据中的一个密集子集,利用图摘要的方法,对此密集子集形成关注兴趣相似的核心聚类。

然后,提取种子聚类的内容特征和整个数据集中其它用户的内容特征,基于内容相似度对整个用户群进行聚类,最后将聚类结果用于主题推荐。

通过对密集数据子集和全数据集的两阶段聚类过程,提高对极端稀疏数据集的聚类效果。

同时,由于图摘要聚类中的类模糊性,可以在对用户兴趣聚类的过程中保留一定的多样性,从而避免冷启动时收敛过快。

如何从0-1构建用户标签体系?

如何从0-1构建用户标签体系?

如何从0-1构建用户标签体系?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为追求更高的ROI,产品以及运营的重心已经从对新客的获取转向对存量用户的精细化运营上。

精细化运营的基础在于对用户信息进行标签化管理。

提到用户的标签化管理,第一步就是为产品的所有用户打标签,这是用户运营最重要的起点,也是运营策略制定的基石。

一、啥是“标签”?“标签”是对某一类特定群体或对象的某项特征进行抽象分类和概括。

比如“大学生”这个标签,其实就是对所有大学生群体的总括,细分这一标签还可以分为年级、专业等,通过不同层级的标签找到某一群用户。

二、什么又是标签体系呢?简单来讲,就是根据用户的“基本属性”、“行为特征”、“社交网络”、“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把个性化的用户,打上标准化的标签,并对标签进行梳理聚合,形成一个个典型的用户标签,再根据不同的用户标签做精准营销或个性化推荐。

其本质是去差异化的过程。

举个简单例子:假设某理财产品正筹划营销活动,首先列举理财场景中所涉及的产品与服务,通过用户标签筛选出目标客群,再进一步结合用户的偏好类标签,如投资偏好、第1页共8页风险偏好、产品偏好等,进行差异化营销。

说了这么多,很多同学应该会问,标签体系具体的作用是什么?能帮助我们达到哪些目标呢?三、建立标签体系有什么作用?本店铺认为建立标签体系的作用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拉新某阅读APP以邀请好友得红包的形式拉新,为已有拉新行为的用户打上了标签,然后为无分享行为的用户打上“无拉新行为用户”标签。

然后该产品运营部门对标签为“无拉新行为用户”进行弹窗、PUSH,提高奖励额度等,不断刺激这一批无拉新行为的用户进行传播,以达到“每位用户都是推广者”的目的。

2、增加留存为了更好的提升用户下载量,降低下载成本,某小说APP针对不同投放渠道采用了不同的小说素材进行投放(小说素材会和投放平台用户的兴趣点相匹配)。

例如在A平台采用悬疑小说素材进行投放,在B平台采用魔幻小说进行投放,该小说APP推荐算法会在用户下载后,第一时间向用户推送相应的内容,这样一打开APP,从A平台来的用户,映入眼帘就是悬疑小说;给B平台来的用户,展示的就是魔幻小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代价获取价值最大的新闻信息。

由此,媒体要从认知接收方面,减轻受众的“费力”程度,提升信息或传媒的价值,树立品牌意识,形成规模效应;拥有与众不同的品味和特色,将自己在受众眼中的“可读”形象转变成“必读”形象,从而使用户对媒介产品形成强烈的信赖感和依赖感,在受众心中形成稳定的独特风格。

下图是一般情况下的推荐系统基本框架(图片取自网络):从最初的数据收集,到最末端的展示阶段,中间还经过数据处理以及生成环节,处理大多数所指提取特征初处理,生成一般是指利用特征来选取相应算法进行匹配计算。

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下:也就是从数据获取,一直到最后的加工输出,经历的整个环节,最终给我们提供相应的有效信息,采取相应的有效手段,才是数据价值的最终体现。

在正式开始前,对于数据收集的要求也是很高,如果数据不准确或有偏差,很可能之后做的都是徒劳无功,下表为目前常见的数据收集时常见的问题:对于新闻内容的推荐系统,让人们最顺畅获取到人们想看到的内容,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推荐系统的常规推荐系统,一共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是用户,第二条线是项目,计算两者间的相关近似值,从而完成推荐。

计算近似值一定有所媒介,这个媒介就是标签(Tag)系统,所以在建设整个体系之前,最优先需要建设的就是标签系统,其次是用户体系,也就是用户模型,我们在感知用户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用户操作,换言之既用户行为,所以相对用户行为微妙的变化,要求我们的用户体系是十分敏感的,而最后是项目体系,这里特指新闻内容。

下面将从产品层面尽量描述如何搭建推荐体系相关流程及细节,整体搭建思路流程如下:整体相对比较复杂,下面将逐一阐述其中细节。

1. 标签体系1.1 搭建流程要做标签体系,我们要先确定的就是系统结构,常规来看一般都是讲标签随内容或用户建设(但是我觉得那样是不完整的,在之后获取不到更加有效有帮助的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一定要将标签体系一定要单独拎出来的原因)。

在确定系统结构之后,我们要进行相关的算法选择,并且大致选定学习的范围和地点,以供机器学习,至此整个标签体系的搭建流程就此完毕。

随着不断的内容填充进来,要有相应的标签不断补充进来。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也需要及时依据用户反馈修正算法,实时调整,并非一日之功。

1.2 二维化结构常规网络的标签是随用户和内容添加的,但是会有局限性,也就是标签体系较难或无法透彻追查其它相关联内容。

实际上标签体系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相应建立起信息和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所以我在思考:如何能够进行最深入的追查最深处的关联?有一个常规方案就是单独建立标签体系,将标签平铺于系统中,也就是二维化。

通过机器学习,建立标签的基本联系网络,之后贴合于用户与内容中即可。

无立体结构的上下层级展示,好处是可以避免了一维化的后果。

换句话说如果有层级,那么不可避免的就会变成一级、二级。

简单来说:与某标签周遭相关联的一切标签均展示;那周遭的标签还会又有标签,再展示;也就变成无穷尽的立体结构化的标签网络,也就是价值基础。

最终价值的输出还要结合其它的相关行为、操作、用户物理属性、内容载体以及效果评定等因素综合考量。

1.3 机器学习常规机器训练流程是:先确定方法→训练集→特征选取→训练→分类器;分类:新样本→特征选取→分类→判决。

所以最开始我们就要确定机器学习的方法。

方法有许多种,需要具体根据情况来具体确定。

下面仅以产品角度罗列常见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特点、利弊等。

以供数据工程师进行选择、对比,辅助做出最优选择,以供参考。

方法当中,首先分为两个大类别: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又称为分类或者归纳学习。

几乎适用于所有领域,包括内容处理。

常见算法有决策树、贝叶斯模型、KNN、SVM等。

与这一方式相对的是非监督学习,在这种方式中,所有的类属性都是未知的,从零开始摸索,算法需要根据数据集的特征自动产生类属性。

其中算法中用于进行学习的数据集叫做训练数据集:当使用学习算法用训练数据集学习得到一个模型以后,我们使用测试数据集来评测这个模型的精准度。

常见的有聚类、特征矩阵。

下表为常规推荐算法的分类,一共是三类:分类算法、关联规则和聚类,依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算法进行调整即可。

表格后面列出最常用算法的利弊以及用人话描述的算法原理,以供产品同事参考。

朴素贝叶斯:对于给出的待分类项,求解在此项出现的条件下各个类别出现的概率;哪个最大,就认为此待分类项属于哪个类别。

非常好理解,单纯的概率问题。

优点:算法十分稳定,并且对数据参数无要求;运用较为简单。

缺点:在属性个数比较多或者属性之间相关性较大时效率不理想,并且重前期数据格式,需要知道先验概率,存在一定错误率。

但是结合聚类算法,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属性个数问题。

使用场景:常见于垃圾邮件分类场景。

决策树:哈利波特中的分院帽应用的是个非常典型的决策树模型:帽子往学生头上一扣,读取学生的显著特征,然后分到某个类别里。

所以你看,哈利波特一开始表现出来的特征都是格兰芬多的特征,分院帽读取数据时候发现这个人有两类显著特征,于是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波特自己提出了要求,这就证明应用模型时的人工干预必不可少。

优点:决策树较为通俗易懂,并且对数据格式不敏感,较为聪明;易于通过静态测试测量模型可信度,善于短时间处理大量数据源,对属性数量兼容性好,有很好的扩展性。

缺点:对样本数量不一致的数据,结果有偏向,处理缺失数据时候会有困难,并且有过度拟合现象,容易忽略数据集中属性之间的相关性。

使用场景:可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减少相应过度拟合现象。

常见于用户行为分析场景。

KNN:说白了就是我们要寻找邻居,但是为什么要寻找邻居?如何选取邻居,选取多少邻居?怎么样去寻找我们想要的邻居,以及如何利用邻居来解决分类问题这是KNN算法需要解决的几大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寻找邻居?古话说的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要想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去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我们如果要判断一个样本点的类别,去看看和它相似的样本点的类别就行了。

优点:该算法简单有效,重新训练代价较低,对于类域有较差或重叠较多的样本较为适合。

同样适用于样本量较大的情况。

缺点:样本量较小时反而有误差。

而且该算法是懒散学习方法,不主动,类别评分不规格且输出可解释性不高。

当样本量不平衡时,有可能导致当输入一个新样本时,该样本的K个邻居中大容量类的样本占多数,并且计算量较大。

可以采用权值的方法,和该样本距离小的邻居权值大,来改进问题,对于计算量较大,可以事先对已知样本点进行剪辑,去除对分类作用不大的样本来优化。

使用场景:常见于预测价格场景。

SVM:说到这个算法之前,先得配一张图:这图啥意思呢?不用管。

但是这两种分法哪种更好呢?从直观上来说,显然右侧好。

也就是分割的间隙越大越好,把两个类别的点分得越开越好。

就像我们平时判断一个人是男还是女,就是很难出现分错的情况,这就是男、女两个类别之间的间隙非常的大导致的,让我们可以更准确的进行分类。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效果非常好,错误率低。

优点:该算法适用于样本量较小的情况,可提高泛化性能,可解决高维度问题。

并且对线性和非线性问题均可解决,可避免神经网络结构选择和局部极小点问题。

缺点:对缺失数据较敏感,对非线性问题没有通用解决方案,需要选择核函数来处理,算法使用并且极其复杂。

使用场景:常见于社交网站用户分类场景。

Ad boosting:这个算法说实话我也解释不清,没真正运用过,凭自己查资料的理解试着说一下。

这个算法核心的思想是整合多个弱分类器,成为一个强大的分类器。

这时候,集合分类器出现了。

用人话说就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好理解了吧?识别一组条件特征概念判断的正确率比随机猜测略好,但是还不够,这就是弱分类器;多个弱分类器的效果叠加起来,就变成一个强分类器,识别率就会很高了。

优点:该算法精度较高,可用任意方法构建子分类器;使用简单分类器时结果容易理解,且弱分类器构造极其简单,而且不用做特征筛选,不用担心过度拟合情况。

缺点:对离群值比较敏感。

使用场景:常见于人脸检测、目标识别场景。

K-means:给你一万个人,分成四群,需要能够解释每一群人的突出特征,如果有两群人的特征很相似,那就要重新分群了;或者有一群人的特征不明显,那就要增加分群了。

好处在于样本量大的时候,可以快速分群,但需要在分群后注意每个群体的可解释性。

优点:这个算法属于经典算法,简单快速,对处理大数据集可伸缩,高效。

并且在簇密集度高、球状或团状时,且有明显于其他簇区别时,聚类效果好。

缺点:但是只有簇平均值被定义情况下才能使用,且对分类属性数据不适用,并且要求用户必须事先给出要生成的簇的数目。

对初始值敏感,不适合发现非凸面形状的簇,或者大小差别很大的簇。

对噪声和孤立数据敏感,少量该类数据能直接影响平均值。

使用场景:常见于CRM筛选目标客户场景。

神经网络:这个算法不想解释啥,就想放张图,觉得不放可惜了。

以上摘要从产品角度来说只要大概心里有数即可,一般情况下从产品数据、应用场景等决定。

一般来看,冷启动期间应选择非监督学习,如聚类;等数据丰富之后,转换为监督学习,择优选择算法方可;但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多的还是配合技术、算法人员来选择和实现,详细算法和原理、公式等可以到后面附录1进行查看,给予参考。

1.4 学习地点这里我建议从百科类产品进行机器学习,国内最大的百科就是百度百科了,在国际上自然还有维基百科。

查了一些相关方法,发现从百度百科利用机器学习标签,已经有相应的案例并且成本相对不是很大,具体的方法也放在后文中的附录2中。

文中探究的是微博标签相关的项目,与本文无关,但整体思路可借鉴。

大致流程为先抓取页面下相关标签内容,要注意特殊情况,会有歧义页面;将标签抓取存储之后通过算法计算之间的关联性、权重分数,而后输出验证。

整体的过程非常简单快捷,能在前期非常快速的补充相关数据,但是要注意数据量的问题,很可能导致无穷,所以收集哪些主要领域,收集多少,是需要我们最开始定义好的,及时踩刹车。

1.5 输出展示这里的展示更多指的还是相应的后台页面,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一定要满足可视化的要求,点击标签以后相应的关联标签可形成关联展示;可以选择展示两级或者三级,清晰直观的看到关联情况。

更进一步的是点击后,每个标签里面的详细情况也会展示出来。

比如说标签的历史类型情况、载体情况、分别的打开情况、受众用户群体,所以这也是需要依托于用户体系的相关标签结合之后的产出物。

结合基本数据维度比如昨日新增多少标签、文章类型走向是什么样的受众是什么样的走向,都是属于基础数据范畴,达到实时监控,定位报警的作用。

1.6 小结总结本节总体来说阐述了搭建标签体系的整体流程和相关经典算法的展示与利弊分析,并且提供了标签学习机制的思路。

下面,将进行用户模型的体系搭建,详见明日发布的中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