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合集下载

李宁 唐朝惠昭太子

李宁 唐朝惠昭太子

李宁唐朝惠昭太子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朝宗室大臣,唐宪宗李纯长子,母为纪美人。

贞元二十一年,册封平原王。

唐宪宗即位,进封邓王。

元和四年(809年),册封为皇太子
元和六年(812年)去世,年仅十九岁,谥号惠昭太子,葬于骊山之北原。

惠昭太子李宁,唐宪宗李纯长子,母为纪美人。

李宁出生时,父亲李纯是当时皇帝唐德宗的孙子,册封为广陵郡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逝世,唐顺宗继位,父亲李纯成为太子。

做为皇长孙的李宁,受封平原郡王,食邑三千户,连同五位异母弟同时受封。

父亲李纯继位后,李宁受封为邓王。

元和四年(809年),宰相李绛建议册封太子,以巩固国本。

闰三月,册封李宁为皇太子,改名李宙,不久改回原名。

冬十月十八日,正式行册封礼。

元和六年(812年2月7日),李宁病逝,年仅十九,谥号惠昭太子。

元和七年二月,葬于骊山之北原(今临潼县西泉乡椿树村)。

《册邓王为皇太子文》
元子邓王宁,惟尔两曜分辉,五行总秀,体资上哲,性被至仁。

粤在幼冲,挺然岐嶷,宽厚之量,匪由师训;温恭之德,禀自生知。

爰抚藩封,式崇磐石。

河间之泉懿,决策不穷;东海之开明,视牍能辨。

陪厚宗祀,赞献郊禋,展礼克诚,执事惟敬。

勤龚子道,左右朕志,旋观表识,宜践青宫。

讯於著龟,灵命不二;
1
谋及卿士,人心协同。

尚膺匕鬯,允事监抚,是用命尔为皇太子。

2。

唐朝的皇帝谥号与庙号制度

唐朝的皇帝谥号与庙号制度

唐朝的皇帝谥号与庙号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璀璨辉煌的一个时代,而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在唐朝也有着特殊的待遇。

他们不仅在世时享有尊贵待遇,离世后还会获得谥号与庙号,以示后人对其的尊重和纪念。

本文将介绍唐朝皇帝的谥号与庙号制度,并对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谥号制度在唐朝,皇帝去世后会被赐予一个谥号,即尊称,以表彰皇帝在位期间的功绩和贡献。

谥号的赐予需要经过特定的程序和标准,一般由皇帝的后嗣、宰相和重臣等商议确定。

谥号通常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表示皇帝的实绩,第二个字表示皇帝的特殊功绩或品德。

谥号的赐予不仅是对皇帝的认可,也被视为一种礼仪,以示后人对皇帝的敬重。

谥号在唐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对皇帝的称号,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通过对谥号的选取和描述,可以表达对皇帝的赞颂和纪念,同时也起到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谥号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示了唐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庙号制度除了谥号,唐朝皇帝去世后还会获得一个庙号,即在皇帝去世后供奉其灵位的庙宇的名称。

庙号通常由两个字组成,与谥号类似,第一个字表示皇帝的世代,第二个字表示皇帝的地位和尊号。

庙号的赐予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包括官员的推举和尚书省的审核等,以确保庙号的合适和恰当。

庙号与谥号一样,也是对皇帝的一种特殊纪念和敬意的表达。

在唐朝,庙号不仅被用于供奉皇帝灵位的官方庙宇,还被广泛运用于民间的庙祠建筑中。

人们在庙宇中祭拜皇帝的庙号,既是对皇帝的崇拜,也是对唐朝辉煌文明的向往和缅怀。

三、谥号与庙号的影响谥号与庙号制度在唐朝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皇权的神圣性和威望,使得皇帝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核心,进一步巩固了皇权的地位。

谥号和庙号的赐予需要官方的认可和宣布,通过这一仪式,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确立。

其次,谥号与庙号制度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赋予皇帝谥号和庙号的过程中,需要对皇帝的事迹和功绩进行评价和总结。

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唐朝的太子谥是以儒家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的官方行为。

太子死后能否获得谥号既与他们生前的品行有关,也存在在任皇帝对于他们的感情因素。

谥号分三个类型,皇帝谥号者二人、太子谥号者五人,谥为王者二人。

使用的谥号多为美谥或平谥,没有恶谥的情况,表达的是对这些太子的褒扬、哀思或怜悯之情。

每个谥号的释义大致与受谥者的生平事迹相一致或略有溢美,这也是太子地位在古代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体现。

标签:唐代;太子;谥号谥法既是古代礼制方面的内容,也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术界关于唐朝太子谥法的研究成果不多,涉及太子谥号问题的研究成果更少。

“唐朝先后册立过二十八位储君,其中包括一个皇太弟和一个皇太叔,二十六位太子中没有继承皇位的有李建成、李承乾、李忠、李弘、李贤、李宪、李重俊、李瑛、李宁、李永、李成美、李裕共十二人。

李忠、李瑛、李成美、李裕四人虽然生前曾被册立为皇太子,但并没有得谥,获得太子谥号者只有八位。

”①这八位太子中,李建成是先谥为息隐王,后来又恢复了太子名号,所以本文列出曾为太子者的谥号有九个。

这些谥号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种是皇帝谥号,有二人;第二种是太子谥号,有五人;第三种是追谥为王,有二人。

这些太子的谥号等级不同,所使用的文字也不相同,所表达的涵义也不一样。

一、追尊为皇帝者的谥号及其释义生前没有做过皇帝但在死后获赠皇帝称号者,被称为“追谥皇帝”。

王溥《唐会要·追谥皇帝》中列出的有五位:“孝敬皇帝弘,殇皇帝重茂,让皇帝宪,奉天皇帝琮,承天皇帝倓。

”②事实上,《唐会要》的记述并不准确,因为生前没有做过皇帝而死后被追尊为皇帝并获得谥号者只有四人,殇皇帝李重茂生前曾登基做过皇帝。

李重茂为中宗第四子,景龙四年(710)六月壬午,韦皇后弑杀中宗后“亲总庶政”,第二天“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丁亥,“皇太子即帝位于柩前,时年十六。

皇太后韦氏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③李重茂继位不久,李隆基发动了政变,“重茂遂逊位,让叔父相王。

李世民为什么要追封李建成为隐太子?“隐”并非一开始的谥号

李世民为什么要追封李建成为隐太子?“隐”并非一开始的谥号

李世民为什么要追封李建成为隐太子?“隐”并非一开始的谥号626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后继位为帝,628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下令将其改葬,但对于该给李建成一个什么样的谥号,李世民犯了难,最初定下的是“戾”,但李世民后来又不同意,“灵”也不行,最终定下了“隐”,642年,又追赠为皇太子,固史称隐太子。

我们先来看看定谥号的过程。

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在628年的3月,有司奏请给息王李建成定谥号为戾:不思顺受曰戾(戾太子刘据),这是一个下谥(恶谥),后来李世民不同意,让大臣们商议重新定一个谥号,杜淹建议改为灵:乱而不损曰灵(赵武灵王),但李世民还是不同意,后来定下的是隐:明不治国曰隐(鲁隐公),算是一个中谥。

但根据李建成墓志记载,对李建成的改葬是在628年1月,而墓志上“隐”字明显是改动过的,很可能之前是“戾”,等到了三月份,李世民觉得不合适,就让大臣们重新定,最终定了“隐”,然而墓志并没有重新刻,而是在原来的墓志上将“戾”磨平又刻上了“隐”。

另李建成的墓志记载的相当简单,只有55个字,仅仅只有名字、谥号、死亡时间、改葬时间和地点,生平、功绩、评价等一概没有。

这也看出李世民的敷衍了事,而在原来的墓志上改动谥号也说明了这一点,李世民是被动的追封李建成。

李世民给李建成定谥号是很纠结的,而关于“戾”和“隐”这两个谥号,过去历史上有过这两个谥号的人也是很让人浮想联翩。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的谥号就是“戾”,汉武帝晚期的巫蛊之案,最终指向太子刘据,刘据在联系不上父亲汉武帝的时候起兵诛杀江充等,传到汉武帝耳中就是刘据谋反了,最终刘据兵败自杀,其母卫子夫也自杀,汉武帝将太子刘据一家全部诛杀,只剩下了还在襁褓中的刘病已,当然,后来汉武帝也知道自己冤枉了刘据。

后来阴差阳错中,刘据的嫡长孙刘病已做了皇帝,追谥刘据为戾太子,戾也有蒙受冤屈之意。

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杀李建成这件事,无论如何,李世民都不可能承认李建成是冤枉的。

唐朝追赠之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唐朝追赠之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江汉论坛乔凤岐摘要:唐朝有十三位皇族子弟生前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而在死后却获得了太子谥号。

这些皇子被追谥为太子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年少而亡者、英年早逝者、含冤而死者,也有处事谨慎而善始善终者,具体到每一个人通常又是多种因素共存,只是主要因素有所侧重。

唐代前期追赠的太子谥号不多,皇室子弟对太子之位的争夺非常残酷,玄宗在位时先后赠予三个兄弟和两个儿子太子谥号,赠谥现象逐渐流行,此后的皇权争夺虽然存在,但大都是权臣、宦官等势力相互角逐引起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情况并不多见,这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追谥太子等教育形式产生的影响。

以宗法血缘而言,皇帝和追谥为太子者的关系比较复杂,不仅有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也有叔侄关系甚至祖孙关系。

皇族子弟能否被追谥为太子虽然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评判标准,但也与在位皇帝有较大关系,通常又与诸多政治因素密不可分。

对生前无缘太子之位的皇族子弟而言,太子谥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对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的褒扬和肯定,也是对宗室子弟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有利于引导他们和睦相处并遵守皇权至上的礼仪制度,具有惩恶劝善的社会功能。

唐朝的追谥太子属于官谥,是太子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礼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唐代;追谥太子;谥号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隋唐东宫制度研究”(2016BLS019)中图分类号:K249/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19)12-0070-07唐朝追赠之太子谥号及其释义历史唐朝有一些皇室子弟生前没有被册立为太子,但在死后追赠了太子称号并获得了谥号,这种情况称为“追谥太子”。

《唐会要》中列出的“追谥太子”有十一人:“懿德太子重润,惠庄太子撝,惠文太子范,惠宣太子业,靖恭太子琬,恭懿太子佋,昭靖太子邈,敬太子謜,怀懿太子凑,悼怀太子普,靖怀太子汉。

”①检阅其他文献可知,《唐会要》中漏列了两位“追谥太子”,一是玄宗长子李琮,生前也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病薨时初谥为靖德太子,后来又追赠了皇帝谥号,这种情况比较特殊;第二位是懿宗之子李倚,李倚生前也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被刘季述杀害后数年才被追赠为太子并获得谥号。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第一部分、悯谥-- 谥号含义伤未家短折殇短折不成哀早孤短折愍在国逢难悼年中早夭第二部分、恶谥-- 谥号含义厉杀戮无辜灵死而志成庄武成不遂隐隐拂不成愍使民悲伤悼恐惧从处幽动祭乱常顷甄心动惧第三部分、平谥-- 谥号含义元始建国都敬夙夜警戒庄屡征杀伐简一德不懈景布义行刚成安民立政康安乐抚民定安民法古理质渊受谏献聪明睿智平布纲治纪懿温柔贤善第四部分、美谥-- 谥号含义文经纬天地文慈惠爱民武威强敌德戴爱民好治孝秉德不回武克定祸乱桓辟土服远襄辟地有德昭昭劳有德庄胜敌志强穆布德执义惠爱民好与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纯:中正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粹曰纯贤:仁义合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孝贤"是富察氏的谥号清制皇后死后的谥号中必有一"孝"字,如"孝庄"、"孝诚"、"孝钦"等"纯"是乾隆的谥号(高宗纯皇帝),皇后的谥号后面都要加上其夫皇帝的谥号关于谥号和庙号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死了,大家是要对他盖棺论定一下的。

这风气据说出自"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死了的姬昌和姬发摆摆功劳。

结果是一个夸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了。

那名目叫做"谥"。

"谥者,行之迹也",摆明了一副给你钉上棺材板后谁也别想翻案的架势。

说到"谥"的起源,这里要提到一本《逸周书》了,那里面有篇《谥法解》,是解释各种谥法来由的。

文章的开头就说,周公旦和姜子牙两个老头子商量了老半天,制定了一个谥典,因为《逸周书》是晋朝时从战国魏王墓里挖出来的,说法这么早,我们也不敢轻易怀疑。

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乔凤岐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18(0)12
【摘要】唐朝的太子谥是以儒家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的官方行为.太子死后能否获得谥号既与他们生前的品行有关,也存在在任皇帝对于他们的感情因素.谥号分三个类型,皇帝谥号者二人、太子谥号者五人,谥为王者二人.使用的谥号多为美谥或平谥,没有恶谥的情况,表达的是对这些太子的褒扬、哀思或怜悯之情.每个谥号的释义大致与受谥者的生平事迹相一致或略有溢美,这也是太子地位在古代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体现.
【总页数】7页(P114-120)
【作者】乔凤岐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中心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唐朝太子的读书生活 [J], 王镜轮;
2.还原《春秋》《左传》谥号的原貌——评董常保《<春秋><左传>谥号研究》[J], 杨宗红
3.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J], 乔凤岐;
4.唐朝追赠之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J], 乔凤岐
5.唐朝册命皇太子的礼仪 [J], 乔凤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简介: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

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

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谥号大全及解释

谥号大全及解释

谥号大全及解释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绩、道德修养给予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以褒贬善恶,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称为谥或谥号。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

汉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

依据生平业绩,根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时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而在周武王的时候,还没有谥号这一说呢,所以武王不可能是他的谥号,他在生前就已经自称为武王了。

test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

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大逆不道,不可取。

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

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呃……要不然,我们就能见到像英国“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法国“查理五世”、“路易十三”这样的叫法了。

汉朝搞复古,又开始实行了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除了刘邦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的仁政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再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这也是他留给历史最大的名号,至于说“汉世宗”,很多人就莫名其妙了。

而“汉武大帝”这种莫名其妙地说法只存在于中国电视剧里,中国历史剧的编剧们永远是这么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实则没文化。

唐朝皇帝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陵寝年号

唐朝皇帝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陵寝年号

两种表达法:一、唐朝总共有二十八个皇帝,按登基顺序如下: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2.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6.则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复辟,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7.炀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复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8.谯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10.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11.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肃宗长子,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13.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孙,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历代帝王谥号含义大全

历代帝王谥号含义大全

历代帝王谥号含义大全《历代帝王谥号含义大全》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帝王留下了各自的足迹和传世功绩,他们曾被尊为天子,统治着亿万子民。

而每一位帝王在去世后,也会被赐予一份谥号,以表彰其在位期间的功德和贡献。

这些谥号往往具有深远的含义,反映着当时社会和朝代的价值观和态度。

古代的谥号一般都是由君臣共同商议、皇帝亲自批准,并由相关机构负责评述、编撰。

谥号的命名通常依据帝王的德行、政绩、修德治国的程度,来体现他们的功德和贡献。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历代帝王谥号的含义。

西汉刘邦被追尊为"高祖",这个阐述了他的地位非凡,功高盖世。

而东汉的刘备因其忠贞不贰、管治有方,被追尊为"昭烈"。

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为"文皇帝",这个谥号凸显了他治理国家和推行文化建设的贡献。

北宋的赵匡胤由于其英勇善战、抗击外敌,被赐予"太祖"的谥号。

南宋的赵构则因为完善税收制度、改革军事制度,被尊号为"理宗"。

另外,明朝的朱棣因其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得到了"成祖"的谥号。

清朝的康熙皇帝因其文武兼备、深化汉文化和推行康熙字曰新政,被尊号为"圣祖"。

其子雍正帝因其崇尚儒学、整肃政风,获得了"世宗"的谥号。

另一位清朝皇帝乾隆帝得到"高宗"的谥号,是因为他统治长达六十年,实现了清朝的辉煌盛世。

在这些谥号背后,蕴藏着帝王的智慧、勇气和贡献。

通过研究历代帝王的谥号,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皇帝所重视的价值观和理念,以及朝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谥号的命名并非完全客观,并不是每一位帝王都能得到理想的谥号。

有些皇帝由于政绩不显或社会评价不高,最终得到了较为低微的谥号,甚至无法获得谥号。

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皇帝制度的严格性和评价标准的变化。

总而言之,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的谥号是他们在位期间政绩和人格魅力的象征,它们体现了当时朝代的价值取向和统治者对社会的影响。

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

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

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谥号姓名在位限陵寝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626献陵武德618-626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649昭陵贞观627-649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650-683 乾陵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650-655656-661661-663664-665666-668668-670670-674674-676676-679679-680680-681681-682682-683683中宗(被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 定陵嗣圣684 睿宗(被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69桥陵684#684#685-688#689#690武周690-705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后改则天大圣皇后武曌690—705乾陵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690—692#692#692-694#694# 695#695-696#696#696-697#697#698-700#700#701#701-705中宗(复位)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705-710 定陵神龙-景龙705-707#707-710恭宗殇皇帝李重茂710 唐隆710睿宗(复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710-71 2 桥陵景云-太极-延和710-711#712#712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712-756泰陵先天-开元-天宝712-713#713-741#742-756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76 2建陵至德-乾元-上元756-758#758-760#760-761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762-779 元陵宝应-广德-永泰-大历762-763#763-764#765-766#766-779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 780-80 5 崇陵建中-兴元-贞元780-783#784#785-805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805 丰陵永贞805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806-82景陵元和806-820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821-824光陵长庆821-824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824-826庄陵宝历824-826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 826-840 章陵宝历-大和-开成826#827-835#836-840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 840-846端陵会昌841-846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846-85 9贞陵大中847-859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859-873简陵大中-咸通859#860-873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873-888 靖陵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873-874#874-879#880-881#881-885#885-888888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888-904 和陵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889#890-891#892-893#894-898#898-901#901-904#904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 904-907温陵天祐904-907[6]。

李贤(唐朝章怀太子)的人物介绍

李贤(唐朝章怀太子)的人物介绍

李贤(唐朝章怀太子)的人物介绍
李贤介绍
本名:李贤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京兆长安
出生时间:655年1月29日
去世时间:684年3月13日
主要作品:《君臣相起发事》三卷、《春宫要录》十卷、《修身要览》十卷
主要成就:率众文官注释《后汉书》
封爵:潞王→沛王→雍王→皇太子
谥号:章怀太子
李贤的人物介绍
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系高宗朝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后遭废杀。

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今已佚失。

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昭陵途中,不久封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做其侍读。

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喜爱。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

为太子期间多次监国,得到朝野内外称赞。

李贤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

调露二年(68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校检李贤居所。

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

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

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返还长安,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今章怀太子墓。

项目二(谥号、庙号、年号、避讳)

项目二(谥号、庙号、年号、避讳)
家讳/私讳:人子也不能直言父辈尊亲之名。
改字法:玄武门(神武门)、丙辰、丙子(景辰、景子)
方法
缺笔法:世(卅)、丘( )
空字法:本字不写,或画以“口”、“某”、 “ 改读讳法”:雉(野鸡)、薯蓣(薯药、山药)
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据死者生前事迹而加给的称号 由礼官拟议经继位皇帝认可 由朝廷赐予,一般为一至两个字
表扬:【文】【武】【昭】【穆】 贬义:【厉】【灵】【幽】【炀】 同情:【哀】【怀】【愍】【悼】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 某宗的名号
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一般用两个字
皇后 皇帝的正妻
嫔妃
皇帝的诸妾
皇太子 皇位继承人 皇太孙 有皇位继承权之嗣孙
公主 驸马
皇帝之女 皇帝的女婿
定义: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 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就叫避讳。
发展历史: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严于两宋、苛于清代
公讳/君讳/圣讳:对帝王及孔子之名,众所共讳。 类型:
天册万岁 太平兴国 康熙 乾隆 雍正
万历 嘉庆
嘉靖 道光
隋以前的皇帝:一般称谥号 唐~元的皇帝:一般称庙号 明、清的皇帝:一般称年号
周王
隋炀帝
光武帝
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
永乐皇帝
宋太宗 唐高宗
唐太宗
汉武帝
周幽王
晋怀帝
后、王、天子 奴隶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 朕、寡人
太上皇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秦始皇开始 皇帝的自称 皇帝的父亲 皇帝的祖母 皇帝的母亲

唐朝历代皇帝年号庙号谥号

唐朝历代皇帝年号庙号谥号

唐朝历代皇帝年号庙号谥号?つTender?2012-3-13享年55岁,谥号,共2年,826年—840年在位,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在玄武门之变后、唐睿宗李旦的母亲。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谥号,共4年,中宗被毒杀,唐敬宗之弟,共6年,共6年。

昭宗李晔(867年,904年),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时年38岁。

唐德宗长子,迎昭宗复位: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高祖李渊(566年,635年)。

唐顺宗长子,共3年。

朝代故事,在位5年。

唐朝复辟中宗(重祚) 李显(见684年)705年—710年,他是唐懿宗第七子,攻入长安,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安史之乱,直到唐朝灭亡:永贞革新。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时年32岁,904年—907年在位、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太子李裕开始监国,谥号,病死。

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并且灭隋,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共16年。

哀帝李柷(892年,908年)。

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措施不当,葬于乾陵,690年—705年在。

代宗李豫(726年,779年)。

朝代故事: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后事不详,谥号:睿文孝武皇帝,1个月后:会昌法难,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封广平王,自己却玩物丧志,葬于温陵温陵(今山东省定陶县),唐僖宗弟。

服长生药而死;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改洛阳为神都,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谥号太武皇帝,共15年,又名敏,高宗第九子,谥号。

朝代故事。

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656年,710年)。

635年病死,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712年—756年在位。

原名祚,废睿宗,唐中宗幼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

原名宥,)710年。

617年。

到了天复元年(901)年。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政治家。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尊号详解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尊号详解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尊号详解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

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

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

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中国古代太子的别称

中国古代太子的别称

中国古代太子的别称
中国古代太子的别称
汉代以后,皇帝所立嗣子称太子,又称皇太子。

多系嫡长子,此为正例。

但金元时,皇帝的庶子也称太子。

1、元良:太子别称。

《清史稿。

世祖纪》:“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所生,岐嶷聪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


2、皇嗣:太子别称。

《大唐新语》卷九:“则天称尊号,以睿宗为皇嗣,居东宫。


3、皇储、帝储:太子别称。

《晋书。

天文志上》:“五帝坐北一星曰太子,帝储也。


4、储皇、储胤:太子别称。

5、储君、储后:太子别称。

《后汉书。

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

”储:副。

一口气看完唐朝历代皇帝的儿子

一口气看完唐朝历代皇帝的儿子

一口气看完唐朝历代皇帝的儿子唐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二十二子: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武德元年封太子,武德九年死于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

贞观二十三年驾崩。

卫王李玄霸,隋炀帝大业十年去世,唐高祖武德元年追封卫王。

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武德九年死于玄武门之变。

楚王李智云,隋炀帝大业十三年被阴世师杀害,唐高祖武德元年追封楚王。

荆王李元景,唐高宗永徽四年坐房遗爱谋反,被杀。

汉王李元昌,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坐李承乾谋反,赐死。

酆王李元亨,唐太宗贞观六年去世。

周王李元方,唐太宗贞观三年去世。

徐王李元礼,唐高宗咸亨二年去世。

韩王李元嘉,唐中宗垂拱四年坐与越王李贞谋反,自杀。

彭王李元则,唐高宗永徽三年去世。

郑王李元懿,唐高宗咸亨四年去世。

霍王李元轨,唐中宗垂拱四年坐与越王李贞谋反,谪黔州,死于道。

虢王李元凤,唐高宗上元元年去世。

道王李元庆,唐高宗麟德元年去世。

邓王李元裕,唐高宗麟德二年去世。

舒王李元名,武则天天授元年坐其子豫章王李亶谋反,谪利州,被杀。

鲁王李灵夔,唐中宗垂拱四年坐越王李贞谋反,谪振州,自杀。

江王李元祥,唐高宗永隆元年去世。

密王李元晓,唐高宗仪凤三年去世。

滕王李元婴,唐中宗文明元年去世。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十四子:太子李承乾,唐高祖武德元年封太子。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谋反,被废黜,谪黔州。

贞观十九年去世。

楚王李宽,唐高祖武德年间去世,唐太宗贞观初年追封为王。

吴王李恪,唐高宗永徽四年坐房遗爱谋反,被杀。

濮王李泰,唐高祖永徽三年去世。

高宗李治,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封太子,贞观二十三年继位。

弘道元年驾崩。

齐王李祐,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谋反,赐死。

蜀王李愔,唐高宗乾封二年去世。

蒋王李惲,唐高宗上元元年有罪,自杀。

越王李贞,唐中宗垂拱四年谋反,自杀。

纪王李慎,唐中宗垂拱四年坐越王李贞谋反,谪巴州,薨于道。

江王李嚣,唐太宗贞观六年去世。

代王李简,唐太宗贞观五年去世。

赵王李福,唐高宗咸亨元年去世。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简介及评价(三基本都是昏君了)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简介及评价(三基本都是昏君了)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简介及评价(三基本都是昏君了)十一、李适(唐德宗) 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在位26年。

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

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

唐德宗李适也是一个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的唐朝皇帝。

十二、李诵(唐顺宗) 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

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

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

第二,在位时间最短。

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

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

算起来,顺宗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了。

第三,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

这不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

第四,儿子数量多。

顺宗有27个儿子等。

十三、李纯(唐宪宗) 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宪宗李纯是一位重实干的坚强的君主,他抓住时机采取了干预的政策。

但在一开始情况似乎并不显得对他有利。

在顺宗时期出现的不和以后,朝廷尚需恢复和谐关系,而地方政府广泛的行动回旋余地已成为全帝国被人接受的准则。

十四、李恒(唐穆宗) 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

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

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

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

后服长生药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作者:乔凤岐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12期摘要:唐朝的太子谥是以儒家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的官方行为。

太子死后能否获得谥号既与他们生前的品行有关,也存在在任皇帝对于他们的感情因素。

谥号分三个类型,皇帝谥号者二人、太子谥号者五人,谥为王者二人。

使用的谥号多为美谥或平谥,没有恶谥的情况,表达的是对这些太子的褒扬、哀思或怜悯之情。

每个谥号的释义大致与受谥者的生平事迹相一致或略有溢美,这也是太子地位在古代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唐代;太子;谥号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2-0114-07谥法既是古代礼制方面的内容,也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术界关于唐朝太子谥法的研究成果不多,涉及太子谥号问题的研究成果更少。

“唐朝先后册立过二十八位储君,其中包括一个皇太弟和一个皇太叔,二十六位太子中没有继承皇位的有李建成、李承乾、李忠、李弘、李贤、李宪、李重俊、李瑛、李宁、李永、李成美、李裕共十二人。

李忠、李瑛、李成美、李裕四人虽然生前曾被册立为皇太子,但并没有得谥,获得太子谥号者只有八位。

”①这八位太子中,李建成是先谥为息隐王,后来又恢复了太子名号,所以本文列出曾为太子者的谥号有九个。

这些谥号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种是皇帝谥号,有二人;第二种是太子谥号,有五人;第三种是追谥为王,有二人。

这些太子的谥号等级不同,所使用的文字也不相同,所表达的涵义也不一样。

一、追尊为皇帝者的谥号及其释义生前没有做过皇帝但在死后获赠皇帝称号者,被称为“追谥皇帝”。

王溥《唐会要·追谥皇帝》中列出的有五位:“孝敬皇帝弘,殇皇帝重茂,让皇帝宪,奉天皇帝琮,承天皇帝倓。

”②事实上,《唐会要》的记述并不准确,因为生前没有做过皇帝而死后被追尊为皇帝并获得谥号者只有四人,殇皇帝李重茂生前曾登基做过皇帝。

李重茂为中宗第四子,景龙四年(710)六月壬午,韦皇后弑杀中宗后“亲总庶政”,第二天“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丁亥,“皇太子即帝位于柩前,时年十六。

皇太后韦氏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③李重茂继位不久,李隆基发动了政变,“重茂遂逊位,让叔父相王。

退居别所。

景云二年(711),改封襄王,迁于集州,令中郎将率兵五百人守卫,开元二年(714),转房州刺史”④。

七月,“房州刺史、襄王重茂薨于梁州,谥曰殇帝”⑤。

李重茂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在韦皇后的操控下履行过登基大典并诏告天下,是曾经继位为皇帝的太子。

故赵翼云:“重茂本韦后所立为帝,后退封襄王,故薨而仍以帝号还之,尚不失为厚。

”⑥李重茂薨时虽然为襄王,但他毕竟做过皇帝,玄宗给予的殇皇帝谥号应属于恢复皇帝的名号,不同于其他太子或一般皇子的太子之谥。

死后被尊赠皇帝称号的皇族子弟有四位,只有李弘和李宪做过太子,所用的谥号中有一个为复字谥“孝敬”,另一个为单字谥“让”,这两个谥号所蕴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1.孝敬皇帝李弘是唐高宗册立的第二位太子,得到了唐高宗的精心培养,暴薨之时年仅二十四岁,属于英年早逝。

唐高宗在追谥李弘的诏书中云:“皇太子弘,生知诞质,惟几毓性。

直城趋驾,肃敬著于三朝;中寝问安,仁孝闻于四海。

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

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

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征,俄迁上宾之驾。

昔周文至爱,遂延庆于九龄;朕之不慈,遽永诀于千古。

天性之重,追怀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

夫谥者,行之迹也;号者,事之表也。

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谥为孝敬皇帝。

”⑦唐高宗赐予李弘的谥号“孝敬”属于初创,是由“孝”和“敬”组成的复字谥。

唐宋及其以前的谥法中,“慈惠爱亲”只是“孝”字的诸多释义之一,张守节《史记正义·谥法解》对此条的注解为:“周爱亲族。

”⑧苏洵《谥法》引刘熙语:“以己所慈所惠之心,推以事亲,孝之至也。

”⑨李弘是一位慈惠的太子,首先能夠善待亲属,《资治通鉴》记载:“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

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

”⑩在治国理政方面,李弘也能为百姓着想。

龙朔年间(661—663),高宗下诏:“征边辽军人逃亡限内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并处斩,家口没官。

”李弘上表进谏:“窃闻所司以背军之人,身久不出,家口皆拟没官。

亦有限外出首,未经断罪,诸州囚禁,人数至多。

或临遇病,不及军伍,缘兹怖惧,遂即逃亡;或因樵采,被贼抄掠;或渡海来去,漂没沧波;或深入贼庭,有被伤杀。

军法严重,皆须相傔。

若不给傔,及不因战亡,即同队之人,兼合有罪。

遂有无故死失,多注为逃。

军旅之中,不暇勘当,据队司通状,将作真逃,家口今总没官,论情实可哀愍。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伏愿逃亡之家,免其配没。

”B11李弘不仅爱护亲属,也能以宽容之心对待百姓,他生前的言行与“孝”字的释义“慈惠爱亲”一条基本相符。

唐高宗以“死不忘君”作为“敬”的释义,但这条释义不见于唐朝以前的《谥法》,大概取法于先秦时期的具体事例。

“死不忘君”见于《国语》,杜原款使小臣告于申生云:“吾闻君子不去情,不反谗,谗行身死可也,犹有令名焉。

死不迁情,强也。

守情说父,孝也。

杀身以成志,仁也。

死不忘君,敬也。

孺子勉之!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B12为了不使父亲背上恶名,晋太子申生听从杜原款的劝告而甘愿受死,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

高宗可能据此用“死不忘君”作为“敬”的释义,被此后的《谥法》典籍收录,如王溥《唐会要·谥法》和苏洵《谥法》中均有此条,但没有做过多的注解。

“孝”和“敬”见于蔡邕《帝谥》:“慈惠爱亲曰孝”,“夙兴夜寐曰敬”。

B13二字均属于皇帝谥号用字。

高宗对李弘寄予厚望,因李弘尚未即皇帝位无法使用《帝谥》中释义,因而另创“敬”的释义。

高宗赐予李弘“孝敬皇帝”的谥号属于上谥,既是对李弘生前慈惠忠孝行为的褒扬,也是其伤感和惋惜心情的流露。

2.让皇帝李宪的谥号为“让皇帝”,是弟弟玄宗赠予的,属于单字谥。

关于“让”字,先秦《逸周书·谥法解》中无此字。

《说文解字》云:“让,相责让。

从言襄声。

”B14责让是“让”的本意,而在儒家经典中多用“退让”“谦让”之意。

如《礼记·曲礼》云:“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孔颖达《正义》云:“‘退让以明礼’者,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

”B15又,《国语》载晋文公语:“夫赵衰三让不失义。

让,推贤也。

义,广德也。

德广贤至,又何患矣。

”B16又,《尚书·尧典》:“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郑玄对“允恭克让”注解为:“不懈于位曰恭,推贤尚善曰让。

”B17苏洵《谥法》大概依次列出了“让”的释义:“推功尚善曰让。

”B18以此而论,“让”有推贤让能之意,属于上谥。

李宪是睿宗的长子,文明元年(684)睿宗继位之时,李宪被“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

及睿宗降为皇嗣,则天册授成器为皇孙,与诸弟同日出阁,开府置官属”。

景云元年(710)睿宗再次继位,李宪坚辞储君之位云:“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

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

臣今敢以死请。

”李隆基为睿宗三子,因李宪的退让被立为皇太子而继承皇位。

李宪数十年身居高位,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去世后,唐玄宗在追谥诏书中云:“故太尉、宁王宪,诞含粹灵,允膺大雅。

孝悌之至,本乎中诚;仁和之深,非因外奖。

率由礼度,雅尚文儒。

谦以自牧,乐以为善。

比两献而有光,与《二南》而合德。

自出临方镇,入配台阶,逾励忠勤,益闻周慎。

实谓永为藩屏,以辅邦家。

曾不憖遗,奄焉殂没,友于之痛,震恸良深。

惟王,朕之元昆,合升上嗣,以朕奉先朝之睿略,定宗社之阽危,推而不居,请予主畅,又承慈旨,焉敢固违。

不然者,则宸极之尊,岂归于薄德。

茂行若此,易名是凭,自非大号,孰副休烈,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敬追谥曰让皇帝,宜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B19唐玄宗采用儒家经典中对“让”的注解,赐李宪谥号“让皇帝”,褒扬其推贤让能的行为。

以上两位太子的谥号为皇帝,所用谥号无论是单字谥的“让”还是复字谥的“孝敬”,均不见于隋朝以前的《谥法》著述,属于唐朝首创。

唐高宗将单字谥的“孝”和“敬”组成复字谥,虽然属于上谥但也流露出了他对李弘早逝的伤感之情。

玄宗创造的单字谥“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兄长让位之情的表达。

二、太子的谥号用字及其涵义生前曾被册立为太子而没能继承皇位,死后保留或恢复太子名号者有六人,其中唐玄宗的第二子李瑛只恢復了太子名号而没有获得谥号;获得谥号者有隐太子建成,章怀太子贤,节愍太子重俊,惠昭太子宁,庄恪太子永,共五人。

这五位太子中只有李宁是病死的,其他四人均死于宫廷斗争之中,其谥号用字各有深意。

1.隐太子李建成是唐高祖册立的太子,也是李世民的兄长,按照古代继承制度属于法定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争夺皇位,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

李建成被诛杀以后,唐高祖册立了李世民为皇太子,随后登基为帝。

皇太子李建成被杀一事虽然随着李世民登基在贞观时期渐渐淡去,但在宋代理学兴起之后依然受到史家的批评。

范祖禹说:“建成虽无功,太子也;太宗虽有功,藩王也。

太子君之贰,父之统也,而杀之是无君父也。

立子以长不以功,所以重先君之世也。

故周公不有天下,弟虽齐圣,不先于兄久矣。

论者或以太宗杀建成、元吉比周公诛管蔡。

臣窃为不然。

”B20范祖禹认为李世民的诛杀太子有违纲常伦理,司马光则云:“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

既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只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B21司马光虽然试图为李世民诛杀太子进行了辩解,但也只能感慨万端,类似的批评或多或少也见于其他学者的著述中,可见玄武门政变的影响之深。

李世民诛杀太子毕竟有违伦理纲常,为了消除不良影响,继位之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赠谥号为“隐”。

谥号“隐”字的涵义是后来改谥的,在下文“息隐王李建成”条下有相对详细的解释。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又恢复了李建成的皇太子称号,并颁布了《息隐王追复皇太子诏》,诏书云:“昔戾园败德,西都表其号谥;楚英干纪,东汉锡其汤沐。

斯皆屈邦国之禁,申骨肉之恩也。

故息隐王,地乃居长,守器运初。

自贻伊戚,陷于祸难。

日月逾迈,松槚成行。

朕嗣守鸿基,缅寻遗烈,何尝不陟彼冈而靡觌,瞻同体而疚怀!思备哀荣,式加礼命,可追复皇太子。

谥仍依前。

”B22诏书显示,唐太宗恢复李建成太子称号是模仿西汉戾太子的故事,说明他贞观初年的改谥和贞观十六年的追复只不过是政治权术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