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美感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美学
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侧重共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和具体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侧重历时性)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系统,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若设AB为1,则该比为0.618:1或1:0.618,一般取其近似值5:8。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 克》,Harry N.Abrams,INC, 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普列汉诺夫
“一种有关美旳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旳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旳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究竟有无功利性?
美感旳本质特征四: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
想象发明性是美感对世界旳新旳认
识形式、新意境旳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反复旳唯一性,体现着发明性旳本质。
(英)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广义上旳美感:
广义上旳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旳 是审美中意识活动旳各个方面和多种 体现形态,涉及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 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 构成旳审美意识系统。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如:康德将自己旳美学研究 论著称为“判断力批判”
梵高:《星夜》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孕育了不同 旳意境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愁重于山源自终年压人头。”——李群玉《夜 雨》
“春愁离恨重於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 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 清照《武陵春》
发明性旳构成要素: 独具性、唯一性,新奇性
发明性是在表象旳基础上形成 一种独具旳新奇旳形式;
美学基础理论
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是一个涉及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涉及到了人类文化和生命中的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分支,美学对于传统哲学和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下将从美的基础理论、美学的对象和创造、审美情感的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美的基础理论\n美的基础理论是美学的基础,它是对美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究的理论。
在美学领域中,美的定义和解释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因为美涉及到的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然而,从历史和传统的角度来看,美学理论可以归纳为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认知主义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主义是指美感的产生和美的取悦是因为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
它将美看作是感性刺激的结果,美的根源在于我们肉体中的感觉和情绪。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赫胥黎和德国的弗洛姆。
形式主义认为美是在感觉表面的整体性和和谐性中形成的,以形式的美或者纯粹的美作为理论主张,它们认为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经验。
代表人物有俄国的舍甫琴科和德国的康德。
当然,也存在知识的真理、价值的道德等更深层次的美学。
二、美学的对象和创造\n作为一个学科,美学不仅研究美的基础理论,同时也研究艺术和自然等领域中的审美对象。
这些对象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和大自然中的山水风光、天空云彩、植物花卉等。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作品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创造包括了很多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是创作者自己的灵感和创意。
灵感和创意是创作者创作过程中最特别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创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外化成为艺术作品,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灵感和创意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三、审美情感的本质\n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审美情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审美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美感体验,是美学的核心之一。
它主要指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美感体验,这种体验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
情感体验性
• 当人在与客观现实接触时,看到符合自己生活理 想的现象,体验到人的智慧、力量和才能,在精 神上获得一种满足和自由的喜悦感时,美感就产 生了。
想象创造性
•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 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想象创造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的时候, 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 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 它是美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 要、最突出的特征。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形象直觉性
• 审美感受的直接 性、直观性和整 个审美感受自始 至终都是在形象 的、具体的、直 接的感觉中进行 的。
形象直觉性
• 在美的欣赏中, 个体无须借助抽 象的思考,便能 不假思索地判断 审美对象的美或 不美。
情感体验性
•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人的 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当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理想、主观 态度相一致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 肯定的情感体验;
精神愉悦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是审美个体不作实用 考虑,无关个人利益而产生强烈的情 感体验,因此是非功利的、主观的愉 悦性。
精神愉悦性
审 美 带 来 的 愉 悦
社会功利性
美感的社会功利,
功
不是狭隘的实用利源自感功利,而是精神带
来
上的满足和享受。
的
满
足
感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美感的特点
•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 美感认识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 共同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 • 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第一章美学美学基础知识
医学人文基础教案课题:医学人文基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美学基础课时:2学时教学目标1.说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2.了解美育的特征、作用3.说出青年的审美特征4.审美标准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第2节美学思想的发展一、美学的产生二、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3节美育的基本特征第4节青年的审美特征第5节学习美学的方法一、掌握基本理论与积极参与实践相结合二、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三、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第二章美学基础第一节什么是美美,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这是每个人的天性(除不正常人外)。
美------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带来快乐、带来理想、带来希望等。
1、自然美2、青春美3、艺术美4、建筑美尽管人们都从自己的经验中感到美的存在,接触到各种美的事物,但是,若再问一句美是什么?这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了。
这个问题无数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家探索和争论了几千年,至今还没有定论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认识出发,给美下了无数种定义。
美的产生在人类形成之初,对原始人来说,荒山野林,虎狼成群,怒吼的狂风以及日月星辰,对他们都是那么的神秘而可怕。
因为他们觉得随时都会被食肉的野兽吃掉。
在他们眼里自然界无美可谈。
[`他们还是处于狩猎阶段]植物对于他们的生存还无任何关系。
所以当自然纯粹是自然物的时候是无所谓美与丑的。
他们更不会去欣赏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花草鱼虫,只有当他们与人类发生了这样与那样的关系,从而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时有美。
人类的祖先度过了与自然搏斗的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彻底改造了自己,从而作为真正的人类告别了动物界,人类产生了意识,人类不断进步,随着认识的产生。
例(图片)1.周围的植物------花草等。
2.狩猎3.自然界--------火山喷出、用粘土植物汗液来涂身可防晒、油脂可点灯、用鲜花装扮自己。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对象的不断丰富,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从注重实用,讲究功利的基础到讲究美观,注重情感的愉悦,人类的审美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的产生
• 美感的产生于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社会 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社 会实践是美感的根本来源。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
• 美感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包含着结 构和动力两种要素。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美感的概念
凡是与美有关的事物总是会成为人们追 求、向往的目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 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就是 美感。
美感的概念
•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 美对象引起的具体审美感受。
• 广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意识”, 它包括审美主体所反映美的各种意识 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 受基础上形成的如审美趣味、审美体 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 的意识系统。
美与美感
• 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 美是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而美感
则是以美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是 对美的事物的能动反映
美感的三个层次
• 物感 • 人生感、历史感 • 宇宙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美感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到的快 感,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 美感是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的,由快 感进化而来的。
• 快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美感是人类所 特有的
• 快感的主体是无意识的,它无需认识快感 的目的,而美感的主体是有意识的,它能 够意识到其目的,同时使其行为符合目的。
• 美感总是力图摆脱各种狭隘的生理需求和 实用满足,旨在激励人们的思想、情感和 意志。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美学
1为什么说人的感觉是美感产生的基础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
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
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
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第二题,服饰美名词解释服饰美是人类表现人体美的一种手段。
服饰与人结合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是服装表现的对象。
人的服饰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化观念和人体形式。
它体现了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美在形式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仅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
审美知觉审美知觉是当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通过感官直接遭遇时,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进行的综合、整体的把握活动。
审美知觉是实际审美活动的基础,整个审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
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悲剧性相对。
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
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
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但是生理性的反映,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美学概论__美感
第八章
小 结:
美
感
美感是对美的对象的认识,是在对象中直观到 人的本质力量,而感到一种快慰与自由的喜悦。这 种认识必然带有鲜明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 所以,美感作为一种特殊认识的反映形式,其 特点是认识与情感的结合。它不仅使人认识到生活 的本质、真理,而且能给人精神上的审美享受。 美感认识的本质在于:它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 上产生的,由美的对象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 式。是情感与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所以,审美标准既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 客观性和绝对性。
五、美感判断的客观标准
美感判断标准的客观性表现为: 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感则是欣赏者从 中实现自我观照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对象是否体现人对客 观规律的把握(真),就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 2、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又是人类合目的性的 社会实践的被肯定。对象是否符合功利目的、有利于社会 发展(善),成为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 3、美是以感性形式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感是人们 通过感性形式实现自我关照的精神愉悦。对象的内容和形 式是否达到和谐统一,也是审美判断的客观标准。 总之,审美判断的标准,都来自社会实践的内容。所 以,审美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二、美感的社会根源 柏拉图:
美
感
美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 的回忆。 这是柏拉图对美感所作的神秘主义的解释。
第八章
二、美感的社会根源
普洛丁(罗马):
美
感
感官所感受到的是事物的美,而最高的美只 有心灵才能见出。 “观照这种美(最高的美),所产生的情绪 是心醉神迷,是惊喜,是渴念,是爱慕和喜惧交 集”,这就是美感。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美是什么什么是美美是人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上获得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美是人针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产生出的主观感觉.美的本质,就是客观事物外部形态所反映出的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需求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客观事物在客观上并没有美、丑之分.一定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产生美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观念.人具有了一定形态的观念,就会针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需求.当人在主观上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该种客观事物就会以其特有的客观形态使人产生美感.当人在主观上不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 该种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当人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不能够及时满足时,人在主观上就会针对该客观事物产生缺憾感.人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缺憾感越是强烈,该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美感就会越是强烈.不同人的观念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 人的观念改变了,主观需求就会随之改变,一定的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就会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发生美感现象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应该是能够说清楚任何美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正确理解“好感”与“美感”的本质区别和正确区分客观事物的“好感”与“美感”,对于正确理解美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好感”是功利价值的本质体现,“美感”是功利价值的外观反映.要善于把握相同的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利价值.一片山花,一片彩霞,普通人感觉到的只是视觉的愉悦,再没有其他的功利价值.而对于摄影和绘画爱好者,就有了产生作品的功利价值.所以,山花和彩霞,带给普通人的只是好感,带给摄影和绘画爱好者的还有美感.只有造诣较深的劳动者和善于总结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均衡”“对称”“规整”给人的美感.对于色彩亮丽的事物,人们往往爱说“真美呀”,这是因为以前人们并没有在意区分事物给人的“好感”与“美感”的不同的.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着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方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着作中,如果编着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封闭起来,要别人把它当作绝对真理而放弃美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当局者迷"式的愚蠢,任其扩散,只会阻碍美学研究的进步.其实,只要我们不过于求全,认识到任何学说建构只是相对真理的探索,人们顺着"美是什么"的思路作些新的思考又何妨呢题:美的合理定义美的合理定义应是: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其中的“愉快”,是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此定义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美具有当时性,只存在于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是与感受者的愉快共存亡的:随愉快的产生而产生,随愉快的消失而消失.一、美应指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明确地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这里所说的事物,与一般的用法一样,含义为世间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如地球、山、水、花、理论和想法等等.当人们感到这样的事物美时,这美就是指其中的部分而言的,如张三说一朵花美,美就指花的部分如使张三产生愉快的花的颜色.在这里面,事物是花,事物中的部分是花的颜色.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做法是把这里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显然,此事物已非同一般即已不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了,因指称时必须依附于“花”.应当看到,即使把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美也依然是事物中的部分,只不过这“部分”已处于极端的状态即已达极限,已等同于“整体”了.显而易见,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事物”, 美之所指无例外地都是事物中的部分.把美之所指,也就是把定义中的属概念,说为事物中的部分,这是从事实中来并且完全符合于事实的表述.请看看世上所有的美吧,有哪一个不是指着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的我们不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谈谈.例一是,当许多人看一幅画美时,各人心中的美之所指,大凡都不是画的全部,比如通常是不涉及画料的化学组成方面的东西的,也不包括画中未被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其他一些东西,而只是指眼睛所及的画中的某部分,如有的指画之色彩,有的指画之布局,有的指画之神态,有的指画之作者名字等等,所有这些所指即画之色彩、画之布局、画之神态和画之作者名字等等,都只是整幅画中的部分.例二是,一些人说山美,就可能有因山的形态而言的,有因山的轮廓而言的,有因山中的瀑布而言的,有因山腰的草木而言的,有因山体的颜色而言的,如此等等,山芯的岩石泥土和山间的飞蝇爬虫之类东西一般都与之无缘,其中山的形态、山的轮廓、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等等,也都只是山中的部分.例三是,人们说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美,就可能甲因计策的结构而生,乙因谋略的脉络而生,丙因孔明的运筹而生,丁因述计的语言而生……其中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无不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这一事物中的部分.关于事物中的部分,还须作一点说明,那就是所说的“部分”只有在“事物中”的限制,而却无大小之分.当我们说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三者各为山中的部分时,并不意味着它们两者或三者合起来就不能作为山中的部分.在不同的情形中,“部分”这一表述虽同,但其所包含的东西却有别.于是就很明显,不论一个事物中的多少东西或什么样的东西使人产生愉快,都可说成是事物中的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关于美之所指,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如有说是“东西”的,有说是“物质”的,有说是“外物”的,有说是“事物的形式”的,也有说是事物的“属性”的,还有说是事物的“那种特质”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说法虽各有一定的道理,分别符合一些事实情况,但却全都不确切.举例说,“东西”有过于含糊之嫌, “物质”用以指“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等显然不妥,“属性”和“那种特质”则不能准确地指说“画之作者名字”、“山中的瀑布”和“山腰的草木”.——很明显,除了“事物中的部分”,再也找不出什么说法能把美之所指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了.我们知道,“部分”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事物中的部分,是事物整体中的一块,可大可小,可此可彼,可实可虚,既能包含人们曾经使用过的所有说法中的合理内容,又能包含被它们遗漏的任何有用成份,完全可把美之所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二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在这里应加说明的是,使美与愉快联系,不是我的发现,而是从人们已有的见解中筛选出来的.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美学着作中,把美与愉快联系起来的陈述已多到恐怕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的地步.我把愉快与美的联系筛选出来并在定义中使用,当然也是根据事实情况审慎确定的,在使用时,我还给“愉快”到底应指什么作了明确的说明.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定义中的“愉快”是由事物引起的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我以前还曾说过,人的生理快感的产生,由人的生物学特性决定,而影响到精神上愉悦快慰的因素却很复杂,有生理方面的因素,更有世界观、社会经历、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的环境、心境等等诸多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愉快,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因素方面的原因,使得不同的人感受同一对象时有些会产生出愉快来而有些却不会,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也可能有时会产生愉快而有时却不会,于是就会出现美的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现象.这些现象正是这里说到的诸多因素的不同及其变化所造成的.当然,美也会因物而异,而其原因则在于事物或者说“事物中的部分”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美的因人、因时、因物而异诸现象的出现,都能在“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应当指出,“愉快”是个谁都能明白的东西.人们在感受任何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产生了“愉快”,单靠直觉就能明白,而无需去考虑即无需通过其他的描述或者说明去确定,大人如此,小孩如此,甚至连婴儿也不例外.襁褓中的婴儿,一吮到奶头,愉快之情就溢于眉眼,而当受到针刺时,马上就哇哇大哭,一脸的不愉快即呈人前.连襁褓中的婴儿都能明白的“愉快”,恐怕是没有人会搞不清楚的了.愉快与美联系着,应是大家都亲历过的事情.在人类的活动中,当事物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人时,就会引起人的一些反应,此时,事物要是使人产生了愉快,那么人就会觉得这事物中有美:事物的哪个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它的哪个部分就是美.世间所有的美都是这样形成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是“事物中的部分”与“感受者的愉快”两者结合的产物.这里的问题还可以这样来理解:美不是固定地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而是一种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的东西;美要是出现了,就一定出现于事物之中,同时能被人真实地感受到;事物中的部分之所以会成为美,显然是因为它使感受到它的人产生了愉快.在美与愉快关系的问题上,不但先前的一些研究者们已经明白,而且当今的许多人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从网上的讨论看,仍不乏有持异议者在,较为典型的是,有人曾以现实中有悲剧美而对定义提出质疑,也有人因它不分美感与快感而觉得其不妥.下面分别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点意见.1.有许多人认为悲剧美中的美不与愉快合拍,而却是与悲或痛苦等等联系的.应当指出,这样地看问题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悲剧美是“剧”美而非“悲”美,即不是悲苦所产生的美,而却是“悲剧”艺术的令人满意或者舒服而形成的美.当然,这种满意或者舒服有时会有一定的悲伴随着,但这悲显然不是美之缘起.事实上,悲是无论如何悲不出美来的,只有“愉快”在这里是满意或舒服才能“愉快”出美来.要是悲能悲出美来,那么,痛苦、木讷、呆滞、哀怨、恸哭等等就都可和美联系上了,于是,美就既对应着愉快,又对应着愉快负面的东西,天下还会有不美的东西在吗请想想,现实中会有这种所触皆美的事吗很明显,对于感到一个“悲剧”中有美的人来说,美一定不在使人伤心流泪之“悲”,而却在使感受者感到满意或者舒服的映悲之“剧”.要是悲剧美中的悲能悲出美来,那么悲剧美就不宜叫做“悲剧美”而却应改名为“悲美”了应当指出,“悲剧美”不指世上所有的“悲剧”都会产生美,也不指一个“悲剧”对所有的人都会产生出美来.一个“悲剧”能不能对感受者产生美,要看这“悲剧”能不能使感受者产生“愉快”即产生满意或者舒服等等.显然,有关悲剧美的正确认识,可有力地支持“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2.有朋友认为,定义美时必须区分美感与快感并有所取舍,不然的话,美的范围就被扩大了.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美只与美感联系,而却不与快感联系;与美感联系的美即“美学研究的美”才叫美,而与快感联系的美即“生活之美”尽管也可被人们称为美,如“美食”、“美味”、“美事”中的美,但却不是真美;不是真美的“美”只是美的“非标准用法”或“不正常用法”.这是非常小气非常偏狭的观点,既让人莫名其妙,又完全站不住脚.首先,只把“美学研究的美”当作美,而把“生活之美”排除于美的行列之外,不但有违事实,而且也找不出任何正当的理由.美食、美味和美事中的美是人们一直都说为美的一些美,这是铁打的事实,请问有什么理由可任意地把它们不当成美事物的美不美怎么可以按是不是已被美学研究过这种事来区分其次,把愉快分为美感与快感,这是历史形成的美学研究的需要.应当看到,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并且仅仅是大致上可行的.须知美感与快感互相交融着,想在彼此之间划出明确的分界,永远不可能实现.着意于把与美感联系的所谓“美学研究的美”当成美,而把与快感联系的“生活之美”当作“不正常”的或“非标准”的美从而认为它们应从美的行列中被剔除出去,如此捏成的美连界限都难以搞清,怎么可能是个合理的东西呢“美学研究的美”的范围究竟应划到哪里为止,又有谁能确定得了如果认为“美”只指“美学研究的美”,那么这“美”就会因寻求不到确切的范围而走上不能被准确认识的绝路.实际上,对于美的定义即对于说明美是怎样的东西而言,只有包括着美感和快感的“愉快”才适用.愉快是个很清晰的概念,是不是愉快,人人清楚,与愉快联系的美,也界限分明,谁都不会感到含糊.显然,把愉快与美联系在一起,丝毫不存在任何形式上的毛病.其实,这种联系还是存在了不知多少时间的事实了呢.生活之美涉及到人们每一天的生活,从量上要远远大于“美学研究的美”.其实,艺术之美要以生活之美作为基础,没有生活之美的“美”是无根之美,是跛足之美,认为只有艺术之美才叫美的做法散发着让人感到沉闷的学究气,也明显地反映出了主张者在相应见解上的幼稚.其实,美如同浩瀚的大海,其中既有鲜亮的生活之美,又有更高的艺术之美也即“美学研究的美”.美学着重于研究艺术之美而少顾和不顾此外的美,这是现行美学的个性,其出现和存在都很正常.应当明白,美学看重艺术之美根本无碍于生活之美之为美.请问凭什么要把现行的美学研究未及之美驱逐出美的行列只有包括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在内的美才是完整的美.我们给美下定义,目的在于把语言中的美是怎样的东西说清楚,无疑应让所下的定义适合于天下所有的美.定义美不应让美只局限于某些人想当然的圈子,如果给出的定义只适合于某些人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喜好的一部分美,那么应认为这种定义不能成立才对,怎么可以反倒认为能适合所有美的定义不妥呢因而就很明显,认为在定义美的过程中要对“愉快”作美感与快感上的区分,实不可取.以上所说的这些表明,美与不论指美感还是指快感的“愉快”联系,既能在道理上通顺,又能与客观事实符合.看来,“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应是一个合理的定义.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必定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而所有的“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也都可称为美.请朋友们看看,对之能不能举出反例来哪怕只是一个要是举不出,就说明这一定义是与事实完全符合的,即是合理的或者说是正确的.美感的形成原理美感是怎样形成的美是对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也就是说:人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会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丑.美又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形态为根据的.不同的人,观念形态是不同的,不同的观念形态构成了不同人特有的“自我”形态,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又总是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形态,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合理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求,正是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正是社会美育的基本课题.美学,不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美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根据人们已经确定的处于主流地位或先进地位的社会观念文化,创造出相应的造美技术,为人们确立的社会生活形态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强烈美感的文化事物,在促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生活愉悦.美感好感缺憾感观念形态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一些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了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从古到今,曾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圆满地解答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三,主观感觉人以主观需求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现象,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和与其相对立的。
美感
美感朱光潜(01200001)年轻时在英国留学,他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
他晚间散步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
走东岸时他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
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
朱光潜平时又喜欢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罩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
本来很平常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觉得很美丽。
这种对具体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就是美感。
美感又称审美意识,那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感觉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点等。
美感的本质和特征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本质有很多种说法。
我们认为,美感和美一样,其形成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感的这种本质决定了美感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美感的特征、审美趣味等问题。
美感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的各种感官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审美感官。
人的眼睛不如鹰的眼睛犀利,然而鹰不能观赏造型艺术,人的眼睛却能够感受形式美。
人的耳朵不如狗的耳朵敏锐,然而狗不能欣赏音乐,人的耳朵却能够感受音乐的美。
人的感官和动物的感官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感官不仅是生理性的,而且是社会性的。
美感的根源和本质要在人的感官的社会性中去寻觅。
我们在第一章中讲到,自然的人化使自然性质如节奏、对称等成为审美性质,使客观世界成为审美对象。
这种自然的人化是外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类通过劳动直接或间接地改造了大地山河等外在自然。
除了外在自然的人化外,还存在着内在自然的人化,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本身的情感、需要、感知、愿欲以及器官的人化,使生理性的内在自然变成人。
这也就是人性的塑造”。
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是双向进展的过程,前者产生了美的形式,后者产生了审美的形式感;前者是美的本质,后者是美感的本质。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和实用活动、主要是劳动结合在一起的。
从天然的“木石”工具转为制造生产工具,开启了人类真正的劳动史,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
美学概论第三章美感是什么
维林多夫的 维纳斯 (3万年前 , 奥地利 摩拉维亚)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石灰石圆雕, 高约10厘米, 宽5厘米,是人们所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雕塑艺术 的代表作,这尊小圆雕发现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维 林多夫山洞中,距今已有约三万年的历史了。
这尊雕像头部和四肢雕凿的十分笼统,脸部特 征基本忽略,头发均匀地卷曲排列在整个头部上, 但胸部突出,腹部宽大,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 张。人们推测它很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 偶像,表达了早期人类渴望种族繁衍的愿望。同时, 它也是旧石器时代母权制社会观念的反映。由于发 现于维林多夫山洞中,所以西方美术考古学家们戏 称其为“维林多夫的维纳斯”。这尊雕像被公认为 是人类雕塑艺术的开端。
(3)图腾崇拜 (中国龙凤;非洲鳄鱼;美洲灰熊): 图腾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流传至 今。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 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 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 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 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 象征和保护神。
汉画像砖伏羲女娲图
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 中两位非常著名的神, 在传说中他们都具有多种功能, 伏羲发明渔猎工具,发明八卦; 女娲更是神通广大,既补天又 造人。他们是始祖神、生死神, 由于能再造生命,因而受到渴望 长生不死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 伏羲手持矩,女娲手持规, 代表天圆地方,下身蛇尾相交, 男女头之间上部绘日形, 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之下绘 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
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从混沌(chaos)中最先生出了大地 (地神盖亚(Gaea)),地神盖亚与她的儿子天神乌拉诺 斯(Ouranos)结合,生下了天神克洛诺斯(时间的创力和 破坏力的结合体)、十二提坦巨神(泰坦(Titans))、独目 巨人、百臂巨人......克罗诺斯的妻子是掌管岁月流逝的 瑞亚。克罗诺斯通过推翻他的父亲乌拉诺斯获得了最高 权力,他得知他会和自己的父亲一样被自己的孩子推翻, 于是把他的孩子们吞进肚子。他的妻子瑞亚因为不忍心 最小的宙斯也被吞进肚子,于是拿了块石头假装宙斯给 他吞下。宙斯长大后,联合兄弟姐妹一起对抗父亲,展 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十年战争,在祖母大地女神盖亚 的帮助下战胜了父亲。宙斯和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迪斯 分管天界、海界、冥界。从此宙斯成为掌管宇宙的统治 者。木星的拉丁名起源于他。 宙斯是古希腊神谱系中的第三代神王,他是全能之神, 能明察、洞悉世间任何事物和事情,不管是人间还是在 神山上,他都是神喻之源,他决定着神灵和人的命运。
美学—美感
埃 及 壁 画
古 希 腊 雕 塑
二、、美感的特征
我们把美感的社会性作为美感 的本质,但是美感还具有鲜明的自 身特性。
美感的个人直觉性(美感的超功利
性)
在对审美对象直观的、具体的感觉 中,人们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 进行理性分析,就能迅速地、不假思索 地感知到对象的美丑。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认识态度 人面对松树 时,至少有 三种态度
功利态度
审美态度
主客皆有三分
这是松树 认识态度 认识属性 有用性 功利态度 它真好看 功利属性 形象性 知识性
可做家俱
审美态度
审美属性
松树的哪一种属性呈现出来, 是与观树人的态度相关的。
形色 声味
布洛理论:审美距离
布洛的经典例子: 海上航行的轮船遇 上大雾,船上的人知道船极有可能出事, 耽心焦虑着自己的生命安全,对身边眼 前之景很少能产生美感;而岸上的人望 着海上的船,在雾中时隐时现,显出一 种平常少见的景观,觉得特别有诗情画 意,美感油然而生。船在雾中是一样的, 但船上人与现实利害太近,不可能产生 美感,岸上人离现实利害很远,从而产 生美感。是距离使人(主体)成为审美 的人(审美主体)。
美 即 美 感 的 历 史
克罗齐《美学》(1902)直觉说
浮龙.李《美与丑》(1897• 内摹仿说 ) 谷鲁斯《审美欣赏》(1902)内摹仿说 闵斯特堡《审美教育原理》(1905• 抽离说 ) 布洛《作为一个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 (1912• 心理距离说 ) 立普斯《空间美学与几何学》(1897)、《论移情 作用》(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 移情 ) 说 BACK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是:美、美感和艺术。
1. 美:美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它是指事物的一种属性或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和赞赏。
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感受和评价却是主观的。
美的范畴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2. 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它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感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美感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受到美的刺激和引导。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人类通过创造和表现来传达美的一种形式。
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形式,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文化价值。
这三个基本范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美学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美学三个基本范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美学原理.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
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
趣味无可争辩。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
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
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美感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但人的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感等,也无不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渗入到美感的形象里面,构成美感的具体内容。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