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测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1湖南永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怀素,湖南零陵人。
其自叙:“(吾)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怀素虽为僧人,但性情狂放,好酒常醉,痴迷于草书,与前辈张旭齐名,世称“张颠素狂”。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
“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京师),谒见当代名公。
”曾从颜真卿,张旭之友邬彤学书,与李白等人交游。
他妙悟自然,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他化禅法为书法,笔为心用,形为意表,且创造性地融篆入草,用笔飞动圆转刚健。
世人敬仰醉素之狂草,赞其书“点画飞动,有龙翔凤舞之势”“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
怀素狂草虽然在章法上形式狂癫,但元代赵孟认为其书“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
——摘编自方淩波《论怀素狂草的艺术美》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怀素书法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怀素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2.(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第一次联考)材料在朕看来,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学到的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
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重名节而轻实务,这里面隐藏着的其实就是虚伪和虚弱。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今日的世势,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衰弱。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所以朕今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朕为什么坚持要开办这个京师大学堂,就是希望在座诸君,能够破除我们心中之贼,以国家强盛为己任,不骄狂,不自卑,正视现实,发愤图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测)(原卷版)
2015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测案【新课标版历史】专题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选择题(5*2=10分)1.【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B.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D. 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练习试卷历史】托克维尔在描述法国革命时曾这样写道:“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他的主人时,专制政府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而这些机会是那位天才轻而易举地发现的,他后来既是大革命的继承者,又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对这位被称为“天才”的人物,评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 B.发动进攻俄国的侵略战争C.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D.重建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3.【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5届高三月考历史卷】列宁曾经说过:“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下列哪个史实最能体现列宁的观点?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领导人民战胜协约国集团的进攻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4.【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
”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也从根本上打破了国际封锁。
为这一重大历史变化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詹天佑 B.李四光C.钱学森 D.袁隆平5.【北京市海淀区2015高三上学期练习试卷】古希腊某哲学家指出,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一古代中外政治家与思想家(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东西方先哲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
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
(2)政治思想①《理想国》: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类,国王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考点二欧美亚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二)“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1)贡献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1)贡献: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授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3.凯末尔(1)贡献①领导民族独立:召开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成立代表委员会;建立国民军;成立临时政府;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赢得国家独立;创建人民共和党;宣告共和国成立。
②主持民主化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制定共和国宪法;颁布一系列法令;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废除陈规陋习。
高中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2·青海西宁一模](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杜佑(诗人杜牧的祖父),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
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
杜佑虽位及将相,仍常手不释卷,孜孜以读。
杜佑少时亲眼看到过开元、天宝的盛世,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因此,他专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
杜佑历经36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典》。
《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竟委穷源,可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通典》中杜佑还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他的注文大致可分为释音义、举故典、补史事、明互见、考史料五类。
在一定程度上,杜佑还冲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的桎梏,表现出历史进化的观点。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条件,指出其撰书意图。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杜佑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及其治史精神。
(8分)2.[2022·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02年,21岁的林献堂决心以文抗日,组织诗社“栎社”,被尊称为“迷惘年代的掌灯人”。
1911年2月,梁启超应林献堂等的邀请访台,以民族大义与台湾父老相期勉。
1915年5月,创建台人自办的第一所中学——台中中学,专门招收台民子弟入学。
1920年仿北京《新青年》,创办中文月刊《台湾青年》杂志,提倡民主和自由。
1921年10月,联合进步人士成立台湾文化协会,通过发行会报、举办讲座讲演会,组织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等多种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传递来自祖国的信息,抗拒日本的殖民统治。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对台实行高压政策,林献堂转入“地下状态”坚持斗争。
1943年开罗宣言传到台岛,林献堂奔走相告,期待弃儿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演练测试含解析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演练测试1.(2015·江苏·24B)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2015·福建·41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
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高考历史专题测试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80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1-4)考点81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5-7)本试卷共七个主观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王猛(325—375年),字景略,汉族人,氐族政权前秦的著名重臣。
王猛出身贫寒,愤动乱之世而隐于华山,“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
前秦氐族贵胄苻坚好读经史典籍,恳请王猛出山,两人谈及兴废大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官至丞相。
时前秦行胡汉分治,氐汉之间、氐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
王猛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匈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
在王猛的赞导下,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考核任用孝悌、廉直、文学之士,“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
由是前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关中”。
376年,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
前一年,王猛病逝,苻坚极其哀痛道,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摘编自贾俊菊《乱中求治——试论前秦治国贤相王猛》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猛出仕前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猛的治国之策。
2、(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
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
”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8.以下不属于...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9.作为“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和凯末尔的共同点是A.创建了新型的国家B.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C.主持了民主化改革D.主张用善良制服帝国主义10.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检测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2.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二轮速递】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攻略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习题含解析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非选择题(共50分)1.(2018江苏东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郡置材官(地方预备兵兵种),聚天下兵器于咸阳,铸为钟镣,罢为角抵(摔跤)。
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
其后里门之左,一切发之,而胜、广起。
——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材料二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使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真正成为独立的州,并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取消了英王直辖殖民地和业主殖民地的政府形式,实行了民主的、科学的资产阶级共和制;……但是美国独立战争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和奴隶制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
——摘编自张友伦《美国通史》材料三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故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进行恫吓。
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随后,南北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清帝退位。
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同“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摘编自朱育和等《辛亥革命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的功过。
(2分)(2)材料二中“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指的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4分)(4)上述材料中三位伟大人物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功绩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2.(2018江苏苏州期末)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
选修部分专题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三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和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兴文重教,编撰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
(2)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
(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
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2.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
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
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
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2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十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力量训练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范仲淹(989—1052)自登上仕途以后,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为宋王朝尽心尽职,而且以此作为家教铭训,训练子孙。
其长子纯祐,10岁时即读诸子百家书,文章也写得格外秀丽。
他把纯祐送到州学,让他作州同学尊师勤学表率,使苏州贵族子弟尽改不尊师教的恶习。
当时,范仲淹在苏州为官,家庭训练的条件自然优越,之所以让儿子入就州学,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支持训练家胡瑗革新州学训练,另一方面期望以自己的家教来表正属官。
范仲淹的儿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都因受到良好家教而德才兼备,为众官僚所称道和效仿。
尤其是次子纯仁,范仲淹不仅自己着意栽培,而且他还请门下贤士胡瑗等人细心辅导。
纯仁常学至夜分,夏天在帐子内燃灯读书,帐顶被熏成黑色。
后来纯仁考取进士,官至丞相,终生继承父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德,为世人称誉。
范仲淹以廉洁勤俭、大公无私的品德造就仕宦家风,其影响是深远的,后来司马光等人就曾以《家范》训诫子弟,很多内容是效仿范仲淹家教的。
——摘编自陈璧《家风·中华文化的朴实沉淀》(1)依据材料,概括范仲淹训练子孙的有利条件和特点。
(2)依据材料,谈谈范仲淹的家风家教的现实意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丘处机(1148—1227),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消灭的一个道教派别,主见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某日暴雷特别,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惊以警之。
(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
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非选择题 ( 共 40 分)1.(2019 江苏扬州期末 ) 秦始皇和拿破仑都是在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过去策论先生们爱做“秦始皇拿破仑合论”, 这常常被人当作谈笑的资料。
但是我们如果要研究历史转变 , 这两人的确有可以供我们参证的地方。
《拿破仑法典》代表了资本主义的特性 , 所以克劳斯维茨说 , 拿破仑的二十年的胜利是他的新政治制度的结果, 这是一方面。
然而另外又有一面 , 拿破仑的武力征服却是反动的。
他的利剑一斫到各民族的本身, 便折断了 , 他自己倒反被各国人民的事业所推翻。
秦始皇的时代不是拿破仑的时代, 这是不用多说的。
然而我们可以这样讲 , 秦国“六世之威” ( 贾谊语 ) 是由孝公开始建树起来的, 这代表了古代世界的转向。
秦国变法 , “不别亲疏”而一切按照法律处理, 因而推翻了古旧的氏族贵族专政制度, 这使秦国在耕战智术方面有了发展, 以致富强起来。
其所以如此 , 并不是秦始皇个人的能力, 而是贾谊所说的“势也” , 这是一方面。
然而另外又有一面, 秦始皇销毁兵器以铸金人, 武力奴役各国人民却是反动的民族的民众的反秦战争和六国合纵的抗秦战争, 在性质上完全是两件事 , 这是应当分辨的。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拿破仑和秦始皇对各自所处时代“历史转变”的突出贡献。
(5 分)(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拿破仑“被各国人民的事业所推翻”的直接原因, 并说明秦始皇发动战争的双重性。
(3 分)(3) 据材料 , 说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
(2 分 )答案(1) 贡献拿破仑 : 通过早期战争、《拿破仑法典》, 改造法国社会 , 捍卫大革命成果, 传播大革命思想。
(3 分)秦始皇 : 推翻氏族贵族专政; 兼并六国 , 实现统一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 分 )(2) 原因 : 拿破仑的后期对外战争奴役了各国人民, 是反动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题增分训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考题增分训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6 ·宜春一模)(15 分 )资料一武则天自幼聪颖,有才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天授六年(690) 九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
在位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杜谗口”;“尝与宰相议及剌史、县令”,并差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命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自此始”。
以上各项政策举措的实行,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的连续发展。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资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论主假如批评和责问的。
直到20世纪20年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踊跃一定武则天。
与改革开放前不一样,80 年月后,国内史学界对武则天的一定评论渐渐增加。
若有学者以为,武则天在位期间,“不只没有使唐代衰败,而且有胆有识,松手选才,治国有方,促进唐代连续向前发展”,以为她是古今中外罕有的伟大政治家。
——摘编自罗元贞《对于武则天的出生地》(1)依据资料一,归纳武则天的施政举措。
(8 分 )(2) 依据资料一、二并联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武则天在20 世纪 20 年月和 80 年月遇到一定评论的原由。
(7 分)分析:第 (1) 问,据资料一中的分号分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归纳武则天的施政举措。
第 (2) 问,联合 20 世纪 20 年月和 80 年月的思想解放潮流和时代背景剖析遇到一定的原由。
答案: (1) 举措: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广开言路,侧重纳谏;整改吏治,严惩贪吏;收罗人材,扩大统治基础。
(2)原由:20 世纪20 年月,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倡议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益,男女同等;80 年月,改革开放,思想获取解放,史学界更为公正客观真切地评论历史人物。
2.(15 分 ) 资料1583 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前去肇庆,开始了在中国流传基督教的事业。
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利玛窦在招待室里摆设了从澳门带来的当时西方所制造的时钟、时晷、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一幅用汉文注明地方的世界地图。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对对练
专题十八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命题规律与选修1类似,选修4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考人物大多都非教材和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即主要选取教材外的重要人物作为考查的内容。
解答时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材料信息与必修所学知识是解答本部分试题的依据和平台。
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大都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从设问方式来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
从考查内容上看,着重考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
具体考查见下表:命题角度1古代杰出人物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Ⅱ·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
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
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
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
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6分)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特别突出了其在汉赋上的成就。
答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理解汉赋的特点,即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这与汉代中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此概括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和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设计】(专题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测试1.(2016·陕西宝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
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
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
后加位尚方令。
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厦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材料二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撰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名列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这恐怕得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
哈特是这么阐述他的观点的——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
但到公元100年左右,中国文化却把西方文化甩在后面。
从多种角度考察,中国文化在那时达到鼎盛时期……我认为蔡伦发明纸张是个很关键的转折点。
——王洪江《大家感悟》(1)根据材料一说明范晔认为蔡伦是一个怎样的人?(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哈特特别推崇蔡伦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数犯严颜,匡弼得失”“伦有才学,尽心敦慎”“监作秘剑厦诸器械……为后世法”“伦乃造意……以为纸”提取信息。
第(2)问,哈特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评价了蔡伦的作用,从材料中的“名列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蔡伦发明造纸是个很关键的转折点”可以看出哈特认为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答案(1)说明:敢于犯颜直谏的官员;忠诚谨慎而有才学的人;擅长器械制造的工程师;发明造纸术的科学家。
(2)原因:哈特认为蔡伦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工作,而这一贡献便利了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加快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2.(2016·贵州贵阳模拟)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笑非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曾国藩家书》材料二朝廷以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
若以明德兴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曾国藩家书》材料三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不可倒置。
粤匪窃外夷之序,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下之田;商不能自贾取息,而谓货之天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本部堂奉天子之命,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
——曾国藩《讨粤匪檄》(1)根据材料一分析,曾国藩提出哪些处理家庭关系的理念或原则?概括材料一、二主张的本质相同点。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曾国藩的伦理观。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能勤能敬,未有不兴”“家和则福自生……兄无不应”“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提取信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能代圣贤立言……整躬率物”归纳。
第(2)问,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评价伦理观。
答案(1)理念或原则:勤俭持家;兄弟和睦;重视对长辈孝道;强调家庭文化教育传承。
相同:强调建立家国一体的道德伦理秩序;强调纲常名教的文化传承。
(2)评价:曾国藩以“勤俭”“和睦”“孝道”来构建家庭道德的精神价值系统,有助于培养品德高尚的人;强调“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不可倒置”的政治伦理,有利于加强君权,巩固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提倡忠孝伦理的教育,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民族危机严重,清朝统治腐败的情况下,曾国藩强调纲常名教伦理的统治思想,压制思想的发展,束缚人们的创造力;当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政府的统治秩序,从理论上否定封建君臣等级道德时,曾国藩秉持封建伦理教育观,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对人们探索救亡图存、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3.(2016·河北保定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傅兰雅(John Fryer)是晚清来华的著名翻译家之一。
他于1863年到达北京,成了京师同文馆的第二任英文教习。
1868年5月,他进入成立不久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开始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直到1896年离开中国。
傅兰雅翻译的书籍有很多都是填补空白之作。
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其他翻译者略有不同的中文术语体系。
深感于术语混乱所造成的不便,他出版了“中西名目表”,归总了翻译中遇到的金石、化学、药学、汽机和植物等门类的术语,以便于译者和读者使用,并努力倡导术语的统一。
傅兰雅于1880年发表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说截至1879年6月,售出书籍31 111部。
从当时已刊成书籍98种来看,平均每种售出300多部。
如此看来,其影响似乎有限。
材料二1896年夏天,傅兰雅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执教。
如果说在江南制造局工作的二十八年中,傅兰雅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那么到美国后,他的工作重心就转向了让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上。
在加大任教的近20年间,傅兰雅开设过各级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课程,并在校内外就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风俗文化、中国教育和中国的现状作过多次讲演。
以加利福尼亚大学1898~1899年的课程注册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傅兰雅所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日本的语言、历史、文学、政府、法律及社会现状;中日与欧洲、美国的贸易;中日哲学与宗教;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官话与文言的研究。
所有这些为想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士提供了一扇窗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兰雅所译书籍影响有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傅兰雅对中西文化的贡献。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出版了‘中西名目表’,归总了翻译中遇到的金石、化学、药学、汽机和植物等门类的术语……”得出原因;结合当时中国时代背景,可从国人对西学的了解程度、国内科举考试和儒家教育占据正统地位角度进行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一“傅兰雅翻译的书籍有很多都是填补空白之作……出版了‘中西名目表’,……门类的术语……”材料二“……在江南制造局……让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上……”得出贡献。
答案(1)原因:国人对西学的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儒家教育和科举考试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译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内容大多深奥。
(2)贡献:努力改变中文术语差异的状况,统一中文科技术语;通过教书、译书等方式,促进了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极大推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推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4.(海南省“七校联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学界,钱穆是一个传奇,他中学都没毕业,从18岁开始在乡间执教小学与中学18年,其间勤学苦读,著有《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等文史著作,解决了当时聚讼纷纭的一些学案,令史学家顾颉刚大为欣赏,推荐他至北京燕京大学任教。
自1930年起,钱穆先后任教于燕京、北大、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大等校,作育英才无数。
当时学界将之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
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遂详细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动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南国都市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穆的学术造诣如此之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穆能成为一代史学大师留给后人的启示。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并结合所学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知识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中“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在学界,钱穆是……燕京大学任教”得出启示。
答案(1)原因:受传统儒家严谨治学影响;钱穆勤学苦读,潜心研究;敢于突破前辈权威的论断的限制,有创新精神;重学问而不重学历;经济重心南移后,文化重心随之南移,江南地区学术研究氛围浓厚。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2)启示:大学教授重在学问高下,不单靠一张文凭;需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做出巨大成就;做学问需要有能够忍受世俗的诱惑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要坚持理想、坚持奋斗。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得分)5.(2016·河南洛阳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
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
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3个五年计划。
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
1951年尼赫鲁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
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
材料二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
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
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
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
于1954年访问中国,赞成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倡导。
1961年又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对内政策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赫鲁的内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