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论之二:美感的生理心理因素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美感论

第二章  美感论

2.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就社会而言,在个人审美 • 的无功利之中,却正好潜藏着 社会的功利性,只是这种社会 功利性经过历史的长期积累和 演变,常常不为审美的个人所 察觉罢了。
3.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美感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审美愉悦作用于人和社 会,似乎是成了非功利的,其实美感的功利性就潜伏在审 美愉悦之中。 •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审美对象 的功利性。 •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 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 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 样。‛
——车尔尼雪夫斯基
2.美感的自由创造性

美感具有自由创造性,这 是美感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 美感无论从其动力、过程还是 结果来看,都是趋向于新形式、 新意蕴的发现与创造。尤其是, 美感的结果总是不可重复的 ‚这一个‛,具有唯一性、一 次性。
美学概论
第二章
美感论
第一节
•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释义
美感分成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狭义的美感指对于美的感觉,如感知或者情感等。这 是审美心理现象中的相关于感觉的个别环节。人们描述这 种审美感觉的作为感觉的一般特性,同时也指出它作为审 美感觉而不同于一般感觉的特性。
一、美感的含义

广义的美感则指除美的感 觉之外的这个审美心理结构, 它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 意志和情感等要素,因此它可 以等同于整个审美心理。

审美的功利性质不同于个 人的狭隘的实用功利。实用功 利是一种对物质财富的满足, 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 美感则是一种精神的满足和享 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 不同的。
(三)审美愉悦性与自由创造性的统一。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18世纪美学的兴起在此一时期已见端倪。经验主义哲学中有一些零星的美 学理论,虽不成系统,但对后来的美学仍有重要影响。培根把知识分为三 类:历史、诗歌和哲学,分别对应心灵的三种能力:记忆、想象和推理。
霍布斯同样把美放在经验主哲学体系中定义。在他看来,人有一种动物 运动或自觉运动,表现出来就是欲望;当一个对象在表面上看来能满足欲 望时,人们便称之为美,反之则为丑,因此美或丑总是与愉快或不愉快的 情感相关。
洛克根据观念论把美看做复杂观念的一种,称之为混杂情状:“美,就是 形相和颜色所配合成的,并且能引起观者的乐意来。”[ [英] 洛克:《人类 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2页。]美被分解为 各个简单观念后,人们便可明了其性质和原因,反过来说,美是由简单观 念联结而成的复杂观念。这种观念联结论成为18世纪的美学主要的方法。
夏夫兹博里虽然把美感归入情感范畴,但他并不认为美感仅仅是一 种直接而单纯的快乐。在有限的情形中有些事物看起来是丑陋、扭 曲甚至可怕的,当我们从更大的整体来看时,它们与其他事物却处 于和谐的关系中。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认识越广阔,我们就越能体 会到更丰富和深邃的美,可以说自然之中无物不美。要领会这种美, 只凭简单的直觉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但这理性不同于逻辑推理 能力,而是对蕴涵着生命力和神性精神的自然整体的把握能力。最 终来说,先天的直觉是美感的基础,但成熟的美感是我们在理性认 识之后感到的一种“陶醉”,夏夫兹博里称其为“理智的迷狂”。 所以,夏夫兹博里所说的审美能力是一种融会了感觉、情感和理性 的综合性能力,只是在最后表现为一种直觉。事实上这也成为18世 纪英国多数美学家的主张。
二、“内在感官”说
个体之间依靠什么纽带凝聚起来呢?夏夫兹博里认为是情 感。他并不否认人有自私的情感,但社交性情感无疑更为 有力,这种情感促使人们乐于相互交往,相互关怀。同时, 情感还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的主要能力。 从性质上说,一个行为只有以整体目的为动机才真正是善 的,由于这种动机不可见,所以便不能被感官所知觉,相 反,人们只有凭借先天的情感来对其判断,表现出对行为 的赞许或憎恶。夏夫兹博里也认为道德判断需要反省,但 反省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能力;凭借反省,原初的情感也 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并且生成新的情感。因此,情感判断 是双重的,既以外在形象为其对象,也以自我和他人内心 的情感为其对象。由于突出情感在人及其社会中的重要意 义,夏夫兹博里的哲学也被称为情感主义。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审美心理过程是人们在感知和评价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感知、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等多个心理层面,并受到文化、个体差异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主观性:审美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评价有所差异。

不同个体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和评价标准,因为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会对审美产生影响。

2. 多元性:审美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包括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时尚等各个方面。

不同领域的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标准,因此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可能在不同领域之间发生变化。

3. 情感性:审美体验往往伴随着情感的产生。

人们对美的感受往往是愉悦的,美的事物可以唤起人们的喜爱、赞美、敬仰等积极情绪。

不同的审美体验也可能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

4. 认知性:审美过程中涉及到对物体、形式和结构的认知加工。

人们通过感知和认知对美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辨别和理解,例如对形状、颜色、比例、对称等视觉元素的处理。

5. 社会性:审美观念和评价标准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社会群体对美的认同和偏好可能存在差异,个体的审美观念和评价也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程度的影响。

总而言之,审美心理过程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涉及到感知、情感、认知等多个心理层面的交互作用。

个体的审美倾向和评价标准受到个人差异、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审美经验论标准版资料

审美经验论标准版资料

《回 娘家》 (剪 纸)
胡锦 涛
伴 飞 神 七 画
蔡 布 谷
银 湖 秋 月
钱 迪 励
B、想象: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
象来创造新的表象的过程。分初级联想、高级想象。
• 接近联想:两件事物时间与空间比较接近引起的联想。 • 类似联想: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相似引起的联想。 • 对比联想:对某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具有相反特
第四讲 审美经 验论
一、审美经验是什么?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 时生成的,是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
反应、感受或体验。 保留在宙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
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首先,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 赏)在根本上都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审美感知(直觉)的特征
• 1、直接性:面对具体情境直接接受和欣赏对象, 不需通过逻辑思考。
• 2、突然性:灵感。百思不得其解时产生,来无形, 去无踪。“衆里寻他千,暮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 3、穿透性:不依靠逻辑思路和论证,直接认识和 了解审美对象特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 而后识器”。
• A、感知:感觉(对对象个别属性的把握)和知觉(对 一、审美经验是什么?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的,是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 对审感审象美美活的感感动完知知交整与具织把人有在握的积一)生极起的命的总欲选称求择。、能感生力知命(是冲创审动作美直主经接体验相和的联欣门,赏户总主与是体基与都础情有。 其第百第审一审 《(3分审对审伴飞神七画、次四思三美、美回剪初美比美穿, 讲 不 , 理 审 经娘 纸 级 想 联 感透这得审解美验 家)联象想知性种其美超经是 》想与:具:审实解经乎验在 、审对有不美践时验感是审 高美某积依经性产不性什美 级情事极靠验导生仅又么活 想感物的逻论致,仅不?动 象:的选辑审来是脱中。情感择思美无艺离伴 感知能路经形术感随 是和力和验,家性着 想回(论具去的,审 象忆创证有无人钱美 的引作,创踪生钟对 原起主直造。实书象 动对体接性践说与 力具和认和,,主 ;有欣识生随理体 相赏和成着之同 反主了性艺在时 特体解。术诗生 点都审作如成 的有美品“的 他形对为水, 事式象人中是 物敏特们圤主 的感征所,体 联性。接花在 想)受中全 。和蜜身欣”心赏。的,投必入然中与对接审受美者对的 象人的生反实应践、紧感密受联或系体。验。 • 形审特式美点敏感感知性以)完形方式把握对象(同构对应),具有整体性 胡3审保 审蔡布谷类接、锦美留美似近穿涛 感 在理 联 联透知宙 解想想性具美 是:::有主 实两两不积体 践件件依极记 性事事靠的忆 的物物逻选中 理在时辑择的解性间思能、 活质与路力对 动和空和(审 ,特间论创美 与征比证作对 科上较,主象 学相接直体以 认似近接和及 识引引认欣与 活起起识赏审 动的的和主美 具联联了体对 有想想解都象 本。。审有有 质美形关 区对式的 别象敏外 。特感界征性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2.审美经验(美感)

2.审美经验(美感)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的态度不带意志
在实际上性欲本能是一种最强烈的本能, 在实际上性欲本能是一种最强烈的本能,看见血色 鲜丽的姑娘而能“心如古井”地不动, 鲜丽的姑娘而能“心如古井”地不动,只一味欣赏曲 美,是一般人所难能的。所以 线 是一般人所难能的。 就美感说, 就美感说,罗斯金所称赞的血 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 生距离太近, 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 神雕像的价值高。 神雕像的价值高。 但远的话呢?距离太近, 但远的话呢?距离太近,会让 你想象中的女神落实为凡人。 你想象中的女神落实为凡人。 但如果仅仅是一瞥惊鸿呢? 但如果仅仅是一瞥惊鸿呢?
视觉/ 视觉/听觉就生理基础而言更容易被社会化。因与 对象拉开来一定距离,减弱了其利己和占有道性质 审美感知是美感( 审美感知是美感(the 美感 sense of beaty)的第一 beaty) 受限于人的生理结构。 环,受限于人的生理结构。 视觉:最适宜于波长760 视觉:最适宜于波长760 —400微毫米的电磁振荡, 400微毫米的电磁振荡 微毫米的电磁振荡, 可增强到950—313微毫米 微毫米; 可增强到950—313微毫米; 光谱为七色, 光谱为七色,紫、红外线不 可见。 可见。 听觉: 听觉:
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区别“美感”“快感” 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区别“美感”“快感” ”“快感 的另一说: 的另一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 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 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 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这个观点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 这个观点不足为凭。 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 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 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 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 。(后 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 期印象派的图画)。 )。我曾经听过 期印象派的图画)。我曾经听过 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说道: 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说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金字塔再拙 劣的东西。 劣的东西。”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1!教学方式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如本章开头所指出,审美意识作为广义的美感,包括了审美意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态、各种审美形式。

但是,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则是审美感受(或称审美情感),即狭义的美感。

审美感受是其他审美反映形式的基础。

不但象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是直接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经过逐渐概括和集中而形成的,就是文艺批评、艺术理论也与人们对一定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有关,经常是对这种审美感受的理论分析和说明论证。

所以,审美意识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由审美感受的本质特征所规定和制约的。

对审美意识的反映特征和心理形式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对审美感受的研究。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由于审美主体的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由于审美主体本身受着种种个体的特殊条件(例如生活经验、世界观、心理特征的个性等等)所制约,因此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便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机械的复写和模拟。

关于审美感受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限于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水平,现在还很难作出十分严格的科学分析和论证。

一般说来,可以肯定的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

下面将对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其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的关系加以考察。

一感觉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首先要考察审美主体通过什么来与审美容体发生联系。

我们知道,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多种多样的感性状貌,如各种色彩、声音、形状、硬度、温度等。

感觉就是对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的反映。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1)审美感受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可能引起审美感受。

美学心理学的理论探讨

美学心理学的理论探讨

美学心理学的理论探讨美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感觉、情感和思维对于美感体验的心理学学科。

它关注人类对于艺术和美学对象的感受和反应,并对于这些反应进行分析和解释。

美学心理学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现代的美学心理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等学科。

在现代美学心理学中,关于美感和审美经验的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

美感是人类对于艺术和美学对象产生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人类在欣赏艺术和美学对象时形成的认知和情感中介。

美感的形成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纹理、运动和装饰等要素,以及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例如,研究表明,颜色对于美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颜色的饱和度和明度对于美感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为它们会引起人类的积极或消极情感反应。

此外,纹理、形状和线条等设计要素也会影响人类对于艺术和美学对象的感受。

审美经验则需要人类神经系统的复杂参与。

在人类大脑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区域和神经途径,这些区域和途径参与到了视觉和听觉信息的响应、情感反应和认知过程中。

例如,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可以分别将各自所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视觉和听觉感受,而大脑的情感中枢则可以处理人类情感的反应。

此外,还有一些高阶认知过程在审美经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人类对于对称、复杂度、颜色组合等特征的感知。

除了对于美感和审美经验的理解,美学心理学也研究了人类对于文化和艺术品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一个文化中的人类对于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经历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美学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一种帮助人们跨越文化差异、理解他人看法和了解自我价值观念的手段。

在美学心理学的长期研究中,理解美感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原因、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对于人类情感的应答等问题,正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

美学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学、文化和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本质,这对于实际的艺术实践和文化研究均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八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合肥室内设计培训

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八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合肥室内设计培训

两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为观念和形象 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这时,感 性形象仍然是感性形象,它并没有转化为 概念,但是它却已经转化为体现某种观念 意义的信号,因而我们在观赏这一形象时, 便能在直接观照之中获得对其中观念意义 的理解。
按照审美感知选择性的原理,在美的创造 特别是艺术美的创造中,人们经常借助于 特定的技巧技术,将主体的感知稳定地引 向对象,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 无关的感知尽可能被抑制下去,与特定对 象有关的感知高度兴奋起来,在大脑皮层 的相应区域形成相应的优势兴奋中心,从 而获得充分的感受。
第三,审美感知还有整体性的特点。感觉 以反映对象的个别属性为特点,只凭感觉, 并不能直接把握对象的整体。但各感官的 感觉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不但各种感觉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对比的关系,而 且感觉总是迅速过渡为知觉,即将个别感 觉迅速组合为有关对象的完整映象。在实 际感受中,人们总是将对象作为整体来知 觉的。
再次,审美情感由于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 利,所以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的特 点,不象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四、理解 美感中存在理解因素,但它是有别于理论认识的 特殊认识方式。 1、审美理解的特点 这种理性认识,不象理论认识那样确定;它始终 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之中,与之融汇 一体,构成一种非确定的多义性的认识。它是多 义的,难以用概念穷尽表达,所以审美的理解有 着“可以意会而难于言传”的特点。 审美理解寓于感性直接观照之中。
3、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审美感知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有认识职能 而不一定产生精神愉悦的日常感知,也正 因为它具有更明显的社会化特点,具有更 丰富的情意因素。具体说来,审美感知与 日常感知有如下几方面区别:
首先,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之所以能形成表象并储 存在记忆里,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情绪的帮助。 人们在感知当下对象时,总要调动以往的经验作 为补充,从而使过去经验中的情绪因素转而附着 在当下的表象上,使得一般表象也会融入某种程 度的情绪因素。但日常感知作为认识过程的起点, 总是要求局限于对象自身,并服从逻辑概念系统 的支配,表象中的情绪因素在此后的认识活动中 往往遭到压抑。

第二章 美感

第二章 美感

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
2、美感根源的困惑 (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 生的根源,如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
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 齐“直觉说”等;
(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 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如亚里士多 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等。
二、美感的心理结构
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1)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 ①智力机制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将客 体的规律内化于心灵的结构形态。 ②认识活动,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把多种多样的自 然规律性的结构和形式,转化为语言、符号和文化 的信息体系,人们获得知识并达到对“真”的把握 的过程。 ③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的区别:在认识活动中,智力 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 概念的认识。美感活动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 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
美客体的种类、形态不同而存在差异: a、以再现为主的造型艺术,感知因素突出; b、以表现为主的表演艺术,想象、情感因素突出; c、以文字符号为主的语言艺术,想象因素突出; d、以综合为主的综合艺术,想象、情感和理解因素均很活跃。
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
4、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 (4)广义美感层的美感特征 ①美感的差异性:a、美感的时代性,是指人的审美意 识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b、美感的民族性,美 感因民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c、美感的个性,审美 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 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②美感的共同性:a、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 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b、从历时的角度看,人类在 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积淀着历史的文明,建构了人类 社会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c、形式美感的共同性最 有代表性。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举例1:“人面桃花相映红”
2:“两岸猿声啼不住”“风急天高猿啸 哀(”2)类比联想:是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 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举例1:暴风雨比喻革命,雄鹰比喻战士
2:唐人“云想衣裳花想容” ——结论:审美感受中的这种联想特征,是感 情由此及彼的推移,具有更浓厚的情感色彩, 比接近联想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
2、本质:有时也被称为审美快感,但不同于 生理快感。是精神的愉悦,要求的是“赏心悦 目”。
3、分类:分为低层次的情感和高层次的情感。 (1)低层次的情感:同人的生理机能或生 物本性相联系。 (2)高层次的情感:是精神的愉悦追求。
4、审美情感的情感因素: 有着重要作用。 举例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1)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同;
(2)分析能力和细节感知能力不同;
(3)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同。 举例:(1)中国戏曲的欣赏——虚拟的原则
用细碎的台步和飘舞的水袖表现织女 的凌空驾云;用连续的筋斗表现孙悟空来去自 如;喂鸡没有鸡,做鞋没有针线等。
(2)《红楼梦》中:宝钗扑蝶
十、社会美的欣赏:
(一)社会美欣赏的界定:
是对于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的感受、鉴赏 和评价。是一种精神活动。
(二)特点:随着审美主体主观因素的变化 而发生变化,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举例1:对于艺术品中的人和事的不同感受 和判断。
举例2:对于社会生活中事件、现象的不同 判断。(汶川地震中高三学生对女朋友的爱)
(1)对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的欣赏,最 先为美的外在表现形态所折服。
(2)必须是把审美对象当做一个整体。

美学专题

美学专题
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审美心理结 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 时综合的心理反应。它是美感形成的基础,也是 审美意识系统的核心。
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 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感根源与本质的探讨 1)主观意识方面考察——主观的心理功能 柏拉图:人的灵魂在“迷狂”状态下对于美的
费尔巴哈: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了人的本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审美对象上观照到生活的喜 悦。
达尔文:生物进化
弗雷泽:“巫术说”
2、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
足,是人类最初美感的胚胎。
原始美感,把形式美和实用混杂在一起,使人 类审美意识由不自觉走向自觉起了重要的中介作 用。
另一方面,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 于某种认识。
3)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对象甚至消灭对象,而
审美活动的目的只是观照对象;功利活动具有排它性 而审美活动则具有分享性。 2)联系: 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实用功利活动是 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与他的世界建立起审美活动 的基础。
第三、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探 讨具体文艺作品时,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6、在中国,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研究的开端和现状 王国维引进西方美学。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美学的研究对象 1)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原因:客体方面,审美对象无处不在; 主体方面,审美判断因人而异。 2)西方传统美学的两大流向:以美(美感)或艺术为
审美心理结构不仅是共时的,而且是历时的。就 共时性而言,美感活动始终表现为感官的直观把 握和情感的体验,是一个具体的审美感受的过程。 就其历时性而言,一方面,人的审美意识系统是 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因此,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从产生到形成较为稳定的定向和整体的心理结构, 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行程。并且审美心理结 构对美感活动的顺应或是与审美对象的契合,就 出观了审美形态。另一方面,就审美个体而言, 审美心理结构又会随着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文 化修养、个性、气质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具特征, 显示出形态上的千差分别。

第四篇 审美经验论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第四篇 审美经验论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情 感 与 理 解

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 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第四篇
审美经验论
第二章 审美验的结构
第二章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审 美 经 验 的 结 构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审 美 经 验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 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 全身心的投人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 感受或体验。 主体感受、体验、创造美的经验。 审美经验=美感
快感在先还是判断在先是区别快感 和美感的关键,由于对象引起了自 己的快感而判断其为美,这并不是 真正的审美判断;只有当主体首先 判断其为美的,而后引起的愉悦感 才是真正的审美体验。
康德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概念: 在审美鉴赏中对对象如何成其为美 的思考。 审美经验虽然是一种感性的直观行 为,但却离不开理性因素的参与。 这是因为,审美经验不同于一般的 感性行为,它不仅要形成关于对象 的感性形象,而且要超越性地把握 对象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具 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三个月亮
我有三个月亮 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枕上 一个缺 一个圆 一个方 缺在天涯 圆在故乡 方从梦中走来 安抚我的创伤
蓝海文

审美理解所运用的是反思判断力,
这也就决定了在审美经验中主体自 身要更深地参与进来。

正因为这样,审美主体所获得的才 不是科学认识,而是对于对象带有

《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五、动人以情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动人以情。 人不由自主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
惊讶≠ 感 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 感知、理解、想像等功能的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彼此促进而形成的 情感反应。
• 想象与情感的关系: •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
一、美的形象刺激
审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的直接表现即感 官刺激。审美刺激须是美的形象刺激, 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生理上的快感 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
二、审美感知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对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即感受音 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 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 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 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 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 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 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审美活动四种要素
审美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 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审 美直觉) 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 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 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 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 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 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通感
• 通感: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 首先,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 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 其次,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 ,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第一章 审美经验

第一章 审美经验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分享美的经历
第一章
审美经验
第一节 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
漓江之韵大漠驼铃源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一 部首本 好好好 电歌书 影,,
• 遇之匪深 • 即之愈稀 • 脱有形似 • 握手已违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感 受,它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 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 感受。它不是凝固的结果,而是流 动的动态的体验过程,它贯穿于审
(1) 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
• 鲜明独特是审美形式的显著特点。
莫攀我,攀我心太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 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 和谐是美的基本尺度,是审美形式的 另一特性。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 (P27)
• 情感体验的需要是通过向生活经验和审美 经验记忆的回归和再度体验实现的。通过 审美的方式,文明可以摆脱现实功利的干 扰,在静观与回忆中,重新返回那种幸福 的愉悦体验,全部身心都在这一刻的幸福 体验中受到感动,得到滋润。
水 调 歌
千事离事户 影处归、把 头
里古合长, ,不去今酒
共难,向照 何胜,夕问
蝉全月别无 似 惟是青
娟。有时眠 在 恐何天



物以情观

审美观的的生理心理基础

审美观的的生理心理基础

审美观的的生理心理基础【摘要】在普通心理学中,一般把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两类。

二者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自身活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心理体验。

所谓需要,对人说来,是为延续和发展种族生命和自由而对必要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

在主体身上,需要通常以欲望、动机和意向等形式被人所体验。

人类的需要如果按其对象来分,有物质和精神两大类。

精神需要是人对自身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发展条件的需求的反映,即属于对观念性对象的需求。

情感是人类社会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反应,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体验。

美感是人类高级社会性情感之一,是人对事物(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的情感体验,是人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情感(愉快、满足、赞赏、舒畅等),归根结底,是人类审美需要(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时产生的精神性愉快。

【关键词】共同美生理心理心理学审美需要及由于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萌生的美感,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个较高的层次。

一九五四年马思罗(A.)提出了着名的‚需要层次‛说,把人类需要排列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七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思罗认为,只有较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能形成较高一级的需要。

前面六级层次的需要相继达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才能达到。

1美国克雷奇等认为马思罗的‚需要层次‛说的中心是,‚人的基本动机就是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

所谓‚自我实现‛,克雷奇等说,是‚表示人类把自我中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基本倾向,也就是把个人的潜力作最大的实现,‛3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人的实践倾向,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人的本质力量在外界实现出来的倾向。

马克思也曾把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劳动(实践)称为‚个人的自我实现‛。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知与欣赏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知与欣赏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知与欣赏美是一种抽象而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都可以有所不同。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是基于一些共同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知与欣赏,从感知和认知的角度来解析美的本质以及美的不同形式对个体的影响。

一、美的感知与欣赏是基于感官经验的美的感知与欣赏首先是基于感官经验的。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通道来感知和欣赏美的事物。

视觉是人们感知美的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因为大部分美的事物都以视觉形式呈现。

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很多关于美的视觉感知的理论和实验。

例如,心理学家Gestalt学派提出了整体性知觉理论,即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是在于看到整体的结构和模式,而不仅仅是单个元素的集合。

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为什么往往与对称、平衡和整齐有关。

二、美的感知与欣赏是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美的感知和欣赏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让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标准。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更强调个体表现和独创性;而在东方文化中,强调集体的和谐与统一,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更强调整体性和平衡。

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的方式,塑造个体的审美观念和品味。

三、美的感知与欣赏是个体主观经验的体现尽管美的感知和欣赏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每个人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也是个体主观经验的体现。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和个人喜好来评价和欣赏美的事物。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被感知为美的,也可能会被感知为不美的。

这种个体差异源于每个人独特的认知结构、情感状态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不同。

因此,美的感知和欣赏是一个相对而主观的过程。

四、美的感知与欣赏对个体情感和幸福感的影响美的感知与欣赏对个体的情感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人们欣赏美的事物时,会对个体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加个体的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经验论之二
美感的生理心理因素
一,美感的生理基础
美感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美感最基本, 美感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美感最基本, 最本原,最普遍的因素. 最本原,最普遍的因素.没有健全的生理 机制作为铺垫, 机制作为铺垫,主体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 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 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一)美感的生理学意义 Nhomakorabea,想象 ,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黑格尔说过: 造新形象的过程.黑格尔说过:"最杰出 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 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美的创造和 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现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的 描绘, 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得新形象的过 比如,根据曹雪芹的描述, 程.比如,根据曹雪芹的描述,在自己的 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形象.这是确定性与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客观制约与主观能动之间的互 动统一. 动统一.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而是运用 记忆中的表象, 记忆中的表象,独立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 过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过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更多的是建立在精神关系的基础 之上的, 之上的,它关注的中心是客体在何种程度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日常情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5,理解 ,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也就 是追求客观事物对于人物主体心理情感之 间的契合, 间的契合,形成一种所谓心物交融的共鸣 状态. 状态.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这是因为审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 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美感的心理活动要素及相互关系
1,感知 ,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 者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者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审美理解与日常理解,科学理解的区别: 审美理解与日常理解,科学理解的区别:
首先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首先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审美活动中的理 解贯穿着诸如想象, 解贯穿着诸如想象,情感等其他心理活动 要素,不是经过推理, 要素,不是经过推理,判断来了解事物的 本质,更主要是依赖领悟,感悟等途径. 本质,更主要是依赖领悟,感悟等途径. 它有两个特征:体匿性存(虽然起着作用, 它有两个特征:体匿性存(虽然起着作用, 但看起来并不存在)和多义难传(通过形 但看起来并不存在)和多义难传( 象来达到理解). 象来达到理解).
(二)美感生理机制的静态分析
视觉与听觉是美感生理机制当中最为重要 的两种感官能力,被称为"审美的感官" 的两种感官能力,被称为"审美的感官". 作为审美感官,它们具有不同于嗅觉, 作为审美感官,它们具有不同于嗅觉,味 觉等的特征. 觉等的特征.
视觉与听觉的特殊性: 视觉与听觉的特殊性:
首先, 首先,视觉和听觉在沟通主客体联系中具有距离 性特征.它们都属于远距离感受器官, 性特征.它们都属于远距离感受器官,能使存在 主体之外的客观对象超越一定的时空限制为神经 系统所掌握. 系统所掌握. 其次, 其次,视听感官在感受客体对象的过程中具有认 知性的特征.正因为这个认知性, 知性的特征.正因为这个认知性,使美感超脱了 单纯的生理快感,获得了积极的意义. 单纯的生理快感,获得了积极的意义. 再次, 再次,视听感官是在人类所有的感观能力的共同 配合下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嗅觉,味觉, 配合下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嗅觉,味觉,触觉等 等同样在美感的生理机制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等同样在美感的生理机制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情感 ,
所谓情感, 所谓情感,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的一 种关系,即主体有某种需要, 种关系,即主体有某种需要,客体在某种 程度上能够予以满足. 程度上能够予以满足.也就是通常所谓的 爱恨好恶. 爱恨好恶. "一切好诗,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切好诗,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英华兹华斯 英 华兹华斯
健全的生理条件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保障. 健全的生理条件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保障. 首先,是正常的身体机能. 首先,是正常的身体机能.一旦主体的感 官技能受阻,削弱或者丧失, 官技能受阻,削弱或者丧失,那么主体审 美感受的产生就会受到阻碍或者无法达成. 美感受的产生就会受到阻碍或者无法达成. 其次, 其次,主体的生理感官对审美对象具有独 立的选择能力,超出生理范围感知能力的 立的选择能力, 对象无所谓美丑, 对象无所谓美丑,不受生理机能关注的对 象的美也很难使人产生审美注意. 象的美也很难使人产生审美注意.
2,联想: ,联想:
接近联想(时间,空间的接近) 接近联想(时间,空间的接近) 相似联想(性质上,形态上的类似) 相似联想(性质上,形态上的类似) 对比联想(事物之间具有相反的特征). 对比联想(事物之间具有相反的特征). 联想的共同点是, 联想的共同点是,都要受到当时感知对象 的引发, 的引发,是在以直接感知时所产生的表象 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种想象.但是, 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种想象.但是,高一级 的想象,则不易靠当时的直接感知, 的想象,则不易靠当时的直接感知,而是 凭借记忆中所储存的表象,通过分析综合, 凭借记忆中所储存的表象,通过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理解是贯穿着整个审美心理活动的一个要 审美并不是单纯直觉性的, 素.审美并不是单纯直觉性的,还带有虽 然并不外在, 然并不外在,但却实实在在在起着作用的 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 这些理性因素除了感知之外, 这些理性因素除了感知之外,还包括了更 为深刻的理解.感性和理性的互相作用, 为深刻的理解.感性和理性的互相作用, 才可能完成正常的审美,两者缺一不可. 才可能完成正常的审美,两者缺一不可.
美感心理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美感心理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美感心理活动的相关要素之间主动性的活 动是审美得以进行的基一种础. 动是审美得以进行的基一种础.每心理活 动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动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一句话来概括:这几种心理要素并生并存, 一句话来概括:这几种心理要素并生并存, 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为用. 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为用.
情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情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贯穿着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始终. 并且贯穿着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始终.情 感在美感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感在美感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在于它广泛 地浸透在其他心理要素当中, 地浸透在其他心理要素当中,成为触发其 他心理因素的诱因, 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而且充当它们的中介 和动力. 和动力.
视听感官的美学功能: 视听感官的美学功能:
首先, 首先,形式感的确立为审美快感的产生提 供了重要的前提, 供了重要的前提,而视听感官正是形式感 确立的主要途径. 确立的主要途径.
视听感官的美学功能: 视听感官的美学功能:
其次, 其次,视听感官感知对象世界的整合能力 是审美活动达成的又一基础. 是审美活动达成的又一基础.人类对客观 事物的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事物的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建立一个 三维空间,嗅觉无能为力,触觉很费力, 三维空间,嗅觉无能为力,触觉很费力, 但是视觉却毫不费力. 但是视觉却毫不费力.听觉系统同样对外 界的声音的感知具有极强的整合能力. 界的声音的感知具有极强的整合能力.除 了各自强大的整体感知能力之外, 了各自强大的整体感知能力之外,它们能 够产生强有力的整合力量. 够产生强有力的整合力量.客观世界基本 上就是一个声色世界, 上就是一个声色世界,视听感觉的综合正 好符合了这一特点. 好符合了这一特点.
关于情感的来源: 关于情感的来源:
关于审美情感的来源, 关于审美情感的来源,常见的观点有移情 客观说和同构说三种. 说,客观说和同构说三种. 移情说:把主体的感情移入客观事物中. 移情说:把主体的感情移入客观事物中. 客观说:情感是客观存在于自然事物中的. 客观说:情感是客观存在于自然事物中的. 同构说: 同构说:强调外在客观世界与内在心灵情 感之间的同构对应,类似格式塔, 感之间的同构对应,类似格式塔,象征主 义等等都强调这种同构关系. 义等等都强调这种同构关系.这两个世界 通过人的内部的大脑电力场进行沟通. 通过人的内部的大脑电力场进行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