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进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遗传及其规律;2.了解生物演化的过程以及分类学原理;3.掌握生物繁殖与维持物种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遗传的概念及其规律;2、进化的概念和分类学原理;3、繁殖和维持物种的方式。
难点:1、进化的理论和实践;2、不同物种繁殖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黑板、课件、图书等资源作为工具,通过讲述遗传的规律、演化的实践以及分类学原理,让学生掌握遗传和进化相关的知识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并体验和学习生物的遗传和进化。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发掘不同物种间生物演化和遗传上的联系、差异,加深学生对生物遗传进化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遗传的概念及其规律。
(1)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突变;(2)遗传规律和遗传学。
2、物种的演化和分类学原理。
(1)达尔文进化论及其理论依据;(2)演化的过程;(3)分类学原理和分类的方法。
3、繁殖和维持物种的方式。
(1)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不同;(2)种植、繁殖和保护物种。
五、教学示范:1、遗传的概念及其规律。
(1)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突变:基因是DNA序列信息的载体,是物种遗传的分子基础;染色体是组成基因的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是个体遗传的细胞基础。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的序列发生改变或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等。
(2)遗传规律和遗传学。
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核酸生物学遗传规律、连锁基因遗传规律和人类遗传规律;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现象、遗传变异及其分子机理等方面的学科。
2、物种的演化和分类学原理。
(1)达尔文进化论及其理论依据: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环境中适应性强的个体可以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最终进化为群体。
其理论依据有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等。
(2)演化的过程:演化的过程包括生物起源、群体变异、群体分化、自然选择、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等环节。
(3)分类学原理和分类的方法:分类学原理是根据物种间的差异,将其归纳为分类类别;分类的方法主要有形态学分类、生理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分类等。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遗传与进化》人类是如何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如何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如何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与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一、孟德尔简介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固 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P (亲本) 互交 反交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3.解释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F 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操纵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一致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 亲组合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操纵不一致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一致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1.表达在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据:果蝇杂交(白眼)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佝偻病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一、减数分裂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2019版)教案
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2019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基因表达的含义和过程。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以及单基因和多基因的表达规律。
3.了解基因突变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遗传病的表现。
教学重点1.基因表达的含义和过程。
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以及单基因和多基因的表达规律。
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遗传病的表现。
教学内容基因表达1.基因表达的含义–基因表达是指基因在生物体内发挥功能的过程。
–一个基因不仅编码蛋白质,还可以编码RNA分子或其他功能分子,因此表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2.基因表达的过程–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转录是指在DNA模板上合成mRNA分子的过程。
–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将m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型和表现型1.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基因型是指一个个体所拥有的基因型别。
–表现型是指一个个体所显示出的性状特征。
–一个个体的表现型由其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2.单基因和多基因的表达规律–单基因表达规律•显性和隐性•鸟嘌呤桥接–多基因表达规律•加性遗传•非加性遗传•基因互作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含义–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永久性改变的现象。
2.基因突变的分类–有利突变–中性突变–不利突变3.基因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表型的改变,甚至诱发遗传病。
4.常见的遗传病–粘多脂症–圆锥角膜营养不良–海洛因滥用导致的唐氏综合症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1.基因表达•讲师介绍基因表达的含义和过程。
2.基因型和表现型•讲师介绍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讲师介绍单基因和多基因的表达规律。
3.基因突变•讲师介绍基因突变的含义和分类。
•讲师介绍基因突变的影响和常见的遗传病。
4.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模拟一个基因突变的情景,进行讨论交流。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遗传与进化目录致教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3节伴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3节DNA的复制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传密码的破译(选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3节人类遗传病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教材分析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案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遗传学。
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3.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能力方面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本章题图创设的画面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多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4.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理解密码子的概念3.能熟练地阅读密码子表4.能够运用教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5.理解中心法则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教学难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遗传信息的转录思考:(1)DNA主要存在于哪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2)蛋白质是在哪里合成的?蛋白质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3)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的呢?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确有这样的物质,它就是RNA。
1.关于RNA(1)RNA的全称:核糖核酸(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3)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即时突破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若核酸中出现碱基T或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则必为DNA。
对②若核酸中存在A、T、C、G四种碱基,其中A≠T、C≠G,则该核酸为单链DNA。
对③若核酸中出现碱基C,则必为RNA。
错(4)RNA的种类和功能信使RNA(mRNA):遗传信息传递的媒介。
转运RNA(tRNA):转运氨基酸的工具。
核糖体RNA(rRNA):与蛋白质构成核糖体。
总结: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呢?①R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跟DNA一样能储存遗传信息。
②RNA一般为单链,比DNA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③RNA与DNA的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mRNA是DNA的信使,那么DNA在细胞核里,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把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5的第三自然段和图4-4,完成下列填空。
2.转录(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2)场所:细胞核(3)基本条件:①模板:DNA的一条链②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RNA聚合酶(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5)产物:mRNA(6)遗传信息流动:DNA→mRNA当细胞开始合成某种蛋白质时,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碱基暴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节DNA的复制》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节DNA的复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DNA的复制原理和过程,并能够描述独立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原则。
2. 教学重点•DNA的复制过程和原理•独立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原则的描述3. 教学难点•DNA复制的原理和模式的详细说明•独立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原则的深层次理解4.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学1.1.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DNA的结构和特点,并且激发学生对DNA复制的兴趣。
1.2. 向学生提问:“DNA是怎么来的?它和我们的生命过程有什么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步骤二:学习教学2.1. 讲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模式,引导学生了解DNA复制的原理。
2.2. 分析独立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原则的概念和意义,并与DNA复制的过程相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DNA复制的机制。
步骤三:归纳总结3.1. 确认学生掌握了DNA复制和独立配对原则、半保留复制原则的知识点和理解程度。
步骤四:拓展延伸4.1. 引导学生自己发散思维,探究DNA复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应用前景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5. 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5.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5.2. 在讲解DNA复制过程和原理时,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5.3. 重点强调独立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原则的理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它们对DNA复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从DNA的复制入手,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变得理论更加完整。
而教学设计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做了详细地阐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大力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元认知能力和主动性得到较大的激发,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思考和探究机会,并且通过教学的评价也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3节DNA的复制》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3节DNA的复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DNA复制的过程及其意义,认识到DNA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DNA复制的详细步骤,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分子层面的生命活动规律。
3.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或案例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实验设计、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技能。
4.社会责任:认识到DNA复制研究在生物技术、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培养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半保留复制方式的理解及其证据。
三、教学难点•理解DNA复制过程中涉及的酶及其作用机制。
•掌握DNA复制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DNA复制过程的动画、图解、实验视频等)。
•教材、教辅资料及相关科学史资料。
•模拟实验材料(如有条件,可进行DNA复制模拟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材料(问题卡片、案例分析指南)。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DNA复制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
•动画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复制过程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DNA复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分享见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实验案例(如Meselson-Stahl实验),理解DNA 复制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细胞都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信息是如何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传递的,从而引出DNA复制的概念。
新课教学1.DNA复制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DNA复制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2.DNA复制的过程•起始阶段:介绍DNA复制的起始点(复制原点)和引物酶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复制过程的启动机制。
•延伸阶段:详细讲解DNA聚合酶的作用,以及其在模板链指导下合成新DNA链的过程。
高中生物遗传和进化的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和进化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遗传与进化的相关实验方法和技术;3. 能够运用遗传与进化知识解释生物现象;4.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2. 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3. 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4. 进化的基本概念5. 进化的证据与机制6.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遗传的基本概念与遗传物质的结构1. 通过实例介绍遗传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3. 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二课时: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1. 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内容和实验结果;2. 分析基因的等位基因与显性隐性遗传;3.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第三课时:进化的基本概念与进化证据1. 介绍进化的概念和进化论的提出者;2. 讲解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等进化证据;3. 探讨自然选择、突变等进化机制。
第四课时:进化与环境的关系1. 讨论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2. 分析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3. 探讨人类进化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实验操作结合理论课程,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 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进行实验考察和报告,评估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3. 组织讨论性课堂活动,评价学生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生物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2. 生物实验器材和实验室设施;3. 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案;2. 分析学生成绩和表现,及时进行个性化辅导;3.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高二生物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教案
高二生物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进化理论;2. 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案一:遗传的基本概念与遗传规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关物种多样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与遗传的思考。
二、讲解遗传基本概念1. 遗传是指性状、特点或信息在后代之间传递的现象。
2.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3. 基因型是个体遗传信息的总和,决定了个体的表现型。
三、讲解遗传规律1. 孟德尔遗传规律:a. 个体的性状由两个基因决定,分别来自父母。
b. 基因存在显性与隐性关系,显性基因会表现在基因型和表现型上。
c. 在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在后代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
四、案例分析及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
教案二:群体遗传学与进化理论一、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壁纸图,引发学生对进化的思考。
二、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1. 群体遗传学是研究一个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组成变化的学科。
2. 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受到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漂移和基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三、进化理论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a. 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变异。
b. 遗传变异导致一些个体适应环境更好,能够生存和繁殖。
c. 适应环境更好的个体能够将其有利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导致物种的逐渐进化。
四、案例分析及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群体遗传学与进化理论。
教案三: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一、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关实验照片,引发学生对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思考。
二、实验设计的流程1. 提出假设和问题;2. 设计实验方案;3. 进行实验;4. 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5. 得出结论。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1. 统计学方法:a. 均值、标准差等参数统计;b. t检验、卡方检验等假设检验。
四、案例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案四:评价与总结一、教学评价通过提问、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教案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教案引言:生物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
一、遗传的基本概念1.1 遗传的含义遗传是指生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它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和推动力。
1.2 遗传物质 DNA遗传物质DNA是指存在于生物细胞中、具有遗传信息的分子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是遗传的基础。
1.3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指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遗传单位。
它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序列的一段基因组。
二、遗传与进化的原理2.1 突变与遗传变异突变是指遗传物质DNA序列发生的突然而明显的变化,是遗传变异的基础。
遗传变异是物种进化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来源。
2.2 遗传的规律2.2.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单因素遗传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二因素遗传规律。
2.2.2 染色体遗传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的异常变异会引起遗传疾病等。
2.2.3 DNA复制和基因表达DNA的复制和基因表达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转化的重要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
三、遗传与进化的实验3.1 蒙特纳鼠实验通过观察鼠毛颜色的遗传规律,说明基因可能存在多种等位基因以及显性和隐性基因等。
3.2 果蝇交配实验通过观察果蝇的交配后代,讨论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等。
四、教学活动设计4.1 观察家庭的遗传特征让学生观察自己家族中的遗传特征,并进行调查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遗传规律和变异。
4.2 模拟遗传实验设计简单的模拟遗传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遗传的过程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选择遗传疾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和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总结:生物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通过引入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认识和理解。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的概念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探讨”,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
三位同学在抄写英语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猫坐在草席上)时,分别抄成了下图中的句子。
请将抄写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看看意思发生了哪些变化?1.THE KAT SAT ON THE MAT.阿拉伯茶坐在草席上。
2.THE HAT SAT ON THE MAT.帽子坐在草席上。
3.THE CAT ON THE MAT.猫在草席上。
我们发现错误类型为一个字母种类的改变和一个单词的丢失,经翻译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三种情况。
如果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类似错误势必会导致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将改变DNA遗传信息。
但由于密码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所以这些变化不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介绍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积极思维:正常血红蛋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1.从图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圆饼形状。
运输氧气功能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有,运输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的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直接原因:正常血红蛋白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病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DNA分子中碱基对替换__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教案主题:遗传与进化时间:2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等位基因等;2. 理解遗传的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互补规律等;3. 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包括进化的证据、进化的机制等。
教学内容:1. 遗传基本概念1.1 基因的概念1.2 染色体的概念1.3 等位基因的概念2. 遗传规律2.1 孟德尔遗传规律2.2 基因互补规律3. 进化3.1 进化的证据3.2 进化的机制教学方式: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2. 实验演示:进行基因交叉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基因的遗传规律;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进化的证据和机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介绍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2. 展示基因交叉实验,让学生观察基因的遗传规律;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1. 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进化的证据和机制;2.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方式:1. 口头提问:提问学生有关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基因交叉实验,撰写实验报告;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深度、逻辑性等。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附:教学材料1. 基因交叉实验材料2. 进化的证据和机制资料3. 相关课本和教学辅助材料。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第2单元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如细胞学、染色体和有丝分裂的基础之上,并与第一章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密切相关,因此,其在模块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分裂的方式、实质和意义产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前面所学的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积极探索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并且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进行主动思维、参与并且活动、同时经历一个从具体的动手实践和不断创新到知识的归纳和升华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在学习本节时还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如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
教材:高中生物教科书
年级:高中
课时:1节课(45分钟)
目标:
1. 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能够描述遗传的机制和进化的过程;
3. 能够解释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影响。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一幅插图展示不同物种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包括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遗传的机制(等位基因、显性与隐性等),以及进化的定义和过程(选择、变异等)。
3. 基因型与表现型实验(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了解基因对性状的影响,以及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现。
4. 进化案例分享(10分钟)
教师讲解一些生物进化的案例,如达尔文的鸟嘴觅食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人类与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关系等,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影响。
5. 总结与讨论(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与进化的重要性和紧密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意义。
作业:请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尝试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加深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
扩展活动:学生可自行搜索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理论,以及进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2节 染色体变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2019版)教案
第2节染色体变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和形成原因;2.理解染色体变异对物种进化和生物遗传的影响;3.能够解释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内容1.染色体重组与丝粒分离;2.染色体的结构变异;3.染色体数量变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的概念和分类;2.教学难点:染色体变异对生物遗传和进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讲授、观察、实验操作、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讨论进一步掌握染色体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染色体重组与丝粒分离染色体重组是指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方式变化,对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没有影响。
丝粒分离是指有染色体缺失或复制的情况出现,常见于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的染色体,观察不同基因的排列方式和数量,观察有无染色体缺失或复制的现象。
2.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在基因组中位置的改变或染色体内部某些基因的位置改变。
主要包括:•染色体片段丢失:染色体上的片段从染色体中掉落,导致基因削减或缺失;•染色体片段重复:染色体上的某一片段出现复制错误,结果出现重复片段;•染色体倒位: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序列发生翻转或倒位,改变了基因顺序;•染色体互换:染色体上的两个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发生了互换现象,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组的排列发生改变。
•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形成的染色体图谱,分析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变化和削减现象。
3. 染色体数量变异染色体数量变异是指染色体数量发生改变,包括:•异倍体:染色体数量发生整倍体变化,即比正常染色体数量多出来若干倍;•缺失或丢失:染色体数量少于正常的数量,出现染色体片段缺失现象;•数量不平衡:染色体数量介于正常数量和异倍体之间,表现为某一条染色体上基因数量发生改变。
•实验操作:通过观察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和形态,分析染色体数量变异对遗传和进化的影响。
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
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第一部分:遗传学基础知识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规律。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物质的组成、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等。
1. 遗传物质的组成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主要由DNA分子组成。
DNA分子由若干个核苷酸单元经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包括脱氧核糖(deoxyribose)、磷酸基团和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
通过四个碱基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基因。
2.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包括启动子、编码区、终止子等重要部分。
编码区是基因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含了决定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信息。
3.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有两种方式:单倍体生殖和有性生殖。
在单倍体生殖中,遗传信息直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传递给后代;而有性生殖中,遗传信息通过两个个体的融合,再通过性细胞的分裂和再组合,最终传递给后代。
第二部分:进化学基本概念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遗传变化,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适应性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进化学的基本概念,本章将介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突变等重要内容。
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它依靠环境压力和生物体的适应能力来筛选有利于适应环境的遗传变异。
适应性强的个体将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而适应性弱的个体则很可能被淘汰。
2.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种群中,由于偶然性事件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变化可能会引发新的适应性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影响整个物种。
3.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组中的变异事件,可能源自DNA复制的错误或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突变为进化提供了新的遗传变异基础,是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第三部分:遗传与进化的关系遗传与进化是紧密相关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本章将重点介绍遗传与进化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变异如何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高一生物必修2_遗传与进化_《DNA分子的结构》名师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六、教学流程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DNA的结构层次并板书(优教提示:打开素材动画演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元素:C、H、O、N、P碱基有几种呢?分别是什么?在我们的材料中这四种碱基是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教师板书四种碱基对应的颜色A--绿色G--蓝色C--红色T--黄色这三种小分子连接起来就组成了DNA的基本单位,请大家书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教师同时板书脱氧核苷酸都写的非常好!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书写,制作几种不同类型的脱氧核苷酸。
(教师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待学生制作完毕,幻灯片播放:探究任务1: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相的。
学生回答4:4种学生从桌子上的材料中找出这三种小分子学生回答:四种。
分别是A、G、C、T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对应不同的碱基。
邀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学生边讨论边制作脱氧核苷酸的模型。
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己书写以及动手制作,加深对脱氧核苷酸结构的理解。
为学生的自主探连呢?讨论(1)可以在脱氧核苷酸的哪些部位把它们连接起来?(2)结合课本图,给出正确的连接部位非常好!我们提出的这几种连接方式都有可能,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图3-11,找出正确的连接方式。
教师总结,在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会形成一个化学键,把一个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这个化学键叫磷酸二酯键。
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制作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
教师板书:脱氧核苷酸长链并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制作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教师提问:DNA分子有几条链?我们制作另外一条链时应注意些什么呢?引出第二个探究任务,并用幻灯片展示探究任务2: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具有什么联系教师幻灯片展示两条相同的脱氧核并踊跃发言,提出可能的连接部位:磷酸与磷酸之间、碱基与碱基之间、碱基与磷酸之间、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碱基与脱氧核糖之间等等。
高中一年级生物课文教案遗传与进化
高中一年级生物课文教案遗传与进化教案:高中一年级生物课文教案主题:遗传与进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掌握遗传与进化的重要实验和观察结果;3.能够解释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遗传与进化的概念a.遗传的基本原理b.进化的基本原理2.遗传与进化的实验和观察结果a.孟德尔的豌豆实验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察c.遗传变异与适应性进化3.遗传与进化的应用a.基因工程与遗传疾病治疗b.进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利用生物学课本或其他资源,呈现关于遗传与进化的图片或实例,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知识讲解(25分钟)a.遗传的基本原理:介绍基因和基因型、表现型的概念,以及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的法则)。
示意道出父、母、子代之间如何通过基因传递产生相似或不同的性状。
b.进化的基本原理:介绍进化的定义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引导学生理解进化是生物逐渐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竞争的结果。
3.实验与观察(30分钟)a.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简要介绍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察:展示达尔文对鸟嘴形状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变化对物种形态及适应性的影响。
c.遗传变异与适应性进化:通过实例介绍遗传的突变与适应性进化的关系,探讨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化如何影响物种适应环境。
4.应用拓展(25分钟)a.基因工程与遗传疾病治疗:简要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到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基因工程在治疗中的应用。
b.进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实例介绍进化对人类的影响,如文化进化、社会进化等方面。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简要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现状,引导学生了解并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方法。
5.小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学生收获的讨论和评价。
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DNA指纹技术》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DNA指纹技术》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前言DNA指纹技术是现代遗传学中的重要应用技术,在犯罪侦查、亲属鉴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案编写、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展示。
二、教案编写1.教材分析本节课重点介绍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旨在让学生了解DNA指纹在犯罪侦查和亲属鉴定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应用和特点。
•了解DNA指纹技术在犯罪侦查和亲属鉴定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能够解释DNA指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分析不同的案例,正确运用DNA指纹技术进行鉴别。
•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
•提高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技能。
(3)情感目标•增强同学们对科技应用的兴趣、好奇和探究意识。
•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意识。
•培养同学们的实验精神和实验安全意识。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DNA指纹技术在犯罪侦查和亲属鉴定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2)教学难点•DNA指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过程。
•如何进行正确的DNA指纹技术实验分析。
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DNA指纹技术在犯罪侦查和亲属鉴定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2)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视频讲解法。
•实验操作法。
•PPT讲解法。
5.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DNA指纹技术的应用场景简单描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观看相关的视频和实例,通过小组内部讨论,掌握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学生用PPT展示分析的情况和结果。
(3)实验操作环节在实验前,教师将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详细介绍,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和正确性,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遗传与进化》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什么?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孟德尔简介二、杂交实验(一)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正交P(亲本)互交反交F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F2(子二代)分离比为3:13.解释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测交F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1.亲组合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体现在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1.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一、减数分裂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细胞 精母 精母 细胞 子染色体 2N 2N N 2N N NDNA 2C 4C 4C 2C 2C C C3.同源染色体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④交叉互换4.判断分裂图象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染色体 不 有丝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无 减Ⅱ二、萨顿假说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A 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B 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常染色体B 2 与性别有关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C2男多于女…………………………………X染色体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显性基因D1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D2与性别有关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X染色体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双螺旋本质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 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①活R,无毒活小鼠②活S,有毒小鼠死小鼠;分离出活S③△杀死的S,无毒活小鼠④活R + △杀死的S,无毒死小鼠;分离出活S转化因子是什么?(2)体外转化 1944年美国艾弗里多糖或蛋白质型活S DNA + R型培养基型 + S型DNA水解物型转化因子是D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1.核酸核苷酸核苷含氮碱基:A、T、G、C、U磷酸戊糖:核糖、脱氧核糖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3.DNA 的结构①(右手)双螺旋② 骨架③ 配对:A = T/UG = C4.特点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③特异性: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5.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C T G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 分子中,C G TA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 的复制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 提供;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是DNA 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 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控制 mRNA 蛋白质的DNA 蛋白质结构 性状 影响 环境 酶的合成 控制代谢中心法则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转录(1)在细胞核中,以DNA 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 的过程。
(2)① 信使(mRN A ),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RNA ② 转运RNA (tRNA ),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单链) ③ 核糖体RNA (rRNA ),是核糖体中的RNA 。
(3)过程 (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2.翻译(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 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 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64个)密码子: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 ,这是起始密码;UAG 、UAA 、AGA 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 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
③ 中心法则:(5)翻译过程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 DNA RNA蛋白质(性状)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GAA遗传信息遗传密码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物、化、生诱变育种可遗传的基因重组杂交育种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单倍体育种一、基因突变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内因:可变性4.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无方向性③频率低④有害性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②变异的根本来源③进化的原始材料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二、基因重组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③对进化有意义三、染色体变异1.缺失 1917年猫叫综合症果蝇的缺刻翅结构的变异重复 1919年果蝇的棒状翅易位 1923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倒位数目结构的变异: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
如:人的为22常+X或22常+Y△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46、XX或XY3.一倍体雌性配子二倍体单倍体直接发育合子生物体多单倍体雄性配子多倍体(秋水仙素)四、人类遗传病1.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隐性基因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红绿色盲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基因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抗V D 佝偻病多基因遗传病 :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症2. 危害 婚前检测与预防 遗传咨询监测与预防 产前诊断 :羊水、B 超、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人体DNA 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①提出:1986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杜尔贝利②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③1990年10月启动④1999年7月中国参与,解读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占1%。
⑤2000年6月20日,初步完成工作草图⑥2001年2月,草图公开发表 ⑥2003年圆满完成△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 分子做探针,利用DNA 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 育种方法单倍体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 多倍体 转基因二、基因工程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细胞等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第七章 进化论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基本单位:种群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原材料:突变与重组现代进化理论 形成物种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必要条件:隔离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协同论(残酷竞争VS 协同进化) 中性学说(偶然VS 必然) 补充 间断平衡(渐进VS 突进) 灾变论(渐灭VS 突灭)一、生物进化研究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① 生物界的产生与发展:生命、物种、人类起源② 进化机制与理论:遗传、变异、方向、速率③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④ 进化论的历史:流派与论点二、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1.神创论 + 物种不变论(上帝造物说) 2. 法国 拉马克 1809年《动物哲学》 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