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咳嗽与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湿热体质的辨识要点和方药应用完整版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湿热体质的辨识要点和方药应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cdb3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b.png)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湿热体质的辨识要点和方药应用完整版湿热体质是中医体质学中的一种体质类型,表现为体内湿气和热气过多,引发各种疾病。
针对湿热体质的辨识要点和方药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湿热体质的辨识要点:1.体格方面:湿热体质的人常常肥胖,脂肪堆积在腹部和四肢,皮肤黏腻,毛发油腻,容易出汗和烦热。
2.精神方面:湿热体质的人情绪容易烦躁不安,易发怒,睡眠质量较差。
3.面容方面:湿热体质的人面色偏黄暗,容易长斑、痤疮和疖肿等疮疖,口唇常常有糜烂和溃疡。
4.饮食方面:湿热体质的人对辛辣刺激性食物喜欢,如辣椒、生姜、大蒜、香葱等,容易对油腻和甜食有较大的需求。
5.排泄方面:湿热体质的人常常有便秘、尿短赤、舌苔黄腻等排泄问题。
二、湿热体质的方药应用:1.清热利湿类药物:如茵陈蒿、浙贝母、栀子、黄芩、连翘等,可清热解毒、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征候明显的疾病,如湿热泻痢、湿热黄疸等。
2.健脾化湿类药物:如陈皮、白术、厚朴、草果、砂仁等,可健脾利湿、除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湿阻的疾病,如湿热稀泻、慢性胃炎等。
3.利尿消肿类药物:如车前草、茅根、车前子等,可利尿排湿、消肿敛疮,适用于湿热水肿、湿疮溃烂等疾病。
4.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金银花、野菊花、银柴胡、黄连等,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湿热感冒、湿热咽喉炎等疾病。
5.调理肝胆类药物:如柴胡、栝楼子、防己、黄连等,可清利肝胆、疏肝胃,适用于湿热胃痛、湿热胆囊炎等疾病。
此外,对于湿热体质的人群,平时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及过量甜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和精神放松,避免情绪过度激动。
总之,湿热体质的辨识要点和方药应用包括了体格、精神、面容、饮食和排泄等方面,通过选用清热利湿、健脾化湿、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和调理肝胆的方药,可以改善湿热体质引发的疾病,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进一步提高健康水平。
寒湿和湿热的区别
![寒湿和湿热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20d1fae71fe910ef12df897.png)
寒湿和湿热的区别文章目录*一、寒湿和湿热的区别*二、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三、湿热体质如何调理寒湿和湿热的区别1、寒湿和湿热的区别湿热症状临床表现:舌苔黄腻、肢体沉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在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在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寒湿症状临床表现:舌苔发白,面色发青、发白、发黑、发暗,反复的口腔溃疡,口嗅。
流出的汗是凉汗;经常腹痛、腹泻;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咳嗽时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脸上长痘和斑,长湿疹、牛皮癣、白癫风,手、脚长年冰冷;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
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2、身体寒湿怎么调理身体寒湿的话可以通过饮食的方法来调理,如适当的多吃一些红枣,红枣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人们身体里面的血液充足之后,是可以起到加快血液循环的,血液循环得到了通畅之后,人们的身体自然而然就会暖和起来了,因此在每天的时候适当的多吃一些红枣,可以起到调养寒湿的作用,红枣在蒸熟之后吃的话,对于人们的身体吸收有着更大的帮助。
当然还要适当的多做些运动,适当的运动也是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人们身体的排汗,身体里面的寒气随着汗液而排到了身体以外,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跑步、游泳、跳绳等多种,只要是可以让身体出汗的一些运动,都是可以起到排除寒湿作用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泡脚的方式,泡脚是每天都可以进行的一种调养试,对于足底的血管扩张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了血液循环,从而使身体里面的寒湿排到了体外,让身体变暖,泡脚的同时配合足底按摩,效果会更好一些。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https://img.taocdn.com/s3/m/b717f2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0.png)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简介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炎症和功能障碍。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风湿病治疗方法,通过辨别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可以将风湿病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1. 寒湿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舌苔厚白,脉沉弦。
治疗时应重点祛寒湿、活血化瘀。
2. 湿热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时应重点清热湿、利湿通腑。
3. 痰湿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困重,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时应重点祛痰湿、健脾化痰。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风湿病治疗。
1. 寒湿型治疗:采用温络、祛寒湿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防风、姜黄、当归等。
此外,适当的温热理疗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2. 湿热型治疗: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黄连、白芍、车前子等。
此外,饮食上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有助于利湿。
3. 痰湿型治疗:采用祛痰湿、健脾化痰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陈皮、半夏、茯苓等。
此外,饮食上要避免寒湿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健脾化痰。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宜自行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
2. 治疗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受凉感冒,保持合理的作息和饮食惯。
3. 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遵循医师的指导进行调整。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风湿病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辩证施治,能够针对性地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
但治疗期间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遵循医师的指导。
孙玉信教授从湿论治咳嗽
![孙玉信教授从湿论治咳嗽](https://img.taocdn.com/s3/m/a56566c82cc58bd63186bd1c.png)
.
5 0 . .
C 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V o 1 . ( 5 ) No . 1
孙 玉 信 教 授 从 湿 论 治 咳 嗽
P r o f e s s o r S UN Y u — x i n t r e a t s c o u g h i n g f r . O m d a m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0 1 — 0 0 5 0 - 0 2
要 】 孙 玉 信 教 授 认 为 湿邪 是 咳嗽 的重 要 病 因 ,并 将 湿 邪 咳 嗽 主 要 分 为 风 湿 咳 嗽 、湿 热 咳嗽 和 寒 湿 咳嗽 ,临床 治疗 中 多
[ Ke y wo r d s ] D a mp p th a o g e n ; C o u g h ; S U N Y u — x i n
d o i : 1 0 . 3 9 6 9 8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3 . 0 1 . 0 2 7 咳嗽是临床 多发病 ,常见病 。历代医家论述将咳嗽分为外 感和 内伤 两类 ,病 因繁多 ,但鲜 有提 及湿邪所 致咳嗽。导师孙 玉信 教授 认为湿是咳嗽的一个重 要因素,且易与他 邪相 杂,提
出了 “ 湿邪 咳嗽” 。孙 师 在 治 疗 时 注 重 祛 湿 , 调 理 脾 胃 ,取 得 为主要治则 。 病 例 :患 者 乙 , 女 ,2 5岁 ,初 诊 ( 2 0 1 0年 9月 1 0 日 )以
咳嗽 ,咳痰 2月为 主诉 :2月前因淋 雨后 出现 咳嗽,喷嚏,清
湿热证的治与禁
![湿热证的治与禁](https://img.taocdn.com/s3/m/5be81fed700abb68a982fbfe.png)
湿热证的治与禁(吴智兵副教授)湿热证是由湿邪和热邪蕴蒸缠结为患所致的病证,可源于外感,也可因于内生,或外感与内伤相合所致。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于阻碍气机,困耗阳气,热为阳邪,易耗津伤阴;若湿邪和热邪分而为病,病机较单纯,如果湿和热相合为病,则热处湿中,湿蕴热外,如油入面,胶着蕴蒸,难分难解,病机往往变得复杂;辨证时不但要辨病邪所在部位,还要辨湿与热的偏盛;治疗时既要注意祛湿而不助热伤阴,又要注意清热而不伤阳碍湿,所以湿热证的治疗较寒湿证复杂。
薛生白指出“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病篇》),然而其治疗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温病条辨·中焦篇》),针对这种两难治疗境地,叶天士提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分消上下之势”(《温热论》),薛生白提出“当三焦分治”、“以分利为治”(《湿热病篇》)等治疗原则,后世归纳为“分解湿热法”。
那么,临床应怎么运用分解湿热法,宜采取哪些具体治疗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拟根据历代医家都有关于湿热证的治则、治法与治禁的论述,结合个人的心得讨论如下。
一、明确治湿与治热熟为主湿热证以治湿为主还是以治热为主?有人主张应以治湿为主,因为热邪是无形之邪,而湿邪是有形之邪,是导致气机阻滞和湿热证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湿邪得去,全证皆可顺水推舟,收功可待,故多数情况下应以治湿为侧重点。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应分析湿热证的来路和辨湿热的偏盛。
根据湿热的偏盛,按常规湿盛则祛湿为主,热盛则清热为重。
另外还要结合湿热证的来路,具体分析湿邪是本邪还是标邪,如果湿邪是本邪,则应以治湿为主,如果湿邪为标邪则当以治热为主。
一般来说湿热证的形成有三种途径:一是由湿邪郁而化热而成湿热,即刘河间所谓“积湿成热”;对于这种情况当以祛湿为中心,正如叶天士所说“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热从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如果过于清凉容易伤阳;二是阳热怫郁,热蒸湿动而致湿热者,如刘河间说:“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宣明论方·水湿门》),对于这种情况,应以治热为主,热去水安而湿自消,如果重湿轻热而过于辛散,则容易化燥入血。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https://img.taocdn.com/s3/m/ec481f59aef8941ea76e05eb.png)
3、“温”:温法指用温肺理气,温肺化痰, 温阳化饮,温中化痰,温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 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白芥子、干姜、桂 心、薤白、附子等。
类证鉴别
2、肺虚咳嗽当与肺痨、肺痿相鉴别:严 格讲肺痨、肺痿均属肺虚咳嗽之中,然 肺痨咳嗽以咳嗽伴有消瘦、咳血、潮热、 盗汗为特征,而肺阴虚咳嗽不一定都是 肺痨;肺痿是因肺脏的慢性虚损所致的 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咯吐唾沫为主症, 咳嗽并非必见。无论虚寒或虚热肺痿病 情均较重,且病程长。
类证鉴别
在病机上,《医贯》指出咳嗽与肺脾肾的关系, 并强调肾的重要。提出“金实不鸣,金破亦不 鸣”。《医学入门》提出咳嗽与瘀血的关系, 云“瘀血则喉间常有腥气……肺胀满,即痰与 瘀血碍气”。《医门法律》提出秋燥之说,制 清燥救肺汤治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喘逆。
在辨证上,明戴复庵曰“风寒嗽者,鼻塞声重 恶寒;火嗽者有声少痰面赤;劳嗽者,盗汗出 多做寒热,肺胀嗽者,动则喘窒重;湿嗽者嗽 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张景岳曰:“外感 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清张璐曰 “一嗽痰即出者,脾湿胜而痰滑也。连嗽十数 声,痰不即出者,肺燥胜而痰涩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咳嗽之
外兼有表证,属实证,治宜疏邪,宜通 肺气,忌收敛。
内伤咳嗽多起病慢,病程长,除咳嗽 外兼脏腑内伤之证,属虚实夹杂或虚证, 治宜按标本虚实调理脏腑、健脾、清肝、 补肾,忌过辛散。
辩证要点
2、辨寒热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多属实。 内伤咳嗽痰湿痰热、肝火---多属实或虚实并见。 从痰及咳而辨从四个方面进行。
湿热质辨证要点
![湿热质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d001d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6d.png)
湿热质辨证要点湿热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多与湿热邪气有关。
湿热质的主要表现为身体容易出汗、口渴、大便黏滞性强、皮肤容易湿疹等症状。
湿热质人群容易患上湿热病,例如湿热病、湿疹等。
正确辨证并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对于湿热质的人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湿热质辨证的一些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辨证要点1. 熟悉湿热质的特点:湿热质人群常常有热气郁结、疏通不畅的情况。
他们的身体湿热积聚,病邪易困腑腑,阳明经常受累。
他们的舌苔黄腻,有口臭,尿黄短赤,肛门湿疹等都是典型表现。
2. 细致观察症状:湿热质人群常常有口渴、尿黄短赤、便滞、腹胀等症状。
另外,他们还可能有恶心、烦躁不安等身体和情绪上的异常表现。
3. 辨别病因:湿热质人群往往是由于不良饮食、过度劳累、长期受湿气环境的影响等引起。
我们需要对病因有所了解,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二、调理建议1. 饮食调养:湿热质的人应该少食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的粥、绿叶蔬菜、水果等。
另外,适量喝些花茶、菊花茶等有助于清热解毒的饮品,也可以帮助改善湿热质。
2. 调节情绪:湿热质人群往往有烦躁不安、易怒的情况。
因此,他们需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可以通过锻炼、瑜伽、冥想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3. 适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湿热质人群排汗、促进新陈代谢。
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在潮湿环境下运动,以免加重湿热症状。
4. 中医调理:湿热质人群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体质。
常用的一些中药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但是中药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总之,正确辨证并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对于湿热质人群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注意饮食调养、情绪调节、适度运动,同时也可以考虑中医调理的方法。
通过综合的调理,帮助湿热质人群改善体质,预防和减少湿热病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根据个人体质特点来进行调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4db352e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8.png)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
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更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一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
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中医调理痰湿湿热体质缓解湿热症状
![中医调理痰湿湿热体质缓解湿热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52335a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b.png)
中医调理痰湿湿热体质缓解湿热症状湿热体质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过盛,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一种体质类型。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是由于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原因造成的。
如果不及时调理,湿热体质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调理湿热体质和缓解湿热症状的方法。
1. 调理饮食湿热体质的人应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甜食等易助湿热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糖等。
适量摄取清热解毒的食物,如薏苡仁、红小豆、绿豆、苦瓜等。
此外,还应多喝温开水,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 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湿热体质的缓解。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促进湿气的排泄。
但应注意不要剧烈运动,以免加重体内的湿热症状。
3.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调理湿热体质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栀子、黄芩、茵陈、连翘等。
可以咨询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往往需要长期坚持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 调整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是缓解湿热体质的基础。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熬夜,避免疲劳。
此外,要保持心情开朗,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5. 避免潮湿环境湿热体质的人应尽量避免潮湿的环境,潮湿会加重身体的湿热症状。
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方。
洗澡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换上干爽的衣物,避免穿着潮湿的衣物。
综上所述,中医调理痰湿湿热体质需要从饮食、运动、中药、作息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合理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可以缓解湿热体质带来的不适症状,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最好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
(以上为正文内容,1500字)。
温病条辨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3c62f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0.png)
温病条辨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中医温病是指在冬春季节易发生的一类传染病,包括感冒、流感、肺炎等。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的辨证要点是对风寒湿热的辨证。
本文将通过解读中医典故来深入了解温病条辨中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
一、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定义《黄帝内经》中有关八纲和六淫的理论,是我们理解风寒湿热的基础。
其中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八个方面,而六淫则是指风、寒、湿、热、暑、燥六种外邪。
1. 风邪:《素问·疏五过论篇》中有“痛经为虚邪淫于少腹也。
”这段文字表明风邪是指寒邪从外传入人体,且易引起疼痛。
2. 寒邪:《素问·调经论》中有“寒病者饮食谨察,终日在上下,如风自入,至胃病为寒。
”这段文字表明寒邪是指人体受寒引起的病变,尤其是胃寒。
3. 湿邪:《素问·刺法论》中有“夫寒多补温,湿多补凉。
”这段文字表明湿邪是指由于湿气积聚导致的疾病,可通过温热或凉降等方式调理。
4. 热邪:《灵枢·岁露篇》中有“痹者,风寒湿热之变也。
”这段文字表明热邪是指由外邪的热气引起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身体发热、口干等症状。
二、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1. 风邪辨证要点:风邪多表现为症状较轻的头痛、鼻塞、咳嗽、喉咙痛等。
在舌苔方面,风邪多呈现薄白苔。
2. 寒邪辨证要点:寒邪多表现为寒冷的感觉、寒战、四肢发凉等。
在舌苔方面,寒邪的辨证特点是白苔。
3. 湿邪辨证要点:湿邪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沉黏、关节疼痛等。
在舌苔方面,湿邪的舌苔常常是厚重的。
4. 热邪辨证要点:热邪表现为高热、口渴、咽喉疼痛等。
在舌苔方面,热邪的舌苔多为黄色。
三、温病中医典故的启示《黄帝内经》中提到:“湿从寒生”、“寒从湿生”,说明寒湿是相互关联的。
同时,湿邪往往伴随着寒邪,两者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温病中医典故的解读启示我们在对风寒湿热进行辨证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观察病人的各种症状,包括体感寒冷或发热、身体沉重或轻飘等特征。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2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2](https://img.taocdn.com/s3/m/a13813542af90242a895e5b5.png)
[治法]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方药]清营汤合六一散,送服至宝丹
附: (1)卫营同病(见于伏暑) 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安,舌
红绛,苔少,脉浮细而数。 病机:邪袭卫表,暑热内郁营分(外感引动伏暑发于心营) 治法:透邪宣表,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合银翘散加减
皮肤、黏膜出血斑进行性扩大,唇青肢厥, 舌质深绛或紫晦,脉细数而涩。
[分析] 病机-血分瘀热,内闭心包
辨证要点-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 血斑,舌深绛或紫晦
[治法]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方药]犀地清络饮
附: (1)热瘀互结,气阴两脱 症见:身热面赤,皮肤、黏膜瘀斑,心烦躁扰,四
肢厥冷,汗出不止,舌暗绛,脉虚数。 病机:暑邪内郁血分,瘀热互结,气阴两伤 治法:凉血化瘀,益气养阴固脱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 (2)热瘀互结,阳气外脱 症见:肢厥大汗断:流行性出血热
中医诊断:伏暑
辨证:热毒夹湿,气血两燔
经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佐以祛湿治疗一周,
体温已正常,精神好转,皮疹消退,小便量多 3700ml-4500ml/日。此患者后期至多尿期,治 宜益气固肾,方用右归丸合缩泉丸加减调治。
处方:
熟附子10g
肉桂3g(焗) 淮山20g
山萸肉10g
杞子12g
(3)暑伤肺络 症见:灼热烦渴,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
烦躁喘促,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 病机:暑湿犯肺,肺络受伤 治疗: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四、后期证治
积极准确治疗
卫、气、营、血阶段
向愈 恢复期
余邪留恋、气阴两伤
治宜清涤余邪,醒胃扶正
过用苦寒凉药 或误用攻下 或素体阳虚 或感受湿邪过重
中医去除湿热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去除湿热的原理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e5525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7.png)
中医去除湿热的原理和方法中医认为湿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内湿气和热气的聚积,湿热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中医治疗湿热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调理体质、清热解湿、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方面。
首先,中医治疗湿热的关键是调理体质。
中医认为湿热的发生与机体的体质有关,如脾胃虚弱、湿蒸化热、阳气亏虚等都容易导致湿热的产生。
因此,治疗湿热首先要调理体质,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自身抵御病邪的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药膳调理、针灸、按摩推拿等,以达到温和调理,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其次,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之一是清热解湿。
湿热的体现形式有水湿、湿热、湿热内蕴等,中医采用清热解湿的方法来消除湿热症状。
常用的清热解湿药物有石膏、黄连、茵陈、白茅根等,它们有清热解毒、利尿导湿的功效。
再次,活血化瘀是治疗湿热的重要方法之一。
湿热的侵袭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瘀血、淤血等现象。
因此,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帮助湿热发生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湿气的排出。
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红花、川芎、桃仁等,它们可以疏通血脉,改善血液循环。
最后,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还包括扶正祛邪。
中医认为湿热是邪气侵袭机体,扰乱正气的表现。
因此,中医治疗湿热还要扶正祛邪,通过调理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提高抵抗病邪的能力。
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它们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总之,中医治疗湿热的原理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包括调理体质、清热解湿、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
通过改善体质、清除湿热、促进血液循环,中医可以有效地去除湿热,达到治疗湿热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治疗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和方法,个体化地进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https://img.taocdn.com/s3/m/779f3b70168884868762d68a.png)
产 。 人体 质虚弱 , 于 16 本 曾 99年孕 五月 而 小产 。 90年第 二胎孕 17 后六 月而小 产 。9 1 又怀孕 后 近七月 而 流产 。 9 1 下半 年找 17 年 17 年 祖父 治好 了肺结 核及 肾炎 等病 。17 年元 月 份怀 孕后 , 月不 问 92 每
茯 苓 9、 g 炙甘 草 6、 黄 芩 9 、 地 9 、 断 9 、 仁 9 紫 苏 g蜜 g生 g川 g砂 6 寄生 9 、 g当归 9 、 g白芍 9 、 g川芎 6。 g 针灸 穴位 : 三里 、 足 内关 、 冲 、 太 内庭 、 中脘 。 例3 不孕 症 : 赵某 : ,5 , 山煤 矿职 工 。该 患 者 曾住 某 女 3岁 南 医院数月 确诊 为 “ 干血痨 ” 。治疗 无效 。结 婚 十几 年无孕 ,92年 17 来 找祖父 治疗 。自述闭经 已好 几年 。 症见 白带较多 , 腹痛 、 吐 , 呕 食 不 进 , 蒸发 热 , 无力 , 如干 柴 , 骨 四肢 瘦 面色 苍 白 , 治疗 服 药先 后 经 三次。 配合针灸 , 即来 , 当年 十二 月份月经 已较 为正常 。 93 经水 至 17 年 怀孕 , 孕后 因妊娠 强烈 , 症给 予 紫苏 和气 饮 加 减 , 随 同年 生一胖 儿 子后 又怀孕 因怕 妊娠 反应 而人 工流 产 。现母 子 身心健 康 。 孕前 常 以健脾 强 胃 、 和血 为 主 , “ 珍汤 ” 症加 人香 附 、 调气 用 八 随 元 胡、 坤草、 、 、『 密芩 丹皮 J 牛膝、 】 丹参等。 针灸 常 以足三 里 、 中脘 、 中极 、 阴交等 穴 。 三 例 4 性 肾炎 : 慢 王某 , , 二三 团医生 。该 患 者 因慢 性 肾炎 女 一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9b9dd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f.png)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湿热病是一种由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等原因引起的常见病症。
中药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在适应症和使用方面的相关信息。
一、湿热病的适应症湿热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咽痛、尿短、尿黄等。
一般认为,湿热病的适应症包括:1. 夏季病症:湿热病在夏季尤为常见,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受潮湿环境的影响而患上湿热病。
2. 湖南、江南等湿热地区的病症: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湖南、江南等地区人们更容易患上湿热病。
在这些地区,使用中药改善湿热病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方法。
3. 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饮食过量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或者常吃生冷食物都容易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二、中药的使用说明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使用说明:1.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较重的患者。
使用方法为将黄连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2. 菊花: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菊花泡水,每天饮用一到两杯。
3. 薏苡仁:薏苡仁具有利湿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尿频、尿赤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薏苡仁煮熟后,取汤剂口服。
4. 竹叶:竹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口苦口干、咽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竹叶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5. 泽泻:泽泻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便秘、尿短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泽泻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请注意,以上中药使用方法仅供参考,具体剂量和用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之前,建议您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药师,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适应症包括夏季病症、湿热地区的病症以及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药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与典型病例分享研究探究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与典型病例分享研究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08ae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5.png)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与典型病例分享研究探究儿童喉咙痒咳嗽是很常见的症状,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中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处理儿童喉咙痒咳嗽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同时结合经典的病例分享,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湿热型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湿热型儿童喉咙痒咳嗽通常伴有咳痰、痰黄腻、口苦口干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化湿。
1. 双黄连汤双黄连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清热燥湿,解毒消炎。
它由黄连、黄连素等药物组成,可以有效缓解喉咙痒咳嗽的症状,并改善体内湿热状况。
2. 苦参麻黄汤苦参麻黄汤是另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它由苦参、麻黄等药物组成,可以清热解毒,祛湿散寒。
儿童喉咙痒咳嗽属于寒湿内盛的情况时,可以使用苦参麻黄汤进行治疗。
二、肺热型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肺热型儿童喉咙痒咳嗽通常伴有咽干、咳嗽、喉咙痒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清肺泄热。
1. 麦门冬汤麦门冬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麦门冬、雪梨、桔梗等药物组成,可以清热润肺,解毒祛痰。
该方剂适用于肺热型的儿童喉咙痒咳嗽。
2. 桔梗汤桔梗汤是另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桔梗、苏叶、连翘等药物组成,可以清肺燥热,解毒化痰。
肺热型儿童喉咙痒咳嗽可以考虑使用桔梗汤进行治疗。
三、病例分享:小明的喉咙痒咳嗽治愈经历小明,8岁,最近出现喉咙痒咳嗽的症状。
伴有轻微的咳嗽声和咳痰。
他的父母带他去看了中医师。
医师判断他的喉咙痒咳嗽属于湿热型。
医师为小明开具了双黄连汤方剂,并建议他调整饮食,少食辛辣、油腻和甜食,多饮水。
同时,医师还告诉小明的父母要给他多提供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增强免疫力。
经过几天的治疗,小明的喉咙痒咳嗽症状逐渐缓解。
他的父母非常感激中医师的帮助,同时也更加重视孩子的饮食健康。
通过这个典型病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儿童喉咙痒咳嗽的方法的有效性。
当然,对于每个孩子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中医治疗方法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辨证诊治咽喉炎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中医辨证诊治咽喉炎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29b15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7.png)
中医辨证诊治咽喉炎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咽喉炎是指咽部及喉部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喉咙痛、声音嘶哑、咳嗽、咽部不适等。
中医辨证诊治咽喉炎的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辨证的原则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辨证原则1. 风热咽喉炎:特征是咽喉红肿疼痛,可能出现发热、口渴、咳嗽等症状。
辨证时可见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
2. 阴虚咽喉炎:特征是咽喉干燥、疼痛,声音嘶哑、干咳等症状。
辨证时可见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为滋阴润燥。
3. 痰热咽喉炎:特征是咽喉分泌物增多,可能有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
辨证时可见口苦、黏痰多,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为清热化痰。
4. 湿热咽喉炎:特征是咽喉有异物感,可能有口苦、口臭、疼痛等症状。
辨证时可见口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
5. 寒湿咽喉炎:特征是咽喉疼痛,可能伴有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
辨证时可见舌苔白腻,脉沉细。
治疗原则为祛寒除湿。
二、治疗方法1.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黄芪、沙参、麦冬等,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薏苡仁、生薏仁壳、瓜蒌子等,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白术、茯苓、陈皮等,具有祛寒除湿的作用。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剂量和用药方法。
2. 中药外用:可以使用中药制成药膏或熏蒸药剂进行外用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柴胡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黄芩、桃仁等,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
外用时可通过熏蒸或敷贴的方式,具体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中医针灸:针灸疗法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修复。
常用的穴位有合谷、足三里、天府等,可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咽喉炎的症状。
4. 中药熏洗: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咽喉,如艾叶、薄荷叶等。
将中药材加热,使其产生熏气,然后将熏气吸入咽喉部位,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
中医如何评估肺部湿热证的症状特点
![中医如何评估肺部湿热证的症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42f52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5.png)
中医如何评估肺部湿热证的症状特点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对于肺部湿热证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认识和评估方法。
肺部湿热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医证候,它的出现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肺部湿热证。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湿热是指湿邪与热邪相互交结、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病理状态。
当这种湿热之邪侵犯肺部时,就会导致肺部湿热证的出现。
在症状表现方面,肺部湿热证患者常常会有咳嗽的症状。
这种咳嗽往往是连声重浊,感觉咳得比较费力,而且痰量较多。
痰的质地通常是粘稠的,颜色多为黄色或者黄绿色,有时甚至会带有腥味。
这是因为湿热邪气煎熬津液,使得痰液变得浓稠且有异味。
发热也是肺部湿热证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升高,而且这种发热往往是午后热甚,就像一天中到了午后,热度会更加明显。
同时,还可能伴有身体的沉重感,感觉四肢发酸、无力,整个人都懒得动弹。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阻碍了气血的运行,导致身体的经络不通畅。
在呼吸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的现象。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壅塞于肺部,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使得呼吸变得不顺畅。
除了上述症状,肺部湿热证的患者还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
就好像胸口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让人感到憋闷不适。
这种胸闷往往与湿热邪气阻滞气机有关,导致胸部的气血运行不畅。
在舌苔和脉象上,中医也有相应的评估依据。
肺部湿热证患者的舌苔多为黄腻苔,舌苔看起来比较厚,而且上面覆盖着一层油腻的黄色物质。
脉象则多为滑数脉,摸起来脉象圆滑流利,跳动的频率较快。
中医评估肺部湿热证还会考虑患者的饮食和二便情况。
如果患者平时喜欢吃辛辣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或者长期居住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热内生,进而引发肺部湿热证。
在大小便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小便短赤、大便溏泄或者黏腻不爽的情况。
小便短赤是因为湿热下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大便溏泄或者黏腻不爽则是由于湿热之邪损伤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对于肺部湿热证的评估,中医还会注重整体的观察和综合判断。
湿热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湿热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2c6bc6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e.png)
湿热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湿热证概述湿热证,是指外感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所形成的一种证候。
临床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表现。
多发于夏秋季节及脾胃虚弱患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有关。
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化热或化寒,发展为燥热证或寒湿证。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遗传性: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主要病因: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检查项目:尿常规、血常规、X 线检查、膀胱镜检查、肠镜检查重要提醒:如果出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和调理,避免化热化寒,发展为燥热证或寒湿证。
临床分类:1、湿热阻肺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轻或不发热,身热不扬,无汗,身重痛,头蒙沉重,咳嗽,胸闷,或有肠鸣便泻,舌苔白腻,脉濡缓。
2、中焦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热不解,脘腹闷胀,面色萎黄,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心中烦闷,大便不爽,尿短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3、膀胱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尿痛,少腹痛,头昏胀痛,脘腹胀闷,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4、大肠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大便不通,小腹结满,头胀脘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二、湿热证的发病特点三、湿热证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有关。
主要病机为外感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
基本病因:1、外感湿热因久居湿地、涉水冒雨、水中作业等,从而导致湿邪侵袭人体,留注经络,日久化热,发为本病。
2、饮食内伤长期偏食肥腻、辛辣刺激、煎炸食物,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生,发为本病。
中医辩证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辩证分析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6ae85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7.png)
中医辩证分析考试题及答案一、题目:中医辩证分析概述中医辩证分析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之一。
它通过观察、询问、听诊、切诊等手段,通过分析病人的病情表现、脉证、舌象等来判断病因和病机,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辩证分析的考试题及答案。
1. 中医辩证分析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
答案:中医辩证分析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求因、辨证论治、辨证施治三个方面。
- 辨证求因: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分析病因,寻找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 辨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疾病的具体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和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2. 中医辨证分析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简要描述。
答案:中医辩证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四个环节:辨病、辨证、辨病因、辨病机。
- 辨病: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表现。
- 辨证: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综合分析症状、脉象、舌象等信息,得出相应的证候。
- 辨病因:在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如饮食不当、环境因素等。
- 辨病机:根据辨证和辨病因的结果,分析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病理过程,确定病机。
3. 病因与证候有何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案: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而证候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
病因与证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病因决定证候: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证候表现。
例如,感受寒邪会出现寒证,感受热邪会出现热证。
- 证候反映病因:通过观察患者的证候表现,可以推测疾病的病因。
例如,寒证表现为畏寒肢冷,可以推测病因为寒邪侵袭。
二、题目:湿热辨证分析湿热辨证是中医辩证分析中常见的一种辨证类型。
以下是一些关于湿热辨证的考试题及答案。
1. 湿热辨证的临床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并简要说明。
答案:湿热辨证的临床特点包括症状明显、病程较长、热象明确、湿象突出等特点。
- 症状明显:患者通常出现发热、口渴、纳差、小便黄等症状,症状较为明显。
湿热致咳,用药须轻灵
![湿热致咳,用药须轻灵](https://img.taocdn.com/s3/m/2510bbda7fd5360cbb1adb59.png)
湿热致咳,用药须轻灵刘志明(1925~ )主任医师。
出身于十代中医世家·15岁开始学医,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主要著作有《中医内科学简编》、《刘志明医案》,并在各中医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安门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湿热壅肺致咳,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有所论述。
根据临床观察,外感湿热之邪袭肺,或外感之湿与内蕴之热相合.或脾胃湿热上犯于肺,或因肺脏本身病变而致停湿蕴热.都町形成湿热壅肺之咳。
其临床主要表现是:除有气逆咳嗽外,尚可见痰多粘稠,色白或微带黄色,或咳吐泡沫样痰,胸闷不舒,口渴而饮水不多,口中发粘,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微黄,脉滑数等症状。
湿热致咳在新病时,多属实证,其病变主要在肺,此时应以清化上焦湿热为主。
久咳虽多见肺、脾、肾等正气虚损之证,但湿热之邪,亦往往留恋不去。
如肺失治节则不能通调水道,_F输膀胱,而停湿蕴热;脾失转输则聚湿酿热生痰;肾阴虚生热,可熏灼津液,均可以虚而致实,继发湿热痰浊之证。
而咳嗽虽不独在肺,但又不离乎肺,故虽久病,对于上焦湿热.仍不可忽视?因此对于久病咳嗽.不仅要注意正虚,还要注意有无湿热之邪存在,不可不察虚实.一见病久,便概投补益之剂,而犯“实实”之诫。
清化上焦湿热,宣通肺气是治疗本证的重要法则。
临证喜用千金苇茎汤加减。
痰热明显者.合以麻杏石甘汤,酌加茅根、黄芩、川贝、瓜蒌等;湿盛痰多,舌苔白腻,不渴者,加半夏、厚朴:风寒外束,加苏叶、前胡。
苇茎甘寒,可清可利,生薏仁甘淡微寒,利湿健脾,以杜湿热之源。
黄芩苦寒,苦能燥湿.寒可清热。
为上焦湿热要药。
而湿热两感之病,又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热从气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
因此应用清热祛湿法时,用药组方应重视升降相配,宣畅肺气。
如常用药物中的麻黄、杏仁、苏子、苏叶、前胡、川朴等均具有宣降理气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咳嗽的症状复杂,舌象是诊断关键。
由于湿热咳嗽的病机复杂,因而临床表现也较为错综复杂,湿热二邪同时为患,二者各自要表现其特点,但又互相影响,互相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而临床每多见矛盾性症状。
择其常见者如下:(1)咳声重浊、胸闷,痰质粘量不多,湿热咳嗽的热重于湿者,由于肺气不宣,热伤津液,经常痰少质粘,咳吐不利;而湿重于热者可能痰质稀量多。
(2)热证而脉不数,热证而面不红反淡黄,精神不烦躁而反呆滞,口干而不引饮、且喜温饮,大便数日不解而不燥结,大便质溏而排出不爽,舌质红而舌苔白厚腻,身体困怠而活动后稍减等。
(3)病程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具有一般湿热证的症状。
《湿热病篇》说:“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湿热病具有来缓去迟的特点,湿热咳嗽也不例外,往往缠绵数周或数月;湿热咳嗽具有一般湿热证的症状,如:周身困重,倦怠乏力,纳差,胸闷腹胀。
湿热咳嗽症状表现复杂,但是只要抓住舌象,诊断还是有据可循的,常见舌象为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质地较厚。
其中舌质红是判断疾病性质属于热证的重要指证,苔腻是判断存在湿邪的重要根据,苔的厚薄程度是判断湿邪数量多少的依据。
舌苔的颜色一般与病程长短、湿邪和热邪之间的比例关系密切,病程短者和湿重于热者多见白色;病程长者和热重于湿者多见黄色。
切不可一见白苔便为寒证。
三、湿热咳嗽的治疗规律
湿热咳嗽的治则是宣降肺气,清热利湿。
咳嗽的病机,总与肺气失于宣发和肃降有关,然而由于外感湿热病邪多从人体上部侵犯人体。
湿热之气的运动途径是由下而上的,湿热之气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医原·湿气论》曰:“然阴气必得阳气而后升。
所以,盛夏热甚湿生,万物皆润,溽暑蒸淫,自下而上,升于太虚,为云雾雨露。
”《经》说:“湿上甚为热”。
湿热咳嗽的气机病理是以肺气不降为主的。
因此,湿热咳嗽的肺气调理当以降肺为主。
咳嗽初期伴有表证、脉浮者,咳嗽的病机以肺气失宣为主,治疗当以宣降肺气、清热利湿为主。
咳嗽日久者(以笔者的经验而言,约在10天以上者),咳嗽的病机以肺气不降为主,伴有气逆的表现、脉不浮,治疗当以清肺降逆、清热利湿为主。
处方时还应当注意湿热之间的轻重,湿重于热者治疗以利湿为主,热重于湿者治疗当以清热为主。
如果津液已受伤者,还应当加入生津化痰之品。
笔者相当长一段时间苦于辨证已明,而无良方,后受《医源》等有关论述的启发,用千金苇茎汤加味治疗,每获良效,基本处方:苇茎(芦根)15-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6克,薏苡仁30克,杏仁15克,车前子12克,前胡12克。
元犀说:“此方以湿热为主。
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在肺也。
肺既结,则阻其气血不行而为痈矣。
方用苇茎解气分之热结;桃仁泄血分之热结;薏苡利湿,清结热之源;瓜瓢排瘀,开结热之路。
《金匮方歌括》”《成方便读》说其:“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退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伤其下也。
”所以用千金苇茎汤治疗湿热咳嗽是颇为合理的。
但是毕竟此方是为治疗痰血热邪互结肺脏、久而成脓的肺痈所设的处方,作用在于清肺化痰化瘀。
利湿之力不足,止咳效果较逊,更无降肺之效。
所以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具有宣肺止咳作用的杏仁,“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一般湿热病都需要宣肺以启水之上源,湿热咳嗽当不能例外,故重用杏仁;“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故加用清热利湿降肺作用的车前子;千金苇茎汤止咳之力不足,故加降气化痰止咳的前胡;一般咳嗽气血壅滞之象不及肺痈,故减少活血化瘀的桃仁的药量。
全方药物清轻滑利,善走三焦
水道,具有清热利湿生津,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此方适用于以咳嗽和舌红苔腻为主症的咳嗽,患者可能伴有湿热证的其他表现。
如果表证存在可加荆芥、防风以解表;久咳者加泻白散以肃肺止咳;有食滞者加消导药;热重者加黄芩、鱼腥草;痰湿重加半夏。
〖典型病例〗黄X X,男,35岁,诊于2002年11月5日。
患者咳嗽已有半年余,经中西医治疗时重时轻。
辰下:咳声重浊,无痰,身体疲倦,胸脘痞闷,大便溏,小便黄。
舌稍红苔微黄腻厚,脉细。
辨证:湿热阻肺
治法:降肺化痰止咳
处方:苇茎15-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6克,薏苡仁30克,杏仁15克,车前子12克,前胡12克,桑白皮12克。
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2剂后,咳嗽较少,呼吸较畅,有白痰少许,易咯;服药7剂之后,咳嗽消失。
[1]唐雪春,胜权.外感久咳从湿论治浅析,中医药学刊,1999;14(2):10-11"
苇茎汤
苇茎汤又名千金苇茎汤,是由苇茎、薏苡仁、瓜瓣、桃仁等组成的中药汤剂。
本品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
现在多用芦根来代替苇茎,冬瓜子代替瓜瓣。
本药临床上常用于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等病症的治疗。
苇茎(芦根) 60克;薏苡仁 30克;瓜瓣(冬瓜子)24克;桃仁 9克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方常用于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肺热痰瘀互结者。
)
化裁
若肺痈脓未成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生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附注
本方为治肺痈的常用方剂,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均可使用本方。
临床应用以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7:“此治肺痈之阳剂也。
盖咳而有微热,是邪在阳分也。
烦满则夹湿也,至胸中甲错,是之形体为病。
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
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外台秘要》卷10:“肺痈,吐如脓。
”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时间:2011-03-30 09:24来源:未知作者:中医中药秘主网: admin
寒湿、湿热,二者均有湿,不同者,或挟寒,或挟热也。
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所以临床表
现有似有殊,兹将其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寒湿者,寒与湿相合而侵人人体为病也。
寒、湿都是阴邪,因此,皆具有损伤阳气之特点。
由于侵入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寒湿侵袭肌表,表阳被郁,就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关节疼痛,喜温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苔白,脉浮濡等。
笔者遇此,每将川芎 15克,羌活、麻黄、生各9克,苍术12克,白术9克,细辛6克,组成一方,名为:散寒除湿汤。
施于上述病症,一般不出3剂,即见显效。
寒湿着于腰部,证见腰部冷重而痛,得热则减,遇冷病加,不渴,苔白或厚,脉沉缓或滑。
应祛寒除湿。
笔者治此病,可用甘苍术汤(干、茯苓各15克,白术 12克,炙甘草6克)加续断、杜仲各15克,羌活 12克,细辛6克,治之,疗效良好。
寒湿犯及脾胃,其证多见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大便溏薄,体困身重,苔白滑或腻,脉缓濡等。
应温阳除寒,化湿理气。
笔者常用平胃散(苍术9克,厚朴15克,皮 12克,甘草3克),理中汤(人参、干各9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合用,并加藿香、砂仁各 9克,治之,数剂即见显效。
寒湿日久而损伤脾肾之阳,证见畏寒不热,神疲体困,腰膝酸胀,少腹拘急,下利清谷,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甚则四肢发凉,舌淡苔白而腻,脉沉无力。
应温化寒湿、补益睥肾之阳。
此病笔者常用《温病条辨》之安肾汤(胡芦巴、菟丝子、补骨脂、苍术、韭广各12克,附片、茯苓各 15克,大茴香9克,鹿茸 6克)去菟丝子、韭子,加干、白术各12克治之,屡用屡效。
湿与热合致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前者泛指湿热合邪所致的多种病症,后者仅指湿热犯及中焦脾胃引起的病症。
前者发病急,传变较快,热势羁留,病情难于速减;后者病缓、症轻,绝大多数都不发热,也不传变,其病变常局限在脾胃。
这里所谈的是指湿热犯及脾胃,有湿多热少和热多湿少之分。
前者其证常见胸脘胀满,食少乏味,大便溏薄,每日1—2次,口渴不饮,小便微黄,苔白厚微黄,脉缓濡等。
应化湿为主,佐以清热。
用金不换正气散(藿香、苍术各 9克,厚朴15克,皮、半夏各12克,甘草3克) 加车前子12克,黄连4.5 克,水煎分3次服,其效颇佳;后者其证常见身重脘痞,大便溏而不爽,肛门有灼热感,口渴喜饮,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
应清热为主,佐以化湿。
用黄连、藿香、苍术、半夏各9 克,皮、茯苓各15 克,皮12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即见效。
总之,寒湿既可犯及肢体躯壳,亦可犯及脏,且每多伤及人体之阳气;湿热仅犯及脾胃,其治当按湿热之多少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