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

合集下载

专题8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专题8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专题8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一、1.“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2.校本课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校本课程就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不属于课程类型,属于课程管理。

3.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把校本课程看作是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限定在允许的有限课程范围内。

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立足学校具体实际,对那些符合学生个性特点,能体现学校特色的社区和学校等课程资源自主的进行开发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4.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①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②学校设计开发的新课程③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区别:(1)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

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课程,后者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学校能做什么,具备哪些已有与可能资源
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近期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
1
发现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指向
2
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
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 遵从“实践——
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模式。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三、课程开发体制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集权:国家层面的统一
地方分析:地方教育行政负责
学校自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校教师负责承担。
03
完善、提高、修正已有工作
04
运用并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或学问
05
有利于同伴合作、分享
06
与学生的主观意愿相吻合
07
课程评价 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倾向于形成性评价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诊断 在学习过程及结果评价中,教师是一个诊断者、批评者,而不是判分者:促使参与者做得更好,而不是决定谁是最好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01
允许学生在活动时作出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进行反思
02
能使学生起积极作用
03
从事观念的探究、理智使用或问题解决
04
涉及实在的事物
05
能使处不于同能力水平上的学生成功完成
06
在新情境里探究、思考新问题或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活动课、校本教材的区别综合实践课程简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

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

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一、校本课程的历史发展与意义功能1、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描述性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2、新课程运动的失败和校本课程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世界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课程运动.运动强调统一的国家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强调科学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但课程改革失败了。

随着新课程运动在实践中的严重受挫,人们越来越发现中央课程开发机制的先天不足是导致新课程运动难于成功的主要原因,纷纷开始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

主要的关注焦点开始从专家转向学校和教师。

人们终于发现,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只有“基层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才能使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结果是,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

[2]3、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国内最早的关于校本课程的文章出现在1999年。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校本课程的意义以前,全国中小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并且都按照升学的需要办成一个模式。

因而培养出来的人也都是“千篇一律"、“千面一人”.缺少批判、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3]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也不相同.另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统一课程要求的贯彻实施。

什么是校本课程

什么是校本课程
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②课程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
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
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③课程类型观。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
二、几点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
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象我校请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
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朱纪华一、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出现的背景(一)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与校本课程知识经济是以人为中心的、多样化的经济形态。

农业经济是吃饱穿暖的经济,工业经济是保证衣食住行的经济。

本来,它们也都是为了人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

然而,由于人的这些基本需要的统一性和人们对生产效率的关注使得企业家只关注生产的规范性。

标准化、规范化、大批量、统一性是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自主选择性基础之上的经济。

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体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在这一时代,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科技能否实现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经营者、科技工作者能否透彻地了解人、了解人性和了解人的需要。

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兴起,这就决定了知识经济是强调艺术性的经济。

生产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成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工业经济的特点是注重统一性,知识经济则强调小批量和多样性。

多样化的社会需要呼唤多样化的人才。

只注重统一性的单一的国家课程显然在满足社会这种多样化的需要方面是存在缺陷的。

校本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就显现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知识经济对个性化人才的需要与校本课程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新时期的教育应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即通过教育,每一个人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潜在能力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有特色的学校教育。

过度强化统一要求,可以保证整体的教育质量,却也制约了优秀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如何把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公共课题,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世界各国课程行政模式的“中间化”趋势(即发达国家由校本课程向国家课程转变,发展中国家由国家课程向校本课程转变)。

2017.02.15 教育知识与能力(4) 孙阳 (笔记)

2017.02.15  教育知识与能力(4) 孙阳 (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4)【注意】今天我们学习模块二、模块三,任务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跟紧课程、继续学习。

二、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解析】1.讲义61页,上节课我们简单地说了一下,这节课我们进行详细学习。

2.表格内容需要大家记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课程划分为怎样的类型。

3.按照课程内容,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是从各个学科领域精选一部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起来的课程,语数外音体美就是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2)当前我国新课改之后,我国开设了综合活动实践课,是小学三年级之后到高中的必修课,是国家课程。

活动课程在我国呈现的主要形式就是综合活动实践课。

4.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有的教材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老师认为这种分法不科学,建议同学们按照我们的讲义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2)分科课程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课程。

综合课程,例如自然与科学、思想与品德,自然与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知识,囊括多门课程。

(3)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是获得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的是活动课程,获得间接经验的是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包括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单独一门学科的是分科课程,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的是综合课程。

(4)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是否一样呢?答案是不一样的。

例如,自然与科学这门课程,属于学科课程,但是不属于分科课程,而是综合课程。

所以,不是学科课程就是分科课程。

教学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新课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语数外音体美既是学科课程,也是分科课程。

但不是全部的学科课程都是分科课程。

5.按照课程制定主体或管理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三级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校本教材开题报告_-[1]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二、承接单位:南泥湾中心小学三、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2015年9月-----2015年12月四、报告提纲(一)课题概述:“校本”指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

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资源的利用。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

“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

开发校本课程主要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在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尽其才,提升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感。

校本课程是从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能力,提高思想政治、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需要,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

所以编写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不是不要目前通用的课本教材,而是对课本教材的一种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更适用的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二)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

2.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建立起以人文、自然、科学、生活为内容的校本课程结构,形成校本课程评价与改进机制,必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

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和组织开发工作,让一部分教师率先参与研究和准备。

2、分析情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

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

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3、确立目标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4、制订方案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

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

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

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5、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

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

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发 • 第二课堂、兴趣小组、选修课、活动
课程的开发?---语境的变化,原来侧 重于课的角度(缺乏整体规划) • 课程开发中的程序性说明了专业性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 选择已有的课程---IB,AP等 • 改编-------电脑十字绣, • 全编----锡山高中的校本课程
3、学校一级做什么?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几大步骤: (1)建立组织:不同的利益群体 (2)分析现状:学校教育哲学、发展规划、学生需求、 社区发展需要(因何而来?) (3)编制方案(目标和计划):总体目标(党的教育方 针下的目标)、课程结构、科目确定、课程纲要 (4)解释与实施:培训,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组规模、 时间安排、资源分配、注意问题 (5)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 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1、何为校本课程的开发?
• 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化课程的过程 ,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国家标准来开发 (较广,学校权利较大)
• 校本课程的开发-----特指的课程方案 中属于学校课程的那部分的开发。( 较少,学校权利较小)
• 本讲座关注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
思考
• 学校课程的开发?----泛化 • 语文、数学课程的开发?---教学的开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綦春霞
让我们一起思考
• 在三级课程管理的框架下,学校一级的 课程管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 学校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课程?它与国 家课程方案、校本课程有什么关系?
报告内容
• 什么是校本课程?学校为什么要开发校 本课程?
•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 学校如何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 如何评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价值何在?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二、校本课程相关概念分析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意义
一、校本程进入我国的背景 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1996年颁发
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 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 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 策,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 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 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
拿大、日本、德国 学校自主机制(校本课程):美国私立学校
❖ 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开发的范围 课程开发的方式 课程开发的内容 课程开发的条件、因素 课程开发的时间
(三)校本课程开发 ❖ 国内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理解 国外学者的理解(60、70年代) 港台学者的理解(80、90年代) 大陆学者的理解(90年代中期以后)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 础和基本理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哲学基础 1、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的主要思想 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一种工具,其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 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 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
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 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非理性的绝对人本主义 历史的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

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

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
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
[ 作者:林一钢 转贴自:上海教育科研 200210 点击数:1410 文章录入:shenzl ]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心中,但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广大一线教师还存 在着不少困惑。其中之一便是校本 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 ”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笔 者认为,校本课程 不是“选修课、活动课”,但“选修课、活动课”有可能也有必要走向校本课程。一、校本课程在概念上 要比“选修课、活动课”更丰富。 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 的产物。校本课程开发, 是指学校依据国家 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校 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 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基 于社区和学校的课 程资源,由学校教师自主进行的课 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既 有在国家规定的一定的课 时范围内进行的开 发,也有对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全部或部 分地进行不同程度和层次 的开发。基于我国 的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开发传统, 我国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 大都采用前一种形态,即 在一定的课时范围 内学校自主地进行课程的开发。这 与以往的“选修课、活动 课”有相一致的地方,即 都是在既定的课时 范围内进行课程的开发,但这不等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形态。即便如此,在既定课时范围内开设的“选 修课、活动课”也还不能全部称之 为校本课程。二、校本课 程要求“选修课、活动课 ”对“课程”的回 归。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经历情 景分析、确定目标、编制 方案、解释与实施、评价 与重建的循环往复 的过程。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 先要进行情景的分析,这 包括了对于学校办学理念 的分析与明晰、学 校与社区资源的分析、学生需要的 调查分析、教师课程知能 的分析等等,在 此基础上 确定学校发展的总 体育人目标与办学方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从而再进行具体每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 实施、评价,并在开发过程中,寄予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升。而以往的“选修课、 活动课”所缺乏的正是校本课程开 发所进行的前期性准备工 作,造成“选修课、活动 课”的开设缺乏系 统性与规范性。“选修课、活动课”的 开设是因教师的主观愿望或上级的行政要求进行,无法真正体现与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 上造成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与无序性。这样的“选修 课、活动课”就不 能称之为校本课程。因此,要想使 “选修课、活动课”成为 真正的校本课程,从“选 修课、活动课”走 向校本课程,必须要基于“课程” 的理念与开发流程,对目 前学校的“选修课、活动 课”进行重新规范 与定位,让“选修课、活动课”重新回归“课程”。三、从“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要使“选 修课、活动课”成为真正的校本课程的关键问题是要用课程的眼光重新审视现有的“选修课、活动课”。 因此,要想使“选修课、活动课” 走向校本课程,尽快地让 教师获得课程意识与课程 开发技能,就成了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我们要用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视角去考量现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对其进行 一次全面的筛选,对不符合课程意义上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重新开发与规范,使其获得真正的“课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本文引用自兴趣教育行者《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思考》兴趣教育行者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思考紫荆教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思考三槐堂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思考(原创)今天是我校校本论坛“相约星期三”的第一讲,由我来讲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根据《第二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今年是我校“课程年”,潘晓芙校长开学工作报告也重点阐述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我谈相关的四个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我们首先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含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过程两个方面。

校本课程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或结果,一般表现为学校自主决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计划或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二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三是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我们不妨来看看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二中的特色课程。

该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尤其是以劳技、科技、美术为主导,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开发的“民间花袄”和“建筑模具”两大系列课程,普及率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两大课程受到全国劳技、科技教育科研课题组的关注,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命名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实验学校。

尤其是“民间花袄”,已经作为淄博市对外交流指定礼品。

一所学校有培养目标,一个领导人有办学思想,不仅呈现于校训、规划之中,更应见诸以学校为本体的课程之中,它使目标、思想具象化、操作化、度量化。

张店二中的特色课程正式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课程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现实”。

校本课程选修

校本课程选修
▪ 关心社会各种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理 解动态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学会从诸多角度 全面地思考问题。
▪ (三) 能力
▪ 学会用系统思考的基本模型分析复杂问题 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系统建模提出明 确的基础,可以把复杂模型解析为基本模型, 为讨论模型的行为观点提供方法。
▪ 学会使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工具—— STELLA软件。
1
3
4
1
3
▪ 泄洪的流量未达到堰塞湖水位警戒水位,不会全
1:
650.
面溃坝; 2:
0
3:
650.
4: 8.309e+007
2
▪ 但是如果降水不减少,堰塞湖的水位将在164小时 150.00
2 175.00
2 200.00
4
2
225.00
4 250.00
Page 1 后到达导流明渠的设计泄洪Ho水urs 位,应提高11:施54 工2008的年7月20日 Untitled 速度。
➢ 江苏省技术开发院 ➢ 南京市电教馆 ➢ 南师附中:姚玉琴、丁志军、孔郡 ➢ 金陵中学:江敏 ➢ 南外:葛洲等
南师附中《系统思考》校本课程 课程架构
▪ 基本理念 ▪ 课程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组织形式 ▪ 课程评价 ▪ 成果展示
1、基本理念
▪ 倡导合作性学习 ▪ 倡导研究性学习 ▪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过程风险评估与预测》获2008年南京 市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
南师附中《系统思考》校本课程
主要学生成果
▪ 2005年,两位学生在波士顿召开的国际系统动力学年会上 宣读论文《试以系统动力学的观点论中国古建筑屋顶曲面 的形成》、《系统思考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什么是校本课程定义

什么是校本课程定义

什么是校本课程定义“校本课程”概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从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向校本课程多年来我校努力优化课程结构,为现代化人才提供富有特色的培育基和生长点,在探索中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课程改革及若干重点学科课程改革模式,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99—2001年,我校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在初中各年级开设了九门、十几类选修课、活动课,内容涉及到学科、科技、艺术、体育、社会等各方面,类型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特长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

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一班先由教师个人申报,经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地下各类教室上。

学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

这样,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首先要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目的的认识。

要使大家认识到,如果说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目标
了解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 认知领域 – 情感态度领域 – 心理运动技能领域
比较中外课程目标的异同,譬如:
– 闲暇教育 – 演说技巧 – 其他
课程组织
教材、教师用书、辅导材料、练习册等 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 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
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指的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 的过程,即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脑袋的 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将1998年确定为国际海洋年;青岛 市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城市,有着丰富的海 洋自然资源和海洋人才资源。这些为学校 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提供了天时、地利、人 和的先决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第一阶段:专家拟定提纲,举行专题讲座。邀
请海洋专家编写教学大纲、每学期举行2-3次海洋 科普知识讲座。——提纲及讲座内容过于专业化, 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没兴趣,教学效果欠 佳。学校领导提出由学校自己的教师来上海洋课。 但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我国目前前缺乏一套系统 的海洋知识普及儿童读物,二是教师自身所掌握的 海洋知识难以达到灵活驾驭课堂的的水平。
核心课程形式
核心课程又称“社会热点课程”或“社 会问题课程”。
目前的社会热点或社会问题,如环境保 护、禁毒、社会暴力、校园暴力、网迷、 两性教育(男孩+女孩的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艰巨性
1、教师的素养 2、教师的态度 3、学校领导的态度和能力 4、校本课程的质量 5、校本课程的教学安排 6、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等资源
1996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 计划(试验)》,第一次提出了三级课 程管理的模型
1999年6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 体系正式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