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在博物馆文化的融通——学习张謇博物馆思想一得
张謇纪念馆观后感
张謇纪念馆观后感张謇纪念馆观后感一、引言张謇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者张謇而建立的博物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
在这次观展中,我深受触动,对张謇的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爱国精神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
二、展厅一:生平事迹张謇纪念馆的第一个展厅主要介绍了张謇的生平事迹。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在改革开放、国家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厅中展示了他的生平照片、著作、手迹等,通过文字和图片的说明,生动地展示了他的个人成就以及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三、展厅二:思想理念第二个展厅主要介绍了张謇的思想理念。
他坚持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提倡自由贸易和私有制,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展厅中的展品和文字说明,详细地展示了他的思想观点和对经济发展的思考,让人受益匪浅。
四、展厅三:政治成就第三个展厅主要介绍了张謇在政治方面的成就。
他曾担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参政院学政等职务,在国家政治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展厅中的文字解说和图片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政治方面的合作与努力,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展厅四:爱国情怀第四个展厅主要介绍了张謇的爱国情怀。
他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改革和繁荣不断努力奋斗,始终抱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展厅中的展品和文字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深深打动了我。
附录:附件一:张謇纪念馆观展照片附件二:张謇相关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内阁总理大臣:指中国清朝中央的最高职务,负责主持内阁会议并领导工作。
2·参政院学政:指中国清朝末年设立的一个机构,由各省的知府、通判和知县担任,负责协助地方制定政策和实施改革。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体会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体会
参观博物馆是一次独特的体验,不仅能够让人对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体会:
1. 历史的沉淀与传承: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展示各种历史文物和文化艺术品,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传承。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了解先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体验不同时代的风貌和风格。
2. 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能够开阔视野,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3. 知识的获取与启发:博物馆是学习与知识的宝库,无论是历史、艺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领域的展览,都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和见解。
在博物馆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展览品和标本了解知识,还可以通过导览解说、讲座等活动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4.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许多博物馆致力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倡导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理念。
通过展示可再生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的实践案例等,博物馆能够引导公众关注环保问题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5. 情感的共鸣与反思:博物馆中的展品往往能够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让我们对历史和人类的命运有更深入的思考。
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和文物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坚韧,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之,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愉悦和充实的体验,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激发智慧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我鼓励每个人都去参观博物馆,发掘无限的学习和思考的乐趣。
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观后感
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里,我走进了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这一遭游历,让我仿佛穿越了时光,亲身感受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刚踏入那扇门,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眼前的建筑并非那种华丽到让人目眩的风格,而是透着一种内敛的大气,就像张謇本人一样,低调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
故居的院子很大,地面是由青石板铺就的,石板上有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一些地方微微凹陷,仿佛在诉说着过去无数人在这里走过的故事。
院子里种着几棵树,其中一棵老槐树尤其引人注目。
它的树干粗壮,得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皮粗糙得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着,仿佛是在拥抱这片天空。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微风拂过,光斑就像调皮的小精灵一样跳跃着。
走进屋内,陈列的物品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却用自己的存在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张謇用过的书桌,看上去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奢华的装饰,就是一块厚实的木板加上四条粗壮的桌腿。
但你仔细看,就能发现桌面上有一些浅浅的划痕,也许是张謇在奋笔疾书时留下的。
还有那把椅子,椅背已经被磨得光滑,想必是他长时间坐在上面思考问题,才留下了这样的印记。
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张謇不同时期的模样。
有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也有中年时沉稳坚定的神态。
从这些照片里,我仿佛看到了他为了事业奔波忙碌的身影。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执着和坚定,那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在一个角落里,摆放着张謇的一些手稿。
那字迹工整而有力,一笔一划都透露出他的认真和专注。
我凑近去看,发现上面的文字密密麻麻,都是他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和规划。
有的地方还做了修改,涂改的痕迹让我感受到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斟酌。
继续往里走,是张謇的卧室。
房间不大,布置得很简单。
一张床,一个衣柜,再加上一个小小的梳妆台,就是全部的家具了。
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干净整洁。
我不禁想,在无数个疲惫的夜晚,张謇是不是就在这张床上短暂地休息,然后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就是窗户上的雕花。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启示
参观博物馆的感悟与启示参观博物馆是一次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旅程,让我收获颇丰。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博物馆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感悟。
首先,参观博物馆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我们可以了解和回顾过去的人文景观、社会制度、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记忆,它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理解人类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观博物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还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和艺术品让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传世之作,无论是古代文明的艺术品还是现代艺术的杰作,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作品展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观察和欣赏它们,我们不仅可以享受美的艺术感受,还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此外,参观博物馆还让我认识到科学的伟大和进步的重要性。
很多博物馆中都有科技展区,展示了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科学的成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科学的伟大和其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参观博物馆也让我明白,要想实现社会进步,人类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的真理,不断创新和发展。
此外,参观博物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博物馆作为文物和艺术品的收藏、保护和展示机构,起到了宝贵的承载历史记忆的作用。
然而,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看到了许多文物因为年代久远、天灾人祸等原因所带来的破损和退色。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参观博物馆给了我许多关于历史、文化、科学和文物保护的启示。
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通过关注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我感受到了文物和艺术品的魅力,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认识到了科学的伟大和进步的重要性,要想实现社会进步必须追求科学的真理;我也深刻领悟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瑰宝。
初二游记走进张謇纪念馆作文
走进张謇纪念馆作文张謇是一部史诗,是一首战歌,是一方基石,是一股激流……10月27日上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张謇纪念馆,去了解一位伟人的成长足迹,去聆听一位伟人的爱国心声,去感受一位伟人的救国情怀。
走进张謇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清式的门楼。
门楼顶部刻有“张謇纪念馆”的匾额,门前有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把守着,使我感受到张謇纪念馆是庄严神圣的。
跨进大门,迎面而立的照壁上有这样一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几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光。
张謇的一生见证了这句话的真谛。
穿过照壁,只见院子里的参天古木——银杏树,枝繁叶茂,古树的腰很粗,起码有五六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围住。
接着,我们走进了绿树掩映的张謇纪念馆,一座青砖白缝,面积约为20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
大厅既有民族风元素又有欧式风格,是根据张謇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汲取西方先进文化这一人物特征量身设计的,大厅中央屹立着张謇的半身铜像,只见张謇身着西装,戴着领结,两眼深情地凝视着远方,仿佛在思索着实业救国的宏伟大计。
张謇纪念馆内的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为我们讲述着张謇这位为我国工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奇人物。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张謇夜读三更的故事,不禁想:成功之花,人们只会惊异它现时的明艳,但是却不知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汗水,这句话像火花一样闪耀在我心间,成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张謇夜读三更,日复一日,发愤图强。
终于用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用汗水浇开了成功之花,登上了科举的巅峰!张謇一生共创办了4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数字,张謇一生孜孜不倦,他的面目因历史的淘洗更加清晰、鲜活,他的救国情怀永远激励人心!。
张骞故里的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张謇故居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謇纪念馆坐落于海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它曾令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今天,我们就坏着崇敬的心情去张謇故居参观。
来到张謇故居门口,我们首先看到一-对雄狮卧在两边,他们昂首挺胸,像是在保卫纪念馆,预防坏人入侵。
走进纪念馆门口,我们看到一尊张謇塑像,塑像是由黑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巨大又坚固。
在看塑像的脸,它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仿佛在考虑天下大事;它面带微笑,仿佛又在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发展而感到自豪。
塑像背景节选了张謇的日记,他的字苍劲有力,从容稳健,其内容则是讲述了他与赵菊泉,翁同穌两位老师的师生情谊。
在张謇塑旁,还有一首诗,诗中有一句话令我深受感动,书生何时出门去,其余努力志四方。
这句诗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要努力学习,要有远大理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一生。
参观张謇沈寿活动小结
参观张謇、沈寿博物馆活动小结九月二十七日上午,结合“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教育活动,南通虹桥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迎着秋日的凉爽,兴趣盎然的来到张謇、沈寿博物馆参观。
首先参观的是沈寿博物馆。
沈寿博物馆座落在南濠河北岸,有一条林荫小道。
小朋友慢步于河岸的林荫道上,凝视濠河的波光,用心感受着濠河的历史,濠河的神奇,濠河的美丽,这是一条文化氛围浓重的河,河水轻盈流淌,成就了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恒久。
小朋友随老师前行至小道中段,看到面对濠河有一个八角形大门,门楣上镌有“绣园”二字。
进门后,是一座面向濠河的青砖小瓦、红漆门窗的两层楼建筑。
这就是“沈寿艺术馆”。
小朋友走进小院,看到了爬墙虎、竹丛、盆景……使得不大的小院幽静怡然. 由邹家华亲笔题写的“沈寿艺术馆”匾额高悬于门厅之上。
老师边走边介绍馆内的概况:门厅内是沈寿半塑像,面庞清秀,庄严文静,给人以亲切之感,在胸襟上还塑有一枚奖章,象征她曾经的成就与辉煌,小朋友一起向沈寿奶奶鞠躬问好。
向右转沿着东侧的木楼梯一级一级地响上去,摸着扶手的时候,似乎有温暖要蔓延开来。
上了二楼,是一条长长的游廊,红色的梁柱,红色的门窗。
进入游廊的第一个门,就是陈列室,陈列室整个东边的墙壁都是关于沈寿的生平介绍。
小朋友欣赏着这些美妙绝伦的刺绣,嘴里不时发出感叹的声音——好美呀!出得绣园,天气晴朗,濠河两岸风光正好,愉悦地向张謇博物馆走去。
忽然我们看见在秀竹掩映中,简洁高雅的沈寿像隐在竹间,韵味丛生。
此像不在“绣园”里,却在这院外临着濠河水。
小朋友开心的喊了起来“看、沈寿奶奶”小朋友都聚拢过去与沈寿奶奶抱一抱、亲一亲,老师则乘此机会给小朋友拍照留念。
小朋友边走边看,一路来到了张謇博物馆。
只见两头石狮守在门口的左右两边,走进去,就看到了张謇的半身铜像,走在其间小朋友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
上下两个展厅记录了张謇的一生,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来之不易的文物,从它们身上我们似乎能穿越时间,回到张謇先生曾生活过的年代,随着他的脚步一同行走。
张骞纪念馆观后感400字
参观张骞纪念馆有感
我们来到位于城固县的张骞纪念馆,拜访先哲历史,感受古人创新精神的同时,不由心生敬意。
张骞能够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道路向“丝路”沿途各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并把中华文化宣扬出去,为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值得每一位供销人员学习。
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
即使被匈奴困住十年之久,也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拿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气概,打通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要塞。
张骞被困在匈奴的十年中,没有自我放弃,而是凭借超人的毅力站了起来,收集了大量与匈奴相关的地理布局、资源分布和主要兵力等重要信息资料,为汉军最后降服匈奴、开疆拓土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是具备扎实的作战技能,才使得他重振旗鼓,创造伟大壮举。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名垂青史的“丝绸之路”,这前无古人、敢为人先的伟大壮举,得益于一步一个脚印、善始善终的努力。
作为供销系统人员,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坚持艰苦、锲而不舍的“老黄牛”精神。
张謇纪念馆作文范文
张謇纪念馆作文范文4月6号我们在麒麟镇政府的组织下参观了张謇纪念馆,我们参观了馆内每个展区,回顾了张謇波澜壮阔的一生。
纪念馆内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办纺织厂,酒厂的张謇,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办过照相馆,支持水利建设的张謇,张謇的一生中基本上能想到的行业都涉及了,真正是身体力行着“实业救国”的精神。
参观了张謇纪念馆让我想到,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张謇最伟大意义,莫过于其博大精深的实业、教育、公益思想及其价值观,首先张謇先生的人生历练,值得我们体会。
张謇先生的成长史,对于我们的成才之路具有标杆作用。
在浮躁之气盛行的今天,张謇的历练,无疑对我们的治学、生活和工作有着榜样的力量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其次,张謇先生的人品德行,值得我们效仿。
张謇先生不畏权势,一身傲骨,但又不恃才傲物,尊师敬友,对朋友肝胆相照,对民生百般体恤,对知音坚定不渝,对小人巧于应付。
这些处世之道,对“学会做人”作为必修项目的我们而言,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深邃而独特,尤其是“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学理念日久弥新,其所提出的一系列诸如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技能培训要旨、产学合作路径以及校训、教规等,即使在今天仍然令人信服。
最后,张謇先生的精神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张謇先生的公益思想、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运筹帷幄的睿智眼光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张謇先生的创业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艰苦奋斗史,其中的每一页,都是用智慧、感情、毅力、勇气和责任“混合”写成。
作为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我们要深入张謇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这位开中国民族工业之先河,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贡献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学习,以锲而不舍、水滴穿石的精神,系统深入地读书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以便更好得服务于农村,扎根于农村。
学习张謇精神必须要善思。
参观张謇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张謇纪念馆观后感一次我偶然机会,我去参观了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张謇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张謇而建立的。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张謇的贡献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謇,字伯驹,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生于1837年,死于1909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实行宪政的倡导者之一。
他积极参与反对洋务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发展经济。
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张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纪念馆时,我首先被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吸引了。
纪念馆内的展览生动地展示了张謇的一生和他的时代背景。
我看到了他的个人照片、手稿、信件等珍贵的文物,这些无声的见证着他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历程。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受张謇的言行和思想所感动。
他提倡科学和民主教育,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和提倡科学教育,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积极的精神让我深思,教育确实是塑造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张謇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提倡宪政和民主。
他坚信通过实行宪政,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关键作用。
他努力争取权利和自由,为当时弱势群体争取社会地位的提高,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这种为人民谋福祉的政治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完纪念馆后,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张謇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和行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带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目标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
作为一个中国人,参观张謇纪念馆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了解张謇的故事,我也更加自豪和自信。
他的事迹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和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参观张謇纪念馆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使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心得
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心得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心得(精选8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心得篇1星期天,阳光明媚,老师带着我们去张謇纪念馆。
一进大门,我就看到通道右侧的一块石牌。
沿着通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张謇奋斗追求的一生及其逝世后80年的世事沧桑,印证了这句话的真谛。
走出张公祠堂向北,屹立于眼前的建筑就是张謇纪念馆的展示大楼。
张謇5岁起私塾读书,他学习十分自觉刻苦,小小年纪就坚持夜读,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夏天蚊虫叮咬,就把两脚放在坛子里躲避蚊虫,不到三更不睡觉。
到十一岁时,张謇已经读完《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籍。
在众多的图片中,张謇最后一张工作照片特别感人。
清代末年,长江下游深泓北移,造成通州江岸大面积倒,大-片田化为乌有。
为此,张謇以私资聘请荷兰、瑞典、英国、比利时等著名水利专家勘察江堤,制定保坍方案,并于1911年成立保坍会,张謇自任保坍会会长。
经过十多年努力,筑建18座,使沿江岸线趋于稳。
1926年8月一日,已感身体不适的张謇仍冒着酷暑与工程师一起到保坍工程现场视察,终因劳累过度身体不支而病倒。
23天后的8月24日中午,张謇病逝。
张謇为了国计民生的确已经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謇纪念馆。
参观张謇纪念馆后的个人心得篇24月6号我们在麒麟镇政府的组织下参观了张謇纪念馆,我们参观了馆内每个展区,回顾了张謇波澜壮阔的一生。
纪念馆内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办纺织厂,酒厂的张謇,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办过照相馆,支持水利建设的张謇,张謇的一生中基本上能想到的行业都涉及了,真正是身体力行着“实业救国”的精神。
海门常乐张謇纪念馆作文
海门常乐张謇纪念馆作文哎,今天我跟朋友们一块儿去了海门常乐张謇纪念馆。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只是个摆设,谁知道真是个宝藏地儿!一到纪念馆,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哇,这儿真不简单!大门口那座雕像立得笔直,好像在说:“欢迎,咱们开始探索张謇的传奇吧!” 朋友小李一边拍照一边嘴里嘀咕:“哎呀,这雕像的表情真像我上大学时的老师,严肃得让人有点小紧张。
”我们进了馆,里面的展览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准备的。
墙上挂着的那些老照片,讲述着张謇的生平故事。
小张一边看一边问我:“这张照片上的人是不是就是张謇呀?” 我笑着说:“你看看那背景,那个老爷车,绝对是当年豪华款的!” 小张翻了个白眼:“你这调侃也太过分了。
”咱们继续逛,走到一个展柜前,里面展示的是张謇当年用过的东西,像什么老笔记本啊、书信啊。
小李凑过去认真看了看,然后对我说:“这笔记本看起来好古老,能不能拿出来翻翻看看里面有什么?” 我们哈哈一笑,没忍住揶揄他:“你还真是好奇宝宝,万一里面写的是‘今天吃了碗面’怎么办?” 大家笑成一团。
不过,说真的,这些展品背后都藏着故事。
像那些张謇亲自写的信件,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他的心路历程。
小张在那儿看得特别入迷,像是被故事吸引住了。
他兴奋地跟我们分享:“你们看,这封信写得真好,感情真挚,真不愧是个大人物!”看着这些历史遗物,我不禁感叹,张謇不仅在商界和教育界有了不起的成就,他对家乡的贡献也是深远的。
记得馆里还专门有一块展板讲述张謇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修建学校、发展工厂。
他那种“为民请命”的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
离馆时,我们都意犹未尽。
小李挠挠头说:“这纪念馆真是开眼界了,我还以为历史展览就只是摆摆样子,结果这里的内容真是有深度!” 小张笑了:“是啊,而且这儿的工作人员也特别热情,随便问个问题,他们都会详细讲解。
”我们走出馆门,大家都觉得收获满满。
站在纪念馆外面,看着那座雕像,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张謇当年风风火火的身影。
博物馆思想感悟心得体会
博物馆思想感悟心得体会博物馆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不同文化与思想的桥梁。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获得心灵的启迪。
首先,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
走进博物馆,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每一件展品,无论是古代的陶器、青铜器,还是书画、雕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
通过这些展品,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风俗以及科技发展等,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博物馆是文化的传承者。
每一件展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博物馆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它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再者,博物馆是艺术的欣赏者。
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艺术家们心血的结晶,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同时,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传达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此外,博物馆是思想的启迪者。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更能够引发对人生、社会、自然等的思考。
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思考的起点,它们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类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艺术创作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种思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感悟生活,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提升。
最后,博物馆是教育的实践者。
博物馆通过展示和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等的平台。
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更能够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观博物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启发
参观博物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启发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历史文明和文化遗产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启发。
参观博物馆不仅可以提供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与展品的互动和观察,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智慧,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博物馆中蕴含的智慧和启发。
第一部分:历史的智慧人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博物馆则像是历史的宝库,给予我们深入了解过去的机会。
参观博物馆,我们可以通过文物文献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比如,在中国的博物馆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古代科技的展品,如古代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
这些发明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更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感受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展品,我们明白科技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无数的试错和努力才取得的成果。
这种历史的智慧也可以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加珍惜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部分:艺术的启发博物馆中的艺术品是一种无声的启发。
参观艺术展览,我们可以欣赏到旷世名畫和雕塑作品,感受到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艺术作品不仅可以给予我们美的享受,更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绘画的构图、色彩运用以及雕塑的形态,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艺术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这种艺术的启发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绘画的构图技巧,或者通过观赏思考了解如何运用色彩搭配来进行家居装饰等等。
艺术的启发使我们能够更加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审美能力,更加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第三部分:文化的传承博物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习俗。
比如,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赏传统服饰、器物和艺术品等,了解到不同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俗。
这种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触摸张謇的博物馆事业——读张謇《营博物苑诗》
触摸张謇的博物馆事业——读张謇《营博物苑诗》发表时间:2020-08-13T06:40:52.42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6期作者:俞佳敏[导读] 在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的那位实业教育家——张謇,以他独特的文化创见开拓中国近代博览事业所付出的一切。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摘要:矗立于古城通州、濠河之滨的南通博物苑,自建成之日起,便是张謇先生对通城一方故土的留念之作。
百年回眸,先生对博物馆的精到论述,成为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石,而江苏南通,也因先生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推动了南通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江海之滨千年的文化内蕴,孕育着紫琅山下朗朗书声。
曾有赋曰:“千载通城名近世,百年博苑益辉煌。
物华天产观珍宝,地域人文赏瑰章。
舒展古今研读卷,打开内外认知窗。
张公首创匠心见,启迪后人当自强。
”南通博物苑的前身是1905年张謇先生最初为南通所建的公共植物园,后将兴建中的园子规划为博物馆,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近日读到了张謇于1911年1月25日撰写的一首有关博物苑的诗,名为《营博物苑诗》,道出了他建博物苑后数年的内心感受:濠南花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年新。
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
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
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
琢磨此诗,头脑里浮现一幅画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望着自己身后一手打造的博物苑,沐着阳光,微风习习,风光景物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随着他的目光,位于濠河之滨的博物苑中新兴的事物联翩而生,与日俱增,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参观氛围和环境。
南通正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人们通过参观博物苑中不同历史时代的文物实物,从多角度去探索世间的奥秘,通过对实物的钻研,孕育南通人远大的胸襟。
张謇兴办中国博览事业的设想与实践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前半生为考功名、寒窗苦读数十载,“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后半生则创实业、办教育,以他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自身的实力,在中国近代社会最动荡、局势最不安稳的时代,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张謇的文化观及其博物馆事业
张謇的文化观及其博物馆事业陈卫平【摘要】张謇在上世纪初创建南通博物苑,其要旨是利用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博物馆文化形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强国富民理想.张謇提倡和普及结合科学与人文的大教育,融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于一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4)001【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张謇;文化观;博物馆【作者】陈卫平【作者单位】南通博物苑,江苏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38=52;D269.295.2本文试图从分析张謇建立和发展南通博物苑的实践和理论入手,从一个侧面去阐发张謇融通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基本思想。
虽然只是在西方近代文明发展以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才被赋予各自独立的意义,但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者一直以确定或不确定的形式分别存在,并且相互间经历了曲折的“分野”、“联姻”、“对峙”以及“联合”的过程。
博物馆是西方近代文明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行者张謇引进西方博物馆理念,在南通创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博物馆,率先发展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文化观及其独特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维新变法期间,包括张謇在内的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倡导在中国建立博物馆。
张謇在赴日本考察后,曾经上书建议清政府在首都设立合博物馆图书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进而推广到全国。
由于建议未被采纳,张謇决定身体力行,于1905年在家乡南通用私人的力量建立南通博物苑。
张謇创办博物馆的初衷,一是保护文物,二是辅益教育。
张謇认为“我国有历史以来,今四千余年矣。
其附丽于历史而可以资考证者,曰经籍,曰图绘,曰金石之属。
皇古迄今,不可胜计。
所以绵绵延延以不堕者,实由聚于上者,有朝廷之征求;聚于下者,有私家之搜辑”[1]273。
博物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博物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博物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博物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博物馆学习心得体会1晚上8点半,全年级200多人在图书馆门前集合。
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还有很多提了箱子。
这次去广州的只有三十多人,去西安的竟有浩浩荡荡有一百五十几人之多。
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去广州的同学先上了车,我们互相道别。
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校车里也是一片欢声笑语。
坐上T2,我们几乎占了两节车厢,感觉很亲切。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北方,又是去西安这座古城,心里的新鲜感就别提了。
虽说我们上车时已是晚上10点多,我丝毫没有倦意。
同学们都在讨论西安的景点和美食,也都没有睡觉的意思。
车厢里的其他人都向我们这帮学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到了下半夜,我在对西安的美好期盼中进入了梦乡。
26日中午,我们到达了中转站郑州。
经过几小时的修整,我们再次上路。
这次是慢车,又没有空调,坐在车里感觉不是很舒服。
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
向车窗外望去,大片的麦田丰收在望。
进入陕西境内,只在小学课本上看过的窑洞让我大开眼界。
不远处的夕阳把天空印染得格外美丽。
夜幕渐渐降临,远处的灯光时不时引发车厢内的欢呼和掌声。
我们离西安越来越近了。
晚上九点半,我们的终点站西安到了。
走出火车站,高达的城墙引入眼帘,彩灯把城墙点缀得格外漂亮。
紧接着,大家分批坐上通往临潼骊铁宾馆的汽车。
死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西安的美景。
他的热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好客。
在我们工作之前,兵马俑博物馆宣教部的王芸老师先给我们作了实习培训。
她先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缘分,更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多学习。
然后她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相关知识。
在培训最后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我们一共分成两组轮流工作,每个组工作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也有利于我们休息调整。
博物馆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博物馆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在博物馆参观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博物馆的独特魅
力和教育价值。
以下是我对此次参观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历史的生动呈现
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展览方式,生动地呈现了历史的发展
和变迁。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各个时期
的文物和艺术品。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过去
的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2. 研究的丰富资源
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座充满研究资源的宝库。
在博物馆中,我了解到了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文化。
展陈中的文字解说和相关资料,让我对各个领域的知识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和研究的动力。
博物馆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平台,让我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断研究和成长。
3. 文化交流的桥梁
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代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交流不同文
化的平台。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物和文
化艺术品,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通过与其他观众的交流和观
点的碰撞,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更加尊重和理解了
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博物馆参观研究是一种愉快而有益的体验,它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水平,还能增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希望以后能
有更多的机会参观不同的博物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世界。
> 注意: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张骞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张骞,西汉时期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和军事家,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为了深入了解张骞的历史贡献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我们一行人前往张骞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博物馆概况张骞博物馆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一座以张骞生平事迹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丰富,包括各类文物近万件。
博物馆分为序厅、张骞生平厅、丝绸之路厅、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厅等展区。
三、社会实践内容1. 参观博物馆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各个展区,了解了张骞的生平事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和遗迹。
通过参观,我们深刻认识到张骞在开拓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贡献。
2. 参与讲解为了更好地传播张骞精神,我们参加了博物馆的讲解员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张骞生平事迹、丝绸之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了模拟讲解。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地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打下了基础。
3. 撰写研究报告在参观和培训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张骞博物馆的展品和资料,撰写了研究报告。
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张骞生平事迹及贡献张骞,字子文,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张骞历经艰险,历时13年,终于完成了使命。
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张骞为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2)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一条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陆上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
(3)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形式分别存在 ,并且相互间经历了曲折 的 “ 分野” “ 、联姻”“ 、对峙” 以及“ 联合” 的过程 。 当前 ,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 促 进科学与人文的全面融合 已经成为人们 的共
识。博物馆是近代文明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特 殊文化现象 , 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文
人 文文化 涉及 “ 人之 为人 ”的基本原 则 ,
纳, 张謇决定身体力行 , 在家乡南通用私人的
力量建立南通博物苑。 张謇创办博物馆 的初衷 , 一是保护文物 , 二是推进教育。张謇认为“ 我国有历史以来 ,
集中代表了人类文化活动的价值取 向和理想
追求, 体现了一种关注人、 理解人 、 为了人 的
“ 古今之 变迁 , 文 明之 进退 ” 觇 验 。可见 , 他试
高的人文品格 , 具有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 传承 民族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 。 另一方面 , 张謇看 到我国的文物珍宝长期 以来 “ 不能责 以公诸 天下 也” 使得 “ , 承学 之 士 , 相慨惜 。而西 方 久 ”
国家 “ 自皇家, 上 下迄县郡地方学校 , 咸有博 物馆之设。” 大而都畿 , “ 小而州邑, 莫不高阁 广场 , 罗列物品 , 古今咸备 , 纵人观览 。” 从对 比中,他认识到博物馆既可以保存文物又可
学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 试图从融合科学和人文相结合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阐发他
一
向把中国博物馆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
、
关于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 。
张謇 办博 物馆 的动因
科学文化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精髓 ,科 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技术实践中逐渐形成 的 套价值观念体系 , 具体表现为人类面对客
同观念的宽容 , 对群体合作生活的推崇 , 以及
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处理等。
虽然人们认识到科学与人文各 自具有独 立的涵义 , 是在西方近代文明发展以后 , 但是 在人类 文化 发展 历史上 ,两者一 直 以不确 定
一
l 一 0
维普资讯
搜求古物 ; 我之落魄士夫醉心金帛, 不惜为之 耳 目, 稗贩驰驱。 设不及时保存 , 护兹国粹 , 恐 北而热河 , 东而辽沈 , 日分藏文物 , 昔 皆将不 翼而飞。充分表现了张謇保护和抢救 国家文 ” 物、 抵制外来文化掠夺 的急切心情。 张謇 自幼 接受儒学教育 ,秉承了中国历代志士仁人崇
维普资讯
博物馆研究 2 0 0 6年第 3期( 总第 9 期 ) 5
・ 博物馆学 ・
科 学 与 人 文 在 博 物 馆 文 化 硇 融 通
— —
学习张謇博物馆思想一得
陈 卫 平
提要:本文分析 了张謇创 办南通博物苑 的 实践 和他 关于博 物馆 的一 系列论 述 ,指 出 在博物馆融合科 学与人文,有利于全面发展 博物馆文化 ,更好 地为社 会和社会发展 服 务。本文还简述 了南通博物苑近年来探求科 学与人 文的结合 ,大力推进 自身建设和发展
一
1 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9 维新 变法期间 , 包括张謇在内的有识之士主张学 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倡导在中国建立博物 馆。 张謇在赴 日本考察后 , 曾经上书建议清政 府在首都设立合博物馆和图书馆为一体 的帝 室博览馆 , 进而推广到全 国。 由于建议未被采
观物质世界所持有的探索精神 、 求实精神 、 创 新精神 、 独立精神等。 科学精神以文化的形式 注入整个社会 , 成为人类理性 的特征和现代 文明的标志。
化与人 文文 化 的两翼齐 飞 。 今 , 们 重温 中 如 我
由中国早期现代化前驱 、晚清状元张謇
国博物馆事业的先行者张謇关于博物馆 的理
在 10 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 , 中国人 自 95 是 建 论与实践 ,特别是领悟他融科学与人 文于一 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张謇也为 中国博物馆 体的思想 , 将十分有利于我们沿着正确 的方
思想和情怀 , 包括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 对民族 文化传统的继承 , 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 , 对不
今四千余年矣 。其附丽于历史而可以资考证
者, 日经籍 , 日图绘 , 日金石之属 。皇古迄今 , 不可胜计。 以绵绵延延以不堕者 , 所 实由聚于 上者 , 有朝廷之征求 ; 聚于下者 , 有私家之搜 辑。” 又指出中国丰富的文物资源 “ 时鼎革 往 兵燹之余 , 纵播越于民间, 只澜翻于 中国。今 则绀发碧瞳之客 , 蜻洲虾岛之儒 , 环我 国门,
化机构 , 因此 , 他创办博物馆就是为了保护并
展示文物 , 表现了他在 中国传统文化“ 精忠爱 国”“ 、慎终追远” 的人文思想上又赋予 了西方 近代科学文化的内涵。
眼看世界的前驱 ,他敢于摒弃 中国儒家传统 的 “ 道轻 器 ” , 博物 苑 的教 育 功能 中 引 重 观 在 进西方近代科学主义的内容 ,致力于普及 自 然科学基础知识。他在南通博物苑南馆的题
仅恃 书籍讲 解 , 足 以征事 物 。” 学校 隔 河 不 在 以西 先是建 起 植物 园 , 扩充 更 名为 博物 苑 , 后
以达到“ 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之实验 , 为地
方人 民广 农业上 之 知识 ” 目的 。 的
张謇办博物苑辅益学校教育 、并推进社 会教育 , 望人们来到博物苑可以 “ 希 学于斯 者, 睹器而识其名 , 考文而知其物 , 纵之千载 , 远之 异 国者 ,而昭然 近列 于 耳 目之前 ” 从 而 ,
以使 文物 “ 公诸 天下 ” 是一个 重要 的社会 文 ,
图借助博物馆使人们接受 中国以伦 理道德为 指向的传统 的人文主义熏陶 ,在学 习历史 的 过程 中增强爱国 自强的人文精神 ,在欣赏文 物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珍爱人类 文化遗产 的人文情怀。由于张謇不仅仅是状元 出身的
大儒 ,更 是从 封建 士大 夫 营 垒破 门 而 出的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