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生产与运作管理 第五章 生产系统设计.ppt

生产与运作管理 第五章 生产系统设计.ppt

5.3.5 选址的方法
–量本利分析法 –分级加权评分法
量本利分析法
选址方案都有一定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可用于多个选址方案的比较
量本利分析法(续)
收入
利润
TC2
TC1
FC1 FC2
0 盈亏平衡点 Vo
V1
V2 产(销)量
评分法
全面比较不同选址方案,是一个多目标或多准 则的决策问题
5.2 生产能力概述
假定产品的计算
首先,计算假定产品的台时定额:
–tpj=(50×20+100×30+125×40+25×80)÷300
=36.67(台时) 然后,将各产品的计划产量折算成假定产品产量
–A:50×20/36.67= 27 –B:100×30/36.67=82 –C:125×40/36.67= 136 –D :25×80/36.67 = 55
4
2
6
5
联系簇
相对关系布置法
第三步,考虑其他“A”关系部门,如能加在主 联系簇上就尽量加上去,否则画出了分离的子 联系簇。本例中,所有的部门都能加到主联系 簇上去。
单元1
L
D
D
G
L 车床

单元2

L
G

单元3
L
L
G
P
成组生产单元布置示意图
成 D 钻床
品 库
G
磨床
5.4.4 几种典型的布置
形式(续)
按C形制造单元布置
机器2
机器3
机器1
机器4
入口 出口
机器6
机器5
C形制造单元布置示意图
5.4.4 几种典型的布置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总体设计:确定系统的模块结构,它包括以下三项工作:
如何把系统分解成一个个模块 如何确定模块间的联系 如何评价模块结构质量
详细设计:是具体确定每一模块采用什么算法,主要考虑:
代码设计 数据库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 处理过程设计等
最优设计的含义
最优设计是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如时间、资源等)使系统的可靠 性、有效性(效率)和可维护性达到最大值,即使系统所期望的目标 达到最大满足度。
可靠性,是对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效性和可维护性的基础。它要求 系统运行稳定,较少出错和发生故障,能及时报告出错误信息并分类处 理,一旦发生故障后能很快排除。
有效性,通常人们总是希望系统有较高的运行效率。衡量一个系统的有 效性有三个参数: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响应时间。
处理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业务量; 运行时间是指系统从数据输入到输出信息,完成整个处理的时间; 响应时间则指用户从发出数据请求到得到系统回答之间的等待时间。
可维护性,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适应性、易修改和易扩充。
含义 矩形框表示模块 表示两个模块之间的调用 关系 表示模块问只传送数据 模块间除传送数据外,还 传递控制信息
直接调用
一个模块无条件地调用另 一个模块
选择调用
根据条件满足情况决定调
也称为条件调用 用哪一个模块
循环调用
上层模块对下层模块的多
也称为重复调用 次反复的调用
结构化设计的分解原则
一是把密切相关的子问题划归为系统的同一部分 二是把不相关的子问题划归为系统的不同部分
系统结构图是系统设计阶段描述系统结构的主要工具。
它作为一种文档,不仅包括了系统由哪些模块组成,而

第五章 系统设计

第五章 系统设计

三、HIPO技术 技术
HIPO技术即用图形方法表达一个系统的输入和 技术即用图形方法表达一个系统的输入和 输出功能,以及模块的层次。 输出功能,以及模块的层次。HIPO技术包含两 技术包含两 个方面的内容: 个方面的内容: 分层图, (1)HIPO分层图,用此图层表示自项向下分 ) 分层图 解所得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 解所得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 处理-输出图),此图描述 (2) IPO图(输入 处理 输出图),此图描述 ) 图 输入-处理 输出图), 分层图中一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分层图中一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四、系统设计工作的特点
系统设计工作的环境是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的结 合。
5.2 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一、结构化设计方法概述
结构化设计( ) 结构化设计(SD)方法是从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结构 的系统的观点出发, 的系统的观点出发,基于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相 对独立的模块的原则, 对独立的模块的原则,主要研究了将系统分解为不同 模块的方法与技术,分析系统分解时产生的各种影响, 模块的方法与技术,分析系统分解时产生的各种影响, 提出了评价模块结构质量的具体标准, 提出了评价模块结构质量的具体标准,还给出厂从表 达用户要求的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的规则。 达用户要求的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的规则。 结构化方法规定了一系列模块的分解协调原则和技术, 结构化方法规定了一系列模块的分解协调原则和技术, 提出了结构化设计的基础是模块化, 提出了结构化设计的基础是模块化,即将整个系统分 解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 解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通过对模块的设计和模块 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 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
系统结构图的表示方法
模块A 模块A 模块A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随着大规模集成芯片和可编程逻辑芯片的发展,使硬
件原理设计的难度得以降低,但它依然是DSP系统集成 中关键的一步。原理图设计的成功与否是DSP系统能否
正常工作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16/39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5.1 系统设计— DSP系统硬件设计
第四步:PCB设计
PCB图的设计要求DSP系统的设计人员既要熟悉系
流之间留有一定余量,因为峰值电流会更大,余量至少
是20%。 现有的电源模块分AC/DC型和DC/DC型。DSP设计中常用 DC/DC型。 DC/DC型中又分开关型和线性低压降型(LDO)。开关型效
率高,但体积大、纹波大。线性LDO型体积小巧,但效率
低,其效率相当于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比,例如5V转 1.8V的效率仅32%,只适用于电流较小的场合。
的电流消耗。 以AD6P21060/ADSP 21062为例,其进行FFT运算时,需 要的电源电流最大,这一峰值电流约是700 mA,但这是 在最“坏”情况下,真正的电流消耗比这小很多。
19/39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5.2 电路设计— 电源设计
因此在设计电源时,必须考虑在电源电流和实际需用电
出现问题时,一般采用修改软件的方法,如果软件修改
无法解决问题,则必须调整硬件,这时问题就严重了。
18/39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5.2 电路设计— 电源设计
DSP使用的电源是数字电源,这些电源必须满足一定要 求,一般要求纹波不超过10%;还应准确估算出DSP及
其外围器件的功耗。DSP数据手册给出了各种情况下DSP
电路设计时有必要采用多层印刷板,一般建议其中 一层是地层。优点:减少干扰;布线时省去了大量 器件管脚接地的工作量。注意:现在DSP等元件广泛 采用表贴封装,在器件布线时,将尽可能多的网络

第5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参数调整方法

第5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参数调整方法

第五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2. 控制参数的选择(重要选择)
依据过程特性对控制质量的影响,不难归纳选择控制参数的 一般原则:
K P越大越好 , TP 适当小一些 ; (a)
(b) P 越小越好 , P
/ TP 0.3
(c)K f 尽可能小, T f 尽可能大,尽可能多,尽可能将大的纯滞 后置于干扰通道,干扰进入系统的位置尽可能远离被控参数。
由此可见,时间常数越错开,K 0 越大,对系统稳定性越有 利,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条件下,对保持质量越有利。
小结
控制通道的K P 越大越好,TP适当减小, P 越小越好,多个 时间常数的大小越错开越好。
第五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三)控制方案的确定
1、系统被控参数选取的一般原则 (a)应选取对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生产、经济运行、环 境保护有决定性作用、又可直接进行测量的工艺参数作为被 控参数(直接参数); (b)选取与上述直接参数有单值对应关系的间接参数作为被 控参数; (c)间接参数对产品质量应有足够的灵敏性; (d)应考虑工艺的合理性及仪表的性能价格比等; 特别说明:被控参数一般由工艺工程师确定,控制工程师无 多大选择余地。
第五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c)按下表计算出P、I、D调节器的参数
(2)优缺点:
a)该法可直接在闭环状态下进行,且无需测试过程的动态特性; b)方法简单,使用方便;
第五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五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2)P调节对系统质量的影响:
a)比例调节是一种有差调节? b)比例调节系统的静差随比例带的增大而增大?比例带 的减少,意味着系统稳定性降低? c)比例调节不适合给定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d)增大 K C(即减小比例带),可以减少系统的静差,加 快系统的响应速度?这是因为: KP KC KC K P TP s 1 C (s) K KP R( s) TP s 1 K C K P Ts 1 1 KC TP s 1 KC K P TP K ,T (惯性减小) 1 KC K P 1 KC K P

第五章 CIS应用系统设计

第五章 CIS应用系统设计

第五章 CIS应用系统设计1. 引言CIS(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临床信息系统)作为一种面向临床医疗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医院。

CIS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涵盖了医院的各个部门(如门诊、住院、检验科、影像科等),并且需要满足医疗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性要求。

因此,本文将主要介绍CIS应用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

2. 系统整体架构CIS应用系统设计中的系统整体架构应该包括了系统的模块划分及模块间的关系。

下面是一个基于微服务架构的CIS应用系统设计方案:2.1 整体架构图CIS应用系统整体架构图CIS应用系统整体架构图如上图所示,CIS应用系统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模块:1.用户管理模块:用于维护CIS应用系统中的各类用户信息,包括医生、护士、病人等信息;2.门诊模块:用于维护门诊部门的各种业务信息和流程,如挂号、门诊医生诊疗业务等;3.住院模块:用于维护住院部门的各种业务信息和流程,如病床管理、住院医生诊疗业务等;4.检验科模块:用于维护检验科部门的各种业务信息和流程,如检验人员审核、样本管理等;5.影像科模块:用于维护影像科部门的各种业务信息和流程,如影像采集、影像医生解读等;6.计费模块:用于维护医院各项业务的计费信息;7.消息中心模块:用于维护CIS系统内部的消息推送和通知。

2.2 各模块的关系CIS应用系统的各个模块需要协同工作,完成医院的日常业务。

各个模块的关系如下:1.用户管理模块和各个业务模块都是CIS应用系统的基础,用户管理模块维护着CIS应用系统中的各类用户信息,在整个系统中起到了桥梁作用;2.门诊模块和住院模块作为医院的核心部门,需要与用户管理模块协同工作,完成各自的业务流程;3.检验科模块和影像科模块作为辅助部门,需要与门诊模块和住院模块协同工作,完成各自的检验和影像业务处理;4.计费模块需要拥有与各部门对接的能力,实现医院业务的统一计费;5.消息中心模块需要为系统内的各模块提供消息推送和通知服务,辅助模块间的协作和交流。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题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题目
3、教学内容
o.探讨系统安全性与数据保护措施,分析常见的信息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
p.实践系统部署和运维的基本技能,包括系统安装、配置和日常维护;
q.介绍系统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r.通过模拟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s.强调用户界面设计的重要性,教授如何设计直观易用的用户界面;
5、教学内容
bb.介绍当前市场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的管理信息系统产品,分析其功能特点、优势与不足;
cc.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选型与配置;
dd.探索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如移动办公、远程协作等;
ee.教授学生如何撰写项目报告和商业计划书,提升其文档撰写和商务沟通能力;
ff.通过课程设计项目的评审和答辩,锻炼学生的展示能力和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gg.总结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心得,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j.根据系统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
k.结合软件工程知识,编写系统设计文档,包括设计规范、开发计划等;
l.介绍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项目中有效分配任务、时间管理等;
m.通过案例分析和团队协作,让学生实际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n.对完成的设计进行评价与反馈,分析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
b.分析系统需求,明确系统目标;
c.划分系统模块,绘制模块结构图;
d.描述各模块功能,编写功能说明书;
e.结合数据库知识,设计系统数据库;
f.根据系统设计,编写部分模块的代码;
g.分析系统测试方法,制定测试计划。

教学系统设计(5-6章)

教学系统设计(5-6章)

列出能促进或干扰技能运用的因素
应用环境分析表
信息分类 数据来源 应用环境特征 1.管理监 面谈:在岗人员,上级, 奖励系统(内部:个人发展机会, 督 管理人员 外部:物质,提升,认可) 组织纪录: 直接监管的数量(时间)和本质 监管迹象(时间,资源) 2.应用点 面谈:在岗人员,上级, 设施: 资源: 的物理条 管理人员 件 观察:去1-3个典型的 设备: 点 时间: 3.应用点 面谈:在岗人员,上级, 监管: 交流: 的社会条 管理人员 件 观察:在所选点观察典 其他影响技能运用的因素: 型的个人操作性为 4.技能与 面谈:在岗人员,上级, 满足特定需要: 当前应用 工作场合 管理人员 的相关性 观察:在所选点观察典 未来应用: 型的个人操作性为
2、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⑴认知结构的变量(认知结构的特征)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认知结构的可分变性
认知结构的稳固性
⑵认知结构的关系(认知结构的同化方式)
类属关系 派生类属 相关类属 总括关系 并列组合关系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1、学习风格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⑴学习风格的含义 “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和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 影响的,反映学习者个性特点的心理特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喜欢采用某些特殊策略的倾向” ⑵学习风格的特点
第六章 编写绩效目标
进行教学 分析
修改教学
评价需要 确定目的
编写绩 效目标
开发评 价方案
开发教 学策略
开发和筛 选教学材 料
设计并实施 教学的形成 性评价
分析学习 者和环境 设计并实施 总结性评价
第一节 有关的概念和研究背景
一、概念辨析
目标(目的)在教学理论是大家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但它的应用 是有自己的应用范围。教学目的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不同

《教育技术学》-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

《教育技术学》-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

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目前主流教学系统设计定义以“过程”说或“程序”说为 主,即如何对教学进行任务分析、如何编写教学目标、如 何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如何开展教学评价等。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教学效果最优化;
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 研究对象是教学系统,教学系统中的资源和过程; 强调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系统进行预先分析与决策,创设情 景,以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按照系统概念理解,教学系统可描述为: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目的,
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四个要素在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形成一定的教学结构,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功能
五种典型的教学系统结构图式
系 统
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 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思想 方法
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 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 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 以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以来: 以建构主义为代 表的第三代教学 设计
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前后)
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促使教学设计理论的诞生和早期发 展 程序教学重视作业分析、学习行为目标的分析、教材逻辑顺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来源文献
5.2.3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含义: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形式。

功能:
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 管理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指南; 作为设计过程决策的依据。

第5篇 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第5篇 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第五章 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场效应管作为编程开关,编程 数据储存于EPROM、EEPROM、FLASH RAM等可重 复擦写的存储器中。这类器件灵活性大,适用于不同 的场合。缺点是价格较高。
图 5 - 19 和图 5 - 20 分别是可编程与阵列和可编 程或阵列的实际电路结构及其等效电路举例。
乘 积项
P1 P2 P3 P4
乘 积项
F(P 1, P 2, P 3, P 4) GN D
P1 P2 P3 P4
F(P 1, P 2, P 3, P 4) = P2+ P4
GN D
F(P 1, P 2, P 3, P 4) = P2+ P4
图 5 - 20 可编程或阵列及其等效电路举例
第五章 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第五章 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GAL器件的输出级OLMC的电路结构如图5 - 27 所 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OLMC主要由一个D触发器, 一 个用于选择输出方式和极性的 4 输入多路选择器(4-1 MUX)和一个用于选择反馈信号的两输入数据选择器 (2-1 MUX)构成。
第五章 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F1= P 3+ P 5+ P 7
F2= P 2+ P 4+ P 5+ P 6
F3= P 1+ P 2+ P 7
P1
P3
P5
P7
P2
P4
P6
图 5 - 21 用可编程与/或阵列实现给定逻辑功能的实例
第五章 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输出结构 PLD输出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输出信号的极性选 择, 控制三态输入/输出, 输出信号的寄存与反馈等。 图5 - 22 所示是PLD器件几种常见的输出极性: 同 相输出、 反相输出、 互补输出和可编程极性选择输出。

冯铁《软件工程概论教学》第五章系统设计

冯铁《软件工程概论教学》第五章系统设计

一、判断题1、The results of decomposition form composite parts called modules or components.(T)2、Cohesion refers to the internal “glue” with which a component is constructed.(T)3、We say that two components are loosely coupled when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dependence between them.(F)4、Design is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problem intoa solution.(T)二、解释概念1、 what is design?Design is the creative process to transform the problem into a solution. 设计是将问题转化成解决方案的创造性的活动Design is the description of a solution. 是对解决方案的描述。

2、What is Coupling? States Coupling levels from low to high.Coupling耦合性是指模块间联系,即程序结构中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

耦合等级从低到高:Uncoupled 非直接耦合:通过上级模块进行联系,无直接关联。

Data coupling 数据耦合:参数传递的是一般类型的数据。

Stamp coupling 标记耦合:参数传递的是诸如结构类型的数据。

Control coupling 控制耦合:模块间传递的是诸如标记量的控制信息。

Common coupling 公共耦合:全局结构类型的数据。

Content coupling 内容耦合:病态连接,一个模块可以直接操作另一个模块的数据(如go to 语句的使用)。

第5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

第5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

一、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
5、明确有关操作方面的要求,在设计中实施。 如操纵台的设计、测量显示、故障诊断、 保护等措施的要求。
6、设计应考虑用户供电电网情况,如电网容 量、电流种类、电压及频率。
一、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
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 电气原理图设计和工艺设计。
例如,双速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当定子绕组由三角形联接改接成双星形 联接时,转速增加1倍,功率却增加很少,因此,它适用于恒功率传动。对 于低速为星形联接的双速电动机改接成双星形后,转速和功率都增加1倍, 而电动机所输出的转矩却保持不变,它适用于恒转矩传动。他激直流电动机 的调磁调速属于恒功率调速,而调压调速则属于恒转矩调速。
• 分析调速性质和负载特性,找出电动机在整个调速范国内的转矩、功率与转 速的关系,以确定负载需要恒功率调速,还是恒转矩调速,为合理确定拖动 方案、控制方案,以及电机和电机容量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
4、正确合理的选择电气控制方式是机床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 在一般普通机床中,其工作程序往往是固定的,使用中并不需
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的设计方法有2种,即经验设计法 (又称—般设计法)和逻辑设计法。
(一)分析设计法
1、分析设计法又称经验设计法
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去选择适当的基本控制环节(单元电路)或将比 较成熟的电路按各部分的联锁条件组合起来并加以补充和修改,综合成 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线路。
➢优点:
无固定的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简单,容易为初学者所掌握,对于具有 一定工作经验的电气人员来说,也能较快地完成设计任务,因此在电气 设计中被普遍采用。
1、根据选定的拖动方案和控制方式设计系统的原理框图, 拟订出各部分的主要技术要求和主要技术参数。 2、根据各部分的要求,设计出原理框图中各个部分的具体电 路。对于每一部分电路的设计都是按照主电路→控制电路→联 锁与保护→总体检查,反复修改与完善的步骤来进行。

机械系统设计-第5章 传动系统设计

机械系统设计-第5章 传动系统设计

②各执行构件间有动作顺序要求
当执行系统中有多个执行机构和执行构件,并且相互间的动作有严格的 时间和空间联系时,常采用集中驱动的传动系统。用传动系统把动力机输出 的运动和动力按顺序分配到不同位置的执行构件上,使其协调工作。这种传 动系统中,常采用凸轮机构操纵或控制执行机构和执行构件运动。
第二节 传动系统的类型及其选择
可以按不同方法对传动系统分类。
一、按传动比变化情况分类
按传动比变化情况传动系统可分为:固定传动比传动和可调传动比传动。 可调传动比传动又可分为:有级变速传动、无级变速传动和周期性变速传动。
(一)固定传动比传动系统
当执行机构或执行构件在一个确定的转速或速度下工作时,可选用固定 传动比传动系统。如P107图5-1所示的起重机就采用了定传动比的二级圆柱齿 轮减速器进行传动。
传动系统中的过载保护装置,可减小传动系统和执行系统中各构件的计 算载荷,使这些构件的尺寸和重量减小,提高可靠度。
6)对传动系统要有安全防护措施。
要有能保护传动系统各构件安全工作的措施,如汽车变速箱的操纵杆上 要设置联锁装置,不允许同时挂两个档的现象出现。在传动系统的适当部位, 要设保护操作者安全的装置,如转动零件上加防护罩。
适用于结构尺寸较大, 传递动力较大,各个独立执 行机构使用频繁,传动链可 简化,传动件数目少,重量轻, 便于布局,和安装调整.
③数控机械的传动系统
数控机械一般有多个 执行机构,以图示立式加 工中心为例:有5个执行机 构完成下面5个动作:1装 有刀具的主轴旋转;2装 有工件的工作台纵向运动; 3装有工件的工作台横向 运动;4主轴箱铅垂方向 的升降运动;5刀库的旋 转运动和机械手抓取、安 装、放回刀具的运动。 为了保证这5个执行机 构的动作保持严格的顺序, 协调进行,采用数字指令 自动控制,每个执行机构 由各自的电动机单独驱动。 主轴箱

第五章物料搬运系统设计课件

第五章物料搬运系统设计课件
第12页
四、物料搬运的活性理论
1. 搬运活性 物料存放的状态:散放地上、装箱放在地上、放在 托盘上等。 存放状态不同,物料的搬运难易程度也不同。
第13页
搬运活性:不同物料存放状态而引起的物料搬运作 业的方便(难易)程度。
装卸次数少、花费时间少的货物存放方法称为搬运
活性高。
第14页
2. 搬运活性指数
第28页
(1)托盘的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随着叉车在市场上出现,托盘作 为叉车的一种附属装卸搬运工具,与叉车配套使用, 从而使托盘首先在工业部门得到推广。 ➢二次世界大战间,为解决大量军用物资的快装快 卸问题,托盘得到发展。 ➢战后,随着经济复苏和发展,伴随着叉车产量的 增长,托盘得到普及。
第2页
第一节 物料搬运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物料搬运设备的选择 第三节 系统化搬运分析的体系结构 第四节 系统化搬运分析的过程 第五节 系统化布置设计与系统化搬 运分析的相互关系(SLP+SHA)
第3页
第一节 物料搬运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物料搬运的定义
物料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 料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即对物料进 行的搬上、卸下、移动的活动。
第20页
七、搬运系统合理化原则
1. 不要作多余的作业:搬运本身就有可能成为沾污、
破损等影响物品价值的原因,如无必要,尽量不要
搬运。
第21页
2. 提高搬运活性:放在仓库的物品都是待运物品, 因此应使之处于易于移动的状态,将物品包装成单 件放在托盘上,或是装在车上,放在输送机上。
3. 利用重力:利用重力由高处向低处移动,有利于 节省能源。
第39页
箱式托盘的箱壁可为板式或网式;可以有盖或无 盖。

过程控制第5章简单控制系统设计

过程控制第5章简单控制系统设计

3、干扰通道动态特性的影响
干扰通道传函:
W f (s)
Kf Tf s 1
e
f s
干扰通道时间常数 Tf ? Tf越大越好,干扰对被控变量的影响越缓慢,越 有利于改善控制质量 干扰通道滞后时间τ
f
无纯滞后 有纯滞后
?
干扰通道的纯滞后τ f仅使干扰对被控变量的 影响推迟了时间τ f ,不会影响控制质量
5.1 简单控制系统的构成
PC 101
压力控制系统
压力控制系统流程图
被控变量:水泵出口压力。 控制变量:旁路流量。
5.1.2 控制系统的工程表示及方框图
工艺控制流程图: 管道、仪表流程图 在工艺设计 给出的流程 图上,按流 程顺序标注 出相应的测 量点、控制 点、控制系 统及自动信 号。
(1)图形符号
GP(S)
蒸 汽
fP
1 100S+1
1 100S+1
e-3S
e-2S (8.5S+1)(8.5S+1)(8.5S+1)
T1
乳化物干燥系统示意图
乳化物干燥系统被控对象对象方块图
fQ
fW 1 100S+1 e-3S e-2S (8.5S+1)(8.5S+1)(8.5S+1) T1
控制方案:
fQ
fP
1 100S+1
Y(S) Km TmS+1 Z(S) U(S) (TdS+1)
测量、变送装置与微分器连接示意图
U ( s) 若Td Tm时 : Km Y ( s)
但是,微分环节会放大测量、变送回路的高频噪声,使得系统稳定 性变差,因此,要合理使用。
2. 测量信号的处理

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

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设计起源于美国。塞尔冯出版了可以被 看作是第一个教学设计模式的著作。 美国教学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构想阶段、理论 形成阶段、学科建立阶段与深入发展阶段。
1、构想阶段



有的学者认为,最早提出教学设计构想的先 驱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和美国心理学 家、测量学家桑代克。 杜威 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 书中就设想建立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桑代克1912年就已经设想过相当于现在的 程序学习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方法。
4、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主要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 称为学习动力。 分类: 内部动机(兴趣)与外部动机(结果) 认知内驱力:被了解和理解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二、教学目标的阐明
1、教学目标阐明的理论依据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指通过教学后,学习者在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的行为,教学目标必须明 确、具体,可观察、可操作和可测量。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布卢姆( 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加涅 的学习结果目标体系,以及我国当前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关于目标的改革的理论 。
(2)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体系

加涅和布里格斯等人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理论的指导下,将学习目标分为五个方面: 辨别学习的目标、认知策略学习目标、言语 信息学习的目标、动作技能学习的目标和态 度学习的目标。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目标分类
① 结果性目标 主要是用于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阐明结果的行为动词 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同时还把结果分为知识领 域与技能领域。 知识领域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者回忆;识别、辨别事实或证据 ;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 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 整理信息等。 应用水平:包括再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 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第五章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第五章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第五章设备间子系统设计问题:1、什么是点对点端接?某建筑共5层每层200个信息点,计算机网络采用点对点端接,干线电缆如何选择?2、什么是分支接合法?其他条件同上,如果采用分支接合法,如何选择?5、1 概述设备间是每一座建筑物安装进出线设备,进行综合布线及其应用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场所。

设备间可放置综合布线的进出线配线硬件及话音、数据、图象楼宇控制等应用系统的设备。

设计设备间子系统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综合布线的规模和管理形式以及应用系统设备的数量进行综合考虑。

在高层建筑物内,设备间应设置在第二、三层。

(2)设备间内应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其中包括用户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交换设备等。

(3)设备间装修要求较高,要求达到如下几点温度:0~27摄氏度之间。

相对湿度:60%~80%。

消防: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照明:满足通信机房的标准要求。

防止灰尘及有害气体入侵。

(4)在较大型的综合布线中,也可将计算机主机,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楼宇自动化控制设备。

分别设置机房。

把与综合布线密切相关的硬件或设备放在设备间。

但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互联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离设备间距离不易太远。

(5)设备间内的所有进出线装置或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6)在进行设备间子系统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标准。

《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综合布线部分)》YDJ26-8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规范》GBJ232-82《建筑设计防水规范》TJ16-7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水规范》GBJ45-82《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J79-85《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典型的设备间如图所示:书P75图6.15、2 备间子系统设计方法5、2、1 设备间的位置设备间的理想位置应在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主干网的中间位置,这样到各楼层布线距离最短,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下列条件:(1)考虑到配线架等大型设备的搬运和室内外各种通信设备网络接口的连接,设备间常选择在一楼或二楼,并使其尽量靠近通信电缆的建筑物引入处,同时应考虑电梯内面积和高度以及载荷等限制因素(2)当计算机主机和程控用户交换机机房不与设备间共用时,机房与设备间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传输质量。

智能驾驶系统设计与实践 第五章 主动转向避撞系统设计与实践

智能驾驶系统设计与实践 第五章 主动转向避撞系统设计与实践

5.1 主动转向避撞系统
5.1.2 设计要求
1)在安全行驶条件下,作为辅助驾驶功能,控制车辆行驶减少驾驶员劳动强度。 2)在危险行驶条件下,辅助驾驶员操作或者自动控制车辆安全避撞,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 3)涉及到驾乘安全,主动转向避障系统必须要有很高的实时性,即控制器的响应必须与实 际物理过程一致。 4)整个系统还要满足通用的功能要求、诊断要求、经济性要求和组织要求。
5.1.1 主动转向避撞系统组成
第1级为车道内的辅助转向避撞,仅控制车辆在车道内进行转向避让,而不控制车辆进 行变道避撞。因此其应用场景极为有限,主要针对本车道内有小型障碍物及行人的情况, 进行轻微的转向避让。且其触发条件包括驾驶员试图操控转向盘进行避让,也就是说系 统并没有真正替代驾驶员控制转向,系统的触发开关仍然掌握在驾驶员手上。第2级为 车道内的自动转向避让,它取消了“驾驶员试图操控转向盘进行避让”这一触发条件, 只要系统判断需要进行车道内的转向避让,就会直接接管转向盘,转向避让前方障碍物。 第3级为可以变道的辅助转向避让,其取消了不允许变道的限制条件,当系统判断需要 变道才能避让前方障碍物,且目标车道内无风险时即可辅助驾驶进行变道避让,其触发 条件包括驾驶员试图操控转向盘进行避让。第4级为可以变道的自动转向避让,该级别 的AES不仅可以直接控制车辆变道,还不需要驾驶员的转向操控作为其触发条件,特殊 场景下接管了转向盘控制权的主动安全功能。
智能驾驶系统设计与实践
第五章 主动转向避撞系统设计与实践
5.1 主动转向避撞系统 5.2系统实践
5.1 主动转向避撞系统
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一般通过获取前方道路交通环境信息,同时结合本车动态参数与驾驶 员操作行为(转向盘、制动踏板、加速踏板等)判断碰撞危险等级,并参考驾驶者避撞 意图,提前发出功能提示或预警信息甚至在必要时辅助系统会主动介入操作,控制车辆 自动避免碰撞以保证车辆安全。主动避撞系统主要分为纵向制动避撞、横向转向避撞和 智能避撞,本章节主要介绍横向转向避撞系统。 横向转向避撞系统是对纵向制动避撞系统的一种补充,主要针对在高速行驶的状况下进 行有效的避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点:简单、易处理、易扩充、用途广。 缺点:没有逻辑含义、不能表示信息特征 、无法插入数据、删除数据将出现空码。
②重复码 采用与原来手工系统相同的编码。 例如,图书编码,图书馆采编部门经常采 用这种重复码。 ISBN——国际标准书号
③成组码 将代码分为几段(组),每段表示一种含 义,每段都由连续数字组成。这是一种比 较常用的编码。
变换型模块结构
事务型模块结构
变换型和事务型模块结构都有较高的模块 内聚和较低的块间耦合,因此便于修改和 维护。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经常将这两种 结构结合使用。
5.3 数据库设计
1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①需求分析 ②概念结构设计 ③逻辑结构设计 ④物理结构设计 ⑤数据库的建立(实验课内容)和测试 ⑥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n
m
n m n 1
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性能指数) 零件(零件号,零件名) 材料(材料号,材料名,价格) 仓库(仓库号,仓库名,地点)
组成(产品号,零件号,零件数) 消耗(零件号,材料号,消耗量) 存量(材料号,仓库号,存放量)
(3)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与存储方 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它依赖于给定 的计算机系统。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 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 过程,就是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2)详细设计
为各个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代码设计 数据库设计 处理过程设计:确定每个模块内部的详细执行 过程 输入输出设计
5.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个功能较单一 的模块的过程。 这种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模块的方 法称做模块化,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 思想,这种思想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 一些规模较小、功能较简单的、更易于建 立和修改的部分。
第五章 系统设计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7. 8.
结构化系统设计概述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数据库设计 代码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 处理过程设计 计算机系统配置 系统设计报告
本章重点: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控制结构 图)、数据库设计(E-R图)
5.1 结构化系统设计概述


系统设计就是把经过系统分析得到的任 务,按照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进行详细定 义的过程。 系统分析阶段强调业务问题,强调系统 是什么、做什么,系统设计阶段强调技 术或实现问题,强调如何做即如何实现 系统。
模块的特点

每个模块内部的联系应该是紧密的 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应该是松散的

模块结构的质量标准
衡量模块结构的质量标准有两个:
模块凝聚(模块内部质量标准) 模块耦合(模块之间关系质量标准)

(1)模块凝聚 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 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自身质 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模块凝聚程度从低到高分为五级:
(1)模块化
把一个大系统分解成多个分层次的、规模比较小 的、结构比较简单的模块,通过分别实现这些模 块的设计而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设计的方法。
(2)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面向流程,强调自顶向下分解成功能模块 数据流程图中任何一个数据处理都可以看成是 一个模块 模块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可以组合、分 解和更换的单元
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描述如下表所示:
阶段 需求分析 描述
数据字典中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 据存储和外部项的描述 概念模型(E-R图)
关系数据模型 存储设计、方法选择、存取路径建立 编写模式、装入数据、数据库试运行 性能监测、转储恢复、数据库重组与重构
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设计 实施阶段 运行维护
例如,身份证号码: 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 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 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 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优点:简单、方便、能够反映分类的体系 性、易校对、易处理 缺点:位数多不便记忆、必须为每段预留 编码,否则不易扩充
④表意码
也叫助记码,将表示事物特征的文字、数字或记 号直接作为编码。 例如: TV-M-12 黑白12寸电视 TV-M-14 黑白14寸电视 TV-C-29 彩色29寸电视 优点:易于理解、易记忆 缺点:编码长度不确定,给分类、处理带来问题
③时间凝聚
若干处理由于执行时间彼此有关,集中在一起组 成的模块。 例如初始化模块,各处理内容必须在特定时间内 执行,而各处理内容彼此无关,故凝聚程度较差 。
④数据凝聚 模块内部包含若干处理,它们按一定的顺 序执行,且前一处理所产生的输出数据是 后一处理的输入数据。 例如,“录入和汇总”模块、“统计和打 印”模块都是数据凝聚模块。
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描述
2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获得管理 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必须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库,是衡量信息系统 开发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之一。
数据库设计是在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 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库设计的目 标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数据模型,这个数据 模型应当是: (1)满足用户要求 (2)满足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 (3)具有较高的范式
2 控制结构图的概念及其绘制
(1)控制结构图的概念 控制结构图(也称系统结构图、模块结构图)反 映系统的结构,也反映了模块间的联系。
控制结构图主要关心的是模块的外部属性 ,即上下级模块、同级模块之间的数据传 递和调用关系。也就是说,它只关心模块 完成什么功能而并不关心模块内部如何实 现某功能。
(2)控制结构图的绘制 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控制结构图有两种方式 : 以变换为中心的分析 以事务为中心的分析
①偶然凝聚 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彼此无关 ,偶然地组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组织得最 差的模块,凝聚程度最低。 模块各成分之间毫无联系,整个模块如同 一盘散沙,不易修改或维护。
②逻辑凝聚 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逻辑相似 ,但功能却彼此不同。 例如,把系统中与“输出”有关的操作抽 取出来组成一个模块,包括将数据在屏幕 上显示、从打印机上打印、拷贝到磁盘上 等,则该模块就是逻辑内聚的。逻辑凝聚 的内聚程度稍强于偶然内聚,但仍不利于 修改和维护。
⑤功能凝聚 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即上级 模块调用它时,它只完成一项确定的任务 。这种模块凝聚程度最高,独立性强,便 于修改。 例如,计算工资、打印月报表等。由于这 类模块的功能明确、模块间的耦合简单, 所以便于维护。
(2)模块的耦合 即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是衡量模块之 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模块耦合有三种类型:
3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概念结构设计:形成概念世界 逻辑结构设计:形成数据世界 物理结构设计:形成物理世界
(1)概念结构设计
在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的基础上就可以设计概 念结构,设计E-R图的步骤如下: 确定系统实体、属性及联系 确定局部E-R图,也称用户视图 确定总的E-R图,即用户视图的集成
① 数据耦合 如果两个模块之间的通信信息是若干数据项,则 这种耦合方式称为数据耦合。 例如,在下图中,为了计算实发工资,“计算工 资”模块必须把工资总额和扣款数传输给“计算 实发工资”模块,而“计算实发工资”模块在算 出实发工资后又送回到“计算工资”模块。
计算工资 扣款数 总额 计算实发工资
数据耦合示例
(2)一个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与该联系相连的每个实体的键以及联系的 属性都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这个关系的键 分为3种不同的情况:
①若联系为1:1,则相连的每个实体的键 均是该关系模式的候选键; ②若联系为1:n,则联系对应的关系模式 的键取n端实体的键; ③若联系为m:n,则联系对应的关系模式 的键为参加联系的实体的键的组合。
n
m n m
n
1
E-R图示例
(2)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将基本E-R图转换 为与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 符合的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设计的过程:将概念结构(也就 是E-R图)转换为现有DBMS支持的关系 、网状或层次模型中的某一种数据模型。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原则: (1)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标 识属性就是关系的键。

库文件的组织形式 存储介质的分配 访问方法设计 完整性和安全性考虑 数据资源分布考虑
完成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以后,设计人 员就要用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将数 据库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结果严格描述出 来,成为DBMS可以接受的源代码,再经 过调试产生目标模式,然后就可以组织数 据入库了。
(3)模块的纵向关系
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的形式: 顺序结构 选择结构 循环结构
2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
根据其上一阶段即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 能的要求,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 分的技术方案(软件方面),合理选择计算机和 通信设备(硬件方面)。
系统设计的步骤:
(1)总体结构设计(或概要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整体模块结构, 并画出控制结构图。
代码可按文字或功能进行分类—— 按文字可分为: 数字代码 字母代码 数字字母混合码 按功能则可以分成以下9类:
① ② ③ ④ ⑤


顺序码 重复码 成组码 表意码 专用码 层次码 自检码
①顺序码
用连续数字作为每个实体的标识。 例如,人员编号,甲为001,乙为002等; 组别码是顺序码的特例,将顺序码分为若干块, 每块代表一定类型的编码对象。 例如,职工编号根据职工所在的车间分成大小任 意的区段: 0001~0199 为一车间职工 0201~0399 为二车间职工
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分解—协调原则(系统性) 自顶向下原则(层次性) 模块独立性原则:系统容易开发、系统 可靠性高、系统容易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