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提纲)生活变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讯高一历史学习是有技巧的,在掌握了每单元重要知识点后就可以很好的学习高一历史为以后
高考
文科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政治。

下面是
高一
历史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2021高考指南:热门专业高校收费标准招生办联系电话估高考分选大学高考录取安排
1 2 下一页尾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二必考要点提纲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B、鸦片战争后:①西装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

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是西式服装影响下女性服装变化发展的典范。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综合西式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A、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服装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鸦片战争后:2、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中西合璧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厚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婚礼删繁就简、火葬、简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2、中西合璧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6、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变化:(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1)鸦片战争以来,因为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3)中国*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发展:(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

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升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断发易服”。

西装传入和中山装流传的物质变迁的史实。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衣(1)鸦片战争前: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平民穿布衣。

(2)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_______、_______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装),女装(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3)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花布衣衫、花布袄)(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______色调到五彩纷呈;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1)中国的传统饮食丰富,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

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

(2)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3)改革开放后,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_________工程”。

从吃饱到吃好转变。

3.住(1)鸦片战争前,达官贵人住深宅大院(四合院),平民住普通民居。

(2)鸦片战争后,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里,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出现欧式的洋房和中西合璧的毫宅(如里弄)。

(3)改革开放后,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________工程”。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习俗:(1)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采用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4)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2.礼仪:(1)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2)辛亥革命后,跪拜礼→握手、鞠躬,“老爷”“大人”→“先生”、“同志”(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政治:①列强侵略:西方文化渗透;②政府政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令(2)经济:近代工商业发展(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仁人志士的推动:先进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民主思想2.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政治: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③国家政策:改革开放“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2)经济:①奋斗目标:实现小康②根本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3)思想文化:①思想解放②科技的发展。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社会生活的三次变迁过程1、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为变迁的第一阶段,伴随着西方侵 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 社会生活变迁的突出特征。

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变迁的第二阶段,民众生活而貌 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 改革开放以来为变迁的第三阶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 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二、 社会生活变迁的各个领域(一) 服饰1、 总体趋势: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方便、平民化转 变。

2、3、 (1)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3)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发明,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后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 新式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的 日常着装。

(二) 饮食1、阶段特征:(一个菜系的形成跟它所在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息息相关)2、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随之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现象。

中西餐在京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都存在明显区别。

(三)居住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开始大量出现,租界比较集中。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地区岀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四)风俗1、结婚:由古代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白巾、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丧葬:近代社会仍以实行传统丧礼为主,但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新式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社交: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逐渐获得教育权。

(五)交通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020年整理)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pptx

(2020年整理)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pptx
1 发展 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 年 8 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③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2 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 问世:20 世纪 30 年代 2 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规定一夫一妻制、新时期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
第二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 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 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 世纪 70 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 陆:
2、这些旧风俗到近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
学海无 涯
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
5、报纸的功能:新闻传播;舆论监督;娱乐大众;宣传教育、启迪民众(强烈的政治性)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 产生:20 世纪 20 年代初。 2 第一座广播台:1923 年 1 月 23 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

学海无 涯
式开播。 3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 年 6 月 1 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 年 3 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 年 8 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 电影

高中历史|八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八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样式、色彩单调,千篇一律
色彩缤纷,款式新颖,注重个性

较为匮乏单调
日益丰富,注重营养、健康

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设备和装饰大大改观

主要靠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火车等
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综合交通运输网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
2、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
交通
铁路
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二
公路
建密集公路网、公路大桥等,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
民航
国内、国际航线众多,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信
电信
邮政业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十分普遍
互联网
发展迅速,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4:14
6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中国办报,著名报 刊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19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办报,多 是反映社会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办报,为夺取革 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成 为宣传党的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AD B.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C.消费观念凸显奢靡之风 D.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08. 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 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 台湾 B. 天津 C. 广东 D. 湖北
A
14:14
13
09. 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北__京__至__天__津_”航
线开通。
14:14
5
二、通讯工具
1.电报 (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__湾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 条有线电报线。
(2)20世纪,_上__海__崇__明___首次装置无线电台。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上__海__设立电话公 司。
C.
D.
D
10
03.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
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D A. 跪拜 B. 请安 C. 拱手 D. 握手
04.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
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洋”字,如洋火、
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

高中历史 会考复习填空式提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会考复习填空式提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
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____________》拍摄成功。
1935年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_______导演、_______主演的《_________》。
电影《___________》的插曲《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世纪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高中历史 会考复习填空式提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服饰变迁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__________。
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报刊是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在通达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使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戊戌变法时期的《________》、辛亥革命时期的《_____》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________》,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
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影片是《________》。
电视
1958年,____________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③丧葬礼俗的变化——丧礼趋于简化,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4)飞机:1909,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通信工具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电话: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必修第二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必修第二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总括: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西方入侵的客观结果,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传播到中国,打破封闭状态2.西方民主思潮的推动,受欧风美雨的影响,西学东渐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推动,历届政府政策的推动,如民国时期,解放了思想4.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等级观念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特点:1.总趋势: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西化(中西合璧),走向近代化2.变化特点:(1)过程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2)动力看,和当时的社会运动或者民主化革命或改革有关,并不断加深;(3)程度看,地域间严重不平衡,城市、沿海变化大于农村、内陆;(4)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陆推进;(5)实质上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6)虽然变化但始终保留着民族特色3.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到民国期间,由于西化影响等,出现中西合璧、洋化趋势;(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政治色彩浓厚,单一性;(3)改革开放后,个性化,紧跟国际潮流三.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文化生活影响政治或者经济)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社会制度变革营造氛围;2.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束缚,冲击传统观念;4.推动社会风气的开放,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文明与进步等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⑴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变化:①近代: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B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C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

D女子服饰中,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受广大女性欢迎。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这种变迁,包括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首先,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根据统计,20世纪初,大约90%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

他们的生活模式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

到了21世纪,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这种转变带来了很多的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追求更加时尚的衣服,更加多样化的食品,更加充实的休闲娱乐等等。

同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以女性地位为例,古代中国妇女地位被认为是比较低下的,女性不能上学,不能批评男人,更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然而,20世纪初,很多爱国女性开始展示他们的才华,包括著名的诗人林徽因,电影明星周璇和范蠡等等。

她们的成功为女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偏见。

最后,社会制度的改变也是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制度的改变体现为近代化改革和革命。

在清朝晚期,由于经济和政治压力,中国逐渐接受了外国的现代化理念。

然而,这种改革的过程是漫长的和困难的,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为了共和国,虽然最初的共和国政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它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制度。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它展示了不同的人类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碰撞。

我们需要对这种变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前预习]: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变化:
(1)服装: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旗袍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2)饮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中国通商口岸出现并逐渐流行。

(3)住宅:里弄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多在上海天津等地。

(4)社交礼仪:辛亥革命后,民国剪辨易服、废除跪拜礼等,代之以鞠躬、握手。

(5)婚丧嫁娶: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殉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原因:
(1)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传入和影响。

(2)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留学生等的仿效,开风气之先。

(3)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
(4)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交通、通讯工具
1、发展、更新的过程:
(1)1872年洋务运动中成立上海轮船招商局,标志近代轮船水运业的开端。

(2)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但是。

(3)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和修建的铁路。

(4)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铁路。

(5)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6)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7)1882年,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中国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三、大众传媒:
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极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报刊。

(2)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3)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4)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网络技术:
(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
[重点归纳与解释]:
一、考点分析与内容归纳: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并不是单纯一个方面的变化,而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巨大变化的集中体现。

复习中,应该联系必修Ⅰ、Ⅱ、Ⅲ中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来科技文化的推动,西学东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现代史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力增强对生活变迁的重要推动作用。

注意对某一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生活各方面的全方位把握。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西方的过程;(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4)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5)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并逐渐结合,且保留民族特色。

[构建知识体系]:
[活动探究]:
一、电影《霍元甲》讲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年)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
2
报刊、海报、友人告诉等
3、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画面表现的艺术,富有大众性。

你能说出中国电影史上的三个第一吗?(1)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自拍《定军山》
(2)191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3)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影片《渔光曲》
4、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看电影《霍元甲》?(至少三项)
到电影院、买光碟、网络下载或在线观看。

5、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代宗师霍元甲?(至少三项)
网络、书籍记载、实地考察、走访霍元甲的后人等。

二、在自己的家乡,选择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进行访谈调查,搜集有关的资料,图片,统计图表,实物等,然后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组织一个主题展览,如"××地×××的百年变迁",展示自己家乡某一领域的百年变迁史.
方法提示:分五步骤规划
⑴根据活动任务,确定选题,题目应具体;
⑵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⑶搜集有关的资料,如图片,实物,音像材料,或采访有关人员,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变迁情况;
⑷将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按参加展览的要求进行整理制作,有条件的可以制作配合历史展览,图文展示的演示文稿等;
⑸最后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展览.
[课堂检测]:
1、观察下列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
B原因是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C新式服装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服饰
D女性着经过改装后的轻便、简洁的旗袍
2、下表中的数据不能反映的是(D)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台/百户)
C.我国电器事业迅速发展 D.人们攀比之风盛行
3、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指出:“查前清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后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通称先生、君。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上树立一种 B
A自由观念 B平等观念 C博爱观念 D互助观念
4、1939年,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应邀到重庆中央大学讲学,并想体验“九十年来”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工具,那么他可以选择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汽车B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
A改革开发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6、诗云:“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对词理解正确的是B
A近代铁路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B民国时期,邮政事业的发展
C近代以来通讯事业的发展D改革开放以来,无线通讯飞速发展
7、1898年,袁世凯为慈嬉贺寿进贡一辆小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了一下便弃之不用。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

这主要说明D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中国近代化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8、关于下面4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C
图1《定军山》图2《歌女红牡丹》图3《渔光曲》图4黑白电视走进百姓家A图1标志中国电影进入有声电影B图2属于彩色电影
C图3是中国第一部获奖影片D图4反映的时间应在20世纪90年代
9、不少学者认为,在高科技的今天,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的课程,得到全球最好的教师的指导,可以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D
A有线电视B无线广播C卫星电视D互联网
10、被誉为“第四媒介”的是C
A报纸B广播C网络D电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