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在库恩看来,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的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这个概念在本文中十分重要,其中的关键在于阐述了什么是常规科学并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一贯穿全文的前提条件。
因为文章中讨论的科学革命的发生与结束都是在同一个科学共同体中展开,在后文中库恩甚至现实地直接指出“科学生活中的最坚定的原则之一就是在科学问题上禁止诉诸政界首脑或社会大众。
”而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只针对他的同事这个团体工作,团体的成员分享他的价值和信念。
”以至于“在一个学家培养教育的最好阶段以前,教科书都系统地取代了那些使他们的写作成为可能的创造性的科学文献。
”这亦深深的体现了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其它成员甚至是人文学家们的不同。
而正是这些不同,让范式能够找寻到深深扎根的土壤,也正是这样使得科学革命的完成、范式的彻底转换如同库恩在文中调侃一般——“每一段时间都会有些人改宗,知道最后抗拒者死光以后,整个专业有会在一个单一的新范式内工作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焚书坑儒、罢黜百家”,而科学共同体亦能通过此等办法让人统一在同一范式之中。
毫无疑问,科恩为科学发展的历程提出一种崭新的科学观。
他说:“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秩事或年表的堆成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生物技术(2)班姓名: 贺吉颖学号: 20111105384《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无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论著之一。
自首次出版之后仅仅三十五年,该书就售出数百万份,并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这作为一本学术性专著来说是相当不同寻常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库恩的这本论著如此受人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结合哲学史来理解库恩的这部论著的理论主张。
自从笛卡尔的近代哲学以降,随着自然科学取得节节胜利,自然科学被当成知识的典范。
尤其是牛顿一手创立的近代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大众、学者和思想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然科学的崇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大行其道。
在哲学中,科学被当成合理性和进步性的化身,虽然唯理论和经验论就知识的来源和有效性等问题争论不休,但是,它们都没有对科学本身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做出根本性的质疑。
康德创造性地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学,但批判哲学探究的是理性的限度,是为了从哲学的认识论上为牛顿力学的有限性提供辩护,而牛顿力学本身的合理性,依然是个不言自明的事实。
随着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地位的节节攀升,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来改造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改造哲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作为19世纪科学主义的主要代表,实证主义干脆废黜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人类知识的恰当对象仅仅是可还原为感觉经验的现象,此外都是没有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然而,实证主义在解释数学和逻辑的本性时遇到了,20世纪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主要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数理逻辑和物理学革命的启发下,将有意义的知识陈述划分为可用经验方法检验的综合命题和仅仅凭借自身意义为真的分析命题,前者体现的是物理学等经验科学的知识,后者则体现的是数学和逻辑的知识。
此外的命题都是无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作为现代科学主义的颠峰,逻辑实证主义将科学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推向了极致,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合理性不仅得到经验和理性方法的充分保障,科学的进步性在新经验证据和观察的累积中不断得到证实,而且,科学的成功足以使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楷模。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库恩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引发了我对科学革命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科学革命的几个主要特征,包括范式的变革、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不仅受到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变革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这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如此复杂和多变。
其次,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像传统观念中那样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而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变化和冲突。
这种非线性的过程,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使得科学革命的发展路径更加曲折和扑朔迷离。
最后,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了科学革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这些挑战和变革,正是科学革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革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当代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
《论自由》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尼采 (1883)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 (1962)
三、发现的情境vs辩护的情境
逻辑经验主义:非科学领域更多地表现出探究者的主观意见,科学问题能
用一种完全客观的方式解决。
发现的情境:科学家获得一个特定理论的实际历史过程。主观的心理过程,
• 真理的融贯论
一个命题或信念是真的,在于它与其他命题或信念的系统相融贯。
设想这张蛛网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命题或信念,而这些命题或信念的整体 组成了我们的信念系统。
究竟如何刻画融贯关系?
小明 很热 情
这些 都是 湖南 菜
强:逻辑蕴含关系 小明 爱吃 辣 口味 虾很 辣 中:一定概率上的支持关系
(3) semantic—the fact that the languages of theorie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normal science may not be inter-translatable presents an obstacle to the comparison of those theories.
ie. 凯库勒关于苯的六边形结构假说。 “我们应当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 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辩护的情境:理论存在时,科学家需要证明该理论的合理性。客观的逻辑
问题。
如何获得假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辩护该假说。
四、库恩思想的理论来源
• 1.格式塔心理学;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学说 ;
学院科学
共同体/群落
产业科学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
保罗 ·费耶阿本德 Paul Feyerabend (1924 ~ 1994)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潘多拉之盒
希腊神话有这么一则故事:宙斯企图毁灭人 类而创造了美丽少女潘多拉,她被诸神送到 人间,赠与埃波米修斯为妻,并给她一宝盒 随身携带,嘱勿打开。潘多拉好奇启盖,从 中飞出各种灾害、祸患和疾病的小妖,散布 大地,从此人类生活陷入无穷惨境。英国科 学哲学家拉维茨称库恩的科学观无异于“踢 开了潘多拉之盒的盖子。”
互相对立的规范会把不同种类的问题看成是 合理或有意义的。关于燃素的重量的问题对 于主张燃素理论的科学家是重要的,对于拉 瓦锡却是无意义的。不同的规范也包含着各 不相同、互相不相容的标准。没有原因的运 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荒诞不经的,在牛顿 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现代微观物理学中有 不少可描述的现象包含着不确定性,这种不 确定性在牛顿纲领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经过十五年的潜心研究,库恩于1962年出版了一 本仅10万言的小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 称《结构》),就是这么一本小部头的学术专著却 成就了一部划时代的名篇。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 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结构》出版之 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 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 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 史学派”时期。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 刻革命。同时还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 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 响,同时引起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新标准范式代替旧标准范式标准的不可通约性每一种标准都会把世界看成是由各种不同种类的东西构成的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认为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不可败坏永不变化的月上区和容易破坏的不断变化的地区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库恩简介
托马斯· 塞缪尔· 库恩(1922-1996)1922年7月 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的一个殷 实的实业家家里。库恩于194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于哈佛大学物理系,并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库恩在哈佛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战 争后期作为文职人员服兵役,并受科学研究与开发 署委派赴欧洲。他分别于1946年和1949年获得哈 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位论文是关于理 论物理学的。从1948年到1956年,他在哈佛大学 从事各种职位的工作,直到提升为普通教育学和科 学史专业的助理教授。他于1956年受聘于贝克莱 加州大学,并于1961年成为该校科学史专业的正 教授。
科学革命的结构
5
3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我 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学习和工 作的启示
其次,不可通约性提醒我们, 要勇于接受和适应新的观点和 方法,以不断推动个人的学习 和成长
首先,范式的概念提示我们, 在解决问题或进行创新时,需 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假 设作为指导
深入分析
4. 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库恩将科学发展分为 两种状态:常态科学 和非常态科学。在常 态科学阶段,科学家 们主要在既定的范式 下进行研究,解决范 式内的问题。而在非 常态科学阶段,由于 范式的转变,科学家 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挑战和机遇
3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我认为,《科学革命的
结构》为我们理解科学
最后,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的划分提示我们,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改变思路 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5
结论与总结
结论与总结
1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它为我 们理解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深入剖析范式、不可通约性、解释与预言以及常态科学与非常 态科学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价值
目录
-
1 背景介绍 2 深入分析 3 个人观点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5 结论与总结
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托 马斯·库恩(Thomas Kuhn),他 通过深入剖析科学发展的历史,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革命结 构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自问世以 来,便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本次读书报告会中,我们将 一起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中的核心观点、影响及对我们 的启示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作者托马斯·库恩通过对科学史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科学革命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科学革命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深远影响。
首先,书中对科学革命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库恩指出,科学革命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理论创新,而是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从一个旧的科学范式向一个新的范式的转变。
这种范式转换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经历了多次危机和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会引发科学界的混乱和分裂,最终形成新的科学体系。
这种范式转换的过程,不仅影响了科学领域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其次,书中对科学革命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冲突。
在科学范式转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陷入困境和僵局,无法解决新的科学问题,直到出现了一位“危机解决者”,才能突破旧有的思维桎梏,开启新的科学时代。
这种危机解决者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场科学革命,带来了对科学范式的重大改变和革新。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科学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科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文明的进步。
同时,科学革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科技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人类需要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著作,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和分析,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对科学革命的新理解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适合科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探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最新《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 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一一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科学史名著
科学史名著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科学史经典的书籍:1. 《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这本书对科学革命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提出了“范式转换”的概念,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 《大自然的哲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这本书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讲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达尔文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这本书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对生物学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
4. 《科学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 史蒂文·谢韦尔(Steven Shapin):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16世纪和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介绍了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对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5. 《百科全书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 - 卢梭(Montesquieu): 这本书探讨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问题,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对现代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结构主义的诞生》(The Birth of the Clinic) -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这本书探讨了现代医学和医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医学史和医学哲学有重要影响。
这些书籍不仅是科学史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对科学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著作。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一、解读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范式) (科学革命) 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
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
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
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夏佩尔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回顾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
总的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指范式的转化和更替。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一个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
(2)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常规科学时期就开始了。
“常规科学”就是按照常规或者说按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
“常规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
其任务主要是搜集观察和实验资料,进行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所谓难题是范式可以规定肯定有解的问题。
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批判或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范式”遇到反常时,他会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成为预期的结果为之。
(3)科学危机时期:当反常愈积愈多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危机时期。
这时人们对范式的信念开始动摇,涌现各种竞争的理论,集体成员因失去共同的信念而分裂,引起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4)科学革命时期:所谓革命实质上就是新旧范式的替换,即科学共同体除去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常、重新概念化的过程。
科学危机在这时结束。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改变。
(5)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整个科学史遵循着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向前发展。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01
范式论的内在含义
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家集团)在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共 同恪守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为他们学科发 展的共同方向。
范式不是科学家们共同认识世界的结果,不是认识论 意义上的知识体系,仅仅是因为科学家集团的成员由于 接受共同的教育和训练,以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基本方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致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 的一种共同的信念。即相信他们所使用的理论、观点、 方法是解决该学科一切疑难的钥匙,从而形成该学科的 范式。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比较符 合于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也 符合于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 的规律。
但是,库恩把范式只理解为一种心 理信念,是主观、片面的
02 优点与局限
03 历史意义
20世纪之前的科学观问题研究主要围绕 “逻辑经验主义”展开, 包括“可证实”与 “可证伪”等一系列观点。库恩库恩的科学 发展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摆脱了逻辑经验 主义的困扰, 融入了历史、科学和社会的外 在要素, 使得核心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例如: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哥白尼以后天
文学家集团的范式,这一范式不仅为 他们规定了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提供了考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型或 框架,而且还为当时天文学的发展规 定了方向
。“范式” 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它建立 在重大理论成就基础上,能为以后 的 科学研究工作和科学共同体成员 提供一种把握研 究对象的概念框架。 (2)它隐含着理论所要求的世界观。 决定某种自 然图像以及某种价值标 准,形成不同的形式系统 或符号系 统,同时也决定着共同体成员的某 种 形而上学信念即他们的自然观和 世界观。 (3)它是得到一定科学共 同体一致赞同的,是其成 员共同持 有的信念。范式是一个包括各种科 学、 哲学、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哲学著作,主要内容围绕着“科学革命的本质”这一核心内容,并通过对“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危机”等概念的阐释,使人在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得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革命来进行的”这一结论。
本文主要围绕对“范式”的理解展开,并通过分析“范式”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来说明为何要以“范式”作为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的引入。
一、“范式”是什么?“范式”一词贯穿全书,库恩在书中首先便提到了他对范式的理解,即范式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这些著作或理论取得的成就能够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二是这些成就还给这些拥护者留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但凡拥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便可以被称为范式。
书中对范式的阐释很多,例如“范式是科学家观察自然的向导,是他们从事研究的依据”、“范式是科学的构成要素”、“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范式是共有的范例”等等,但这些解释都只能说明范式的某个方面,要理解范式的含义还需要分析范式是如何产生的。
在一个新的范式产生之前有一个“前范式时期”,库恩对这一时期的解释是“许多个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她们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组合成为我们所知道的科学”,这一时期存在着许多竞争着的学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从事科学研究,并企图以自己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去解读整个学科范围内的科学,但他们往往很难成功,因为不同学派所使用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都是不同的,在众多学派的竞争中,逐渐有一种理论胜出,为众多的科学家所接受,这些科学家开始以这一理论来研究和解读世界,这一胜出的理论便被称之为“范式”。
因此,范式可以说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它能领导整个学科内的科学家在共同的理论框架下、遵循共同的规则来进行科学研究。
正是有了被科学家广泛认同的范式,科学理论的精度和广度才能进一步提升,正如库恩所说“范式具有科学理论的推进器的作用”。
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品思想
作品思想
库恩认为,旧的历史观只是把历史视为一堆轶事和年表,旧的科学观只是把科学视为一堆现行课本中的事实、 理论和方法的总汇,这都是不符合历史与科学形态的真实轮廓的。因而,他主张应赋予科学的历史以一种规范的 含义,创立一种牵涉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哲学。基于这种观点,库恩提出了一个以“范式”理论为中心 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创作科学哲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05 出版信息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06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
该书中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 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科学革命”也已成为欧 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在该书中,库恩所阐述的范式理论的动态发展模式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进步, 因此该书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从某种意义上说,库 恩谋杀了逻辑经验论。事实上,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 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库恩在书中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 把以往貌似堆积无序的科学进展历史“建构”出一个结构、一个关于“范式”的结构,从而发现了“科学革命的 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在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 时代,其“范式”、“不可通约”的学说也为一般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启发。《科学革命的结构》先后以20多种语 言出版,发行了上百万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1-4章
1964 年,他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的派恩讲座教授,在此教席上一干便是十五年。1979 年
他回到波士顿,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自 1982 年起至
1991 年退休,他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勒讲座的哲学 教授,库恩是这个教席的第一任教授。退休后成为麻省理 工学院荣誉教授。1982 年曾获萨顿科学史奖章。他还获 得各大学和机构授予的荣誉学位,其中包括圣母大学、哥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解难题
常规科学的活动是一个解谜的活动,即 “无论在历史 上,还是在当代实验室内,这种活动似乎是强把自然界 塞进一个由范式提供的已经制成且相当坚实的盒子里。 ”简单说,常规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扩大已有范式的应 用范围、提高其精确性。
⑶规则:规则是将规范合理化而形成的一个共同的标
准。规范相对于规则具有“优先权”, 只要规范仍然可 靠,即使没有对合理化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根本没有想 过合理化问题,规范也能够发挥作用。
1946 年和 1949 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位论
文是关于理论物理学的。从 1948 年到 1956 年,他在哈佛大学从 事各种职位的工作,直到提升为普通教育学和科学史专业的助理教
授。他于 1956 年受聘于贝克莱加州大学,并于 1961 年成为该校
科学史专业的正教授。
库恩简介
②在这种典型的应用中,规范只有容许那些原则上可以 取而代之的事例重复出现才有作用。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 、有可能成功的预示。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 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是有启发性的 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 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潘多拉之盒
希腊神话有这么一则故事:宙斯企图毁灭人 类而创造了美丽少女潘多拉,她被诸神送到 人间,赠与埃波米修斯为妻,并给她一宝盒 随身携带,嘱勿打开。潘多拉好奇启盖,从 中飞出各种灾害、祸患和疾病的小妖,散布 大地,从此人类生活陷入无穷惨境。英国科 学哲学家拉维茨称库恩的科学观无异于“踢 开了潘多拉之盒的盖子。”
8
作为结构的理论
1导言 库恩认为传统的科学观,不论是归纳主义的还是证
伪主义的,都经不起历史证据的比较。库恩认为 应该使科学理论和他所理解的历史情况更加符合一
致,他的科学理论后来就是作为这样一种努力而发 展起来的革命性质,这里的革命意味着放弃一种理 论结构并代之以另一种不相容的理论结构。另一个 重要特点是,科学社会团体的社会学特征在库恩的 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库恩为一方,波普尔和拉 卡托斯为另一方的这两者之间,主要的分歧在于前 者强调社会学因素。
3
1964年,他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哲学和科 学史的派恩讲座教授,在此教席上一干便是十五年。 1079年他回到波士顿,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自 1082年起至1991年退休,他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洛 克菲勒讲座的哲学教授,库恩是这个教席的第一任 教授。退休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1982 年曾荣获萨顿科学史奖章。他还获得各大学和机构 授予的荣誉学位,其中包括圣母大学、哥伦比亚大 学、芝加哥大学、帕多瓦大学等。库恩因患支气管 和喉癌于1996年6月17日卒于麻省康桥家中,享 年73岁。
6
经过十五年的潜心研究,库恩于1962年出版了一 本仅10万言的小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 称《结构》),就是这么一本小部头的学术专著却 成就了一部划时代的名篇。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 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结构》出版之 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 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 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 史学派”时期。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 刻革命。同时还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 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 响,同时引起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论库恩的科学进步观
论库恩的科学进步观库恩(Thomas S. Kuhn)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著名的“科学范式”理论,重新定义了科学进步的概念。
库恩认为,科学进步并非一个线性的、逐渐累积的过程,而是通过“范式转变”来实现的。
在库恩看来,科学不是一直朝着真理的方向前进,而是以一种“范式”的形式进行发展。
范式是一种完整的学科框架,包含了科学家共同接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价值观。
科学家们在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新事实以及提出新的理论来推动科学的发展。
然而,库恩指出,范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在科学的历史中,经常会出现一种“范式破裂”的现象。
当一些新的事实或理论无法被现有的范式解释或解决时,科学家们开始怀疑旧的范式,并试图提出新的范式来取代它。
这个过程被库恩称为“范式转变”,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范式转变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科学家之间的争论和对立。
科学界往往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坚守旧范式的保守派,另一个是提出新范式的革新派。
他们之间进行理论争论和实验证实,最终才能决定新范式是否能够被接受和普遍应用。
范式转变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哥白尼关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理论。
哥白尼的理论与当时被广泛接受的地心说相悖,遭到了当时的科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随着更多的实验证据支持哥白尼的理论,科学界逐渐接受了这一新范式,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库恩的科学进步观对传统的“累积论”观点提出了挑战。
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积累新的知识和理论来实现的。
而库恩认为,科学进步是通过范式转变来实现的,每次转变都会改变科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并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库恩的科学进步观中,范式转变是一种革命性的、不可预测的过程。
它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性的决策,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科学进步并非一种线性的、目标明确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
总而言之,库恩的科学进步观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的科学革命名词解释
库恩的科学革命名词解释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重要转折点,而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被认为是对科学革命的独特解释。
本文将简要解释库恩的一些重要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革命的本质。
第一概念:范式范式是库恩用于描述科学思维模式的重要概念。
它可以理解为共同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实践规范等,指导科学家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
范式可以包括一系列共同接受的基本假设、术语和方法。
科学家们在确定范式后,将其作为思维的基石进行科学研究,并努力发展和完善范式。
第二概念:规范科学规范科学是科学革命发生前的一种状态。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基于已有的范式,进行正常的科学研究活动。
这种研究活动通常是积极的、紧密团结的,并且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精确地解释和验证范式下的理论。
规范科学的目标是通过积累证据、验证理论来推动范式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概念: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常常被描述为科学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
它是从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会带来深刻而全面的观念改变。
科学革命的发生通常是因为旧范式无法解释或解决新的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
科学革命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一场实质性的变革。
在科学革命中,科学家们开始对旧范式进行质疑,并寻求新的解释和理论。
第四概念:危机与突破科学革命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危机和突破。
当旧范式无法解释新的观测现象时,科学界陷入了危机。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质疑范式的有效性,并寻求新的解释。
突破通常是由具有创新思维和观察力的科学家或科学团队实现的,他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范式,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现象。
第五概念:科学历史的非连续性库恩认为,科学历史的发展是非连续的。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渐进的过程,而是通过科学革命这样的非连续跳跃来实现的。
科学革命将科学从一个范式转变到另一个范式,打破了科学研究的惯性和正常发展。
因此,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规范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由一些非常一般的形而上学原则所 组成,这些原则对规范内的工作起指导作用。 在整个十九世纪,支配着牛顿规范的,大致是像这样规定的一 种假定:“应该把整个物理世界解释为按照牛顿运动定律在各 种力的影响下运转着的机械系统,”而十七世纪笛卡尔的纲领 则包括这个原则:“虚空是没有的,物质的宇宙是一台大钟, 其中所有的力都表现为推力。” 4、所有的规范都包含一些非常一般的方法论规定如:“认真 努力使他们的规范与自然匹配,”或是“把使规范与自然匹配 的努力的失败看成是严重的问题。”
所以,当某一规范和另一规范竞争的时候之所以没 有任何逻辑上让人非信不可的论据,能够使有理性 的科学家不得不放弃一种而选择另一种,是有着不 少彼此密切相关的原因的。没有科学家必须用来评 判规范的价值或前途的单一准则,而且,彼此竞争 的纲领的支持者各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甚至以不同 的方式看待世界。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世界。对立规 范的支持者之间的论证和讨论的目的应该是说服而 不是强迫。引起一场科学革命的,不是个别科学家, 而是作为整体的有关科学团体,放弃某一规范和采 纳另一规范。
潘多拉之盒
希腊神话有这么一则故事:宙斯企图毁灭人 类而创造了美丽少女潘多拉,她被诸神送到 人间,赠与埃波米修斯为妻,并给她一宝盒 随身携带,嘱勿打开。潘多拉好奇启盖,从 中飞出各种灾害、祸患和疾病的小妖,散布 大地,从此人类生活陷入无穷惨境。英国科 学哲学家拉维茨称库恩的科学观无异于“踢 开了潘多拉之盒的盖子。”
库恩关于一门科学如何进步的图景可以概括为下 列开放的图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 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在一门科学形成以前的杂乱无章和五花八门的活动,在某一规 范得到某一科学团体的坚持时,终于变成为结构、有方向的事 业。构成一种规范的是:某一特定科学团体所采纳的、一般性 的理论假定和应用这些假定的定律和技术。在一种规范内工作 的人们,不论这种规范是牛顿的力学、波动化学、分析化学或 是别的什么,都是在从事库恩所说的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家将 在他们为了解释和适应实验结果所揭示的实在世界某些有关方 面的情况二进行的努力中,阐明和发展规范。在这样做的时候, 他们会不可避免地经历困难。遇到明显的证伪。如果对这一类 困难失去了控制,危机状态就发展起来。危机的解决,发生在 全新的规范出现并吸引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忠诚直到原先那个破 绽百出的规范终于被放弃的时候,不连续的变化构成一次科学 革命。新的规范,充满了希望而不是被显然无法克服的困难所 困扰的规范,现在指引着新的常规科学活动的进行,直到它陷 入严重的麻烦,导致一场带来新的革命的新的危机。
规范
1、规范包括基本定律、和把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 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形成牛顿规范的一部分,而麦 克斯韦的方程式则形成了经典电磁理论规范的一部 分。规范也就包括把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 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例如,牛顿的规范将包括把 牛顿的各种定律应用到行星运行、钟摆、台球冲撞 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现象上去的方法。 2、仪器的制造、使用及其使用技术 牛顿的规范应用于天文学,包括各种合格的望远镜 的使用,以及使用望远镜的技术,和对望远镜收集 的资料加以校正的各种技术。
作为结构的理论
1导言 库恩认为传统的科学观,不论是归纳主义的还是证 伪主义的,都经不起历史证据的比较。库恩认为 应该使科学理论和他所理解的历史情况更加符合一 致,他的科学理论后来就是作为这样一种努力而发 展起来的革命性质,这里的革命意味着放弃一种理 论结构并代之以另一种不相容的理论结构。另一个 重要特点是,科学社会团体的社会学特征在库恩的 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库恩为一方,波普尔和拉 卡托斯为另一方的这两者之间,主要的分歧在于前 者强调社会学因素。
2.规范与常规科学
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单一的一种规范所支配 的。规范为在它所支配的科学内合理的工作 规定标准。它协调并且指导在这规范内工作 的一群常规科学家“解决难题”活动。根据 库恩的观点,在一个能够维持常规科学传统 的规范的存在,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特征。 牛顿力学、波动光学和经典电磁学全部曾经 构成为也许仍然构成为规范,因而有资格被 称为科学。大部分现代科学缺乏规范,因而 也就没有资格被认为科学。
规范的不可通约性
每一种规范都会把世界看成是由各种不同种类的东 西构成的,亚里士多德的规范认为,宇宙分为两个 截然不同的领域,不可败坏、永不变化的月上区和 容易破坏的、不断变化的地区。后来的规范认为整 个宇宙都是由相同的几种物质构成的。拉瓦锡以前 的化学包含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世界上有一种叫 做燃素的东西会在物质燃烧时被释放出来。拉瓦锡 的新的规范却认为并没有燃素这样的东西,而氧这 种气体却是存在的,并且在燃烧中起着十分不同的 作用。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包含一种占据着所有空 间的以太,而爱因斯坦对电磁理论的根本改造却消 除了以太。
3.危机和革命
危机:大量的反常出现时危机就到来了,常规科学家满怀信心 地在某一规范所规定的界限明确的领域内工作。规范向他提出 一系列明确的问题以及他相信对于解决那些问题是恰当的方法。 如果他为了任何一次未能解决某个问题的失败而抱怨规范,他 将会像木匠抱怨自己的工具一样受到指责。尽管如此,失败还 是会遇到,这样一次次的失败终于达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以 致对规范构成了一次严重危机并使这一规范完全不相容的另 一规范所代替。危机的严重性将由于对立的规范的出现而深化。 新的规范将和旧的非常不同而且互不相容。根本的分歧是各种 各样的。 革命:新(规范)范式代替旧(规范)范式
互相对立的规范会把不同种类的问题看成是 合理或有意义的。关于燃素的重量的问题对 于主张燃素理论的科学家是重要的,对于拉 瓦锡却是无意义的。不同的规范也包含着各 不相同、互相不相容的标准。没有原因的运 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荒诞不经的,在牛顿 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现代微观物理学中有 不少可描述的现象包含着不确定性,这种不 确定性在牛顿纲领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哥白尼革命》强调指出这场革命是科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代 表。哥白尼在其日心说中表明的观点与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传 统密不可分。库恩在该书的序言中说:“革命集中在天文学内, 不坚实地把握行星天文学工具的资料和概念,革命的本质、时 机和原因就难以理解。)因而,库恩特别注重天文学观察与概 念之间的关系。此外,他还关注哥白尼时代对天文学产生影响 的其它因素,包括哲学体系、宗教体系和世俗政治的影响。天 文学革命正是在这种内外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才得以爆发。因此, 天文学革命的多元结构和革命的多元性以及那些非天文学的信 念均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库恩的《哥白尼革命》一书已经 孕育了他的核心概念——范式——的思想。
常规科学
库恩把常规科学描绘成按照某一规范的规则进行的 解决难题的活动。而难题具有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 性质。 例如,在牛顿规范内,典型的理论难题包括为处理 处于一个以上引力影响下的行星运动问题设计数学 技术,以及为把牛顿定律应用于流体而发展适当的 假定。实验难题包括改进望远镜观测的精确度,以 及发展能够可靠测量引力常数的实验技术。常规科 学家必须必须预先假定,规范为在规范内出现的问 题提供解决的手段,解决某一难题的失败,被看成 是科学家的失败而不是规范的缺陷。无法解决的难 题,被看成是反常而不是规范的证伪。
1964年,他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哲学和科 学史的派恩讲座教授,在此教席上一干便是十五年。 1079年他回到波士顿,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自 1082年起至1991年退休,他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洛 克菲勒讲座的哲学教授,库恩是这个教席的第一任 教授。退休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1982 年曾荣获萨顿科学史奖章。他还获得各大学和机构 授予的荣誉学位,其中包括圣母大学、哥伦比亚大 学、芝加哥大学、帕多瓦大学等。库恩因患支气管 和喉癌于1996年6月17日卒于麻省康桥家中,享 年73岁。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库恩简介
托马斯· 塞缪尔· 库恩(1922-1996)1922年7月 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的一个殷 实的实业家家里。库恩于194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于哈佛大学物理系,并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库恩在哈佛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战 争后期作为文职人员服兵役,并受科学研究与开发 署委派赴欧洲。他分别于1946年和1949年获得哈 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位论文是关于理 论物理学的。从1948年到1956年,他在哈佛大学 从事各种职位的工作,直到提升为普通教育学和科 学史专业的助理教授。他于1956年受聘于贝克莱 加州大学,并于1961年成为该校科学史专业的正 教授。
库恩一生共出版过五部学术专著和许多论文。他的 主要著作包括: 1. 《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1957 2.《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 3.《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 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1977 4.《黑体理论与量子的不连续性》Black-Body Theory and the Quantum Discontinuity, 1978
经过十五年的潜心研究,库恩于1962年出版了一 本仅10万言的小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 称《结构》),就是这么一本小部头的学术专著却 成就了一部划时代的名篇。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 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结构》出版之 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 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 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 史学派”时期。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 刻革命。同时还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 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 响,同时引起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科学家对世界某一特定方面的看法,是受他 在其中工作的那种规范指导的。库恩论证说, 在某种意义上,互相对立的规范的支持者, “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