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修改的学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4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编号:11 使用时间:2013/11/19编制人:田凌君 李之超 张曦 李新豪 郄博韬 崔润璇 张明鑫 赵美骅 牟小迪 审核人 审批人 包级领导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第12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使用说明】
1. 课前认真研读课本,根据预习案再次研读,要求边研读记忆边标注勾划课本(写上问题提示语,标明序号)。思考完成“问题导引”部分,画出知识树,并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2.在完成以上两项内容基础上,自主思考探究案中问题,找出答题思路和方法,列出答题要点,用 另色笔标注自主探究遇到的疑难部分或填写在【我的疑问】处;以便课堂上探讨,解疑答惑;
3.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义和团运动 【课程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 牢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能够总结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 自主梳理,探究对比四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总结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3. 激情投入,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预习案(课前完成,15分钟)
问题导引 C 层教材助读
一、甲午战争(1894-1895)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大陆扩张政策。
②主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外想要转嫁矛盾。 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过程:(结合课本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
①丰岛战役:日本挑起战端,中日正式宣战。②平壤战役:日本占领平壤,清军退回国内③黄海战役:北洋海军主力尚存,但日本控制制海权。④辽东战役: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⑤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见史海采珠) 4.三国干涉还辽: (1)《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但是中国须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2)实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既有矛盾又相互勾结。 5.甲午战争的影响:
(1)政治:①严重破坏主权,民族危机加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②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③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为挽救统治,进行军事改革 ④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斗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经济: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发展。
1.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相比兴起的根本原因、性质有何不同?
2.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1898——1900)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的态度:镇压——利用——镇压
4.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意义:①体现了…精神 ②打击了…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目的:根本:列强想进一步瓜分中国;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2.经过:1900年6月,英国海军西摩尔…进犯北京;8月,攻陷北京。 3. 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的内容见课本59页)
4.《辛丑条约》的影响: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而且使中国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树构建】
【我的疑问】
探究案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最能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特点和要求的是哪两条规定?
(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侵华有两大特点——瓜分世界与资本输出。《马关条约》中,哪两条规定分别体现了上述两个特点?指出这两条规定对中国的严重危害。(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人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一定意义上讲是列强鉴于中国人民反抗使得瓜分企图破产的事实,对侵华政策的调整。”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说明理由。(掌握观点论述题的做题方法)
【学以致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带★题C层可不做。)
1.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
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2.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
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3.《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
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4.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看法正确的是①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产物②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模糊的③带有鲜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④反映了农民朴素爱国思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D.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史海采珠
一、《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方法记忆:“两口(子)分工”)
项目内容影响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
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财政不堪重
负,被迫举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
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腹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
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认识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
爱国性: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该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
局限性:“扶清”虽然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但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卖;“灭洋”虽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也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
这也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不能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