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壮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民居建筑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个民族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本文将介绍壮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的建筑艺术。
1. 建筑形式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以“三进”式为主要类型。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每一堂都有特定的功能。
前堂通常是客厅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堂一般用来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见于“板楼”和“吊脚楼”等类型,这些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崇山峻岭的地势特点,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山地风貌。
2. 结构特点壮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很独特。
它们通常采用木材、竹子和土坯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屋顶多为斜坡状,以方便雨水的自然排放。
在建筑结构上,壮族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体现了他们对平和和谐的追求。
同时,壮族的民居建筑也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3. 装饰元素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壮族人常常在房屋的门窗、梁柱以及室内墙壁上进行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壮族的木雕工艺精湛,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常运用彩绘和壁画进行装饰,红、黄、黑等鲜明的色彩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壮族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壮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这些建筑也承载着壮族人对家庭、部落和族群的认同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总结:壮族民居建筑独具一格,既有与环境融合的特点,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们既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家庭的关心与热爱。
通过欣赏壮族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同时也体味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与无穷魄力。
浅析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
浅析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作者:吴俊杰王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干栏式建筑结构概念、特性以及影响。
通过对于广西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的研究,探讨了干栏式建筑结构的实际应用。
对于干栏式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结构、文化特色的分析。
探讨了干栏式建筑结构与现代坡地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叙述少数民族建筑,第二章是概述广西民族建筑文化,提出以广西壮族建筑文化为例的南方干栏式建筑。
第三章以桂北地区为例研究了地方文化特色对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希望对于南方传统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族;干栏式建筑结构;坡地建筑;影响一、少数民族建筑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创造除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
衣食住行作为人类最为根本的生活需求,其中住则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因此也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
“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千年,互为因果。
’民族建筑,亦称之为风土建筑。
”民族建筑是融合了原始建筑的精髓加之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人们可以从中发现纯粹的特定时代的生活形式。
以木、竹、瓦、土作为材料,榫卯作为连接形式,遍布于传统建筑中,这些技艺以建筑的形式保存至今,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历史的见证。
二、广西民族建筑文化壮族干栏式建筑是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建筑结构逐渐流传至云南及东南亚,随之衍生出了各种样式的干栏式建筑。
至今任有地区保留着半楼居和全楼居式的干栏式建筑。
广西地区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仍习惯于依山傍水的生活,建房材料的选择上也多因地制宜。
南方常年湿润为树木和竹的生长提供了温润的环境,大多数干栏式建筑多以全木质或竹制结构,自下而上构建,顶上为防雨会用瓦或杉树皮覆盖,上层居住,底层关养畜牧家禽,放置农具等。
连接上下的则是设立于屋内一侧木制楼梯,楼上多分支三到五间房间,用于会客和居住,堂屋一般在进大门的位置,火塘会设在一头,火塘作为一家的中心,饮食都会围聚在火塘周围。
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连山壮族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来年,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为现代建筑理念所替代。
连山壮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还是“黄茅翠草壮人家”(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任连山县令的孔镛诗句),直到清康熙后期才开始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连山县令的李来章(公元1704年)写下了“路由别径过花罗,瓦屋鱼鳞水上多”的诗句。
诗中的花罗寨至今犹在,其东南方上游有。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
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
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壮族建筑:壮族人们习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建筑:壮族人们习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导语: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构成独特的一派风景图,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构成独特的一派风景图,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族称屋为"干栏"。
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
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壮族及其先民,素来注重村落环境的选择。
他们建造村落,或选在河流大转弯,地面较宽广的平地;或选在大河与小河交汇处,河面宽阔,水流缓慢的地方:或选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边的地方。
由于壮人选这样的环境建村落,所以许多村寨有“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之美。
体现了壮族选择优秀环境建立村落的文化观念。
因此壮族乡村,多以围墙绕村,绿树成荫,而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几棵大榕树,以此象征人畜两旺。
村落房屋建筑,也讲究布局,互相间隔为生活常识分享。
壮族建筑特点.doc
壮族建筑特点关于壮族建筑特点?想要知道答案嘛,下面是中国下面梳理的有关壮族建筑特点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
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这种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因为它具有适应于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点,所以一直延用到现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保、靖西、巴马等地方的房屋虽然已经朝着现代居室方向发展,为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构造,但一些房屋的结构还保留着干栏的基本特征。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壮族聚居区的“干栏”式建筑,是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
壮族称居住的房屋为“干栏”。
这种住房形式,宜于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地。
广西的瑶、苗、侗诸族,也有一部分人家居住干栏,但壮族的干栏建筑较有代表性。
壮族的整个干栏建筑,设计巧妙,用料精致,工艺颇高。
房屋形式,有一幢三间,一幢五七间,以至一幢九间的。
视其家人口多少和其家富裕情况而定,一般为一幢三五间较普遍。
主屋的两旁,还附设仓纱,这不仅增宽房屋的面积,而且还能起着防风挡雨的作用,使主屋建筑不受风雨的吹打而霉烂。
房屋一般为三层,上层放杂物或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放牲畜家禽。
中屋正中间为厅堂,前后左右,分设房间,房间开窗,通风明亮,居住舒适。
厅后为火塘,以泥筑成,煮食取暖用。
壮民族素有门雕、窗雕、木雕的习俗。
主要表现手法为木雕、砖雕和石雕。
“三雕”艺术以其独特而精湛的雕刻技巧,生动活泼而雅俗共赏的形式和题材内容反映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
彩画是壮族人民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彩画色彩斑斓,题材不限,内容丰富,一般以壮族民间故事、人物为题材,以红色、绿色为主。
浅谈壮族民居建筑
浅谈壮族民居建筑摘要:龙胜各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龙胜传统民居有了时代的烙印和局限性,干栏式民居是壮族的传统居住形式,也是壮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从壮族文化中提取传统元素,并结合其特点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龙胜,民居建筑,形式与特点,保护建议一、概述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
从古至今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风格的干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并且经过累代的不断改进,使其建筑结构日趋完善。
壮族卓越的建筑成就及其优良的实用功能,在中国南方民族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民居建筑的结构、技术、空间取向等内容中,结合当地生活习俗、当地文化传承,对壮族村寨进行考察与研究,并且对周邻诸少数民族建筑的发展,得出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及应用。
二、壮族民居形式与特点1.形式与特点:平安寨是梯田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广西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东南部和平乡境内;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有着相对固定的空间结构模式,而干栏式建筑框架使建筑的体量一般一般固定为上下两层和顶层的一个隔层。
灰色的板瓦屋顶多为歇山式,可以通过屋顶的结构合理排水,遮挡日晒并保护木制外立面不受雨水侵蚀。
建筑底层为架空围栏式结构,主要功能是饲养牲畜、堆放柴草、肥料、杂物并作厕所。
顶层为充分利用空间,多设木制铺楼板,或格栅,主要是储藏种子和杂物,并起到隔热的作用。
当地建筑多采用混泥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以木材为主要原料,顶面采用灰色。
2.原始形态特征:对于壮族文化来说,隋末唐初之前壮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文化在此之前是通过岩画,铜鼓以及民歌等方式流传。
从记载来看,壮族建筑虽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是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汉族的汉文对壮族文化进行描述记载。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干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风俗人文特色。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象征和人文意蕴等方面,对干栏式建筑的风俗人文进行探讨。
一、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渊源干栏式建筑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遗存。
它以原始的木结构和石材基础为特点,经过历代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干栏式建筑融合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二、干栏式建筑的建筑特点1. 结构特点:干栏式建筑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干栏、空栏和下栏。
其中,干栏为建筑的主体部分,上部为多层的木结构,下部为墙壁。
空栏为中间空出的过道,用于步行和通风。
下栏则是用来储藏物品和家畜。
2. 材料特点:干栏式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木材质地坚硬耐用,能够有效地抵抗风雨侵蚀;石材则为建筑提供稳定的基础与支撑。
3. 装饰特点:干栏式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造型的精美。
建筑外墙常常铺设彩色的石瓦和挂有民族特色的彩绘,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屋内还有精美的雕刻、彩绘壁画和木雕等装饰,展示了民族艺术的卓越成就。
三、干栏式建筑的文化象征1. 人社关系:干栏式建筑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尊重和关怀的价值观。
干栏作为建筑的主体部分,象征着家庭和睦、人际和谐。
空栏的存在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2. 地域特色:干栏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区的人文风格和民族文化。
比如彝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有民族图案和独特的传统纹饰,川西的干栏式建筑则体现了山地居民的勤劳和朴素。
3. 崇拜信仰:干栏式建筑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壮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独特的祭祀场所和宗教装饰,体现了他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四、干栏式建筑的人文意蕴1. 历史记忆:干栏式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民居和建筑材料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建筑技艺。
本文将介绍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材料,并探讨其在壮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特点与建筑风格壮族的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一般分为堂、居住区和厨房等不同功能区域。
整体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构造,檐角翘起,屋顶呈翼型或拱形,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壮族的传统民居多层楼房,通过板梯或梯子连接各个楼层,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墙壁一般用竹篾或木条编织而成,外墙则采用剪砖或夯土等技艺,使得建筑造型更加美观大方。
在建筑风格方面,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注重兼收并蓄。
壮族建筑融合了汉族、苗族、瑶族等邻近民族的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壮族风格。
例如,在屋顶布置方面,壮族建筑采用屋角木梁、砖墙勾缝等细节处理,展现出民族建筑的精细和独特之处。
同时,壮族的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资源,如竹子、木料、石头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壮族的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1. 木材:木材是壮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壮族人熟练运用木材进行屋架、柱子、梁等建筑构件的搭建。
木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有效地消除声音和吸收湿气。
同时,木材还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温度的稳定,使得民居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
2. 石头: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使用石头来筑墙和铺地。
采用石头建筑,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石头还能抵御火灾和潮湿,使得民居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石头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为建筑注入了一份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3. 彩绘: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以壁画和彩绘作为装饰元素。
壁画常常以纹身和图案为主题,通过图形和颜色的运用,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彩绘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 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摘要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
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
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
广西民居,从远古走来,历经几多风雨,它一直在演进,一直在变化,它最基本的东西,因其合理,因其科学,得以鲜活的保存了下来,由原来的较为封闭,发展为较为开放。
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
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
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笔者作为建筑设计师,感觉到在接触的村落营造中的工作与在城市中是大为不同的,由于大多数建筑师学习成长的城市背景,大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城市住宅设计,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在乡村营造中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对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的总结概括中,探讨怎么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与现代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使得现在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艺术有机融合,为现代新民居住宅设计寻找新的思路。
壮族杆栏式民居设计理念
壮族杆栏式民居设计理念
壮族杆栏式民居是壮族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以木质杆栏为特征,结构简单,便于建造和维修,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
壮族杆栏式民居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利用空间:杆栏式民居通常为两层或三层结构,底层一般用于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等,上层用于居住。
特别的是,杆栏式民居的檐口和民居地面之间通常会留有一段高度,被称为“半空挂篷”,可以用来晾晒食物和物品,最大化地利用了空间。
2. 美观的建筑比例:壮族杆栏式民居注重建筑的比例和平衡感。
例如,民居通常呈矩形或正方形平面布局,底层的柱子和横梁都由较粗的木材制成,上层则采用细木梁,使得整个建筑在比例上更加协调和美观。
3. 精美的雕刻工艺:壮族杆栏式民居的柱子、梁和栏杆等部分通常采用木雕来装饰,雕刻出不同花纹和图案,展示了壮族文化和民族特色。
这些木雕不仅仅是装饰,也有着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的意义。
4. 物理、化学和心理的环境配套:壮族杆栏式民居设计中,还注重物理、化学和心理的环境配套。
例如,民居的门窗布局合理,能够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柱子和地面采用的木材具有一定的防腐和防虫功能;每一间屋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划分出不同功能的区域。
5. 文化传承和创新:壮族杆栏式民居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传统的设计元素中,也添加了一些现代的功能和装饰,以适应现代人居住的需求,体现了文化的活力和发展。
壮族杆栏式民居设计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空间利用、追求美观和注重文化传承。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这些设计理念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可以用于建筑设计,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广西干栏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特点。
本文将从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设计启示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建筑类型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干栏式民居起源于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唐代以来,广西地区的居民开始采用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造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民居在建筑设计上也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形式干栏式民居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通过前后两个干栏将房屋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
前干栏作为客厅和堂屋,后干栏为卧室和其他生活区域。
在干栏的顶部,还可以有存放谷物和纺织品的阁楼。
此外,干栏式民居在外观上也有独特的特征,如鸟笼式的建筑檐、斗拱形的穹顶和雕刻的窗棂等。
建筑内部还有精美的荷花、纹龙和花鳞等装饰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和美观。
三、建筑材料干栏式民居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硬质木材、花岗岩和青石等。
硬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花岗岩和青石则用作砌筑墙体和地面,这些石质材料具有防水、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地区使用。
四、设计启示干栏式民居在设计上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干栏式民居注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对空间的精细划分和布局。
其次,干栏式民居注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的运用,通过雕刻,铜器、书画等物件的陈设,让房屋充满文化气息。
此外,干栏式民居还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外表独具特色,内部则注重功能的划分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干栏式民居作为广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式、设计特点、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干栏式民居的研究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推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壮民族建筑风格
壮民族建筑风格一、干栏式建筑(那岩古寨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本身其实就是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通常这种建筑一层到到立柱,也称之为“吊脚楼”。
其立面效果表现为:1、坡面瓦顶、檐口自然下垂无瓦当,无飞菱翘角。
2、窗户以平开窗为主,并以瘦高或扁长呈形。
3、墙体颜色以原始木色为基调。
4、建筑基底部分最具明显特征:吊脚。
这种建筑出现在我县那岩古寨。
二、卧龙文建筑(宫保府建筑风格)。
宫保府系清朝建筑,其为建筑群体,砖木结构建筑。
主要设计布局为三进院落,前进面阔3间,后进5间,叠梁式梁架,硬山墙,盖青瓦。
柱、梁枋、檐板均绘人物山水彩画,门额悬雕有九龙的"宫保府"横匾。
门前立照壁,左右置石狮,外有围墙。
其主要特点是硬山墙和屋脊上雕刻“卧龙型”压顶,是清云贵总督岑琉英受清皇朝封为太子太保,受旨赐建而建“卧龙”龙头。
屋脊中间为打开书本,总督旨意:教育和不断学习是治国之本。
故得名“卧龙文建筑”。
在建筑立面风格上经演变优化其表现为:1、弧形状山墙,回龙纹压顶。
2、坡屋顶盖青瓦,卧龙及文书压顶,白色瓦当。
3、窗户方正并镶有木格。
4、建筑墙体颜色为仿青砖。
三、句町建筑(句町文化建筑风格)。
句町古国存在于汉代的古老国家,由于能够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因而农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社会文化繁荣。
其出土有铜鼓、铜棺、车马器等物件,其图案均为羽舟、羽人及飞鸟。
经演化,句町建筑风格主要为:1、屋顶以汉代王都建筑为基调大坡翘角屋面,盖青瓦。
2、句町元素以铜鼓、羽舟、羽人为图案常刻画在建筑的栏杆、窗台、檐口、女儿墙、柱墙等部位。
3、建筑墙体常以青砖色调,宽基底来衬托。
4、建筑形状常以铜鼓或半铜鼓为状直接表达句町文化。
比如我县“句町文化艺术中心”大楼。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首先对壮族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对壮族人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壮族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民俗、饮食以及建筑等。
语言方面,壮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壮语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语法结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文字方面,壮族曾经使用过方块壮字,这是一种基于汉字但又有自己独特系统的文字。
尽管现在方块壮字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学方面,壮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布洛陀》《姆六甲》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艺术方面,壮族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与壮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壮族的刺绣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是壮族女性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音乐和舞蹈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
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摘要:广西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代表了广西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
干栏式民居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稳固,布局合理,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形式。
本文将探讨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点、民居的借鉴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借鉴。
关键词: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现代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原则;空间布局引言: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采用干栏式的结构形式,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和借鉴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期打造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建筑作品。
一、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点(一)结构和布局传统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布局特点,这种建筑形式通常由两层或三层构成,底层为干栏,上层为起居空间。
以下将详细介绍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和布局特点。
(1)干栏式结构干栏式民居的结构主要由柱子、梁和榀构组成。
柱子通常由石头或木材制成,起到支撑屋顶和楼层的作用。
梁是连接柱子和榀构的横梁,起到分散和传递荷载的作用。
榀构是连接梁和柱子的斜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干栏式民居能够抵御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
(2)布局特点干栏式民居的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干栏式民居通常采用对称式布局:整个建筑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称为“鼓楼”,后院称为“龙楼”,两个院落通过一条中轴线相连。
前院通常用于举行婚礼、庆典和聚会等活动,而后院则是居住和休息的地方。
干栏式民居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分隔:底层的干栏空间通常用于堆放农具和存放牲畜,上层则是起居空间。
广南县壮族民居的探析
1广南壮族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壮家是从水田里滋长出的民族,将村庄发芽在山腰或山沟里。
房子的根须常常裸露在靠近山脚的河畔,干栏之上,炊烟凌空飞翔成一种生存姿势。
干栏圈住牛、马、猪、鸡,干栏之上的火塘温暖着壮家人智慧的凝固;风扫雨欺,岁月灰黑了它的容颜,但不改秉承水润山气而来的精魂,同壮家人一起守望千古日月。
广南壮族自古以建盖“干栏”式房屋居住著称。
“干栏”式房屋依山傍水,从建筑布局、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特征,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干栏”据说是云南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干栏”又叫“壬栏”(壮语),“壬”是“家”的意思,“栏”即“干栏”是“楼房”之意。
《隋书·南蛮传》云:“古代南蛮随山洞而居,古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
《太平御览·始学篇》卷载:“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
”这里所说的“巢居”,实际上就是指木楼式的“干栏”了。
2壮族民居的空间布局千百年来,择田畴坝区或河畔而居的广南壮族,形成了“积木而栖,位居其上”住房模式。
干栏式房屋是广南壮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全楼居最为古朴、轻巧,能反映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别致优美的建造风格。
这种楼房一般面阔12米,进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为三柱落脚、七柱落脚、九柱落脚不等的纯木料结构吊脚楼房,青瓦或茅草覆盖。
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那伦、者兔、者太、底圩一带在二楼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用作熏烤潮湿物品。
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和其它食物。
通风良好、不易发霉.房屋两端向外延建偏厦,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并起到保护主房两头板壁免遭日晒雨淋的作用。
每边偏厦为三分之二个开间,多作卧室和布置年轻姑娘精致的闺房等。
大门前左右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妇女做针线活和夏天乘凉闲谈,楼梯设屋外正中或左右侧,为上楼之用(中层)。
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住房最具特色的是“干栏”式房子,称为“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是用木料(或竹〕柱作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的一种住宅形式。
这种住房形式适应于潮湿多雨、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区。
在广西,除了壮族地区还较多地保留有这种干栏建筑的住房外,还有瑶、苗、侗、彝等民族也有部分人家住这种“干栏”式房子。
壮族的干栏建筑比较具有代表性,它可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地居式等几类。
全楼居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
半楼居式多见于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于平原地区。
无论哪一种居式的“干栏”,一般分为上、下层及阁楼三部分。
上层住人,多数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和七开间,进门是厅堂,厅后就是火塘间,用于煮饭和取暖。
底层用作关牲畜、厕所及放农具和杂物,阁楼起于上层,多用于存放粮食。
居住层的四周往往顺势伸延,另建成望楼、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有的还设有晒排,供凉晒物品和纳凉之用。
整个结构比较合理、实用。
瑶族:地区大都盛产木材,房屋也大多是木结构,以瓦或杉皮、茅草盖顶,房屋形式各地不同。
建在山坡的房子,叫吊脚楼,是一种近似干栏式的房子,利用山坡的斜度,山坡下方竖较长的木柱,上坡竖较短的木柱支撑,上面铺板盖屋,吊脚楼下一般用来关家畜和放杂物,住房在楼上。
这种吊脚楼,苗、侗、彝等苗族均有。
侗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的村寨有数百户,小的二、三十户。
侗族村寨多干栏式的木楼,有二、三层的小木楼,也有四、五层的木楼。
三江、龙胜等地的侗族聚居区,几乎寨寨都建有雄伟壮丽的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和集会议事的场所。
还有风雨桥,风雨亭等著名建筑。
侗乡逢河有桥,逢坳有亭,村里的道路大都用青石板和小卵石砌成,整齐清洁。
仫佬族:仫佬族多在同一村寨内聚族而居,只在一些圩镇以及大村寨,才有别的苗族杂居。
仫佬族的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三间并列的平房,屋内左侧门边挖地砌炉灶,适于烧煤。
仫佬族这种“掘地作炉“的习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广西的特色民居
广西的特色民居广西的特色民居建筑特点:干栏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
又称麻栏,意为楼居。
《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
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
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
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
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
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要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
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
这类干栏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
三合院广西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
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
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
一般坐北朝南。
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
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
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吊脚楼侗族楼式住宅。
起源早。
晋代张华《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吊脚楼是巢居的一种。
特点是屋柱分主柱和副柱。
主柱落地,承受重力。
副柱从第二层塔式而上,附挂于主柱,承受拉力,不落地。
各层悬空附挂于主柱的塔式副柱,俗称“吊脚”,故名。
工艺特点是相应榫口对准,直穿斜套,衔接大小不同的木柱,桁条。
檐分四面,上宽下窄,为塔式逐层而上。
各楼层用木板开槽密镶,隔间为房。
建筑的优点:古朴典雅,能充分利用空间。
通风采光均佳。
防潮湿。
家人起居多在上层,楼下多为安放石碓、饲养家畜、家禽和放杂物等。
最底一层,一般只有排柱,放空不围。
禾廊农民晾干农作物的场地。
又称“禾晾”。
主要流行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
一般以两条直径70厘米,长4米左右的圆木,对称凿10余孔直立为柱,用桁条横串柱孔。
壮族地居式干栏建筑空间构成特色探析——以广西天等县壮族传统地
在。
火塘 、 寝室、 储 存室等。一般厅堂较 宽大 , 从正 门至 中堂 神龛下不设 置 任何隔离物 , 连成 一体 即为大厅 中堂 , 占用一个开间的宽度。 正屋侧边会分 布有石磨 、 纺织机 等 , 也有 留出空 间堆 放各类 马料 、 猪菜等杂物。大厅 中堂最末端从神 龛下隔墙往 后 , 由土夯 的平 台形 成 后室与火塘 , 火塘放置在房 间左侧 , 后室与火塘 家人亲 密接触 、 交 流情 感的场所。中堂里头 为神 台, 卧室设 在神龛 的后面和左 右两侧 。这 一 层大门的外边 还紧连着也 用木板辅设 而成 的 阳台过道 , 俗称“ 外 山”, 与房屋宽度齐 长, 三面设有防护栏杆 。此处人们可存 放一些 闲置 物件 , 也供 人们 聚集聊天 。第三层 即上层为放粮食 、 豆类的地方 , 一般在左 右 两 开 间 上 约 2—3米 高 有 大 梁 处 铺 上 横 条 和 木 板 而 成 , 除放 粮 食 之 外 , 还可放置箩筐 、 竹垫 、 犁、 刀等杂物 。另外在厅堂 上第三层 上空 间横 起
一
要: 以广西天等县壮族人 口传统聚居的多个 自然村屯为例 , 通过分析 当地人 文地理环境 , 对壮族地居式干栏建筑 的平面布局 、 立 面结构 、 建筑 材料等 方面建筑空间构成与装饰艺术特色 了论述。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的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本文将介绍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的特点,从建筑结构、外观装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结构壮族传统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以适应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建筑采用抬高的高脚框架式结构,使房屋免受湿气的侵袭。
传统民居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是“鸟笼式”,即屋顶呈拱形,形似鸟笼;另一种是“天井式”,即建筑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形成一个天井。
这两种形式的建筑结构不仅增加了房屋的美观度,还能调节室内温度,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二、外观装饰壮族传统民居注重外观的装饰,常常用彩色的画板装饰外墙,绘有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和民俗文化元素等。
这些图案鲜艳而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示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此外,屋顶上还常常装饰着风车、铁锁、木雕等物品,增添了建筑的艺术美感。
三、文化内涵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从建筑结构、装饰图案到屋顶装饰物,都蕴含着壮族民众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屋顶上的风车象征着吉祥和幸福,铁锁寓意着安全和好运。
这些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四、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也在逐渐改变。
许多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使得壮族建筑呈现出新的面貌。
然而,尽管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逐渐增大,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综上所述,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丰富的外观装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壮族人民居住的场所,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并与现代建筑风格形成对比,展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中国传统民居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民居体现了丰富多样的建筑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意义。
壮族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在建筑样式、选材和功能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介绍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为主线,深入探讨壮族民居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特色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形式。
壮族民居多采用木结构,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
门楼是壮族民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常常用精美雕刻和彩绘来装饰。
同时,壮族民居注重屋顶的设计,以弯弓形的瓦片为主要材料,形成独特的“望骨屋”造型。
其次是空间布局。
壮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通常以四合院为主,形成四边开合的庭院,使得房屋内外相互贯通,增加了通风和采光效果。
厅堂作为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位于正中心位置,周围则是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域。
再次是装饰和图案。
壮族民居的装饰图案十分独特,通常采用竹木雕刻、彩绘和壁纸等方式进行装饰,寓意吉祥如意。
壁画是壮族民居的一大特色,常常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以及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最后是色彩搭配。
壮族民居在色彩搭配上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如红、黄、绿等,这些色彩不仅增添了居室的美感,也反映了壮族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
二、文化意义壮族民居的独特建筑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壮族民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
壮族民居通常建在山脚下或水边,利用山水之势,形成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壮族人民相信山水具有灵性,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得到自然的保护和祝福。
其次,壮族民居彰显了壮族人民对家庭和睦的重视。
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以及厅堂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场所,体现了壮族人民家庭团结、和睦的价值观念。
壮族社会注重家族传统和亲情,民居的设计体现了这种观念。
再次,壮族民居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壮族民居的装饰和色彩搭配都寓意着吉祥、富足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连山壮族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来年,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为现代建筑理念所替代。
连山壮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还是“黄茅翠草壮人家”(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任连山县令的孔镛诗句),直到清康熙后期才开始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
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精心整理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