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单元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

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

日期: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

10026199+<

+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 =4

1(79+80+81+82)=80.5

五、例习题分析: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

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答案:1.

x 小关 =79.05 x 小兵 =80 2. x =597.5小时

七、课后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答案:1.

432143215432x x x x x x x x ++++++ 2.b

a by

ax ++ 3.甲x =86.9 2x =96.5

乙被录取 4. 39人

板书: 作业: 反思:

日期: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答案1.(1).15. (2)28. 2. 165

七、课后练习: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2、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165 身高(cm )

185

175 155 145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 2.约29岁 3.60.54分贝

板书: 作业: 反思:

60

噪音/分贝

80 70 50 40 90

日期:

20.1 数据的代表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五、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最大,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

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

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板书:

作业:

反思:

日期: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复习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例题6的讲解要到位,分析要清楚,既要讲明白例题,也要使学生通过这个例题知道怎样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分析问题,具体的注意事项将在例习题的意图分析中介绍。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46例6的意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四、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五、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六、随堂练习: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1. 众数90 中位数85 平均数84.6

2.(1)15、15、15、众数(2).15、5.5、6、中位数

七、课后练习:

1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

(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万元。

(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万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

答案:1.(1).2090 、500、1500

(2).3288、1500、1500

(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2.(1)

3.2万元(2)2.1万元(3)中位数

板书:

作业:

反思:

日期:

20.2数据的波动

20.2.1极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 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

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4、一组数据X

1、X

2

…X

n

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

+1、2X

2

+1 (2)

n

+1的极差

是()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

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 2.D ; 3. 0.4 ;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

板书:

作业:

反思:

日期:

20.2.2 方差(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 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2

=

n

1[(1x -x )2+(2x -x )2+…+(n x -x )2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 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 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

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 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

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

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 随堂练习:

1.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 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2

甲S2

,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 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 6 2. >、乙;3. x

甲=1.5、S2

=0.975、x乙=1. 5、S2乙=0.425,乙机床性能好

4. x小爽=10.9、S2小爽=0.02;

x

小兵=10.9、S2

小兵

=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板书:

作业:

反思:

(完整版)八年级数据分析练习题(平均数、众数、方差等)

八年级数据分析练习题 1、若1,3,x,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的值为() A.3B.4C.5 D.6 2、一组数据3,4,x,6,8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4 B.5 C.6 D.7 3、某一公司共有51名员工(包括经理),经理的工资高于其他员工的工资。今年经理的工资从去年的200000元增加到225000元,而其他员工的工资同去年一样,这样,这家公司所有员工今年工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与去年相比将会 A.平均数和中位数不变 B.平均数增加,中位数不变 C.平均数不变,中位数增加 D.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增加 4、某校体育节有13名同学参加女子百米赛跑,它们预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取前6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 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A.方差B.极差C.中位数D.平均数 5、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150g的苹果,现有两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苹果的品质也相近. 质 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了50个苹果称重,并将所得数据处理后,制成如下表格.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次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 B.甲、乙两厂被抽取苹果的平均质量相同 C.被抽取的这100个苹果的质量是本次调查的样本 D.甲厂苹果的质量比乙厂苹果的质量波动大 5、 班A班B班C班D班 平均用时(分钟) 5 5 5 5 方差0.15 0.16 0.17 0.14 (A)A班(B)B班(C)C班(D)D班 6、张大娘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买来10头小猪.经过精心饲养,不到7个月就可以出售了,下表为这些猪出售时 体重/kg 116 135 136 117 139 频数 2 1 2 3 2 A.126.8,126 B.128.6,126 C.128.6,135 D.126.8,135、 7、有一组数据3、5、7、a、4,如果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2 (B)5 (C)6 (D)7 8、(2010?泸州)4.某校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一学期里的多次检测中,其数学成绩的平均分相等,但两班成绩的方差不等,那么能够正确评价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的是() A.学习水平一样 B. 成绩虽然一样,但方差大的班学生学习潜力大 C.虽然平均成绩一样,但方差小的班学习成绩稳定 D. 方差较小的学习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 9、上海“世界博览会”某展厅志愿者的年龄分布如图5,这些志愿者年龄的众数是 A.19岁B.20岁C.21岁D.22岁 10、2010年因干旱影响,凉山州政府鼓励居民节约用水,为了解居民用水情况,在某小区随机抽 月用水量(吨) 4 5 6 8 9 户数 4 5 7 3 1 A.中位数是6吨 B.平均数是5.8吨 C.众数是6吨 D.极差是4吨 11、某同学五天内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单位:小时)分别为2、2、3、2、1,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分别为()A.2、2 B.2、3 C.2、1 D.3、1 个数 平均 质量(g) 质量的方差 甲厂50 150 2.6 乙厂50 150 3.1

八年级数据分析练习题平均数、众数、方差等

八年级数据分析练习题 1、若1,3,x ,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 的值为( ) A .3 B .4 C .5 D .6 2、一组数据3,4,x ,6,8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4 B .5 C .6 D .7 3、某一公司共有51名员工(包括经理),经理的工资高于其他员工的工资。今年经理的工资从去年的200000元增加到225000元,而其他员工的工资同去年一样,这样,这家公司所有员工今年工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与去年相比将会 A.平均数和中位数不变 B.平均数增加,中位数不变 C.平均数不变,中位数增加 D.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增加 4、某校体育节有13名同学参加女子百米赛跑,它们预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取前6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 A .方差 B .极差 C . 中位数 D .平均数 5、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150g 的苹果,现有两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苹果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了50个苹果称重,并将所得数据处理后,制成如下表格.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本次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 B .甲、乙两厂被抽取苹果的平均质量相同 C .被抽取的这100个苹果的质量是本次调查的样本 D .甲厂苹果的质量比乙厂苹果的质量波动大 5、 (A )A 班 (B )B 班 (C )C 班 (D )D 班 6、张大娘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买来10头小猪.经过精心饲养,不到7个月就可以出售了,下表为这些A .,126 B .,126 C .,135 D .,135、 7、有一组数据3、5、7、a 、4,如果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2 (B)5 (C)6 (D)7 8、(2010?泸州)4.某校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一学期里的多次检测中,其数学成绩的平均分相等,但两 班成绩的方差不等,那么能够正确评价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的是( ) A .学习水平一样 B. 成绩虽然一样,但方差大的班学生学习潜力大 C .虽然平均成绩一样,但方差小的班学习成绩稳定 D. 方差较小的学习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 9、上海“世界博览会”某展厅志愿者的年龄分布如图5,这些志愿者年龄的众数是 A .19岁 B.20岁 C.21岁 D.22岁 10、2010年因干旱影响,凉山州政府鼓励居民节约用水,为了解居民用水情况,在某A.中位数是6吨 B.平均数是吨 C.众数是6吨 D.极差是4吨

人教版数学八下《数据的代表》(平均数)word学案

20.1.1平均数(1) 年级:八年级科目:数学课型:新授执笔:徐中国审核:姜艳薛柏双 备课时间:2010.5.12 上课时间:2010.5.17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学习过程:阅读教材P124 — 127 , 完成课前预习内容 【课前预习】 1、知识准备 (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2)列式计算7、8、9的平均数 2 上面的平均数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三个郊县的人数15,7,10分别为三个郊县数据的 3、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若n个数x1,x2, ……,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课堂活动】 活动1、预习反馈 活动2、例题分析 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例2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 活动3:课堂小结 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2、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课后巩固】 1、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候选人进行了面试和笔试,他们 (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的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看看谁将被录取? 2、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是95分,90分,85分,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数据分析》练习题

《数据分析》练习题 1.一个地区某月前两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x 1, x 2, x 3, x 4, x 5和x 1+1, x 2+2, x 3+3, x 4+4, x 5+5,若第一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7℃,则第二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 2.有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2,另有2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5,那么所有这30个数据的平均数是( ) A .12 B. 15 C. 1 3.5 D. 14 3.一组数据8,8,x ,6的众数与平均数相同,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 A. 6 B. 8 C.7 D. 10 4.某校在一次考试中,甲乙两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如下: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班众数为 分,乙班众数为 分,从众数看成绩较好的是 班; (2)甲班的中位数是 分,乙班的中位数是 分; (3)若成绩在80分以上为优秀,则成绩较好的是 班;、 (4)甲班的平均成绩是 分,乙班的平均成绩是 分,从平均分看成绩较好的是 班. 5.在方差的计算公式 ()()()222 21210120202010 s x x x ??= -+-+???+-??中, 数字10和20分别表示的意义可以是( ) A .数据的个数和方差 B .平均数和数据的个数 C .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 D .数据组的方差和平均数 6..如果将所给定的数据组中的每个数都减去一个非零常数,那么该数组的 ( ) A.平均数改变,方差不变 B.平均数改变,方差改变 C.平均输不变,方差改变 D.平均数不变,方差不变 7..已知7,4,3,,321x x x 的平均数是6,则_____________321=++x x x . 8..已知一组数据-3,-2,1,3,6,x 的中位数为1,则其方差为 . 9..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2,方差是 3 1 ,那么另一组数据3x 1-2,3x 2-2,3x 3-2, 3x 4-2,3x 5-2的平均数是和方差分别是 . 10..关于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某个数 B. 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某个数 C.众数一定是这组数中的某个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数 50 60 70 80 90 100 人数 甲 1 6 12 11 15 5 乙 3 5 15 3 13 11

统计(平均数)

统计(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板书条(一般水平,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奖状 学生:⑴男、女生统计图每组1套; ⑵练习纸(写算式); ⑶学生分组,4人一组,选好组长。 【课前谈话】 以“一般水平”为话题。 【教学预设】 一、引入 孩子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瞧,(画面)三1班的小朋友们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 (声音):每个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二、探究 1.特殊数据的数据代表 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组的比赛情况。 画面:

把每个人套中的个数记录下来,然后制成了这样的统计图。左边是男生成绩统计图,右边是女生成绩统计图。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每个男生和女生的成绩了吗?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在条形上面出示数据) 咦,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裁判,你会认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画面出示问句) 我想,每个同学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为了不受别人的影响,我们能不能这样:自己先认真地想一想,然后等老师说”请判断”,我们就一起同时直接报出:“男生准”或“女生准”,行吗?准备好了吗?请判断!. (老师听到两种声音了,请认为女生套得准的先来说说理由吧。认为女生准的同学都是这样想的吗?认为男生准的呢?对于他们的想法,你们又有什么话说?那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意见这么整齐?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 你们的意思是说,如果用一个数来代表男生套圈的一般水平的话用几比较合适呢?女生呢? 6>5,所以你们认为是------。 我们通过比较数据的代表(板书:数据的代表)解决了问题! 2.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重点) ⑴再来看看第二组的成绩.这次呀,张老师有经验了,不是只要比一比数据的代表就行了吗?那我只要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成绩就行了,请看:(出示画面)

数据的分析--平均数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雨中学刘明利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设计了以学生身高和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 六、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七、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各种比赛打分的场景图片(某班身高),运用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导入新课。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和整理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的,对于n个数x1,x2,…, xn我们把- x= n x x x x n + + + + 3 2 1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读作 “x 拔” 活动二:解释运用,形成概念 问题2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 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提出

数据分析练习题平均数众数方差等

数据分析练习题平均数 众数方差等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八年级数据分析练习题 1、若1,3,x ,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 的值为( ) A .3 B .4 C .5 D .6 2、一组数据3,4,x ,6,8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4 B .5 C .6 D .7 3、某一公司共有51名员工(包括经理),经理的工资高于其他员工的工资。今年经理的工资从去年的200000元增加到225000元,而其他员工的工资同去年一样,这样,这家公司所有员工今年工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与去年相比将会 A.平均数和中位数不变 B.平均数增加,中位数不变 C.平均数不变,中位数增加 D.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增加 4、某校体育节有13名同学参加女子百米赛跑,它们预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取前6名参加决 赛.小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 A .方差 B .极差 C . 中位数 D .平均数 5、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150g 的苹果,现有两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苹果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了50个苹果称重,并将所得数据处理后,制成如下表格.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本次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 B .甲、乙两厂被抽取苹果的平均质量相同 C .被抽取的这100个苹果的质量是本次调查的样本 D .甲厂苹果的质量比乙厂苹果的质量波动大 5、A 、B 、C 、D 四个班各选10名同学参加学校1 500米长跑比赛,各班选手平均用时及方差如 (A )A 班 (B )B 班 (C )C 班 (D )D 班 6、张大娘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买来10头小猪.经过精心饲养,不到7个月就可以出售了,下表A .126.8,126 B .128.6,126 C .128.6,135 D .126.8,135、 7、有一组数据3、5、7、a 、4,如果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2 (B)5 (C)6 (D)7 8、(2010?泸州)4.某校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一学期里的多次检测中,其数学成绩的平均分相等,但两 班成绩的方差不等,那么能够正确评价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的是( ) A .学习水平一样 B. 成绩虽然一样,但方差大的班学生学习潜力大 C .虽然平均成绩一样,但方差小的班学习成绩稳定 D. 方差较小的学习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 9、上海“世界博览会”某展厅志愿者的年龄分布如图5,这些志愿者年龄的众数是 A .19岁 B.20岁 C.21岁 D.22岁

《统计中的平均数》

《统计中的平均数》 4月24号,通州小学举行第九届“红杏杯”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了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的仲广群主任上了一堂三年级数学课《统计中的平均数》。我有幸面对他憨憨的笑容,谦虚的身影,聆听他亲切的充满温情的话语,感受他春风化雨般的润物无声,学习他精巧的课堂设计。在后来的联系中更感受到他是一个幽默风趣、开朗大度、前卫个性、不断学习的老一辈的“新教育者”。他的出现激励了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专心前行,特此奉上他的教学实录。 打造原生态的精品课堂 ——《统计中的平均数》 教学实录 执教:海安教学局教研室仲广群 评析:通州市实验小学顾宁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94—95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吗? 生:仲老师。 师: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有。 师:同学们很聪明,叫一下(很亲切地)。 生:钟老师。 师(笑):不是钟,是仲,第四声,再叫一下。 生:仲老师。 师:对了。你们的数学老师叫什么呀? 生:徐老师(目光看着坐在旁边的徐老师)。 师:是那个美女老师吗? 生笑:是的。 师:你们真幸福哦!我们班的班长是谁? 生齐指:xxx 师:歌唱得最好的是谁? 生齐指:XXX 师:跑得最快的是谁?

生:Xxx 师:最会玩的是谁? 生齐指:XXX 师:玩也要指别人啊?自己不会玩啊?会玩是好素质呀,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评析)整个课前交流轻松自然,仲老师满脸带笑,透着一点“憨”,味道恰到好处,我们就这样一起被不知不觉地带入了课堂,仲老师的得意不露痕迹。 一、游戏中感悟 老师请3名男生和3名女生到前面在电脑上掷飞镖,以总成绩多的队为胜。请两名记录员,一名男生记女生成绩,一名女生记男生成绩。(师板书:男生组女生组) 师:游戏就要开始了,谁先来? 生乱:男生先来!女生先来! 师:到底谁先来? 生渐渐一致:女士优先,女生先来。 女生1在课件上投掷飞镖,(飞镖上下晃动,她紧张地一按,)射中6环。 记录员在黑板上进行记录。老师进行指导。黑板上有那么多小圆磁铁,可以怎么用? 生:竖着排。 师:在下面可以写上1,表示第一个人。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与典型例题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 与典型例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目录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与典型例题 一、数据的代表 1、算术平均数: 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公式:n x x x n +???++21 使用:当所给数据1x ,2x ,…,n x 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相同时,一般使 用该公式计算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若n 个数1x ,2x ,…,n x 的权分别是1w ,2w ,…,n w ,则 n n n w w w w x w x w x +???+++???++212211,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使用:当所给数据1x ,2x ,…,n x 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权)不同时, 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平均数. 权的意义:权就是权重即数据的重要程度. 常见的权:1)数值、2)百分数、3)比值、4)频数等。 3、组中值:(课本P128)

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 4、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意义:在一组互不相等的数据中,小于和大于它们的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 5、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用途: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 6、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它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当数据中某些数据重复出现时,人们往往关心众数,但当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意义. ※典型例题: 考向1:算数平均数 1、数据-1,0,1,2,3的平均数是(C) A.-1 B.0 C.1 D.5

1数据的代表知识点

数据的代表 知识点归纳与复习 知识点一 :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 例1:小明经过认真的观察,对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年龄总结如下: 计算该队的平均年龄如下: 例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2.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2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weight),而称1 341 88350472++?+?+?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 均数. 基础训练 一、填空 1.某学习绿化小组22人参加一治沙工程植树,其中4人每人种树6棵,8人每人种树 3棵,10人每人种树4棵,那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种树_______棵. 2.一个为消费者做的市场价格调查显示,一种电器在6个商店内的售价如下(单位:元): 82, 86, 90, 85, 87, 89.则该电器的平均售价__________. 二、选择 3.一个班级40人,数学老师第一次统计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为85分,在复查时发现漏记了一个学生的成绩80分,那么这个班级的实际平均成绩应为 ( ) A .83分 B .85分 C .87分 D .84分 4.a ,b ,c ,a ,a 的平均数是 ( ) A .3ab B .3a +b +c C .5 1 (3a +b +c ) D .3 1(3a +b +c ) 5.若m 个数的平均数为x ,n 个数的平均数为y ,则这(m +n )个数的平均数是 A .(x +y )/2 B .(x +y )/(m+n) C .(m x +n y )/(x +y ) D .(m x +ny)/(m+n) 6.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甲的得分是( ) A .84 B .86 C .88 D .90 7.已知数据a 1,a 2,a 3的平均数是a ,那么数据2a 1+1,2a 2+1,2a 3+1的平均数是( ) A .a B .2a C .2a +1 D .13 2 +a 8.一组6个数1,2,3,x , y , z 的平均数是4 ,则x , y , z 三数的平均数为( ) A .6 B.5 C.4 D.2

数据的分析练习题

数据的分析练习题(一) 姓名日期2014-4-28 1.一组数据:10、5、15、5、20,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10,10 B. 10, 12.5 C. 11. 12.5 D. 11,10 2.实验学校九年级一班十名同学定点投篮测试,每人投篮六次,投中的次数统计如下: 5,4,3,5,5,2,5,3,4,1,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为() A.4,5 B.5,4 C.4,4 D.5,5 3.在某校“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9名学生参加决赛,他们决赛的最终成绩各不相 同.其中的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成绩,还要了解这9名学生成绩的(). A.众数 B.方差 C.平均数 D.中位数 ※4.一组数据1,3,2,5,2,a的众数仅是a,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5.某老师为了了解学生周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间,在所任教班级随机调查了 10名学生,其统计数据如表: 6.甲乙两种水稻实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位:吨/公顷): 10.3 10.8 经计算,x 甲=10,x 乙 =10,试根据这组数据估计__________种水稻品种的产量比较稳定. 7.如图,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60°,若其四边满足长度的众数为5,平均数 为,上、下底之比为1:2,则BD= .

8.某单位招聘员工,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项成绩的原始分均为100分.前 6名选手的得分如下: 根据规定,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分别按一定的百分比折和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满分仍为100分) (2)现得知1号选手的综合成绩为88分,求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比. (3)求出其余五名选手的综合成绩,并以综合成绩排序确定前两名人选. 9.某高中学校为使高一新生入校后及时穿上合身的校服,现提前对某校九年级三班学生 即将所穿校服型号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图两个不完整的统计图(校服型号以身高作为标准,共分为6种型号).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其中穿175型校服的学生有多少? (2)在条形统计图中,请把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3)在扇形统计图中,请计算185型校服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大小; (4)求该班学生所穿校服型号的众数和中位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单元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 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

日期: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 10026199+< +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数据分析练习题平均数众数方差等

八年级数据分析练习题1、若1,3,x,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的值为() A.3B.4C.5 D.6 2、一组数据3,4,x,6,8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4 B.5 C.6 D.7 3、某一公司共有51名员工(包括经理),经理的工资高于其他员工的工资。今年经理的工资从去年的200000元增加到225000元,而其他员工的工资同去年一样,这样,这家公司所有员工今年工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与去年相比将会 A.平均数和中位数不变 B.平均数增加,中位数不变 C.平均数不变,中位数增加 D.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增加 4、某校体育节有13名同学参加女子百米赛跑,它们预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取前6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 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A.方差B.极差C.中位数D.平均数 5、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150g的苹果,现有两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苹果的品质也相近. 质 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了50个苹果称重,并将所得数据处理后,制成如下表格.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次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 B.甲、乙两厂被抽取苹果的平均质量相同 C.被抽取的这100个苹果的质量是本次调查的样本 D.甲厂苹果的质量比乙厂苹果的质量波动大 5、 班A班B班C班D班 平均用时(分钟) 5 5 5 5 方差0.15 0.16 0.17 0.14 各班选手用时波动性最小的是(). (A)A班(B)B班(C)C班(D)D班 6、张大娘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买来10头小猪.经过精心饲养,不到7个月就可以出售了,下表为这些猪出售时 体重/kg 116 135 136 117 139 频数 2 1 2 3 2 则这些猪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126.8,126 B.128.6,126 C.128.6,135 D.126.8,135、 7、有一组数据3、5、7、a、4,如果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2 (B)5 (C)6 (D)7 8、(2010?泸州)4.某校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一学期里的多次检测中,其数学成绩的平均分相等,但两班成绩的方差不等,那么能够正确评价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的是() A.学习水平一样 B. 成绩虽然一样,但方差大的班学生学习潜力大 C.虽然平均成绩一样,但方差小的班学习成绩稳定 D. 方差较小的学习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 9、上海“世界博览会”某展厅志愿者的年龄分布如图5,这些志愿者年龄的众数是 A.19岁B.20岁C.21岁D.22岁 10、2010年因干旱影响,凉山州政府鼓励居民节约用水,为了解居民用水情况,在某小区随机抽查了2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表: 月用水量(吨) 4 5 6 8 9 户数 4 5 7 3 1 个数 平均 质量(g) 质量的方差 甲厂50 150 2.6 乙厂50 150 3.1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下《数据的分析》练习题

八年级下数学《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一组数据中,有n 个数据,则它们的算术平均数为 n x x x x n 21. 权的表示方法:比、百分比、频数(人数、个数、次数等)。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的是数据的变化范围。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 “平均水平”。 (受极端值影响) 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这三个统计量虽反映有所不同,但都可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 (中位数,众数不受极端值影响) 5.方差:设有n 个数据n x x x ,,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2221)()(x x x x ,,…,, , 2)(x x n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1 222212x x x x x x n S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一、选择或填空题: 1、8个数的平均数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 2、衡量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是(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众数 D .中位数 3、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4,x ,6,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为( ) 4、某服装销售商在进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时,他最应该关注的是( ) A .服装型号的平均数; B .服装型号的众数; C .服装型号的中位数; D .最小的服装型号 5、人数相同的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中,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80 乙甲 x x , 2402 甲s ,1802 乙s ,则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 ) 6、某校五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树如下:10、10、12、x、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 同,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数据10,10,x, 8的中位数和平均数都相等,则中位数为 7、某班20名学生身高测量的结果如下,该班学生身高的中位数是_________抽取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_,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教案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 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 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 “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 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 名同学 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辽卫100 62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 2 2 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 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一一将在实际 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 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数据的分析单元练习题(附答案)

数据的分析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为了解我校八年级80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情况,从中抽取了2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下列判断:①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②800名学生是总体;③每名学生的期中考试数学成绩是个体;④20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⑤200名学生是样本容量.其中正确的判断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天气预报报道宜春市今天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20℃,则今天宜春市气温的极差是( ) A.54℃ B.14℃ C.-14℃ D.-62℃ 3.一次数学测试后,随机抽取了八(一)班6名学生的成绩:80,85,86,88,88,95。关于这组数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极差是15 B.众数是88 C.中位数是86 D.平均数是87 4.人数相同的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80x x ==乙甲,2240s =甲,2180s =乙, 则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 ) A.甲班 B.乙班 C.两班成绩一样稳定 D.无法确定 5.某地连续9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别是( ) A.24,25 B.24.5,25 C.25,24 D.23.5,24 6.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晨检体温测量中,学生甲连续10天的体温与36℃的上下波动数据为0.2,0.3,0.1,0.1,0,0.2,0.1,0.1,0, 0.1,则在这10天中该学生的体温波动数据中不正确的是( ) A.平均数为0.12 B.众数为0.1 C.中位数为0.1 D. 方差为0.02 7.体育课上,八(1)班两个组各10人参加立定跳远,要判断哪一组成绩比较整齐,通常需 要知道这两个组立定跳远成绩的( ) A .平均数 B.众数 C .方差 D .频率分布 8.甲、乙、丙、丁四人的数学测验成绩分别为90分、90分、x 分、80分,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100分 B.95分 C.90分 D.85分 9.已知一组数据1、2、y 的平均数为4,那么( ) A.y=7 B.y=8 C.y=9 D.y=10 10.已知八年级四班全班35人身高的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160厘米,但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身高登记错误,误将160厘米写成166厘米,正确的平均数为a 厘米,中位数为b 厘米。关于平均数a 的叙述,下列何者正确( ) A.大于158 B.小于158 C.等于158 D.无法确定 11.若一组数据a 1,a 2,…,a n 的方差是5,则一组新数据2a 1,2a 2,…,2a n 的方差是( ) A.5 B.10 C.20 D.50 12.某单位保龄球比赛中,统计甲、乙两组职工的成绩如下: 下面有3个命题:(1)甲组职工的平均成绩高于乙组职工的成绩;(2)甲组职工成绩的波动比乙组职工成绩的波动大;(3)甲组职工成绩良好的人数不多于乙组职工成绩良好的人数(成绩≥150为良好)。则正确的命题是( ) A.(1) B.(2) C.(3) D.(2)和(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