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_天人合一_思想的人文价值_李建芳

合集下载

论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论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题 。这是 老子伟 大的创造 性贡 献 , 标 志 着 以人 之 道 合 天之道 的成 熟 完善 。老 子 的 天人 合

观 尝试概 括 为 宇宙 万物 的 “ 五 同性 ” 思想, 即天人 万 物 的 “ 同 源性 ” 、 “同构 性 ” 、 “ 同 归
关键词 :老子 天人合 一观 ; 五 同性
在, 用老 子 的话 讲 , 就是 “ 万物之宗 ” 、 “ 象 帝 之
先” ( 四章 ) 、 “ 先天地 生 ” ( 二 十 五章 ) , 是万 物 恃
处 理 事 情 的 观 点 和 方 法 。 与 之 形 成 鲜 明 对 照
的, 则 是 以道 修 之 于 身 、 修 之 于 天 下 的 真 人 之
之道合 乎 天 之 道 , 认识 宇宙, 认 识 自我 , 唯 道 是
从, 无 往不利 。
( 三) “ 天之 道 ” 与“ 人之 道” 的 含 义 。老 子
的“ 天 之道 ” 是 指宇 宙 自然 之 道 , 即 宇 宙 自然 的 客 观规 律 。老子 的 “ 人之道” 是指 世 俗之 道及 其
论 老 子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 人 合一 观
论 老 孑 的 天 尺 舍 一 观
李德 建
摘 要 :老 子《 道德 经》 是 言道之 书 , 一 以贯 之 于全 书的 核 心是 老 予 的天人 合 一 观 。
老 子 深邃地 回答 了天 与人 源 于何 处、 天 与人 为何 合 一 以及 如 何 合 一等 人 类 关心 的 永恒 命
道、 圣 人之 道 。
远 的历史 意 义 。
道 宇宙 观 , 它有别 于 现 代 物理 学 意 义 上 的宇 宙 。
现代物 理 学 所 理 解 的宇 宙 , 是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尤 其 是天 文 学的不 断 进 步发 展 而 逐 步地 扩 展 它 的 有限范围, 包括 向 内扩 展 和 向外 扩 展 。但 是 , 它 永远没 有 极 点 , 永 远 达 不 到 无 限 。有 限性 是 现 代 物理 学 所 理 解 的宇 宙 的一 个 显 著 特 征 , 而 老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基本维度,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这些基本维度出发,探讨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天人合一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其自然而行,与自然相融相通,不应过分干预和破坏自然界。

在老子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代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天人合一的观念更显重要。

老子的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人类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二、顺应自然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地去干预自然,而是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行事。

这反映了老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老子提倡的顺应自然的思想更加深刻。

如果我们可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不去人为地去破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其自然,不要强行干预,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一思想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各种事物都习惯用强制手段加以干预和管理,往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诉我们,有时候,顺应自然、顺应事物的规律,不要过多地强调干预和管理,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老子的这一思想可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启示,为我们提供解决诸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老子的生态自然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包含了对自然的尊重、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等多个方面的倡导和教诲,为我们提供了在处理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的思考和方法。

试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题 ,它向我们揭示 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并不仅是一种观念上的 道德理 想, 而且可以是一种 现实 的行为 。明代王 阳明也 主张 “ 大 人者 ,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 强调人与 自然 的融合。 以上均表
明确提出“ 天人协调 ” 思想的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 《 周易》 。 “ 与
天地相 似 , 故 不违 : 知周乎万物 道济天下 , 故不过 ; 乐天 知命 , 故
关键词 : 天人8 2 — 0 5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3 2 — 0 1 9 1 — 0 1
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 , 现代科技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的 同时 , 也激化了人与 自然的矛盾 ,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社会所 面临的一
( 二) 天人 一 体
从 中国古代 “ 天人 合一” 思想柬看 , 人产生 于 自然界 。因此 , 人也具 有 自然属性 ,人是整个大 自然系统 中必不可少 的有机组
指出人的本性是天所赋予的 , 只要人充分发挥 自己的本性 , 就能 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汉代 , 董仲舒提出“ 人 副天数” 。
2 O 1 4 — 1 1
文 艺 生活 L I TE R AT URE L I F E
文 化 研 究
试论“ 天人合一” 的生态伦理思想及 其 当代价值
韩鹏 煜
( 武汉理 工大学 政 治与行政 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3 )
摘 要: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 “ 天人合一” 一直都是 哲学家们 最为关注的 问题。 然而, 随着科技 的不断发展 , 人类对 自然资源进
( 一) 天人 合 德
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 深入探究其 当代价值 , 对解决人类社 会发 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 促进我 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论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人文价值

论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人文价值

i仑老子“天人盆一”思想苜一"思怒的人文价值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李建芳姚建树史恒刘艳冬摘要:老予以。

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思维逻辑构建了他的“道”学体系.他的思想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集中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上善若水”个人惨舡与高尚品格:。

以百姓心为心”民本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超越外物与生死对人的外在的控制的人的终极关怀思考。

对老予的人文精神的论述对我们当前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舍一;。

上善若水”;无为;。

以百姓心为心。

;。

出生入死。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特点之一.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

自古以来,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

靠天吃饭”由来已久。

因而与自然和谐处之。

便成为了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反映到人的思想意识上。

天人合一。

便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老子所处的年代与。

道德经”整个体系而言.老子的“天入合一4的人文价值是他思想的精华。

纵观老子道德五千言.。

道”是贯穿全书的理论核心。

人应该效法自然之道。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蕴涵丰富的人文价值概括而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老子认为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这种圆融境界.个体应培养如水一般的人生品格与气度:。

以百姓心为心”为天下公”的民本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观:超越物欲对人的外在的控制与生死的界限的生命的终极关怀的思考。

(一)。

上善若水”的完美的个人修养与高尚品格老子对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水是天道的象征。

老子通过对水的特性的描绘进而达到对。

道”的一种间接的规定.。

道”在老子那里首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概念,是万物生成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一个人如何效法自然之道。

达到夭人合~,老子认为首先应具备水一样的利物,不争。

守秉,处下。

能容百川的品格。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第8章)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

天人合一的现实价值

天人合一的现实价值

天人合一的现实价值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观念,主张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理论的现实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天人合一可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人们意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应该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人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从而保障人类的生存。

第二,天人合一可以促进人类的内心平衡和健康。

人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不是将自然作为自己的敌人。

在这种和谐中,人们可以得到内心的平衡和健康的精神状态。

第三,天人合一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的和谐需要人们的和谐,而人们的和谐需要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联系,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

第四,天人合一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繁荣。

总之,天人合一是一种有着深刻现实价值的哲学理念。

通过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可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类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 1 -。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与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就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就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就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就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就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就是主宰人、特别就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就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就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就是大天地,人则就是一个小天地。

二就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就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就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与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就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与谐关系,倡导把人瞧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与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就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二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95-01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

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次,《老子》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的思想指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始终关注的。

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主张通过“致虚”、“守静”而反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生活能提供一些积极的智慧。

这就是说,《老子》思想仍具有现代的价值。

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一、班主任的语言要充满爱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样才容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劝说更有效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用真情去温暖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得到振奋,从而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老子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老子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老子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人类的思想历程即为人类文明的演进,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老子哲学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内涵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问题紧密相连,并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一、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老子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当代,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务之急。

老子哲学中的“天地之道,常以胜残,不言而喻”的思想,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摒弃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倡导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都是借鉴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无为而治与领导力老子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官员应当推崇无为而治的境界,让事情自然发展。

当代社会中,领导者所面对的挑战日益复杂,因此适时借鉴老子哲学的思想,对领导力提出新的思考。

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超越,促使领导者成为自我管理的倡导者。

现代领导者需要在繁杂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平衡,放下功利心和权力欲,倾听民意,顺势而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治理和卓越的领导。

三、道法自然与和谐社会老子哲学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主张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道的运行,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个人主义、利益冲突、社会不公等问题,借鉴老子哲学的思想,可以提供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启示。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放下个人私欲,学会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共同利益和全体幸福。

只有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道德伦理与人际关系老子哲学相信人性本善,主张推崇善行和良知,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等问题屡屡出现,借鉴老子哲学的思想对于重建道德伦理和改善人际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发表时间:2016-07-25T17:09:56.07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李宏玲曾令华[导读] 本文在对儒释道三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阐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重要作用。

李宏玲曾令华武汉理工大学 430063摘要:“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明精髓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本文在对儒释道三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阐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重要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断衰落和文化多元论的普遍流行,许多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人们寻找安身立命的内在依据。

在这种反思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备受关注。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本文拟通过分别阐释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谈谈“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所具有的启示作用。

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最早提出“天”这个概念的人是孔子。

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天。

他说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 述尔》)这就是所谓天命之天。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一开始便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

《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

《周易》讲“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应该是现代汉语中“德性”或者说是精神价值。

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

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

浅析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浅析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浅析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摘要: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古老的生态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依据,体现先哲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在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和谐观的基础上,探求“天人合一”的天道观,揭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说明“天人合一”的审美要在自然中进行。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道法自然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观老子的“天人合一”,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为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智慧亮点和哲学基础。

虽然古代的哲人对“天人合一”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体现出先哲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追求,对保护自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老子的“天人合一”生态观,不仅蕴含着对自然的关注,而且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思考,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需遵循自然原则。

老子“天人合一”的平等观,同时超越了“以人制天”和“人命天定”这两种思想,是“生态平等”观的雏形。

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又复归于道,这说明万物平等。

人和天地万物是平等和谐的关系。

老子的万物平等观念与生态学的准则——“生物中心”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老子的“天人合一”启示着人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易》中出现“保合太和”,即“保合太和,万物利贞。

”“乾”指天的法则,说明天的法则是时刻变化的。

事物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以其本性繁衍万物,赋予生命。

万物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自然的属性,各得其宜,真正祥和助益,持续纯正。

老子认为,赋予自然万物的生长而不要居功,才是人的高尚品德。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生态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天人合一”的天道观“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道法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与“天人合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风雨欲来话司棋_谈_红楼梦_中司棋的人物形象

风雨欲来话司棋_谈_红楼梦_中司棋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做了有力的批判,揭示出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这部小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鸿篇巨著。

在这部小说中,曹雪芹用他的传神之笔,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为我们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他们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贾宝玉;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的林黛玉;熟谙世故、城府极深,体现了封建主义的理想和人生道路的薛宝钗;聪明能干、凶狠泼辣的王熙凤等等,他们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有一些小人物,他们同样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尽管他们在书中出场的机会不多,戏份也较少,但曹雪芹用他的生花之笔,赋予了他们艺术的生命,他们个性鲜明,出神入化,打动了不少读者的心,让我们跟着他们去喜、去悲,时时关注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永远铭刻在《红楼梦》读者的心中,司棋就是这样一位小人物。

曹雪芹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从来都是善于一组组的对照来描写,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像黛玉与宝钗、袭人与晴雯、迎春与探春、凤姐与平儿等无一不是这样。

其中迎春与司棋主仆二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尤其突出。

迎春虽贵为贾府的二小姐,但由于她没有和任何人构成矛盾,直到小说的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才有一些以她为主的故事情节,其它场合迎春基本上是个“群众演员”,参加的多为集体活动,只不过表示某项活动有这位二小姐在场罢了。

这样一来,作为迎春的首席大丫头司棋也就很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了。

但是到了小说的六十回以后,在贾府的下层社会接连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引起了奴仆们之间矛盾斗争的大碰撞、大爆发。

在这两场奴仆之间勾心斗角的大地震中,司棋的暴烈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其主子“二木头”迎春懦弱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价值论文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价值论文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价值论文摘要:纵之以人之欲,拔之以天之道。

人与天同本一源,其发用流行也有一致性。

不尽人道不足以与天地并,人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无论个体,还是人类族群,皆应以“仁民爱物”治其心、干其事,与天地同德,成圣以合天人,至少也应该在这个道路上去努力。

否则结果只会是自取灭亡。

儒家所谈的天人合一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相协调。

“无论在汉儒那里或宋儒那里,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那原有的主宰、命运含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汉儒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论和宋儒的心性理气的本体论从内外两个方面阻碍了‘天’向人格神的宗教方向的发展。

”从这一总结来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多的是带有自然哲学味道而非宗教神学之类的东西,在他们那里没有那种宗教式的虔诚皈依,作为核心部分的是那种由天所代表、所指称的道或理或说规律,而他们所提倡的正是人要与天道合一,这样人类才能够吉祥。

我认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直接地归结为“下学上达”,即下学人之道,尽其善尽其美,以达致天之道,使人的所作所为都能与天之德性相合,而达到圣人之境,按照圣人的标准为人处事。

“天人合一”不应仅仅是一种理念性的思想,而更应该是一种实践,也就是说“天人合一”或“下学上达”更应该是一个过程,以及过程的结果——“合一”或“上达”。

言价值,重在致用。

言现代,则应关注现今时代的特点。

现在来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意义,显然应以现时社会之现状来看,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与“天人合一”有怎样的出入,以及人们又应该如何去纠偏归正,合于大道。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可以说全球相继都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况。

为了发展,你争我夺,甚至拼抢厮杀。

其结果无非是各有伤损,某些物质或资源之占有发生了转移。

而其目的也总是逃脱不掉满足人们感官的或心理的刺激性需求。

这种刺激性需求就是人们过乎其本然的欲望。

人与天本无间。

天人之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及其借鉴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及其借鉴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及其借鉴意义作者:王玉萍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进和哲学价值,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bstract】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and philosophical value of the idea of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生态文明观【Keywords】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8-0081-021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溯源1.1 奴隶制时期在奴隶制时期,人们崇拜自然,认为灵魂永生。

依据当时存在的“神圣天命观”思想,所谓的天,是一种人无法与之抗衡并且受其支配的强大意志。

所以,人只能服从上天并反映上天想让其反映的一切意志。

这种思想在周朝时期获得发展,周公所述的“敬德保民”的思想,隐有“天人合一”的意蕴。

周朝时期,种类繁多的宗教祭祀活动恰恰也说明,这时期的天人合一是人绝对服从天的意志。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龚庆碗学号:1228125 指导老师:陆志东摘要:文章简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从当代生态伦理思潮、人文精神与现代道德观、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体性哲学思维等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整体性哲学思维引言: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固然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人身的全面异化及其深刻的精神危机。

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危机爆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西方哲学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仅仅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客体来考察,局限于“知识论一本体论”,形成了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1]。

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辩证地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以谋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谋求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开始从中国这一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中受到启发。

正文:“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道、儒、佛家都不例外。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生态自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一环,其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包括自然观念、自然界的规律性、生态伦理和宇宙观念等。

当代社会,特别是在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时,老子生态自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自然观念是其基本维度之一。

老子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应当随意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他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与自然应当相辅相成,顺其自然,不应当过度干预自然的发展过程。

这种自然观念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在面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时,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们逐步转变为更加理性、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另一个基本维度是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

老子提出了“道”和“德”的概念,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规则和秩序,人应当依循这种规则去生活。

他认为人应当适应自然界的规律,不应当随意干涉自然界的运行。

当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性,以便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还包括宇宙观念。

老子强调宇宙万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出了“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观念,强调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和谐。

在当代社会,人们需要重新审视宇宙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协调宇宙间的各种力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平衡和和谐发展。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启示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启示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启示摘要:“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老子的全部思想,都可以完全地包容在其天人之学之中。

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自然”,其“天人合一”之“一”就是“自然”。

将探求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有益于当世。

关键词:老子;天人合一;精神家园;启示1 老子“天人合一”的含义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三个重要概念:道,天道,人道。

他认为“道”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原则。

“道法自然”老子天人之学的核心内容,这里的“自然”是指一种不受外力胁迫之自成状态,它强调不加外力强制和干扰的自己完成的存在、生长和发展。

通观《老子》有五处明确言及“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是说百姓都说是我们自己完成了自己的常态生活;“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是说“自然”的境界是难以企及的,要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是说道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说并没有谁来命令,它(道)从来就是这样的;“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指辅助万物自然地发展而不是妄加干涉。

老子将这一意旨的“自然”叫做为“素”,“朴”。

由此可知,其“自然”凸显了宇宙万物的两大本性,一为“本然”,二为“自然以成”。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

”(《老子十六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十九章》)“天”与“人”都同源于道,统一于道。

“天道”即宇宙自然之道,“人道”即以道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真人之道、圣人之道,人道应当遵循天道。

老子从天道出发,由天道而人道,故人道应效法天道,人道以天道为依归,认为在二者的关系上,应是以人合天,而不是以天合人。

人道无为,天道与人道就在“自然之道”中达到了相互融合、贯通的境界。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 “天得一以清” 的整体美 整体美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 也是艺 术创造原则, 更是审美欣赏原则。 在老子思想中, “道” 不仅是其哲学的最高实体, 也是其美学思想的 基本范畴。 “道” 决定了老子美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 方式, 其所体现出来的最为基本的内涵, 恰恰就是老 子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整体意识。 老子说:“道可道 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就是指 “道” 是 超越于常道, 强调 “道” 的整体性, 他认为 “天得一以 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
84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第 9 卷
便能达到清明的审美境界。 在老子美学思想中, 柔弱 美是最本质的特征, 而 “虚静” 所体现出来的美则是 柔弱美的最深刻的内涵和最高的理想境界。
二、 老子美学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 一) 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含蓄风格 老子美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含蓄性。 老子认为, 词并不完全能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而认识事物的美只能通过直觉把握, 这与西方的理 性美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别 是后现代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老子美学的含蓄性特点对中国诗词文化影响特 别大, 与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欣赏水平息息相关。 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不论其 风格如何, 但他们通过精辟的言辞、 深刻的内涵、 浓 缩的形式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其所营 造的意境、 所抒发的真情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杰出 的代表有白居易、 元稹、 张籍、 杜牧、 温庭筠、 李商隐 等, 他们开创了当时唐宋文学特有的含蓄气息和隽 永无穷的韵味。 随着文学语言的不断发展, 到清末提 倡白话, 但诗歌、 小说并没有因为白话文而失去其含 蓄性, 相反它的含蓄性变得更加深刻, 如曹雪芹的 《红楼梦》 、 郭沫若的 《凤凰涅磐》 等, 这些作品通过凝 练的语言、 含蓄的风格道出当时的社会景观和人情 风貌。 在社会主义文学史上, 特别是建国后文学空前 繁荣,“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 新诗体 “朦胧诗” 的出 现, 使含蓄美在现代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 含蓄性正是通过深刻的语意表达出来的。 随着后现 代文学的出现, 为含蓄美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含 蓄美在后现代文学中表现的正是一种 “妙象尽意” 的 文学微妙性和 “重旨复意” 的意蕴丰富性, 正是因为 其微妙的含蓄性和丰富的猜测性, 从而给人更大的 想象广度。 虽然这种含蓄美具有模糊和不确定性, 但 它开创了一种文体, 为以后文学美学的探索作出了 很大的贡献。 ( 二) 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自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 “自然” 在审美中的作用, 重视人 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审美思想对于现代中国山水画 及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山水画重在对自然山水的临写, 画家如果 不深入自然, 把握不住自然的内在之美, 就无法使山 水画生动、 传神。 老子的 “自然” 美思想为中国山水画 创设了一种纯朴的审美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 提高了 山水画的审美品位, 从而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风格和审美取向。 在老子 “道法自然” 思想的影响下, 画家注重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 追求自然而然的审

老子的审美观

老子的审美观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发展摘要:自古老子便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基本一致,值得我们去借鉴。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共处。

道家以自然为美,其思想特征有简洁、朴素、清净高远等,似乎蕴含着一副自然之态。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其自然的思想更为具体的在现实中反映出来,“天人合一”便是其一。

老子为后人提供了许多高深的思想,譬如“天人合一”蕴意深刻,其中某些思想现今仍旧被人们所接受。

我们的现代社会希望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这不妨试着领悟下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

“天人合一”中包含的思想很多,理解不一,单单是“天”便有“自然之天”“神形之天”,“义理之天”的区分。

但是从其中一方面来理解,不可否认,其中包含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

我们可以看看老子所描述的宇宙,天地万物,同出一处平等无争,完整无缺,各不相同却互相联系,独立却又是一个整体。

我想,这便是老子所构想的“天人合一”后的世界。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宇宙,万物和谐,不正是我们所想要的。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当然缺少不了“道法自然”、“天网恢恢”等思想。

天地万物皆平等,这是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三个词语都体现了现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

另外,天网就像是宇宙中那看不见却维持着发展的秩序,万物便在这张网之上,互相作用,互相联系。

犹如现代,如果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使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天网”出现缺漏,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秩序受到破坏,也就是所谓的疏而有失。

在“天人合一”方面,老子还给我们留下了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为了达到天人合一,老子提倡要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在其为前提下实现发展,这些都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势必物极而反。

科技的发展,膨胀着人类的欲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过是人类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的借口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老子以“天道——
—人道——
—天人合一”的思维逻辑构建了他的“道”学体系,他的思想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集中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上善若水”个人修养与高尚品格;“以百姓心为心”民本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超越外物与生死对人的外在的控制的人的终极关怀思考。

对老子的人文精神的论述对我们当前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上善若水”;无为;“以百姓心为心”;“出生入死”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特点之一,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

自古以来,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靠天吃饭”由来已久,因而与自然和谐处之,便成为了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反映到人的思想意识上,“天人合一”便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老子所处的年代与“道德经”整个体系而言,老子的“天人合一”的人文价值是他思想的精华。

纵观老子道德五千言,“道”是贯穿全书的理论核心。

人应该效法自然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蕴涵丰富的人文价值概括而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老子认为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这种圆融境界,个体应培养如水一般的人生品格与气度;“以百姓心为心”“为天下公”的民本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观;超越物欲对人的外在的控制与生死的界限的生命的终极关怀的思考。

(一)“上善若水”的完美的个人修养与高尚品格
老子对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水是天道的象征,老子通过对水的特性的描绘进而达到对“道”的一种间接的规定,“道”在老子那里首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概念,是万物生成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一个人如何效法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老子认为首先应具备水一样的利物,不争,守柔,处下,能容百川的品格。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第8章)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但是不居功:“生而弗有,长而弗宰”(第10章)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产生万物而不占有,滋养万物而不主宰,这是水的内涵的崇高品德。

古人曰:“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老子形容水“居众人之所恶”,都表达了一种对水的利他,奉己精神高度赞扬的情怀。

《老子》一书中,除了对水的特性进行描述,老子具体的针对人怎样从内到外,从心地到言行进行了具体的规范,一个人如果行为能作到水一样,就应自处而身居下地,“居善地”,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心善渊”;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予善天”,说话要遵守信用“言善信”;立身处事要保证正直,“正善治”;行为做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如水一样顺天时,“事善能,动善时。


总之,水是“几于道”的完美化身,是人行为智慧与准则所钟之处,是人应该效法的楷模,是完美人生品格的象征。

人欲正人,己先正。

(二)“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老子推崇一种“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无为而治,即顺应历史的规律治理国家,治理天下需要顺应百姓之心,“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第49章)老子用“鱼不脱于渊”来形容政治管理者与百姓的关系。

百姓所希望的状态是“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一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的社会,尽管他所设想的这种社会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是,反映了百姓对衣食无忧,太平悠闲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如何才能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呢?首先,应有一种“为
论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人文价值□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李建芳姚建树史恒刘艳冬
的婶娘秦显家的就趁机夺了柳嫂的权。

秦显家的为了感谢林之孝家的派给自己肥缺之恩,“悄悄的备了一篓炭,五百斤木柴,一担粳米,在外边就遣了子侄送入林家去了;又打点送帐房的礼……”秦显家的好不容易弄到这个肥缺,赶紧给管家、账房等各路神仙送礼,也好日后贪污更方便些。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王熙凤派平儿立即深入调查,迅速查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时为柳五儿平反,当场释放,小厨房政变仅仅半日便宣告流产失败。

柳嫂官复原职,继续管理小厨房。

秦显家的“赔了夫人又折兵”,自然是“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

作为侄女的司棋也“空兴头了一阵”、“气了个倒仰,无计挽回,只得罢了”。

通过以上发生在贾府下层社会的两个事件中司棋的表现,使我们对司棋这个人物刚烈的性格特征,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也为她最终悲剧的结局打下了埋伏。

高鹗先生在对司棋之死的处理,基本上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而且他还让出逃归来的潘又安与司棋双双殉情,表示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并以此捍卫了她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使司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55
摘要: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的发展表明:随着文学的产生发展,以审美为轴心,文学总是在抒情言志与外在实用交织中前进,文学的发展很难离开志与道的介入。

关键词:诗言志;思无邪;诗缘情;文以载道
文学发展虽然有其独立性,但文学也是处于客观存在的关系网中的一个因素,作为意识形态之一,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选取了“诗言志”、“思无邪”、“诗缘情”、“文以载道”四种观点阐释文学曲线律。

从中可以看出文学总是在抒情言志与外部功用(尤其是政治功用)的推动下发展,而隐藏的是审美轴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文学自觉的时期,体现在经学与玄学的对立,体现在“无邪”与“缘情”的碰撞之中。

一、“诗言志”——
—“思无邪”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中国最先兴起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诗言志是以诗人创作的角度阐述诗歌表现诗人的情志。

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中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孔颖达《诗大序正义》说,诗言志乃“言作诗者,所以舒心愤懑,而卒成歌咏”,蕴含着“诗”与“诗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言志是“心”本体的功能,是一种自然自发的行为,它并不必然要求交流,也不必然要求政治功用性。

可以说“诗言志”侧重于揭示文学的内在本源,而不是文学的外部功用。

春秋末年孔子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就是“正统”。

孔子对诗的论述,强调利用诗来提高自身素养,让学生从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君子。

因此,孔子关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接受《诗经》的“无邪”。

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作为一位富有社会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孔子希望改良无道的社会现实,基于这样一种经世致用的思想理念,他强调诗的教育熏陶作用,提出了仁礼学说:“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为方面的表现。

[1]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的优良品质,才能够遵守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如果没有仁的优良品质,也就无法实现礼的要求。

要真正实践仁的道德标准,从修身方面来说就要不断学诗,学习优良的道德,学习渊博的知识。

在孔子看来,《诗》的内容是符合仁的道德标准和“礼”的要求的。

既然如此,要修身,就必须读《诗》,理解《诗》,掌握《诗》的思想内涵。

二、“思无邪”——
—“诗缘情”
孔子的诗论思想后来演变为中国诗学的核心理论,对
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看文学观的发展
□邢台市高开区双楼完小豆桂花
天下”“欲先民,必其身后之”的爱民思想,做到“居前而民弗害,居正而民弗重也”处在百姓之前,而百姓不认为是一种妨害;处在百姓之上,而百姓不认为是一种负担,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天下乐推而弗”的水到渠成之势。

再次,不要以对民横征暴敛来满足个人的私欲,使民处于一种民不聊生的境地,“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亦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不压榨百姓,才能不会遭到百姓的抛弃,故老子认为政治统治者应“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不欲禄禄者玉,硌硌若石”,求实而毋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为天下牧”,做天下的公仆。

社会的利益的划分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比较合理的分享社会公共的利益,消除两极分化“高者印之”“下之举之”才能确保社会的顺利和谐的发展,与当前的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三)老子的终极关怀思想
物我观,生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是一种自然境界,反对人被外物所累,放纵于各种欲望之中,老子主张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珍爱生命。

知足常乐是人生的重要的准则,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享受精神的自由境界。

在生死问题上,老子概括为“出生入死”,即出世为生,入地为死,生死在老子看来是自然之事,“尊道而贵德”“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万物并没有谁赐给他们高贵的地位而从来就顺应自然,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一种“无死地”的境地。

结语
自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科学民主是我们高扬的两面旗帜,传统的人文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但是伴随经济的向前发展,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持中国特色的文化,老子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们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对加快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版。

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