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杞人忧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过关练习新人教版

《杞人忧天》过关练习一、文学常识列御寇:家,郑国人,有《》,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薛谭学讴》等。
二、词语解释1.天地崩坠崩坠:2.身亡所寄亡:寄:3.又有忧①彼之所忧者之:忧①:4.因往晓之因:晓:5.积气耳耳:6.若屈伸呼吸若:屈伸:7.终日在天中行止行止:8.奈何忧崩坠乎奈何:9.天果积气果:10.不当坠耶耶:11.只使坠只使:12.亦不能有所中伤中(zhòng)伤:13.奈地坏何奈……何:14.积块耳积块:15.充塞四虚四虚:16.躇(chú)步跐蹈:17.其人舍然大喜舍然:舍:三、句子翻译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译:2.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译: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四、文意理解1.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寓意)2.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杞人忧天:五、课外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沈屯子多忧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友拽之归,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②成疾。
家人因劝出游,以纾③其意。
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
”归忧益重。
家人为之请巫。
巫曰:“稽冥籍④,若来世当轮回作女人。
所适⑤夫麻哈也,貌甚陋。
”沈忧病转剧。
亲友来省者慰曰:“善自宽,病乃愈耳。
”沈曰:“若欲吾宽,须杨文广围解,负竹者归家,麻哈回作休书见付乃得也。
”(选自明代刘元卿《贤奕编》) 【注】①杨文广:北宋名将。
②悒悒yì:闷闷不乐。
③纾:解除④冥籍:阴间的书簿。
⑤适:侍奉,这里是“嫁”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蹙然兴叹不已.已:(2)忽见负.竹入市者负:(3)归忧益.重益:(4)则又念.曰念:2.选出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A.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B.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C.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D.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重点二:学习并运用故事中的生字词,提升语文词汇积累。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杞人”、“忧”、“天”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重点三:分析寓言的文学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寓言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寓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2.增强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寓意,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以寓意为工具进行思考和论证。
3.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寓言,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应该加强引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小组讨论部分,总体来说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复杂,让学生们有些困惑。我需要在设计问题时更加注意,尽量让问题简单明了,便于学生们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故事的核心寓意,而有的学生则对寓意理解较为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解释寓言概念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简洁明了,导致部分学生听起来有些吃力。因此,我需要思考如何用更生动的语言和例子来阐述抽象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发展 第二层 (3、4句)
结局 第三层 (5、6句)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写丁氏告诉国君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使者自己的话的 了,一直传到国君 真正意思。 那里。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凿,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 待,等到。 溉。汲,从井里取水。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 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 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 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 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 价值。
背景链接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
听到,得到。
不如。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 )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介词,被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在 )
不以讹传讹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 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 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
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
可轻信、传播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 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 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202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说课稿新人教版

2. 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兴趣,因此,通过寓言故事来学习语文,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并领悟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喜欢互动和讨论,喜欢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3. 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课时,学生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一个挑战,需要通过翻译和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其次,学生们可能对一些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讲解来帮助他们掌握。此外,学生们在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寓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引导和讨论来帮助他们领悟。
2. 拓展建议:
- 让学生选取《战国策》、《伊索寓言》或《庄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来源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方式和寓意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和讨论。
-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创作过程,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领悟。
- 组织一次寓言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分享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e.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寓言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增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f. 小组项目: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故事背景、作者、情节、寓意等方面,最后进行小组展示。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将使用PPT、视频、在线工具等教学媒体和资源。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视频用于播放寓言故事的动画,在线工具用于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课件

疏通词句
【原文】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①耳,充塞②四虚 ③,亡
处亡块。若④躇步⑤跐蹈⑥,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 其坏?”
其人舍然⑦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①积块:聚集的土块 ②充塞:塞满、填满 ③四虚:四方 ④若:你 ⑤躇步:步行。 ⑥跐蹈:践踏。 ⑦舍然:释然,抛弃一切忧虑。 舍,通“释”,解除、消除。 然,……的样子。 【译文】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 是没有土块的,你跳跃舞蹈,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 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成语意思: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 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何看待那位好心人的解释?
好心人的解释虽不太科学,但关心他人,去教导 的做法值得学习。 5.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 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 发? 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
忧虑烦恼心眼小,心底无私乐陶陶。 有益身心书常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无益家国事莫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身体力行,从自己身边事做起; 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注生态环境
这里俨然成了垃圾场了
长城脚下乱砍滥伐 原始生态林遭破坏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全球逾万种动物濒临灭绝 乱砍滥伐森林是祸首
2、黄河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3、地球真的是越来越烫了 4、北京面临被沙淹没危险
树立忧患意识
杞人忧天没必要, 掌握文化需记牢。
今人忧天真可嘉, 携起手来护家园。
【原文】又有忧彼①之所忧者,因②往③晓之④, 曰:“天,积气耳⑤,亡处亡气。若⑥屈伸⑦呼吸, 终日⑧在天中行止⑨,奈何⑩忧崩坠乎?” 【注释】 ①彼:那 ②因:于是 ③往:去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7上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教案一)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一)一内容解读《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宋之丁氏告人曰“穿井得一人”,别人并未听懂这句话,就把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两个“得一人”,各言其事,含义迥异,“闻而不审”,以致妄听轻信,穿凿附会,以讹传讹。
而且就这样一件小事,一会儿就传到国君那里,可见传言面之广,影响之大。
宋君之“问”,是“闻言必熟论”“验之以理”的具体表现。
丁氏告诉国君的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解释“穿井得一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传言之误就在于对“得一人”的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益智寓言,寓意深刻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在“晓之者”耐心的开导下,他才放下心来,“舍然大喜”。
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即“晓之者”,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这虽然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则寓言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二技法总结1.语言朴实平易,言有尽而意无穷《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妄听轻信传言,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传言之所以失实,其原因有二:其一,传播者有意为之,欲混淆视听;其二,言辞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而改变了语义。
“穿井得一人”,而“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巧妙、曲折、生动,寥寥数语,既勾勒形象,又启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在捧腹之余,不得不深思其中之味。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

理解课文内容
那个人消除疑虑, 非常高兴,
其人
舍
那 “舍”通“释”,解除、消除
然
……的样子
大喜,
非常
晓之者 亦
开导的人
也
舍然大喜。
开导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理解课文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 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 饭,睡不着觉。
理解课文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PPT模板的销售仅为排版风格设计】 其中插入的图片、字体、音频、视频、文案等均属
原创作者所有,如需商用请自行处理版权问题。
ALARMIST
杞人忧天
列子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 说明分项内容。
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 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 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 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 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 和思想价值。
作者介绍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 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 忧虑而高兴。
寓意
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 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 或不必要的忧虑。
我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做完初中、高中课本的教学课件。
十分感谢您下载我的作品/ 请收藏我的店铺、为您解决PPT后顾之忧
整天
行动停留
为什么
呢
你弯曲伸展呼吸,整天 在 天空中活动,为什么 担忧天蹋地坠呢?那人说: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全)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文注释+翻译

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文注释+翻译杞人忧天①《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③之,曰:“天,积气④耳,亡处亡气。
若⑤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⑦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⑧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⑨。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⑩耳,充塞四虚⑪,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⑫,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⑬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①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杞,周朝诸侯国。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②[亡(wú)]无,没有。
③[晓]告知,开导。
④[积气]聚积的气体。
⑤[若]你。
⑥[行止]行动,活动。
⑦[奈何]为何,为什么。
⑧[只使]纵使,即使。
⑨[中(zhòng)伤]伤害。
⑩[积块]累积的土块。
⑪[四虚]四方。
⑫[躇(chù)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⑬[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注释译文赏析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作者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亦作圄寇[1] 。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2] 。
约与郑繻公同时。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1] 。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注释(1)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2)崩坠:崩塌,坠落。
(3)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同“无”。
寄,依附,依托。
(4)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之,的。
忧,忧愁、担心。
(5)晓:开导。
(6)若:你。
(7)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8)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9)果:如果。
(10)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11)只使:即使。
《杞人忧天》阅读训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杞人忧天》阅读练习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溉汲..()杞.国()崩坠.()废寝.食()星宿.()耶.()光耀.()充塞.()躇.步()跐蹈..()舍.然()二、解释下列字词宋之丁氏之: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溉:汲:常一人居外常:居:及其家穿井及:穿:吾穿井得一人得: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得:国人道之道:闻之于宋君闻: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令:于:身亡所寄亡:寄:废寝食者废:寝:食:者:因往晓之因:往:晓:不当坠耶当:坠:耶:天,积气耳积气:耳若屈伸呼吸若:终日在天中行止终日:行止:只使坠只使:积块耳积块: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亦:舍然:三、翻译下列句子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6、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7、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8、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9、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课文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2、通过《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文中杞国人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初中语文文言文《杞人忧天》原文与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杞人忧天》原文与翻译《杞人忧天》是古代文学家刘向创作的寓言故事。
以下是故事的原文以及对其的翻译:原文:有人住在杞国的一座村落里,他经常忧心忡忡地坐在屋子里。
别人问他:“你为什么忧心?”他回答说:“我担心天会塌下来,压死我们。
”别人笑他荒唐,可他仍然一直担心。
有一次,他忍不住对国君说:“陛下,请您给我的土地加固一下,免得天塌下来。
”国君笑他无知,便说:“你有什么办法?”那人回答:“请您修一座大墙,把我们的村落困在里面。
这样,即使天塌下来,我们也能够幸免于难。
”国君听后,觉得他的想法有些道理,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翻译:There was a man who lived in a village in the state of Qi. He often sat in his house, full of worries. When asked why he was worried, he replied, "I am afraid that the sky will fall and crush us."Others laughed at his absurdity, but he continued to worry. One day, he couldn't help but speak to the king, "Your Majesty, please reinforce my land so that the sky won't fall."The king laughed at his ignorance and asked, "What can you do?"The man replied, "Please build a great wall around our village. Even if the sky falls, we will be safe inside."Upon hearing this, the king found his proposal somewhat reasonable and agreed to his request.该寓言故事以夸张的形象揭示了人们偏离实际,过度担忧问题的弊端。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3.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教学重点:1.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2.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教学难点:1.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2.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设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为响应这一倡导,本节课计划采用五步学习法,即:自学质疑、合作与探究、表达与交流、检测与巩固、提升与拓展。
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展示本节课目标,导入新课。
目标:1.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3.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二、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1.听范读,自己试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想想这则寓言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三、学习环节二:合作与探究L你觉得这则寓言中最容易读错的字音是哪几个?最容易理解错意思的词语是哪几个?小组内与同学分享。
2.练习朗读,读不准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3.小组合作,探究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四、学习环节三:表达与交流•L朗读。
比比哪组读得更好。
•2.小组合作,探究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五、学习环节四:检测与巩固结合语境,注音和释义:(具体检测内容用PPT展示)六、学习环节五:提升与拓展1 .屏幕显示《杞人忧天》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的辩证思维法。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七年级语文上册《杞人忧天》

5、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6、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读读说说
杞人的“忧”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有什么共同点? “忧彼之所忧者”是怎样“晓之”的?
读读悟悟
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读读悟悟 结合科学认识及我们的生活,你觉得杞人
中伤 ( zhònɡ)
充塞四虚 ( sè )
躇步跐蹈 ( chú cǐ dǎo ) 舍然大喜 ( shì )
读读译译
翻译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 有所中伤。
《
《
两
小 儿
寓
∙
列 子
辩言
汤
日
问
》
》
杞人忧天
《列子∙天瑞》
学习目标
• 诵读课文,积累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 根据杞国人忧虑内容,归纳庸人自扰的寓意。 • 与时俱进,培养忧患意识,并根据主题新编寓言。
读读记记
杞国 ( qǐ )
身亡所寄 ( wú )
星宿 ( xiù ) 亡处亡气 亡处亡块 ( wú )
的“忧”有一定道理吗?为什么? 忧患意识
南
陨
极
石
汶
臭
撞
川
氧
击
地
空
地
震
洞
球
读读写写
假如杞人和晓之者穿越到现代社会,看到雾霾严重、溪 水恶臭、土壤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现象,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请根据“忧患意识”这一新的主题,续写寓言故事。
第6单元 22 寓言四则《杞人忧天》七年级语文上册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 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 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 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 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 坏?”
晓之者曰:“地,积 块⑩耳,充塞四虚⑪,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亡块。若躇步跐蹈⑫,终日在地上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止,奈 何 忧 其 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屈伸呼吸 古义:_你_______________ 今义:_好__像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形__容__词__的_意__动__用_法__,__以__…_…__为__忧_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杞人忧天
杞 国 有 人 忧.( 担心 ) 天 地 崩 坠 , 身 亡. ( 通“无”,没有 )所寄,废寝食者。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身亡.所寄( 无,没有) (2)有所中.伤.( 伤害 ) (3)舍.然.大喜( 消除疑虑的样子 ) (4)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 (5)若.屈伸呼吸( 你 ) (6)躇.步.跐.蹈.( 踩、踏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天__,__不__过__是__聚__积__的__气__体__罢__了__,__没__有__一__个__地__方__是__ 没__有__气__体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 亦不能有所中伤。 日__月__星__辰__,__也__是__聚__积__的__气__体__中__那__些__能__发___光__的__东_ 西__,__即__使__坠__落__下__来__,___也__不__会__有__什__么__伤__害__。_____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说课稿杞人忧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杞人忧天》,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杞人忧天》,这篇课文是语文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寓言四则》中的最后一篇,是在学生研究了前面三则寓言故事基础上的继续延伸。
二:说教学目标由于这则寓言故事出自于三千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字词字音以及文章意思的翻译还是很有必要的,为初一的学生今后研究文言文积累字词以及研究的方法。
疏通字词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便于分析人物形象,也为揭示文章的寓意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再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的寓意,指出其现实意义以激发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第一是在疏通文意,第二就是在学生能通过引导多角度分析文章寓意并能很好的理解其现实意义,以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方法:考虑到我校初一的学生大多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让那个学生合作探究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那个学生结合导学案以及课下注释探究感悟文章的意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自我研究的能力,并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研究和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我以一场流星雨的话题作为开场白,既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为后文的讲解做铺垫。
接着介绍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列子,初步了解道家学派,为后面联合背景资料理解寓意做一定的铺垫。
研究课文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字词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检查字词字音的研究效果,教师再特别提醒学生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基础。
再集体朗读加深印象,并在朗读中体会文言字词的韵律感。
既然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是研究的一个重点,主要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和课下注释四个一组协作解决文言字词的翻译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杞人忧天2PPT课件

☆ 寓言,是一种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文学体裁。
☆ 寓言通常把深刻的道理(寓意)寄托于简单的 故事当中,借小喻大,借此喻彼,富于智慧哲理。
杞 人 忧 天
选自《列子·天瑞》
了解名作
《列子》的内容多为 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 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 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 《两小儿辩日》、《杞人 忧天》、《愚公移山》等, 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 还担心它会崩坠呢?
•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 着。
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 的解释?
躇( chú)步跐( )蹈cǐ
补充注释:
身:身体,自身
若:你
废:放下,废弃
充塞:充满
中伤:打中甚至打伤 因:因此
果:果真
当:应当
• 杞国有人忧天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一些,那不要紧,只要明白即可。 第二,朗读。 老师要求大家朗读课文、单词时一定要出声地读出来。 第三,提问。 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以保证
自己集中注意力。 第四,回答问题。 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回答问题要主动大胆。回答时要先想一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它和学过的内容有什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杞人忧天》教案2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雅安校区周宁涵一、教材及学生分析:《杞人忧天》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课文,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
此前学生已学过一些寓言故事,为本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必要的铺垫。
但《杞人忧天》用语较生癖,对初一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课下注释揣摩文意,利用字典、辞典进一步明确词义,通过对话表演疏通文意。
初一学生大多活泼开朗,充满好奇心,喜爱展示自我,这有利于师生互动,主动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初中学习,他们掌握了一些识字、释义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利用工具书和资料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只要教师能创设科学到位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他们智慧的火花和超凡的才能,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不过,他们大多数有意注意的时间还不够长,贪玩好动,需教师善加引导。
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表达、善于倾听、归纳概括能力;应注意发挥组长的积极作用,保证讨论合作不节外生枝、流于形式。
二、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基础,教师以学习伙伴和合作伙伴的角色参与其中,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读百遍,其义自见”,应把“读”始终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学习,通过齐读、个读、男生读、女生读、绘声绘色读、速读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喜爱读、乐于读,读出兴趣、读出乐趣。
在自读自悟中读懂故事,感知文本,初步体会其思想内涵。
3.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给学习小组布置任务;小组成员要学会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4.文本是思维向深度挖掘最好的引子,教师要积极建构文本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
知识预览
《列子》
《列子》又称《冲虚真经》 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道家重要典籍 全 书 共 八 篇 : 《 天 瑞 》《 黄 帝 》《 周 穆 王 》 《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共一百四十章 列御寇,道家学派杰出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
贰
文意疏通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忧天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纵使,即使
伤害
杞人忧天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奈……何:拿……怎么办
亡处亡块。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崩塌,坠落
通“无”,没有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依附,依托
杞人忧天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
于是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 身体四肢的活动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杞人忧天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泛指星辰
杞人忧天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消除疑虑的样子。 同“释”,解除、消除
叁
文本探究
杞人忧天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2.“杞人”为何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 3.“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4.寓言中“晓之者”的解释科学吗?对其如何评价? 5.探讨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故事起因:有个杞国人担心:有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 方可以依靠,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故事发展:有一个热心人听说此事去开导杞人; 故事结局:杞人的担心没有了。
杞人忧天
5.探讨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 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 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 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杞人忧天
2.“杞人”为何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 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①把天空看作一块大石板一样的物质,因而担心它碎裂崩塌; ②忽视了祖辈的生活经验,为一件从未发生的事而操心。
杞人忧天 3.“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杞人忧天
4.寓言中“晓之者”的解释科学吗?对其如何评价? 热心肠的“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 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