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数据的表示(第一课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青岛版
《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95——99页信息窗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1.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特点,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体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做成正确地判断和决策,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穿的校服的尺码、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板题导入,示标示导1.板题导入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学校要做新校服了。
为了让我们尽快穿上合适的校服,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课件出示信息窗1预设1:测量出每位同学的身高.预设2:统计各种每个同学应该穿的校服的号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2.学习目标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特点,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95页—96页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做好分工,调查和收集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
2.小组长负责整理记录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并填写记录表。
3.完成96页全班校服尺码统计图。
4.纵轴表示什么?这里一格表示多少?横轴表示什么?5.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6分钟后汇报学习收获。
(二)个人自学,汇报交流1.自主学习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2.汇报交流第一步:收集数据----小组调查记录(1)调查和收集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师:全班同学的校服的尺码情况是怎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全班校服的尺码情况”进行统计。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数据意识——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为例
一、研究背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
教材在本单元设计了“生日”“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平均数”多个统计活动。
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渗透统计的思想与方法。
我们对本主题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式”设计尝试。
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本单元原本的教学内容、情境问题已兼具跨学科理念,实践活动性强。
为此,我们尝试以数学为本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强调“整合与融通”。
单元跨学科主题为“春种·成长·收获”,单元驱动问题为:春种一瓣蒜,随着它的成长,蒜苗、蒜薹、新大蒜的成长情况、经济效益如何呢?二、把握学情,精准施教我们从已有经验、认知背景、单元前测三个方面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并思考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要统计?怎么统计数据?怎么呈现数据?怎么分析统计结果?如何培养数据意识?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认为要创设实践、体验情境,让学生产生真实的统计需求;设计科学的研究工具,让学生收集科学的真实数据;展现数据呈现的多种样态,让学生会用图表和符号表达;分析数据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做出科学判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辨析梳理统计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知道用数据怎么“说话”,怎样用数据“说”出更合理的话,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一)第一课时:春种——认识条形统计图。
活动一:春回大地,你想种下哪些种子?融合语文学科古诗《悯农》里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劳动,并引入科学老师有关春天气温适宜播种种子的微课,培养学生科学做事的态度。
活动二: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种哪种大蒜,引导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历两次调查统计过程,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培养数据意识。
3.1数据编码-【新教材】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
教科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3单元认识数据3.1数据编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项目包含任务一“认识智能公交系统中的数据”和任务二“查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两个任务。
任务包含活动1“办理市民卡”和活动2“将语音模拟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两个活动。
任务二包含活动1“卡片组合游戏”和活动2“查看数据的编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活动1, 亲身体验数据的表现形式,如文本、数值、声音、图像、视频等,善于总结各种不同形式数据的采集的基本工具和方法;通过活动2,以声音为例,认识到将模拟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的基本思维和实现方法。
两个活动相互关联,前者主要是对数据的表现形式建立感性认识,后者是形成对模拟数据进人计算机时必须进行数字化采集的理性认识。
建议任务-安排1课时。
任务二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通过活动 1的游戏,认识二进制,进而由二进制和十进制扩展到十六进制乃至任意进制,归纳总结任意进制系统的共有特征,并能对任意两种进制数据进行相互转换;二是通过活动2,使用Python语言工具,查看字符的ASCII码和Unicode 码,引导学生了解字符的编码,加深体验和认识。
建议任务二安排1课时。
通过两个任务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各类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解释文本、音频等数据的编码原理,理解数据编码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建议】计算机是处理数据的工具,尽管所有数据在计算机中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示的,但不同类型的数据所表达的意义不一一样,编码方式不一样,因此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我们常见的数据的表现形式有数值型、文本型、图像、声音、视频等,本节重点讲解声音的数字化与文本编码,介绍二进制及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数据编码是数据后续处理的基础。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某些软件工具,充分了解不同的编码方式,如声音有WAV格式、MP3格式等,图像有BMP格式、JPG (JPEG)格式、GIF格式等。
编码( 含压缩)方式不同,则文件大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一样。
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用途;2.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3.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和趋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数据的分析;2.教学难点:图形的解读和数据的比较。
四、教学准备1.程序:Microsoft Excel;2.工具:投影仪、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家长会的情况,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兴趣,并给出以下问题:•你觉得家长会怎样才算成功?•有哪些活动是最受欢迎的?(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生产出相应的数据,然后汇总数据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2.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用途(1)给出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并说出它的用途。
条形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表示方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组数据中各项数量之间的差异和趋势,数据用垂直条状图形表示,可利用条形的长度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和趋势。
(2)分析并讨论一些实际例子,如消费水平、图书销售等。
3. 制作条形统计图(1)介绍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首先,打开 Microsoft Excel 程序,创建一个新的工作表;•然后,分别输入横轴和纵轴的标签,并输入数据;•接着,选中数据和标签,然后点击“插入”菜单中的“条形图”;•最后,选择合适的样式并进行调整。
(2)演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具体步骤,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4. 数据的分析(1)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并回答以下问题:•哪些数据最大?•哪些数据最小?•哪些数据的差距最大?•哪些数据的趋势较明显?(2)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自己制作相应的条形统计图。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用途,以及制作方法和数据的分析。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讲义(知识点归纳典例讲解同步测试)-7.数据的整理和表示(1)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讲义-7.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知识点归纳】1.简单的线段统计图,可以利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用画“√”“×”或画“正”字法整理数据。
一个“正”字表示5个。
2.稍复杂的线段统计图:根据线段下所标的特殊数据,确定每个线段表示的数据,再完成统计图,获得数据信息。
【典例讲解】例1.如图是“北京一徐州”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里程/千米北京﹣天津西148北京﹣济南495北京﹣徐州814814﹣148求的是()之间的路线.A.北京到徐州B.济南到徐州C.天津西到徐州【分析】通过观察统计表可知:北京到天津西的路程是148千米;北京到济南的路程的495千米;北京到徐州的路程是814千米;所以814﹣148求的是天津西到徐州的路程.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因为北京到天津西的路程是148千米,北京到济南的路程的495千米,北京到徐州的路程是814千米;所以814﹣148求的是天津西到徐州的路程.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例2.运走了56筐柠檬,还剩下36筐柠檬.柠檬桔子柚子92筐78筐69筐列式:92〇56=36(筐).【分析】观察表格发现,柠檬有92筐,运走了56筐,用总筐数减去运走的筐数,就是剩下的筐数.【解答】解:92﹣56=36(筐)答:还剩下36筐柠檬.故答案为:36,92,﹣,56,36(筐).【点评】解决本题先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再根据减法的意义求解.例3.集合圈能较清楚表示出两样事物相同的部分.√(判断对错)【分析】在数学中,某种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两个集合圈的重叠部分就是两样事物相同的部分;所以用集合圈能较清楚表示出两样事物相同的部分;据此解答.【解答】解:根据集合圈的特点可知,集合圈能较清楚表示出两样事物相同的部分.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集合圈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例4.奇思家的电表读数如下(单位:千瓦时),5月和6月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1月底2月底3月底4月底5月底6月底7月底245325455545700825916【分析】由于电表是连续计数,所以5月底电表的读数减去4月底电表的读数就是5月份的用电量,同理,6月底电表的读数减去5月底电表的读数就是6月份的用电量,求5、6月份的用电量也就是用6月底电表的读数减去4月底电表的读数.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825﹣545=280(千瓦时)答:5月和6月一共用电280千瓦时.【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例5.黄霏霏、龙一鸣、依依玩“创意画作”游戏.大家天马行空地想三个地点和四个事件.首先让依依任意选一个地点和一个事件,再画出自己的创作.依依的画作有多少种不同的主题?请连一连.【分析】连出可以排列出的全部的创作,进而得12种不同的主题.【解答】解:根据如图中的连一连可知:3×4=12答:依依的画作有12种不同的主题.【点评】在列举这些创作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不要重复写或漏写.【同步测试】一.选择题(共8小题)1.王叔叔想统计一下最近一周的股票走势,应选用()比较好.A.单式统计表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D.复式统计表2.如图所示,比一比.最长的铅笔是()A.A B.B C.C3.比一比,下面动物的高矮,看()最高.A.小熊B.小鹿C.小兔4.六(1)班投票选举班委,10名同学参加竞选(以编号代替姓名),全班46名同学参加了投票选举,得票情况如下.编号12345678910票数33422137162822194435得票数过半的同学才能当选本届班委,那么本次投票选举中共有()名同学竞选成功.A.6B.7C.8D.105.如图中,哪盒轻些?()A.甲轻B.乙轻C.无法比较6.开心想通过一个调查来了解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口味的蛋糕.如果她在学校任意抽样,最好的方法是()A.从每个班中抽10个学生B.从合唱队中选一些队员C.选一些有自己喜欢口味的学生7.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最喜欢的早餐牛奶豆浆粥人数/人61224如果制成条形统计图,每一格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的是()A.1B.2C.5D.108.三(1)班参加书法、绘画比赛的学生名单如表,参加两个小组的学生是()书法小明小亮小红小英小玲小刚小冬绘画小冬小珊小亮小刚小兰小安小英A.小亮、小英、小冬B.小明、小亮、小安C.小红、小英、小刚二.填空题(共8小题)9.下面是郑州科技馆周末接待参观人数的情况.周六907人次周日855人次(1)周末这两天冬今接待人次;(2)周六比周日冬今多接待人次.10.王叔叔元旦乘火车从郑州出里程千米发去旅行,途经徐州、南京,最后到达无锡.结合图、表回答问题:里程/千米郑州﹣﹣﹣徐州349徐州﹣﹣﹣南京348南京﹣﹣﹣无锡301①徐州到无锡的里程是千米.(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计算.)②火车从郑州出发,平均每时行驶95千米,行驶7时后,距离最近.11.周叔叔是一名司机,下表是他一周行驶的里程表读数.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160千米350千米555千米745千米758千米他周四一天行驶千米,他周二~周五一共行驶千米.12.水果店购进水果的情况如下表,请将下表填写完整.每箱75元4箱一共元每箱元5箱一共425元每箱元3箱一共609元13.下面是小张家1﹣6月份每个月月底电表的读数(单位:度)1月底2月底3月底4月底5月底6月底601202403696007002月份用电度;月的用电量最大;月的用电量最少.14.请你填出每筒乒乓球多少元.物品名称单价数量总价足球75元2个213元乒乓球3筒15.在一次体检中,三年级一班男、女生体重情况如表:体重人数性别30千克及以下30.1~39.9千克40千克及以上男生2184女生1232(1)这次体检体重在范围的人数最多,在范围的人数最少.(2)全班有人参加体检.16.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如图合适的位置上.①小狗②小鸡③鱼④青蛙⑤虾子⑥乌龟⑦猫⑧老虎.三.判断题(共5小题)17.气象员记录气温变化用条形统计图..(判断对错)18.没有经过整理的数据叫做原始数据..(判断对错)19.统计表与统计图是两个毫无关系的知识..(判断对错)20.在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判断对错)21.收集数据的方法只有画“正”字这一种..(判断对错)四.应用题(共7小题)22.我国研制的首辆月球车“玉兔号”于2013年12月15日成功落月,与美国的月球车“巡行者1号”相比,“玉兔号”的体重更轻,身手更敏捷.国家中国美国月球玉兔号巡行者1号质量“玉兔号”比“巡行者1号”轻70kg,“玉兔号”的质量只有“巡行者1号”的.我国“玉兔号”月球车的质量是多少千克?23.表是某校五、六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关千克.年级人数平均每人植树棵数六年级1356五年级854(1)两个年级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平均每个年级植树多少棵?24.爸爸带了1200元钱,买这三种商品够吗?空调扇学习机护眼灯产品名称580335267价格(元)25.一套《四大名著》共四册,各册的单价如下表:《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48元76元44元52元学校买16套《四大名著》奖励给“爱心好少年”,一共要用多少元?26.如表是四(1)班同学回收废纸情况统计表.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人数35435回收废纸质量/kg1520131814(1)平均每组回收废纸多少千克?(2)平均每人回收废纸多少千克?(3)如果每千克废纸卖6角,一共可以卖多少钱?27.一辆载质量1吨的货车能一次将下面这些蔬菜全部运走吗?请列式说明.蔬菜黄瓜茄子白菜质量/千克300400280 28.下面是几种文具的价格.名称文具盒/个笔记本/本圆珠笔/支价格15元6元4元王老师带600元钱去买笔记本,最多可以买多少包?还剩多少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要表示一周的股票走势,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解答】解:因为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所以王叔叔想统计一下最近一周的股票走势,应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好.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掌握统计图的分类以及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作用.2.【分析】如上图所示,3支铅笔下端齐平,上端越高,长度越长,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观察图形可得,A>C>B,所以最长的铅笔是A.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确定谁的上端越高.3.【分析】根据物体高矮的比较方法:站在同一高度上,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解:比一比,在下面动物中,很明显,小鹿最高,小兔最矮;故选:B.【点评】灵活掌握物体长度的比较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分析】根据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把10名同学的得票数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解:44>42>37>35>33>28>22>21>19>16,超过半数的有9号、2号、4号、10号、1号、6号6名同学.答:9号同学得票最多,有6名同学竞选成功.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5.【分析】根据天平平衡原理可知:甲+圆柱的质量的80%>乙+圆柱的质量的80%,所以乙盒子轻;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由图可知:甲+圆柱的质量的80%>乙+圆柱的质量的80%,所以乙盒子轻;故选:B.【点评】明确天平平衡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6.【分析】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口味的蛋糕,必须选择有自己喜欢口味的学生,如果没有自己喜欢的口味,则无法了解一个学校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口味的蛋糕,所以想通过一个调查来了解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口味的蛋糕,如果她在学校任意抽样,最好的方法是从每个班中抽10个学生;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开心想通过一个调查来了解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口味的蛋糕.如果她在学校任意抽样,最好的方法是从每个班中抽10个学生;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物体的比较、排列和分类.7.【分析】根据统计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用1格代表2人比较合适,在图中绘制出喜欢每种早餐人数的直条图,标出数据等即可完成统计图.【解答】解:(1)你认为一格代表2人比较合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如下: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并从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注意,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写上标题,标上数据及绘图时间,直条宽度相同,分布均匀,美观大方.8.【分析】观察统计表利用列举法可得,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有:小亮、小英、小冬、小刚,据此即可选择.【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可得,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有:小亮、小英、小冬、小刚.故选:A.【点评】认真观察统计表,找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8小题)9.【分析】(1)求两天接待的总人次数,就把两天接待的人次数相加即可;(2)求周六比周日冬今多接待的人次数,就用周六接待的人次数减去周日接待的人次数即可.【解答】解:(1)907+855=1762(人次)答:周末这两天冬今接待1762人次.(2)907﹣855=52(人)答:周六比周日冬今多接待52人次.故答案为:1762,52.【点评】解决本题先从统计表中读出数据,再根据加减法的意义求解.10.【分析】根据图意,①徐州到无锡的里程=徐州南京的路程+南京无锡的路程,即348+301=649千米;②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7小时行驶的路程,再作比较即可完成填空.【解答】解:①348+301=649(千米)答:徐州到无锡的里程是469千米.②95×7=665(千米)665﹣349=316(千米)316<348答:火车从郑州出发,平均每时行驶95千米,行驶7时后经过徐州,距离南京最近.故答案为:649,南京.【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意,结合统计表完成填空即可.11.【分析】根据题意,读懂统计表:第一行是周叔叔行驶的时间,第二行是对应行驶的里程表读数.完成填空即可.【解答】解:(1)他周四一天行驶:745﹣555=190(千米),(2)758﹣160=598(千米)故答案为:190,598.【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读懂统计表进而完成填空.12.【分析】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以及单价=总价÷数量,代入数据,分别进行求解.【解答】解:75×4=300(元)425÷5=85(元)609÷3=203(元)表格如下:每箱75元4箱一共300元每箱85元5箱一共425元每箱203元3箱一共609元故答案为:300,85,203.【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总价、单价、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13.【分析】用2月份月底的读数减去1月底的读数,即可求出2月份的用电量,同理可以求出3月份、4月份、5月份、6月份的用电量,再比较即可求解.【解答】解:2月份的用电量:120﹣60=60(度)3月份的用电量:240﹣120=120(度)4月份的用电量:369﹣240=129(度)5月份的用电量:600﹣369=231(度)6月份的用电量:700﹣600=100(度)60<100<120<129<231所以:5月份的用电量最大,2月份的用电量最少.答;2月份用电60度;5月的用电量最大;2月的用电量最少.故答案为:60,5,2.【点评】解决本题先根据统计表读出数据,再根据本月的用电量=本月月底读数﹣上月月底读数进行求解.14.【分析】要求每筒乒乓球多少元,应先求足球一共多少元,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即75×2即可,然后用总的价钱213﹣足球的价钱求出乒乓球的总价,再根据单价=总价÷数量即可求出乒乓球的单价,据此解答.【解答】解:(213﹣75×2)÷3,=(213﹣150)÷3,=63÷3,=21(元);填表如下:物品名称单价数量总价足球75元2个213元乒乓球21元3筒故答案为:2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统计图的有关数据进行填表.15.【分析】(1)通过观察统计表可知:这次体检体重在30.1~39.9千克范围的人数最多,在30千克及以下的人数最少.(2)根据加法的意义,把体检的男生、女生人数合并起来即可.【解答】解:(1)答:这次体检体重在30.1~39.9千克范围的人数最多,在30千克及以下的人数最少.(2)(2+18+4)+(1+23+2)=24+26=50(人),答:全班有50人参加体检.故答案为:30.1~39.9千克、30千克及以下;50.【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16.【分析】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解答,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填在左侧,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填在右侧,既能生活在陆地也以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填在相交的部分中.【解答】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有:小狗,小鸡,猫,老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有:鱼,虾子.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的生活有:青蛙,乌龟.【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分类的能力,初步渗透了集合思想.三.判断题(共5小题)17.【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反映气温变化,绘制折线统计图最合适;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对统计图特点的掌握情况,平时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18.【分析】在统计中,不管是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在制作成统计表前,所有的相关数据都是原始数据,由此可以进行判断.【解答】解:没有经过整理推算的数据就叫做原始数据.所以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原始数据的定义.19.【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统计数据的一种方法,用统计表的数据也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并且用统计图表示比用统计表更直观.据此判断.【解答】解:由分析得:统计表和统计图多少统计数据的一种方法,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因此,统计表与统计图是两个毫无关系的知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应用.20.【分析】根据我们平时统计数据的方法,在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然后再汇总.【解答】解:在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是考查统计数据的方法,要记住.21.【分析】通常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先写出需要收集数据的名称,然后哪种数据增加1,就在那种数据名称的后面加一画;也可以用画“一”的方法收集;由此判定即可.【解答】解:由分析可知:收集数据的方法只有画“正”字这一种,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此题明确一般收集原始数据采用正字法收集.四.应用题(共7小题)22.【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把美国“巡行者1号”的质量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美国“巡行者1号”的质量乘,求出我国“玉兔号”月球车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即可.【解答】解:210×=140(千克)答:我国“玉兔号”月球车的质量是140千克.【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数乘法的意义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23.【分析】(1)分别用五、六年级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乘以各自年级的人数,得出五、六年级各自植树的棵数,相加,得出两个年级植树的总棵数,再除以两个年级的总人数即可;(2)用两个年级植树的总棵数除以2,即可得平均每个年级植树多少棵.【解答】解:(1)(6×135+4×85)÷(135+85)=(810+340)÷220=1150÷220≈5.2(棵),答:两个年级平均每人植树5.2棵;(2)(6×135+4×85)÷2=(810+340)÷2=1150÷2=575(棵)答:平均每个年级植树575棵.【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的图表问题,关键是仔细看表,弄清数量关系.24.【分析】首先根据整数加法的运算方法,把空调扇、学习机、护眼灯这三种商品的价格相加,求出买这三种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然后把它和1200比较大小即可.【解答】解:580+335+267=1182(元)1200>1182所以爸爸带了1200元钱,买这三种商品够;答:爸爸带了1200元钱,买这三种商品够.【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统计表的实际应用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买这三种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25.【分析】先把这四本书的单价相加,求出买一套四大名著需要的钱数,再乘16套即可求解.【解答】解:(48+76+44+52)×16=220×16=3520(元)答:一共要用3520元.【点评】本题考查了基本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关键是先求出买一套需要的钱数.26.【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方法,用这五个小组回收废纸的总量除以5即可.(2)根据平均数的方法,用这五个小组回收废纸的总量除以这5个小组的总人数即可.(3)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据此列式解答.【解答】解:(1)(15+20+13+18+14)÷5=80÷5=16(千克);答:平均每组回收废纸16千克.(2))(15+20+13+18+14)÷(3+5+4+3+5)=80÷20=4(千克);答:平均每人回收废纸4千克.(3))0.6×(15+20+13+18+14)=0.6×80=48(元);答:一共可以卖48元.【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27.【分析】求出三种蔬菜的质量总和,再与1吨进行比较,若大于1吨不能一次将这些蔬菜全部运走,若小于或等于1吨则可以.【解答】解:300+400+280=980(千克)1吨=1000千克980<1000答:一辆载质量1吨的货车能一次将下面这些蔬菜全部运走.【点评】此题是考查质量的单位换算与质量的名数大小比较.28.【分析】首先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已知笔记本12本一包,每本单价是6元,据此求出每包笔记本多少元,然后根据“包含”除法的意义,用600元除以每包笔记本的钱数即可.【解答】解:600÷(6×12)=600÷72=8(包)…24(元),答:王老师带600元钱去买笔记本,最多可以买8包,还剩24元.【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在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小鞋店》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小鞋店》说课稿一、说教材《小小鞋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年级上册“分类”,二年级下册“调查与记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了解调查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表格、画图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为后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平均数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自己所调查的数据,尝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探索借助用画图方式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方法。
2.根据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特征,作出推断或决策,实现调查数据的初衷。
3.初步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并表示数据,能在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价值。
教学难点:探索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科学合理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因此,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将设置“全班一起开鞋店”的情景进行教学,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活动探究以及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并增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法: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单元组合作交流、练习巩固等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动手操作、观察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单元组活动的过程中,会用自己的方式整理数据并呈现整理的结果,最终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决策。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会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开始这堂课的教学:“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学生猜出是“鞋”,师出示图片,并夸学生善于动脑,那么这节课就好好发挥一下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去创业,开一个“小小鞋店”(引出课题)。
《第4课 算法中的数据》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上册
《算法中的数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算法中数据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基本的数据结构解决简单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数据在算法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数据在算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常见的数据类型及其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据结构,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此,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据结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资源:准备好相关的课件、教案和教具,如计算机、投影仪等。
2. 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步骤。
3. 布置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开放、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将讲述一个关于“寻宝冒险”的简单故事,将算法和数据与这个故事结合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会明白算法的重要性以及数据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随后,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算法和数据,如网络搜索、电子游戏等,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探索新知1. 定义与概念教师将详细解释“算法”和“数据”的定义和概念。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同时,教师会强调算法和数据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和作用。
2. 算法的种类与特点教师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算法,如排序算法、搜索算法等,并解释每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通过对比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 数据的基本类型教师将介绍数据的基本类型,如数字、文字、图像等,并解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用途。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不同类型的数据,加深学生对数据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1. 编程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进行编程实践,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来体验算法和数据的应用。
7.数学广场(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沪教版
7.数学广场(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单元《数学广场》选自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沪教版教材,涵盖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内容主要围绕数的认识和计算、平面图形、测量、数据统计等方面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1. 数的认识和计算:如何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数的运算方法。
2. 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如何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平面图形,掌握测量和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
3.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如何让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数据。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具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的认识和计算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的分类和性质。
3. 实践:让学生进行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测量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应用。
2. 新课:讲解平面图形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平面图形。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平面图形的测量和面积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数据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数据。
3. 实践: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1课时 生日(附答案)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1课时生日一、下面是乐乐调查的本班同学喜欢看的动画片情况的统计表。
1.请根据乐乐调查的数据涂一涂。
(1个格子代表1人)2.喜()的人数最多,喜欢()的人数最少,相差()人。
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是喜欢《机器猫》人数的()倍。
二、四年级参加校运动会项目情况如下表。
1.每格代表()人。
2.参加()的人数最多,参加()的人数最少。
3.四年级参加运动会一共有()人。
4.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跑步的多()人。
三、下面是四年级1班每位同学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情况统计表。
交通工具摩托车轿车火车飞机其他人数/人10 15 5 8 4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1班每位同学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情况统计图1.最喜欢()的人数最多,全班一共有()人。
2.你对什么信息最感兴趣?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参考答案一、下面是乐乐调查的本班同学喜欢看的动画片情况的统计表。
1.请根据乐乐调查的数据涂一涂。
(1个格子代表1人)2.喜(《海绵宝宝》)的人数最多,喜欢(《蓝精灵》)的人数最少,相差( 9 )人。
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是喜欢《机器猫》人数的( 2 )倍。
二、四年级参加校运动会项目情况如下表。
1.每格代表( 1 )人。
2.参加(跳绳)的人数最多,参加(踢毽子)的人数最少。
3.四年级参加运动会一共有( 52 )人。
4.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跑步的多( 8 )人。
三、下面是四年级1班每位同学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情况统计表。
交通工具摩托车轿车火车飞机其他人数/人10 15 5 8 4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1班每位同学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情况统计图1.最喜欢(轿车)的人数最多,全班一共有( 42 )人。
2.你对什么信息最感兴趣?略。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略。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主要介绍了统计图的认识和使用。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使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统计图的优势,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和探究,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统计图的相关资料,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运动会各项目报名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统计图,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并简要分析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统计图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学校各班级的人数情况、各科目的成绩分布等。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的制作步骤;会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数据;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的过程,体会由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整理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媒体:幻灯片、直尺。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二)整体感知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Ⅰ.复习提问可由教师概述如下意思:前面讲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数,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某个学科的考试情况,有时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些我们要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单元教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内容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四)课时分配全章教学约需15课时(不包括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18.1 数据的代表约6课时18.2 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18.3 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18.1数据的代表18.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课程类型:新授课方法手段:启发式教学法 四、课堂引入: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1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先说教材: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
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情况: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第2节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第一课时用直方图描述数据(1)要点冲破一、直方图大体概念(1)在数据统计中,一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称为频率。
频率反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分量。
频率×100%就是百分比。
(2)在数据统计中,有时将数据按必然方式分成若干组,则咱们把分成的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数据的差叫做组距。
二、直方图的主要特征通太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反映落在同一事件中较多数据在不同区域中的散布特点。
它能:(1)清楚显示各组频数散布的情况;(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不同典例剖析:例(2007年武汉)某区七年级有3000名学生参加“安全伴我行知识竞赛”活动。
为了了解本次知识竞赛的成绩散布情况,从中抽取了200名学生的得分(得分取正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
)请你按照不完整的频率散布表,解析下列问题:(1)补全频数散布直方图;(2)若将得分转化为品级,规定得分低于分评为“D”,~分评为“C”,~分评为“B”,~分全区七年级参加竞赛的学生约有多少学生参赛成绩被评为“D”?若是随机抽查一名参赛学生的成绩品级,则这名学生的成绩被评为“A”、“B”、“C”、“D”哪个品级的可能性大?请说明理由。
思路探索:(1)直方图缺第一组和第三组,通过计算可知,第一组的频率为,第三组的频数为20,咱们可按照第一、三两组的频数10、20画出两组的直方图。
(2)这名学生的成绩被评为“A”、“B”、“C”、“D”哪个品级的可能性大?可转化为“被评为“A”、“B”、“C”、“D”哪个品级的频率较大”频率大的可能性就大。
解析:(1)图略(2)由表知:评“D”的频率是10120020,由此估量全区七年级参加竞赛的学生约120×3000=150(人)被评为“D”∵P(A)=,P(B)=,P(C)=,P(D)=,∴P(A)>P(B)>P(C)>P(D),∴随机抽查一名参赛学生的成绩品级“B”的可能性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3、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第一课时: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习目标】1、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明确统计表和条形图的特点。
2、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第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
3、通过完成统计表和条形图,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重点难点】明确统计表和条形图的特点。
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学习过程】一引入课题喜欢看电视吗?那么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呢?为了清楚地弄清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
我们以前学过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呢?。
下面来看一看张丽华同学用画“正”字记录的记录表。
除了可以用画“正”字的记录表进行记录?还可以制作统计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探究新知这是依据张丽华同学用画“正”字记录的记录表得到的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怎样能让人一眼看出同学们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情况?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你能根据张丽华的调查记录完成统计表吗?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呢?它表示各项目的人数和。
是统计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全班总人数。
仔细观察统计表,想一想完整的统计表有几部分构成?。
需要有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表示统计的什么、注明什么时候统计的,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还要有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
初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初中数据的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
2. 学会使用图表、统计表等工具表示数据。
3. 能够分析图表和统计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2. 图表、统计表的绘制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图表、统计表的制作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数据,那么如何表示这些数据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
数据的收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数据。
数据的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等处理。
数据的表示:使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展示数据。
2. 教师讲解图表、统计表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等。
统计表:包括频数分布表、平均数表等,用于展示数据的详细信息。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一个简单的图表或统计表。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数据案例,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案例:某班级学生身高分布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制作一个图表或统计表,展示某个实际问题的数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掌握图表、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解读技巧。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组合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数据的表示(一)
一、学生起点分析
二、学习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本课《统计图的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能说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
3.能按照制做扇形统计图的步骤绘制扇形统计图;
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问题导入
每年当生日快乐的祝福如约而至的时候,我们总要和亲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的美味,那么你是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n份?平均分成六份怎么分?为什么会这样分呢?
活动目的:
活动效果和活动注意事项:为制作扇形统计图打下良好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环节不需太长时间,只是唤醒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同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小明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他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什么球类运动,以
便学生会组织受同学们欢迎的比赛.于是他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每个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如果你是小明,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的?
(2)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的百分比呢?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你能设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从图中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此问题体会实际生活中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活动效果和活动注意事项:
由此引出:计算各种球类爱好者的百分比,思考所有百分比之和为1的结论,为解决第(3)问提供准备条件. 学生在三个问题的思考中明确数据经过收集整理后,要进行数据的表示,通过对各种球类爱好者的百分比的计算推动学生思考扇形与整圆面积的比与百分比的关系. 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绘制)
活动内容:
具体做法如下:
(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
(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
(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
活动目的和活动注意事项:通过两个表格的分步填写,明确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基本步骤 .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于有问题时可以小组内进行交流,此环节学生可能会提出百分比除不尽如何保留小数位的问题,在此只要保证百分比和为1即可,同样要保证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做一做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
的25%?
(2)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B 大
约代表多少人?
(3) 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公顷稻田,那么扇形C 大约
代表多少公顷稻田?
议一议
图示的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明认为对全年食品支出费用乙户比甲户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甲其他21%教育
23%
衣着25%
食品
31%乙
其他24%教育19%
衣着23%
食品34%
想一想
小明对在全班40名学生中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物理10人,计算机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
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
活动目的和活动注意事项:
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交流.通过前面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积累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所以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几个材料,澄清概念,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此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争论后发现:扇形的大小与具体的数量大小没有关系,而且在不同的扇形中,不能简单地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来比较部分量的大小.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统计图的特点:
①圆代表总体;
②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
③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2)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
(3)在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简单地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来比较部分量的大小.
活动目的和活动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和操作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活动效果: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统计图制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进行补充.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6.3 1、2、3
五、教学反思
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统计图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
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附件1:本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描述对圆心角的认识.
2.会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及各扇形的圆形角度数.
3.总结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五步).
4.培养整理、表示数据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1:自主学习(认真看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1、顶点在的角叫圆心角.扇形统计图中,所有扇形圆心角的和为.
2、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与360°的比.
3、对某城市1000户家庭人口数做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以下数据.
(1)计算出各类家庭占1000户家庭人口数的百分比(填下表);
(2)根据百分比,计算出各类家庭所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填下表);
活动2:互助学习:阅读并完成课本P208—P209问题及做一做、想一想,讨论总结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五步)
(1)计算各部分的;
(2)计算各部分的度数;
(3)画圆、画 ; (4)标出 ; (5)写名称.
活动3:问题解决:(针对上面的问题、重点强调过程) 在以上两个学习环节中你们小组的问题有哪些? 活动4:自主反馈
1.初一某班有学生50人, 下面收集的是这个班同学身高的数据:画出扇形统计图.
解:(1)各身高段人数占全班总数的百分数为:
40~149 cm 为___ __;149~155cm 为__ ___; 155~160cm 为______;(4)160~167cm 为________;
表示各身高段人数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为:
140~149 cm :___ × = __°; 149~155cm :___ × = __°; 155~160cm :___ × = __°; 160~167cm :___ × = __°.
2.下面收集的是某校七年级300名学生上学的数据,将表中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活动5: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不足:▁▁▁▁▁▁▁▁▁▁▁▁▁▁▁▁▁▁▁▁▁▁▁▁▁▁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