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光合作用生物教案初中

光合作用生物教案初中

光合作用生物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原理;2. 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性;3. 能够说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原理;2. 光合作用的过程;3.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2. 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教材相关章节;2. 实验器材:植物、玻璃试管、盐水、碘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一颗绿色植物,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2. 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获取能量的?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原理;2. 介绍光合作用的过程: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3. 分析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植物在光照下释放氧气的过程;2. 让学生观察植物在黑暗中停止释放氧气的过程;3. 总结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只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四、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有什么关系?2. 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探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布置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为主题,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领悟力。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篇一: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刘宏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刘宏新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

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内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第一节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第一节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第一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2008-04-25 人教网新课改理念下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与构思作者:李刚 (高中生物贵州黔西南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 / 233 发表日期: 2010-07-29 13:38:53新课改理念下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与构思设计理念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原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2024年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七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第三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光合作用实验装置。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光合作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讲解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定义: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公式: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场所:叶绿体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适宜的温度2.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

(2)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3)解释生活中一个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现象。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
2.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知识;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探讨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产中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如合理施肥、光照调控等。
3.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文章或科普书籍,了解光合作用在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思考光合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制作一份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2.作业量适度,难度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应及时检查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重难点:
(1)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2)运用光合作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知识;
(2)运用实验、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完整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完整版】

课题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考点一考点二教学目标(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重、难点⑴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相关分析教学过程修改意见[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

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P97——98的实验。

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1、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6、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7、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归纳总结: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叶绿色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教师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并结合P99吸收光谱图讲解。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相关分析结合P103图示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归纳:过程光反应暗反应条件必须在光下有光、无光都可以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物质转化①水光解2H2O4[H]+O2↑②ATP的合成ADP+PiATP③CO2的固定CO2+C52C3④C3的还原2C3(CH2O)+C5+H2O能量转化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关系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 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②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环境骤变对物质含量动态变化的判断:①需在绘制光合作用模式简图的基础上借助图形进行分析;②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综合分析。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整合,将光合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4.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作用的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2.选做题(任选一题):
(1)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2)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的光合作用特点,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实验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3.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组展示绿色植物生长的照片导入新课。这些照片将呈现出植物在阳光下的生长状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植物能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1.绿色植物是如何利用阳光进行生长的?
2.光合作用是什么?它对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意义?
3.我们身边的光合作用实例有哪些?
2.技能点: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2.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3.填空题:填写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应用题: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光合作用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光合作用知识,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作用。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光合作用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进行户外观察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表达式、条件、场所以及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表达式、条件、场所。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实质。

2.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表达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绿叶、阳光、二氧化碳等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片绿叶,提问绿叶为什么是绿色的?绿叶在光下能做什么?3. 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5.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

6. 学习光合作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绿叶的结构,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

7. 随堂练习: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光合作用1. 概念:绿叶在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储存能量。

2. 实质: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储存能量。

3. 表达式:二氧化碳 + 水 + 光能→ 有机物 + 氧气4. 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酶。

5. 场所:叶绿体。

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植物需要光照才能生长?(2)为什么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答案:(1)植物需要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从而生长。

(2)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光照,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作为能量来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场所等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的理解。

2. 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实验材料(如植物、二氧化碳、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15分钟)1. 介绍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植物和人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应用光合作用的知识(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光合作用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2. 开展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践活动,如种植绿色植物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理解、应用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

光合作用讲解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讲解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讲解高中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2. 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3.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和过程;4. 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定义及意义;2.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3. 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和过程。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中化学能的转化过程;2. 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1. 光合作用的定义及意义: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生物能源的重要来源,维持了地球上生物圈的平衡。

2.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其中,光合作用中光能被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3. 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和过程: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光线和二氧化碳等条件。

在叶片内,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叶绿体膜上,利用光能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离子;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内,利用光合成生成的氢离子和ATP合成葡萄糖。

三、讨论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并与其他生物过程进行比较和联系。

四、总结教师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化学方程式、发生条件和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忪,便于复习和巩固。

五、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希术本节课教案能对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能够设计并完成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载玻片、洋葱表皮细胞、碘液等。

2. 教学材料:PPT、实验指导书、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光合作用的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导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设计并完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实验。

2. 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

2. 学生分享应用实例,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光合作用的现象,并和家长分享光合作用的知识。

2.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篇一:浙科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浙科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光合作用教案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本节内容为激活细胞器结构功能、能量转换等学生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在生物学基础和学习方法上有了一定认识,但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又十分重要,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概述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比较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及联系;2.能力目标“学生复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列表与绘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文图转换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生物为我们制造生产有机物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的讨论,增强学生关心发展农业的自觉意识。

四重点、难点1.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碳反应过程;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2.难点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

五教学策略师生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介绍、教师循环图讲解、比较对比和学生提问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导入上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统计数据,据相关部门统计,地球上绿色植物每年制造有机物4400亿吨,相当于24万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生出的电力,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的内容,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6.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梯度性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难点。
7.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此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请学生收集有关光合作用的科学史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这一过程所付出的努力。在下一节课上,学生将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理解及实际应用尚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光合作用的学习中,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光合作用的动画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篇1一、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光能转换、化学反应等。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转换、化学反应等。

3. 光合作用的意义:提供能量、产生氧气、促进生物圈碳氧平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难点: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光能转换、化学反应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好奇。

2.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及特点。

3. 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合作用的神奇。

4. 讲解光合作用的意义:阐述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5.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如光能转换、化学反应等。

6.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光合作用过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光合作用的实例,如绿叶、藻类等。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材《生物学》第五章第三节“光合作用”,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进行生长的,进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植物在光照下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4. 例题讲解:讲解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分析反应式中的物质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反应式计算光合作用的产物,巩固所学知识。

6. 重点讲解: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7. 教学难点突破:通过模型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应用。

8.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介绍光合作用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概念2. 光合作用反应式3. 光合作用的过程4.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2)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

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

主要包括三个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1、引言因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

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

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光合作用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

教学时可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光合作用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

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第三节光合作用【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言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