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大纲(较新)汇总

合集下载

生理学教材大纲

生理学教材大纲

生理学教材大纲一、引言1.1 生理学的定义和意义- 简要介绍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 说明生理学对理解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1.2 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回顾生理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其主要里程碑和重要学者。

1.3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介绍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和计算模型等。

二、细胞生理学2.1 细胞结构与功能- 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重要器官,如细胞膜、细胞核等。

- 分析细胞的生理功能,如运输、代谢等。

2.2 细胞膜的生理特性- 解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如通透性、选择性和传递信息等。

- 探究细胞膜的重要性和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3 细胞代谢- 讲述细胞代谢的基本原理,包括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等。

- 分析细胞代谢与能量的关系以及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三、神经生理学3.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介绍神经元的结构和类型,如轴突、树突和突触等。

- 解释神经元的功能,包括传导神经信号和信息处理。

3.2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分析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如兴奋性和抑制性传递。

- 探讨神经递质的重要性和与疾病的关系。

3.3 神经系统的组织和功能- 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

- 探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感知、运动和调节等。

四、生理学系统4.1 循环系统- 解析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 探讨循环系统与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的关系。

4.2 呼吸系统- 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鼻腔、气管和肺等。

- 分析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和酸碱平衡。

4.3 消化系统- 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消化道、肝脏和胰腺等。

- 分析消化过程中的能量吸收和营养物质转化。

4.4 泌尿系统- 介绍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肾脏、尿道和膀胱等。

- 探究泌尿系统的排泄作用和水、电解质平衡。

4.5 生殖系统- 解析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殖腺、生殖道和内分泌调节等。

- 分析生殖系统的作用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生理学教学大纲(完整)(第六版)

生理学教学大纲(完整)(第六版)

本科生理学教学大纲(第六版)说明: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六版)内容改编。

适用于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各专业的教学需要,其它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理论课教学时数为81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内分泌等章节(其中血液和生殖章节内容由其它相关课程安排。

)3.对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属重点内容(一级要求,内容下面有___________);“熟悉”属比较重要的内容(二级要求,内容下面有);“了解”为三级要求,内容下面不作表记。

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

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4.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

第一章绪论(2学时)学习要求:熟悉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稳态、反馈控制系统等概念。

熟悉反射、反射弧、旁分泌、神经分泌等概念。

内容: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体液及体液的分布;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体液调节:旁分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作用;)。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9学时)学习要求:掌握细胞膜的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熟悉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三种传递方式及其基本过程。

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掌握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掌握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熟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以及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内容: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出胞与入胞)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概念及三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横纹肌: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横纹肌的收缩机制、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平滑肌: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平滑肌的分类、平滑肌活动的神经支配)第四章血液循环(16学时)学习要求:掌握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掌握心肌电生理特性;熟悉心电图各波意义;掌握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专升本生理学大纲一、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的概念、特点及物质举例。

2、易化扩散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包括经载体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的概念、特点及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4、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及实例。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2、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产生机制及分期。

3、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及局部电流学说。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2、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关键步骤。

3、骨骼肌收缩的机制及肌肉收缩的形式。

二、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生理功能。

2、血液的比重、黏度、渗透压的概念及分类。

3、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血细胞比容的概念。

(二)血细胞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功能及生成调节。

2、白细胞的分类、生理功能及白细胞的渗出和趋化作用。

3、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三)生理性止血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血液凝固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凝血因子的特点。

3、体内的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四)血型与输血1、 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2、 Rh 血型系统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血液循环(一)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分期。

2、心脏泵血的过程及机制,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

3、心输出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心功能的评价指标。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1、心肌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形成机制。

3、自律细胞的电生理特点及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起搏原理。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1、心肌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

2、心肌的自律性及影响因素。

3、心肌的传导性及影响因素。

4、心肌收缩的特点。

(四)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动脉脉搏的概念及特点。

(五)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大纲

1、兴奋性(1)兴奋性的概念: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它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也属于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阈值的概念: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强度。

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阈值越大,其兴奋性就越低。

2、人体与环境(1)内环境的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意义: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又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意义:保证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人体功能的调节(1)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比较局限。

(2)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结构基础:反射弧。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反馈的概念: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

正反馈是一个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主要是保证某些生理功能的完成。

如: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都属于正反馈。

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有滞后性,是维持机体功能活动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其特点:顺浓度差;不耗能;不需外力帮助。

如:氧和二氧化碳等(2)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者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其特点:被转动的物质为小分子和离子;顺电位差,不直接耗能。

生理大纲(较新)

生理大纲(较新)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6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72/0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 学分:4.5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含专升本)、医学影像、麻醉、法医、眼视光(含七年制)、口腔、预防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

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本课程为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教科书:①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②王庭槐主编.生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参考书:①张镜如主编.生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②闫剑群,吴博威主编.生理学/textbook of physiology.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③Guyton AC,Hall JE.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0th edition, Philadelphia,Saunders,2000;④Ganong WF.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0th,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⑤Berne RM,Levy MN.Physiology,4th ed,Mosby,St. Louis,1998;⑥Kandel ER,Schwartz JH,Jessell TM.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解剖生理学 生理部分(40学时)大纲

解剖生理学  生理部分(40学时)大纲
四、尿液的排放
思考题
1、尿生成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2、静脉滴注大量大量生理盐水时,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3、何谓肾糖阈?何谓渗透性利尿?
第九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自学)
第十节内分泌(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激素的概念。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
熟悉:激素的分类、作用特征。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肾上腺髓质、胰岛的内分泌。
熟悉:消化的基本方式。小肠的运动形式。神经、体液因素对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了解:口腔内消化。胃排空的机制。大肠的功能。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内容
一、概述: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的方式。
二、口腔内消化。(自学)
三、胃内消化。
四、小肠内消化。
五、大肠的功能。(自学)
六、吸收。
七、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了解:激素作用的机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运输。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激素概念,分类,作用特征,作用机制。
二、下丘脑与垂体: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腺垂体。神经垂体。
三、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运输。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四、肾上腺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
熟悉: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及生理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心音。在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心房室压力、容积和瓣膜启闭变化。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静脉回流及影响因素。
了解:微循环血流特点与功能。
教学内容
一、心脏: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血管:各类血管的功能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2、散热的主要部位在哪里?人体主要有哪些散热方式?

2024年度《生理学》教学大纲

2024年度《生理学》教学大纲
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探讨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 相互协调的机理。
研究对象
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水平的各 种生理功能,包括神经、循环、呼吸 、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
4
生理学在医学领域重要性
基础医学课程
生理学是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后续临 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肺换气
通过肺泡膜实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的交换。
通气/血流比值
反映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匹配程度,对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具有重要意 义。
20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和交换
2024/3/23
氧气运输
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将氧 气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
二氧化碳运输
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将二氧化 碳输送至肺部排出体外。
尿液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尿液生成过程
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 吸收作用和分泌作用。
影响因素
尿液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肾 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体液 平衡状态、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2024/3/23
30
尿液浓缩和稀释机制
尿液浓缩机制
当机体缺水时,肾脏通过减少尿量、增加尿比重等方式来浓缩尿液,以保留水 分。
3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交流:水通道蛋白、离子通 道等
2024/3/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
细胞间通讯与信号传导
2024/3/23
细胞间通讯方式
直接接触、旁分泌、自分泌等
信号传导途径
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酶联型受体途径、核受体途径等
信号传导调节与细胞效应

生理提纲

生理提纲

生理
1、血压: 2.潮气量:
3.胃肠激素:4生物电: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2.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减压反射
6.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电位变化
7.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8.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
9.神经调节中的控制部分是
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2血液的功能?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有什么?
1.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2简述呼吸的生理意义。

最新人体生理学综合大纲4

最新人体生理学综合大纲4

人体生理学综合大纲4《正常人体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1、内环境、稳态、负反馈与正反馈等概念熟悉:1、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2、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3、反射、反射弧、旁分泌、神经分泌等概念了解:1、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2、前馈控制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目的要求】掌握:1、上皮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功能和分类2、被覆上皮的分类原则3、各种上皮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布4、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概念、方式、特点和应用意义)5、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概念和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和传导机制6、兴奋与兴奋性的概念;阈值(阈强度)以及阈电位的概念与区别7、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8、细胞中的小分子的种类、水和无机盐;有机小分子:单糖、脂肪酸、氨基酸和核苷酸9、氨基酸结构特点及种类和核苷酸的化学组成10、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的种类:多糖、蛋白质、核酸11、多糖、蛋白质、核酸的生理功能熟悉:1、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结构2、腺上皮与腺体的概念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4、静息电位形成机制5、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区别、关系和特征6、细胞兴奋后的兴奋性周期变化7、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8、单糖、多糖的化学组成9、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与蛋白质的结构10、核酸的化学组成与核酸的种类了解:1、兴奋性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2、骨骼肌收缩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3、多糖、蛋白质、核酸的结构特点4、几种跨膜信号转导途径?第三章运动系统【目的要求】掌握:1、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骨的构造2、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形态3、颅的组成;脑颅骨的组成;面颅骨的组成;翼点4、上肢骨的分部、组成和排列5、下肢骨的分部、组成及排列6、间接连结(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7、椎间盘的形态、构成、功能及临床意义8、肩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9、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10、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位置和功能11、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位置与作用12、膈肌的位置;形态及功能13、臂肌的分群、分层及作用14、髋肌的分群、位置和功能;大腿肌的分群、位置和功能熟悉:1、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肋的一般形态2、眶、骨性鼻腔、鼻旁窦和骨性口腔3、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的基本形态及主要结构;上肢骨的骨性标志4、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基本形态及主要结构;下肢骨的骨性标志5、直接连结;关节的运动和分类6、躯干骨的连结;脊柱整体观和功能;胸廓的组成及功能;胸廓的整体观;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7、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8、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9、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10、面肌(颅顶肌、眼轮匝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等)分布和功能;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位置和功能11、颈肌分组。

生理学学习提纲.

生理学学习提纲.

生理学》学习提纲第一章绪论重点内容:人体生理学的概念。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结束意味着生命终结。

衡量兴奋的指标——阈值、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刺激与反应的形式。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正反馈和负反馈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某些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重点内容:物质经细胞膜的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离子泵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概念、特点、转运的主要代表物质。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阈电位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特点;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机制和特征。

第三章血液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的基本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和作用,等渗溶液、低渗性溶血概念;红细胞的正常值、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基本特性,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白细胞正常值、分类和功能,血小板正常值及功能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及其基本步骤,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体内外抗凝物质及抗凝机理。

ABO 血型系统划分的依据及分型,输血原则;Rh 血型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血液循环重点内容:心肌的跨膜电活动:心肌细胞膜上参与电活动的主要离子通道及跨膜电流、心室肌细胞、窦房结P 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生物电产生的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和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与兴奋性有关的临床问题;心肌各部自律性和心脏活动的起搏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自律性与心律失常;兴奋在心肌内传播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因素、传导性与心律失常。

体表心电图的三个基本波形及意义。

心率、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指标: 血分数、每分输出量 和心指数、心脏作功、心脏泵功能贮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调节一一心脏射血的前、后负荷和心肌收缩性对射血 的影响、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部机能的基本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2. 掌握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3. 了解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5.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研究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2学时)- 生理学的定义和分类-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2. 神经生理学(10学时)- 神经元结构和功能- 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 神经调节和神经传导- 神经系统的疾病和治疗3. 心血管生理学(8学时)-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 血压调节和心血管疾病- 心脏电生理和心电图分析4. 呼吸生理学(6学时)-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过程和肺活量测定- 呼吸调节和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呼吸治疗5. 消化与代谢生理学(8学时) - 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 能量代谢和食物消耗- 消化系统疾病和营养失衡6. 泌尿生理学(6学时)-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尿液形成和排泄过程- 肾脏调节和体液平衡- 泌尿系统疾病和肾功能评估7. 生殖与内分泌生理学(8学时) - 性腺的结构和功能- 生殖细胞的发育和生殖周期- 内分泌调节和性激素作用- 生殖系统疾病和生殖健康8. 感官生理学(6学时)- 视觉、听觉和平衡感觉- 嗅觉和味觉感受- 感官系统的疾病和康复9. 植物生理学(6学时)-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生理调节与环境适应- 植物生理与农业生产四、实验教学1. 实验项目设计- 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2. 实验内容- 神经生理学实验- 心血管生理学实验- 呼吸生理学实验- 消化与代谢生理学实验- 泌尿生理学实验- 生殖与内分泌生理学实验- 感官生理学实验- 植物生理学实验五、考核与评价1. 平时表现(20%)- 课堂参与与讨论- 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 课堂考试(40%)- 理论知识考核-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3. 期末综合实验报告(40%)-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学术写作与表达能力六、教材和参考书目主要教材:- 《生理学导论》某某某编著,某某出版社- 《生理学教程》某某某编著,某某出版社参考书目:- 《生理学》某某某著,某某出版社- 《生理学实验技术》某某某著,某某出版社七、教学团队与资源保障本课程由生理学专业教师团队承担,学校提供必要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保障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生理大纲

生理大纲

绪论1、体液调节的概念:指机体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

2、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意义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3、内环境指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意义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可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离子或分子的形式通过细胞膜的。

(百度)3、主动转运的概念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使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4、钠泵的意义是:①造成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细胞内高K+、低Na+能阻止细胞外水分大量进入细胞,防止细胞水肿;③建立势能贮备,供其他耗能过程利用。

(百度)5、兴奋性的概念是活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阈值(阈刺激)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阈刺激增大表示兴奋性下降,反之表示兴奋性升高。

6、极化指静息时位于膜两侧电荷(外正内负)的分极状态;去极化指膜电位减小(-90mV到-70mV);超极化指膜电位的增加(-90mV到-100mV)。

7、动作电位的意义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8、阈电位的概念是指能引起膜中钠离子通道开放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9、局部兴奋的特征是①去极化幅度随阈下刺激的强度改变而改变,不具有动作电位“全或无”的特征②电紧张性分布,局部兴奋随距离延长而幅度衰减③局部兴奋的去极化反应可以相互叠加(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10、肌组织中的三联管结构是横管和其两侧的肌小节的终池组成。

11、骨骼肌收缩的原理是滑行学说指肌肉收缩时是肌小节中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

1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是以肌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钙离子是连接兴奋和收缩过程的重要耦联因子。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内环境和稳态的定义。

2、掌握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前馈控制系统。

3、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

4、了解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物节律;生理学发展的历史;生理学展望。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掌握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1、单纯扩散:定义及扩散物质2、易化扩散:定义、扩散的两种类型及特点、Na+、K+通道的阻断剂3、主动转运:定义及特点,Na+-K+泵的本质、功能及钠泵活动的意义4、了解出胞和入胞物质转运二、细胞生物电现象和产生机制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⑴静息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⑵动作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⑶兴奋的引起:掌握阈电位的概念、锋电位的引起及阈电位和阈强度在概念上的区别⑷局部兴奋:掌握其定义、产生机制及特点2、掌握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3、掌握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三、肌肉的兴奋和收缩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传递⑴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⑵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⑶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2、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⑴肌小节的概念和肌管系统的作用⑵肌丝的分子组成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⑴掌握兴奋-收缩耦联的三个主要步骤⑵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4、了解前、后负荷及等张(长)收缩的概念第三章血液一、概念1、掌握血液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浆、血量和红细胞比容的概念2、掌握血量、血液的比重、血清的概念3、掌握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形成机理及血浆渗透压的作用4、掌握血液的酸碱度及正常值以及血浆和红细胞中主要的缓冲对。

5、掌握血浆蛋白的基本功能二、血细胞的生理1、了解红细胞的数量、功能、生成与破坏,掌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概念2、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3、了解白细胞的数量、分类及基本功能三、血小板1、了解血小板的来源和数量1、了解血小板的生理特性2、了解血小板的生理功能⑴止血功能⑵参与凝血⑶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四、血凝和纤溶1、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2、了解凝血因子的概念和主要的凝血因子3、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特点及区别4、了解血液中抗凝物质及作用五、血量、血型和输血1、掌握血量和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类原则2、了解输血原则和Rh血型系统的概念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心动周期及心脏的泵血功能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2、掌握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3、了解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制及意义4、掌握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5、掌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⑴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⑵心指数(含静息心指数)⑶射血分数⑷了解心脏作功量6、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前负荷搏出量后负荷每分钟输出量心肌收缩能力心率7、了解心脏泵功能的贮备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点1、了解心肌细胞的分类2、掌握心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征3、掌握心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点⑴浦肯野细胞⑵窦房结细胞4、了解窦房结细胞自动节律性起搏的机制5、心肌的电生理特点⑴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⑵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⑶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⑷掌握窦性心律、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的概念及产生期前收缩及代偿性间歇的机制6、心肌的自动节律性⑴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⑵了解心肌细胞自律性的等级差异7、心肌的传导性⑴了解心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⑵了解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8、了解正常心电图的波形三、血管生理1、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了解血流量和血流阻力的概念3、血压⑴掌握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动脉压的概念⑵掌握动脉血压形成机制⑶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⑴掌握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特点⑵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⑶掌握中心静脉压高低的意义⑷掌握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5、微循环了解微循环的定义、组成及功能6、掌握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7、了解淋巴的生成及回流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⑴掌握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⑵掌握缩血管神经纤维的概念、分布及作用2、心血管中枢⑴了解心血管中枢的概念⑵了解延髓心血管中枢在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及基本作用3、心血管反射⑴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掌握动脉压力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掌握反射效应掌握反射过程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⑵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掌握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掌握反射效应⑶了解其它类型的心血管反射4、体液调节⑴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⑵掌握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⑶掌握血管升压素对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⑷了解其它体液因素对血管活动的作用五、器官循环1、了解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2、了解肺循环的生理特点及肺血流量的调节3、了解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及脑血流量的调节4、掌握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概念第五章呼吸一、掌握呼吸的概念二、肺通气1、掌握肺通气的概念2、掌握肺通气的原理3、了解平静呼吸、用力呼吸和胸式(腹式)呼吸的概念4、胸内压⑴掌握其定义、特点、形成机制⑵掌握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5、了解肺通气的阻力及顺应性的概念6、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作用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1、掌握潮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2、掌握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3、了解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的概念四、气体的交换1、掌握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2、掌握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原理及过程3、掌握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气的运输⑴掌握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⑵掌握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特点⑶掌握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⑷掌握氧离曲线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2、二氧化碳的运输掌握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六、呼吸运动的调节1、了解呼吸中枢的概念2、了解肺牵张反射的概念3、了解肺扩张反射的定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及反射的生理学作用4、掌握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氢离子浓度水平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一、概述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以及消化的两种方式2、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⑴一般特性⑵电生理特性3、了解胃肠的神经支配及作用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⑵内在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4、胃肠激素⑴了解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⑵掌握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概念⑶掌握常见的胃肠激素种类⑷掌握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口腔内消化1、了解唾液的性质和成分2、了解唾液的作用3、了解唾液分泌的调节4、了解食管-胃括约肌的概念以及生理意义三、胃内消化1、胃液⑴掌握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⑵掌握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概念⑶掌握胃液分泌的调节2、胃的运动⑴掌握胃运动的形式⑵掌握胃排空的概念、促进胃排空和抑制胃排空的因素四、小肠内的消化(一)胰液1、掌握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掌握胰液分泌的调节⑴神经调节:迷走神经的作用及特点,交感神经的作用⑵体液调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的作用及特点(二)胆汁1、掌握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掌握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三)小肠液1、了解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2、了解小肠液的作用(四)小肠的运动1、掌握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意义2、了解回盲括约肌的功能(五)大肠内的消化1、了解大肠液的作用2、了解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六)吸收1、了解小肠作为吸收部位的有利条件2、了解吸收的途径和方法3、了解小肠内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能量代谢1、掌握能量代谢的概念2、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3、掌握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4、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5、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6、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7、了解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意义二、体温及其调节1、了解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2、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形式3、了解体温调节中枢的概念4、了解体温相对恒定的调定点学说第八章肾脏的功能一、掌握肾脏的功能及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二、肾脏的结构特征及其血液循环1、掌握肾单位的概念、组成及分类2、了解近球小体的组成及作用3、了解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4、了解肾血流量的调节⑴自身调节⑵神经和体液调节三、尿的生成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⑴了解肾小球滤过膜的组成及通透性⑵掌握有效滤过压的概念及与滤过的关系⑶掌握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⑷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⑴掌握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及重吸收的形式⑵掌握钠离子重吸收的机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机理⑶了解氯离子重吸收的机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机理⑷掌握水重吸收的机理:吸收部位、形式和机理⑸了解HCO3-的重吸收机理⑹了解葡萄糖的重吸收机理:部位及机理⑺掌握肾糖阈的概念及正常值⑻了解氨基酸的重吸收机理⑼了解H+、K+和NH3的分泌及生理意义四、尿的浓缩与稀释1、了解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形成与维持2、了解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五、肾脏泌尿功能1、掌握ADH的生理学作用及分泌调节2、掌握水利尿的概念及产生机制3、掌握醛固酮的生理学作用及分泌调节六、血浆清除率了解清除率的概念及测定的生理意义第九章感觉器官一、概述1、了解感觉器官、感受器的概念及分类2、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二、视觉器官1、眼的折光成像功能⑴了解眼内物像的形成及简化眼的概念⑵掌握眼视近物时的调节⑶掌握瞳孔对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的概念⑷掌握近(远)视及散光眼的成因和矫正2、眼的感光换能作用⑴了解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功能⑵了解感光色素的组成3、掌握视力、视野、盲点、明(暗)适应的概念三、听觉器官1、掌握听阈和听域的概念2、了解外耳的作用3、了解中耳的组成及鼓膜、听骨链和咽鼓管的作用4、了解声波的气传导和骨传导途径5、了解耳蜗的结构及行波学说6、了解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四、前庭器官1、了解前庭器官的组成及作用2、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及适宜刺激3、了解眼震颤的概念第十章神经系统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1、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及组成2、掌握有(无)髓神经纤维的概念及神经纤维的功能3、掌握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4、掌握突触的概念及组成5、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6、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概念、意义和产生机制7、神经递质⑴掌握神经递质的概念⑵掌握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⑶掌握胆碱能神经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定义及分布⑷掌握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⑸了解递质与调质的概念⑹掌握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概念及分类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掌握反射的概念2、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及作用3、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4、掌握反射弧在中枢部分兴奋传播的特点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了解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2、丘脑的感觉功能⑴了解丘脑核团的分类⑵掌握特(非)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及两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⑶了解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⑴掌握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⑵了解视、听的大脑皮层代表区四、痛觉1、了解痛觉的概念2、了解皮肤痛觉的概念3、掌握内脏痛和牵涉痛的概念和特点五、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掌握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的概念2、了解脊休克的概念、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3、了解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的概念4、牵张反射⑴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⑵了解牵张反射的反射弧⑶掌握牵张反射的类型及生理意义5、了解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6、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⑴了解小脑的结构⑵掌握小脑的主要功能7、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⑴了解基底神经节的组成⑵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⑶了解基底神经节的损伤的临床表现8、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⑴大脑皮层运动区⑵掌握主要运动区的定位及支配特征⑶掌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及功能六、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了解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2、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征3、了解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掌握下丘脑的主要功能七、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1、掌握条件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2、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泛化和分化3、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和意义4、了解第一、二信号系统的概念5、了解学习记忆的有关概念6、了解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7、了解脑电图的概念和常见脑电图的波形及意义8、了解睡眠和觉醒的一般概念第十一章内分泌一、概述1、掌握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概念2、了解激素的作用与传递方式3、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4、了解激素的分类5、掌握激素的作用原理二、下丘脑与垂体1、了解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升压素和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3、了解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的概念4、掌握调节性多肽的概念及重要的调节性多肽的名称及作用5、掌握重要的腺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⑴生长素⑵催乳素⑶促甲状腺激素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三、甲状腺1、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种类及合成原料2、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掌握甲状腺功能的调节四、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1、了解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2、了解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五、肾上腺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六、胰岛1、掌握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2、了解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1. 男性生殖(1) 熟悉:睾丸的生精作用(2) 掌握:睾丸的内分泌功能(3) 掌握:睾丸功能的调节2. 女性生殖(1) 掌握:卵巢的生卵作用(2) 掌握:卵巢的内分泌功能(3) 掌握: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4) 熟悉:妊娠过程。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是生理学课程的基础,旨在帮助学生熟悉人体生理、理解生理过程的调节机制以及掌握生理实验方法。

本文将以引言、五个大点和总结的形式,详细阐述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的内容。

正文:一、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的功能:代谢、分裂和增殖、信号传导3. 组织的分类和特点: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4.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 组织的适应性和再生能力二、人体的运输系统1.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2. 呼吸系统: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及其调节3. 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循环4. 营养与代谢:消化系统、代谢与能量平衡、内分泌系统的调节5. 排泄与水盐平衡: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液的形成、体液与电解质平衡三、人体的调节与协调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感觉器官2. 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调节机制、感觉和运动的调节3.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分泌腺体及其激素、激素的合成和调节4.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器官、免疫反应机制、炎症和免疫疾病5. 生物节律和睡眠:昼夜节律、生物钟、睡眠的调节机制四、人体的感觉与运动1.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视觉、听觉、平衡、嗅觉、味觉和触觉2. 神经系统与运动:运动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运动的控制和调节3. 运动的能量供应和调节:肌肉收缩、运动代谢、运动补偿机制4. 运动与协调:运动学习、运动记忆、运动技能的发展5. 运动与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的原因、临床诊断和治疗、运动康复的原则五、人体的发育与遗传1.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生殖周期2. 受精和胚胎发育:受精过程、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器官形成3. 遗传学基础: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突变和突变潜能4. 生殖与生长:生殖周期的调节、生长发育和生长激素、生殖健康和生育技术5. 人体发育与衰老:生育周期的调节、细胞衰老和再生、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总结:本文详细阐述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的内容,包括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运输系统、人体的调节与协调、人体的感觉与运动以及人体的发育与遗传。

生理总结大纲范文

生理总结大纲范文

一、引言1. 生理学简介2.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 生理学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二、细胞与组织生理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2. 细胞信号传递- 信号分子的种类- 信号传递途径3. 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三、血液循环系统生理1.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肌细胞- 心脏节律- 心脏泵血机制2. 血管系统-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 血液流动动力学3. 血液成分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生理功能四、呼吸系统生理1. 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 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2. 肺的结构与功能- 肺泡的结构与功能- 肺通气与肺换气3. 呼吸调节- 呼吸中枢- 呼吸的化学与神经调节五、消化系统生理1. 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机械消化与化学消化- 消化酶的作用3. 消化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六、泌尿系统生理1.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肾小管和集合管 - 肾脏的排泄功能2. 尿的生成与排出-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3. 尿的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血液渗透压与血压的调节七、内分泌系统生理1. 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 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 2. 激素的作用机制- 激素的合成、储存与释放 - 激素的靶细胞与作用3.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 自身调节与反馈调节八、神经系统生理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的类型- 神经递质与受体2. 神经系统的传导- 神经冲动- 突触传递3. 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调节九、生殖系统生理1. 男性的生殖系统- 睾丸、附睾、输精管等2. 女性的生殖系统- 卵巢、输卵管、子宫等3. 生殖系统的调节- 性激素的分泌与调节- 生殖周期的调节十、结论1. 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2. 生理学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3. 生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生理总结大纲模板范文

生理总结大纲模板范文

一、引言1. 生理学概述a. 定义b. 研究内容c. 在医学领域的地位2. 总结目的a. 提高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b. 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c. 丰富生理学知识体系二、生理学基础知识1. 细胞生理学a.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b.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c. 细胞信号转导2. 人体生理学a. 人体基本生理过程b. 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c.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三、各系统生理功能总结1. 消化系统a. 消化过程b. 吸收与排泄c. 消化腺分泌与激素调节2. 呼吸系统a. 呼吸过程b. 气体交换与调节c. 呼吸道防御机制3. 循环系统a. 心脏结构与功能b. 血液循环与调节c. 血液成分与功能4. 淋巴系统a. 淋巴循环与功能b. 免疫与炎症反应c. 淋巴组织与器官5. 神经系统a. 神经细胞与神经传导b.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c. 神经递质与调节6. 内分泌系统a. 内分泌腺与激素b. 激素调节与靶器官c. 内分泌系统与生理功能四、生理学实验与技术1. 生理学实验方法a. 常用生理学实验技术b. 实验设计原则c. 实验结果分析与处理2. 生理学实验技术发展a. 高新技术在生理学中的应用b. 生理学实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c. 生理学实验技术展望五、生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 生理学基础与临床诊断a. 生理学指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b. 生理学知识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 生理学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2. 生理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a. 生理学康复理论b. 生理学康复技术c. 生理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实践案例六、结论1. 总结生理学知识体系2. 强调生理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3. 展望生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七、参考文献1. 生理学教材2. 生理学专著3. 生理学相关研究论文4. 临床医学相关书籍5. 康复医学相关资料。

生理大纲

生理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细胞、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

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原理。

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

熟悉兴奋性的概念;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肌细胞收缩的原理。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了解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离子泵,协同转运。

胞纳和胞吐。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引起反应的形式,兴奋和抑制的概念;可兴奋细胞。

细胞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和特点;膜通透性改变的实质和离子通道的特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原理。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和阈电位、局部反应和总和;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第三章血液生理[目的要求]掌握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概念;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熟悉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特性、红细胞的生成。

了解血浆酸碱度;抗凝与纤溶;Rh血型系统;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脆性、血沉和交叉配血试验等方法。

[教学内容]血液与内环境。

体液。

内环境及其稳态。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比容。

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酸碱度。

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生理学大纲——精选推荐

生理学大纲——精选推荐

⽣理学⼤纲第⼀章绪论1、掌握⽣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殖;内环境和稳态的定义。

2、掌握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调节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前馈控制系统。

3、熟悉⽣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学研究的3个⽔平。

4、了解⽣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理学的常⽤研究⽅法;⽣物节律;⽣理学发展的历史;⽣理学展望。

附本章教学提纲⼀、⽣理学(physiology)概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三)⽣理学研究的3个⽔平:细胞及分⼦⽔平;器官和系统⽔平;整体⽔平⼆、⽣理学的常⽤研究⽅法: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三、⽣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metablolism)(⼆)兴奋性(excitability)(三)适应性(adaptability)(四)⽣殖(reproduction)四、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物节律(⼀)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和稳态(homeostasis)(⼆)⽣物节律(biorhythm)五、⽣理功能的调节(⼀)⾃⾝调节(auto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旁分泌(paracrine)调节;⾃分泌调节(autocrine);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三)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反射(reflex);反射弧(reflex arc)由感受器、传⼊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基本成分组成;⾮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和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六、⼈体内⾃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和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前馈控制系统七、⽣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理学发展的回顾(⼆)⽣理学展望第⼆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掌握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1、单纯扩散:定义及扩散物质2、易化扩散:定义、扩散的两种类型及特点、Na+、K+通道的阻断剂3、主动转运:定义及特点,Na+-K+泵的本质、功能及钠泵活动的意义4、了解出胞和⼊胞物质转运⼆、细胞⽣物电现象和产⽣机制1、细胞的⽣物电现象⑴静息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机理⑵动作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机理⑶兴奋的引起:掌握阈电位的概念、锋电位的引起及阈电位和阈强度在概念上的区别⑷局部兴奋:掌握其定义、产⽣机制及特点2、掌握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3、掌握兴奋在同⼀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三、肌⾁的兴奋和收缩1、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传递⑴了解神经-肌⾁接头处的结构⑵掌握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⑶掌握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2、了解⾻骼肌的基本结构⑴肌⼩节的概念和肌管系统的作⽤⑵肌丝的分⼦组成3、⾻骼肌的收缩机制⑴掌握兴奋-收缩耦联的三个主要步骤⑵了解肌⾁收缩的基本过程4、了解前、后负荷及等张(长)收缩的概念附本章教学提纲⼀、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模型(⼆)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O2、CO2等脂溶性⽓体分⼦,由细胞膜的⾼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式,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特点,钠、氯、水、碳酸氢根、
钾、葡萄糖的重吸收特点及机制,氢的分泌,肾糖阈,
肾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16
髓袢中的物质转运特点: Na+、Cl-、K+的同 向转运。远端小管和合管的物质转运特点:钠、 氯、水重吸收的特点,钾、氢与氨的分泌。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浓缩尿和稀释尿的形成。
3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量。 血液的功能。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血液的理 化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的pH。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红细胞 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的通透性,红细胞的可 塑性变形性,红细胞的叠连、悬浮稳定性和红细 胞沉降率(血沉),红细胞渗透脆性与溶血,红 细胞的生成调节:生成原料、调节因子;红细胞 的破坏。
嵌模型,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包括载体、
通道的作用)。主动转运,钠泵的作用,继发性主动
转运。出胞和入胞。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锋电位和后电位,极化、
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平衡电位,兴奋性和兴奋;动作电位的特点。
局部兴奋和阈电位在兴奋引起过程中的作用。阈
强度(阈值)与兴奋及阈电位的关系。局部兴奋的特
性凝血过程。抗疑系统: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抗
凝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的作用。纤
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血型和输血: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输血原则。
5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 过程(心脏的舒缩、压力变化、瓣膜开闭、血流方向 间的关系)和机制,心房、心室在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心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6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72/0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 学分:4.5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含专升本)、医学影像、麻醉、法医、眼视光(含七年制)、口腔、预防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

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本课程为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教科书:①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②王庭槐主编.生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参考书:①张镜如主编.生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②闫剑群,吴博威主编.生理学/textbook of physiology.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③Guyton AC,Hall JE.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0th edition, Philadelphia,Saunders,2000;④Ganong WF.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0th,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⑤Berne RM,Levy MN.Physiology,4th ed,Mosby,St. Louis,1998;⑥Kandel ER,Schwartz JH,Jessell TM.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为考试课。

其中平时成绩占30分,采用平时作业等形式进行考核;卷面成绩占70分,学期期末进行闭卷考试。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的实验部分已归入机能实验学。

二、教学内容提纲第一章绪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二)熟悉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与体内的控制系统。

(三)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掌握反射弧、旁分泌和神经分泌的概念。

掌握正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一般介绍生理学内容、任务、研究的三个水平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二)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三)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

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可兴奋细胞、兴奋、兴奋性的概念。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特征和产生原理,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的概念,平衡电位和“全或无”现象的概念,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特性、性状及其在生物电产生中所起的作用,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阈电位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的概念)。

局部电位及其特性。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肌丝的分子组成、肌丝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和钙离子在收缩舒张过程中的作用。

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时作功能力或其力学表现的影响。

(二)一般介绍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流体镶嵌模型)。

N-型ACh门控通道的分子结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原癌基因与跨膜信号转导。

膜片钳实验的基本原理。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第三章血液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功能;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生理止血的机制。

(二)熟悉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体内的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及其抗凝机制;血型与输血原则。

(三)了解白细胞、血小板生成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血细胞比容、血量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和功能,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生理止血的概念和过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凝血因子的概念,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体内的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及其抗凝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概念。

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检测,Rh血型的分型与临床意义,输血的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二)一般介绍血液的功能和基本组成。

血浆蛋白的分类、功能及其正常值。

血液的比重和粘度,血液的pH。

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的破坏场所。

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血小板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凝血因子种类与生化特性,血液凝固的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和激活物、抑制物的作用。

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

第四章血液循环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

心肌的生理特性、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组织液的生成及其与水肿的发生的关系。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熟悉心肌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的组成及其作用。

(三)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与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了解脑循环和肺循环。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及心室内压力、容积和瓣膜活动的变化。

衡量心泵功能的指标。

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跨膜电位、膜离子通道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的形成机制)。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心室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和意义。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的概念、产生机制。

自动节律性的概念,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意义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心肌的收缩性及其特点。

血管口径对血流阻力的影响,血压的概念。

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概念,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微循环的概念,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机制,支配大部分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递质及血管上的受体。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器、反射效应和生理意义)。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冠脉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

(二)一般介绍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心音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心泵功能的储备。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心脏内兴奋传导的过程。

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和产生原理。

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血液粘滞度对血流阻力的影响,动脉脉搏波形与传播。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微循环的结构、血流通路及功能。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

淋巴液的生成与意义。

舒血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心血管中枢。

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等体液因素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

局部血流调节和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

脑脊液的生成、吸收和血-脑屏障的概念。

第五章呼吸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及其衡量指标。

呼吸运动的调节。

(二)熟悉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三)了解呼吸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呼吸节律的产生和维持。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

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顺应性的概念;肺弹性阻力的来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的概念和意义;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机能残气量、残气量、用力肺活量、肺总量的概念;每分通气量、无效腔的概念;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与肺通气效率的关系。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及其意义。

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饱和度的概念;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化学感受器的概念、分布及适宜刺激,动脉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二)一般介绍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型式。

呼吸运动时肺内压、胸内压的变化。

肺的静态顺应性曲线和比顺应性的概念,表面张力的概念,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非弹性阻力的概念和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呼吸功的概念。

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气体分压和溶解气体张力的概念,肺泡、血液和组织中气体的分压值。

肺部气体交换和组织部位气体交换的过程,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呼吸中枢的概念,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延髓基本呼吸中枢、脑桥上部的PBKF核群),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