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土壤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27张ppt)
砂土 砂粒为主
大 好 差 易于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中等 好 好 易于耕作
黏土 黏粒为主
小 差 好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 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 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 所构成。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绿肥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 壤物理性状等作用,多数可兼作饲草。
课堂练习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植物起着循环泵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筛选和循环,其 他元素逐渐淋失,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相对富集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 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 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风化: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影响下,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 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 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 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4.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土壤,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壤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将学习土壤的形成、组成和类型等知识点。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开始,逐步展开对地球表层土壤的分析。
一、土壤的定义与形成土壤是由无机物、有机物、空气、水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球表层的自然体系,是植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的时间。
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自岩石的机械破碎和化学风化,包括石英、长石、云母、蛭石等。
矿物质对土壤的肥力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和微生物的分解产物等。
有机质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除了对植物提供水分外,还能溶解和运输养分。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土壤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的供给。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因和发育过程,地理学家划分了多种类型的土壤。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1. 黄棕壤:黄棕壤是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
它呈现出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透水性,适合于农业生产。
2.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其呈现出红色或橙红色,富含铁、铝和有机质。
红壤肥力较高,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烟草等。
3. 黑土:黑土是在寒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黑土肥沃,适合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
4. 沙质土壤:沙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透水性好,但保水和肥力较差。
沙质土壤主要分布在沙漠和沙地等地区。
5. 粘土土壤:粘土土壤的颗粒颗粒小,含有较高比例的粘土颗粒。
土壤 高中地理
土壤高中地理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与农业生产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也对土壤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中的生物形成了土壤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此外,土壤剖面包括土壤的组成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还有与地球表面的其他元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比如气候、水文、地形和其他生物元素等。
这个系统是动态的,因为它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人为活动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和演变。
高一地理必修一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天然的、相对薄而不连续的物质覆盖层。
它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土壤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气候、岩石、地形、植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岩石风化是土壤形成的首要因素。
当岩石暴露在地表时,受到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影响,发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最终形成颗粒状的岩屑。
接着,生物作用也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渗透、微生物的活动等。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
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由植物残体和动物遗体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来,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中还包含着各种生物,如细菌、真菌、蚯蚓等,它们参与土壤的养分循环和分解作用。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沙土、粉土、壤土和黏土等。
沙土颗粒较大、排水性好,土壤肥力较低;粉土颗粒介于沙土和壤土之间,适合农作物生长;壤土颗粒较细、肥力较高;黏土颗粒最小,排水性较差。
四、土壤的功能土壤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其次,土壤还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各种土壤微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此外,土壤还具有水文调节的功能,它可以吸收和储存水分,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和地表径流。
土壤还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和分解能力,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五、土壤保育与治理土壤保育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行动,它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壤保育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
合理耕作包括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
植被恢复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地表覆土层和改善土壤结构。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组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对土壤的形成、分类、特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母岩类型、生物活动和时间等。
在气候方面,温度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土壤的发育。
地形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山地的侵蚀作用会使得土壤层较薄,而平坦地区的土壤层相对较厚。
此外,母岩类型决定了土壤的矿物成分,不同的母岩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生物活动,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最后,时间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土壤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二、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质地、结构、层次和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土壤质地分类和土壤系列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的比例进行分类,如砂质土、黏土等。
土壤系列分类则是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和母岩类型进行分类,如棕壤、黄壤等。
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和分布,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包括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这些特性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根系的生长。
化学性质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土壤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的生产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
四、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例如,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料、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课件】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土壤
• 定义: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地表。 • 组成:
土壤观察
• 观察内容:
• 土壤颜色 • 土壤质地 • 土壤剖面结构
白土
黄土
黑土
一般来说,土壤 颜色越深,土壤 越肥沃。
水稻土 红壤
eg:
• 东北地区的黑 土地肥沃;
• 南方地区的红 壤较贫瘠。
• 观察内容: • 土壤质地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成。
•森 林 土 壤 剖 面 构 造
• 观察内容: • 土壤剖面结构
• 耕地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
B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
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C.土水壤稻土、水分黑土、空红气壤 矿物D质.红有壤机、质水稻 土、黑土 2.表中所列土壤,哪种a是中国3南0方%主要2土0%壤( 49%) 1%
b 25% 30% 37% 8%
A.黑土
B.水稻土
C.红c 壤 35%D.都15不%是 47% 3%
C
•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自然因素
• 成土母质——决定 • 生物——重要影响 • 气候——影响岩石风化速度和养分的分解速度 • 地貌——多方面影响 • 时间
• 人为因素——有利有弊
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
• 优点:通气性好、透水性强;易于耕作 • 缺点:保水、蓄水能力弱;有机质易分解,
保肥性能弱
• 优点:保水、蓄水能力强;有机质分解缓慢, 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土壤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一必修一地理课程中关于土壤的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与组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岩石风化、有机物质分解和微生物作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破碎变成颗粒,植物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生有机物质,微生物和地下水的作用使土壤形成。
土壤主要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分、气体和微生物等组成。
无机物质包括矿物质和岩石颗粒,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
水分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气体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微生物则有助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二、土壤的类型与特征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结构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土、粘土、壤土和淤泥等。
这些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用途。
砂土是由细砂颗粒组成的土壤,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粘土含有较多的黏土颗粒,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差。
壤土是砂土和粘土的混合物,具有较好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淤泥是水流携带沉淀物形成的土壤,肥沃但排水不畅。
三、土壤的功能与利用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拥有多种功能和利用价值。
首先,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同时,土壤还承载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除了农业和生态系统,土壤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道路建设和废物处理等领域。
通过适当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的潜力,提高土壤的耕作能力和生产效益。
四、土壤的保护与改良土壤资源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农业生产中,应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控制土壤的侵蚀和污染。
此外,人工植被的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
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质量和增加产量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质的添加和土壤通气性的改善等。
这些改良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高一地理土壤_高中地理_
高一地理土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概念、本质特性和组成,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初步树立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通过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使学生懂得应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②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教学难点: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有关版图、自制图等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
(图3.46)(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图3.47)它处于四大圈层紧密接触的过度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它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它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生长,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图3.48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1)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如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2) 有机质 -- 多集中在表层,在土壤中含量不高。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 贮存在土壤空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多,空气被排挤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高一地理知识点土壤
高一地理知识点土壤高一地理知识点: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它由母质、水、空气、有机质和生物组成。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了解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分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高一地理知识点——土壤进行探讨。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气候、地形、母质、植被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气候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降水量、温度和风化作用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和类型。
例如,湿润气候下,土壤会更容易形成,而干旱气候下,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其次,地形也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山地、平原和丘陵地形的差异会影响土壤的分布和质地。
例如,山地土壤富含矿物质,而平原土壤更容易保持水分。
母质也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和矿物质构成的母质会影响土壤的养分供应和pH值。
石灰石母质会产生碱性土壤,而花岗岩母质会形成酸性土壤。
植被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并通过物质的分解和根系的渗透改善土壤的肥力。
不同类型的植被会对土壤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最后,土壤形成需要很长时间。
年代久远的土壤经历了风化、侵蚀和沉积等过程,形成了成熟的土壤。
二、土壤的特性土壤有许多特性,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掌握土壤的质地、颜色、层次结构和透气性是重要的。
首先,土壤的质地指的是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
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壤、砾石壤和粘土壤。
不同的质地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透气性有不同的影响。
其次,土壤的颜色是土壤中有机质、水分和氧气的反映。
一般来说,土壤颜色可以分为红色、棕色、黑色和黄色等。
颜色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
土壤的层次结构是由不同深度的土层组成,每个土层具有特定的特性和组成。
通常,土壤分为表层土壤(A层)、次表层土壤(B层)和底层土壤(C层)等。
透气性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排水和根系的生长。
透气性好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三、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分类,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组成和特性:首先,根据母质的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岩性土壤和非岩性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土壤
裸露 风化作用 成土 微生物 原始 高等植物 成熟
岩石
母质 低等植物 土壤
土壤
生物
地貌
气候
时间
成土母质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成土母质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 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 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 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 始物质
决定土壤矿物质的 成分和养分 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 本,也是最活跃的 因素
质 地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森林土壤剖面
剖 面
淀积层
sen lin tu rang pou mian
构
母质层
造
母岩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水的下渗,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淋失的物质在此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 SOIL
第五章 植被与土 壤
汉字“土”的含义
《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 者也。”
“二”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 地面之下的大地表层;
“|” 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组成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不一定高
观察土壤
如何观察土壤
01 颜色 02 质地 03 剖面构造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
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
(表土层或熟土层)例高,颜色较暗
剖 面
犁底层
犁底层(亚表土层)土 ,ge层具ng紧有zuo实保tu肥,ran保颜g p水色ou作较mi用浅an
高中地理教材土壤归纳
土壤1、紫色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深受母岩影响,成土年龄较短,其母岩是中、新生代沉积的紫色页岩或砂页岩,岩体松软,极易风化破碎,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因而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
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
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
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
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
石灰(岩)土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
成为富含有机质的天然磷肥资源。
2、盐碱土中国土壤中含可溶盐较高的盐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以内蒙古、宁夏、甘肃、清海和新疆为多。
华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
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是盐土形成的主要条件。
盐分累积的形态通常是地表出现白色盐霜,作斑块状分布。
含盐量高的盐土可出现盐结皮厚度(小于3厘米)或盐结壳(大于3厘米),在结皮或结壳以下为疏松的盐与土的混合层,可由几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见盐结盘层。
盐分累积的特点是表聚性很强,逐渐向下盐分递减。
沿海地带盐分累积特点是整层土体均含较高盐分。
盐土的改良应采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综合措施;种稻洗盐也是改良盐土的有效措施。
碱土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大都零星分布于盐土地区,干时收缩板结,通透性与耕性均极差。
过高的碱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过多的交换性钠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碱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农业措施外,尚需采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学改良措施。
稻土系列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
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