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合集下载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1.2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1.3 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2 乡村和城市的特点:乡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但环境污染较严重。

2.3 乡村和城市的区别:乡村以农业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为主;乡村居民以农民为主,城市居民以工人、职员等为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乡村和城市的问题。

4.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问题。

4.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引发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兴趣。

5.2 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区别:教师详细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区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村和城市的基本概念。

5.3 分析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分析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问题,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的乡村和城市发展状况,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6.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和城市的实地考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乡村和城市的现状。

七、课程实践7.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为自己所在村庄或社区提出一条合理的发展建议。

七年级社会1.2乡村与城市

七年级社会1.2乡村与城市

【练一练】关于北京四合院拆建的建议,比较适合的是( A.悉数保护下来,不能拆除 B.太破旧了,影响市容,干脆全部拆除

C.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最大特色,应予以适当保护
D.把四合院全部拆除,照原貌重建 【解析】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最大特色,是北京建筑 的代表,所以对它应予适当保护。悉数保护下来,不利于北京 的发展,也不利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全部拆掉,则没有了北京 民居的特色。 【答案】C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越来越多的外省市人选择到瑞安工作。——人才 美资企业——易车机械有限公司在瑞安的成立。——经济 瑞安莘塍庙会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文化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瑞安各企业纷纷引进先进的生产 技术。——技术。 我们可以在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方式了解世界各地 的信息。——信息。
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区域间 有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交流的 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 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 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 促进不同区哉的共同繁荣。
道路修筑特点 人口规模、密度 从事的生产活动 改造自然程度
医院、商店、学校 等公共设施的数量 和便利程度
乡 村 以农田为主,房 屋稀疏 崎岖、稀疏
高楼林立,交通 网络,纵横交错 宽阔、平坦、密集
人口数量多、分布密集 人口数量少、分布稀疏 工业、商业、服务业 农、林、牧、副、渔… 等行业


多、较便利
沙漠中的绿洲
水源充足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的发展
河流沿岸城市,交通便利
淮北、大庆
自然资源丰富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鱼米之乡
地形平坦,河流众多,阳光充足、多雨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 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标题:乡村与城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区别;2. 掌握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3. 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优缺点,并思量如何解决乡村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4.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2. 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3. 乡村和城市的优缺点及问题分析;4. 乡村和城市的互动关系及合作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乡村和城市的景象,引起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思量和讨论。

2. 概念解释: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 发展历程:介绍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变化与发展。

4. 优缺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优缺点,讨论乡村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思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 互动关系:探讨乡村和城市的互动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乡村和城市的合作发展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

6. 总结归纳:匡助学生总结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发展历程、优缺点以及互动关系,并思量如何平衡乡村和城市的发展。

7.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当地乡村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并撰写报告或者展示成果。

四、教学方法:1. 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和特点。

2. 讲授法:通过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知识点,匡助学生建立起相关概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思量,深入理解乡村和城市的问题和互动关系。

4. 研究法: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乡村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 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教学评价:1. 参预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预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优缺点分析等,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4.深入思考乡村和城镇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绿色发展,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海报。要求突出乡村和城镇环保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并参与环保行动。
5.观看一部关于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纪录片,如《乡村中国》等,并结合本章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体现纪录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地图阅读与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研究乡村和城镇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乡村或城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每位学生绘制一幅乡村或城镇发展规划图,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运用地图符号和地理信息技术,展示规划思路。
-通过地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对于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组织、功能差异等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与乡村和城镇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和城镇图片、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GIS等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乡村和城镇空间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整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的定义?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特点、原因)(课本P25)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再往外是农业用地。

3、城镇定义?(课本P25)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包括城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4、城镇功能分区特点(课本P25)①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

5、城镇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区位选择原因(课本P26)功能区分布特征原因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面积最大;商业区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交通、市场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延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减轻市区污染和交通拥堵;土地充足且租金低;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交通便捷,降低运输成本6、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差异(课本P26)收入建筑质量位置公共设施环境发展方向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面积大,有些有独立庭院①主导风向上风向;②河流上游;③环境优美;④交通便利;⑤城市外缘;⑥与文化区相连完善,生活方便优美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于低地、工业地相联系缺乏,生活不便较差【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标题: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与城市是人类社会中两种不同的居住环境,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乡村与城市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详细阐述每个大点下的小点。

正文内容:1. 经济差异1.1 乡村经济- 农业产业:乡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民依靠耕种、养殖等方式维持生计。

- 产业结构: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相对简单,以农业、林业、渔业等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

- 就业机会:乡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主要以农民工外出打工为主。

1.2 城市经济- 工业产业:城市地区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各类工厂、企业集中,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 产业结构: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行业。

- 就业机会:城市地区就业机会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2. 社会差异2.1 乡村社会- 人口结构:乡村地区人口多为农民,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口密度较低。

- 社会关系:乡村社会关系相对亲密,邻里之间的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更加紧密。

- 社会服务:乡村社会服务设施相对不足,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对匮乏。

2.2 城市社会- 人口结构:城市地区人口多元化,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口,社会结构复杂,人口密度较高。

- 社会关系:城市社会关系相对疏离,邻里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人际关系相对松散。

- 社会服务: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完善,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对丰富。

3. 文化差异3.1 乡村文化- 传统习俗:乡村地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活动,如农民节日、民俗表演等。

- 价值观念:乡村地区价值观念相对保守,崇尚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

- 文化传承:乡村地区注重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3.2 城市文化- 多元文化:城市地区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 开放观念:城市地区价值观念相对开放,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容忍度较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教案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城市与乡村的历史演变、城乡关系的变化等方面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等现实问题感到困惑。针对这些困难,老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乡村社会学》:该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乡村的发展、乡村社会结构以及乡村问题,适合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乡村与城市的未来发展:让学生思考乡村与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让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弘扬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乡村与城市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村与城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作业反馈:
1.阅读材料: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乡村与城市的起源和古代城市的发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批改和反馈。
2.案例分析: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分析所熟悉的乡村或城市案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3.城乡差异调查: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城乡差异的调查,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批改和反馈,并给出改进建议。
4.保护乡村文化的建议: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关于如何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进行批改和反馈,并给出改进建议。
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环节,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城乡调查的实践活动,准备调查问卷、录音设备等器材,保证学生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验。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与城市的特点和区别。

2. 掌握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乡村与城市的理解和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乡村与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2. 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历程。

3. 乡村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乡村与城市的认知和思量。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觉得乡村和城市有什么不同?”2. 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乡村与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村是指地处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地方,而城市是指人口较多,工商业发达,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地方。

3. 发展历程教师介绍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以中国为例,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变化。

4. 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

可以提问:“在乡村和城市生活,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从交通、饮食、娱乐等方面进行比较。

5. 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乡村和城市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乡村发展旅游业的影响,城市化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等。

6. 总结归纳教师匡助学生总结乡村与城市的特点和区别,并引导他们思量乡村和城市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7.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附近的乡村和城市进行观察和比较,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预讨论的能力等。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如乡村与城市的特点比较表、乡村和城市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等。

3. 学生参预实地考察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2. 乡村和城市的案例材料。

3. 实地考察的相关资料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乡村与城市的特点和区别,掌握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培养了对乡村与城市的理解和认同感。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请同学们谈谈两幅图各自的景观特点。
类型 乡村
什么是聚落?(概念)
聚 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城市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 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你愿意居住在哪里? 为什么?
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井、泉、湖滨、 河畔等地)
(2)村落中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村落的房屋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 往往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就地取材,采取不同的建造 方式,于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活动也各不相同, 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生活角色 互换节目,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 色,体验对方的生活。来自乡村的小明和来自城 市的小强进行了互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 们的生活……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就不同。为了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 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除超市之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地与外地之间,还存在着别的方面的交 流与合作。你发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物产联系
图1-30 不同区域的物资流动
温州中学新疆部成立于2007年,每年接收四个班 的新疆内高班学生。努力创建符合新疆学生的教育、 教学模式,努力为祖国、为新疆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 的人才。
看着这些景观,和自己家乡比,小明 感受到不同了……
地区 内容
乡村
城市
自然景观
平房、周围有大片农田 高楼、交通便利、规模大 、交通不便、空气清新 、环境污染重 、环境优美

第五单元第二节乡村与城镇-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上课课件

第五单元第二节乡村与城镇-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上课课件
第二节 乡村与城镇
【地理悦读】 20世纪70年代,深圳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
【目标导航】 村。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如今的深圳已经
·能够运用图片和资料,描述城镇 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40多年
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来,深圳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
·能够举例说明聚落的形成、形态 为大都市,主要得益于哪些优势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一个占地只有0.1平方千米的小村庄,村民只有 600多人。随着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的修建,石家庄逐渐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并成 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城市人口超过1 000万。读石家庄城市演变图,完成 9~10题。 9.促进石家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矿产资源 B.交通建设 C.旅游开发 D.军事防卫 10.石家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D ) A.聚落性质 B.聚落规模 C.聚落职能 D.聚落名称
项目 商业和公共 服务设施
景观
乡村 较少 周边往往有农田、果林、鱼塘、草场等
城镇 齐全 —
三、乡村和城镇景观及其变化 1.乡村景观并不是_一__成__不__变__的。一方面,位置、交通、资源等条件优越的乡村,随着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非农产业增多,乡村景观会逐渐变为_城__镇__景观。 另一方面,乡村景观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2.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居民不断增多,城镇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同时,随着建设用地的范围扩大,城镇规模也不断_扩__大__,逐渐发展成为_大__城__市__或特大城 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数量也会不断增加,逐渐演变成_城__市__群__。
(2023·无锡学业考)读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四幅景观图中,属于城镇聚落的是( D )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标题: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在这两种环境中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乡村与城市的教育现状、教育资源分配、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乡村与城市的教育现状1.1 乡村教育现状- 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 学生数量少,班额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 学生家庭背景差异大,学习动力不足。

1.2 城市教育现状- 城市学校师资力量充足,教学条件优越。

- 学生数量多,班额小,教学质量相对较高。

- 学生家庭背景相对较好,学习动力较强。

1.3 教育现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乡村教育现状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学习成绩较为落后。

- 城市教育现状相对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学习成绩较为优秀。

二、教育资源分配2.1 乡村教育资源分配- 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施简陋。

- 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 学校教学设备陈旧,教学用具不足。

2.2 城市教育资源分配-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学设施完善。

- 政府对城市教育的投入较大,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均衡。

- 学校教学设备更新换代,教学用具充足。

2.3 教育资源分配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乡村教育资源分配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 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充足,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三、教学方法3.1 乡村教学方法- 乡村教师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缺乏创新。

- 教学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教学。

- 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较少。

3.2 城市教学方法- 城市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多样化,注重互动与实践。

-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3.3 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乡村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有限。

- 城市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师队伍4.1 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水平不高。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

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学时重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

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学时重点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城市图片导入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

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观看微课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作业。

《乡村与城市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乡村与城市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乡村与城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乡村与城市》作为一门关于乡村与城市关系的研究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乡村和城市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发展现状,思考未来乡村与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关系;2. 分析乡村与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问题;3. 探讨乡村与城市发展的策略和对策;4. 讨论乡村振兴与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5.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乡村与城市的概念和特点;2. 乡村与城市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3. 乡村振兴与城市规划的关系;4. 乡村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5. 乡村与城市的发展策略。

四、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可选择一个乡村或城市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一份2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分析该地区的乡村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乡村与城市关系进行讨论,撰写一份小组研讨报告,探讨乡村振兴与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并进行展示。

3.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乡村与城市实地考察,了解乡城发展的真实情况,撰写实地调研报告,将考察结果与课堂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4. 课堂演讲:学生可选定一个关于乡村与城市的话题,进行10分钟的课堂演讲,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五、评价方式1. 个人作业占总成绩的30%;评分标准包括资料收集的全面性、结论的逻辑性、文字的表达清晰度等。

2. 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0%;评分标准包括团队合作的能力、讨论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报告的整体质量等。

3. 实地调研占总成绩的20%;评分标准包括调研主题的选择与深度、调研报告的完整性与观察分析等。

4. 课堂演讲占总成绩的30%;评分标准包括演讲内容的创意性、表达的流畅性和理论深度等。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和发展现状,提升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和城市是人们居住的两种不同环境,每个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并提供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的特点1.1 自然环境- 乡村地区通常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 农田和农作物的种植是乡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

1.2 社区关系- 乡村地区通常有较小的人口规模,社区关系更加紧密。

- 人们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特点。

1.3 生活方式- 乡村地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注重休闲和放松。

- 乡村地区的居民通常更接近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

二、城市的特点2.1 城市规模- 城市地区通常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和更高的人口密度。

- 城市是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2 城市设施- 城市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医疗设施和教育资源。

- 城市的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

2.3 多元文化- 城市地区有更多的人口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

- 城市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地,有丰富的艺术、音乐和美食。

三、乡村和城市的比较3.1 生活成本- 乡村地区的生活成本通常较低,房价和食品价格相对较便宜。

- 城市地区的生活成本较高,房价和日常消费开支较高。

3.2 教育资源- 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 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学生可能需要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3.3 就业机会- 城市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 乡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主。

四、教学活动4.1 乡村生活体验- 组织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区关系。

- 学生可以参与农田劳动,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过程。

4.2 城市探索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城市的主要景点和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和购物中心。

- 学生可以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小组活动,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过程。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 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乡村与城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3. 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关注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乡村的定义和特点;2. 城市的定义和特点;3.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思量和讨论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和区别,激发学生对乡村与城市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乡村的定义和特点:- 乡村是指人口相对较少、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然环境相对原始和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地区。

- 乡村的特点包括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口相对希少、生活节奏相对慢等。

(2)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城市是指人口相对集中、经济以工商业为主、社会关系相对复杂和文化教育设施相对发达的地区。

- 城市的特点包括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文化多样等。

(3)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乡村和城市在人口密度、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生活节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联系: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乡村和城市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两者的特点和区别。

例如:- 乡村案例:某村庄的农田景观、农民的生活方式等;- 城市案例:某大城市的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等。

4.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下各自小组的观点和结论。

例如:- 乡村和城市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你们认为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应该如何平衡?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认识到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平衡和协调。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例如:- 请学生到乡村或者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下所见所闻;-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乡村和城市的信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预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和总结归纳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学生的拓展延伸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矮、无窗、 厚墙
严寒
根据图-21,判断不同乡村聚落人们生产生活 的差异。
从事种植业生产为主
从事渔业捕和水产养殖业
——农村。
——渔村。
从事培育、采伐森林等工作
从事畜牧业劳动 ——牧村。
——林场。
根据图1-24,分析 北京市拥有哪些功能 区。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C
3、城市聚落居民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 C.渔业和林业 B.工业和服务业 D.副业和建筑业
B
4.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C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D 5、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 ⑧交通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④⑤ D.全选
A:高科技园区
B:商业区 C:生活小区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书本P13-5)
内容 地区
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
建筑物
交通 自然景观 公共设施
高楼林立、建筑 物集中
以平房为主、建 筑物稀少,
交通便利 交通不便 四通八达 错落有致的园林 山峦重叠、农田、 果园、鱼塘等 绿地 配套设施不完善 配套设施完备 人口数量较多, 主要从事工业、 商业、服务业 人口数量较少, 主要从事耕作、 放牧、捕鱼等
我们把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称为什么?
聚落分为哪两种?
判断:这两幅图分别 是哪种聚落类型?并 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城市
乡村
图1
图2
地形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
在北方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 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大,且呈团聚式分布。 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和山地,村 图3 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较分散或沿河流、 图4 山谷呈带状分布。
人口
(数量、职业)
特训P13-6
• 大学、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产业集中。 • 商业区,商业中心所在地,从事商业活动; • 工业区
收获平台
乡村聚落
自然环境 →村落的规模、分布、建筑 风格等 →村落人们的生产生活特色

(地形、气候等)

不同特色的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的多种功能
Exercises:
云南傣族民居(高脚屋)
黄土高原窑洞
沙特阿拉伯民居
因纽特人的冰屋
民居类别(特训P3) 云南傣族民居
民居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双层竹楼,屋 顶坡陡,下部 通风防潮
高温多雨
黄土高原窑洞
利用深厚的黄 土层挖凿窑洞,冬冷夏热 冬暖夏凉 平顶、小窗、 干旱风沙 厚墙 大、昼夜
沙特阿拉伯民居
温差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1、关于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 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 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村——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