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吐鲁番地区粟特人研究综述

吐鲁番地区粟特人研究综述
座被盗壁画墓,孟凡人在《楼兰考古学的重要性与开展楼兰考古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可
行性》中提出,该墓可能是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墓葬,墓葬形制上可看到高昌地区墓葬的影子,而墓


内壁画则带有粟特风格
。李青、高占盈的《楼兰古墓粟特壁画艺术之新发现》对该壁画墓的墓葬形


制及壁画基本内容做了描述
。李青的《楼兰绘画艺术源流考》指出楼兰壁画墓显示出粟特艺术东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55
吐鲁番学研究
2021 年第 1 期
拉和卓卷》描述此代人木牌,一面有写有汉文“代人”两字,另一面有粟特文字①。
高伟的《公元 5-8 世纪吐鲁番地区家族茔院初探》②、李佳胜的《吐鲁番唐墓的发现与研究》③、马
座康氏家族墓当为粟特康氏的墓葬,墓葬的发掘内容后被收录在《吐鲁番晋唐墓地——交河沟西、
木纳尔、巴达木发掘报告》一书中③。吴震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考古资料中所见的胡人》对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的胡俑、织品纹样中的胡人、出土文书所涉胡人的内容做了概
述④。1975 年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出土了一件代人木牌,
区文物局对被盗扰的巴达木墓地进行发掘,针对此次发掘所撰写的《新疆吐鲁番地区巴达木墓地发
掘简报》中包含了对 2 号台地康氏家族墓墓葬情况的详细描述①。2004 年 10 月和 2005 年 10 月,吐
鲁番地区文物局在交河故城沟西墓地中清理出康氏家族茔院,墓葬描述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交河
故城沟西墓地康氏家族墓》②。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入华后,以其故国名为姓,巴达木及交河沟西的两
《吐鲁番晋唐墓地——交河沟西、木纳尔、巴达木发掘报告》,北京:文物

唐代长安城中的粟特人与粟特文化

唐代长安城中的粟特人与粟特文化

唐代长安城中的粟特人与粟特文化内容摘要:唐代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大批的域外人士以各种方式来到中原,或短居,或永久居留。

长安是唐帝国的中心,因此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而这一时期大量入华的粟特人,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外来民族之一。

粟特人主要聚居在长安城东、西二市附近,数量众多,非常活跃。

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祆教文化,也带来了中亚的文化。

关键词:粟特人祆教祆祠聚居胡风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入华粟特人美术中的性别与族群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ND0198)。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趋一体化,城市也变得更加国际化,特别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更是居住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们给这座城市带了全新的文化和活力。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长安城也曾有过这样的景象。

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大批的域外人士以各种方式来到中原,或经商,或入仕,或短期游历,或永久居留。

特别是来自西域的胡人,为数众多,使得唐长安处处都弥漫着来自于西域的胡风。

辉煌的唐代文化,就是一种胡汉杂糅的混合文化,胡化与汉化交相辉映。

在这些入华西域胡人中,粟特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粟特人,在中国文献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1)、九姓胡、粟特胡等等。

粟特人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这一地区的主要范围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还有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汉唐之间,也就是公元3世纪到8世纪之间,由于粟特地区政治时局的动荡和战争,同时也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中原地区强大的吸引力等原因,粟特人陆续由丝绸之路大规模地东行。

这些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主要城镇短暂居留,一部分人留下来,一部分人又会继续前行,建立新的聚落。

丝绸之路沿线塔里木盆地、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的大多数城市,都有粟特人的移民聚落,散布十分广泛。

他们具有善于经商、善战骠悍、能歌善舞、信奉拜火教等文化特性。

中国之恋——访2011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栗原博教授

中国之恋——访2011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栗原博教授

(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 和一些 向我 发 出邀 请 , 希望我 加 盟 这个 研 究
2 巾国 科技奖励 cH N WA D OR S I N E A E N OGY 8 IAA R S F C E C ND T CH OL
平 把所 有设 备都 更 换 成使 所。 没有立即答应 , 我 但犹豫再三之 得 那 是 很 美 的 文 字 , 时 也 练 习 书 室进 行 调 整 , 后 还 是辞 去 了多年在 S N OR 公司 法, U T Y 写写博客。 开博客3 多, 年 总访问 用 时间 六年 以上 的 , 过 了赠 与 税 , 避 研 究 中心 的研 究 员职 务 , 离开 年迈 的 量 接近 4 万 了, 我备 受鼓 舞 。 0 让 我做 辗转将设备 运 到了暨南大学 。 父母妻儿 只 身来 到广州。
~ m ~ ~
r r j
.~ 竭I _~ I |
U 9
《 国 科 技 奖 励 》: 一 个人 中 您 要 做 这 么多事 , 当时 的工作 状 态是 怎

一 一 一 一 一
样的?
我很高兴, 中国之旅 延长了我的快乐
心 理 时间。

~ 一
L.
有 时 “ 阴似 箭 ”, B  ̄ “ 日如 到 中国 , 收取 很 高 的 赠 与 税 ( 与 工作 情况怎么样? 光 有 ,I度 -] J 会 赠
年 ” 由 此 看来 心 理 时 间是 一 种 对 经 税, , 是指以赠送的财产为课税对 象,
历的体 验 ; 果 人们 能够人 为延长 快 向赠 与人或受赠人课 征的税 ) 于是 加坡C R B 公司成立了联合研究 如 , E E OS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8 位获奖者: 德国著名数学家德乐思、 日本著名冶金专家江见俊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509【原刊页号】013-019【分类号】K21【分类名】中国古代史(一)(先秦至隋唐)【复印期号】199512【作者】程越粟特位于泽拉夫善河流域,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他们的经商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他们迁居各地,与其他民族融合,从而成为许多民族的来源之一。

到今天,虽然粟特语几乎已成了死语言,粟特人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是他们建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20世纪以来,随着对粟特语文献的解读成功,和亚洲腹地不断进行的考古发掘,国际学术界对于粟特本土社会历史及其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的研究,在几辈学人的不懈努力下,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开展。

我国学者对粟特历史的探讨,大体是从3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有上百篇论著(包括考古报告)发表,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专题:一、粟特人名称辨析与粟特本土研究在有关粟特人的文献记载中,汉文文献无疑是最丰富的。

1930年张星lǎng@①《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出版,在第5册《古代中国与西部土耳其斯坦之交通》等章中多处涉及粟特,1978年经朱杰勤校订后再版,改名为《古代中国与中亚之交通》,更为充实。

张氏认为《魏书·粟特传》是对古代阿兰人的记述,肖之兴则认为该传记载的是中亚的粟特(《〈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文史》第15辑)。

余太山进一步指出粟特曾遭yàn@②哒统治(《〈魏书·粟特传〉辨考》,《文史》第21辑)。

洪涛《关于康居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亚研究》1991年第3期)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陈寅恪论述了河朔地区中亚胡人的聚居,并提出柘羯、羯胡、杂种胡都是粟特人的异名,他们构成了安史武装力量的主体(《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后来他又著《以杜诗证所谓杂种胡之义》(《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申以上观点。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在公元3至8世纪之间,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粟特地区的动乱、战争等原因,粟特人沿丝绸之路大批东行,经商贸易。

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粟特人入华逐渐达到高潮,他们在东行的丝绸之路沿线不但留下了足迹,而且形成了聚落。

20世纪以来,在中国境内自西向东的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镇与政治、文化中心陆续发现了超过百座的入华粟特人墓葬,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甘肃天水地区、宁夏固原与盐池地区、陕西西安及邻近地区、山西太原与汾阳地区、河南洛阳与山东青州地区、河北大名与北京地区。

这些墓葬在葬俗方面既有本民族原有习俗的保持,也有入乡随俗的改变。

为了解中古时期流寓中国之粟特人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精神信仰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一、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发现(一)北朝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

共发现4座,其中3座集中在西安地区,是21世纪初中国境内外来胡人墓葬的重要发现。

200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配合基本建设工程施工中发现古墓的清理工作时,在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附近发现了北周安伽墓。

带有祆教祭祀内容,生前生活场景的彩绘浅浮雕贴金石门与贴金浅浮雕彩绘围屏石榻以及反映墓主人安伽生平、粟特族属的墓志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2003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未央区井上村东清理墓葬时发现史君墓,西南距安伽墓2.2公里。

出土的石门与石堂浮雕内容丰富,在石堂门楣上还阴刻有粟特文与汉文,证明了史君墓为入华粟特人墓葬。

2004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北郊配合上林苑住宅新区的基建工程时发现了北周康业墓,墓内出土的线刻精美、内容丰富的围屏石榻与墓志,证明了该墓是继安伽、史君墓之后在西安地区发现的第三座北周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

(二)隋代入华粟特人墓葬。

截至目前,共发现3座隋代粟特人墓葬,分布在宁夏固原、甘肃天水、山西太原。

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

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李玮(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北朝文化空前交汇杂糅,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艺术。

北朝考古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

这批葬具纹饰精美,雕绘图案自成体系,代表了北朝时期中国石刻艺术的高峰。

从这些现存的北朝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入手,完全可以提炼出粟特雕绘图像中常见的文化符号以及艺术纹样,挖掘出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核心。

通过对北朝艺术中的粟特艺术进行考古研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努力。

关键词:北朝艺术考古粟特艺术雕刻图像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1(a)-0218-03Sogdian Art in the Art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LI Wei(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Hebei Province,053000China)Abstract:The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as very complicated,and many wonderful works of art were created.A series of stone burial utensils of the Sogdians who entered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unearthed.These burial utensils have exquisite and unique carving patterns.They represented the peak of Chinese stone carving art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Starting from these stone burial utensils,we can find out the core of Sogdian art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We can make continuou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Key Words:Art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Sogdian art;Engraving images;Cultural confidence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的积淀和融合形成了现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个性。

粟特人安伽及相关问题考述

粟特人安伽及相关问题考述

粟特人安伽及相关问题考述作者:王雪莲王子璠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22期[摘要]甘肃古浪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集区。

陕西西安发现的安伽墓,进一步印证了原来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粟特族,沿丝绸之路经商、传教,并长期在古浪定居生活。

安姓粟特人为东西方贸易、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是早期的丝绸之路开拓者、商贸担当者、民族融合践行者和文化传播者。

研究安伽及粟特民族历史,对于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安伽;粟特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29-022000年5月,陕西省考古所在西安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清理发掘了一座北周时期的大型古墓葬,出土墓志铭显示,墓主人名叫安伽,字大伽,姑臧昌松人,即今武威市古浪县人。

生于公元517年,卒于周静帝大象元年(579),享年62岁,生前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萨保。

据发掘报告,安伽的家族属粟特族,原居住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撒马尔罕,即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

粟特族信仰祆教(拜火教),擅长贸易和游牧。

大约在汉唐时期,粟特人组成商贸团队,沿丝绸之路进入新疆、甘肃、陕西、宁夏、河南、河北等地。

墓志铭中说安伽是昌松县人,可见安伽家族早在公元5世纪中期前就定居在古浪,而且和当地汉族联姻,曾经在古浪长期生活或集聚。

安伽墓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安姓粟特人,不远千里,从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迁移到中国,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他们是早期丝绸之路商贸担当者,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

目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普遍认同和呼应。

了解安姓及粟特人的历史,对于弘扬丝路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古浪历史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伽墓出土的主要文物安伽墓,总长大约35米,属大型单式墓葬,有5个天井、5个过洞、2层封门,过道之后有 3.6米见方的砖砌墓室。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与认同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与认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宗教信仰:粟特人信仰祆教,与儒 家思想存在冲突,难以完全接受儒 家思想
教育背景:粟特人教育背景与儒家 思想存在差异,难以完全理解儒家 思想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观念,与现 代社会的个人主义观念相悖
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制度,与 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念相悖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与 现代社会的法治观念相悖
儒家思想对粟特 人的影响:儒家 思想对粟特人的 价值观、道德观、 行为准则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对粟特 文化的影响:儒 家思想对粟特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如文 学、艺术、哲学 等方面。
儒家思想对粟特社 会结构的影响:儒 家思想对粟特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产生了重 要影响,如政治制 度、经济模式、社 会结构等方面。
儒家思想对粟特民 族认同的影响:儒 家思想对粟特民族 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民族意识、民族 认同等方面。
对儒家社会的影响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 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增强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和地位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粟特人自身的文化需求
粟特人渴望融入中华文化,接受儒家思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粟特人希望通过接受儒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粟特人认为儒家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粟特人希望通过接受儒家思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粟特人与儒家社会的互动关系
粟特人与儒家士人的交流
粟特人学习儒家思想,并将 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信仰中
儒家士人通过与粟特人的交流, 了解并接受粟特人的文化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参考资料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参考资料

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俞伟超《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杜斗城、段小强:《中国考古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鸿藻《考古器物绘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周大鸣《考古学理论导论》岳麓书社,2005年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冯恩学《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宿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张忠培、许倬云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2000.01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高星侯亚梅《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新石器时代考古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丝绸之路与粟特人-最新资料

丝绸之路与粟特人-最新资料

丝绸之路与粟特人2014年在卡塔尔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让人想到曾经活跃在这条路上的一个古代民族―粟特人。

粟特,维基百科解释是为“粟特(Sogdians)或译?利、索格特,为中亚古代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中的伊朗人种,中国人称之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通称索格底亚那”。

泽拉夫善河流域正在我们今天的遗产境内: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南部。

这里分布有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城邦国家,分分合合,其中康国最大,其次为安国。

另有石国、米国、史国、何国、?国、火寻、戊地七个国家,史书统称为昭武九姓。

实际上,远不止这九国。

公元3-8世纪间,由于战争动乱和利益驱使,粟特人结成商队沿丝绸之路东行,不少人就此移居中国。

商队的领袖称萨保,同时担任聚落领袖和宗教领袖。

一、粟特的宗教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汇中心,粟特地区多种宗教信仰并存。

有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的聂斯脱里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还有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和北部草原的萨满教。

占主流地位的是琐罗亚斯德教发展而来的?n教。

根据文献记载,粟特聚落都建有?n祠。

另一个体现他们信仰的重要场所则是墓葬。

二、粟特的墓葬受汉民族影响,粟特人逐渐“汉化”,但仍在姓名、婚姻、葬俗等方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

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安伽墓、史君墓和虞弘墓都有墓志铭或题刻,清楚记载了墓主的身份、家世、职位和埋葬时间。

虽然受盗墓影响,随葬品留下来的不多,但也为考察粟特人的物质生活、精神信仰、歌舞艺术、服饰特点、建筑风格等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从形制上来看,安伽墓是石榻,而史君和虞弘是石椁墓。

有意思的是安伽和史君均为萨保,埋葬时间也相差不远,而葬制却有明显的差异。

从石刻内容来看,虞弘的最为简单而体系较完整。

安伽墓主要表现生活场景,而史君墓更多是宗教内容。

但共同之处是都刻有圣火坛和祭司图案,体现了这些身在异国的粟特人坚定的?n教信仰。

唐代洛阳粟特人研究_以出土墓志等石刻史料为中心_毛阳光

唐代洛阳粟特人研究_以出土墓志等石刻史料为中心_毛阳光

收稿日期:2014-12-15作者简介:毛阳光(1973-),男,河南郑州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是隋唐史和石刻文献。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BZS01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ZD137)。

①参见韩香:《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落及其汉化》,《民族研究》2000年3期;陈海涛、刘惠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第三章第五节《商业型粟特人聚落———唐代长安粟特人的汉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荣新江:《隋及唐初并州的萨宝府与粟特聚落》,《文物》2001年4期;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胡姓居民与聚落》,荣新江等主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第178-190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参见李健超:《汉唐时期长安、洛阳的西域人》,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编:《西北历史研究》第41-83页,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刘铭恕:《洛阳出土的西域人墓志》,《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第204-21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卢兆荫:《唐代洛阳与西域昭武诸国》,洛阳文物工作队编:《洛阳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72-377页,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福岛惠:《唐代长安、洛阳的粟特人》,森部丰编:《粟特人与东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涉》第144-153页,勉诚出版株式会社2014年版。

③粟特人墓志的判定主要依据志主姓氏、地望、家族背景、婚姻、职业等因素,相关标准参见荣新江《从新出石刻史料看粟特人研究的动向》,《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44辑第142页,关西大学2011年版。

其中翟姓,罗丰、荣新江《北周西国胡人翟曹明及其墓门图像》(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论文)认为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戊地。

从历史背景考察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

从历史背景考察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

2019年第5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5.2019 第35卷(18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 ol.35 No.183 作者简介:冯敏(1982—),女,宁夏固原人,博士,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教师,副编审,主要研究“丝绸之路”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与西北地区入华粟特人的文化认同”(16BZS039)。

-94-从历史背景考察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冯 敏(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摘 要:粟特民族是古代内陆中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

这一地区历史上称为索格底亚那,地处丝绸之路的北道和中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依靠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粟特人大多以外出经商谋生为主。

由于多种原因,这一嚈地区一直没有建立过统一而强大的政权,先后由波斯、希腊、哒、突厥、中国唐政府等政权和民族行使管辖权。

从历史背景来考察,这一地区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区域,琐罗亚斯德教、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先后流行。

独特的历史背景缔造了富有魅力的粟特文化,也造就粟特人文化上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政治上的相对弱势,使其形成对强大政权的惯性依赖。

唐代曾一度控制和管辖中亚粟特地区,使粟特人对大唐文明、礼乐教化产生归附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历史背景;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9)05-0094-11粟特人,在中国文献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胡等,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代民族,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粟特语(Sogdian ),使用阿拉美文的变体——粟特文。

粟特人生活在中亚阿姆河(Ainu Darya )与锡尔河(Syr Darya )之间的河中地区(Transoxiana ),特别是泽拉夫珊河谷(Zarafshan Valley )一带。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作者:王文森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4期【摘要】传统史学界在探讨中国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关系时,主要是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行动,但是对商业活动的讨论,虽然不乏其文,但焦点多放在区域性贸易,对跨文化的远程贸易商队所产生的影响则鲜少论及;然而贸易商队足迹遍及东、西方,商业活动所涵盖地区广泛,货品流通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士大夫乃至一般百姓阶层,阶级互动较为全面,所以影响所及地区的社会文化超过外交及战争两种传播方式。

尤其在六至八世纪间,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便利,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一个空前繁荣的境界,外国商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充斥在中国各地,而此时期的外国商人又以粟特人为主[1]。

【关键词】唐代;丝绸之路;粟特商人【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因为粟特人的商业活动以跨国族的贸易为主,所以从粟特族在此地所进行的商业活动及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重新思考粟特民族及国际贸易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地位;其次经由吐鲁番出土文书,了解粟特族商业活动带给吐鲁番的文化现象,继而与传统史料相互对照,扩大讨论粟特民族商业活动与中国的影响互动。

今日中国政府推行“一带一路”之政策,目标是联系亚、欧、非三洲,促进跨国、跨洲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其规模之宏大,眼界之开阔,牵涉之广泛,均远超过部分学者眼中经由许多“偶然”而形成的古代丝绸之路。

随着科技及其他方面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政策拥有着美好的前景。

如果要想让今日的“一带一路”真正成为一条繁荣的纽带,我们必须借鉴古丝绸之路成功的原因。

唐朝政府在政策与制度上的规划,唐代本土商人与胡商的竞争与合作,都可能有供今日中国参考之处。

一、粟特人与粟特地“商胡”,又称“胡商”,是指古代从中亚(西域)来到中原地区经商的胡人。

在这类商人中,对唐代丝绸之路发展贡献最卓越的是粟特。

粟特是Sogdian的音译,粟特人为伊朗人种的中亚古族,近现代学者曾认为粟特人等同于魏晋至唐史书西域传中常见的“昭武九姓” 或“九姓胡”。

丝路背景下汉语的粟特语借词与民族交往--以“萨宝”为例

丝路背景下汉语的粟特语借词与民族交往--以“萨宝”为例
1672-8610(
2021)
03-0064-05
do
i:
10.
3969/
s
sn.1672-8610.
2021.
03.
007
j.i
一、
引 言
水渠,
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作,
共同
承担赋税徭役,
甚至民族间互相通婚,
组建家
借词是语 言 接 触 中 最 容 易 发 生 的,最 显
庭.日常交 往 中,他 们 的 语 言、思 想、风 俗 习
、安 那 宁 畔
如安 符 夜 门 延 (
Av
āma
n-y
ā
n)
y
特聚 落 中 都 设 有 他 们 自 己 的 宗 教 祭 祀 场
日本吉田 丰 对 粟 特 文 和 粟 特 部 落 多 有 研 究,

与商队首领合一的“
萨宝(
萨簿)
管理体制.
、曹 禄 山 (
陀(
Na
n
a
i-v
a
n
d
a
k)
Ro
kh
s
hn)等.
写成 的 3
Le
t
t
e
r)
1
3 年 前 后,粟 特 商 人 的 足 迹
、金
已经到达敦煌、肃 州 (酒 泉)、姑 臧 (武 威)
[
1]

城(
兰州)
以及洛阳.
粟特人为服务商业贸
易的需要往往随处而居,
形成聚落.
族定居此 地. 尤 其 是 晋 唐 时 期,不 同 族 属 民
吐鲁番的区位优势和在丝绸之路上 的 商
”作为 官 职
商队政教合一的首领“

粟特研究的最新创获——读《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粟特研究的最新创获——读《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粟特研究的最新创获——读《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
语言的新探索》
徐文堪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 曾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在中国的历史和遗迹,是一个早就引起各国学术界关注的饶有趣味的研究主题.中国的汉文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粟特人的
记载,但主要是由于20世纪初叶敦煌文书的发现,使粟特人在华活动的诸多方面逐
渐彰显于世.伯希和(P.Pelliot)根据敦煌写本<沙州都督府图经>,对蒲昌海地区的粟
特聚落作了探讨,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有开拓之功.
【总页数】1页(P192)
【作者】徐文堪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研究部,上海,2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粟特神祗的印度图像研究——考古和文字证据 [J], 康马泰;李欣
2.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国际研讨会综述 [J], 郑炳林;屈直敏
3.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J], 张桢
4.粟特艺术及粟特人在中国的汉化 [J], 杨静;
5.粟特研究又一春——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介評 [J], 馮培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荣新江教授:“丝绸之路上的粟特波斯人与科技传播”

荣新江教授:“丝绸之路上的粟特波斯人与科技传播”

荣新江教授:“丝绸之路上的粟特波斯人与科技传播”
2018年11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了“丝绸之路上的粟特波斯人与科技传播”的精彩报告。

来自研究所内外的6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韩琦研究员主持。

荣教授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主角粟特人、波斯人说起,指出通过长安、洛阳等地陆续出土的墓志,以及粟特人信札、吐鲁番文书等资料,可很好地还原粟特人、波斯人在中国的聚落和活动,他们在沟通中西方科技文明中的重要贡献。

接着以李素、曹士蒍为例,通过传统文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敦煌文书等,生动阐释他们的波斯或粟特身世,以及他们在中国传播波斯和印度天文历法的复杂背景。

演讲结束后,听者与荣教授就唐代外来历法、西域技术和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唐朝的过所制度、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唐代的华夷之辨等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荣新江教授
会议现场完。

重回丝路——粟特人

重回丝路——粟特人

重回丝路——粟特人粟特人,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也是丝绸之路上最富有的人。

下面我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粟特这个活跃在丝路上的粟特人。

首先我们来说说历史古籍中所记载的昭武九姓,“九姓胡”或者简称为“胡”,他们拥有康、安、曹、石、史、米等绿洲王国。

粟特人在文化上很早就接受了波斯的伊朗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到来,让唐朝的都市文化增添了一丝“胡风”,下面我们通过三个唐代著名诗人来领略一下唐朝的时代风潮。

李白《前有樽酒行》诗云:“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全唐诗》卷一六二)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云:“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岑参集校注》卷二)说的是酒泉地方官的宴席上,胡人演唱的情形。

白居易《胡旋女》诗云:“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全唐诗》卷四二六)太真就是杨贵妃,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可谓是风靡一时。

其次我们就要说说粟特人在当时的主要活动,那就是经商了,他们好像天生就有种经商的能力。

史载康国栗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

他们不辞辛劳,在丝绸之路上往返,由此形成了许多的粟特聚落,例如丝绸之路的碎叶城即粟特人所筑。

粟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是从中原购买丝绸,再把西域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玉、玛瑙、珍珠等运往中原,因此,粟特人还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

《南部新书》记长安“西市胡入贵蚌珠而贱蛇珠。

蛇珠者,蛇之所出也,唯胡人辨之”。

六畜也是粟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蹶汗国境内的粟特人主要承担着这种以畜易绢的互市活动,新疆境内作为唐之臣民的粟特人也常做一些较短途的牲畜生意。

在这里就需要说一下粟特人商业成功的奥秘,除了归功于精通业务,善于筹算,不畏艰险,谙熟各种语言以外,还具有许多经商的手段。

筚路蓝缕,泽被后人

筚路蓝缕,泽被后人

筚路蓝缕,泽被后人孙越生国外中国学研究之回顾唐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已故的孙越生先生①,是新时期国外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重要奠基人,其主编和撰稿的‘国外中国研究“(集刊)‘国外研究中国丛书“‘美国中国学手册“‘俄苏中国学手册“‘世界中国学家名录“和‘欧洲中国学“等论著早已成为国外中国学领域必备的参考资料㊂他对国外中国学的理论研究也胜义迭出,在汉学与中国学的名义考辨㊁国外中国学整体发展趋势和美㊁俄(苏)中国学学术史分期等许多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㊂本文将(仅)从情报搜集㊁理论研究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回顾孙越生先生国外中国学研究的业绩㊂一筚路蓝缕:开发国外中国研究情报资源文化大革命 后期(1973年),在各地 五七干校 劳动改造的①孙越生先生1925年2月生于浙江绍兴,1948 1954年间,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系㊁河北正定华北大学㊁北京俄文专修学校, 文化大革命 前历任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助教㊁政务院中央财经委员会编译室编辑㊁国务院外国专家工作局翻译和编辑㊂1958年10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学术资料研究室(后改为情报研究所)㊂ 文化大革命 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基础资料组副组长㊁国外中国学研究室副主任㊁主任,1979年被聘为副研究员,1986年被聘为研究员㊂此外,他还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片正研评议组成员㊁国家教委出国访问学者评议专家等学术职务㊂1997年11月病逝于北京㊂42/学科发展篇老学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㊁原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成员陆续回到北京,中断了多年的科研活动慢慢开始恢复㊂1975年,学部在原情报研究室(1961年更名为学术资料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情报研究所,孙越生建议成立国外中国学研究室,专门从事国外中国学(汉学)研究情报的搜集和再研究,而这一构想更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情报研究室向中科院党组和中宣部提交的研究规划,该规划已经将 各国研究汉学的情况 作为其重点发展的科研方向之一㊂国外中国学研究室在院所领导的支持下随即成立并展开科研活动,孙先生与同事叶文雄商议应从系统介绍国外中国学这一综合性学科开始㊂在孙先生的带领下,该室很快就有了最初一批成果:最早是商务印书馆1977年4 6月出版的三期内部资料‘国外中国研究“(1 3),从1978年,该资料集又更名为‘外国研究中国“,至1980年止共出版四集㊂①这些资料集的内容着重介绍国外有关 中国学 的背景材料,如研究机构㊁学术队伍㊁会议㊁论著㊁基本概况和动向,由于长期与西方学术界的隔绝,资料集也重视收录总体反映国外中国研究状况的文章,此外,也偶尔收录一些重要的国外中国研究论文㊂根据编选情况,可以判断孙先生当时有意识地侧重国外对当代中国研究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这也显示出他心目中的 中国学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汉学 ㊂不过,这类性质的资料集很快就遇到发展瓶颈㊂改革开放之初,久被屏蔽的国内学术界都如饥似渴㊁千方百计地求取信息,各种学术信息也像洪水泻闸般涌入,其需求和供应都增长极快,而半年一期㊁容量不大且各国各领域都取一勺饮的资料集明显不能适应学界的需求㊂孙越生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随即着手策划分国别㊁更深细的信息搜集㊂为此,他邀请具有相关积累的中青年学者冯蒸㊁严绍璗进行专题资料搜集,冯蒸进行国外西藏研究概况的整理,严先生负责搜集日本中国学者的相关资料,孙先生自己则带领室内同志集中对美㊁苏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的中国学研究进行摸底㊂据严绍璗先生回忆: 大约在1977年的年底,他(按指孙越生)开始筹划 国外研究中国丛书 的编撰,由此而开启后代各类 中国学①第一集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内部资料出版,从第二集起改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但仍作为内部资料未广发行,即便如此,印数也达到1.8万册㊂(汉学) 丛书之先河㊂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的中国近代文化运动,完全没有为 Sinology 这一学术准备最起码的材料㊂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学者开始意识到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的时候,他们的手边竟然没有最基本的学术资料㊂孙越生先生关于编撰和出版日本㊁苏联和美国三国的中国学具有基础性的连续资料的想法,实在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思维㊂ ①于是,几年内便相继有了‘国外研究中国丛书“中的‘国外西藏研究概况“(冯蒸,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㊁‘日本的中国学家“(上下册,严绍璗,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㊁‘美国中国学手册“(孙越生主编,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㊁‘俄苏中国学手册“(上下册,孙越生主编,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部共计225万字,如果再加上孙先生组织情报所同仁与北京图书馆共同主编的‘国外研究中国书目索引“(198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则不到十年间经孙先生主持开发的国外中国学基础信息资料多达300万字㊂除北京大学在1979年开始编纂了四集‘国外中国古文化研究情况“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1980年开始编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至1995年停刊,共出27辑)外,从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末之前,有关国外中国学的学术信息基本出自孙先生领导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室㊂1980年代末,两套大型翻译丛书即王元化主编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海外汉学丛书 和刘东主编㊁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开始陆续出版,标志着国内大规模译介国外中国研究成果的开始,中国学(汉学)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和更加深入的了解㊂以孙越生先生的学识和能力,也完全可以组织出版类似的丛书,但他没有选择热闹,反而坚持寂寞且枯燥的信息工作,努力拓展和深化国外中国学基础资料的整理㊂从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他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合作,又编著了‘世界中国学家名录“(199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同时组织 情报所 (已更名文献信息中心)同仁对‘美国中国学手册“进行增订(增订本,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并编写规模庞大的‘欧洲中国学“㊂‘欧洲中国学“收录法国㊁英国㊁荷兰㊁德国㊁52筚路蓝缕,泽被后人 / ①严绍璗:‘汉学研究在中国的历程 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 总序“,载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4月23-25日以“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召开。这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E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文明研究组及东方与西方考古研究组(UMR Civilisation chinoise, Archéologie d’Orient et d’Occident)、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等单位联合举办。
会议的第三个主题是宗教与艺术。法国科研中心的葛乐耐(Frantz Grenet)的发言《粟特人的自画像》指出,粟特本土壁画体现着重视武士和贵族的价值,却从来不为商人们喝彩。加拿大独立研究者盛余韵的发言《从石到丝:公元500-650年前后粟特、鲜卑、朝鲜与日本等各民族间丧葬艺术的转换》提出,日本作于622年的“天寿国绣帐”可能与6世纪晚期中国的某些粟特人墓葬石雕,例如592年虞弘的房屋式石椁存在某种联系。故宫博物院的施安昌的发言《河南沁阳北朝墓石床考--兼谈石床床座纹饰类比》对沁阳石床的线刻画做了描述,再将不同地区出土的九例石床床座加以比较,认为祆教在古代中国流行时曾经形成过图像系统。
日本筑波大学森部丰利用近年来刊行或最新发现的墓志铭,说明曹闰国、康日知、史宪成、何进滔等粟特系武人在唐后期卢龙、成德、魏博等河朔三镇中的重要作用,及至五代粟特系武人对沙陀仍有很大影响(论文题目:《自唐后期至五代期间的粟特系武人》)。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在《中国的粟特柘羯军》一文中,追溯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中提及柘羯--粟特武士的资料,分析了沙畹遗漏的三处有关中文史料,提出柘羯军可能曾是突厥颉利可汗的卫队,而安禄山及其睢阳的部下曾组织过柘羯军,这突出了安禄山之乱为一次胡人叛乱的特点。
“粟特人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小鹤(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2005-02-17பைடு நூலகம்17:13:11 阅读 642 次
转自评潮网
This is a surve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es Sogdiens en Chine”, April 23-25, 2004, Beijing, China, sponsored by UMR civilization chinoise, Archéologie d’Orient et d’Occident,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and E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粟特人(Sogdians)在中国史籍中常被称为杂种胡。他们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中的东伊朗语的一支,即粟特语。粟特人的本土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其主要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粟特地区的大大小小绿洲上,分布着康(萨马尔干)、安(布哈拉)、米(弥秣贺)、曹、何(屈霜你迦)、史(羯霜那)、石(赭时)等国,中国史籍称它们为”昭武九姓”。它们的人民移居中国,一般就以国名为姓。在公元3至8世纪之间,即汉唐之间,许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商贸易,有许多人就此移居中国。
法国国立图书馆弗朗索瓦·蒂埃里的论文《论中国及粟特对突厥社会(公元6世纪至9世纪)货币的影响》指出,突厥前汗国并无钱币,钱币仅在其属国人民中使用。突骑施开始铸币,采用粟特文为钱铭,仿制唐代货币。大回纥可汗也仿制唐代钱币,以突厥文为钱铭。高昌回纥可汗则铸过小方孔圆铜钱,以回纥文为钱铭。回纥人在远东金融钱庄业中涉足颇深。北京大学林梅村的发言《小洪那海突厥可汗陵园调查记》介绍了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特克斯河支流小洪那海发现的突厥遗址,认为这一地区是室点密系突厥可汗早期活动中心,遗址中有一石人当为突厥可汗石像,正面腰下衣褶间刻有粟特文,已从碑铭上释读出“泥利可汗”等字,碑铭立石年代约在600-604年之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余太山向会议提交的论文收集、整理和注释了《史记》、前后《汉书》、《晋书》、《魏书》、《周书》关于粟特本土的记载(论文题目:《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有关Sgodiana的记载》)。
1981年,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出土了三封粟特文摩尼教书信,日本学者吉田丰从1988年开始研究,寒窗十年,终于释读成功,于2000年出版。近年来,中国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入华粟特人和鱼国人的墓葬,主要有1982-1987年在在宁夏固原发掘的史射勿、史索岩和安娘夫妇、史诃耽夫妇、史铁棒等人的墓葬;1999年在山西太原发掘的虞弘墓;2000年在陕西西安发掘的安伽墓;2003年在陕西西安发掘的史君墓。这些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法国远东学院的华澜先生提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探讨粟特人在中国的历史和遗迹,得到了北京大学荣新江的赞同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张志清的支持。经过认真筹备,会议按期召开。
这次会议上宣读的精彩纷呈的论文,揭示了粟特人的方方面面。他们当中不仅有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也有移居异乡的农民;不仅有祆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多种宗教的积极传播者,也有制作石床、绘制壁画、打造金银器的能工巧匠和能歌善舞的艺术家;不仅有为游牧民族统治者出谋划策、树碑立传的文士,也有叱咤风云的武人。在中世纪早期,他们是欧亚大陆上联系中国、印度、伊朗、欧洲等几个文明世界的中介。关于他们的活动,各大文明的文献中只留下了断简残篇,他们的遗迹淹没在沙海和荒冢间,他们其实已经为历史所遗忘。如今各国学者从自己的专长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出粟特人的点点滴滴,互相交流,汇集为一幅比较完整的图画,恢复了这部分人类丧失的记忆,为后人的探索打下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日本大阪大学的荒川正晴以一件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为例,说明唐代汉族商人与粟特商人竞争的同时,也合伙经商、融通资金(论文题目:《当代粟特商与汉族商人》)。
会议的第二个主题是社会学与粟特聚落。美国耶鲁大学的韩森(Valerie Hansen)的发言《丝绸之路对吐鲁番经济的影响》提出,丝路交换在吐鲁番整个经济占的比率并不大。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希彭斯堡大学的斯加夫(Jonathan Karam Skaff)的发言《吐鲁番粟特人家庭人口结构初探》,对吐鲁番707年崇化乡《点籍样》记载的47户人家,进行了统计学的分析。兰州大学的郑炳林近年来发表多篇论文,对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的粟特人后裔做了详细的研究。这次提交的论文《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胡姓居民与聚落》中,他引用敦煌文书进一步论证了当时敦煌存在大量胡姓居民,包括粟特人后裔,仍然流行祆教信仰,他们除了聚居在曹家庄、安家庄、康家庄、史家庄等村落中之外,也散居在其他乡村中,并以自己为主成立了很多社。归义军政权对他们可能采取了部落制管理方式。
粟特文的消失约在十一世纪,此后史家对粟特人渐渐淡忘。当代学者对粟特人的研究始于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重新发现粟特文文书。他们自一九零二至一九零五年在吐鲁番发掘,获得粟特文佛教、基督教、摩尼教文书多种。此后,法国的伯希和(一九零八年)、英国的斯坦因(一九零七年)、俄国的鄂登堡(一九一零年)则从敦煌取走不少粟特文献。在粟特本土,一九三二年始发现粟特文献,即穆格山文书。随着粟特本土喷赤干、阿弗拉西亚布、瓦拉赫沙等地的考古发掘,国际学术界对粟特的建筑、美术、社会生活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粟特文献的发现和收藏、考古遗址的分布以及记载粟特人的史籍都不限于一个国家,这决定了粟特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德国、法国、英国、俄国、日本和中国学者都在这个领域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齐东方的发言分析了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发现的何家村遗宝中的粟特文化因素(论文题目:《何家村遗宝与粟特文化》)。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庆捷的《北朝隋唐粟特的胡腾舞》根据新发现的图像资料和文献,提出胡腾舞主要是出自石国的以双腿踢蹬腾跳为主的男性舞蹈,而胡旋舞主要是出自康国的以身体急速旋转为主的女性舞蹈。北京大学段晴的《筋斗背后的故事》提出,一个源于 gart-、表示”转”的伊朗语词汇构成了“筋斗”的对音,而表示转、轮转意义的粟特语词汇都基于词根wrt-,这是“胡腾(舞)”的对音基础,“胡旋”是对这个粟特词汇的意译。
神户外国语大学的影山悦子的发言从考古和图像学的材料,搜寻了粟特人在龟兹地区的蛛丝马迹(论文题目:《粟特人在库车:从考古和图像学角度来研究》)。法国科研中心童丕(éric Trombert)提出,从唐代开始存在延续至今的山西葡萄种植业可能是粟特人大量移民山西所带来的(论文题目:《中国北方的粟特遗存--山西的葡萄种植业》)。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吕尔(P. B. Lur’e)主要利用穆斯林作者的资料,对千泉、俱兰、税建、顿建、新城、碎叶、焉耆、哈密、敦煌(沙州)、肃州、长安等丝绸之路沿线城镇作了考证,重新拟构粟特人使用过的交通路线(论文题目:《对早期伊斯兰世界通往中国的陆路的几点诠释》)。
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黎北岚(Pénélope Riboud)提出,中国境内的中亚胡人所信奉的宗教,与粟特地区所信奉的宗教是相同的,比起仅用“祆”这样一个词所简单概括的要复杂得多,对火的崇拜是源于伊朗的,对娜娜的崇拜则源自美索不达米亚(论文题目:《祆神崇拜:中国境内的中亚聚落信仰何种宗教?》)。德国柏林大学的王丁提出,吐鲁番安伽勒克出土的金光明经题记中讲到的“胡天南太后祠”是一座祆教的娜娜女神祠,“南”是粟特文nn的音译,“太后”是粟特文δβ’mbn的意译(论文题目:《南太后考--新疆博物馆藏吐鲁番安伽勒克出土的金光明经题记(65TIN:29)解说》)。
这次会议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萨宝与贸易”。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杨军凯作了《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椁图像初探》的发言,分析了粟特人丧葬习俗中保持的一定的祆教信仰。粟特文专家、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的吉田丰的文章释读、翻译和注释了史君墓粟特文-汉文双语墓志的粟特文部分。在近年来新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姜伯勤一直在研究粟特人的画像石纪念性艺术,这次他作了《入华粟特人萨宝府身份体制与画像石纪念性艺术》的发言。荣新江近年来相当注重粟特研究,他在2002年11月13-14日举行的《第三届伊朗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指出佛典中的萨薄音译自梵文sarthavaha,意为商主,而汉籍中的萨宝音译自粟特文,意译为首领,两者是严格区分开来的。在这次提交的论文”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队商首领”中,他系统收集佛教石窟壁画上的萨薄形象,揭示出萨薄在龟兹、敦煌地区向粟特萨宝转化的过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丁爱博(Albert E. Dien)则另辟蹊径,对丝绸之路西部起点帕尔米拉(Palmyra)的商队及商队首领作了分析,提出梵文sartha(商队)可能与阿拉美文syrt’(商队)之间存在语言学上的联系(论文题目:《帕尔米拉的商队及商队首领》)。荣新江和丁爱博的不同诠释引起了与会者的进一步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