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_一个文献综述_谢海林

合集下载

浅谈宏观审慎监管

浅谈宏观审慎监管

浅谈宏观审慎监管作者:王丹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15期[摘要]宏观审慎监管对于预防以及控制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内涵及其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的测度、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逆周期资本制约的政策选择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合作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宏观审慎监管顺周期性中央银行职能系统性风险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必要性(一)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互补充,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个体的风险的研究,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着眼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这是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涵。

(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微观审慎监管只是预防单个银行的风险,对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

单个银行的安全并不代表整个银行系统的安全,特别是在所谓的“羊群效应”下,系统性风险很有可能发生,所以应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1.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导致金融市场同质性增强,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

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增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羊群效应、评级模式和评级方法、公允价值的盯市会计准则、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金融市场用扩大、场外交易、金融机构杠杆率高也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难以解决系统性风险,所以必须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2.微观审慎监管没有和实践联系起来,微观审慎监管只注重单个银行,却忽略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的风险预防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类似,导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加大。

在微观监管下,单个机构对负外部性不承担责任,容易导致“公地的悲剧”。

3.过去的监管只是盯住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同时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及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和资本监管,会计准则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强化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都要求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解决。

4.金融的过度创新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加大,金融创新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使风险在主体之间传递,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合理监管风险的传递,才能够合理预防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文献综述

宏观审慎监管文献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1年3月165宏观审慎监管文献综述徐艳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223)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165—01 人们广泛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Avinash Persa (2009)认为解决此次危机的办法不是更多的监管,而是更好的监管,特别是宏观审慎监管。

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海啸中相对来说受的影响较小,但从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教训,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的方向。

因此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机制是我国的一个工作重点之一。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演进及维度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进化“宏观审慎”一词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 )在关于国际贷款期限转换的讨论会上首次提出。

1998年1月,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第一次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应用到金融体系的监管。

2000年10月,在一次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演讲中,国际清算银行总裁Andiew Crockett 提出将金融稳定划分为两个层面:微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宏观审慎层面的稳定。

Claudio Borio (2003)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跨行业维度(a cross-sectional dimension );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 )。

White (2004)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问题。

具体来说,宏观审慎监管具有一些微观审慎监管所不具备的特点,封光裕(2010)认为,不能从个别金融机构的稳定看待金融风险,而要从整体角度来看待,单个机构的风险常常超越自身,故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不再是单个机构的简单加总,也就是经济领域所说的“合成谬误”②现象,所以,从这也可以看出宏观审慎监管的独特性。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c n e t ntem a n r f “ a r -r d n il a a e n a wok’ t “ t ieYe rPa o c p n e i h o M cop u e t n g me tr me r ’a 1 hFv - a ln” . i a e k sa to am f 2 Thsp p rma e ni r - n
在 组织 架 构 中的 作用 ,为我 国宏 观 审慎 管 理 制 度 的 建
定 ,并 认 为宏 观 审慎 监 管 和 微 观 审 慎 监 管 是 金 融 监管 安 排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两 个 并 存 体 系 。 Cl do B f a i o o u i (0 3 2 0 )对 宏 观 审慎 监 管 和 微 观 审 慎 监 管 进 行 了详 细
r me  ̄ n Ch n . fa wo i i a
Ke o d : ma r — r d n i l n g me t l e au er v e ,r v lt n yW r s c op u e ta ma a e n , i r t r e i w t e eai o
中 图 分 类 号 :F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2 5 (0 1 10 1.6 80 6 42 6 2 1 )0 —0 40
cii. a o arn eo eo n h sara ysatdi i dS ae . UK n r —o e. Chn lod cd dt b obte rss Ap r f m a g frfn a le d tre nUnt tts t r e a dEuo z n iaas e i e a s r o h
d c i n t e c n e to a r — r d n ilma a e e ta l a t c a a t rsi s m eh d n o i y t o s T e a t o u t o t o c p fm c o p u e t n g m n swel sis h r c e it , o h a c t o s a d p l o l . h u h r c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彭刚,苗永旺2010-12-07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中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梳理。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

本文认为,建立高水平的金融稳定办公室,建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联系机制,开发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基础。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国际借鉴,金融监管改革,国际协调机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在金融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此,美国、英国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都提出了本国(地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

这给正在融入金融全球化体系进程中的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并与主要发达国家接轨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将成为未来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世界主要国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可行性选择。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国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和欧盟都提出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在监管改革方案中上述国家都提出了构建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议并给出了构建蓝图。

下面笔者依据各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分析。

(一)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开始对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起一套能够对系统性风险有效防范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2022年,在全球的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时,一场来势迅猛的金融危机迅速的将经济由高峰拉下。

这场金融危机是在世界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利率、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对此进行了剖析,由此得出:现行的微观审慎监管还不足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体系的安全需要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并驾护航。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宏观审慎监管,就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

它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

国外的很多学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在两种监管形式的目的、关注范围和所注重的风险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来得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国内很多学者的文献宏观审慎监管一个较明确的定义。

总体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些都是通过将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兼管做比较并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果。

这样使定义更精炼和明了。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要求宏观审慎监管的存在经济发展有一个周期,在历经繁荣之后必定会经历衰退。

在经济回升阶段,利润增多,作为实际经济市场上有限理性的人们普遍对未来的预期向好。

这时,消费者会提高消费,企业会增加投资,银行则会降低信贷标准,这些会进一步的推动金融泡沫的增长。

银行降低信贷标准,也会形成很多的不良资产。

周小川认为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特征来源于信用评级问题和来自外包的羊群现象,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盯市原则和按模型定价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

黄亭亭则认为个体行为有限理性和市场行为短期性是导致顺周期性的根源。

许多国外学者也对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特征进行了论述,其观点都大致相同。

(二)现有的对金融体系是否稳健运行的衡量指标存在缺陷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代表的微观审慎监管通过规定资本充足率、资本流动性来对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但是,从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并不可靠。

强化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考

强化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考

管的监管理念 , 对建立在传统监 管理念 基础上的监管格局进 行 改 良, 同时采取 多种方 法相结合 强化 我 国宏观 审慎
监 管。
[ 关键 词] 宏观 审慎监管 ; 框架 ; 措施
[ 中图分类号 ] 82 F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3 1 (02 0 0 0 — 5 29 4 0 2 1 ) 1~ 1 1 0


宏观 审 慎监 管的 提 出及实 践
新 活 动 ( ee tIn vt n n It a o a B n — R cn n oai s i ne t nl a k o n r i
“ 观 审慎 ” 一 监 管 理 念 的 出 现 最 早 可 以追 宏 这
ig 》 BS 18 ) n ) ( I,96 的报告 中 。该 报 告 在 考 虑 金融 创 新 可 能增加 金 融系 统 风 险 的 背景 下 , 出宏 观 审 慎 提 政 策 旨在提 高金 融体 系 和支付 机制 的稳健 性 和安全
架 ( ia ca R fr A Fa e okfrFn n i t Fn n i eo l m: rm w r iaca Sa o l —
公 共视 野 当 中 , 但却 并未 受 到 重视 。“ 观 审 慎 ” 宏 第

bly 》 告 , 出 扩 大 金 融 监 管 的范 围 、 it) 报 i 提 应对 系 统
丝 皇笪理鲤
财政金融研究
强 化 我 国金 融 宏 观 审 慎 监 管 的思 考
杜朝运 林 航
3 10 ) 6 0 5
( 门大 学 金 融 系 , 建 厦 门 厦 福
[ 摘
要] 在金 融体 系中存在 着一个“ 成谬误” 问题, 即从微 观层面上 看是单个金 融机构 的合 理行为 , 但若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文献综述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文献综述
监 管
构建 宏 观 审慎 的金 融调 控 政策 框 架 也就 是建立 宏观 审慎 管理框 架。 G 0匹 在 2
兹 堡 峰 会 上 , 终 形 成 的 会 议 文 件 及 其 附 最
信息 。 如金 融体 系的风 险分 布和 风险传 递
导致 的系统脆 弱性等信 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 多 学 者 特 别 强 调 了 中 央 银 行 在 实 施宏观 审慎 金融调 控 中所应 发挥 的作 用 。
致危 机 中“ 而不 能 倒” 顺周 期 性 、 管 大 、 监
不 足 、 准 不 高 等 问 题 。 这 个 概 念 开 始 并 标
不是 太流行 ,但 后来慢 慢为 大家 所接 受 ,
并 逐 步 被 二 十 国 集 团 ( 2 ) 其 他 国 际 组 G0及
织采 用。
益 。Wht ̄0 4进 一步提 出 了宏 观审慎 监 i 0) e 管的政 策框架 . 中除 了包括 宏观 审 慎监 其 管工具 。 还包括 对货 币政 策 以及财 政政 策
点 。他认 为, 在监管 目标上 , 宏观 审慎监管
主 要 是 防 范 和 化 解 系统 性 金 融 风 险 、 持 保 金 融 稳 定 , 微 观 审 慎 监 管 则 是 关 注 单 个 而
府 总结 金融危 机教 训 , 动 了以构建 宏观 启
审 慎 监 管 体 系 、 范 系 统 性 风 险 为 主 线 的 防
1 基 于 宏 观 审 慎 的 金 融 调 控 政 策 框 、
架的提 出
Mi e A et n a  ̄n eS i m(0 9 c l  ̄it adL u c c ̄o 2 0 ) h a 认 为 中央 银行 应 该 以货 币 和金 融的 双 重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

宏观审慎监管①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

本次危机暴露出的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问题促使人们对现有的监管框架进行重新审视,引发了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热潮。

一、西方学者的研究(一)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早期研究“宏观审慎”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概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记录(Clement,2010),Cooke Committee(巴塞尔委员会的前身)早在1979年就已经在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过宏观审慎的概念,指出“当微观经济问题开始形成宏观经济问题时,微观审慎性问题变成了所谓的宏观审慎性问题。

”在当年10月英格兰银行的一份材料中,也提到“宏观审慎性方法考虑的是影响整个市场的问题,而不是影响单个银行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在微观审慎性层面并不容易被发现。

”“宏观审慎”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公共文件中可以追溯到1986年。

欧洲货币常务委员会在“国际银行业的创新活动”报告中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促进“广泛的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的一种政策。

该报告重点从金融衍生产品和证券市场两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如何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并表示对金融监管的担忧(BIS,1986)。

但这些担忧仅集中于单个银行层面,并且在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逐渐得到了解决。

首届巴塞尔委员会主席Blunden(1987)在一次演讲中也强调,要从系统的角度控制银行从微观角度看似审慎的行为。

在随后的几年中,“宏观审慎”一词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只有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国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史建平高宇内容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们深刻反思危机带来的教训,开始积极寻求各种解决方案。

针对本次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缺位问题,理论界普遍提倡加强金融监管,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实践中,各国监管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重要性,开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构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综述

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综述

仅 需要 微 观 主 体 的 配 合 , 需 要 政 府 宏 观 政 策 层 次 上 的 支 持 , 更 应
把 宏 微 观审 慎 监 管 统 一 起 来 , 行 逆 周 期 监 管 和 横截 面监 管 。 实 三 、 我 国 宏 观 审慎 监管 的建 议 对 巴 曙 松 、 璨 怡 、 婧 (0 0 认 为 我 国的 监 管 部 门应 着 眼 于 王 杜 2 1) 宏 观金 融体 系 ,着 眼 于微 观 金 融 机 构 来 解 决 中固 业 金 融 所 面临
的压 力 和 问题 。谢 亚 (0 0 认 为宏 观 审 慎 监 管 可 以 弥 补 微 观 层 21 )
面对 单 个 金 融机 构 的 监督 管 理 不 足 ,通 过 内化 金 融 机 构 引 发 的
风险 , 以最 终 实 现降 低 整 个 金 融 系 统 的 风 险 。李 健 全 (0 0 宏 观 2 1)
审慎 , 自上 而 下 的宏 观 审 慎 监 管 , 虽然 减少 系统 性事 件 发 生 的 可
能 性 ,但 不 能保 证 单 家 银 行 在 微 观 层 面上 不 发 生 危 机 。成 家 军
(0 9 认 为 宏 观 审 慎 监 管 则 更 强 调 避 免 系 统 性 的金 融 风 险从 而 20)
Ba c h k ta( 0 1 认 为 通 过 一 系列 技 术 评 估 金 融 机 构 或 金 l e e l2 0 ) s 融体 系在 遇 到 宏 观 经 济 冲击 或 突 发 事 件 冲击 时 波 动 性 的压 力 测
个 地 区 的 事 情 ,加 强 各 国 的交 流 协 作 共 同 面对 金 融 体 系 中 的
【】 1巴曙松 , 璨 怡 , 婧 . 王 杜 从微 观 审 慎 到 宏 观 审 慎 : 机 下 的银 危

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内涵与客观依据

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内涵与客观依据

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内涵与客观依据宏观审慎监管,是指重点关注金融体系的顺周期问题,以防范系统风险为要义,采用与微观审慎不同的倾向于宏观的、主要是逆周期的视角,侧重于维护整个货币体系、金融体系、社会经济稳定的金融监管理念或机制。

宏观审慎监管作为不同于微观审慎监管的创新监管模式,将监管范畴从单体金融机构扩展到整个金融系统所面对的风险,从而可以通过更加广泛全面的监测和评估,获得更为真实的市场情况和风险水平,为制定金融稳定政策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供坚实依据,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整体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形成的负面冲击,缓解和消除风险蔓延的速度和影响,从而能够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经济秩序的持续、协调发展。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也就是其主要关注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重要的金融机构和市场、金融风险的内生性、宏观经济环境、纵向风险积累和外部风险传染。

监管对象: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影响的机构和市场。

能够全面、真实地衡量风险,不能依靠仅仅监管金融机构的传统办法,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同时进行足够的关注。

宏观审慎的监管视野必须从单纯盯住金融机构拓展成同时关注机构、市场和产品拓展,只要是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

关注风险:金融风险的内生性。

避免因为萨缪尔森提出的“合成谬误”。

微观审慎监管的内容从单个金融机构个体安全角度出发,对每个个体金融机构来说可能确实是实现了稳定和安全的预定目标。

不过,在这样相同行为框架下当把大多数个体的行为累加和互动,可能会出现对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不利影响,这就是所谓金融风险内生性。

比如,从自身利益出发,市场繁荣时,金融机构应该扩大信贷和投资规模,市场萧条时则收缩。

但是当所有金融机构都这样做的时候,原来的市场情况就会进一步加强,整体金融系统反而更加动荡。

宏观审慎监管对监管当局的要求是,在通货膨胀情况良好、单独看每个金融机构相对稳健的形势下,在微观审慎监管基础上,为了能够预防独立的金融风险累积影响总体安全水平,甚至突破安全警戒线,突然爆发金融危机,要对系统性风险给予高度重视,包括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转变、金融市场的异常变化,复杂金融工具蕴含的潜在风险、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比例失衡等。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为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 “ 中国系统性风险与宏 观审慎监管研究 ”的部分成果 。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总第 3 6期
由于 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看似稳健的经济 体内部 累积 ,不能将 寻求金融稳定作为宏观经 济政 策工具组合 的附属 目标 ,而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 的政策工具应对系统性风险 的累积 。在本 轮全球金融危 机后 ,用 于管理 和防范金融 系统性风 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受到空前重视 ,宏观
2 0 1 4 年 第1 2 期
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廖 岷 林 学冠 寇 宏①
摘要 :随着各 国逐步将宏观审慎监 管应用到金 融 系统性风 险管理 实践 ,宏观 审慎政策的有 效性 逐步成为学术界和 实务界 关注的重点。本 文从 两个 维度分析 了我 国宏观 审慎监管政策的有 效性: 在 监管工具有效性 维度 ,实证分析 了我 国应用宏观 审慎政 策工具控制 系统性风 险的效果 ,
( c o u n t e r - c y c l i c a l c a p i t a l b u f f e r s ) 、动态拨备 ( d y n a mi c p r o v i s i o n i n g ) 、贷款价值 比率上 限 ( 1 o a n .
t o . v a l u e c a p , 以下简称 L T V) 、 债务收入 比率上 限 ( d e b t . t o . i n c o me c a p ,以下简称 D T I ) 、 杠杆率 、 存贷 比等 ;二是跨 部 门维 度 ( c r o s s — s e c t i o n a l d i me n s i o n ) ,即应对特 定 时间 内金融机 构共 同 的 或相关联 的风 险暴 露 ,代表性政策工具包 括系统性资本 附加要 求 ( s y s t e mi c c a p i t a l s u r c h a r g e ) 、

宏观审慎监管:一个文献综述

宏观审慎监管:一个文献综述



倩 ,女 ,湖北裹 樊人 ,中南财经政 法大 学。
8 — 4
《 区域金 融研 究》0 1第 5期 2l
的领 域 ,导 致 金 融 失衡 不 断 扩 大 、系 统 性 风 险 不 断 增加 ( 李文 泓 ,2 0 ) 0 9 。这 表 明 ,仅 仅实 施 微观 审慎
监 管 而忽 视 对 宏 观 系统 性 风 险 的关 注 . 已经 远 远不
对 羊 群效 应 等 市场 失 效 现象 ,使 整 个 金 融市 场 更 加 稳健 金 融 市场 参 与者 更 加谨 慎 ;第 三是 全 球 化 下 金 融市 场 迅 速发 展 、金 融 产 品和 交 易 日趋 复 杂 ,需
要制定 和实施 更广 泛的 国际标准 。 目前 .关 于宏 观 审 慎 监管 文 献 的 焦点 主 要 集 中
开 始 使 用 “ 观 审 慎 ( co pu e t 1” 的概 念 。 宏 Mar- rdni ) a
18 9 6年 BS发 布 的报告 中也 涉及 到 了 “ 观 审慎 监 I 宏
管” 。但是 一 直 以来 ,这方 面 的文献并 不 丰富 ,直 至 金 融 危 机 的爆 发 ,使 得 人 们又 重 新 审视 对 金 融业 的
次危 机 ,基本 都 源 于在 信贷 和 资产 价格 高增 长 的背
景 下 ,金 融机 构 的 风险暴 露 高 度相 似并 集 中于相 同
收稿 日期 :2 1— 3 0 0 10 —3
作 者 简 介 :谢 海 林 , 男 , 福 建 宁德 人 , 中南 财 经政 法 大 学 。 邝 健 坤 , 男 , 广 东广 州 人 ,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
谢 海林 邝健 坤 李 倩
武汉 4 07 ) 3 0 3 ( 中南财经 政法大 学金融学 院 ,湖北

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

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

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一、起步阶段在我国金融发展早期阶段,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并不是重中之重。

当时,金融市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监管主要以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和保护金融稳定为主。

宏观审慎监管并未成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

二、政策导向的明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壮大,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开始显现。

在政策导向方面,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政策部门开始倡导宏观审慎监管,将其作为保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并逐步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监管框架的建立随着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我国开始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框架。

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力度,强化了对金融体系运行的监测和评估。

我国还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监管标准和经验,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确保其能够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需求。

四、监管工具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我国不断创新监管工具。

除了传统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工具外,我国还引入了压力测试、资产负债表匹配、动态规模调整等一系列监管工具,以更加全面地把握金融市场的风险情况,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五、全面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了宏观审慎监管。

监管部门密切关注金融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

我国还在积极探索和倡导跨国宏观审慎监管合作机制,以更好地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我认为在不断加强监管的还需要注重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更加注重金融市场的自律和稳定性。

只有在这样的全面监管和自律机制下,我国金融体系才能够更加稳健地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总结回顾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从尚未重视到政策导向明确、监管框架建立、监管工具创新到全面实施监管的过程。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金融监管理念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特点,为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带给世界各国的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单个金融机构运转良好并不足以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转,传统的以单个金融机构为对象的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作用十分有限,甚至有时会增加系统性风险。

典型的事例是,在经济复苏、高涨时期,虽然金融机构的财务指标都很健全,各个金融机构此时选择扩大信贷规模也是理性的,但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扩大信贷规模的直接结果必然是造成资产价格的急剧膨胀,从而积聚大量的系统性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组织在采取措施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在着手进行金融体系改革。

虽然各国对构建新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争论,但对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则形成了共识。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的一种有益补充,它的监管对象为整个经济系统,可以定义为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一系列方法。

从监管对象、监管目的、风险性质以及监管手段等方面来看,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以下区别。

1、从监管对象来看,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金融机构个体,它关注的是金融机构个体的经营是否稳健;而宏观审慎监管则着眼于整个经济系统,其关注的是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除了一些影响系统稳定的大型金融机构外,宏观审慎监管并不关注单个金融机构。

具体而言,宏观审慎监管就是监管机构对影响金融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进行监管。

由于大型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导向作用以及其关联性,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很可能会引发金融系统的恐慌,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就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对象;还有,由于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融资、风险的转移以及定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宏观审慎监管也会重点关注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另外,近年来,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影响日益增大,也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它们也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点对象。

浅析中国宏观审慎监管

浅析中国宏观审慎监管

浅析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作者:徐婉清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18期【摘要】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席卷,中国也在反思自己的金融监管。

微观审慎已不能满足如今金融变革的需求,宏观审慎监管迫在眉睫,而宏观审慎监管的落脚点又是在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工作上。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相关规则之间的差距,寻求满足如今迫切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方式。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货币与金融统计 MFS引言一般说来,审慎监管包括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两种。

微观审慎监管,指的是在各个金融机构能够稳健运行前提下,整个金融系统就应该是稳定的。

宏观审慎监管,指的是只依靠微观层面狠难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监管部门需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经济活动相关联的角度,从宏观角度评估进入那个系统风险,并作出整体的制度设计。

因此微观监管与宏观监管必须相辅相成,无论缺少哪一个都难以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

一、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现状及与MFS之间的差距为增强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可比性,协调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1年颁发了MFS---《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

对一个国家来说,这便为货币金融统计和其他宏观经济统计的协调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全球各个国家建立和健全金融统计体系、加强金融管理和进行金融国际化运作,也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比较。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统计规则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金融体系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总体而言,与与MFS相比,我的国货币与金融统计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货币与金融统计框架。

货币统计框架的建立是统计金融总量指标的前提,MFS的框架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机构单位报送的存量和流量数据汇总形成金融性公司次部门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包括货币当局账户、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第二,把次部门资产负债表汇总成形成概览。

我国货币统计框架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特定存款公司资产负债表以及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第二,由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与存款性金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编制形成货币概览,再将货币概览和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合并编制形成银行概览。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国家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和调控的一种制度。

这种监管与传统的微观监管不同,它主要关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风险、风险的传导和短期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本文旨在研究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以及其在实证分析中的作用。

一、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原理是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保护金融稳定。

在金融市场变动的环境下,金融风险始终在升温,这需要让监管机构做好准备,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和控制。

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是经济稳定。

当金融市场暴跌时,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因此,早期预防金融危机显得尤为重要。

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工具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宏观统计分析工具,如通过宏观数据调查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情况;二是宏观风险评估工具,如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市场进行潜在风险评估;三是宏观规范工具,如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动性缓冲。

这些工具结合运用,能够更好地保护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安全和稳定性。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金融体系安全。

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对于宏观经济监管的要求很高。

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监管机构应严格管控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财务风险暴露;二是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监控,监管机构应了解整个市场中的情况和潜在风险,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实证分析宏观审慎监管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特别是在避免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1.欧洲央行欧洲央行在2014年首次推出宏观审慎监管,对欧洲银行进行金融稳定性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监管和统计分析。

这项制度的实施,使得欧洲的银行体系更加安全、更加稳定和更加有质量。

2.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在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意识到了对金融机构监督中的一些重要缺陷,为此,在2009年出台了《发展更具体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这套制度除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之外,还包括了对银行贷款和投资的限制,并且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强调

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强调

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强调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综述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学者对未来理想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基本达成一致:在微观审慎监管基础上,成立公正的主导监管机构,以系统性风险为管理核心,明确监管对象以维持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并在兼顾各项经济政策的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相配套的政策机制,实现金融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一、宏观审慎监管主导机构由于中央银行在职能定位、管辖范围和政策工具上有优势,因此可考虑由各国央行作为主导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李妍(2022)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职能、支付清算作用以及最后贷款人功能赋予其金融系统风险管理者的重要角色,赋予央行对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监管权是必要的。

Larry.D.Wall(2022)以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分离出澳大利亚宏观监管职能却没有减轻联邦银行研究有关宏观监管相关问题的任务作为例证,说明从央行分离出宏观监管是没有意义的。

学术界呼吁建立凌驾于央行和三会之上的监督管理机构,具体则有合并央行三会以及重新建立专门协调研究宏观监管的机构两种观点。

杨海平(2022)认为央行与监管部门合并可实现一个监管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他认为在央行内部可成立类似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金融稳定部门负责研究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监管对象、监管策略等详细规划。

宋家生(2022)主张增设独立于央行三会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对我国涉及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问题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并做出决策,同时注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并监督和评价中央银行、各监管机构的实施情况与效果。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策略和方式白川方明(2022)提出的两个维度观点得到广泛认可,一是要关注特定时间点的跨行业风险,提出宏观审慎监管要关注各项资产的收益风险相关性避免风险的传染。

二是重在分析风险的未来走势,持续关注特定产品、机构、市场的风险累积状况以及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情况。

此外,现有的宏观审慎监管策略主要集中在逆周期操作上,在相机抉择的基础上缓解周期性波动。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实践及其经验分析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实践及其经验分析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实践及其经验分析宏观审慎监管是指在宏观层面对整个金融系统进行监管,以防止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上,宏观审慎监管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出现,但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才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国际上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及其经验进行分析。

首先,宏观审慎监管的经验教训是,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宏观经济的稳定密不可分。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除了金融市场的错误定价和监管缺陷之外,还有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失衡。

因此,金融监管必须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相协调,以确保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其次,宏观审慎监管需要确立与宏观经济周期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和政策。

在周期前期,为了避免过度放松监管引起金融风险积累,监管机构应推进宏观审慎监管,防止金融杠杆率的过度膨胀。

在周期后期,监管机构应该适度松绑,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因此,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监管机构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的阶段采取相应的规则和政策。

再次,宏观审慎监管需要全面监管。

这就要求监管机构需要审视整个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个领域的风险。

在金融监管中,银行一直被赋予最高的优先权。

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其他机构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

最后,宏观审慎监管需要国际协调。

宏观审慎监管的效应不仅在国内范围内,还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因此,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和协调,确保宏观审慎监管得到全面施行并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同时,监管机构需要及时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金融系统的风险和挑战。

总之,宏观审慎监管是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国际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需要确立与宏观经济周期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和政策、全面监管,同时需要国际协调,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审慎性监管

宏观审慎性监管

一、宏观审慎定义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作为危机後国际金融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国际社会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的努力已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可操作的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管理(a system of prudent macro management)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微观审慎监管更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宏观审慎管理则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

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金融危机为目的,关注金融系统风险的部分内生性特征而不仅仅只重视外生性风险。

同时,宏观审慎监管关注“给定时点上风险跨机构之间的分布及整个系统中风险的跨时间分布”,即横向与时间两个维度。

其中,横向维度关注因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性与同质性而产生的共同风险敞口问题,而共同风险敞口被认为是危机时期大量金融机构相继破产的重要原因;时间维度方面则关注如何抑制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特征。

二、宏观审慎的特点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的两维度概念,在横截面维度上,宏观审慎监管应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管框架,根据系统总体风险水平计算总的资本金要求,然后按照各金融机构对系统风险的贡献度分配资本金要求来实施监管;在时间维度上,为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监管当局应主要以逆周期政策实施监管。

尽管实践中自上而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应该与逆周期政策互相配合,并非各自单独发挥作用。

(一)自上而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系统性风险自上而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需要央行与金融监管当局都参与到监管体系之中,并加强两者间的协调。

在央行层面,其政策目标应该从单一的价格稳定转为兼顾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双重目标。

央行以价格稳定作为唯一目标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宏观审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
直接目标 最终目标 风险模型 金融机构间的相关 关系及共同风险暴 露 审慎控制的标准
防范金融的系统性 危机 避 免 产 出 (GDP) 损 失 (部分)内生 重要的 对于系统性危机: 自上而下
防范单个金融机构 的危机 保护消费者 (投资 者/储蓄者)外生的 不相关的 对与单个金融机构 的风险:自下而上
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 宏观审慎监管在五个方 面(表 1)有所差别(Claudio Borio,2003)。 宏观审慎 监管的目标是从整体上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从而避 免经济体实际产出的重大损失。 微观审慎监管的目 标是防范作为个体金融机构的危机事件, 而并不考 虑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 目标是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避免产出水平的下降; 微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就是对消费者 (储蓄者或 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不考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
资 料 来 源 :Claudio Borio.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BIS working paper.February 2003.
险。 在风险模型方面,宏观审慎监管强调,从金融系 统整体行为的角度来看,风险是部分内生的;而微观 审慎监管认为风险是外生的。 在相关性方面,宏观 审慎监管认为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产负债表相互关 联,存在共同的风险暴露,而微观审慎监管则认为金 融机构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和影响。 总的来说,宏 观审慎监管针对的是系统性风险,而微观审慎监管 针对的是个体风险(谢平、邹传伟,2010)。 在校准目 标和方式上,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是防范整个 金 融 系 统 的 风 险 , 因 而 采 取 的 是 自 上 而 下 (topdown)的 校 准 方 式 ;微 观 审 慎 监 管 的 目 的 是 防 范 单 个金融机构的风险, 因而采取的是自下而上 (bottom-up)的校准方式。
(二)跨行业维度 跨行业维度关注的是在某一特定时点上,风险 是怎样在特定金融体系中分布的,特别是由于资产 负债表的关联性所导致的共同风险暴露、相似风险 暴露及相关的行为反应。 换句话说,这些风险暴露 既可能是金融机构在相同或相似资产类别下的直接 风险暴露,也可能是它们之间业务交叉而导致的间 接风险暴露。 从这个角度看,必须特别关注各家金 融机构的投资组合和金融产品风险之间的关联性 (白川方明,2010),虽然不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引 起系统性风险,但宏观审慎监管却是针对所有金融 机构,实施跨行业维度就意味着对有可能引起系统 性风险的行为给予更严格的监管— ——例如对金融性 房地产的借贷进行更严格的控制,这是因为当资产 价格下跌的时候,金融性房地产会使得借款人与银 行都遭受惨重损失(谢亚,2010)。 因此,跨行业维度 的主要政策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审慎监管框架,将整 个金融体系风险损失控制在局部,从而控制系统性 的“尾部风险(Tail Risk)”(巴曙松等,2010)。 在分析金融体系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时,可以从 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分析因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 市场的问题而产生的系统性影响。 这方面的一些 典型文献构建的模型将金融系统视为一种复杂的 系统,并将观察的重点放在其互连性、非线性和不 可 预 测 性 上 (Haldane,2009;Hommes,2006、2008; LeBaron and Tesfatsion,2008)。 第二,构建了一种系
《华北金融》
2011 年第 3 期
宏观审慎监管:一个文献综述
谢海林 邝健坤 李 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市 430073)
摘 要: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对金融监管更加重视。 在后危机时代,诸如金融监管如何克服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如何防范和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如何从监管的角度保障金融和经济的 稳定等问题需要监管当局的重新审视。 而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作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 管发展的新方向,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因此,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梳理便显得十分重要,并 且能够为其今后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 关注,始于 1998 年巴塞尔委员会启动新资本协议的 制定工作。在谈到巴塞尔协议Ⅱ时,有相当多的文献 聚焦于讨论巴塞尔协议Ⅱ的顺周期性。 Rafael Repullo et al. (2009) 针 对 Kashyap and Stein (2004) 提 出的关于风险敏感型银行的资本监管可能有助于熨 平贷款和商业的周期性的观点, 分析了西班牙 1986~2006 年工商业贷款的数据, 提出了一种关于 哪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减少巴塞尔协议Ⅱ顺周期性的 判断标准。 他们认为,在新协议内评法的输入端,用 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确定的逆周期乘数对所得出的监 管资本进行调整,这种方法更可取;具体而言,将新 协议下由时点评级法计量的风险参数导出的资本要 求,乘以根据 GDP 增长率对其长期均值的偏离度所 确定的逆周期乘数, 在这一算法下,GDP 增长每偏 离一个标准差,资本要求将增加或减少 7.2%。 类似 的 ,Jesús Saurina and Carlos Trucharte (2007) 对 1991~2004 年西班牙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中三百 多万笔住房抵押贷款数据进行整理, 计算了不同类 型的借款人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结 果表明,运用时点评级法(point in time,PIT)比跨周 期评级法(through the cycle,TTC)所计量的 PD 以及 由此所计算的资本要求的波动性要显著得多。 新协 议 允 许 银 行 在 设 计 评 级 体 系 时 自 行 选 用 PIT 或 TTC, 而运用 PIT 所计算的资本要求比 TTC 具有更 强的顺周期性。
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放大的, 这就 是所谓的顺周期性 (procyclicality)(BIS,2001;Borio et al.,2001;Brunnermeier et al.,2009)。 谢平、邹传伟 (2010)指 出 ,金 融 系 统 的 顺 周 期 性 主 要 有 三 个 方 面 : 第一,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顺周期性;第二,贷款损失 拨备的顺周期性; 两者都体现为金融系统对实体经 济的信贷供给在经济上行期增加, 在经济下行期减 少,放大了经济的短期波动;第三,公允价值会计引 起的顺周期性, 体现为金融系统对资产价格波动的 放大。 这种顺周期性被视为金融体系不稳定的主要 原因(Claudio Borio,2009),因此,有效克服资本监管 框架中的顺周期因素就成为防止严重金融危机的必 要 前 提 之 一 ( 周 小 川 ,2009;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金 融 研 究 所,2009)。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时间维度 (Time Dimension)和跨行业维度(Cross-sectional Dimension)。
(一)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主要关注风险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积累的。 因此,在时间维度方面,一个很重要的问 题就是,系统性风险是如何被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对金融监管政策方面 的关注逐渐增多。 此前的微观审慎监管思路在很多 方面都不能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不能保证金融机 构有足够的资本和流动性应对外来的冲击 (CGFS, 2010)。 因为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理论认为,只要确 保了单家机构的审慎经营, 就能防止系统性风险的 发生,这使得长期以来,各国监管机构都将工作重心 放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单 个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使得风险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 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很少发生, 期间出现的历次 危机, 基本都源于在信贷和资产价格高增长的背景 下, 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高度相似并集中于相同的 领域,导致金融失衡不断扩大、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 (李文泓,2009)。 这表明,仅仅实施微观审慎监管而 忽视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关注, 已经远远不足以防 范 系 统 性 的 金 融 危 机 (G20,2009;IMF,2009;FSA, 2009a;De Larosiere et al.,2009;Brunnermerier et al.,2009;Borio and Shim,2007;White,2006)。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顺周期性;金融稳定;宏观审慎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3-0011-04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国际清算银行(BIS)就开 始使用“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的概念。 1986 年 BIS 发布的报告中也涉及到了 “宏观审慎监管”。 但是一直以来,这方面的文献并不丰富,直至金融危 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又重新审视对金融业的宏观审 慎监管。 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 概念。 周小川(2010)在《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 级研讨会》上指出,为了避免各种歧义,宏观审慎政 策可以简单理解为资本要求、资本缓冲、流动性、杠 杆率等,首先需要明确澄清其核心含义、框架结构和 包含的具体政策要素。 他认为,从总体来看,宏观审 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 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 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迅速发 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 泛的国际标准。 目前,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文献的焦点主要集中 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工具及其使用、宏观审慎工 具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工具的具体运用及效果 等几个方面(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CGFS,2010)。 但总体说来,与货币政策方面的 丰富文献相比,有关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仍处于初 始阶段,这些研究还远不能够为政策框架的实施提 供一个有力且合理的支撑。 (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