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尾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写话练习:
站在卢沟桥头,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 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 造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 北境内的关东军,蓄意炸毁难满铁路沟地 区桥梁一段,诬称中国军队有意破坏,以次 为借口,突然向沈阳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 营发动进攻。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 占了辽宁其他地区以及吉林,黑龙江两省, 至1932年2月,关东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 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 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 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 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 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南郊 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 咽喉要道。
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 之后,日本占 领了我国的东 三省,又妄图 将魔爪伸向全 中国。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全副武装 偷偷摸来 深夜
严词拒绝 开 枪还击 气势汹汹 恼羞成怒
可以体会出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 嘴脸,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 策划的。
日军开始炮轰
时间 敌军
我军奋起抵抗
我军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哇哇”吼叫同仇敌忾 奋起还
疯狂扑来 狼狈而逃 哭爹喊娘 击 举起 冒着 冲 出 砍去
可以体会出日军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和我国守 军不畏强敌,勇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1. 引言卢沟桥烽火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也是日本入侵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役的发生和发展对中日两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卢沟桥烽火战役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 背景2.1 事前紧张局势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日益加快。
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也与日俱增,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愈发不满。
卢沟桥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南郊,是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据点之一。
因此,中日双方在卢沟桥周边的紧张局势日益升级。
2.2 事件爆发1937年7月7日,就在卢沟桥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冲突。
当天,一支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然而,事发当天发生了一系列误会和误判,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爆发。
双方互相开火,战斗持续了数个小时,造成了大量伤亡。
3. 战役经过3.1 日本军队的侵略卢沟桥战役开始后,日本军队快速增援,向中国军队展开全面攻势。
他们利用技术和装备的优势,展开了有计划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人数和装备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表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
3.2 中方坚决抵御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人数上处于明显劣势,但他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在日本军队的猛烈进攻下,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地雷、炮击和持续抵抗,最大限度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3.3 最终日本获得胜利尽管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日本军队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他们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最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卢沟桥烽火战役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4. 影响4.1 中方教训卢沟桥烽火战役使中国意识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在战后加强了对军队的整顿和装备的提升,为抵御日本的侵略做出了更大的努力。
4.2 国际关系转变卢沟桥烽火战役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开始,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战役使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奠定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基础。
4.3 抗战爆发卢沟桥烽火战役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战役的失败使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单靠外交手段无法解决日本侵略问题,只有通过武力的抵抗才能保卫国家。
5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 九一八”事变后, 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 蚕食华北 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 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1937年 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 上半年,北平的东、 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 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 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于 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 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咽喉要道 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 日深夜: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当天晚上: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 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1937年 日深夜,星光暗淡,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向卢沟桥 向卢沟桥摸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当天晚上,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 腰佩手榴弹, 悄悄地向卢沟 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 进发。 桥进发。
月 日 深 夜
敌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敌
7 7 第 二 天 凌 晨 当 天 晚 上
首先
链接相关资料: 链接相关资料: 【毛泽东】 毛泽东】 向全国发出《 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 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平津危急, 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保卫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蒋介石】 蒋介石】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提出抗议,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提出抗议,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密谈。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密谈。抗议是做 给人民和国际上看, 给人民和国际上看,密谈才是主要 意图。 意图。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初步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家安全时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齐读课题。
烽火什么意思?描写战争的文章,读的时候要气势宏伟,悲壮有力。
教师范读,齐读。
2、看,这就是卢沟桥现在的照片,从它的桥面上,你看到了什么?3、坑坑洼洼,它就是卢沟桥烽火的见证,让我们把思绪拉到74年前,了解一下卢沟桥烽火发生的背景,你知道吗?4、提到背景,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中华民族感到耻辱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军队炸毁了沈阳近郊的一段铁路,不但诬陷是中国军队炸毁的,还诬陷中国军队袭击日军。
于是他们炮轰沈阳军事重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
更让人羞耻的是,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却下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使得卑劣的日军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四个多月就侵占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
日寇的虎狼之心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接着逐步蚕食华北,妄图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于是,日本又策划了蓄谋已久的挑衅,发动了本文所描写的“卢沟桥烽火”。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准课后的生字,读通课文。
5、检查音、义、形。
(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6、PPT 第一段:读一读第一段,看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学生自读,教师作图)我们来看一下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是怎样的?7、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描写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的是2——几自然段,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发现了吗?都是在夜里)8、请大家看看卢沟桥在各个时间分别在谁的手中。
第二单元六年级语文
第二单元课文《卢沟桥烽火》1.文章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事情发展的脉络“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2.补充积累,中国历史上还有:“西安事变”、“台儿庄事变”、“皖南事变”等。
3.课后第二题!(感受我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与敌军的卑劣行径、用心险恶。
)4.通过事变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5.关于“卢沟桥事变”的重大意义。
6.“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位置不能换,因为。
《半截蜡烛》1.本文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发生的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的故事。
2.文章以“半截蜡烛”为题是因为:(A.这不是半截普通的蜡烛,而是……;B.全文以其为叙事主线;)3.从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描写中感受一家人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机敏与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家人都有:机智勇敢、从容镇静的特点,小女儿最后能成功还因为她善于利用自己<可爱的>特点;德军:搜查严密、动作语言凶狠。
)4.课后第二题。
(详见课堂笔记)。
5.全文以“半截蜡烛”为主线的描写起了紧张氛围烘托环境的作用,从而反衬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爱国。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1.本课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经过:救出—照料—送回—谢恩)2.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中日友谊的使者”?为什么称他是“活菩萨”?(详见课堂笔记。
)3.课后第二题。
《练习二》1.知道诗句所用农具。
2.背得(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
知道表她人生价值取向的句子,及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其对当时时政的抨击和感慨。
对项羽这种不屈不挠,悲壮豪迈高尚气节的钦佩与敬慕“以古喻今”。
《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学会分析史料,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料。
2.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2.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难点:1. 如何在教学中深入解读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料。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及其意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卢沟桥事变的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史料实证:学生展示史料实证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卢沟桥事变的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
3.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卢沟桥烽火》2. 史料: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文献、图片、视频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坛、文章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热情。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氛围。
2. 问题驱动: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卢沟桥事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史料实证: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预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语⽂第五课预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语⽂第五课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需要掌握哪些重点知识?⼤家可以预习⼀下。
下⾯是由店铺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第五课预习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六年级下册语⽂第五课预习资料第⼀部分 1、在《卢沟桥烽⽕》和《半截蜡烛》中分别写了第⼆次世界⼤战期间东⻄⽅⼈⺠反抗侵略,热爱祖国的感情。
2008年是纪念抗⽇战争62周年。
2、“卢沟桥事变”发⽣于年⽉⽇,⼜称“ ”。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从此,。
” 这句话揭露了“卢沟桥事变”的重⼤历史意义。
3、读下⾯的句⼦,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彩。
①、………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全副武装的⽇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②、当天晚上,⼤⼑队员们⼿握⼤⼑,腰佩⼿榴弹,⼜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4、卢沟桥位于北平⻄南郊,是平津通往南⽅的咽喉要道。
1937年7⽉7⽇,⽇本军队向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中国官兵⾜智多谋、英勇善战打败了有着险恶⽤⼼、卑鄙⾏径的⽇本军队。
5、《卢沟桥烽⽕》本⽂通过叙述1937年7⽉7⽇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揭露了⽇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我国领⼟的滔天罪⾏,讴歌了我国军⺠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6、课⽂6-8⼩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作⽤和我国军⺠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族精神。
7、积累本课有关战⽃场⾯的成语 六年级下册语⽂第五课预习资料第⼆部分 (⼀) 1937年7⽉7⽇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全副武装的⽇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声喝(hē hè)问:“谁?⼝令!”⼀个⽇本军官⽓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个⼠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 (xìn xùn)⾏为。
⾯对敌⼈的⽆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兵当(既即)严词拒绝。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气势汹汹 首先开火 吼叫 疯狂扑来 狼狈而逃 尸横桥头 抱头鼠窜
我军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立即还击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手握 腰佩 悄悄进发 齐声呐喊
当天晚上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内容,你能讲述“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经过吗?
精读课文 复述课文
1、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寇以一个士兵失踪为由,前来搜查,这是蓄意 挑衅,遭到中方严词拒绝后,恼羞成怒,首先向我方开火,中国军队还击。但 由于敌众我寡,只得暂退守桥头。 2、第二天凌晨,日本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守军同仇敌忾,奋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3、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精读课文 卢沟桥事迹的第二天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 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 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 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 来了大批慰问品。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三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能不能调换?
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 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 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 来了大批慰问品。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卢沟桥烽火》课件
烽火原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的
烟火,这里比喻战火。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挑衅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退守 众寡悬殊 严词拒绝 防备 如火如荼 哭爹喊娘
日本军队:挑衅 哭爹喊娘 猝不及防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 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 “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 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 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 谋已蓄久谋的已挑久衅行挑为衅。面对敌人的无理 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中国军队:同仇敌忾 退守 防备 严词拒绝
修改下列病句
1、警察叔叔蹲伏了三天两夜,守株待
兔,终于将3名窃贼抓获。 以静制动
2、敌人侥幸打退了我军,他们载歌载
舞,开心不已。
歌舞升平
3、在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里,许多单
位的干部都倾巢而出,参加清洁马路
的活动。
全部出动
4、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
腰佩手榴弹,又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
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 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 “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 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 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 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 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 国军队的手中。
《卢沟桥烽火》课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导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
《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
历史上著名的卢沟桥“七七事变”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以供大家交流探讨,不足的地方欢迎补充指正。
《卢沟桥烽火》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敌气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024年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的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卢沟桥烽火》。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丰富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卢沟桥烽火》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教学难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谈论战争对人民的影响,珍惜和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卢沟桥烽火》。
2. 写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卢沟桥烽火
日本侵略者无休无止,贪得无厌。
“咽喉要道”写出了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卢沟桥
失守,就意味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 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 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 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 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 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 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气势汹汹”说明了什么? “搜查”为什么要加引号? “蓄谋已久”和前文哪一句相照应?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 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 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思考: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提出“搜查”是假, “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是真? 恼羞成怒、首先开火、密集的子弹倾泻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
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 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 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 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 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 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 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 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 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同样是写战斗失利,我发现:
练一练
把句子转变为第一人称,并读一读:
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 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我们有 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搜查’”。
说一说
根据提示,把“卢沟桥事变”的过程讲出来。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
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桥梁。
而卢沟桥烽火,则是指发生在卢沟桥附近的一系列战斗和事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沟桥烽火的起因,要追溯到1937年7月7日,当时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卢沟桥附近的永定河。
而中国军队则在此展开了抵抗,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斗被认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之一。
这场战斗的背后,是中日两国长期的矛盾和对抗。
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卢沟桥一举攻占北平(今北京),以实现其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而中国军民则奋起抵抗,誓死捍卫国土,保卫家园。
卢沟桥烽火的影响,不仅在于其战略地位和军事意义,更在于其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
这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象征,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同时,这场战斗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震动,使得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沟桥烽火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响,更在于其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这场战斗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回顾卢沟桥烽火,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更是为了汲取历史的教训,珍爱和平,维护和平,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卢沟桥烽火,永远燃烧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力量。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优秀演讲稿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优秀演讲稿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700字1《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再现了那段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文章中对三次战斗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战斗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深夜。
当我读到“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向卢沟桥摸来”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愤怒,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想问他们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在深夜行动?难道找人是见不得光的吗?二是为什么要全副武装?你们是来找人还是来打仗?三是为什么要偷偷向卢沟桥摸来?当日军的要求遭到中国官兵严词拒绝时,日本侵略者便撕下了伪装,露出侵略的本性,他们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这一场战斗由于我军准备不足,再加之众寡悬殊,最后我国守军不得不退回宛平县城。
第二场战斗发生在第二天凌晨。
日本军队开始进攻宛平城,当我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时候,我不仅为中国守军大声叫好,我恨不得亲自冲上前线,把敌人杀个片甲不留,好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第三场战斗发生在第二天晚上。
中国守军夜袭卢沟桥,打的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卢沟桥重又回到中国军队的手中。
中国守军真是有勇有谋,让人钦佩。
“卢沟桥事变”过去76年了,但我们不能忘却这段历史,它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时至今日,日本参拜的闹剧和对历史史实的杜撰篡改等种种劣迹仍在上演,这怎能不为国人敲响警钟呢?我们要以历史来鞭策自己、提醒自己,正如俗语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我们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卢沟桥烽火的读后感受幼儿园
卢沟桥烽火的读后感受幼儿园哎,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卢沟桥烽火的故事吗?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一个超级重要,也特别让人心潮澎湃的事儿。
今天,阿姨就跟你们聊聊这个,咱们用简单易懂的话,就像聊天一样,来讲讲这个故事,还有阿姨读完之后的感受。
想象一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叫卢沟桥的地方,有一座特别漂亮的桥,桥上有好多好多的狮子,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好像在笑,有的好像在生气,还有的好像在睡觉。
这座桥不仅漂亮,还特别有历史意义,因为它见证了咱们中国的一段光辉历史。
那时候,咱们的祖国妈妈遇到了点麻烦,有坏人想要欺负她。
这些坏人,就是日本鬼子。
他们想抢走咱们的东西,还想让咱们听他们的话。
可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们,也就是咱们的老祖宗们,他们可不愿意。
于是,就在卢沟桥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特别激烈的战斗,就像燃起了一把大火,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人们的心。
那一天,天空可能不太晴朗,卢沟桥上人来人往,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突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宁静。
原来是日本鬼子,他们偷偷摸摸地来了,想要攻打咱们的桥。
这可把咱们的士兵叔叔们惹火了,他们拿起枪,勇敢地站出来,保护着卢沟桥,保护着祖国妈妈。
战斗开始了,桥上枪声大作,炮火连天。
士兵叔叔们不怕牺牲,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还在,祖国妈妈就不会受到伤害。
他们的勇敢和坚定,就像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威严而不可侵犯。
阿姨读完这个故事,心里特别激动。
你们知道吗?阿姨觉得,那些士兵叔叔们,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他们为了保护咱们的家园,为了保护咱们的亲人,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精神,这种勇气,是咱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阿姨还想告诉你们,卢沟桥烽火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战斗的故事,它还是一个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勇敢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当我们的祖国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候,咱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她。
就像那些士兵叔叔们一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烽火》主讲稿六年级语文组袁晓红教材分析:《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设计理念: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鼓励”“引导”留给自己,把“阅读”“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六年级的学生肯定知道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有什么联系,它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
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
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写法的特点——条理清楚,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同时也为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落实课后习题,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加上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以歌典《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然后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由此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并指导学生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
估计学生能整体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就第二课时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想:一、重温历史接题导入1观看日军暴行出示图片2设置悬念:同学们,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年那段耻辱的历史,让我们再次走进卢沟桥烽火,看看整件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它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使用多媒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优势。
二是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的好奇心。
】二、自读自悟赏析画面(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
【目的是体会日寇的狼子野心,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作如下预设: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理解“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此次事变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接着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
(板书:英勇顽强)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板书:蛮横狼狈)【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勾画圈点中领悟阅读的方法,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感悟。
】接着播放录像,感受卢沟桥战争的激烈,十九路军的英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运用语言加以渲染:你这时有什么感受,日军人仰马翻,哭爹喊娘,抱头鼠窜、痛快吗?读出来,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两条主线,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理解,一次次的把自己理解送进文本中读,这样读的是有深度的,正样理解是透彻的,这样的感悟是深刻的。
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阅读教学,归根到底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复述,让学生吸收语言,吸得进,用得出。
此环节教学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发挥了媒体资源的优势。
突破了重点、难点。
爱国教育水到渠成。
】三、拓展提升深化主题(一)、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语言渲染):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
媒体出示这句话,我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全中国。
【这样就会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引读最后一段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白从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抗日的艰辛历程。
(二)、总结:我们认清了日寇侵略罪行,也感受到了我军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做呢?日本的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又是怎样看的呢?(勿忘国耻当思国运勿忘国难当思忧患勿忘国兴当思自强)落后就要挨打!【目的:再次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旨。
】四、练习巩固迁移运用(一)、组词烽()妄()喉()呐()峰()忘()侯()纳()zhuǎ()yān()diào()爪咽调zhǎo()yàn()tiáo()(二)、观看有关抗战的故事片,写观后感;搜集有关抗战的图片,举行图片展。
(三)、语文综合活动:“以史为鉴,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主题展。
【此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巩固、升华,达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作业设计: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板书设计:战略地位卢沟桥烽火日寇蛮横无理可耻下场我军同仇敌忾英勇顽强历史意义1、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2、板书关键词语为学生的复述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讨论纪要:陈建萍:对于关键词“蓄谋已久”的处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这个词不仅关系到前两段的内容理解,而且也是整个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教师抓住这个词大作了一番文章。
先是说说词的意思,再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看出敌人的“蓄谋已久”,品读感悟这些句子的同时,也是对这个关键词的又一次理解,接着把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再次提起,这一教学环节可谓是一举多得。
杭斌:课件确实为本课教学增色不少。
上课前,学生在悲壮的音乐声中看到一幅幅日寇欺侮下的中国百姓的图片,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张张图片的选择,精楚漂亮,每一张幻灯的背景图片都是各个不同时期的卢沟桥。
剪辑的电影片断恰到好处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在精彩处戛然而止,使得孩子们不得不赶紧拿起书本来读后面的故事。
在学生学习或朗读的时候教师所选取的音乐,如《大刀进行曲》都不仅是与课文内容有关联,更是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心的音乐。
在课文学习进入尾声的时候,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朱亚云:这篇课文内容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分清主次,把重要的四段文字详教细品,其它的内容或采取引读的方法,或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没有平均用力,舍得整节课的教学重点非常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陈斌:本堂课的教学也充分显示了老师在细节处理方面的实力。
无论是教材的把握与处理,还是教师本身的语言和体态,处处注重细节处理,显示了本课题组老师的科研实力。
陈雪梅:这篇课文中有相当多的成语,是本文语言方面的一大特点,而且这些成语往往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于是,在教学这些成语时,老师先布置学生自己找找读读,然后交流谈谈体会,最后把所有的成语用多媒体对比展示出来。
在张老师充满激情地范读之后,学生们也自然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于朗读之中。
正因为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的朗读显得那么铿锵有力,发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