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活着》的审美主旨对当代青年生命观教育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试论电影《活着》的审美主旨对当代青年生命观教育的启示

试论电影《活着》的审美主旨对当代青年生命观教育的启示
社乖 斗 纵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青年与社会
试论电影 《 活着 》的审美主旨对 当代青年生命观教育的启示
王 婧
西安 7 1 0 0 7 1 ) ( 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 人 文学院,陕西
【 摘 要】 电影 《 活着 》是 张艺谋 导演以浓重的 生命 意识 深刻诠释 人性 关和 生命 终极 关怀的典范。影 片将善待 生命 、尊 重生命 、悯惜 生命 、乐生安 死的 中国传统 生命 智慧在世代轮替 、命 运跌 宕 中做 了无尽 的阐释 和挥发。这种生命智 慧对 当代 青

( 二) 悯惜生命一 “ 有庆之死 ”的情感升华 有庆 的死是 电影 中最为凄惨 的一个故事 。当有庆兴致冲 冲、活蹦乱跳地随着母亲去捉弄爹爹 ,富贵猛地将醋喷在皮 影幕 上 ,黑色 的醋 汁瞬 间四溅 开来 ,欢乐 的气 氛到达高潮 。 紧接着下一幕 , 有庆鲜活的生命 戛然而止 , 这个勇敢 、 坚强 、 可爱 的小男孩 的意外死去 ,让此 时观众 眼前 ,满脸鲜血 的形 象渐渐模糊起来 , 与上一幕幕布上溅 开的醋慢慢重叠在一起 , 构成一个新 的形象 ,这个新形象 又仿佛是审美者 自己挂满泪
豁达胸襟 。 青年仔细体味这一幕时,被影片 的 “ 真 ”所打动——事 件 出人意料 又合乎人物性格 的发展真实感人 ; 看到家真人性 中的 “ 善”——人性 中最 为淳朴 、 本真 、 美好 的成分 ; 这一切 , 构成 了 “ 美 ”的感受——久久涌动于青年心 中动人 的艺术效 果 。一个真善美 的人物形象 从荧幕 中走 入观众心 中。“ 真” 、
年形成正 确的生命观具有重要 的启示和价值。
【 关键词 】 青年 ;生命观 ;启示
宗 白华 曾说 : “ 哲学家和科学 家 ,兢兢 然求人类思想 见解 的一 致 ,宗教 与论理学家 ,兢兢然求人类意志行为 的一 致 ,而真正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 的一致者 ,唯厥艺术而 已。 ” 通 过优 秀的艺术作 品 ,不但能 “ 唤起人们 心 中的情感 ” , 更

关于张艺谋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

关于张艺谋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

关于张艺谋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摘要]《活着》是张艺谋在漫长影视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

在张艺谋这部电影中,我们更能直观地体会到由主人公福贵所代表的这种精神,而始终站在中国电影事业前沿的张艺谋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将这种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影视作品《活着》的内容与表现手法入手,并通过与原著的一些比较,试图从作品中揭示出所蕴含的人生观。

[关键词]《活着》;生命力;坚韧;张艺谋张艺谋是一位对影视作品具有独到见解的巨匠,他的大多数作品一直走在现实主义的路上,对一个平凡人的描述往往体现出一种精神、一种追求甚至是一种时代。

在张艺谋1994年的电影《活着》杀青后,虽然成为张艺谋惟一一部被禁的影视作品,但是也获得了空前的盛誉,被观众普遍认同为他最杰出的电影之一,虽然电影被禁播,但是张艺谋仍然换了一种创作风格继续活跃在中国影坛上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也许也是他对《活着》这部电影的另一种领悟。

一、影视作品《活着》的内容梗概影视作品的创作基本尊重原著,只对小说的结尾进行了适当的改编。

《活着》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地主出身的贵公子福贵不学无术,嗜赌成性的他最后终于输光家产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福贵在母亲病危之时只好以表演皮影为生,但是被蒋介石部队当成壮丁抓走,当他再次回到家中的时候得知母亲病亡,女儿因高烧聋哑。

也许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到这里已经让主人公面对了几位悲惨的人生,但可悲的是,这只是主人公福贵悲剧的序幕,而后儿子的被砸死,女儿难产而死,使福贵背负了更多的悲痛。

影片的最后,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到这里,影片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只是唏嘘和感叹,同时应该还有思索与感悟。

二、张艺谋的《活着》与余华的《活着》有人说,影视作品与小说没有可比性,两者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但是从故事内容和所体现的精神来看,两者的确存在共通之处和细小情节的区别。

这些差别使观众更能体会到福贵所承受的悲剧压力,从而更能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观。

试评电影《活着》中福贵的生命价值观

试评电影《活着》中福贵的生命价值观

试评电影《活着》中福贵的生命价值观【摘要】电影《活着》中的福贵,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态度。

福贵注重家庭观念,对家人无比疼爱,即使在逆境中也始终坚守责任。

他的人生观看似简单,但却充满智慧和深刻。

福贵的坚韧与乐观让人感动,他的生命价值观带给我们深刻启示,让我们学会珍惜生活,坚守信念,乐观面对人生的起伏。

福贵的生命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坚韧和乐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逆境中,福贵的人性光芒总是闪耀,让人感叹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少困境,都要坚持希望和勇气,用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关键词】电影《活着》,福贵,生命困境,生命态度,家庭观念,人生观,坚韧,乐观,生命价值观,启示,学习,人性光芒,逆境。

1. 引言1.1 介绍电影《活着》电影《活着》是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一个普通农民福贵在逆境中坚强生存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福贵一家在中国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转型中所经历的磨难和变迁,生动展现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历史的交汇之处。

在电影中,福贵扮演着一个普通农民的角色,他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坚韧,展现出了极具人性光芒的一面。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历程,更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福贵的生命坚韧和乐观态度,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生活、家庭和人生的深刻启示。

1.2 介绍福贵的角色福贵是电影《活着》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贫苦的农民,经历了一生的坎坷和苦难。

在电影中,福贵是一个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人。

他虽然遭受了种种磨难和不幸,但始终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不断战胜困难,生活,继续生活。

福贵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善良心地的人,他对待家人和朋友总是充满关爱和责任。

尽管生活给他带来了无数的挫折和折磨,但他从未放弃对家庭的责任和爱。

在电影中,福贵的人格魅力和坚强意志感染了观众,令人敬佩。

《活着》中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教育

《活着》中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教育

活着中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教育《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展示了人生的苦难与意义。

这部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1. 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农村改革、政治运动等一系列打击和挫折,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无论遭遇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并积极面对挑战。

2. 生活中珍惜与关爱小说中描写了福贵与他妻子贵妇之间坚定而深刻的感情。

他们共同度过了艰难困苦、相互扶持引领着对方走向光明。

这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珍惜与关爱身边的人,并相互支持、鼓励。

3. 生命的短暂与尊重小说以福贵为视角,审视了生命的短暂和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无论是被压迫的农民、受苦的劳动者还是遭受剥削和折磨的普通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天,并尊重他人生命权益。

4. 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在小说中,福贵虽然经历了无尽苦难,但依然保持着对自己价值与人格尊严的坚守。

他不屈不挠地寻求幸福和自由,并且从自己身上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就感。

这提示我们要对自我价值有正确的认知,并追求真正使我们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5. 反思与内心深处的力量整个小说通过福贵不断回顾过去、反思人生经历来呼唤读者对于生活、存在、价值之辩等展开深刻思考。

这揭示出每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着巨大力量,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找到解决问题和面对困境的思路与方法。

总之,《活着》中展示了人生哲学和生命教育方面的重要观点,引起了读者思考和共鸣。

通过坚韧不拔、珍惜关爱、尊重生命、自我认知以及内心深处的力量,我们可以在充满挫折和苦难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勇气和希望,并追求真正有意义和宝贵的人生。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活着》电影评论

《活着》电影评论

《活着》: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脆弱中国影片《活着》是根据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影片于1994年上映。

本片以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富家子弟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从中反映出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剧情简介《活着》讲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农民,他在饥荒年代吃草根、吃树皮,为了不死,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卖掉,甚至不惜跑到城里去给别人搬煤,去当雇工,为了换取一口饭吃。

之后,福贵逃离了煤矿,回到老家。

他的妻子随之去世,儿子成为了军阀的保镖,福贵变得孤苦伶仃。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重建家庭,儿子为了夺取土地,把他打成了半身不遂,福贵终身未娶,只能依靠儿媳妇的照顾。

最后,他的儿子也死去了,福贵在孙子的陪伴下,孤苦一生。

二、角色分析1.福贵:福贵是本片的主角,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到农民,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他的命运是中国农民的缩影,他的遭遇让人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

福贵是一个顽强的生命,他从不放弃,即使遇到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不向命运低头。

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坚韧和生命力是可贵的。

2.家人:福贵的家人是他生命中的重要支柱,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和儿媳妇都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福贵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最终只有孙子陪伴在他身边。

家人的离开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价值观的变迁,以及个体和集体的矛盾。

福贵的家人在离开他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和心态。

妻子连连生育却无一幸免,最终因此而离开他;儿子离开家庭寻找更好的出路,却酗酒赌博,最终与他的父亲失去联系;女儿嫁到了离家较远的地方,无法照顾福贵,也因此与他断了联系。

儿媳妇则是一个个性独立、意志坚定的人,她们在面对离开家庭的选择时,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这些角色的塑造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不同层面和多元性。

3.大兴:大兴是福贵的养子,他在片中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贫困阶层,他的一生都在为温饱而奔波。

用《活着》中的人生哲学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用《活着》中的人生哲学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用《活着》中的人生哲学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引言《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揭示了生命中的痛苦、希望和追求。

这本小说给予读者深刻的触动,激发了对于生活真谛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教育者可以借助《活着》中所传达的哲理来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观和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1. 生而为人:珍惜和感恩在小说中,福贵这个角色在经历了各种困境之后依然坚守着对家庭和亲情的执着。

他体验了几乎所有可能面临的困难,从而使得读者明白到真正重要的事物是什么,并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

环保意识:重视环境与资源通过福贵身处社会变迁、疾病流行以及战争时期等情境,我们可以向学生们阐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

教育学生珍惜我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家庭关系:责任与奉献福贵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对家庭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通过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家庭关系,以及承担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2. 面对困境:逆境成长福贵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许多逆境,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学会面对挫折从福贵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一定会有挫折和困难,在面对这些逆境时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自我探索与成长通过分析福贵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自己内心世界,并培养他们寻找内在价值和目标的能力。

3. 生命意义:追求与自我价值《活着》通过福贵的人生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有关生命意义和追求的深刻思考。

反思存在的意义通过福贵在小说中的遭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人生目标、要义和使命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追求幸福与经验从福贵面临人性的善恶、欲望与追求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目标应当是什么,并促使他们反省自己所处环境下对于成功与幸福的定义是否符合现实。

《活着》的人生理念对当下大学生的启示

《活着》的人生理念对当下大学生的启示

《活着》的人生理念对当下大学生的启示内容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用最朴实的文字、最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从富到贫的农民及其他的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彰显了对生活的忍耐、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领悟等人生的生存理念。

通过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自我等方面透视《活着》的精神和信念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影响,以期引起世人关注大学生群体人格健全的教育。

关键词:《活着》人生理念素质教育健全大学生人格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关于命运和对命运抗争题材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福贵及其一家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乐观着实让人慨叹,与之相较,身处优良环境的当代大学生却显得迷茫、消极或颓废,普遍存在人格缺陷问题,那么,小说《活着》有哪些是值得当代大学生们深思和学习的呢?一.《活着》所体现的人生理念1.痛心地忍耐生活“活着”一词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中的福贵一家从兴盛到衰败,所面临的正是人生无常的忍受。

首先是贫困,从拥有一百多亩田地的地主少爷到全家挤进一间茅草屋的普通农民,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妻子家珍积劳成疾久病无医,女儿凤霞小小年纪就被迫送给别人;儿子有庆不得以在课余割羊草,就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即便是外孙苦根,也是因为过度饥饿之后的饱食而胀死。

而福贵一家在从富甲一方到贫困至极的环境下并未表现出消极的生活态度,“城里小姐出生”的福贵妻子家珍在最艰难的时刻对福贵不离不弃,换下绸缎衣,扛起农具下田干粗活,女儿凤霞“照样高兴,吃起粗粮也不往外吐”,福贵从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到一人担下五亩地重活的农夫无不是对生活苦难赤裸的承受。

其次是死亡,从福贵输光全部家财开始,死亡便与他如影随形,亲爹被气死,亲娘病死,儿子抽血过度而死,妻子得病死,女儿难产而死,女婿因公而死,外孙饱食胀死,亲人相继死去,只有福贵苟活人世,这种对苦难命运的接受,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自我身心的全面较量和抗争,对福贵尤其如此,亲人的每一次死亡都使他变得格外坚强,他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容纳,学会了接受。

活着 影评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电影活着:一个触动心灵的细腻之作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电影。

而《活着》无疑是其中之一。

这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塑造,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湛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苦难和希望的世界。

影片讲述了一个农民的生活故事,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和家庭的破裂,但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执着。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黑白的色调和寓言般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其次,电影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观众对生命的思考。

主人公的坚韧和乐观,让人们不禁反思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在逆境中,他选择了坚持和希望,这种精神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家庭关系的刻画,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主人公与妻子、儿女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尽管面对了巨大的痛苦和困难,他们依然彼此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这种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观众在泪水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共鸣。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

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相信,它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活着》中的生命观与人生价值教育

《活着》中的生命观与人生价值教育

活着中的生命观与人生价值教育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男子福贵的一生,探讨了生命观和人生价值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分析《活着》中所呈现出的生命观和相关的人生价值教育。

福贵的苦难与坚韧福贵是一个平凡而朴实的农民,他在遭受许多苦难和不幸后始终保持了坚韧不拔的心态。

他经历了战争、自然灾害、荒年以及失去亲人等种种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和对生活的渴望。

这展示了他深深扎根于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热爱。

生命之可贵在《活着》中, 作者通过福贵这个角色向读者表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困境,生命都是无比宝贵且需要被珍视。

小说中描绘出了福贵经历过很多困苦和折磨,但是他依然坚守着活下去的信念。

这在某种程度上启示人们,不论我们遭遇怎样的困境,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断寻找希望与乐观。

生命的意义与追求小说中福贵的一生很不幸,然而他从中领悟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明白到生命并非只是为了自我苟延残喘或者纯粹地满足个体需求,更重要的是将个人经历与历代文明相连,通过继承和传承来延续人类文化。

这显露出了作者对于人生价值教育的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寻找、塑造和传递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

生命观的启示《活着》以其真实而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生命观。

小说揭示了人们常常忽略或遗忘了日常琐碎中所蕴含的宝贵和美好。

福贵经历着各种挫折与苦难,却从中发现最微小但也是最珍贵的快乐和喜悦。

这给予读者一个启示: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中的每一刻中感受、体验并珍视生命。

人生价值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活着》所呈现的生命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生价值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能帮助个人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引导人们关注他人、社会与环境,并以一种积极而全面的方式来回应挑战与困境。

结论《活着》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福贵这一普通农民角色所展示出来的坚韧和对生命观念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摘要:电影《活着》通过对深刻的思想意蕴、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对张艺谋影视作品《活着》从审美内容和电影画面、色彩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活着电影画面电影色彩引言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作品之一。

《活着》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心理接受,这无疑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有关,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深沉凝重的画面、与思想意蕴相配合的色彩以及低沉悲凉的音乐都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强烈的艺术力量。

审美属于人类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的实践价值和精神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表现人类的精神追求的视觉形式,是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

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画面、声音等等都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处理后最后重新表现出来。

动画画面与音乐作为一种模拟自然的工具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和自然界相同的视觉属性,同样使用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在电影视觉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而不同的是它本身的产生已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总结上升后的产物,但在电影画面的制作中人们更加渴望得到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

所谓艺术加工的真实就是要完全符合人类审美经验并且在人类已有的视觉经验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真实,基于这样的状态之下,动画画面与音乐对电影视觉审美方面的指导暂时只能到达一定程度,但是即使这样的状态也已经制造了无数的视觉神话。

电影画面的逼真性张艺谋对于影片的画面和色彩特别重视。

中国电影审美观念根源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批判,美来自生活的观念造就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坚实传统电影在其艺术形象的直观下,之所以能使受众获得深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满足,正是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

《活着》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活着》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活着》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概述《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坎坷命运。

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写,探讨了生死哲学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活着》中所体现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生死哲学在《活着》中的体现1.对死亡的思考: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变故、家庭分崩离析等一系列悲惨遭遇,但他始终保持坚强乐观的态度。

他以平常心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死哲学。

2.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尽管福贵经历了无数痛苦和困苦,但他依然寄托希望于每一个新的早晨。

这种追求生命意义、积极面对困境的精神,在小说中呈现出深刻而感人的艺术形象。

人生价值观在《活着》中的体现1.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小说中,福贵对家人的深情厚爱始终不变。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尽力保护着自己所剩无几的亲人。

这种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在故事中彰显出人生价值观中一种坚守及忠诚的品质。

2.劳动与奋斗的意义:福贵一生都是以劳动为生,他坚持通过辛勤努力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虽然并未如愿,但在过程中却得到了智慧、成长和满足感。

这种对于劳动与奋斗意义的探索呼唤着读者思考一个人人生中实践价值观扎根于奋斗之中。

《活着》对读者的启示•逆境是成长的机遇:小说中主角福贵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坎坷,但他从每一次挫折中汲取力量,并为人们展示了克服困境、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

这启示了读者在逆境中寻求成长和力量的重要性。

•亲情的珍贵:小说中,福贵为了保护亲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让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人和亲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珍惜拥有并用心去爱。

结论《活着》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所体现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展示福贵坚忍、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了对于生死和人生意义深入探讨的思考,并激发了读者对于真实生活中所面临困境和价值选择的思考。

它呼唤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坚强与勇敢,珍视家庭与亲情,并用劳动与奋斗来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

电影《活着》评析

电影《活着》评析

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摘要:电影《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电影虽是悲剧却没有给观众压抑,体现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整个电影用幽默稀释悲剧,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皮影道具及音乐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福贵这个小人物,反映了旧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有很深的寓意。

关键字:电影《活着》;小人物;幽默;皮影;表演;音乐;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影片,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活着》的主旨思想的表达(一)对小人物的塑造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活着》的艺术特色(一)幽默稀释悲剧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张艺谋把小说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提到的发炮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以达到丑化那个时代的目的,这都是值得观众留意并深入分析的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有何目的的细节。

《活着》中的生命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

《活着》中的生命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

活着:生命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简介《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所包含的生命教育理念,并分析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生命教育理念1. 生存与尊严《活着》中反映了主人公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坚持生存并追求尊严。

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克服困难,并努力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

2. 善良与共情主人公在小说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善良,无论是对待家庭成员还是外界人士。

这种善良和共情提醒我们要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自我探索与成长《活着》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在苦难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并不断成长。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我,并在成长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与价值。

教学实践1. 尊重与关怀教师可以通过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人经历,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和支持。

这种关怀可以体现在听取学生的意见、倾听他们的烦恼以及提供指导和鼓励等方面。

2. 激发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交流。

此外,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等多元化途径来开拓视野并增强内涵。

3. 培育人文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设置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存意义、家庭责任、社会义务等话题。

同时,设计相关阅读材料或课外书籍来扩展学生对人类尊严和善良行为的认识。

4. 公民责任感培养借鉴《活着》中主人公如何面对挫折与苦难的经历,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激发他们对于公民责任的关注和担当。

结论《活着》中的生命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互联系,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通过以小说为材料,结合上述教学实践策略,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成为有尊严、善良、有责任感的人,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课堂和校园文化中,创造更加富有人文关怀氛围的教育环境。

浅谈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

浅谈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
剧 性 的一 生 ,也 把死 亡 的 色彩 进 行淡 化 。张 艺 谋对 小 说
他 的作 品大 多 数都 遵 循 现 实主 义 方式 的发展 ,通过 对 一 个 普 通 人 的描 写 ,体 现 出一 个 民族 在那 个 时 代 的精 神 或 者 追 求 。而 《 活 着 》就 是 以福 贵为 形 象 ,影 射 出在 新 中 国成 立 到文 化 大革 命 时 期之 间百姓 所 处 的 生活 环 境 ,这 部 作 品是 我 国 大 多 数地 主 或 是 农 民都 曾经 历 过 的缩 影。 这 部 电影 以其 独特 的创 作风 格 引 发观 众 深 思 、感悟 ,因 此获 得一 致好评 ,也赢 得 了不少赞 誉 。 电影 《 活着》的剧 情介绍 主 人 公福 贵 本是 出身 于地 主 人 家 的少 爷 ,却 不 思进 取 ,整 日只顾 赌 博 ,是 当 时典 型 的 纨绔 子 弟 形 象 。其妻 家珍 苦 口婆 心 的规 劝 福贵 多次 无果 后 ,带 着 风 霞 ,拖着 自己带 有 身 孕 的身 子 离开 。而 福 贵 也最 终 自家 的所 有家 产 全 部输 给 了 皮影 班 主 龙 二 ,父 亲在 为他 偿 还 赌 债 后 , 举起 拐 杖 说要 打 死 儿 子, 却始 终 没 能真 正 打 到 儿子 ,却 后来 自己翻 到在 地 ,撒 手 西去 。父 亲 的 死对 这 个 家 是一 个 莫 大 的打击 ,使 得福 贵从 此 必须 到街 头做 买卖 ,但 是 , 这 并 不 足 以养 活 他 与年 迈 多病 的母 亲 。后 来 ,家珍 带 着 凤 霞 与 儿 子有 庆 回来 找 到福 贵 ,福 贵 也深 知 必 须要 养 家 糊 口,便 整 日出 去唱 皮 影 戏挣 钱 。但 是 ,一 日突如 其 来 的刺 刀 让他 不 得 已远 离 家 乡, 被带 到 国 民党 军 队里 当壮 丁 ,几 年 后 成 为共 产 党 的俘 虏 才得 以回 到家 乡 与家 人 团 聚 。但 是 ,母 亲 却 已经离 世 ,女 儿 凤 霞也 因为 几天 的高 烧 不 退变 成 哑 巴。 由于 当 时正 值土 改 时 期 ,龙 二被 划 分 为 地 主而 遭 到 枪 毙, 而福 贵 成 分为 城 镇 贫农 而 活着 。但 是 ,这 并 不 代表 他 家 从此 可 以过上 平 静 的 日子 。唯 一 的 儿 子 被 区长 无 意撞 死 ,然 而 ,这 位 区 长就 是福 贵 当年 出 生 入 死 的好 兄 弟春 生 。风 霞 在村 长 的 介 绍下 , 与工 人 阶 级 组 织头 头 万 二喜 结 为 夫妻 ,但 是 ,苦 难 仍 然 没有 放 过 福 贵 一 家 ,风 霞 因 为大 出血 难 产 而 死 。 在 影 片 的 最后 , 福 贵 ,家 珍 ,二 喜与 馒 头 活 下来 了,这 对 中 国人 提 倡 的 亲情 和家庭 有十 分重大 的意 义 。 二、 电源 《 活着》与小说 《 活着》 《 活着 》 是 张艺谋 根据 余 华小 说改 编而 成 ,两者 虽然 不 是相 同的 艺术 手 法 ,但 是都 体 现 出 了福 贵对 悲 剧 的承 受 能力 ,使 得 观 众更 能感 受 到作 品 所 蕴含 的人 生观 。都 是通 过 一 个 故事 展现 出那 个 时代 的 风貌 ,但是 小 说 与 电 影 带给 我 们 的确 是 不 同 的心灵 感 受 。小 说 运用 第 三 人称

电影《活着》评析

电影《活着》评析

电影《活着》评析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摘要:电影《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电影虽是悲剧却没有给观众压抑,体现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整个电影用幽默稀释悲剧,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皮影道具及音乐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福贵这个小人物,反映了旧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有很深的寓意。

关键字:电影《活着》;小人物;幽默;皮影;表演;音乐;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影片,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活着》的主旨思想的表达(一)对小人物的塑造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活着》的艺术特色(一)幽默稀释悲剧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张艺谋把小说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提到的发炮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以达到丑化那个时代的目的,这都是值得观众留意并深入分析的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有何目的的细节。

评电影《活着》

评电影《活着》

评电影《活着》“在大的政治背景下,人像是汪洋中的一片树叶,根本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很无奈的。

中国的这类题材是最多的,因为中国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最难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活着》这类电影我们可以拍好多部。

但是很难通过。

”-----张艺谋对记者说过的话。

这样的状态造成了张艺谋的独有的内心世界,他对生和死的阐释也就不同寻常了。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更多的是在做着哲学的思考,是“生”与“死”的问题。

余华的小说《活着》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

他的叙事手法冷酷而残忍,采取了一种“无我”的叙述方式在作品中塑造出逸乐冷漠的叙述者,甚至可以说是把完全的发掘“人性恶”作为写作的任务。

而张艺谋则不然,在这部影片中,似乎暂时放弃了他对表现中国民俗本身的热衷,而转向用中国民俗去表达他对人在世上的命运关注。

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发现并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

皮影戏使《活着》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

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他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

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

由于张艺谋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宿命论是他的一种巨大的心理暗示。

宿命论是书本和电影中充斥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里面“福”和“祸”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时候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命运和福贵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他貌似灾祸的败家行为最终却变成了救命之举。

在赌场中输光了家底的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也免除了被打倒的命运。

电影中龙二在四九年解放后被枪毙前曾死不瞑目地看着福贵,而枪响的时候富贵也有浑身痉挛的抽搐,其实那是心灵的命运的抽搐。

而小说中余华更是直接了当地让龙二对福贵说:“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没有什么情节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生无常,命运总是在捉弄着我们,如同我们手上的玩偶被我们捉弄一样。

谁能知道我们今天的福不会是明天的祸?谁又能知道我们今天的祸不会是明天的福呢?而福贵被改写成皮影戏艺人,不光是情节的需要,也是张艺谋为了强化这一主题的高明的手段。

活着读后感生命与命运的反思与感悟

活着读后感生命与命运的反思与感悟

活着读后感生命与命运的反思与感悟在电影《活着》中,导演张艺谋以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道出了生命与命运之间的探讨与思考。

观影之后,让我产生了很多反思与感悟。

本文将从人生意义、命运的无奈以及珍视生命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影片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磨难和痛苦,但他却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每当他遭受打击时,他都会积极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并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幸福。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享受幸福和成功,更在于面对逆境时的坚持和勇敢。

无论生活多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学会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并找到自己的幸福源泉,因为每个人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被珍视与尊重。

其次,电影中命运的无奈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福贵所经历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缘故,而是命运的无情捉弄。

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和环境。

这让我反思到,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接受和适应。

因此,我们需要对命运有一定的宽容和理解,不能对自己的失败和困境过于苛责,而是要学会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在命运面前,我们要更加勇敢和坚强。

最后,我在观看《活着》后,也更加珍视生命的意义。

影片中,福贵经历了种种困苦,但却依然保持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无论是身处囚笼还是被斗争折磨,他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宝贵。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应该珍视并充实它。

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学会坚守希望,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并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存在。

通过观看电影《活着》,我由衷地体会到了生命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无论我们的命运如何,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要学会感恩与珍视,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和挫折,勇敢地去寻找幸福和美好。

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奋斗和追求,而命运无法左右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爱。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福贵这个普通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苦难经历。

作品不仅以真实、感人的笔触描绘了福贵的人生历程,更通过这一系列苦难事件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存的智慧。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活着》的苦难叙事中挖掘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价值。

福贵身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迫与挑战之中,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然而,他始终坚韧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度过了重重困境。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不仅让我们感叹生命的伟大,更让我们认识到人在面对苦难时的无尽潜力。

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活着》的苦难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性、生命价值和社会现象。

作品中福贵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勇于担当,坚守信仰,追求美好生活。

《活着》作为一部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小说,关注边缘群体,传达悲悯情怀,倡导人性关怀。

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个人命运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性光辉的作品。

这种人文精神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从审美意义上看,《活着》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语言艺术独具魅力。

作品通过对福贵及其家人命运的刻画,展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这种审美价值不仅让我们沉浸于作品的艺术世界,更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活着》的苦难叙事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同样重要。

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家庭观念的强化和对人生目标的重新审视,也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所需要的。

只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关爱家人,珍惜生活,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总之,《活着》作为一部苦难叙事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价值。

通过反思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生命价值和社会现象,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追求美好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电影《活着》的审美主旨对当代青年生命观教育的启示宗白华曾说:“哲学家和科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思想见解的一致,宗教与论理学家,兢兢然求人类意志行为的一致,而真正能结合人类情绪感觉的一致者,唯厥艺术而已。

”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情感”,更能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达到生命的终极关怀。

电影《活着》正是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它以饱含的生命意识和对人性美进行了深入地刻画,对中国传统生命智慧做出了深刻地阐发。

生命就是希望,生命孕育着美,这一审美主旨应是当代青年生命观应遵循的基本价值。

一、电影《活着》的审美主旨电影《活着》犹如一只生命的咏叹调,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命运悲剧:主人公富贵的双亲和儿女接踵而亡,给他带来了一次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在苦难中,却始终有一种力量支持着富贵坚强地生活。

悲惨的人生样态、生死的强烈对比,电影《活着》用戏剧化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内心描写向观众揭示了根植在传统中国人心中,一种安身立命的本能向往,体现了“乐生安死”的中国传统思想和国人感人至深的人伦情结。

影片在男主人和外孙的对话中结束电影叙事,非强化的结尾又给观众留下了一片广袤的思索天地。

影片用了许多功夫表达“生”与“死”的思想,比如以下方面:(一)善待生命——“龙二之死”的生命深思影片用龙二之死从一个侧面来解释生的意义。

龙二生前,比起富贵将家产败得一干二净,龙二算得上是胜利者。

他曾经那般辉煌过,骄傲过,得意过,甚至在富贵因输掉房产而丧父时大度的要“替他照顾几日他病重的老母”。

富贵为了生计去乞求龙二借钱,当他从龙二手中接过斑驳的老皮影箱子,两个人的角色发生了戏剧化的互换:富贵不再是先前徐家潇洒的二世祖,龙二这时才是真正的“富贵儿”,他成了徐家大宅里的“大王”,意气风发,呼风唤雨。

难怪富贵后来见到将要被枪决时踉踉跄跄、愤愤难平的龙二,被吓得失了魂。

“整整五发子弹”虽然打在另一个躯壳上,却仿佛射穿了富贵的灵魂,曾经嗜赌成瘾的富贵脱胎换骨,对死亡的敬畏,让他完全抛弃了浪荡不羁的人生观,开始踏踏实实挑起生活的担子。

“善待生命”——看似普通的人生信条,却是只有在人真正去思考死亡时才能探寻到的答案。

在目睹了影片中龙二的死和富贵的前后变化中,青年观众不禁要深思:“每个人只能享受一次生命,这是人们最为亲切也最为确实的权利。

”大学时代,正值生命绽放的璀璨年华,更要认认真真对待生命,慎重的对待自己“生”的权利。

因为,这个权限有一天会到期,若毫无顾忌的放肆挥霍,用逐欲之心去消耗生命、贪图浮华,结局终如龙二一般独自咽下自酿的苦果。

(二)悯惜生命——“有庆之死”的情感升华有庆的死是电影中最为凄惨的一个故事。

当有庆兴致冲冲、活蹦乱跳地随着母亲去捉弄爹爹,富贵猛地将醋喷在皮影幕上,黑色的醋汁瞬间四溅开来,欢乐的气氛到达高潮。

紧接着下一幕,有庆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这个勇敢、坚强、可爱的小男孩的意外死去,让此时观众眼前,满脸鲜血的形象渐渐模糊起来,与上一幕幕布上溅开的醋慢慢重叠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形象,这个新形象又仿佛是审美者自己挂满泪水的脸庞。

电影用毁灭最小的、纯真的、拥有许多美好品质的儿童有庆来达到一种什么效果呢?有人说,儿童生命展示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给人们带来纯洁与美好的感受,是激发人欣赏和体味生命美的真谛所在,也是儿童生命最具魅力的东西。

显然,儿童的生命是美的,有庆之死正式以反美的方式,从美被残忍摧毁中表现美之可贵。

青年在观看这一幕时,体验到强烈的同情与怜悯,这种同情和怜悯本身,关照到了作为审美者的人的本质力量,使青年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对于整个人类与世界的慈悲情怀,情感由压抑而得到升华。

在这样的艺术作品中,青年最为审美者体味他人的艰辛和痛苦,感同身受,巨大的情感震颤带来了获取同情的能力,从而激发青年自我精神世界的强大能量。

(三)真、善、美——家珍豁达的生命观影片对人性中的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感人肺腑,浸润心灵。

比如,家珍曾两次对春生说:“你欠我们家一条命!”第一次,是失去爱子后痛彻心扉的恨。

而第二次,依然还是面对这个“可恨”的人,她却放下了内心的仇恨,婉转的用这句警告给予他宝贵的支持。

家珍不因春生的生命附着着爱子的鲜血而蔑视他,相反,她像珍惜有庆的命一样珍视并深深同情春生的命,在春生即将掉入在自我毁灭的泥淖时拉了他一把,显示出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身上难能可贵的豁达胸襟。

青年仔细体味这一幕时,被影片的“真”所打动——事件出人意料又合乎人物性格的发展真实感人;看到家真人性中的“善”——人性中最为淳朴、本真、美好的成分;这一切,构成了“美”的感受——久久涌动于青年心中动人的艺术效果。

一个真善美的人物形象从荧幕中走入观众心中。

“真”、“善”、“美”——这些平时被当代青年认为过时的价值观念,在这里变成了内心强烈的共同感受。

生命只有达到这样美的境界,才能走入一片“世外桃源”,打破时间和环境的局限,在精神领域延伸出无限的宽度。

(四)乐生安死——坚韧恬然的人生境界与原著小说不同,影片结尾是相对圆满的,符合中国传统审美需求的:富贵慈爱的对小孙子馒头说:“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

”馒头问:“牛之后呢?”富贵这样回答:“牛之后馒头就长大了,日子会原来越好。

”质朴的话语和这个普通小人物的身份相衬,但放在他苦难一生的结尾处,却闪现着这个普通小人物的人生智慧。

在悲惨的现实世界中,富贵经历了惨败的人生赌局,横尸遍野、九死一生的战场,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化为泡影。

尽管如此,在他的精神世界,却始终有一股力量支撑着他生活,为他驱赶了失望、痛苦和绝望。

这是对生的渴望和眷恋,“只要活着,一切都会变好。

”这就是一个普通中国人所信奉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坚韧不折的精神力量,是一层安生乐死的人生境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对生活始终怀抱希望,保持内心的平和、从容、恬然、安宁,是一件不易之事。

“乐生安死”——这是青年应在主人公富贵那里学到的,却与“仁爱”、“慎独”一样是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思想精髓。

当然,我们认为,这种境界还不能说是人类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最高境界:主人公还远未达到庄子那种“视死亡为回归自然,安然就寝于天地之间”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与修养。

但青年在欣赏影片时,从主人公真实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了知识学习和理性思考中难以体验的情感共鸣,学生由人及己的联想自己面临的愈发激烈的社会竞争,可能遭遇的残酷困境与挫折,懂得更应以积极平稳的心态迎接挑战,避免失衡;更应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当代青年生命教育的缺位及生命观的缺憾工业化在普遍给人们带来物质福利的同时,也在钝化着人们的精神视域,矮化着人们的价值期盼和守望。

工具理性在逐步取得对价值理性的优势地位中,生活和生命也不在那么质纯和澄明,且被披上日益光鲜的外衣和沉重的利役。

这股生活和生命的潮流在市场化的裹挟中荡漾着一切领域,甚至在“象牙塔”里。

这股狂热热切地强化着青年的实用技能,延长着他们的“手”,但这并没有让他们轻松、恬淡和惬意,而是在钢筋水泥丛林里更加的沉重、苦闷和彷徨。

“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渐渐地被边缘化了,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

”于是,在青年眼里,对生命的追问也成了哲人们的“癖好”,少有人花费时间去理解生命的起源、价值和归向。

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甚至残虐生命的时间和现象,成为大学生令人堪忧的生命观的事实印证。

另一方面的问题也出现在不轻易践踏生命的青年人群中,他们中一部分将金钱、权利和享乐与生命的全部价值等同起来,生命成了一片追逐欲望的浮萍。

这也是一种足以引起重视的现代悲哀。

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青年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慎重地对待生命、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开阔他们的眼界与胸襟,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途径,更应担当起拯救缺失的青年生命教育的天命。

三、《活着》的审美主旨对当代青年生命观教育的启示电影《活着》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通过影片对所展现的生命画卷与人性之美的赏析,原本抽象的“生命”二字变得真实、鲜活起来,并引发青年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卷入,自然触发其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和对自我生命观、人生观的反思。

这就是审美教育散发迷人魅力的原因,它完美地将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与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让受教育者自己得到印刻身心的结论。

用审美教育引导青年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其启示价值在于:(一)用审美活动引导青年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先哲康德早已为美学奠定了“人”的基础。

审美教育首先以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目的。

对于思维活跃的当代青年,让他们终日在生命本体论的伦理窠臼中苦思冥想显然不切实际,审美教育就尤其应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通过对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的鉴赏。

融化学生的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开启生命思考的情感之门,引领学生拥抱美与希望,最大化的延展生命的积极面。

审美活动以情动人,符合教育的特点和方法,又以生动的形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势需要,是培养大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绝佳的生命教育途径。

(二)利用审美活动的特殊形式,弥补死亡教育的缺憾面对近年来在青年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死亡游戏等现象,死亡教育在我国的大学生通识教育中接近空白。

以笔者所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在图书馆馆藏的31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别的书籍中,包括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内容的仅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种,比例仅为3.2%。

寻其原因或许与我国普通民众历来忌讳谈死的习俗有关。

然而,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庄子早已阐释了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死亡观,对死亡秉持着安宁不惧的态度,这对生者更是一种鼓励。

审美活动为中国的死亡教育提供了恰当的途径。

通过审美活动中丰富的艺术形式,向学生输送人类文化中积极、精妙的思想精髓,有益于学生理解死亡、珍爱生命,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糟粕的侵蚀,获得知识和文化、理性与心理的完整发展。

(三)在审美活动中培养青年的生命关怀能力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学生感受人性美、崇高美,情感上自发的渴望关怀他人,以获得自我生命力量的确证。

如同在对电影《活着》的欣赏,在那些悲惨的、痛苦的、可怕的人物命运中,更能促使青年理解他人的痛苦与艰辛,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与意志,获得生命的正向力量,培养关怀他人、感恩他人的品质。

也只有在审美活动中,让青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作为被教育对象,而是真正成为审美主体,实现人性与精神的自由。

(四)用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它的情感性往往令审美主体从中获得最为深刻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

审美教育亦不是认识活动的附庸,而应当成为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宏远的眼界和胸襟,开垦开阔青年荒芜的精神家园,使青年的思想得到提升,升华出超越物质、功利的悦乐情怀和自由的人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