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的困境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课程之一,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
一、困境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许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常识、礼仪、道德等方面展开,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
这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只是停留在了知识的层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2. 教学手段陈旧目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讲述式教学,缺乏互动、实践等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3. 评价方式单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和书面作业,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这导致学生只注重表面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改进措施1. 丰富教学内容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单一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例如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品质。
可以通过课外读书、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 创新教学手段为了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 多元评价方式针对思想品德课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考试和书面作业之外,引入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促使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高,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改善这些问题。
二、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效果1. 学科偏重:在许多学校中,思想政治课往往只是被视为形式主义需求而堆砌知识点的工具,缺乏对于自由探索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关注。
2. 被动接受: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修订教材内容:通过加强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相关性较强话题、案例剖析等真实案例研究类活动来引导,并更好地体现多元化意见和观点。
2. 改革评估方式:将课程纳入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以及思辨和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
3. 提供多元选择:通过引进跨学科内容和设定个性化选修课程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群体。
三、师资短缺影响教学效果1.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区和学校在思政教师选拔中对专业背景、资历等要求偏低,导致才艺浅薄或者对新知识了解不深。
2. 师资培养与发展缺乏支持:许多地方没有突出思政教育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且较少提供留岗锻炼及其他晋升奖励。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师资培训:通过筛选合适人员并配备专门机构开展系统化的职前培训,并加大施行周期性检查和评估。
2. 提高待遇福利:制定更为完善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给予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科研经费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四、教育内容滞后于现实需求1. 知识应用性不强:思想政治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情境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2. 缺乏时事新闻参与:当前世界发展迅速,在思政课程中加入对当下重要事件的讨论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动态的关注度。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和建议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和建议一、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讨论越来越多。
虽然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 教学内容单一化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过于注重灌输式的传递知识,强调对政治理论书籍的背诵与解读。
这种单一化的内容安排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特色,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2. 培养方式过于功利化部分高校将思政课程视为“刷分”科目,在考核上采取简单而机械化的评估方式。
这种功利化做法可能导致教师快速授予答案、学生轻视该门课程;同时也未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所需具备的素质。
3. 激发学生兴趣较为困难由于认为与专业无关或者枯燥乏味,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高。
少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难以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4. 教材更新不及时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知识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然而,一些思政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地反映出新的理念、观点和实践。
这给了人们留下了“为什么还是用老东西”的质疑。
5. 师资力量不均衡传授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高校可能无法招聘到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经验的思政课教师。
而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则难以保证该门课程达到预期效果。
二、改进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建议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认知层次和自主操作水平,则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1. 提倡开放式讨论与互动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思政课应采取开放式讨论与互动形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流,并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加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升对于该门课程的评价。
2. 创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为了解决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单一乏味的问题,高校应创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
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权威性和实用性,在内容安排上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领域。
思政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思政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然而,当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有效传授和学生接受度。
本文将从如下两个方面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缺乏实践与引导1.1 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在大多数高校中,思政课仍然以纸上谈兵为主,并缺乏对学生现实问题关注。
过多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呼应,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无法获得深刻认同和把握。
解决方法:在教材设计上需要尽可能紧密地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备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案例和个人经历,以增加思政课程与实际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1.2 缺乏引导和互动在许多高校中,思政课普遍存在注重灌输知识而忽略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和提出观点的问题。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使得思政课堂变得单调乏味。
解决方法:鼓励教师采用问答互动、辩论赛等形式,在考察学生理论掌握的同时,也锻炼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在引入新颖激发兴趣的内容时要注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二、缺失针对性与多样性2.1 脱离时代背景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普及使用,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价值观挑战更为复杂且多元化。
然而,部分传统思政教材未能紧密结合现今时代特点以及年轻一代学生的需求和关切。
解决方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实际案例,深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应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态度与观点,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争议话题的探讨。
此外,通过增设思政课小组等形式,扩大学生选择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并塑造课程。
2.2 缺少个性化培养由于思政课强调教育对象中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有其合理存在。
然而,现行普遍模式下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发展指导;部分学校追求一浪费了本身特点差异使得这门课程变成标准答案背记类教育。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源倾斜问题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着资源倾斜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重点学科往往会被赋予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这导致了其他学科的思政内容被忽视或削弱,使得教育体系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课堂上经常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
这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难以应对,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惑。
3.教材内容单一化许多教材内容过分集中在特定理论或特定领域中,缺乏多样性和广泛性。
这导致了学生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认知有限,而无法形成全面客观的世界观。
4.课程设计模式刻板目前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课程设计。
这种刻板模式使得课堂环节同质化,学生难以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这种模式的固化也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发挥。
5.教师素质不足一些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知识储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传授存在局限性。
这导致了教师无法全面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对策1.平衡资源分配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平衡资源分配,为各个学科提供公平机会。
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或指导意见,确保思政教育得到足够重视,并给予支持。
同时,鼓励教师在自己所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思政知识的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2.增加实践环节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更多实践环节是一个必要步骤。
可以通过实习、社会调研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在解决问题和思考时的能力。
3.多元化教材内容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材来覆盖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并培养出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人才。
同时,发展开放式教材编写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编写课程教材。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课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内容阐述1. 教学内容单一、过于理论化当前思想政治课程往往只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运用和互动交流。
学生在接受这种单一、理论化的教学后,难以形成真正的对国家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增加实践案例:结合真实案例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相关概念并掌握操作方法。
(2)倡导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2. 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许多思想政治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创意性。
这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厌倦和排斥情绪。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多媒体工具,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展示。
(2)变革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笔试评估方式,引入小组项目报告、实践任务书写等形式评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师教育理念滞后、知识结构不全面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承担者,部分教师在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上存在滞后。
他们可能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且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方面欠缺有效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提供专业培训:给予教师定期的专业培训机会,提高他们关于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的了解,并提供教学方法和案例分享。
(2)鼓励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相关领域的研究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丰富知识结构。
4. 学生兴趣缺乏、参与度不高在对待思想政治课程时,部分学生出于应试心态或者缺乏实际意义的认识,对此产生兴趣缺乏和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增强实用性:通过引入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和讨论题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操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例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使思想品德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一、困境分析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深入,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2.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普遍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
3.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成为学生讨厌的一门课程。
以上问题导致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培养。
二、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丰富生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小故事、小游戏、多媒体资料等形式来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重视课程实践性:将课程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 倡导家校合作: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制约了其效果的发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进行分析。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分析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1)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实践教学场所不足。
一些高校实践教学场所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需求。
此外,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等资源也相对匮乏。
(3)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部分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深入开展。
2.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多采用参观、调研、讲座等形式,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部分教师将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未能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3)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1)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多采用量化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
(2)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主体主要集中于教师,缺乏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评价。
(3)评价结果运用不足。
评价结果在实践教学改进、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运用不足。
4.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滞后(1)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2)教师实践培训不足。
高校对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投入不足,导致教师实践能力难以提升。
(3)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建议1. 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困境及对策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困境分析(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在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将专业课程、技能实训课程放到教学的首要位置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看出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规模越来越大,倾向于大课堂的教学方式,而且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将学生合班进行授课,在有的高校里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的班级人数达到两百人的巨大课堂,这样的大的班集体不仅学生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很难把握这个巨大的课堂教学,这样就导致了教师既要花精力给学生讲课,还要维持学生的课堂教学秩序,很难达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师资力量不足或者师资力量参差不齐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处于学历层次以及进修程度都相对较低的位置上面,所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时效性,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课程教师经常参加相关培训与进修。
但是现实情况是,思政教师缺乏相关培训与进修,理论水平难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同时由于高校从事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师,很多都是由学校的行政人员兼任,他们日常管理及事务性工作繁重,不能够及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甚至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很难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时效性不高,教学方法和措施落后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时效性不高,往往不能与时俱进,那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教学素材往往都滞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情况就是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讲大话、说空话、讲道理的课程,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够正确的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另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但是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在接收外界信息的手段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室应该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手段的方法来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
浅析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浅析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摘要】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模糊、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困惑。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建议,如加强教学内容的明确性和实践性,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开展。
这篇文章总结了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学中困惑的深入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困惑、对策、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引言、正文、结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模糊性、建议、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模糊性、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方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而困扰思想政治教学的问题也是无法忽视的。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探讨困扰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问题及对策建议,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素养。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学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学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简称为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思政课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否认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缺乏新鲜与活力的内容呈现在教材选择和内容呈现上,思政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
传统教材内容过于枯燥且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阐释与参与。
另外,在面对快速变革社会的大背景下,思政课内容相对较为保守,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快速成长和深入了解各种社会问题的需求。
三、形式僵化丧失互动性传统思政课大多采用从台上讲授到台下学习的单向传递模式。
这种形式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因而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流于被动,缺乏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对于大班级的情况下,难以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状态,降低了实际教学效果。
四、关注点偏离现实问题思政课应当紧密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关注学生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与挑战。
然而,在一些教学中存在着过于理论化和空洞抽象化的情况,导致思政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五、评价方式固化单一思政课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拓展组成部分之一,其评价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化。
然而,在现行制度下,思政课常常只有一种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的方式,并且往往权重较高。
这种固定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
六、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思政课要求师者悉心为“育”,但目前仍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方面存在一定欠缺。
他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可能相对较浅,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因此,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七、加强与实践结合思政课应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现代社会需求,与实践紧密结合。
只有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原则与具体生活问题相联系,才能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八、完善选课制度和内容安排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倡导并推动在选课制度上进行改革。
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和建议
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和建议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当前思政课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思政课在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传统的思政课注重灌输知识,过分依赖书本和讲台,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理论模型缺乏兴趣,难以实际应用到现实中。
因此,思政课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案例、实践活动等方式,将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
他们过多地讲述和讲解,时常忽略和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这导致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和应付态度。
因此,教师应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
再次,思政课在师资力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方法论的知识,缺乏对学生思想潜能的充分认识。
他们教育方式比较传统,较少有创新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与素质提升,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
最后,思政课在评估效果上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思政课评估往往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准则,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度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因此,评估方式应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应优化思政课的内容安排,让其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其次,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
第三,高校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与素质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评估方式应更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浅析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浅析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摘要】思想政治教学在当今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困惑。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认识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缺乏有效的评估方式是目前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要困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教材的具体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与理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具有思想政治素养的学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困惑,对策,抽象,认识,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评估方式,教材,实践性,兴趣,多样化,学习动力,独立思考,评估机制1. 引言1.1 介绍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的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家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增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学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
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育方式,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忠诚、爱国、担当的品格。
思想政治教学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1.2 概述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困惑。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热情投入。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能力。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选择单一、内容抽象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参与度低等。
一、教材选择单一思政课所使用的教材选取范围较窄,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主导。
这种单一的教材选择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并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倦情绪。
特别是在当下信息时代,学生们更需要接触到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内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建议:在教材选择上,应该注重多样化和多元化。
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安排不同类型的教材,涉及到社会科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相关领域,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知识需求和思想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内容抽象与实践脱节在现行思政课的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忽略了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这使得学生们难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限制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建议:为了改善这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讨论小组等方式,将抽象的思想理论联系到具体事例以及社会实践中去。
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线上课堂,邀请社会名人或成功人士进行分享讲座,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和探讨相应话题。
通过多种形式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力量不足一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教授思政课时无法提供给学生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国家及世界大事的机会。
部分老师可能仅依赖于教科书知识,缺乏与学生的深入互动和引导。
这种情况容易使得学生们对思政课持有消极态度。
建议:高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
不仅要注重教师的理论造诣,也要关注其教育经验和实践能力。
在招聘时,可设立一系列考核标准,包括教学水平、研究成果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方面,以确保选聘到具备全面素质的优秀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的困境与对策
思政课的困境与对策
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现实中,思政课却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内容。
其次,思政课教材过于抽象,与实际生活脱离,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思政课程设置单一,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考水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对策。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引入更多的新颖教学手段和工具。
其次,优化思政课教材,引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实际问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最后,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实践实习,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总之,思政课的困境是存在的,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让思政课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的困境及理路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面临的困境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由此,在实施过程中,校本选修课程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1.师资力量不强影响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选修课程是一种拓展型课程,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影响很大。
现实中,许多学校由于师资问题,致使课程作用未能发挥。
具体来讲:第一,备课组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教师合作能力不强,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第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导致课程开发简单;第四,教师师德淡化,导致课程开发随意。
2.课程内容单一影响学生选择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立足地方特色,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选择余地。
但很多学校由于课程类别设置简单和内容范围狭窄,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化选择。
第一,课程类别单一。
很多学校的政治校本选修课,往往都以国际关系为主,只注重宏观时事的把握,忽略了学生生活的需求。
其实,教师还可以开设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选修课程,例如《经济生活》中的纸币真伪的辨认问题、电子货币的正确使用问题、市场经济部分的诚信问题,《政治生活》中的中国能否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问题,《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等等。
第二,教师讲课内容单一。
一方面,许多教师延
续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课程讲解多列举别人的观点,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把选修课堂变成了报道课堂。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选择。
3.课堂教学方式把握不当影响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选修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校本性决定其形式具有多样化和生动性。
这要求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去探讨问题的本质。
如今选修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两大问题:第一,powerpoint呈现缺乏主旨思想,略显深度不够。
某些教师将课程生动性定义为课件形式热闹,文字、图片、视频样样俱全,但这样往往会本末倒置,忽略了整堂课的主旨思想。
第二,课堂分组讨论缺乏教师有效组织和引导。
现实中某些教师的做法仍然未能摆脱旧的说教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
4.评价机制滞后影响教学效果评估的有效性
校本选修课程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都应受到相关评估。
当前,学校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估体系还没形成,对教师选修课教学的评价往往以教师出勤率为标准;对学生评价更是处于真空地带,常常以上课时学生的发言作为标准。
这样,许多选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课程的开设程度以及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选修课仍然未能摆脱旧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应试教育角色,必须认真对待,切
实改进。
二、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的改进办法
1.转变理念,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是教学理念的改革,这要求学校管理层与时俱进,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尝试新思想、新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
(1)学校加强服务理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校管理层要从“管人”向“服务人”的理念转变。
一方面,为政治课教师创设激励机制和服务平台,促进教师提升。
例如,为教师提供学科资源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平台、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供课堂教学设施服务等,让开发选修课的教师兴致高昂、劲头十足。
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发掘自身的潜力。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实体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街道资源调查,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现实,开阔学生视野。
(2)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教师应从以下维度转变教学理念:第一,课程功能观。
选修课程的开设从为“完成任务”向教师自身学习和探究过程转变。
第二,教学对象观。
学生从“知识受纳的容器”向活生生的主体转变。
第三,教学过程观。
教学过程从“知识的堆积”向注重学生思维拓展和能力锻炼转变。
第四,教学资源观。
选修课程素材的搜集从只注重既成事实向注重
挖掘转变。
2.学校高度重视,加强上下联动
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层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
(1)改革薪酬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觉成长。
要使教师自觉加入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学校需要创新薪酬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选修课教师薪酬竞争机制。
学校薪酬委员会可以制定相应比例,增加教师选修课程薪酬权重。
对于那些通过走访社区、开展座谈会、发动家长挖掘资源、开设的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教师可以在经济方面予以大力奖励。
第二,设立科研基金。
为备课组提供一定科研基金,提高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的兴趣,从而为课程本土化做出努力。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专业技能。
首先,依托课程开发,营造教师所需。
学校可以开展“读教育名著、讲教育名人”等活动,让教师在读、讲中解读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在学习中找寻失去的意愿,将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
其次,加强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从课题的选取、申报、审批、确定、开发、实施等各个环节对教师予以指导,提高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再次,加强师德感染,增强教师责任感。
学校可以开展“观名人名作、听名人名说、评名人名事”等系列活动,让教师感受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学热情和责任心,加强师魂的塑
造。
(3)建设动态评价机制,加强课程质量监控。
为保证选修课程开发质量,应该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第一,对课程目标定位的评价。
例如校本课程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是否符合、与学生发展和学习兴趣一致性的程度等。
第二,对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
可以设置一些项目权重表格,如总分(100分),其中课程目标(x1%)、课程内容(x2%)、实施策略(x3%)、课程资源与条件(x4%)、成绩评价与方法(x5%),合计(x分),最终根据总分高低进行筛选课程项目,对于总分靠后的课程可以建议教师修改、重置或排除。
第三,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反思,促使课程开发的提升。
第四,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追踪学生学习效果,判断该课程的可开设性。
3.教师转变角色,立足学生成长
(1)由“点菜者”向“菜单设计者”转变。
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其对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这种成长的需求和成长的权利。
因此,在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校本资源和地方人文精神的基础,认真做好“菜单”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
首先,需要研究学生,关注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其次,大量搜集地方资源,为课程设计做好素材准备;再次,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整理素材;最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
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
(2)由“传递者”向“创造者”转变。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最大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潜能的认识和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倾向性行为的把握,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可能选择的探究程序和活动程序。
(3)由“独舞者”向“伴舞者”转变。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以往教育中教师往往喜欢“独舞”,把学生定位为观众;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该转换自身的角色,做一个“伴舞者”,真正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
第一,做好学生的向导。
教师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与发现。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讨或实验,教师发现学生的所思所想及个性特征,进行点拨深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走出课堂和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最终自觉研究各种问题。
第二,做好学生学习的推动者。
教师教学不在“教”,而在“推”。
“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依赖,而“推”会让学生自主前进。
教师适当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当他们遇到困惑或感到无助时,教师又要做好推手,助推他们继续前进。
思想政治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校上下联动,共同推进,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的成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