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 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关问题

合集下载

毛概一至七章总结

毛概一至七章总结

毛概一至七章总结专题一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结合时代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精髓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时代化(条件)、大众化(基础)的辩证关系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深入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

3.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在自觉的社会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题二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缘由和焦点1、斯大林派与托洛茨基派的认识分歧是出现争论的思想根源2.、中国托派和国民党反动文人反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分析,鼓吹错误观点是出现争论的直接原因3适应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是出现争论的历史条件。

新社会主义的本质

新社会主义的本质
1、从未有过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发展模式
纵观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尽管各国之间 有一些大体相同或相似的轨迹,但英国、法国、 德国、日本等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上的过程 与方式则各具特点而不尽相同。
(一)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模式和理念上 不完全一致。西方发展模式是资本主义国家 几百年政治经济发展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里 面包含许多值得借鉴的积极成分,但并不完 美。西方国家不断爆发各种社会矛盾,经济 时而发生危机,就是明证。
(一)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大二
公”;
二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是大体平均; 三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逐步消灭分工、消灭商 品货币关系的社会; 四是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具 体实践,在帝国主义时代提出了无产阶
级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的环
节,首先在一国获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的学说,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在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
论变成了现实。
一、从马克思到斯大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探索
(一)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探索 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创 了中国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创造出“中国奇迹”,使中国人民的
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
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毛概专题4

毛概专题4

专题四
■ 1953年6月第一次对过渡 1953年 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 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 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 中央宣传部发布宣传提纲, 中央宣传部发布宣传提纲, 对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正 式表述。 式表述。
毛泽东两次修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
专题四
返回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
■建国初期有过一个“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 建国初期有过一个“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 建国初期有过一个 有过一个经过“三个五年计划” 15年左右的工业化建 有过一个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工业化建 设再搞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安排。 设再搞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安排。 ■ 1952年9月提出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 1952年 月提出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 10年到15年的时间 一步一步地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 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 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向 会,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向 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过渡。
专题四
青出于蓝胜于蓝——中国特 二、 青出于蓝胜于蓝 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中国特色的三大改造 ☞ 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 三大改造的不足和教训☞ (三)三大改造的不足和教训☞
专题四
(一)中国特色的三大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专题四
(三)“如今”不是“当初”—— 如今”不是“当初”

4第四专题习题集

4第四专题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1.1955 年底在党内首先提出如何以苏联经验为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的是 ( A )A.毛泽东B.周恩来C.陈云D.邓小平2.1956 年底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文章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 B )A.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B.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C.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 A )A.对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条件的阶级状况、社会状况及国情的判断、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分析是基本正确的B.提出了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想C.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D.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4.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最早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中央领导人是( B )A.陈云B.邓子恢C.刘少奇D.邓小平5.在 1956 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表达是( D )A.小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C.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己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D.大资产阶级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 D )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B.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C.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 “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没有完全结束”出自( D )A.《不要四面出击》B. 《论联合政府》C. 《论十大关系》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C )A.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C.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是( C )A.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B.进行社会主义革命C.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进行改革D.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10.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D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1. 集中体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著作有( CD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 《论人民民主专政》C. 《论十大关系》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上提出的思想有( ABCD )A.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B.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C.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 CD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敌我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4.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是( ABCD )A.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C.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毛泽东指出,从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这是由于( ABCD )A.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B.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C.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D.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的6.上个世纪 60 年代,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要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两步走是指( AB )A.第一步,用 15 年的时间,即在 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B.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D.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7.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BCD )A.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B.社会主义存在阶级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矛盾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结束D.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得到解决8.下列关于党在五六十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说法中正确的( ABC )A.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B.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要比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C.我国当前人口多,底子薄,要建成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至少需要五十年至一百年的时间D.社会主义在中国将很快建成,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实现9.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高级社
初级社
互助组
30
• 到1956年底全 国入社农户占总 农户数96.3%, 其中加入以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 归集体所有的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又占总农户的 87.8%。
17
▲ 1952年党中央提出:“现在就要开始 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 建并举”的思想。 毛泽东修改过的文件
18
1953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作了完整的正式表述:“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8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认为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是巩固工 农联盟的需要 。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 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 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29
9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2、实施: 1953 年—— 1957 年() 3、成就: (1)鞍钢三大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P51) ㈠、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 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
四、经济体制改革( P54-57)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 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 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D)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4.2011 年 3 月 21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之夜”主题晚宴,主题之一是“江苏愿与各国朋友一
起,加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友好合作”。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框架
3
2015 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 -必修 2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链时间轴
4
2015 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 -必修 2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1.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 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 A )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①、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3年制)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学时学分开课时间授课方式考核方式1 2 3必修课公共课052180100101218020030121802001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001836312√√√专业基础课7777777703228020010322802002博士生导师讲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周秀英韩喜平304040122√√专业课03228020290322802030032280203103228020320322802033032280203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中共党史专题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读宋连胜杜君韩广富刘洁吴自聪陈方南404040404040222222√√√√√√讲授作业选修课0322802035032280203603228020370322802038032280203903228020400322802041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刘洁韩广富吴自聪陈方南阎少华盛海英张淇404040404040402222222√√√√√√√讲授作业补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韩喜平王为全教师职称:教授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和自我反思、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之中。

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运动、制度形态的发展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史、教育史和自我捍卫史。

4.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习题

4.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习题
C. 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初级社的性质是具有 ( C )
A. 个人所有制
B. 社会主义萌芽
C. 半社会主义
D. 社会主义
8.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的性质是具有( C )
A. 个人所有制
B. 社会主义萌芽
的几个发展阶段是
( ABD)
A. 互助组
B. 初级社
C. 中级社
D. 高级社
10.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
的几个发展阶段是
( BCD )
A. 组织手工业者建立手工作坊 B.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C.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D.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1. 在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
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三、材料分析题1
材料1:在中国8个主要城市里拥有24个纺织、印染、 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 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 会主义国家。”
材料2:“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 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 新的东西。” ——《列宁全集》第2卷
请 回
(1)如何理解荣毅仁讲的“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 (2)你如何评价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
35
(1)荣毅仁讲的“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政治独立,经济 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
(2)如何评价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 专题04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 专题04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专题04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A.1953—1957年B.1957—1965年C.1966—1976年D.1978—2000年【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取得了重大成就,建成“一桥”“二铁”“三藏”“四厂”。

“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指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藏”指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四厂”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

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择A。

2.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运动的开展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一五”计划的开展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材料,我们可看出从1953年——1956年,我国的农业总产量逐年上升,这是因为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3.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发展遇到困难C.工业发展速度太慢D.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此,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2023年秋国开电大形考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答案

2023年秋国开电大形考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答案

形考专题四答案1、《论十大关系》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A.对3.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 A.对4.毛泽东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光辉文献,成为毛泽东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A.对5.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史称“七千人大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这次会议,不仅以其空前的规模载入党的史册,更以其坦率承认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勇于作自我批评而启示后人,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A.对6.1964年12月到1965年1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交通运输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B.错7.60年代,中苏关系急转直下。

美帝国主义也继续扩大在越南的战争,令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这种局势下,为了优化工业布局,保证国防安全,国家决定开展“三线建设”,将大量的工矿企业向西部内陆省份迁移。

A.对8.20世纪70年代,由于此前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我国欠了不少民生账,迫切需要“补短板”,决定从西方国家引进以化肥、化纤项目为主的26个成套项目,价值约为43亿美元,史称“四三方案”。

毛概 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毛概 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B、《论政策》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论》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A、封建主义体系B、资本主义体系C、社会主义体系D、共产主义体系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出发点,这个基本国情是指()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C、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D、中国处在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是()A、个体经济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D、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7、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殊性问题是()A、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间题C、农业的机械化问题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8、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A、国民经济的恢复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C、工商业合理调整的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9、新民主主义社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10、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的说就是()A、三改两化B、一化三改C、三化一D、一化两改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高级形式是()A、统购包销B、委托加工,计划订货C、经销、代销D、公私合营13、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14、剥削阶级在我国被消灭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B、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C、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1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B、个体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对农业、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A.加工订货B.统购包销C.经销代销D.个别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没有有限度地保留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C.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D.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5、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A、是个过渡性质的社会B、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C、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并存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E、其前途是社会主义6、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A.国家所得税B.企业公积金C.工人福利费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服务与红利)7、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份有()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资本主义私营经济D、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E、个体经济8、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属于资本主义的因素有()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民族资产阶级C、合作社经济D、国营经济三、简答题: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是什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最新-专题四过关测试(选择题) 精品

最新-专题四过关测试(选择题) 精品

专题四过关测试(选择题)一、选择题1.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3.1954年宪法的显著特点是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A.少数民族人数少B.少数民族地区都在边疆C.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D.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因素5.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主要是因为A.在农村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完全变化C.中国社会性质已完全变化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共和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议会制D.代议制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A.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B.公平公正原则、社会主义原则C.人民代表大会原则、民主集中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民主集中原则8.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区县两级D.到1958年我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的国体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C.工农联合专政的国家D.人民民主主义国家10.在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A.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1.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2.“文革”发动的导火线是A.《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发表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发表C.《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D.上海人民公社成立13.直接导致社会大动乱的事件是A.毛泽东接见红卫兵B.各地夺权行动C.各地革委会的成立D.各地人大停止了活动14.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在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D.八届十一中全会15.中共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九大D.中共十大1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左”倾错误是指A.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错误B.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处理方式不当C.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毛泽东个人专断的领导作风17.“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单元四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四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四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命题:高一A段赵文宾时间:2018.04.23 编号:5【单元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中国的国情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建设中,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主要概念】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1.据商业部1954年12月发出的《关于目前牛羊市场情况和毛猪生产问题的通报》反映:第四季度以来,许多地区牛羊上市量骤增,收购计划大大超过,且有许多母牛、乳牛、小牛、小猪,仔猪价格也随着下跌,这种情况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均有发现。

热河省出现大量宰杀耕牛,山西北部牲口向绥远倒流,四川农民养猪数字大减。

上述材料反映了:()A.牲畜生产相对过剩B. 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现象,导致生产力遭到破坏D.当时农村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2.新中国成立后,陈云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

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

”为此,人民政府:()A.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B.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C.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D.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3.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2023版《毛概》4

2023版《毛概》4

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取得玉米丰收
在改造过程中,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使农业合作化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和按劳付酬
通过这三个阶段,逐步实现了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互关系问题,必须强调二者的紧密联系,而不可只强调前者,减弱后者。因为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 ——中共中央批转辽宁省委《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的报告》 (1955年8月25日)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为什么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伟大的十年》,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6页。
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
个体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整个社会阶级构成
对应的社会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
对应的社会阶级力量 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
对应的社会阶级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
1953年,国营本溪钢铁公司生产质地优良的不锈钢、高速工具钢等特殊钢材,供应各地制造电机和其他机械之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 注:各项指标用当年价格计算。
(单位:亿元)
1949—1952年经济的增长情况
(单位:个)
“156项重点工程”行业分布情况
·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依据
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12月)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年建国——现在)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年建国——现在)

专题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年建国——现在)一、分期1、过渡时期: 1949年建国——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66年文革前3、十年文革时期: 1966年——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在二、成就:(一)、过渡时期(1949——1956)或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A经济成就(一)实施一五计划(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成就: 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建成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川藏、青藏公路全新通车1956年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验成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三大改造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方式: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公私合营。

改造的目的: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改造的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

意义: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政治建设成就①举行开国大典,成立了新中国。

②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③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政权。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⑤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经济建设: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失误: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农村公社化运动出现错误的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等左倾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ppt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情况

第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49
第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 导,稳步前进”;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 家帮助。 (2)组织形式:手工生产小组—供销合作 社 —生产合作社,实现由手工业私有制到集 体所有制的转变。 (3 )方法步骤: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采取从供销合作入手,再组织生产合作,, 逐步地把手工业的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 (4)目标: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 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3
14
15
16
17
三反
18
一、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过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第一政治条件 第二物质基础 第三 国际因素
19
20
21
七届三中全会
22
23
24
50年代土改时
25
26
一、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过渡
38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情况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39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 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 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的八大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探索

的八大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探索

的八大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探索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程。

本文将从八个方面介绍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探索。

一、土地改革1949年后,中国面临着土地问题严重的困境。

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进行土地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实行了农村土地的平均分配,为农民赋予了重新翻身的权利,使农村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主要由国有企业主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存在着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城市工业化建设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中国发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建设项目。

通过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实现了城市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

四、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又一伟大探索。

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中国农民得以集体化经营,共同合作,分享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果。

这一措施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对外经济合作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关注国内经济建设,也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

中国参与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项目,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同时,中国积极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六、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专题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
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
衰亡着的资本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
斗争的时期。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
7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 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 的社会。 特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 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 因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 必然性
2、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 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 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
13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 史必然性
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 主义道路。
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
33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
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私人资本主
义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
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
主义的轨道,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2《021马年2克月1思7日星恩期格三 斯选集》第4卷,第503页)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带有过渡性 质的社会。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 会的中介和桥梁。
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
1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改造案例

社会主义改造案例

案例1 我们能造什么1949年10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700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对此,毛泽东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建国后,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怎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致博古的信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

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基础。

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业化道路,也不能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国后的三年过渡期,中国共产党按照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政权。

1953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一边倒,选择了苏联模式。

为编制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2年秋,周恩来就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友好互助同盟国——苏联。

在莫斯科,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团,举行了多轮会谈。

苏联专家专门为中国官员上课,讲解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斯大林也两次会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在计划中,中国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

一个刚刚恢复元气的国家,拿出这样大一笔资金投入国家建设,这是旧中国历届政府根本无法想象的举动,它反映了人民政府的迅速实现富强的强烈愿望。

1953年7月,一群人迎着初生的朝阳,在东北的一片荒原上,举行意义重大的奠基仪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了!这片荒地后来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关问题(一)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年命题情况介绍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1999年理科32题)[答案要点](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残余之间的矛盾。

建国初期,人民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中国大陆的华南、西南的部分地区还没有解放,各种反革命势力在各地进行疯狂的破坏活动,严重地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和社会秩序。

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制度尚未实行,封建地主阶级还没有完全打倒,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

(2)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经消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1956年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势力已经被赶出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大陆上消灭了,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

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991年文理科共用第31题)[答案要点](1)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与此同时也在执行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引导私人资本主义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展农村的社会主义互助合作运动。

(2)1952年,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获得巩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建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时,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3)在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同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试述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兼评“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

(1988年文理科试题)[答案要点](1)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革命转变的途径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2)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这就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必须不停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具备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第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建立了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三,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4)“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一,它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脱离了中国实际;第二,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早已证明行不通;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早已确立,再补资本主义课,是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

4.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2003年第31题)[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对历年命题情况的总结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残余之间的矛盾。

(2)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经消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1956年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关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2)195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3)在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3.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1)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在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所规定的。

(3)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三)可能的命题方向1. 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而进行多方面的斗争。

第一,在军事上,继续进军,完成对大陆的解放;第二,在政治上,建立和健全地方各级人民政权。

第三,在外交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第四,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统一财政经济管理。

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2)国民经济恢复后,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需要党有明确的方针和系统的政策逐步加以解决。

第一,在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

第二,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时起时伏。

第三,工业化大规模发展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使党和毛泽东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不可避免。

第四,受到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初步成功的强烈示范和鼓舞,毛泽东加快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考。

2.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备的条件(1)从政治方面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政治保证。

(2)从经济方面看,国营经济的力量已经相对强大,并在迅速发展,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3)从实践经验方面看,已经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的经验,也积累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

(4)从国际环境看,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的政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又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活力,并给予中国建设事业以援助,促使中国迅速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956年1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2)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新中国出现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

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恢复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但是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因此,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对当年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概括。

4.如何评价在总路线指导下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了“和平赎买”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又如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保护和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体来说是成功的。

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