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最新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赤壁 初中课文教案

赤壁 初中课文教案

赤壁初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课文。

(2)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的内涵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物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赤壁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大军进攻东吴,东吴将领周瑜和诸葛亮联手,利用火攻大败曹操军队的史实。

课文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智勇才略,以及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

2. 重点词语和句子:(1)重点词语:东风、火攻、赤壁、周瑜、诸葛亮等。

(2)重点句子: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句话描绘了周瑜智谋过人,利用东风火攻,大败曹操军队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赤壁课文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对赤壁大战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内涵和主题。

(2)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总结课文所展现的历史观和人物观。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赤壁课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6. 作业布置:(1)背诵赤壁课文。

(2)写一篇关于赤壁大战的短文,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杜牧《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赤壁课文教案5篇

赤壁课文教案5篇

赤壁课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前撰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专注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课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赤壁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

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

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

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

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

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

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

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

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

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

《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赤壁》教学设计《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赤壁》。

四、词义解释折戟: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东风:春风。

五、课文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赤壁》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二、解题并简介作者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赤壁之战》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一学情分析: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4、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赤壁》优秀教案1一、教学内容:《前赤壁赋》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知识归纳:苏轼(1037~1101)(1)少年得志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赤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2. 词汇解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含义。

3. 句子翻译:练习将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主题,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3. 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古文句式的理解。

2. 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 介绍《赤壁》的背景知识。

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句子。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主题。

四、课堂练习1. 练习翻译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赤壁》的诗意和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牧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珍惜历史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与《赤壁》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学生学习手册或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赤壁》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和人物。

(2)展示与《赤壁》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赤壁》,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组织小组展示,汇报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赤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解析诗文内容,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检验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2)邀请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7. 作业布置(2)布置与《赤壁》相关的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赤壁》的诗意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选自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对课文文本的详细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词解析、句式分析以及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赤壁》全文,理解课文大意和词句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3.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情感表达的把握。

难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作者描绘手法的学习、古文朗诵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古文朗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和展示赤壁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赤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结构、生僻字词、句式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描绘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层次。

2. 重点词语和句子:列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方便学生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句子,分析作者描绘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略。

2. 课后练习:仿写一篇古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2.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准确理解和描绘手法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中的古文仿写练习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赤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曲鉴赏》,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该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把握《赤壁》的内容,学习诗人的豪情壮志;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课堂拓展:推荐相关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4. 情感表达:豪情壮志5. 鉴赏方法:意象、修辞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赤壁》的意境,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诗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赤壁》。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解析,对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赤壁历史事件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赤壁》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与解析,作者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解析资料、历史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分析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赤壁怀古2. 作者:苏轼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排比、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课文《赤壁》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课文主题: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1)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2)研究赤壁历史事件,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举办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赤壁》教案(2)

《赤壁》教案(2)

《赤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赤壁》。

本文通过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描绘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他们的智谋和勇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了解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难点:对历史背景的掌握和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注意课文中对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描述。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智谋和勇气。

4. 互动环节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等人物有哪些英雄事迹?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有关赤壁之战的其他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赤壁之战周瑜:智谋、英勇诸葛亮:智谋、忠诚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答案: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事迹。

答案: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火攻曹操水军,大败曹军;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妙地解决了孙刘联军的箭矢短缺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英雄形象,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赤壁》。

1.2理解课文中描绘的赤壁之战的景象和情感。

1.3分析并品味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苏轼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和默写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苏轼的情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2.2理解苏轼对历史的感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苏轼和《赤壁》的资料。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描绘的赤壁之战的景象,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2.教师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苏轼对历史的感慨,以及这种感慨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描绘的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魅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苏轼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赤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赤壁》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描绘的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赤壁》教案5篇2

《赤壁》教案5篇2

《赤壁》优秀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

该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课文内容探讨,以及课后作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赤壁》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文的韵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如“瑜、亮、哉、赋”等;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主旨的把握,以及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讲解《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

3.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言文阅读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主旨3. 重点难点:难点字词、文言文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解释下列词语:瑜、亮、哉、赋。

(3)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赤壁》的主旨。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课文解析。

(3)课文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赤壁》的基本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其他篇章,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并掌握《赤壁》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3)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语法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寓意解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赤壁》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如何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互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寓意,以及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背诵《赤壁》。

(2)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3)课后搜集杜牧的其他诗作,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赤壁》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赤壁》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赤壁》的学习,发挥想象,以“假如我是苏轼,我在赤壁之战中见证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文言文句式,体现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2.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传》或其他与苏轼相关的作品,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拓展知识面。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等。
2.解析课文: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学魅力。
3.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他们的差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外,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兴趣。通过学习《赤壁》,可以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历史事件的关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然而,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赤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赤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在讨论和展示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活动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名句鉴赏:学习课文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举例: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4)生字、生词的学习与运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举例:学会运用生字“矜、豪、诡、谲”等,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字生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例如通过对比“矜、豪、诡、谲”等字词的用法,让学生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赤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赤壁景象与现实中的赤壁有何不同?”
《赤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4.诗词赏析:从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对《赤壁》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诗词创作:借鉴《赤壁》的表现手法,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历史事件的诗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赤壁》,增强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增强历史意识: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认识唐代诗人杜牧及其文学成就。
2.诗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赤壁》,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诗词解析:分析《赤壁》的诗句,理解诗中的景物描绘、典故引用、意境创设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赤壁》诗词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效果还不错。但我意识到,如果能够在提问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比如播放一段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可能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教学重点
-诗句解析:《赤壁》中的诗句含义、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比喻、拟人手法,以及借古讽今的写作特色。
-意境欣赏:把握诗词中的意境美,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所展现的壮阔场景和深刻寓意。
-历史背景:理解赤壁之战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历史的看法。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句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句的含义。

《赤壁》教案内容

《赤壁》教案内容

《赤壁》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全文;(2)了解《赤壁》的历史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欣赏《赤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品质;(2)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赤壁》原文的背诵与理解;2. 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赤壁》的历史背景;3. 分析《赤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赤壁》中难懂的诗句解读;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把握;3. 苏轼的思想内涵和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特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赤壁》的内涵和外延;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赤壁》这首诗;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赤壁》中的难懂诗句、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体会苏轼的豪放洒脱和爱国情怀;5. 情境教学:展示与《赤壁》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美;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赤壁》,并进行练笔,尝试赏析其他古典诗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赤壁》的情况以及课后练笔的质量和分析能力;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赤壁》及古典诗词欣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提高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归纳总结。
深层感悟。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探究思想,小结本课。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课题
24诗词五首
课时
第四课时
主备
副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字词及其它有关知识。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词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培养赏读诗词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内容
学习《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1、注音。
销( ) 乔( ) 戟( )
2、作者简介。
3、背景链接。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朗读识记,教师补充。
明确目标,积累字词,资料助读。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采用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
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工具书,解读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理解内容。
四、合作探究,赏读诗歌。
梳理知识,强调重点。
6、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赤 壁
杜牧
咏故:折戟——前朝
感叹:生不逢时
教后反思:
这首咏史吊古诗。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师生一起结合板书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并总结。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借史咏怀,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教师展示,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