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注家注本.
金匮要略原文解读(183页)
金匮要略原文解读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释义】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
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
脏腑病变传变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
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
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
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
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
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
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
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
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金匮要略清代最著名注本
金匮要略清代最著名注本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之一,清代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解。
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注本是清代名医王旭高所著的《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要略心典》是一部对《金匮要略》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的著作。
王旭高在著作中阐述了《金匮要略》中的中医理论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并对书中的一些难点进行了解释和疏通。
他认为,《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中最为重要和精华的一部,治疗疾病的疗效极高,因此被誉为“金匮要略之指南,后学之津梁”。
除了《金匮要略心典》外,清代还有许多其他学者对《金匮要略》进行了注解和探讨。
例如,清代名医陈修园所著的《金匮要略浅注》,以及清代学者梁玉绳所著的《金匮要略索问》等。
这些著作都对《金匮要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解,为后人学习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清代,《金匮要略》的注解本非常丰富,这些著作各具特色,为中医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金匮参考书
金匮发微》金匮著作。
曹家达注。
刊于1936年。
作者注解《金匮要略》,结合个人临床心得,注文力求提要钩玄,分析精义,并部分地校订了原文,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或不当的注解。
本书与《伤寒发微》于1956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合刊本,题名《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金匮方歌括》医方著作。
六卷。
清·陈元犀撰于1811年。
本书将《金匮要略》一书之方剂、主治、药用剂量和煮服法等、用诗歌的形式加以概括,言简意赅,便于记诵。
并附方解。
现存二十余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著作。
三卷。
元·赵以德撰。
撰年不详。
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见《金匮玉函经二注序》)。
后世注释《金匮要略》的医家,颇多引录赵氏的见解。
原编删去林忆整理本25篇中最后三篇,是现存《金匮要略》较早的全注本。
但刊本甚少流传。
现存清抄本。
《金匮钩玄》综合性医书,三卷。
元·朱震亨撰。
明·戴元礼校补。
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
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
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
戴氏所补订的内容,亦颇精当可取。
因避康熙讳,将“钩玄”改为“钩元”。
又《薛氏医案》收入本书,改名《平治荟萃》。
现存明清多种刻本。
1949年后有排印本。
《金匮教学参考资料》金匮著作。
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着。
全书分22篇,每篇按因、症、脉、治等,将《金匮要略》原文重新编排使其条理化。
为了便于讲解原文,故用提示、讨论以及附列参考资料等形式进行分析、综合和对比。
选用历代医家注释亦较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编写体裁除每篇篇首有概说,末附结语外,论述各病均有小结。
本书主要用于教学参考,1961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金匮悬解》金匮著作。
二十二卷。
清·黄元御编撰。
刊于1754年。
金匮注家注本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11.订正金匮要略注 八卷,1742年清吴 谦等纂。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 曾任太医院判。本书是吴谦自著,为清 代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中的一部分, 选引清以前20余家医书之说,相互参合 印证,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重订、 注释。立论平正,注释较精当,对疑难 误点,专列正误存疑篇附后,不作牵强 之辞,是其独特之处。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2)对仲景书进行详细注释。(3)博 引轩岐之言与仲景之论融合为一来阐发 病因病机,辨析证候治法。如对水气病 的治法“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的分析:“……下部先肿,……利 小便则愈,经谓洁净府是也”。(4)于 无字经中求神。如对《妇人杂病》: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的注释云: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阐发《金匮》多有发明。文笔流畅,说 理透彻,其论点多为后世金匮注家所引 用,是研究金匮的一本重要参考著作。 徐氏认为《金匮》“其中立言之意,欲 人每证必明致病之由,每药必明参互之 法,而后分证论治,经权相参,不令庞 杂扰乱正法”,所以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为“后世杂病方书之祖,乃有药味有方 论之灵素也”(《金匮要略论注•自 序》)。徐氏注书的特点是有注有论, “凡疏释正义见于注,或剩义及总括诸 证,不可专属者见于论”。《论注》的 写作特点:一曰活,是言其论注方法较 为灵活;二曰巧,是言其论注方法较为 巧妙。《论注》的内容:
• 故读此注本,有溯本求源之功。此外, 又博采金元诸家成无己、朱丹溪等之说 以为羽翼,推演发挥仲景之学。 • 2. 金匮钩玄 三卷, 1368 年元朱震享 (字丹溪)撰、(明)戴思恭(字元礼) 校补。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 年铅 印成单行本发行。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金匮注家注本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上两本点校刊出《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特点:(1) 纲举目张,体例精当。本书于各篇之首, 必有一类似总论性质的题解,概括地阐 述全篇要旨。(2)溯源求本,推明幽隐。 李彣曰:“……注解,然必源本《内 经》,以溯学之有本;推明幽隐,以究 理之所归。”
• 故读此注本,有溯本求源之功。此外, 又博采金元诸家成无己、朱丹溪等之说 以为羽翼,推演发挥仲景之学。 • 2. 金匮钩玄 三卷, 1368 年元朱震享 (字丹溪)撰、(明)戴思恭(字元礼) 校补。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 年铅 印成单行本发行。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3. 金匮要略注 四卷, 1664 年清张志聪 (字隐庵,钱塘人)注。抄本。本书为 清代最早的金匮注书。中国医学科学院 图书馆有藏书。 • 4.金匮要略论注 二十四卷,1671年清 徐彬(字忠可,携李人)撰。本书为常 用金匮注本之一,现有版本11种。徐氏 上溯《内经》《难经》,下涉临床,《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3)博思广识,巧释疑难。李彣积学颇 深,又能博识精思。如对百合病病名之 释,云:“病名百合,即以百合治之, 前哲俱未发明,今臆解之,实有至理存 焉。” • 7.《金匮玉函经二注》 元赵以德衍义, 1687年清周扬俊补注。周扬俊,字禹载, 号东圆老人,江苏吴县人。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本书重在对《浅注》的补充和订正。如: “陈修园,集众之长,以成浅注,较他 家注释颇有分明。但于脏腑气化皆仍唐 宋后说,于汉文亦多未谙,章句意旨, 不无差谬,余读其书,夙有疑窦”, “复观近出西洋医学、化学气机等等, 与天地阴阳,人物气化之理,得其汇通, 将《内经》、仲景之书,
金匮
一《金匮》版本元代仿刻宋本《新编金匮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种版本,后世称为邓珍本。
赵开美本徐镕本(医统正脉本)主要注本:最早的金匮全注本, 1368年,赵以德(良仁),《金匮方论衍义》徐彬《金匮要略论注》1671年,《金匮玉函经二注》1687年,清代周扬俊补注,元代赵以德衍义《金匮要略心典》1729年,尤怡,字在泾,《金匮要略浅注补正》1869年,唐宗海,字容川《金匮发微》1920年,曹家达,字颖甫《金匮要略今释》1934年,陆彭年,字渊雷二《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1 创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2 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卓著的治疗方药。
三如何理解“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要点:1 生理:元真充盛,气血流畅,脏腑经络等功能相互协调,整体生命运动处于相对稳态。
2 病理:元真,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
(可展开说) 3 治疗:补其不足;调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促使整体功能恢复协调。
四《金匮》的治疗特点:治未病,整体调节,虚实并治,标本缓急,治有先后;辨病辩证结合;注意个体差异;饮食起居调节。
五中风的病因病机?要点:《金匮》所论中风的病机:内因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外因风邪入中,以致经络瘀阻,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则昏不识人。
“内虚邪中”为其病机。
《金匮》中分型:1 邪中于络,则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表,故肌肤麻木不仁。
2 若病变较重者,邪中于经络,以致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故肢体沉重。
3 若病邪深入脏腑,腑病则浊气蒙蔽清窍,故昏不识人。
4 心开窍于舌,诸脏皆与舌相连,邪入于脏则心窍闭阻,故不能言语,口吐涎。
四种分型在临床上不是截然可分的,有时可并见。
国家标准:中风: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1 出血中风: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受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损,血溢出于脑。
以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金匮要略》不同编撰形式及其特点
162Chi ne se Jour nal of I nf or m at i on on T CM M a y2008V ol.15Suppl.中国医史文献《金匮要略》不同编撰形式及其特点姜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关键词:《金匮要略》;编撰形式中图分类号:R22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5304(2008)S05-0162-02《金匮要略》成书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它的问世为后世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方书的涌现开创了先河。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金匮要略》,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读课程。
《金匮要略》不同的编撰形式,对学习者起着不同的指导作用。
1《金匮要略》的几种编撰形式1.1刻本约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撰著了《伤寒杂病论》。
东汉至西晋期间,由于战争频繁,原书散佚。
北宋初,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残旧书籍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此书乃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理论和处方。
北宋校正医书局在对《黄帝内经》等医籍校刻时,林亿等鉴于晋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已有刊行,于是删去其书上卷,保留了中、下二卷中论述杂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部分,并把下卷中的方剂分别列于相应证候之后,编为上、中、下三卷。
此外,又采集各家方书中记载张仲景治病的医方及后世良方,分别附于各篇之末,定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后世通称此书为《金匮要略》或《金匮》。
是书问世后,历代翻刻不断。
现存刻本近20种,最早为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序刻本,影响最大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此外还有多种清刻本、日本刻本、石印本等。
1.2注本《金匮要略》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迭起,佳作层出不穷。
现存最早者,为元末明初赵良仁的《金匮方论衍义》。
清代有周扬俊、徐彬、程林、沈明宗、魏荔彤、尤怡、黄元御、陈念祖、唐彦川与吴谦之作,史称十大家,迄今影响深远。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二十五篇,主要论述了中医诊脉、处方、 针灸、经络、药品等方面的精华。本书在校注和白话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经典古籍更加易 于理解和应用。本书将对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的目录包括序、正文二十五篇、附录、
内容摘要
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金匮要略》中的中医理论和治法,学习各种中医疾病的治 疗方法和方剂,从而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本书也有助于提高读者的中医文化素养,加深对 中医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适合中医从业者、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和收藏,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具有重要意 义。
精彩摘录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是一本十分值得一读的书,它是对经典中医文献《金匮要略》的全面校 注和白话解释。这本书的对于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者以及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这本书的背景值得称赞。中国中医药社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中医药机构,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 文化,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中医物。《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的,既体现了其对古籍保护和传承 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对基层临床医生实际应用古籍的。 这本书的内容质量非常高。在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全面校注的同时,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进 行解释,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这一古典文献。书中详细解读了每一篇、每一节、每一证 的原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个条文的含义和临床应用。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插图和表格,使 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再次,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金匮真言论的背景和意义二、金匮真言论的内容概述三、金匮真言论的具体理论四、金匮真言论的临床应用五、金匮真言论的现代价值正文: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经典之作主要阐述了五脏应四时、疾病发生的原理以及治疗方法。
一、金匮真言论的背景和意义金匮真言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医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是岐伯,他是黄帝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金匮真言论的命名寓意着这篇论文的价值珍贵,需要用金属制成的藏书柜来保存。
二、金匮真言论的内容概述金匮真言论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阐明了四时气候和五脏的对应关系,以及各类季节性疾病的发生。
2.介绍了一日之中各个时段以及人体各个部位的阴阳关系,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作用。
3.论述人体、四时、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等之间的联系和对应情况。
三、金匮真言论的具体理论金匮真言论提出了五脏应四时的理论,即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有密切联系。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2.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3.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4.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5.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此外,金匮真言论还论述了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它认为,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因此,要预防疾病,就需要顺应四时之气,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四、金匮真言论的临床应用金匮真言论的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脏腑功能,结合四时气候和五行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五、金匮真言论的现代价值虽然金匮真言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它的理论和观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医学领域,金匮真言论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精注0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四卷。
马莳注证发微:金匮者,藏书之器也。
《尚书·金滕篇》,蔡注释为金滕之匮。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有金柜藏之,其柜从本义,盖同也。
真言者,至真之言也。
故名篇。
吴崐注:“金匮”,帝王藏书者也,范金为之。
“真言”,至真之言,见道之论也。
张隐庵集注:“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藏之心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乃金匮中之真言。
不知道者,不易得也。
姚止庵节解:通篇文义,约分三段:前段泛泛而已;中段言人身之阴阳,分配天地;末段言人之五脏上应五行,配合五方、五音、五味等项,皆一定不易之理,为医宗纲领,故以金匮真言命篇,诚重之也。
高士宗直解:金匮,藏书之器也。
真言,至真不易之言也。
天之阴阳四时,合人之阴阳藏府,人之五藏五行,合天地之五方五色、五谷五味、五星五音、五畜五臭,各有收受,三才合一,至真不易。
然此真言者,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余匮者然,故曰金匮真言也。
丹波元简识:简按汉高帝纪。
如淳云。
金匮。
犹金藤也。
师古曰。
以金为匮。
保慎之义。
丹波元坚绍识:此篇太素全存森立之考注:此篇《大素》卷三·阴阳杂说次前篇“长有天命”与《素问》合。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王冰注:经谓经脉,所以流通营卫血气者也。
吴崐注:“八风”,八方之风。
“经”,风论也。
“五风”,五脏之风。
“何谓”?问其目之不同也。
类经:经,经脉也。
八风,八方之风也,出九宫八风篇。
五风,五藏之风也,出风论。
张隐庵集注:“经”,谓五脏之经俞。
“五风”,五经之风也。
上章论阳气,此章论经脉,故首提曰经有五风,末结曰善为脉者。
姚止庵节解:按:经谓人之经络。
高士宗直解:天有八风,四方四隅之风也。
经有五风,人身经俞五藏之风也。
帝欲详明天人相应之理,故有是问。
丹波元简识:灵九宫八风篇。
大弱风。
谋风。
刚风。
折风。
大刚风。
凶风。
婴儿风。
《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及注家徐成贺《伤寒论》各家注本比较(原创)
《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及注家徐成贺《伤寒论》各家注本比较(原创)《金匮要略》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历代医家倍为推崇,被奉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由于年代久湮,几经兵燹,加之印刷术所限,流传者意取传抄,注释者立意发挥,因此,所成之帙各异,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和注家。
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其流传、版本和注家分别作一探讨(重点探讨流传与版本,因注家较多,年代较近,故仅略述其大概)。
1《金匮要略》的流传1.1 仲景之书据张仲景原序自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于是,作者“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并以此为动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过自己“平脉辨证”的经验总结,参考《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禄》,撰成《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据《后汉书·志第十七·疫》所记,自“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始,到“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至,共9次发生疫行。
其间在汉末的“中平二年正月”及“建安二十二年”,就有两次大的流行。
《后汉书·纪》对建安二十二年这次大疫也有记载,云:“是岁大疫。
”《曹集诠评·卷九》曹植对建安二十二年这次大疫的厉害程度,曾这样记述:“建安二十二年,病气流行,家家有僵死之痛,室室有号泣之有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说明自仲景所述家族的沦丧”始,疫气一直流行,且愈演愈烈.广大民众惨遭死亡已达相当严重的地步。
仲景卒约公元219年(据《伤寒论》教参),若属实,这年即是建安二十四年,而大疫流行则是建安二十二年,说明仲景之书成即赶上一次大疫,或在大疫流行之间书成。
其书既成于建安之后,这一阶段除疫气流行外,仍属多事之秋。
据《通考·帝系考》及《后汉书·纪·传》所载,自光武称帝至献帝禅位曹丕,凡十四主,共196年。
最新 沈明宗的《金匮要略》注解特点及学术价值-精品
沈明宗的《金匮要略》注解特点及学术价值《沈注金匮要略》系清代医家沈明宗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进行注解的着作。
作者沈明宗,字目南,浙江檇李(现浙江嘉兴)人,清代名医,除本书外,还着有《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等。
该书是学习研究《金匮要略》的重要参考读物,原有版本皆为繁体古文竖排且未经校注,为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我们对《沈注金匮要略》进行了校注整理,现将本书版本、特点及学术价值等简介如下。
1、版本源流及底、校本的选择《沈注金匮要略》初版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初名《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1693年重刊时改题为《金匮要略编注》,民国曹炳章编辑的中医丛书《中国大成》收入本书,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
从初版至现在300余年的时间里,该书经过多次刊印。
目前已知的版本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致和堂本、医征本、大观堂刻本、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年)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据致和堂版重印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2年)扫叶山房刻本、清道光年间沈宜校正抄本、清存朴堂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经考证,这些刻本以及抄本均属同一版本系统,都是在致和堂本基础上进行个别修正而成。
其中曹炳章编辑的《中国医学大成》收录本因编入程林《金匮要略直解》的部分内容而有较多不同。
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实为大观堂本之翻刻本,此本因刊刻于日本,所以避讳字改回本字。
本次校注选择的底本为河南院收藏的康熙三十一年致和堂刻本。
此底本扉页书:檇李沈目南编注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致和堂梓行。
正文前有徐乾学、孟亮揆二人之序。
正文为每半叶十行,《金匮要略》原文行二十字,沈明宗注文行十九。
单栏,版心白口,单鱼尾,中缝上记卷几,中记标题,下记叶次。
正文字体采用馆阁体,笔画横轻竖重,撇长而尖,捺肥而拙,横排字齐。
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保存完整,刊刻清晰,与底本差异稍大,为主校本,此刻本为大观堂本仿刻,扉页板框内上刻“檇李沈目南编注金匮玉函经要略大观堂”,板框外刻“张仲景先生着”。
金匮要略注(4)狐惑病
金匮要略注(4)狐惑病4.1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即有发热恶寒证。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则病或在阴,亦或在阳,在阴则默默欲眠,在阳则目不得闭,阴阳不定,故卧起不安。
此病为有虫,今称为细菌。
虫蚀于喉或牙龈,则喉咙或牙龈溃烂,名为惑;虫蚀于阴部或肛门,则阴部或肛门溃烂,名为狐。
虫蚀牙龈者,即牙疳;虫蚀阴部,即下疳。
虫闻食臭而动,动则令人心烦,故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喉、肛和阴部,皆气液出口,出口遭虫蚀,气血流行则被扰乱,故其面乍赤、乍黑、乍白,面色变化无常。
蚀于上部喉咙则声音沙哑,蚀于下部阴部,则足少阴肾经受损,少阴经脉循喉咙,故咽干。
古人环境卫生差,饮用未经灭菌消毒天然水,或食不熟不洁食物,甚至擦屁股也非现代人般用卫生纸,故易发细菌感染。
古人未识细菌,误以为是伤寒余邪作祟。
其苦参汤洗阴部,雄黄熏肛门之法,远不及现代之抗生素管用,而甘草泻心汤内服,疑为误传。
《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
蚀上为惑,蚀下为狐。
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从《脉经》之说法可知,狐惑为外来细菌感染。
4.2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狐惑病人脉数,数主疮主热,今外无身热,而内有疮热,疮之热在阴,在血,故默默但欲卧,热由里发于外,故微烦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血热盛故眦络赤。
七八日四眦黑,热瘀血腐故眦络黑。
若不能食,其喉咙必充血而肿。
若能食,则喉咙之肿已经化脓。
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浸令牙出,曝干)当归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论注》的学术思想和注释特点探析
《金匮要略论注》的学术思想和注释特点探
析
《金匮要略论注》是唐朝最杰出的传统中医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权威性著作。
它由李时珍所编的,以收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有关内科温病方剂的记述为大纲,添加了繁多的其他中医书籍中的有关案例,一的整理而成的。
《金匮要略论注》的学术思想十分独特,它在中医学史上确立了有关阐释《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新方法。
它将六经针灸、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学术思想系统地作了划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客观性和历史性。
此外,《金匮要略论注》在注释方面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它不仅注释了《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内容,而且大量注释了其他相关的中医书籍与学术著作,并以新的解释形式对古代中医学作了深入系统的探究。
《金匮要略论注》是中国古代中医学发展史上一部十分珍贵的权威性著作,其学术思想和注释特点都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史上卓越的著作。
它不仅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更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全文、译文连接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全文、译文连接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源自《医宗金鉴》,具体作者及朝代无可考。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
全书共90卷,15个分册。
包括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等。
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卷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卷三•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卷四•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卷五•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卷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杂疗方第二十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杂疗方第二十三卷七•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卷八正误存疑篇•正误•存疑正误存疑。
金匮要略学习精要
金匮要略学习精要绪言一、《金匮要略》沿革《金匮要略》又名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金匮》。
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其原书名《伤寒杂病论》,但书成后正值汉末时期,由于战乱迁徙,全书十六卷已经散失不全,据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成为《伤寒论》十卷,但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部分,其中杂病部分,当时没有发现。
目前我们采用的原文大部分是根据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北宋(宋仁宗)翰林学士王珠在翰林院的残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妇人病。
宋(1057年)设校正医书局,召集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林亿等校正此书时,因伤寒部分在当时已有较完整的王叔和撰次本十卷,于是将伤寒部分删去,而保留其杂病部分,改名《金匮要略方论》,这就是现在的《金匮要略》。
匮——即“木贵”的古体字。
金——指“金属”,并非单指“金”。
“金匮”二字最早见于《尚书》。
“金匮”与“玉函”都是后人赞赏仲景著作的尊称,“金匮”并非是本书的专用。
从《金匮要略》的书名来看,“金匮”二字,按《汉书•高帝纪》上说:“与功臣剖符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金匮”、“石室”是藏放封建帝王的圣训和实录的地方,将“金匮”作为书名,是代表重要和应当珍视的东西的意思。
《金匮玉函经》为《伤寒论》的别本,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
要略:摘要,简略。
以“要略”二字,是说明书中的证治方药如兵书中的重要韬略一样。
所以,清•陈念祖说:“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也。
”略也是要,大要;要略即重要、切要,亦指要点、纲要。
也有注家提出同属节略本,是说本书已非仲景杂病论的全貌,而是经过后人的删节,保留了原著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方论:直接指明其属性为临床医书,只是在医界中常略而不提。
元刻本,邓珍本明刻本①徐熔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部丛刊》二版、《四部备要》)②赵开美本(《仲景全书》)③俞桥本(《四部丛刊》初编)《今释》:“金匮刻本,当推《医统正脉》徐熔本为最,俞桥次之,通行《仲景全书》又次之。
《金匮要略论注》注释特点
《金匮要略论注》注释特点《金匮要略论注》(以下简称为《论注》)为清初医家徐彬所撰著,成书于康熙十年。
其体例新颖,“正义疏备于注;或有剩义及总括诸证不要专属者备于论”。
注论结合,眉批补充,内容完整,从一字一句到脉因证治都作了详细的剖析。
是众《金匮》注本中较好的一家,对后世影响较大,本文就其注释特点进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1、引证《内经》溯本求源《论注》注释时注意引用《内经》条文,以经解经,如在解释《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将《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脉要精微论》、《脏气法时论》及《灵枢》中的《五神》、《本神》、《决气》等部分内容录于注中。
如对首篇第3条中“色白者,亡血也”引《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又引《灵枢·五色》谓:“白为寒”,指出色白也见于寒邪为病。
又如,《痉湿█》篇叙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指出湿邪侵犯日久,阻遏气机,郁久化热,湿热相合,久而不去,损及筋脉可为痿证。
再如,对消渴病成因的论述,《金匮》言“厥阴之为消渴”,《论注》认为“消渴病原总属厥阴,消渴皆由厥阴风郁火燔”,并引证《内经》“二阳结,谓之消”,引申其意,进一步指出厥阴为肠胃之气不能健运,结而成消之本。
又根据辨证论治,把消渴证分为三类,其治法各有侧重。
《论注》以经解经,溯本求源的注释特点,虽遵经但不拘泥,层层深入,所言极尽。
2、众家学说兼收博采《论注》注释《金匮》将各家学说并收进而阐发仲景学说,应用有《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孙思邈、陈无择、李东垣、朱丹溪、张元素、刘河间、李时珍、王好古、薛立斋、喻昌等近二十余家。
如引《濒湖脉学》补充浮脉主病,引《儒门事亲》神█丸主治水肿正气未虚者,以补原文“有水可下之”的有法缺方。
此外引《薛氏医案》中治疟之法,补《金匮》之不足。
并把《金匮》治湿六方归为发汗、渗湿、行湿温下三法,指出以发汗,渗湿为主,外有痹者兼补之,内有积寒兼温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8.张仲景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要略编 注) 二十四卷,1692年清沈明宗编注。 沈明宗,字目南,号秋湄,浙江嘉兴人。 沈氏曰:《金匮》一书,文辞简略,义 理深玄诚补轩岐之不足,为后学之津梁 也。本书为常用金匮注本之一,现有版 本9种,其注释多有发挥。其内容特点: (1)重新整理编次《金匮》条文。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此令阴掣痛,少腹恶寒之方也”,以 药测证,推求出阴中寒冷之证候。(5) 攻邪宜使邪从便处而出。如对“夫诸病 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注 释云:“如邪在心,当泻小肠 …… 随其 便处而出”。(6)论虚劳消渴注重肾精。 (7)认为妇人乳中虚为中虚而乳闭不通。 (8)不相信鬼神。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阐发《金匮》多有发明。文笔流畅,说 理透彻,其论点多为后世金匮注家所引 用,是研究金匮的一本重要参考著作。 徐氏认为《金匮》“其中立言之意,欲 人每证必明致病之由,每药必明参互之 法,而后分证论治,经权相参,不令庞 杂扰乱正法”,所以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பைடு நூலகம்
• 为“后世杂病方书之祖,乃有药味有方 论之灵素也”(《金匮要略论注•自 序》)。徐氏注书的特点是有注有论, “凡疏释正义见于注,或剩义及总括诸 证,不可专属者见于论”。《论注》的 写作特点:一曰活,是言其论注方法较 为灵活;二曰巧,是言其论注方法较为 巧妙。《论注》的内容:
• (3)研读《金匮》能切其要领,取其精 要,有所发挥。 • 6.金匮要略广注 1682年清李彣撰。李 彣,字珥臣,康熙年间钱塘(杭州)人。 现存的全注本仅有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所 藏之清复刻本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善本库所藏之清抄本。1994年宋书功据 以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上两本点校刊出《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特点:(1) 纲举目张,体例精当。本书于各篇之首, 必有一类似总论性质的题解,概括地阐 述全篇要旨。(2)溯源求本,推明幽隐。 李彣曰:“……注解,然必源本《内 经》,以溯学之有本;推明幽隐,以究 理之所归。”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上两本点校刊出《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特点:(1) 纲举目张,体例精当。本书于各篇之首, 必有一类似总论性质的题解,概括地阐 述全篇要旨。(2)溯源求本,推明幽隐。 李彣曰:“……注解,然必源本《内 经》,以溯学之有本;推明幽隐,以究 理之所归。”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3)博思广识,巧释疑难。李彣积学颇 深,又能博识精思。如对百合病病名之 释,云:“病名百合,即以百合治之, 前哲俱未发明,今臆解之,实有至理存 焉。” • 7.《金匮玉函经二注》 元赵以德衍义, 1687年清周扬俊补注。周扬俊,字禹载, 号东圆老人,江苏吴县人。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一曰深,是言其论注的内容深入;二曰 广,是言其论注的内容宽广;三曰透, 是言其论注的内容说理透彻;四曰详, 是言其论注的内容详细。《论注》的见 解:一曰精,是言其见解精辟;二曰实, 是言其见解切合实用。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5.金匮要略直解 三卷 1673年清程林 注。程林,字云来,号静观居士,新安 (今安徽休宁县)人。本书为常用金匮 注本之一,现有版本3种。其凡例云: “引证诸书,悉本灵素、本草、脉经、 甲乙、中藏及伤寒论,其六朝唐宋诸名 家,有确论都附之,以经证经,要在直 截简切,义理详明”,可谓本书特点。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本书采取融会前人的学术经验,直接解 释《金匮》原文的方式进行注解,故名 之曰“直解”。《直解》有如下特点: (1)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其理论多取 《内经》、《难经》之理,以经证论, 结合各家精华经验加以注释。(2)对仲 景的遣方用药、服药方法研究颇深。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赵以德字良仁,号云居,浙江浦江人。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藏书。1988年周衡、 王旭东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觅得所藏 《金匮方论衍义》旧抄本,乃为之点校, 于199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刊行。本书 为现存最早的金匮全注本。赵氏以《内》 《难》等理论融会阐发《金匮》精义,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2)对仲景书进行详细注释。(3)博 引轩岐之言与仲景之论融合为一来阐发 病因病机,辨析证候治法。如对水气病 的治法“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的分析:“……下部先肿,……利 小便则愈,经谓洁净府是也”。(4)于 无字经中求神。如对《妇人杂病》: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的注释云:
• 故读此注本,有溯本求源之功。此外, 又博采金元诸家成无己、朱丹溪等之说 以为羽翼,推演发挥仲景之学。 • 2. 金匮钩玄 三卷, 1368 年元朱震享 (字丹溪)撰、(明)戴思恭(字元礼) 校补。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 年铅 印成单行本发行。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3. 金匮要略注 四卷, 1664 年清张志聪 (字隐庵,钱塘人)注。抄本。本书为 清代最早的金匮注书。中国医学科学院 图书馆有藏书。 • 4.金匮要略论注 二十四卷,1671年清 徐彬(字忠可,携李人)撰。本书为常 用金匮注本之一,现有版本11种。徐氏 上溯《内经》《难经》,下涉临床,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 黄仰模 • ㈠本文 • 金匮要略方论 三卷 1067 (汉)张 机撰 (晋)王叔和编 (宋)林亿校 按:现有版本22种,常见者8种:①元刻 本(杨守敬跋);
《金匮要略》的注家注本
• ②《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③ 1559 海 虞赵开美校刻本;④ 1683 文瑞堂刊本; ⑤1721宝编堂刊本;⑥日,宽政元年 (1789)芳兰榭刊本;⑦日· 文化3年 ( 1896 )谐仙堂新刻本;⑧日本仿明俞 桥本。 • ㈡注释 • 1.金匮方论衍义 三卷,1368年元赵以 德(1315-1395年)衍义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