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任 安 书 教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一、简介《报任安书》是唐朝时期韩愈所写的一封绝笔书信,给当时的任城令张籍写的,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作。
这封书信以讽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虚伪、阴险的不满和反对,并号召文人士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本文将从文学、历史和道德等多方面探究这封书信的深刻意义,并总结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二、韩愈的文学艺术韩愈是唐朝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他早年曾在咸阳教尝讽刺体文学,后来赴洛阳入仕,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报任安书》是韩愈晚年创作的一篇书信,充满了浓重的文学艺术气息。
首先,韩愈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复之四时”,“历览前踪”,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其次,他运用了咬文嚼字的技巧,不仅能够深入探究语词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最后,韩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坚守正义的精神和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进行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三、历史时代背景《报任安书》的产生,与唐朝晚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当时,唐朝内部斗争不断,洛阳、长安两个都城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越来越少。
且正值朝堂上权力斗争激烈,许多官员推崇阴谋诡计和权术,甚至为了自己的晋升而不惜牺牲平民百姓的生命。
这种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民不聊生和人民断了希望的情况出现。
四、韩愈的思想和主张《报任安书》所表达的内容不仅涉及到文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还属于韩愈在人生历程中不断积累、丰富和深化的思想。
他一方面抨击当时官场的腐败、虚伪现象,表示不屑于奉承谄媚之风,同时也倡导文人应拥有正义和决心,勇于表明自己的见解和坚持,希望能够以文化的力量改变社会。
以此,可见韩愈不但是一位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改革者。
五、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报任安书》虽然是唐朝时期的产物,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和启示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一方面,我们应该秉持着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态度,不盲从、不奉承,重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凸显,作为国家走向中心地位的文化人,应该肩负起文化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勇于表达自己对于当今社会的看法和建议。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1.1 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1.1.1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2 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对人的身心都有极大的伤害。
1.1.3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
二、知识点讲解2.1 《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2.1.1 信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西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2.1.2 司马迁在信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1.3 信中的思想内涵丰富,提出了“文死谏,武死战”的著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忠诚、勇敢的崇敬。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3.1.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1.2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
3.1.3 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 课文解析3.2.1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3.2.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2.3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代士人的价值观。
3.3 拓展阅读3.3.1 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3.3.2 让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人受辱后的文学作品,对比分析其情感表达。
3.3.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报任安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4.1.2 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4.1.3 能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理解《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朗读、解析、拓展阅读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2.2 运用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__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_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__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第一篇:《报任安书教案:了解历史背景与意义》【引言】本文将为您介绍《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文献的重要性。
【正文】一、历史背景《报任安书》是明代末年的一份重要文献,发生在明朝灭亡之前的崇祯年间。
当时,明朝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政权的基础岌岌可危。
在这个背景下,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
二、《报任安书》的意义1. 保卫国家《报任安书》是崇祯帝写给他的内阁首辅报任安的信函。
这封信函表达了崇祯帝对于国家政权的担忧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
通过这封信函,崇祯帝希望能够稳定国家政权,保卫国家免受外敌侵略。
2. 表达决心《报任安书》中,崇祯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决心。
他表示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这封信函体现了崇祯帝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展示了他作为国家元首的决心和承诺。
3. 反思历史《报任安书》还反映了崇祯帝对明朝灭亡的深刻反思。
他在信中提到了明朝的兴衰历史,对于明朝的衰落感到痛心。
这封信函不仅是崇祯帝的一种自责,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反思,希望后人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4. 传承文化《报任安书》作为一份历史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思想。
通过研读《报任安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论】通过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文献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份保卫国家的呼声,更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研读《报任安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启示。
第二篇:《报任安书教案:解读文本结构与语言特点》【引言】本文将为您解读《报任安书》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文献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报任安书》,让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深入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主旨思想、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文言文基础知识:词语、句式、语法等。
3. 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4. 情感态度:作者对任安的评价及其自身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3. 情感态度的体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言文基础知识、文本分析、情感态度等。
2. 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教案内容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遇到生僻词语,查阅字典,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式、语法等。
2. 分析文本内容,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写一篇短文。
3. 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理解《报任安书》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报任安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题。
4.准确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进行分析和评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抒情手法和艺术特点。
2.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进行分析和评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标题《报任安书》节选,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
(二)文本解读1.教师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柳宗元和背景。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上的文章节选,并进行解读。
(三)理解文章主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出文章的主旨。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四)抒情手法分析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运用的抒情手法,如修辞、比喻、夸张等。
2.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和评论。
(五)写作训练1.学生分析提供的写作素材,根据《报任安书》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撰写一篇有关勇敢面对困难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反馈学生的表现。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
2.学生在写作训练环节中的作品质量。
3.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程度和对抒情手法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报任安书》的全文,探讨其中更多的抒情手法和思想内涵。
2.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其他的文学作品。
3.学生可以尝试模仿《报任安书》的写作风格,写出自己的文章。
以上为《报任安书》(节选)教案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文档写作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2.培养思维品质: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强化语言表达:课堂讨论与课后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表达了他身处困境仍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这篇文章展示了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司马迁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和情感力量。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报任安书》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思考司马迁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品质。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对文章产生共鸣。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得还不错,但在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一点,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教学重点:
-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报任安书》的起承转合,把握文章的论证逻辑和情感脉络。
-修辞手法的学习:通过实例分析文章中使用的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及其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司马迁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入探讨司马迁在信中所展现的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2023报任安书教案5篇
2023报任安书教案5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__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__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任安的忠诚与担当;(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精神风貌;(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3.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司马迁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生僻字词及不懂之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问题;(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及用法;(2)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思路;(3)阐述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翻译课文,锻炼翻译能力;(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3)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实际分析。
6. 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分析能力;3. 选择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提升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
七、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3.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__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
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
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
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有少数学生未能按时提交。对于这部分学生,我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提 供必要的帮助。
考试成绩分析
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应用所学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因 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 情趣,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
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问 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精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生平故事和《史记》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报 任安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背景介绍
难点
01 02
难点一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报任安书》是古代的一篇书信,其中涉及到的古 代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 的解释和介绍。
难点二
理解复杂的情感表达: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复杂情感,如痛苦、 愤怒、无奈等,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情感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03
难点三
文言文语法和词汇:《报任安书》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涉及到的文言文
语法和词汇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重点
重点一
理解文章主旨:学生需要理解文 章的主旨,即司马迁在信中表达 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重点二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通过学习 《报任安书》,学生需要掌握一 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断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五)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K12学习】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导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
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用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槛(jiàn) 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设计:报任安书1. 教学目标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掌握其写作特色,并能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评价。
2. 教学重点(1)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2)分析《报任安书》的写作特色。
(3)评价文中的观点。
3. 教学难点(1)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2)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评价。
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教学步骤(1)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1)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
(2)介绍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2. 第二课时:分析《报任安书》的写作特色(1)分析文章的结构。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3)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3. 第三课时:评价文中的观点(1)评价作者对任安的评价。
(2)评价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3)评价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个人心得体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分析《报任安书》的写作特色以及评价文中的观点等方面的表现。
四、教学资源(1)教材《报任安书》。
(2)相关资料关于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3)历史书籍或资料,了解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时间三个课时。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描写历史人物的篇章,如《史记》中的其他篇章,让学生对比《报任安书》的写作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作者观点。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七、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个人心得体会、小组汇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报任安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报任安书》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赵孟頫所写,它是一份名为“禳灾冀祉”之“安民告示”,内容涉及朝堂政治和民间生活等多个方面,既具有政治性质,又有实用性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选题背景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中《报任安书》以其独特的言辞、气度恢宏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中华文化中被赞誉为一部经典之作。
然而,在今日社会中,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很多人缺乏传统文化的观念,因此选起《报任安书》作为教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二、教学目标1.学习《报任安书》的核心内容,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2.借助这一激励性的材料,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3.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行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及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了解《报任安书》文本及经典背景通过讲解与阅读,带领学生从字面文字入手,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古代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2.整体把握《报任安书》这一文献体裁在明确掌握“文言文古典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学习本次文献体裁所特有的文体、语言特点、文学价值及文化含义等。
3. 阅读理解《报任安书》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信息的发掘并加以整合,从而获得个人认知,并同课堂上的组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4.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报任安书》贯穿于语文、历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实际学习内容的紧密结合。
四、实施方法1.讲解式教学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和课堂讨论。
2.学生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及交流和讨论。
3.以小组形式,进行主题研讨和展示。
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报任安书》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
(3)分析《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报任安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
2. 《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难点:1. 《报任安书》中一些特殊文言文词汇的理解。
2. 《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报任安书》。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报任安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选取《报任安书》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文言文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分析《报任安书》中的特殊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报任安书》的论证方法。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报任安书》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报任安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沟通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学问宝库。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报任安书》教案1课前透视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学问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喜爱。
通过学习培育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究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因此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殊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觉,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学问产生深厚的喜欢,产生探讨、探究的愿望。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喜爱,培育从小关注科学、探究自然的喜欢和意识。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1、生字卡片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学问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2、展示激趣:老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到底是怎样得来的呢?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初读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沟通,可以实行组内沟通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熟识了哪些字,是怎样熟识的?同时沟通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
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沟通。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状况。
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状况。
老师巡察吸取反馈。
3、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沟通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报任安书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好《报任安书》的原文材料;2. 准备课堂讨论和分析的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向学生介绍《报任安书》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 理解主题1. 请学生朗读并理解《报任安书》的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报任安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3. 与学生探讨,帮助他们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Step 3 分析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2. 请学生找出相关的例子,分析其作用和效果;3. 提醒学生关注作者运用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Step 4 深化阅读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报任安书》中的细节和情感;2. 鼓励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联想、比较和思考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就自己的观点和体验进行适当的发言。
Step 5 小结和评价1. 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2.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激励。
Step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拓展所学内容,如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写读后感等。
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讨,深入探讨《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开展更广泛且深入的文学探究活动。
可以邀请学生撰写文章,表达自己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本篇教案主要面向初中及以上学生,以《报任安书》为主要文本内容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此文本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报任安书》全文;2.掌握文本解析与分析的基本方法;3.了解报任安的历史背景与生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文本进行全面解析与分析;2.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对文本进行全面解析与分析;2.怎样将历史背景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讲解文本内容和历史背景,解析文本难点;2.学生独立思考:对文本进行分析与思考;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思路与结论,提出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全文解析与分析教师根据文本全文,分别进行细节解析、语言解析、主题解析和故事背景解析,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步:历史背景结合结合历史背景,从历史背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报任安书》中的内涵哲思。
第四步:举例分析选取文中几个经典段落,进行重点解析与分析,为学生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样本。
第五步:展开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充分表达个人意见,思考文本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教学评估与反思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出调整,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结语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文本解析以及历史材料与文本内容的结合方法,理解文本难点和深层意义。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终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课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ng)伏法受诛(zh)暴肌肤(p)鞭(chu)
圜墙(yun)占卜(b)囹圄(w)
槛(jin)缧绁(li)
3、主要词句
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不能与死节者比其次不辱理色及在槛阱之中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
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注意,这是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笔锋一,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愠色(yn)倜傥(ttng)
4、词句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惟倜傥非常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
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重为乡党所戮笑
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的情感
3、思路分析
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
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完成《早晚练》本课的联系
2、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3、积累重点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