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华北区百货公司等 单位向私营企业的订货 档案。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单选题: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多选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三大改造指的是 "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10.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加工订货委托加工11.1951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判断题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高级社
初级社
互助组
30
• 到1956年底全 国入社农户占总 农户数96.3%, 其中加入以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 归集体所有的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又占总农户的 87.8%。
17
▲ 1952年党中央提出:“现在就要开始 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 建并举”的思想。 毛泽东修改过的文件
18
1953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作了完整的正式表述:“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8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认为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是巩固工 农联盟的需要 。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 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 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29
9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 农业改造的经验: • ⑴把农业的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 合起来 • ⑵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 时并举的方针 • ⑶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 ⑷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度 • ⑸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 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及其基本内容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特点: • 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 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改造不 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 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 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的总路线.
4.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理论依据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 矛盾 •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 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介绍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介绍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和平赎买的改造方法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
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 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采取赎买方式的有利条件:
首先, 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 其次,中国
共产党与民族资产 阶级长期保持着统 一战线的关系。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是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起 来的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 就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的以土地 为实现农业合作化,根据自原互利的原则,由 质的农业合作组织 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社会 农民组织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 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这是最低层次的农业 合作化组织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 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视 频 播 放
农业合作化运动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第三步:
高级 农业合作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
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 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
农业 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 初级 农业合作社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2)国际方面,抗美援朝结束,短期内大规模的战争不可能 出现,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提供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
(3)在积极利用外援的同时,党积极不依赖外援
不利条件:
(1)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进 行技术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势必影响工业的稳步发展
(2)由于农业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到秋收才知道,所以制 定国民经济计划有不确定性
(3)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和半文盲达90%,工业 建设紧缺人才,劳动力素质低,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4)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重工业更是,新中国能用作 工业化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两大 重要措施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新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和互助 组)
5、与其他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和交往。1953年中国 迎来锡兰、印尼、缅甸贸易代表团,分别与中国签订贸易订 单,开始进行禁运商品的贸易。
三、日内瓦会议后同印度、缅甸、印尼等国发展友好合作关 系作为“反包围”的突破口
1、高层互访
2、积极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
3、有步骤地解决一些同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5、基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重工为在全国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27%.农业、轻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急需重工 业武装。
(二)我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1)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中央政府,且具有很强的组织动 员能力,社会经济稳定
5、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扶持:
(1)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合作化发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①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 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 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 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 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 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 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中有民主人士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黄炎培和郭沫若;政务院二十一位委 李济深、张澜、高岗
员中,有九位是民主人士;一百零五 个部长和副部长职位中,民主人士占 政务院副总理: 了四十九个。 董必武 陈 云 郭沫若 黄炎培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解放军进入拉萨
到1950年10月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 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个行政区 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 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 (内蒙古)、28个省人民政府,2087 个县人民政府。
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3)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 限制到逐步消灭。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 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 分配。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 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因 素 , 确 定 党 在 国 民 经 济 恢 复 时 期 的
会 , 会 议 的 主 题 是 : 调 动 各 方 面 积 极
1950 6 1950 6 年 月 中 共 中 央 召 开 七 届 三 中 全
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 从1949年至 年至 年 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 力量恢复国民经济、 遗留的任务。 遗留的任务。
“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 总路线的实质, 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 一的经济基础。 一的经济基础。”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
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和平赎买
•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经把资本家分为“文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经把资本家分为“ 明的资本家” 不文明的资本家” 明的资本家”和“不文明的资本家”,提 出要对他们分别采取“和平赎买” 出要对他们分别采取“和平赎买”和“无 情惩治”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宁还提出, 情惩治”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宁还提出, 对资产阶级赎买的具体途径是国家资本主 义。他曾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 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 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 由于俄国资产阶级与苏维埃政府为敌, 由于俄国资产阶级与苏维埃政府为敌,最 后使得俄国无产阶级不得不采取暴力手段, 后使得俄国无产阶级不得不采取暴力手段, 将资本家的企业全部没收。 将资本家的企业全部没收。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家 能够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 主义。 —列宁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 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 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 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 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毛泽东
抗美援朝
(六)是个过渡社会的原因
1、所有制结构:五种经济成分 •2、阶级结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3、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 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 •4、矛盾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具有两 重性:阶级利益对立;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 性的一面。
(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 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建立 起来。另外还有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经济这些先进生产 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国际上:第一、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敌视新中国 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包围 第二、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国内: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百废待举。主要表现在: 军事上:解放战争仍在继续; 经济上:财政经济极为困难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解决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 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 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 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 义劳动者
• 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 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 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 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 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5 年,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乐松生,询问 了他生活、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为医药事业多做贡献。同 年,他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任北京市 副市长。 1956 年 1 月 13 日,北京国药业全行业公私 合营,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 东报喜。 点评:从案例中可看出,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中经历了 疑惧、兴奋、较量和服从的过程。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 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 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 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经过公私合营后 , 企业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中国共产党采 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得到了民族资本家的拥护。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道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精品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四)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
生产力这个中心。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 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第四章
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 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三大改造的重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 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 始。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 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 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 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到1953年12月,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共4790多万 户,占总农户的43%;1954年春,全国已有初级社9.5万 个,到1955年4月,发展到67万个;到1955年秋,全国已 有高级社500多个,入社农户4万多户。1956年底,入社农 户11782.9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农业合作化在 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 国 第 一 架 飞 机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 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 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 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 改造。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 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 的集体化。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
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 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 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二: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 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 估计为15年到20年。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6
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 质的社会? 质的社会? 2、为什么我们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 、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一定要经历一个过渡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7
问题之一: 问题之一: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2)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 )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 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 余之间的矛盾。 2、1953年至1956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盾即是工人阶级与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 盾,故不应再将民 族资产阶级称为中 间阶级。 间阶级。”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4.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5.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主要经济命脉,领导地位)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7.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8.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3)民族资产阶级9.过渡时期,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主要)10.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2.总路线的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总路线的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4.总路线的内容概况: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物质基础);“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条件)5.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6.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7.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8.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毛,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七届二中全会,“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ⅰ农业:(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1.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
答: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期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分析: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
社会也是资本主义的社会。

(错)
答:错误
虽然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3.分析: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要推翻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后者要通过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错)
答:错误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是一致的,都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革命的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库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要特征是
A.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B.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
D.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A.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B.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1966年4月
D.1953年1月----1956年12月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
A.重视工业建设
B.强调三大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尤其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国营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B.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C.要求过急,发展过快
D.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3.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有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重点突破
4.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
A.利用
B.限制
C.教育
D.改造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步骤有
A.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实行统购包销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四、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C 2A 3D 4B 5C
二、1ABC 2ABCD 3ABC 4ABD 5ABC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答:(不对)(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其过渡性体现在经济上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过渡性体现在政治上是: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其过渡性体现在主要矛盾上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答:历史依据: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现实依据:
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②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④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
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

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

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
第一,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第二,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了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