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6金匮要略论注卷十一~卷十四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正文

《金匮要略》正文

《金匮要略》正文展开全文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二首)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吐浊涕。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臣亿等校诸本族复花汤方;皆同)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口敢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

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目闰目闰而短气。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渐加,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问:如何治疗未发病的情况?答:治疗未发病的情况,当看到肝脏疾病时,知道肝脏会传染给脾脏,应该先治疗脾脏,使其在四季中保持旺盛,不受邪气影响,不需要补充。

中等医师不了解脏器之间的相互传递,看到肝脏疾病时,只知道治疗肝脏,而不知道要治疗脾脏。

对于肝脏疾病,应使用酸性、焦苦和甜味药物进行调理。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药物进入心脏,甜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可以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就不能流通,心火气就会增强,这会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通,肝脏气就会增强。

因此,先治疗脾脏,肝脏就会自然痊愈。

这是治疗肝脏和补充脾脏的要诀。

如果肝脏虚弱,就使用这种方法,如果是实质性问题,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补不足,损有余”,这是指虚实之间的关系。

其他脏器也可以根据这个原则进行治疗。

人类天生具有五常,然后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创造万物,也能够破坏万物,就像水可以浮舟,也可以翻船。

如果五脏的元气畅通,人体就会安定和谐。

邪气和风中之人,容易死亡。

千般疾病,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经络受邪,进入脏腑,这是内部原因;第二种是四肢和九窍,血脉相连,堵塞不通,这是外皮肤的原因;第三种是房室、金刃、虫兽所造成的伤害。

如果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治疗,所有疾病都可以得到解决。

如果一个人能够注意保养,不让邪气干扰经络;如果经络畅通,没有进入脏腑,那么就需要治疗。

如果四肢感到沉重,就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不要让九窍闭塞;还要避免违反法律,避免被动物伤害;保持房室的正常功能,控制饮食中的冷、热、苦、酸、辛、甘,不要让身体衰弱,这样疾病就无法入侵身体。

腠理是指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液和气体注入的地方;理是指皮肤、脏腑之间的文理。

XXX在上,XXX在下,大邪中表,XXX中里,口中的气味,是积存的食物。

不同的邪气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XXX在前,XXX在晚上,湿邪在下部,雾气在上部,风会使脉搏浮起,寒会使脉搏变快,雾气会伤害皮肤,湿气会影响关节,食物会伤害脾胃,极度寒冷会影响经脉,极度炎热会影响络脉。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准此。

(一)【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

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二)【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十四)【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

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十六)【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十七)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十一)【原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選注]《金匱要略心典》:“此氣色之辨,所謂望而知之者也。鼻頭,脾之部;青,肝之色;腹中痛者,土受木賊也;冷則陽亡而寒水助邪,故死。腎者主水,黑,水之色,脾負而腎氣勝之,故有水
氣,色黃者,面黃也,其病在脾,脾病則生飲,故胸上有寒。寒,寒飲也。色白,亦面白也,亡血者,不華於色,故曰:血亡則陽不可更越,設微赤有非火令之時,其為虛陽上泛無疑,故死。目正圓者,陰之絕也;痙,為風強病,陰絕陽強,故不治。痛則血凝泣而不流,故色青。勞則傷腎,故色黑。經雲:腎虛者,而漆柴也。風為陽邪,故色赤。脾病則不運,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經雲: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也”。
凡是氣候未至,不至,不去,太過皆屬異常之氣候,都會影響人體的氣血而發生疾病。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雲少陽起者,陽方起而出地;陽媽生者,陽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陽初生之謂也,竊嘗論之矣。夏至一陰生,而後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陽生,而後有小寒、大寒,非陰生而反熱,陽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極則不泰;陰陽之氣,剝不極則不復。夏至實陰盡於地上,而後一陰生於地下,是陰生之時,正陽極而大熱,陰極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則所謂陽始生天得溫和者,其不得與冬至陽生同論也,審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溫,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漸,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時,則氣之有盈有縮,為候之或後或先,而人在氣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為能與時消息而無忤耳!”
[選注]
《金匱要略發微》:“無病之人,語聲如平時,雖高下疾徐不同,決無特異之處。寒濕在骨節間,發為痠痛,故怠於語言而聲寂寂,轉則劇痛,故喜驚呼。心膈則為肺,濕痰阻於肺竅,故語聲喑喑然不徹。頭痛者,出方大則腦痛欲裂,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不敢高聲也。”
5、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金匮要略》(已处理)

《金匮要略》(已处理)

《金匮要略》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comcn整理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comcn整理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comcn整理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comcn整理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comcn整理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comcn整理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comcn整理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comcn整理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右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两切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会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comcn整理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劈鸡子黄一枚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comcn整理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洗方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comcn整理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现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蚀于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目三服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熏方雄黄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comcn整理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巢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蟋螂六分熬桃仁二分comcn整理右二十三昧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蟅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两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蜀漆散方蜀漆烧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comcn整理右三味作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牡疟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柴胡姜桂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comcn整理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一首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穹穷三分桂枝三分comcn整理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风引汤除热瘫癎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天寒热其脉浮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口父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comcn整理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comcn整理右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矾石汤治脚气冲心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穹穷一两杏仁四十枚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三分黄芩三分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comcn整理右三昧物每七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comcn整理。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二十五篇,主要论述了中医诊脉、处方、 针灸、经络、药品等方面的精华。本书在校注和白话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经典古籍更加易 于理解和应用。本书将对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的目录包括序、正文二十五篇、附录、
内容摘要
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金匮要略》中的中医理论和治法,学习各种中医疾病的治 疗方法和方剂,从而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本书也有助于提高读者的中医文化素养,加深对 中医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适合中医从业者、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和收藏,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具有重要意 义。
精彩摘录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是一本十分值得一读的书,它是对经典中医文献《金匮要略》的全面校 注和白话解释。这本书的对于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者以及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这本书的背景值得称赞。中国中医药社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中医药机构,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 文化,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中医物。《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的,既体现了其对古籍保护和传承 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对基层临床医生实际应用古籍的。 这本书的内容质量非常高。在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全面校注的同时,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进 行解释,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这一古典文献。书中详细解读了每一篇、每一节、每一证 的原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个条文的含义和临床应用。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插图和表格,使 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再次,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浅注》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此言肤肿病.内经概言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颈肿.腹乃大.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而不分别为言.然而病因不同.则治法迥异.师故立五名以为大纲.而脉证标本变化之微.详悉于下.风水(之脉证奈何.)其脉自浮.(浮为风.故)外证骨节疼痛.(风尚在表.故)恶风.皮水(之脉证奈何.水行皮间.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其邪既去经而在皮间.既去经故)不恶风.(在皮间故)其腹(外实中空)如鼓.(肿在皮外.而未及肠脏.故)不渴.当发其汗.(俾皮间之水从汗解.)正水(之脉证奈何.三阴结.而非风结.故)其脉沉(水属阴.故其脉)迟.(三阴结而下焦阴气不复与胸中之阳相调.水气格阳在上.故其)外证自喘.(喘为此证之眼目.至于目窠如蚕两胫肿腹大.与石水证相同者.不必言也.)石水(之脉证奈何.水聚于下而不行.故)其脉自沉.(水在下而未伤中气.中未虚冷.故但沉而不迟.病专在下.而不及于上.故其)外证(少)腹满.(而)不喘.(不喘为此证眼目.与正水所同等证.亦不必言也.)黄汗(之脉证奈何.水邪内郁.故)其脉沉迟.(心受邪郁.故)身发热.(热伤在上.故)胸满.(阳部之邪从阳.故)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则邪气侵阴.荣气不通.)必致痈脓.此于五条分晰其脉证也.(试详风水之证.而别其相似之病.)脉浮而洪.浮则为风.(风者.天之气也.)洪则为气.(气者.人之气也.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气相搏.(若)风强(于气.)则(气从风而浸淫肌肤.而)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藉瘙而稍疏浅.)为泄风.久(则生虫.)为痂癞.(若)气强(于风.)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而)为水.(水成则肿胀喘满.)难以俯仰.(若)风气(并强.两)相(维)系.(而水液从之.以致)身体洪(大而)肿.(盖风为虚邪.自汗恶风.乃其的证.今因)汗出乃愈.恶风则(邪之属)虚.(无有疑议.故直指之曰.)此为风水.(彼夫)不恶风者.(表无风也.)小便通利.(非风水之相搏也.)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乃水入伤心.汗内返而为湿所致.)此为黄汗.此详风水之病源.且风水病最与黄汗相似.故节末又郑重以分别之.风水脉浮.黄汗脉沉.浅而易知.师故未言之.(风水中有变异者.不可不知也.风之脉.浮也.水之脉.滑也.今)寸口脉沉滑者.(不见风脉.但见水脉.)中有水气.(似属正水.然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面目肿大.(风为阳邪.故身中)有热.(证既属风.其沉亦将变而为浮.而未变之初.无不可先正其)名曰风水.视(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此正水之征也.乃)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知非正水.而为气水矣.风气必系.亦可正其名曰)风水.此言风水证虽有变异.而真面目不可掩也.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此阴邪表实证也.今)反不疼.(即与阴邪迥别.且)身体(不为疼而)反(为)重(重则便知其为正水也.不为疼)而(为).(则便知其为风也.风水涣于外.未入于内.故)其人不渴.(病在外者宜汗.故)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此外另有汗后反)恶寒者.此为极虚(之证.误因)发汗得之.(亦另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治法.不在风水之例.若前证更有)渴而不恶寒者.(渴似风水.而于不恶寒处.得其机关.知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较深一层.)此为皮水.(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盖以周痹为寒湿痹其阳.皮水为水气淫于肤.所以大略相似也.若前证更有)胸中(气)窒.(窒而作胀.则)不能食.(窒而不行.)则反聚痛.(至)暮(为阴分.更)躁(而)不得眠.(明是有水伤心.寒郁其热.其证全在于胸.)此为黄汗.(若前证之脉浮紧.而)痛在骨节.(脉证却不相反.且)咳而喘不渴者.(乃水寒伤肺.)此为肺胀.其状如肿.(肺主皮毛.皮毛受邪.)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均宜发汗.惟)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为邪已内入.恐非一汗所能愈.)皆不可发汗.此言风水中有类太阳脉.而不出太阳证者.又有相似而实为皮水者.有相似而实为黄汗者.有相似而并非皮水黄汗.实为肺胀者.师分别其证.未出其方.后人补以越婢加术汤.亦未甚周到.节末以渴者.下利者.小便数者.戒其发汗.大有深意.或问前二条云.风水外证骨节疼.此言骨节反不疼.身体反重而.前条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侵淫肌肤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重.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程氏曰、水气外留于皮.内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风水皮水之外.又有湿热郁于里.为)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分别处在于黄.若黄而汗出亦黄.则为黄汗.身黄而无汗出.则为里水.水在里.故)其脉(不浮而)沉.(热久郁.故)小便不利.(积于内者溢于外.)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不因此自利而除其黄肿.反因)此(自利而)亡(其)津液.(津液亡)故令渴.(以)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此又从风水皮水外而言里水也.尤在泾云、越婢加术.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肿.故取麻黄之发表.以其肿而且黄.知其湿中有热.故取石膏之清热.与白术之除湿.不然.则渴而小便利者.而顾犯不可发汗之戒耶.或云此治小便利黄肿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术止渴生津也.亦通.(又有兼宿疾而致水.不可不知也.)趺阳(系胃脉.脉本不伏.因水蓄于下.气伏)脉(亦)当伏.今反紧.(紧则为寒.此因其人)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不温其寒.而)反下之.(阳气重伤.)即胸满短气.(而水病大作.所以然者.阳以下而伤.则决渎无权.水不行而汛滥矣.气以下而耗.则精凝血滞.变其常而化水矣.)趺阳脉(因水病而)当伏.今反数.(数则为热.此因其人)本自有热.(热则当)消谷(而)小便数.今反不利.(则水液日积.)此欲作水.(所以然者.阴虚无以配阳.则水为热蓄而不行也.)此言水病患别有宿疾.当从趺阳脉与其旧疾见证而兼顾之.不可以见肿治肿为能事.(水病有五.而正水之病居多.当于脉而体认其所由成.然脉之元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也.)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徐忠可云、此段论正水所成之由也.谓人身中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寸口脉主上.犹之天道必下济而光明.故曰阴生于阳.趺阳脉主下.犹之地轴必上出而旋运.故曰卫气起于下焦.今寸口脉浮而迟.浮主热.乃又见迟.迟者.元气潜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潜脉.是热为虚热.而潜为真潜.故曰热潜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济之元气.沉而不复举.非沉脉之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浮主热.乃又见数.数者.卫气止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止脉.是客气为热.而真气为止.故曰热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卫气.伏而不能升.非伏脉之伏也.从上而下者.不返而终沉.从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则旋运之气.几乎熄矣.熄则阴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见非止客水也.恐人不明沉伏之义.故又曰络脉者.阴精阳气.所往来也.寸口阳气沉而在下.则络脉虚.小便者.水道之所从出也.趺阳真气.止而在下.气有余即是火.火热甚则小便难.于是上不能运其水.下不能出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而乱走耶.故曰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阴气.合水饮而横溢也.沉伏二义.俱于浮脉见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阴阳之道者.其能道只字耶.此仲景所以为万世师也.次男(元犀)按、仲景此节.深文奥旨.得徐忠可此注.如暗室张灯.大有功于斯道.但有论无方.读者每苦无下手工夫.先君从原本上下文搜讨.得其要紧.从经方中加出一味.名消水圣愈汤.授政有先叔.屡试屡验.奉为枕秘.厥后此方刻入时方妙用中.彼时一齐众楚.无一人能发其旨.以致无上名方.反为俗论所掩.己卯秋.先君以老归田.重订旧着.命余读之后.颇有所悟.遂于时方妙用中一节.录此方并方论.附于本节之后.第方中天雄难得.不妨以附子代之.菌桂绝无佳者.不妨以桂枝尖代之.方用天雄炮一钱.牡桂去皮二钱.细辛一钱.麻黄一钱五分.甘草炙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知母去皮三钱.水二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去上沫.次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水盛者.加防己二钱.天雄补上焦之阳而下行入肾.犹天道下济而光明.而又恐下济之气潜而不返.故取细辛之一茎直上者.以举之.牡桂暖下焦之水.而上通于心.犹地轴之上行而旋运.而又恐其上出之气止而不上.故取麻黄之勇往直前者.以鼓之.人身小天地.惟健运不息.所以有云行雨施之用.若潜而不返.则气不外濡.而脉络虚.故用姜枣甘草.化气生液.以补络脉.若止而不上.则气聚为火.而小便难.故以知母滋阴化阴.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肿.出之神农本草经.而金匮治历节风.脚肿如脱.与麻黄附子并用.可以比例而明也.此方即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经方之变化如龙也.(正水病在将成未成之际.其脉如何.)寸口脉弦而紧.(紧为寒.)弦则卫气(为寒所结而)不行.(卫气不行.则藩篱不固.而)即恶寒.(卫气不行.则)水(液)不(运.而不)沾流.走于肠间.(遂横流于肌肤肢体矣.)此言水病之初成.责在卫气.以寸口主乎卫气也.意者寒从外得.阳气被抑.水之所由成也.(正水病在既成之际.脉又何如.)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此言水病之既成.责在肾阳.以少阴主肾阳也.意者寒自内生.而气化不速.水之所由盛也.(正水之脉.有恒有反.不可不知.盖以水阴也.阴盛则脉沉.水行皮肤.营卫被遏.则脉亦沉.今)脉得诸沉.当责有水.(然必合之.)身体肿重.(方可断其为水.此脉与证相符之恒也.若正)水(之)病.(其)脉(应沉而陡然暴)出者(是真气离根.脱散于外.脉证相反.故主)死.此言正水之常脉则沉.若陡然而出.则为反也.尤氏云.出与浮迥异.浮者.盛于上而弱于下.出则上有而下绝无也.(正水之治.缓则筑以防堤.急则行其疏凿.)夫水病患.(脾胃为水气所犯.故)目下有(形如)卧蚕.(水明亮而光润.故)面目鲜泽.(正水脉沉.沉极则)脉伏.其人(胃中津液水饮.俱外溢于皮肤肌肉.无以上于喉舌.则为)消渴.(此皆水病先见之征也.及其)病水(之势既成.则)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甚而欲)绝者.(诊其脉则为无阳.审其势则为)有水.可(于扶阳中疏凿其水以)下之.(俾水去则阳回.而元自复矣.)此言正水病.腹大.小便不利.脉道被遏而不出.其势已甚.子和舟车.神佑等丸.虽为从权救急之计.然虚人不堪姑试.余借用真武汤温补肾中之阳.坐镇北方以制水.又加木通防己川椒目以导之.守服十余剂.气化水行.如江河之沛然莫御矣.此本论中方外之方也.问曰.病下利后.(阴液亡则)渴(欲)饮水.(饮水多而)小便不利.(水有入而无出.积于腹中.而为)腹满.(固事之常也.乃)因(而为)肿者.(其故)何也.答曰、(水必得气而行.)此(缘利后气伤.饮水过多.)法当病水.若(得)小便自利.(则水从下通.)及汗(自)出者.(则水从外泄.水虽聚而常行.)自当愈.(然其所以汗与利者.气内复而机自行也.而辛散渗淡之药.不足恃耳.)此言客水成肿.易成而亦易愈.调其中气.则气复.而水自从利从汗而行矣.有一张姓者.疟愈后.日饮水数升.小便不利.有用四苓加木通.服之三日.溺时茎痛.一日夜尿不及半小盏.尿盆底如朱砂.日更医.遍服利水之药.形肿日增.有一老医马姓.主以济生肾气丸.早吞五钱.暮服六君子汤一服.许以半月必愈.服至二十余日不效.又增出不寐气喘呕逆之逆证.病家极恼前医之失.而求治于予.予诊其色.鼻准黄润.诊其脉.虽细小中而却有缓象.直告之曰.此证误在前医.救在后医.止守前此丸汤并进.再十日必效.予无别法也.病家埋怨已极.誓不再服.叩头求请另方.予不得已.以权辞告之曰.前方虽佳.但日服不改.病气与药气.习以为常.所以不效.今且用茯苓四钱.蛤蜊粉三钱.灯草十四寸.煎水服之.三日后再服前此之药方.必另有一番好处.病家喜而服之.是夜小便如涌.其肿亦退去十分之七.皮肤中时见汗意.再一服.大汗如雨.肿全消.而神气亦复.喜告于予.予令其遵马先生丸汤之法.渠弗听.从此即不服药.半月病愈体康.到寓面谢时.还痛说前医之过.甚矣哉.医道之弗明也.详附于此.以为尤注气内返而机自行句之铁案.亦以见医术挟时命而行.(正水病.久则相传而概病.而其初则有五脏之分.心火脏)心火者.(水凌于心.阳气被郁则)其身重而少气.(郁而不泄.致伤心气.则)不得卧.烦而躁.(阳虚不能下交于阴.阴气不化.则)其人阴肿.(肝木脏.)肝水者.(水气凌肝.必传于脾.脾部在腹.则)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肝气横.其痛在)胁下(传则)腹痛.(厥阴之气.冲逆水邪.随之而上下.则)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金脏.为治节之官.)肺水者(肺主气.虚则失其统御之权.故)其身肿.(治节不行.则水乱.故)小便难.时时鸭溏.(谓如鸭粪之清浊不贯也.脾土脏.主腹.而气行四肢.)脾水者.(水气凌脾.脾气不行.则)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气生于谷.脾不能化谷.则)津液不生.但苦少气.(脾气不舒.则)小便难.(肾者.主水而藏精.其所赖以为锁钥之司也.其气上通于心.领心阳之气.下达水府.)肾水者.(肾气虚.不能上领心阳之气.而水凝矣.脐腹属少阴.少阴病.阳虚阴甚.则)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阳不及下.则)其足逆冷.(面者.诸阳之会也.肾虚不能上会.则其)面反瘦.此分晰五脏之水.以补内经所未备.使人寻到病根.察其致病之脏而治之.不域于脾肺肾通套成方以试病.则善矣.师曰.诸有水者.(分其内外表里而治之.不若分其上下.尤为确切.)腰以下肿.(阴为主用.)当利小便.腰以上肿.(阳为主用)当发汗.乃愈.沈自南云、此以腰之上下分阴阳.即风皮正水之两大法门也.腰以下主阴.水亦属阴.以阴从阴.故正水势必从于下部先肿.即腰以下肿.然阳衰气郁.决渎无权.水逆横流.疏凿难缓.利小便则愈.经谓洁净府是也.腰以上主阳.而风寒袭于皮毛.阳气被郁.风皮二水.势必起于上部先肿.即腰以上肿.当开其腠理.取汗通阳则愈.经谓开鬼门是也.窃谓利水发汗.乃言其常.而未及其变.当审实者施其常.虚者施其变.但治变之法.欲汗者当兼补阳.即麻黄附子汤之类.欲利小便者.兼养其阴.即栝蒌瞿麦丸之类.然开腠通阳而利小便.必兼变法.乃为第一义耳.按、时医治水病.只守二方.一曰五皮饮.桑白皮橘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二钱.取其以皮入皮.不伤中气之义.上肿加紫苏防风杏仁各三钱以汗之.下肿加木通防己泽泻赤小豆各二钱以利之.且气分加白术黄肉桂之类.血分加当归川芎桃仁五灵脂之类.寒加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干姜之类.热加黄柏知母生蛤蜊之类.诸虚合四君子汤.诸实合三子养亲汤.轻者颇效.而重病则否矣.而济生肾气丸.熟地黄四两.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肉桂车前子牛膝各一两.茯苓三两.熟附子五钱.蜜丸每服三五钱.百沸汤送下.或作汤服.此方自薛立斋极赞其妙.而张景岳李士材和之.至今奉为水肿气肿等证之神丹.而不知一派阴药中.杂以些少桂附.亦从阴化.久服必致阴霾四布.水势滔天.不可救援.谁制此方.大为金匮罪人.后医反以此方.名为金匮肾气丸.荒经侮圣.大可浩叹.今因沈自南有栝蒌瞿麦丸养阴一说.余亦谓栝蒌瞿麦丸之用附子.与肾气丸之附子同义.恐后学错认章旨.而误用之.则余亦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之流辈耳.孟夫子云、尔何曾比予于是.当知昔贤当时不得已之言也.师曰.(上焦主气.诊之寸口.若)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则为水肿.可知水肿之必关营卫也.中焦主水谷.诊之趺阳.若)趺阳脉(不起而)伏.(则为)水谷不化.(第不化有二.若)脾气衰.(而不化.)则(水杂于粪.为)溏.胃气衰(而不化.)则(水溢于外.而)身肿.(下焦主血.诊之两尺.右尺为阴中之少阳.若)少阳(之)脉(沉弱而)卑(为相火之衰.左尺为阴中之少阴.若)少阴(之)脉(微损而)细.(为真水之虚.北方龟蛇.非一而亦非二.均在下焦而主血.)男子(病此.)则(水精不化.而)小便不利.妇人(病此.)则(血化为水.而)经水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故.)经为血.(而属于阴.阴)血(阻滞)不利则(渐成)为水.名曰血分.(男妇之病一体.惟妇则有经可征也.)此言正水之偏于下焦者为血分.而又合上中二焦而言.为寸口、趺阳、少阴、上中下三诊之全法也.伤寒论金匮多用此笔法.男(元犀)按、此节及下一节.字字金针.宜熟玩之.师曰、(血分病在下焦.亦与上中二焦相关.属于虚者.上言之详矣.而属于虚中之实者.不可不知.)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肺气壅于阳.)为阳实.入则(水气滞于阴.)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中土本伤.而)无胃气.弦则(胃受木克.而气)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病)在(于)里.滑则为(里邪之)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凝聚坚)瘕不泻.经络不通.(而肿病大作.)名曰血分.此承上节血分而言也.与第八节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等句.互相发明.又合寸口趺阳少阴.而见气壅于阳.胃病于中.血结于阴.分之则三.合之则一也.男(元犀)按、胞为血海.男女皆有之.此云胞门.在关元气海之间.指膀胱之位而言也.先君口传蔡明府名本谦患水肿垂死复生验案.用泽兰之法.本于此.尤在泾云、上条之结.为血气虚少.而行之不利也.此条之结.为阴阳壅郁.而欲行不能也.仲景并列于此.以见血分之病.有全虚者.有虚中之实者.不同如此.(血分为男妇兼有之病.而亦有专为妇人而言者.以妇人之病.以经为主也.或有)问(于师)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尤在泾云、此复设问答.以明血分水分之异.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血病深而难通.故曰难治.水病浅而易行.故曰易治.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医者)脉之(病患竟)不言(苦)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水气中原不得有此证.其先)寸口脉沉而紧.沉为(微)水.紧为(积)寒.沉紧相搏.(则微水积寒.)结在关元.始时(水与寒)尚微.年盛(邪不胜正而)不觉.(迨至)阳衰之后.(前此所结之邪.觉)营卫(中稍稍)相干.阳(日就)损阴(日加)盛.(而所)结(之)寒微动.(遂挟)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此时若以温肾祛寒之药治之.法当渐愈.乃)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未得病源.病)气(维)系(而)不去.其病(根)不除.复重吐之.(诛伐无过.一则大下以伤其胃.一则吐伤上焦之阳.而下焦之阴火乘之.以致)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火乘于上.阳虚于下.以致决渎失职.)小便不利.(釜底乏薪.)水谷不化.(水气日盛.而)面目手足(皆见)浮肿.又与葶苈丸下(其)水.(虽非治其病根.而肿势证既盛.)当时如小瘥.(此后或因)食欲过度.肿复如前.(又加)胸胁苦痛.象若奔豚.(且)其水(气)扬溢.(时)则咳(而)喘逆.(治者)当先攻击.(与桂苓五味甘草汤类.)冲气令(其即低而)止.(止后方)乃治(其)咳.(用苓甘五味姜辛汤等.令其咳止.)咳止.其喘(不治而)自瘥.(所以然者.病根深固.不能骤除.当)先治(冲气咳喘之)新病.(而水气之)病当在(所)后.(虽然.治病必溯其所由来.关元结寒.水病之所由来也.)徐忠可云、此言正水之成.有真元太虚.因误治成水.又误治而变生新病.当以治新病为急.按第十二章.痰饮咳喘病.有小青龙汤加减五方之法.一字一珠.宜参看.(兹试为各证补言其未及.而并出其方.)风水.(其)脉(必)浮(而其为本证之确据者.则在)身重.(又合之)汗出恶风(及前后论列诸证.或兼或不兼)者.(一见身重脉浮.汗出恶风.其为风水内挟湿气无疑矣.以)防己黄汤主之.(若胃中不和.兼见)腹痛者加芍药.(以泄之.)按此节即太阳病.脉浮汗出恶风者.中风症也.盖以太阳为寒水之经.病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必化湿.而生胀满矣.故名曰风水.其证身重脉浮者.内挟湿气无疑矣.故以防己黄汤治之.张隐云、防己生汉中.纹如车辐.主通气行水.术解肌散湿.助决渎之用.姜枣草和营卫补中央.交通上下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矣.腹痛者.胃不和也.加芍药以泄之.湿气篇云、胃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可知耳.徐注谓为补脾之虚.误矣.防己黄汤(见湿病尤云.水与湿.非二也.)风水(证.身重则为湿多.而此则)恶风.一身悉肿.(则为风多.)脉浮不渴.(病在表而不在里也.身原无汗.而)续(偶见其)自汗出.(身)无大热.(其微热不去.为表实也.以)越婢汤主之.徐忠可云、上节身重则湿多.此节一身悉肿则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故欲以猛剂铲之.恶寒为卫虚.加附子.古今录验加术.并驱湿矣.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前论已详.不必再赘.惟)四肢聂聂动者.(更为皮水之的证.以)防己茯苓汤主之.此为皮水证出其方治也.防己茯苓汤方防己黄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F(金匮要略方论目录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卷下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杂疗方第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F.1.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F.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金匮要略》演绎(上)

《金匮要略》演绎(上)

《金匮要略》演绎(上)目录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藏腑经絡先后病】一些注家对本篇是否张仲景所作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后人(疑是王叔和等人)在整理仲景著作时加入的,因不明故暂搁置。

【痉病】一、概述痉病,就是抽搐,俗称抽风。

小儿的各类风症,破伤风等,也是在这个范围。

痉病的具体表现为:摇头,四肢抽动,身体拘急(背弓反张),牙关紧闭不能言语等。

仲景将痉病分为两种,刚痉和柔痉,刚重柔轻,然其本质如一。

痉病的原因是因为有热。

无热者不会有痉。

所以,痉病是阳病,三阳都有,无非三种,太阳、少阳、阳明。

阴病(三阴)无痉证。

痉病治疗的基本方:在太阳用栝蒌桂枝汤(柔痉)、葛根汤(刚痉);在少阳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在阳明用承气汤。

对于三阳间的合病,可以用三阳病的治疗原则,因证施治。

二、主要条文疏理1、柔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发热、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是太阳温病。

相比可见,柔痉是太阳中风、太阳温病兼而有之,只是又多了一个抽搐。

而太阳中风一旦发生抽搐,便不再恶风,这是柔痉的一个特征。

2、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发热、无汗、恶寒,就是太阳伤寒。

所以,刚痉就是太阳伤寒又有抽搐的一种情况。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金匮要略》全书目录

《金匮要略》全书目录

《金匮要略》全书目录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

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八首)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1),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2)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3),久为痂癞(4),气强(5)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6),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7)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8),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9),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10),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11)者死。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匱要略方论》【内容提要】《金匱要赂方论》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名《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本书简称《金医要略》、《金匱》。

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本书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书中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

全书共三卷,二十五篇,共有608节条文。

1.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论述预防、病因、诊断、治疗等有关问题,为全书的总纲。

17节条文。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论述痉、湿、暍三种病证。

痉为:“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症状的总称;湿为六淫之一;暍是伤暑证。

三者皆多从太阳开始,重在外感,故合为一篇讨论。

27节条文。

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的某些症状类于狐惑,狐惑的某些症状类于阳阳毒,临床上易于混淆。

本篇论述三病的证候和治法,以及鉴别。

15节条文。

4.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以《素问.疟论》为基础,具体论述瘅疟、温疟、疟、疟母等的脉象和方治。

5节条文。

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本篇所论中风系外风卒中之证,即真中风,不包括后世肝阳化风之类中风。

因中风与历节病均有四肢疾患,故合并讨论两病的脉证并治。

同时对历节病与黄汗的异同,也作了辨证。

13节条文。

6.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本篇除2节条文讨论血痹外,其余各节条文皆论虚劳。

18节条文。

·7.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由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同发了肺,均有咳嗽、喘逆症状,故合并一篇讨论。

14节条文。

8.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跑也;豚,即猪。

因本病发病时,自觉气从少腹向上攻冲,有如猪跑,时发时止,止则无迹,故名。

本篇专论奔豚气的证治。

4节条文。

9.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本篇讨论胸痹心痛短气病的病理变化和证治。

10节条文。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症都与胃肠有关。

宿食与腹满有因、证关系;同时又有寒疝绕脐痛的症状,故合为一篇论述其不同症状的不同治法。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第一篇:《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一.【填空】1.《金匮要略》首创了2.《金匮要略》前22篇共载方剂3.《金匮要略》的性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4.“治未病”包括:5.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6.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寒湿在表。

7.历节病的主证是关节疼痛为主证。

8.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心肺两脏。

9.狐惑病的特征症状是10.肺痿的主证是。

11.血痹病的成因是。

1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组成是。

13.酸枣仁汤的药物组成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

14.虚寒性腹满的辩证要点:治疗阴寒痼结,阳气不行所致的寒疝。

16.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17.《金匮要略》原文指出论湿热黄疸的病机是。

18.肾气丸治消渴的辨证要点是“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19.肠痈脓已成者,用疗。

20.妇人因癥积而漏下不止当用治疗。

22.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可治疗:病名症状不同,但病机皆为肾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治疗。

)23.治疗产后气血郁滞所致腹痛的方剂是枳实芍药散。

24.温经汤证出现“唇口干燥”的机制是瘀血阻滞,津不上承。

25.妇人杂病的三大病因: 虚 积冷 结气。

26.产后三病是指: 痉病 郁冒 大便难。

【背诵条文】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5.“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6.“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7.“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高注金匮要略

高注金匮要略

高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淋病脉证治第十三【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1)(《伤寒》作气上撞心)【高注】消渴之症,其因皆起于胸膈间,在天之阳气既虚,而其阳精又竭之所至也。

阳气上虚,则下焦之虚火,因其空而炎其上;阳精上竭,有不能供两火之燔炙,而不得不资外水以自救,故渴。

然邪火在胸膈,其位最高,胃脘虽从此下经,而其受水处,却较低于邪火,火上水下,未济之象,下水不能治上火,而上火反具吹虚鼓逼之势,则所饮者,一直下趋而行为小便矣。

以消易而愈渴,故也消渴也。

李氏旧注,引《内经》心移热于肺,为膈消,虽非仲景之所谓消渴,而与本篇之旨略同者,盖心肺上热则一,而与条中之症,发源于下焦者,为大殊也。

其又引经文二阳结,谓之消,又瘅成为消中二语,虽合仲景之旨,然是三四两条,中焦热实上炎之消渴,而不可以概下焦之症也。

读《金匮》者,苟不从论文方意,会其全神,而徒为零注死解,纵博引经义,无有是处也。

本篇论渴症者八条,一条言下焦之虚火上冲,而为消渴之正病;二条即言其脉,并其病因,实由上焦阳气既虚,阳精又竭之故;三四两条,言消渴又有因于中焦坚数,而为消渴之变症者,即经所谓二阳结,及中消者也;五条言正病消渴之治例;六七八三条,言渴而不消之轻病,与水饮二门相通之症治,特渴家之绪余耳。

此条之文,见伤寒厥阴,与此大别,盖在伤寒,重厥阴二字,以厥阴得热传经之热邪,其为病如此,是诸症平列,而无偏重处,且肝中化热解,而诸症亦罢,又为暂病也。

因其人之上焦,原无虚劳之亏空,以厥阴之化热,下实而上撞耳。

化热一解,而上焦即有以御之也。

若此条,则专注在消渴二字,以消渴之人,先从肾精下竭,不能滋养肝木,而木中之血液亦短,木气以无阴而不恋本脏,于是悉索而依辅于其所生之心部,譬之失所者,父母之乡,无栖止之乐,而外就其女家之义也。

且心中真情,既无木液之供应,而自干自空久矣。

况肾水下虚,火又以无畏而上炽乎?夫上焦在虚而欲吸之时,下焦具穷而急投之势,肝气入心,木得火而风生,火得木而焰起,木火合化而通明于胸膈,将逼中下二焦之津液于不尽不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