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22杞人忧天教案新人教版
初中课文杞人忧天教案
![初中课文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c87b8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d.png)
初中课文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 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和烦恼。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概括和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概括和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杞人忧天》的文本。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例句。
3.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课文,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和他们喜欢的原因。
2. 引入新课文《杞人忧天》,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杞人忧天》,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重点词语和句式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提供解释和例句。
2. 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学习效果。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自己生活中的忧虑和烦恼,并分享解决方法。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2. 学生自己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并分享给大家。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忧虑和烦恼,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2.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个类似的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4972e50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e.png)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杞人忧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杞人忧虑天空会塌下来,表现了过度担忧的表现。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较难的词语和句式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不要过度担忧,要珍惜现实生活,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难点:对一些较难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实践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译文3.相关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的把握。
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带中的语气和节奏。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朗读文言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e7347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1.png)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内容,把握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不必要的担忧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不必要的担忧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杞人忧天》。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课文讲述了哪个故事?(2)杞人为什么忧天?(3)课文中的其他人对杞人的担忧有何反应?3. 合作讨论(1)杞人的担忧是否合理?为什么?(2)课文中其他人的态度是否正确?为什么?(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杞人和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不必要的担忧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对于课文寓意的理解程度。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让学生收集其他类似的古代寓言故事,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a9906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a.png)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杞人忧天》这篇文章,并理解其大意。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提高词汇量。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教导学生如何对文章进行分段和归纳,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杞人忧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即积极乐观、不盲目忧虑。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困惑。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层含义。
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与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如何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
如何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和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杞人忧天》的背景和作者,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标注不懂的词汇和句子,记录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师提供词汇支持,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组选取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杞人为何忧天,以及这种忧虑是否合理。
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杞人忧天”的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学生分享自己对“杞人忧天”故事的理解,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智慧。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强调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提出阅读类似寓言故事的建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02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说课稿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4490d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a.png)
2. 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兴趣,因此,通过寓言故事来学习语文,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并领悟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喜欢互动和讨论,喜欢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3. 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课时,学生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一个挑战,需要通过翻译和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其次,学生们可能对一些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讲解来帮助他们掌握。此外,学生们在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寓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引导和讨论来帮助他们领悟。
2. 拓展建议:
- 让学生选取《战国策》、《伊索寓言》或《庄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来源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方式和寓意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和讨论。
-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创作过程,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领悟。
- 组织一次寓言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分享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e.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寓言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增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f. 小组项目: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故事背景、作者、情节、寓意等方面,最后进行小组展示。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将使用PPT、视频、在线工具等教学媒体和资源。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视频用于播放寓言故事的动画,在线工具用于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教案-《杞人忧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教案-《杞人忧天》](https://img.taocdn.com/s3/m/14520c3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b.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教案-《杞人忧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杞人忧天》。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其中的寓意和哲理。
(3)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提炼出有益于自己的生活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学会珍惜时间,关注生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杞人忧天》。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其中的寓意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生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杞人忧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有益于自己的生活哲理。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杞人忧天》。
2. 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寓意和哲理。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98172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d.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一、课题:《杞人忧天》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杞人忧天》是战国时期苏秦的著名文章,以苏秦为代表的杞国人民,因为有着深刻的政治觉悟而担忧天下的局势。
2、教材特点:文章内容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文的内容及文学特点;
(2)了解杞人忧天的历史背景;
(3)学会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内容及文学特点;
2、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
3、分析文章的历史背景;
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
五、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
2、分析文章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
六、教学方法
1、对比法:通过对比杞人忧天和其他文章的文学特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2、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分析文章的历史背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杞人忧天》实用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杞人忧天》实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c939d15727a5e9846a6176.png)
《杞人忧天》实用教学设计涡阳八中臧文清【导入新课】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杞人忧天》出自《列子》。
【学习目标】1、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3、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一说与郑顷公同时。
《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理解文题】标题“杞人忧天”点明了故事的内容。
【疏通文意】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者。
..,身亡.所寄,废寝食又有忧彼之所忧..呼....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忧崩坠乎?”..,奈何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终日在地上..,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耳,充塞四虚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崩坠:崩塌坠落亡:无,没有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彼之所忧:为他的忧虑而担心。
晓:告知,开导积气:聚积的气体若:你屈伸:(四肢)弯曲伸展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星宿:泛指列星耶:表反问或疑问只使:纵使,即使中伤:伤害,受伤奈……何:拿……怎么办?积块:聚积的土块四虚:四方躇步跐蹈:踩踏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有关杞人忧天的优秀教案(精选4篇)
![有关杞人忧天的优秀教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3e3a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3.png)
有关杞人忧天的优秀教案(精选4篇)有关杞人忧天的优秀篇1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
(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3)奈地坏何?(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投影出示)六、拓展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
第22课《杞人忧天》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杞人忧天》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6c50a2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6c.png)
22.4 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
3.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1.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出自《新唐书》中的《陆象先传》,全句比喻常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遇事生非,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烦。
二、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著有《列子》。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篇篇珠玉,妙趣横生。
三、故事背景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希望平民百姓不用考虑那么多事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杞人忧天》就是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列子用讽刺的手法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庸人自扰”。
四、常考文言知识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亡.( wú)星宿.( xiù)中.伤( zhòng )躇.( chú)步跐.( cǐ)蹈舍.然( shì)2.古今异义若.屈伸呼吸(古义:你。
今义:如,好像;如果)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
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3.一词多义(1)其其.人曰代词,那,那个奈何忧其.坏代词,它(2)日日.月星宿名词,太阳终日.在地上行止名词,一天4.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五、研读课文1.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明确: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废寝食”。
2.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0963f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b.png)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杞人忧天》2.适用范围: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
3.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学习杞人忧天,体验了解事物的正确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生存重心是什么,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
2.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是本课的核心教学方法,它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2)分组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伴协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3)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探讨。
3.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 5分钟让学生看一段与本文相关的短片,引出关于杞人忧天的讨论话题。
2)文本阅读 15分钟利用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认真读完第一遍《杞人忧天》。
3)全文翻译 10分钟教师先带领全班一遍对原文的翻译。
4)答疑环节 5分钟针对学生在翻译或理解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
5)分组讨论 20分钟1)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看法。
2)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建议搜集自己对“杞人忧天”的独特认知例如:“杞人忧天”中要我们学会明辨是非,不要只盲目听信流言蜚语。
在生活中只有靠自己的判断力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一个事物的真实面目,不能因为外表或者传言就轻易下结论。
3)扩展讨论:“以假乱真”现象下如何做到辨别真伪?6)案例分析 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如何区分真假信息。
7)作业布置 5分钟结合本文的内容,布置有关情态词的练习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了解事物的正确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生存重心,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手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a4ba5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5.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杞人忧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担忧吗?”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来诠释故事,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寓言的深刻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积极参与,彼此交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上还存在困难,对一些生僻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直观、生动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过度担忧,后来发现其实没有必要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杞人忧天》的奥秘。
此外,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可能还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的思考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其他学生倾听不够认真。为了提高课堂互动性,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尝试让学生在讨论结束后,互相提问或进行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41017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2.png)
初中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内容,把握杞人的忧虑和天空的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杞人忧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默写。
2.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学生对生活中忧虑的正确看待和处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杞人忧天》。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杞人忧天》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杞人忧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参与度是否高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22杞人忧天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22杞人忧天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0263ddf61fb7360b4c65e8.png)
杞人忧天【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外独自完成、学科组长评好分——课内小组交流3分钟——小展示、点评5分钟)1.课文是一篇寓言,我认真读了()遍。
2.我会读下面的生字,我要提醒同学们读准下面的字、词。
3.我要提醒同学们理解以下文言实词的意思。
4.了解《列子》。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小组交流8分钟——老师分配任务,小组重点探究4分钟——大展示,点评12分钟)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奈何..()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奈……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解释加点字二、翻译句子1.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4.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6.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可笑的想法呢?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5.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6.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7.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8.人们常用成语“杞人忧天”讽刺哪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期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杞人忧天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杞人忧天](https://img.taocdn.com/s3/m/ee84385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6.png)
《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3.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教学重点:1.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2.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教学难点:1.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2.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设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为响应这一倡导,本节课计划采用五步学习法,即:自学质疑、合作与探究、表达与交流、检测与巩固、提升与拓展。
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展示本节课目标,导入新课。
目标:1.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3.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二、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1.听范读,自己试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想想这则寓言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三、学习环节二:合作与探究L你觉得这则寓言中最容易读错的字音是哪几个?最容易理解错意思的词语是哪几个?小组内与同学分享。
2.练习朗读,读不准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3.小组合作,探究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四、学习环节三:表达与交流•L朗读。
比比哪组读得更好。
•2.小组合作,探究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五、学习环节四:检测与巩固结合语境,注音和释义:(具体检测内容用PPT展示)六、学习环节五:提升与拓展1 .屏幕显示《杞人忧天》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的辩证思维法。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cbb36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6.png)
【导语】杞⼈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在《⼭海经》、《淮南⼦》、《路史》、《列⼦》、《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忧考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杞⼈忧天》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杞⼈忧天教案⼀ 教学⽬的 1.理解课⽂,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忧天的含义,并进⾏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
流星⾬砸到杞国⼀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连烧三个⽉。
经历过此事的⼈,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写下了《杞⼈忧天》这样⼀个富有启发的寓⾔故事。
列⼦,名寇,⼜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和庄⼦之后的⼜⼀位道家思想代表⼈物。
其学本于黄帝⽼⼦,主张清静⽆为。
著有《列⼦》,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在中国⽂学史和思想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封为“冲虚真⼈”,所著《列⼦》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德”,号⽈《冲虚⾄德真经》。
列⼦著书常⾔⼈之所未⾔,⽓伟⽽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探究⽣趣 第⼀步,泛读课⽂,理解⽂意。
指导学⽣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相关位置处。
⽤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积累语⾔: 杞(qǐ)⼈躇(chú)步跐(cī)蹈舍(shĕ)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亡所寄:没有地⽅存⾝。
(亡,同“⽆”。
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体四肢的活动。
⽌:⾏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怎么办呢 四虚:四⽅。
躇步跳蹈:泛指⼈的站⽴⾏⾛。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e7c2b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0.png)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勇于挑战。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学会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杞国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3. 搜集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鉴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609bd016fc700aba68fc28.png)
《杞人忧天》【学习内容】教材:《杞人忧天》【学习目标】1.分角色朗读,理解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2.关注语言细节,揣摩人物心理,引发学习感悟。
【学习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穆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
杞人()崩坠()星宿()中伤()躇步()跐蹈()舍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都源自古代寓言故事。
《列子》这部书就为我们的成语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大家一起说出这个成语——杞人忧天。
二、解题,理清情节1.你认为题目“杞人忧天”的中心词是哪一个?答案示例:忧。
2.围绕“忧”进行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答案示例:杞人为什么忧?忧到什么程度?谁来解忧?怎么解忧?忧解了吗?3.通读课文,找到对应原句,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些问题。
三、分角色朗读,理解寓意1.再读课文,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揣摩人物心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2.“杞人忧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语,结合课文,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答案示例: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3.你觉得杞人的担忧有必要吗?你如何评价杞人?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言。
答案示例:古人认为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有局限性或社会发展缓慢。
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
参考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26c5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杞人忧天》。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杞人忧天》。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幽默、讽刺手法。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杞人忧天》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所学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杞人忧天》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杞人忧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15173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d.png)
《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寓意,联系生活实际。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杞人忧天》这篇文章,看看它究竟讲述了什么故事,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
2.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1)介绍杞人:杞人是古代一个小国的百姓,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定的时代。
(2)讲述杞人忧天的故事:杞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房子会压塌,自己和家人无处安身。
他整日忧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3)揭示寓意: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要学会面对现实,珍惜当下。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1)解释“杞人”、“忧天”等词语。
(2)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加深理解。
四、合作探究(1)课文中的杞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2)如果你是杞人,你会怎么办?(3)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五、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杞人忧天》,我们明白了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要学会面对现实,珍惜当下。
2.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课下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思考:如何将《杞人忧天》的寓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杞人忧天》的内容和寓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杞人忧天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课外独自完成、学科组长评好分——课内小组交流3分钟——小展示、点评5分钟)
1.课文是一篇寓言,我认真读了()遍。
2.我会读下面的生字,我要提醒同学们读准下面的字、词。
3.我要提醒同学们理解以下文言实词的意思。
4.了解《列子》。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小组交流8分钟——老师分配任务,小组重点探究4分钟——大展示,点评12分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
..()耳.(),
无处无气。
若.()屈伸
..
..(),奈何
..()呼吸,终日
..()在天中行止
()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奈……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
..()耳,充塞四虚
..(),无处无块。
若躇.()
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解释加点字
二、翻译句子
1.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6.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可笑的想法呢?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5.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6.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7.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8.人们常用成语“杞人忧天”讽刺哪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期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
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9.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拓展部分】
(学习程序:展示、点评、总结8分钟)
瞎子摸象
《涅槃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 )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 )
2.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3.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4.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自备部分】
【教后反思】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可笑的想法呢?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
主要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他把天空看作一块大石头一样的物质,因而担心它碎裂崩塌,他又忽视了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为意见从未发生的事担心。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_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____________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______
5.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6.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7.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不要毫无根据地担忧和担心,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同时也讽刺那些害怕不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8.人们常用成语“杞人忧天”讽刺哪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期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
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
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
如李白的《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
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和抱负。
9.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
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
所以我们要“忧天”。
1.①A②A 2.提示:可以大胆想象瞎子摸象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
3.示例:看待事物要有全局的眼光,切忌以偏概全。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