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在中国20年综述_冯永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将其应用到翻译、语用策略、语码转换、语篇、句子、词汇、话语标记语、言语活动、言语行为、委
婉语、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文章回顾了顺应论在中国 20 年的研究,归纳了我国学者们主要的研
究成果,提出了该领域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探讨了顺应论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中国;发展
[中图分类号]H0
活性使语言使用者在各类活动的稳定框架范围内做出语 用上的动态顺应。
卫春艳认为求职面试中要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 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乔妍指出在论辩中,论辩者选择不 同的交际策略是出于对心理动机、社会规约和物理世界的 顺应。秦艳认为董事长在年度报告中的致词要顺应语境和 语言结构。胡姝昀指出中国传统婚礼中吉祥话主要是顺应 了交际者的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结果。
·201·
第 2011 06
年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19 期
Jun2011
把握整体关注细节
—— —英译散文《枯叶蝴蝶》赏析
·200·
的解释,而顺应论却能很好地从社会、文化及心理角度更 好地解释上述语用策略。
何自然等、吴亚欣、鞠红等、徐学平、杨子等、杨利芳都 试图用 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分析人们在言语行为中选 择使用“非真实性话语”、“语用含糊”、“低调陈述”、“语用 距离”、 “不礼貌言语行为”、“冗余信息”作为语用策略的情 况,指出这些策略的使用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 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自从该理论被引进介绍到中国后,在中国语言界也引 起了不小的反响。学者们介绍、评论和应用顺应论的文章 及专著相继面世。论文回顾了顺应论在中国 20 年的研究, 归纳了我国学者们主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该领域有待进 一步讨论的问题,探讨了顺应论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一、顺应论的介绍、评述及应用 (一)顺应论的介绍和评述 钱冠连介绍了 Verschueren 的元语用选择,实际上就 是后来他的著作里面元语用意识的理论雏形。钱冠连就 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以及这一新 论与传统语用学的关系加以讨论,并探究它对语用学发展 的意义。何自然和于国栋对 Verschueren 的作品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作了简介,详细介绍了 Verschueren 的 语用学研究框架。钱冠连又探讨了 Verschueren 顺应论的 理论源头和整体理论构架。钱冠连为《语用学诠释》中文版 所写的译者序中,呈现了国际语用学界不同的理论格局。 谭晓晨详细介绍了 Verschueren 的语境适应论,探讨了语 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的语境观是 对传统语境研究及时而必要的补充。 当然,语用综观、语言顺应论所遭遇到的并不都是一 片赞誉之声。刘正光等和黄衍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语言顺 应论的理论基础,认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钥匙,以
定的交际目的而做出的言语选择和交际手段。同时,人们 使用话语标记语顺应了一定的社会习俗和特定的心理意
图。许静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法庭话语中话语 标记语的五种功能。顾金成指出顺应论框架里话语标记语 well 是交际者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在动态交际中相互顺 应的选择,旨在突显交际者的元语用意识。
8.言语活动 Verschueren 认为,语言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或事 件,如课堂教学、警察问讯、求职面试、膳间攀谈、婚嫁礼 仪、诗文朗诵、公事晤谈、商务洽谈、谈天说地等。各种类型 的言语活动构成了不同的言语行为框架,但言语体裁的灵
第 2011 06
年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19 期
Jun2011
语言顺应论在中国 20 年综述
冯永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语言顺应论成为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国内研究者从引进介绍该理论
3.语码转换 于国栋最早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认为语码 转换是双语交际者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顺应 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建立在顺应原则基础上高度灵活的语
言行为。杨永和探讨了语码混用在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 上的顺应。
4.语篇 顺应论在文学作品、国际广告、金融广告、校园标语、 网络语言等方面有强大的解释力,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研 究。沈春华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两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林黛玉言语的交际语境顺应性。赵 淑华提出顺应论能为文学作品的评析提供新的视角,拓宽 评析思路,并且通过分析英诗《他的十字架》中的语言选择 来佐证“: 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生成者即创作者在选择语 言时也必然要考虑与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这一观 点有助于阅读者和研究者揣摩创作者为何作出这样而不 是那样的语言选择。” 5.句子 国内学者还试图将顺应论应用到句法研究中。张克定 第一个指出顺应论对句法研究的指导意义。冉永平等在语 言顺应论视野下,分析了在心理因素、社交因素等影响下 反问句功能的语境顺应性。杨朝军提出某一特定语序的选 择均是依照一定的篇章、语用和认知等理据进行的。于国 栋从语言顺应性理论出发从新的角度回答了言语行为理 论的显性施为句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即究竟是什么原因 决定了有些语言行为动词可以用在显性施为句中,而有些 语言行为动词却不可以。 6.词汇 国内学者还试图将顺应论应用到词汇研究中。潘婉莹 等从语言顺应论本质特征的四个方面对校园交际过程进 行了描写和诠释,提出了流行英语词汇的三种形式,并从 社会文化和语言规范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陈新仁从语 言顺应理论角度提出了一个统一性解释,即反义词缀派生 方式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系统和语境的顺应。顺应的 目的在于满足表达需求。反义词缀派生中强制机制的运行 即是以此为证据,而对语言使用者赖以交往的评价体系的 顺应同样是最好的证明。 7.话语标记语 在顺应理论框架下,话语标记语可看作是为了达到特
(二)顺应论的应用 该文在李元胜和李琎对顺应论应用分类的基础上,结 合语言顺应的五个方面,将顺应论的应用分为 12 个不同 类别。其中包括:翻译、语用策略、语码转换、语篇、句子、词 汇、话语标记语、言语活动、言语行为、委婉语、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 1.翻译 国内学者应用顺应论的一个主要领域在翻译,基本呈 现上升趋势。戈玲玲、袁斌业、王建国和张晓梅认为在顺应 论的框架下, 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 出动态的顺应过程。胡庚申和宋志平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 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 此外,国内学者把顺应论应用到具体的语篇翻译中, 比如品牌名称翻译、广告翻译、旅游资料翻译、《 三国演 义》标题翻译。Verschueren 的语用学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 建立了一个统一连贯的框架,以选择和顺应为主线,体现 了翻译的全过程。 2.语用策略 顺应论应用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在语用策略的顺应 性研究。语用策略包括面子观、语用含糊、语用距离、语用 失误、非真实性话语、不礼貌言语行为、冗余信息、低调陈 述等。传统语用学理论对这些语用策略不能给出令人信服
9.言语行为 国内学者将顺应论应用到恭维、批评、赞扬、道歉等言 语行为的研究中。侯凤英研究发现,说话人选择批评语作 为交际策略是出于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相关的各种因素的 顺应。王晓燕认为在汉语语境中的恭维语使语言使用者动 态顺应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结果,包括对传统中国文化 的影响的顺应。 10.委婉语 国内学者将顺应论应用到委婉语研究中。游春花以 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为依据,从语境角度探讨了委婉 语的选择顺应了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以及语言使用者的 心理世界等交际语境因素。莫桂云研究发现美国总统使用 政治委婉语是顺应使用者多种角色、心理动机、社会规约 以及历史变化的结果。陈芳从顺应论语言选择的三层面分 析比较了英汉“死亡”委婉语使用的异同,以及在具体交际 中的使用。 11.外语教学 顺应论虽然不一定能直接被用来解决外语教学中的 实际问题,但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以 顺应论为视角,外语教学的本质就是探讨教师与学生在外 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对外语进行不断的选择。而 其内在属性与 Verschueren 顺应论框架下的语言特性有着 内在的一致性,即外语教学具有顺应性、商讨性与变异性。 12.外语教学 谢少万指出顺应论的综观思想对外语教学方法论具 有解释力,顺应论的动态观对外语教学手段具有解释力, 顺应论对外语口语教学具有启示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的英 语顺应树立好典范,设法营造尽可能真实的英语顺应环 境,教授真实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开展以活动为主导、语言 形式为中心、任务为基础的口语教学活动。 13.二语习得 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 征,为二语习得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吴增生在概述语 言顺应论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该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 示及其实际应用价值。其中包括顺应的观念、顺应的语言 形式选择和顺应的策略选择。 二、存在的问题 1.术语有待统一。术语不统一对于一个理论的发展不 是一件好事。 2.研究不均衡。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多于对其理论 探讨,翻译领域和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占了顺应论应用 研究的几乎“半边天”,而且逐年上升。这反映出国内学者 研究中的从众心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顺应论的应 用能力。其实,以顺应论的解释力,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出很 多有意义的研究。 3.赞同之声大于质疑之声。前面提到过,对顺应论提 出质疑的中国学者只有刘正光、吴志高等少数几人(黄衍 不能算是国内学者),这是不是说明顺应论就是放之四海 而皆准呢?恐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解释所有的言语运用,有运用过度之嫌”。在引进过程中, 国内学者还互相产生分歧,谢少万对何自然解释“结构客 体的顺应指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提出了 质疑,认为这种解释显然是何文没有处理好翻译中形式与 内容的关系,因而出现这种明显不符合逻辑的表述。
在介绍和评述顺应论的同时,国内一些研究者热衷于 将顺应论和关联论进行对比研究,也有的学者试图将两者 整合从而克服两者的缺点。陈春华介绍了这两种理论并从 “语境概念”和“交际观”两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杨平提 出了“关联—顺应”模式。按照“关联—顺应”模式,语言使 用的过程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 说话人寻求关联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冉永平尝试性地提 出了语言使用与理解的“顺应—关联”模式。廖巧云提出了 对三种语用学理论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进行整合 研究的构想,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扬长避短的三合为一的 “C—R—A ”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1)06-0200-03
Jef Verschueren 在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中提出的“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 来 考 察 语 言 使 用 。 其 在 1999 年 出 版 的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
语用综观的核心内容是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即 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语言的三个特性是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选择的可能性在于变异性。 可能的语言选择的范围并不是静态的、稳定的,而是不断 变化的。在某一时刻,语言的选择是静态的,但是还是可 以经过重新商讨而获得重新的选择。有了这种可能性,语 言使用者完成语言选择的过程不是机械的,而是灵活地运 用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即语言的商讨性。这种选择的目 的是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也正是语言的顺应性。这种 顺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语境适应、语言结构适应、适 应的动态性和突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