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教育观念的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前言 (1)

一、教育观念的变迁 (2)

(一)教育目的的变化 (2)

1、从科举取仕、光宗耀祖到开启民智、实业救国 (2)

2、平民教育从忠君守礼走向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3)

(二)教育对象的变化 (4)

1、教育对象的扩大化 (4)

2、女子教育的发展与兴盛 (5)

(三)教育内容的变化 (6)

1、由“四书” “五经”到“西文” “西艺” (6)

2、教育的阶级、阶层区别逐渐缩小 (7)

3、对科举制进行改革,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9)

二、教育观念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9)

(一)促进反帝斗争的开展,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和革命 (10)

(二)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

(三)加快了近代国防建设的步伐,有利于富国强兵 (11)

(四)普及了自然科学知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

结语 (12)

摘 要: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近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人们对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全新认识与理解,教育观念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国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近代;教育观念;社会发展;影响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becaus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 people of all classes of the education concepts in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d. It performed the completely new 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s, object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education, and i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defens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Key words: modern times; education concepts; soci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前 言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引进,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主张对我国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世界教育发展一体化的潮流。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张之洞等人主张转变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向西方学习技艺和制度;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对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聘请的哲学教授梁漱溟也提倡自由教育;20——30年代,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及其实践对教育的普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0——4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手脑相长”的教育观,体现在他的论著《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观念深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几乎是照搬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改革开放后,对于教育观念的变革及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国防及思想文化等领域影响的研究,学术界成果颇丰。例如,江苏大学人文学院马红霞、周荣华、张帆撰写的《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党校高山波《论中国近代教育主题的嬗变》、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阎广芬的《近代商人的教育观及其对旧教育的突破》等文章就从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

式等方面对近代教育观念的变革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的问题展开了论述。

但学术界对于中国近代教育观念的研究,或者往往侧重于精英教育的探讨,忽视平民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或者是就教育的某一方面展开论述,有失宏观把握,本文将在这些方面试图作一些补充。

一、教育观念的变迁

教育观念是指有关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等方面的思想理念。具体来说,教 育观念的变迁就是指这几个方面的变化。而观念的变化总是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的影响。

从18世纪末叶以后,清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没落景象。到龚自 珍、魏源所处的时代,晚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重重危机,政治腐败不堪,经济面临破产,社会矛盾激化,鸦片走私和不平等贸易日益淘空晚清本已羸弱腐烂的肌体。以上各种社会问题,构成了强大的环境压力。而在龚魏之后,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政治失效,经济破产,社会动荡,列强环伺,外国资本长驱直入,正如李鸿章所言,这是“千古未有之变局”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进步思想家们批判旧观念、提出新主张,在突破旧的观念、传统,建立新的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教育目的的变化

1、官方教育从科举取仕、光宗耀祖到开启民智、实业救国。

自隋炀帝创科举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将之作为选拔网罗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科举制度使中下层百姓的子弟能够有机会通过科举途径入仕,既可取得高官厚禄,又能光宗耀祖。直到20世纪初,清朝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制度,以传统儒家典籍作为士子学习的范本,广大士子埋头苦读,“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并以读书为最具价值的事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中国近代的教育观念承袭着经邦济世的宗旨,读书是为了做官。

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并签署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清朝统治者及广大民众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纷纷变革、变法,寻求挽救危亡的道路,最具代表性的有洋务派和维新派。

洋务派在朝廷中的代表有奕 、文祥等,在地方上的代表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自第二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间的35年,他们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大批军用、民用工业。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懂得技术与管理得到现代人才,科举制度培养和选拔的人才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以培养洋务人才。

洋务运动的兴起,把向西方学习从口号变成了实践。在洋务派创办的军用、民用工业中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随着民族矛盾的步步加深,他们提出了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中国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良,学术落后,所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1](第10页)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不同,维新派倾向于构建“不中不西”的新学,然而不管两派在看待体用关系上有何分歧,他们都还是以开启民智、实业救国作为教育的目的。

2、平民教育从忠君守礼走向反帝反封建

我们所理解的平民教育,就是以平民为教育对象,以低层次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师授学承和社会教化为主要方法的大众教育。[2]作为不同于贵族教育的大众教育,它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相结合。在平民的学校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私学,它包括义学、学馆、家塾这些低程度的蒙学学校和高层次的书院。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平民教育的重头戏还是社会教化,包括平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化、伦理约束、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技术传承等等的潜移默化。其次,教育的实用性与追逐功名性相掺杂。平民教育不是真空中的教育,难免受到占有支配地位的官方正统教育思想的侵蚀,最典型的演变莫过于书院。从顺治元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书院的发展经历了由沉寂到复苏再到兴盛的过程,愈到后期,政府对书院的控制愈严密,导致书院的官学化愈来愈严重。请带书院的讲学内容有理学、制艺、“经世致用”之学,经史词章等,不能突破儒、理的范畴。[3](第261页)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化,鸦片战争之前平民教育的主旋律还是宣传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忠君思想和一系列的道德礼仪。鸦片战争之后,这一目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