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的解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摘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他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费尔巴哈曾经用朴素的实践观点批判过唯心主义,曾经把生活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尺度。
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上提出问题,而不知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有时,费尔巴哈也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物质活动,不过他所说的这种物质活动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及经商牟利等庸俗的活动,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因此,费尔巴哈极力贬低实践活动的地位,抬高理论活动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才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小商人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去加以理解和确定。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的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实践的物质性的、社会历史性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的中介三个部分。
实践的主体即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就是改造客体所利用的工具。
实践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人类总是通过实践在创造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环境、自身。
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成为一种新的实践基本形式。
科学实验包括自然科学实验活动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所不具备甚至是不能代替的特点,科学实验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为目的,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是为改造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因而也是一种准备性活动。
因此,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成为其他实践形式的指导者,甚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领跑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总结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
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1、本质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解读摘要:1845 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问世,文本中简短的11条,都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提出来的,而实践是一个中轴概念,其以实践为主线正面的阐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提纲》实践观1845 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尽管篇幅极短,但它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上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恩格斯认为,《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①。
《提纲》的问世可以说是马克思实践观成熟的标志,其不仅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标志着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但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②唯心主义同样不理解实践,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感性活动,而是片面的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导致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理解世界方面,存在一系列重大偏差。
在《提纲》中,马克思用实践取代了抽象的物质而成为整个哲学的逻辑前提,从本体论的层面上消解了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被作为本体规定的物质范畴,而代之以“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找到了实践这把认识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钥匙,才使得哲学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栓桔中挣脱出来,成为指导人们认识和活动的准则。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提纲》第二条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实践概念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实践概念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实践概念及意义
摘要:相较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全新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实践是联结主客体的中介和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实践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关键词:实践概念;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全新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实践是联结主客体的中介和基础,它体现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实践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实践概念的发展及内涵
马克思之前对于实践的理解有很多,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对实践进行思考,从实行的意义上去了解实践。
德国古典哲学深化了对实践的理解。
康德把实践理解为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来看做一种理性的道德活动。
费希特从自我设定的观点,使实践扩展到整个理性领域,使。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指南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则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强调为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指南,本文将从实践的历史渊源、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实践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来阐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指南。
一、实践的历史渊源实践是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发明创造,到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践一直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重视与伟大的实践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密切相关。
他们不仅进行了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还积极参与了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调查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应用于革命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其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能够揭示理论的不足和局限性,推动理论进步。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发展,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有效。
三、实践的重要作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
只有通过对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把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价值的标准,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和实践与认识、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展开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证明的东西才是真理,而不能用主观想象的东西来确定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这样,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推动认识运动的动力。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新的认识素材,促使认识向更深一步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认识又指导实践。
只有在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里的实践与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
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思想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思想实践又促进社会实践的实现和改造。
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仅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社会实践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实践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教导人们关注实际问题,关注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理论发展的源泉。
本文将从实践的意义、实践的主体、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一、实践的意义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自己的理论观点转化为现实行动,改变社会状况。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实践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的主体是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劳动人民不仅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更是理论的实践者。
在人民中间,马克思主义培育了无产阶级,引领无产阶级通过实践的斗争和革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理论凝结了实践经验的精华,实践为理论提供了验证和更新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理论则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纲领。
理论的产生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同时,实践的推动也需要有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四、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以实践为基础,还要根据不同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通过对实践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不断修正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保持鲜活性和时代性。
同时,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地和应用之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
五、实践转化为社会变革力量的条件实践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
首先,实践需要有自己的主体,即那些具有改造世界愿望和能力的人们。
其次,实践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引导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实践概念探析
马克思实践概念探析实践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在马克思实践概念出现之前实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实践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需先对其有基本的认识,进而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以实现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真谛的把握。
标签:马克思;实践;主观;客观;人实践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从哲学诞生之日开始,实践就被纳入到了整个哲学的体系中。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实践更是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说,实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它还穿于整个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关键就在于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
一、实践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实践概念发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实践概念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第一次将人的活动概括为三类,即理论、实践、创制,并认为在三者中理论居于重要地位,“把哲学称之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
思辨知识以真理为目的,实践知识以行动为目的。
尽管实践着的人也思考事物是个什么样子,但他们不在永恒方面进行思辨,只想到关系和此时。
”〔1〕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自身的发展,实践是自由的,是和创作完全不同的活动,“实践不是一种制作,制作也不是一种实践。
”〔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透过政治学和伦理学才能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一个将实践引入哲学中的人是康德,在分析人的活动时,康德指出人的理性活动主要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个部分所涉及的哲学分别是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他在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思想后,将实践限定在了伦理、道德层面上,但康德同时也意识到实践不但先于理性,也高于理性,指出了实践是人的主体性的活动。
黑格尔将绝对精神视作主体,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按他的理解,实践也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的产物,这一点从本质上来看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并无太大的区别,但黑格尔将实践引入到了认识论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着内在的能动关系,利用实践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实践的观点
实践得真知,实践促发展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存在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我们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二是指实际去做,履行,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就是实际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诗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
赵王坚持,结果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正因为赵括只是把他所熟知的军事理论知识停留在意识的层面,并没有在战场上付诸实践过,因而他的理论即便再好,也只是理论而已,尽管是正确的,但当真正用于实践中时,他那些还未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理论绝对不属于真理。
纸上谈兵是我们所熟知的故事,赵括能够把兵法谈得头头是道,但在战场上却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尽管满腹才华,也应该低调一点,而不是去高调的张扬。
因为我们的认知只有在实际的检验下才能变得有用。
众所周知的IBM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该公司的口号就是“停止空谈,开始行动!”这么大一家公司能经营到现在,靠的难道不是它的实际行动吗?它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吸取改进,加以技术革新,才造就了它的今天。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膨胀的时代,复制粘贴已经成为鼠标下两个最平常的动作指令了,有一些人还很好意思地说这不是抄袭只是借鉴一下而已?一些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明明需要真正地去社会中调查,并经过分析总结而完成。
而现在却逐渐演变成为百度、复制、粘贴、修改这简单的四步骤了。
从头到尾没有一步是自己的真正的实践完成的。
试问不亲自去尝试、参与,完成的作业怎么能体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呢?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而我们真正的能力却仅仅停留在初中生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我们实在是枉为大学生了。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为人,这样我们才可以去实践、去冒险、去探索这美好神奇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实践”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理解。
它提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理论上和现实生活中实现实践。
该文章还认为,实践是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变的基础,并讨论了实践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社会变革正文:马克思主义将实践作为社会变革的核心,认为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推动变革是必要的。
实践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改变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手段。
因此,实践必须从理论上得到支持,并从现实生活中实施。
马克思主义将理论看作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应对这种趋势采取的适当行动。
此外,实践是一种怀疑的途径,可以帮助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变革和社会繁荣。
因此,马克思主义将实践视为变革的先导,以及改变社会状态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有多种应用,其中之一是引导变革。
有意义的变革不仅仅是理论和宣传,而是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改变社会状态。
因此,通过实践来发掘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推动社会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重要应用之一。
此外,实践可以帮助人们探索自己的行为和技能,以便他们能够学习如何从理论上实施变革。
利用实践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解决它们,从而推动变革的发展。
此外,实践也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紧迫状况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从而更好地推动变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实践,人们可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状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促进保护和发展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不仅仅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行动,而是通过实践来实现改变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仅是应用理论原理,而且要求实践者拥有能够理解他们所处社会状况的洞察力,并以此帮助他们看到当前的弊端,并想出改善的方法。
此外,实践也可以帮助人们从中学习,提高挑战变化的敏感度和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问题。
马克思实践概念
马克思实践概念马克思实践概念导言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在其哲学思想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践观念。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生产力发展、实践与社会变革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实践概念。
一、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1. 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于人们对自然界和自己进行改造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实践。
他指出:“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哲学家们如何理解世界,而是如何改变它。
”(《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生产劳动、政治斗争和科学研究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变世界。
2. 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马克思强调,在人们进行生产、政治和科学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世界,而这种认识又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他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 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础马克思强调,人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
只有通过具体的生产劳动、政治斗争和科学研究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变世界。
因此,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础。
2. 认识反过来又指导着实践马克思指出,在人们进行生产、政治和科学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世界,而这种认识又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因此,认识反过来又指导着实践。
三、实践与生产力发展1.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2. 实践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 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 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 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特有 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 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 综上所述,实践的变化,就是 世界的构成方式和人的存在方 式的根本改变。 “实践”范 畴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丰富的 内涵和革命性意义。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10:02:0612 December 202010:02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2/
2020 10:02:06 AM10:02:06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0:02 AM12/12/2020 10:02 AM20.12.1220.12.12
实践的主要特征
其一,物质性 其二,自觉能动性 其三,社会历史性
❀ 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整体。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的生存关注
“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外界物的 理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 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 不‘处在’某一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 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 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1、本质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③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4、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
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5、实践观的应用及意义:①区分马克思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则是我们人类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关于世界根本问题的认识基础。
没有这种实践观,唯物主义将蜕变成朴素的、直观的、机械的唯物主义。
②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我们在有目的有意思地改造世界时应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学会既不轻视日常生活,又不沉溺于日常生活;既不命令群众,又不讨好群众;既不逃避现实,又不投机媚俗。
③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深刻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观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新视野实现了整个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同时也实现了整个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由此决定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的解读
作者:杨维磊张洪海陈曦
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2期
摘要: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实践概念的错误理解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的理解。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探索其实践观点,旨在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实践概念
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尽管很少受传统西方哲学的影响,可是在研究活动的时候,却依然被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所左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的误区
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学,侧重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研究,而受他们的影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在研究存在问题和人的问题的时候,作为对象的本体论就被严重的边缘化了,人们往往是从认识的起源、本质的时候,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它们当作对象进行研究。
这样的话,实践概念成了人们认识的一个环节。
对于实践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识中,人类一切改造世界的活动都被称之为实践,它包括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阶级斗争三种基本形式;实践还是人类一切认识的来源,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并且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
从上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理解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和西方的认识论相比有着巨大的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理解方式还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根本含义的误解,抛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是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的失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本质
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被恩格斯誉为“包含有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做了纲领性的概括,在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句话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本质的不同,以往的哲学功能仅仅达到解释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达到解释世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改变世界。
三、在经典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创立者,并不是实践概念的提出者,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哲学家们已经对实践做了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贡献就在于科学的认识到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如何赋予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中,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就展开了关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那个时期,马克思还是从异化理论出发,把劳动的否定性当作研究的重点,即劳动的异化,而不是把劳动的肯定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当时研究的内容也仅仅是在狭义的工业生产范围之内。
从《神圣家族》一书中,开始把生产实践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马克思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从劳动的否定方面开始研究,而是从劳动的肯定方面着手,也就是从劳动的对象化和生产实践方面来进行研究。
这里的生产实践方面不仅仅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性的实践,也包括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最终确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世界观:第一种就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人的主观方面或主动性发面去理解。
第二种就是从意识的能动方面,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但仅仅的从抽象的方面去理解,片面的夸大了人的能动性,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他们同样“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最后一种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出发,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的活动,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从人的感性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去理解客观世界,自然界就不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人类直观中的对象,世界就不再是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创造者。
通过人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创造性开始发挥出来,人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者。
人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事物,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显现无疑,在人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以至于,离开人类实践活动,我们无法再和自然扯上任何关系。
正是基于马克思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接下来的各个提纲中提出了新的唯物主义的结论,对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个问题,马克思回答说:“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对于近代唯物主义提出的有关人与环境的问题,近代唯物主义者认为,人受环境的约束,只有遵守顺从环境中的规则,才能适应环境。
马克思指出他们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只能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实践”;对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基础归结为世俗,人要想得到解放,必须把宗教赖以生存的世俗的基础给打破,这样人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说“对于世俗基础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办法在实践中使其革命化”;对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关于人的社会联系的看法,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爱”使人联系起来的观点,并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且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于是,从根本上说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
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把“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当作立足点,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就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马克思随意寫出的感想和提纲,它有自己的严谨的逻辑性;从人类思维的认识,到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包括费尔巴哈所认识的世俗基础,都需要从实践作为理解的出发点,把自己的哲学和其他哲学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从实践出发,改变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这里所说的个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现实的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他们生活在物质资料不被他们随意支配的前提下,他们必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进行劳动。
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因此人们的存在就在于他们生活的现实过程;我们必须从现实的活动去考察人,而不是通过我们的想象和和设想。
我们对实践的解释也不能仅仅从观念来出发而是通过对各种物质的生产来理解人的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做了更加丰富和详实的说明。
正是由于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才突破了传统哲学的局限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