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比较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

合集下载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摘要】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在将介绍两位哲学家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深入分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和区别。

结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理论思想,对二者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并对他们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两位哲学家思想的比较和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的贡献和独特性,从而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存在与现象的关系。

【关键词】海德格尔,胡塞尔,现象学,存在主义,关联,差异,共同点,哲学,论文1. 引言1.1 背景介绍海德格尔和胡塞尔都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分别代表着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这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海德格尔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界的发展。

而胡塞尔则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奠基人,他对经验和现象的研究有着深刻的见解。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的含义。

他深刻思考了人类存在的种种困境和难题,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论,着眼于研究现象的本质和现象背后的意义。

他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对经验的认真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分析两位哲学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

通过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这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以及它们在当代哲学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分析两位哲学家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理解以及在哲学思想上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两者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它们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以期能更全面地理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揭示出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独特贡献和思想观点,为现代哲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思想方法的比较清楚的表达。在写作《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 1 9 9 6 年) 一书的晚期, 我接触到了这批
德格尔早期在弗莱堡大学授课 的讲课稿 ( 1 9 1 9 —1 9 2 3 ) 出版 了, 这期间还有克兹尔 ( T . K i s i e 1 ) 的开创性
研究著作《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的起源》 ( 1 9 9 3 年) 的出版。这些文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到海德格尔初
次 形成 自己方 法 时的思 想特点 , 特别 是对 当时被 他称作 “ 形 式显示 ” 或“ 形式 指 引” ( d i e f o r m a l e A n z e i g e ) 的
4 0
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 存在与时间 和“ 本身” 的方法的真意 。没有与其他哲学方法的 比较 , 没有对此方法的内在步骤和结构 的交待 , 没有具 体 的例证 , 读者如何 区分他所讲的“ 事情本身” 与唯理论 、 经验论 、 唯物论等传统所讲 的事情本身的区别 呢?困难不是完全不可逾越 , 但 毕竟没有提供开 门的钥匙 。这样 , “ 到1 9 2 9 年, 事情已经很清楚 , 《 存在 与时问》 中讨论的存在问题被人们误解 了。 ” 作为补救 , 海德格尔马上 出版了《 康德书》 , 以便“ 在康德那里 寻求对我所提出的存在 问题的辩 护” 。① 但水似乎越搅越浑 , 连《 康德书》 也遭到新康德主义者的抨击 。
要 的恐 怕还 是不 明 了他 的主导 思想 方法 。
在这方面 , 海德格尔本人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 因为他在其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 和其他一系列生前 发表 的著作中 , 没有清楚地交待其方法。有的地方好像交待了, 但语焉而未详 , 徒增困惑。比如在《 存在 与时间》 导言 中, 他用第 7 节来阐发“ 此研究的现象学方法” ① , 它就是 : “ 让那显示 自身者 , 以从它本身来 显示它 自身的方式 , 被从它本身那里被看到 。 ” ② 即便联系到上下文 ( 那里对“ 现象学” 这个词 的两部分做

存在与时间方法内容和叙事

存在与时间方法内容和叙事

存在与时间方法内容和叙事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海德格尔为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七卷所写的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十页手稿就是《存有与时间》的前身,致使李凯尔特、那托普、胡塞尔一致看好这位德国的哲学天才。

因为海德格尔在《存有与时间》之前并没有出版什么著作和论文,因此这本著作的思想起源就成为了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谜。

直到九十年代海德格尔全集的出版和基本重要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研究著作问世,人们对《存有与时间》的思想起源有了一个更为清楚的把握。

从这一思想起源来看《存有与时间》,这本经典的方法、内容和叙事结构就更加清晰了。

阐释《存有与时间》的方法渊源、内容渊源及其叙事结构的安排,这就是本文的目标。

海德格尔的哲学的根基在于现象学,这毫无疑问。

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所开辟的道路,就绝对不会有海德格尔的哲学。

胡塞尔常对海德格尔青梅煮酒论英雄说,“现象学,你我而已”。

在胡塞尔的指导下,海德格尔从事“宗教生活现象学”的研究。

1928年,他作为继承人接替了胡塞尔在弗赖堡大学的教席。

到了1930年,胡塞尔已经十分确定地认为海德格尔背离了现象学精神,倒向了象舍勒那种哲学人类学和历史相对主义的东西了。

胡塞尔在一本《存有与时间》的扉页上苦涩地写道:“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amicusplato,magisamicaveritas)。

海德格尔对于现象学的贡献在于《存有与时间》中的“解释学的现象学”。

即使在他不再使用解释学,或者说他不再运用解释学的现象学的方法时候,海德格尔仍然是一个现象学家,尽管对此施皮格伯格有所保留。

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中的解释学的现象学显然除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源头之外,还有狄尔泰的解释学源头。

海德格尔自己说过,他逐字逐句地阅读过狄尔泰的重要著作。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解释学和历史主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狄尔泰对生存和思想的历史性的洞见使得海德格尔可以突破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范畴直观和意向性、李凯尔特的新康德主义的普遍有效性以及拉斯克的生活反思性范畴。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概念
构 到 现象 学
在《 存在 与时间》 中, 海德格尔说 , 存在论 的任务是 使存在从存在者 中崭露出来 , 解说存在者 , 而要实现这 个任务首先就必 须一步步解构存在论传统 。存在论传
统有着悠 久的历 史 , 从古代 的柏拉 图 、 亚里 士多德到近
代 的笛卡尔 、 康德 都在这个 传统之 中 。解 构不是要 消 解 传统存在 论 , 而是要表 明传统存 在论 的各种积极 的 可 能性 及 其 限度 , 以便 廓清 存在 问题 。海 德格 尔说 :
种 偏离 以及 这种偏 离的演 变 , 让存 在问题 和存在 的迷
证 。海德 格尔 的关 于现象 学 的这一独特 观点 , 集 中体 现 在《 存 在与 时间》 导论 部分 的第 二章第 七节 , 在这一
部分 , 海 德格尔 实现 了从 解构到 现象学方 法 的确 立 以
失历 史更清 晰 , 但 解构工作 却没有 给我们指 明一条 通
和心理学 成分 , 是一种异世思维 , 但海德格 尔的现象学 却 是世界性 的 , 它 必须通过 在世操 心 的此 在成 为此在
什么是作 为存在 者 的存在 有一种 理解和确 证 , 而这需
要现象学和现象学诠释学来 完成。这种偏离表现在存
在论的每一个历史发展 阶段上 。先前的存在论历史都
是存 在的遗忘史 。无论是古代 的存在 论还是 中世纪 的
・8 5・
过存 在论 历史 的解构之后 , 我们就会发现 , 它们 不过是 对本 真存 在 的一种遮盖 、 一 种偏 离 , 都是一种方法 论错 误 的 后果 。如 果 我们 真 的想 在正 确 的道路 上 追 问存 在, 我们就必须在解 构的同时现象学 的面向存在本身 、 面 向事情 本身 。 因为 只有现 象学 , 才能避 免 以前存 在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继承了西方主流文化的理性主义传统,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学改造成了非理性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存在主义经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逐步成了欧洲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因此,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开创者。

许多研究者以胡塞尔的早期现象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依据,把他与海德格尔划入了同一行列。

然而,无论从他们各自的表白还是各自的学术生涯来看,两人虽然是现象学的师生关系,但两人对现象学的解释却有着本质差异。

最能说明这种差异的是胡塞尔声称自己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并全力维护西方理性传统,而☻海德格尔却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并极力解构西方理性传统。

因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人关系的认识不能因为他们共有现象学就视为同类,还要根据他们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来分析两人的本质差异。

胡塞尔早期曾受到布伦坦诺的“心智学”(Psychognosy)的影响,于1893年出版了一本论算术哲学的书,对数学过程进行了意向性的却仍然是心理学的说明;为此,他受到了弗雷格的严厉批评。

胡塞尔接受了弗雷格的批评,于190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一书中,在对认识、意向性和意义进行分析的同时,坚决拒斥了把逻辑和数学归属心理学的任何企图。

艾耶尔指出,虽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维护了逻辑和数学的独立性,但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意向活动的所有对象都当作是具有某种实在性的东西。

”①出版《逻辑研究》之后,胡塞尔的兴趣再次回到了心理学的哲学方面,开始深入探讨意识活动及其对象。

意识活动。

胡塞尔把“先验现象学”从经验科学中分离了出来,特别是从心理学中分离了出来,以保持现象学的绝对独立地位。

把哲学和经验科学截然分开,并不是胡塞尔独创的,而是20世纪大多数重要哲学流派的特征。

胡塞尔从布伦坦诺那里继承了意象性学说,用来创立他的现象学。

他承认有一种讨论心理现象的叫做“现象心理学”的学问,像笛卡儿一样,他又认为那仅仅是另外一种缺乏哲学的确定性的经验科学。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相对主义尼采在《权力意志》中这样预言:“我所陈述的是最近两百年来的历史,我描述那即将到来而又不再能避免的事情:虚无主义的到来。

”“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必定会到来。

首先是在下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一切事件中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意义’,因此寻找者最终失去了勇气。

”并非尼采一手造成了虚无主义的发生。

他只不过说出了一个事实而已。

其实这一事实到来的酝酿与征兆由来已久。

照海德格尔看来,作为形而上学的西方历史之衰落简直从苏格拉底伊始就已命定了这一结局。

与虚无主义同时到来的还有它的挛生姐妹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以及不可知论,在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决定论一统天下、大行其道的传统哲学时代,相对主义们虽然一直象幽灵一般在西方历史出没作祟,但也仅仅是不见天日的幽灵而已,而今它们却已正式现身,并且登堂入室成为哲学、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中心话语。

一个显而易见、不言自明(如果现在还存有不言自明这一说法的话)的事实是,在这样一个丧失不言自明的绝对价值的时代,如何有效地避免相对主义已然成为最为紧迫的哲学问题之一。

我们注意到,所谓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都不是某个有实质性内容的哲学流派,而只是一种看待哲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在这些正相反对的哲学态度背后(又是一个“本质主义”的词汇)隐藏的是不同的哲学预期:预期哲学能做什么,哲学应做什么,以及哲学是什么。

一、什么是哲学What is philosophy?当我们把有效避免相对主义当成我们时代的哲学问题之时,我们对何为哲学已经有一个先在的判断了,结论先于问题,我们已经把相对主义排斥在“哲学”这座神庙之外,可是这难道不仍旧是理性主义的态度吗?在古希腊语中Philosophy的含义是爱智慧,可是何为智慧?什么样的智慧才称得上是哲学的智慧?哲学是理性的东西,曾几何时几乎无人对此有过丝毫疑虑,仿佛它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这一答案难道不会太显草率和不成熟?“因为我们可以对这个答案提出进一步的访问:什么是理性?理性之为理性,是在什么地方,通过谁人决定的,理性已经自称为哲学之王了吗?如果是的,那么又是根据什么权力?如果不是,那末它又是从何处获得这种使命的角色呢?如果被当作理性的东西只是通过哲学,在哲学史的过程中初次得以建立起来,那么预先宣布哲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并不是可靠的意见。

西方哲学史(十二):现象学的胡塞尔与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史(十二):现象学的胡塞尔与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史(十二):现象学的胡塞尔与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现象学并不处在浪漫主义哲学的传统中。

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坦诺是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发现了意识的“意向性”问题,这种“意向性”在奥古斯丁那里就是内在直接性,因而它具有存在论意义。

通过意识的“意向性”活动,而有“现象”的显现,这个“现象”就是相,现象学“朝向事实本身”的口号,正是基于这个“现象”而言。

胡塞尔期望通过这一发现,来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这一设想显然是可能的。

他区分了心理学中的“经验意识”与现象学的中“纯粹意识”之间的差别,认为后者在直接的“意向性”活动中,具有一种意识的先验结构。

现象学其实就是关于实体意识如何运作的科学。

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构成了一个“境域”,这也是胡塞尔通过本质直观所确认的。

本质直观就是通过悬置“经验意识”,使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直接显现事物,从而使事物呈现它的本质存在。

胡塞尔认为,正是这一事物的本质存在能够为科学提供一种具有确定性的基础。

不过,胡塞尔后来又在本质直观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先验还原,确立了一个“先验自我”,这也许是受到了笛卡尔的影响。

但是,一种脱离了“意向性”活动的“先验自我”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哲学具有基础意义本质上是通过“意向性”活动实现的,也就是在本质直观中所揭示的人的本质存在已经能够给出这个基础,那么,先验还原就是不必要的。

这个通过先验还原后确立的“先验自我”,其实就是绝对实体。

同时,本质直观是直接的“意向性”活动,它无法通过归纳与推理来作出论证,那么这种直观又何以能够被表达呢?这始终是哲学的难题,胡塞尔同样未能实现对这种知识的确认。

其实,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因为它不过是一种感性直观而已。

当胡塞尔执着于先验还原以便为科学确立可靠基础时,他的学生海德格尔却通过引入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转向了对生存着的实体——此在的考察。

此在就是能够实践“意向性”活动的实体,它区别于主体意义上的人的存在。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源始性的研究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源始性的研究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源始性的研究时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本世纪更为哲学家关注,海德格尔以其名著《存在与时间》昭世:时间原本就与哲学所思之根本——存在内在地联系着,对时间之真实意义的阐释决定着形而上学的命运。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受胡塞尔哲学的启发而成立的,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形而上学已开始回归时间,此一时间被称为源始性时间。

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认真研究过)时间的源始性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相信,源始性的唯有‚存在‛,而‚存在‛是超越时间(空间)的。

他们至多是在主客体关系的格局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时间的本质和结构。

只有柏格森比较深入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在批评康德先验论的时空学说中开始了对时间本体论意义的追溯,要求从自我意识生命的纯绵延上来把握真正的时间,这就为时间的源始性研究敞开了路径,胡塞尔由此进入了自己独特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

从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时间源始性问题在时间研究中的根本性地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其复杂性也从他们之间学理的分歧中更加显示了现来。

本文拟就这两部著作中的时间源始性研究作一些比较分析。

一在胡塞尔看来,源始时间只有通过分析人的现意识过程才能达到,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它却存在于此在的生存活动之中,大相径庭。

但在探求这一源始的方法上,两人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现象学方法。

按照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源始性时间,就是显现的原始时间现象,至于在这一原始现象是否还有‚使其成‛的背后原因,现象学是拒绝考虑的,因为在现象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从现象学还原来考虑时间的源始性,其探讨方面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宇宙时间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时间‚原始构成‛问题。

胡塞尔对这一原始构成的分析是以内在时间意识两个层次的分析来开展的。

第一个层次,内在时间意识是作为对于内在时间对象的意向性经历出现;第二个层次,内在时间意识是作为纯粹的、构成性时间意识流出现。

《存在与时间》读书心得

《存在与时间》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存在的意义——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关于历史——《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一□ 评/ 佚名海德格尔对“历史的”的敏锐洞察应该是最为深刻的了。

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作为一种视野的“历史”有极深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通过其“同代人”的历史或其自己的历史来领会自己的存在,事实上也就是说“此在倾向于从他处身其中的世界来揭示自己,而且此在也沉陷于或多或少被把握了的传统”(《存在与时间》P25)由于此在沉陷于其传统不可自拔“传统夺取了此在自己的领导、探问和选择。

”(同上)然而传统中的许多范畴本来就有其“源头”,“传统却赋予承传下来的东西以不言而喻的性质,并堵塞了通达‘源头’的道路。

传统甚至使我们忘掉了这样的渊源。

传统甚至使我们不再领会回溯到远缘的必要性。

传统把此在的历史性连根拔除,竟至于此还只对哲学活动可能具有的五花八门的类型、走向、观点感到兴趣(却忘记了哲学问题的实质——笔者补充),依这类兴趣活动于最陌生的诸种文化之中,试图用这类兴趣来掩藏自己的没有根基。

”(同上P25-26)。

我们——人,就属于此在的一分子。

我们忘却了我们的历史性,忘却了我们之成为我们所理解得我们的历史性,于是我们与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过去切断了联系,我们所知道的,所领会的一切现实都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切之一切却真正是历史的,我们的全部实质都是历史——过去富裕的。

抛弃了历史和过去,我们就放弃了理解过去只有来的历史的可能,于是我们就无法通达自身,此在就无法理解存在(至于此在为什么必须理解存在,为什么只有此在可以通达存在,可见《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P3-18),因为“此在救其存在方式而言,原就‘是’它的过去”(《存在与时间》P24)“结果是:此在无论对历史学多感兴趣,无论多热衷于文学上‘就事论事的’的阐释,它仍然领会不了那些唯一能使我们积极的回溯过去即创造性的占有过去的根本条件”。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一、评析《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海德格尔时间观的独具匠心之处就在于,第一,明确区分了时间与时间性,时间性是本真时间的到时样式,这一区分的理论基础就是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异,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与澄清本真时间的时间性是其开展工作的旨归;实际上,他将时间性揭示为与Dasein内在关联的结构,作为Dasein之存在领会的可能性源泉,而在他的设想中,本真时间与存在的意义相关联。

第二,基于这种区分,他建立了与传统线性时间观迥异的生存论时间观,其特征包括I,传统时间观或者否认研究时间-流变的必要性,或者将时间空间化-现成化为物理、心理现象发生于其中的框架和形式结构;海德格尔则重新赋予时间研究以实际内容,他受到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方法的启示,悬置了将时间与运动和计量活动联系起来的成见,回到时间本身,从时间的现象和自身显现方面进行追问。

而这就意味着,II,将时间把握为经验着世界的自我生活的统一形式,即在世界之中存在的Dasein之生存论整体结构。

现象学地形式化了的时间就是die Zeitigung der Zeitlichkeit ,也就是时间性自身现象以及成就自身为经验世界中的时间之方式。

对于海德格尔,这首先指示出时间的统一性,进而指示出基于时间现象的Dasein生存现象的整体性,即获得了Dasein的存在论意义,并为一般存在论赢得了基础。

由此可见,III,作为Dasein这一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作为领会着存在的Dasein的存在——的时间性与作为存在之领会的源始、超越视野的时间始终是境域式的现象学构成(Konstitution)。

因而,具有构成性的“时间”和“时间性”与一维的、均质的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完全不同,前者是后者在存在论上的根据,后者在知性领域中遮蔽了前者。

两者的具体差异就表现在,IV,本真时间是有终的,正因为其有终性,有限与无限之间才充满张力,Dasein之筹划和领会才获得了必要性,它以“将来”为核心,曾在着的将来朝向存在而释放出眼下,Dasein同时赢获了将来、曾在和眼下,时间三态同时绽出而成其为本真时间。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该书1927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译成多种文字,现已有英、法、意、西、日、朝、汉等翻译本,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此著作影响之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纳在《海德格尔》一书中写道:“撇开历史的和个人的状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

(注: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年版,第119页。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上独树一帜,思想深邃,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基本特征不可多得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但是该书语言晦涩、生僻,不易读懂,难于把握其中心问题,读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理不出一个头绪,无法领会和理解它的思想真谛。

笔者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论断,是贯穿于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此为主线同书中论述的各个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也许能够给读者揭开此书被遮蔽的意义,领略其要旨提供一种方法与线索。

一、从本体论研究“存在”(Sein)是要追问存在何以“能在”,解决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存在与时间》一书开宗明义写道:“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领域”。

(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以下引文凡出自本书的,只注明页码。

)海氏认为他之所以要重新提出“存在”问题,是由于以往哲学家把存在“遗忘了”,原因是这些哲学家把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混淆起来,并以存在者代替存在。

那么,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何在?这就涉及到海德格尔如何理解“存在”的一个最基本观点。

海氏理解的存在,不同于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他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

浅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维

浅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维

2011年第7期安徽文学浅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维◎乔基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海德格尔对于哲学的变革首先在于用现象学的方式探索了存在的意义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在现象学之下,才能展开对于存在意义的追问,这样的现象学的思维路向是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它的主要路向包含有本源的探索、诠释学的解释和意义的追寻三个方面,最终指向是历史的时间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海德格尔思维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本源的探索诠释学的解释意义的追寻时间性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7-0095-03一、现象学之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方法的问题直接决定着一种哲学能否提出真正的问题,并对之予以解决,而这个方法的问题,到了现象学才得以解决。

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必然包含有现象与逻各斯两个方面,正是现象与逻各斯的独特的现象学的含义,才成就了它对于存在意义的阐发。

现象是作为呈报自身在场的存在者,逻各斯则是要显现为这种在场的揭示。

逻各斯基本的含义是话语,它是要把话题所及的东西公开出来。

话语的展示结构就是“使……公开”,展示出来让人看。

而在具体的话语过程中要付诸音声,即说,这种说的性质就是向来已有所见的东西发出的话音。

逻各斯因为具有展示的功能才有其综合的结构形式。

即“就某种东西同某种东西共处的情形来让人看,把某种东西作为某种东西来让人看。

”[2](39)总而言之,逻各斯的功能就在于让人素朴地看某种东西,在于让人觉知存在者。

现象同逻各斯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关联,即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2](41)这也就是面向事情本身。

所以现象学就是“如存在者就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展示存在者”。

[2](41)这样的展示即是要把存在者在场与不在场的所有应有状态都揭示出来,是存在者能够成为存在者而自在地存在,并使之成为透彻通达的敞开的存在。

二、现象学思维的进路可以说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有关于存在的思考,就是指导他找到了一条新的思维的路向与方法,这样的方法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回到事情本身的素朴的看,以此达到存在本有的澄明,那么,海德格尔的此类现象学思维方式是如何得到运用的呢?具体而言,他所使用的现象学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先前的领会;②诠释学的方法;③意义的追寻。

《存在与时间》的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的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的读后感《时间与存在》作者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学派大师级的人物,师从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同样属于德国影响很大的哲学家。

我在以前流逝的日子里,不懂珍惜,只知学习,只专注与目标……但是在这些依稀记得又不断忘却的时光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或许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人为什么活着,从来没有思考过,或许默认了命运中注定自己会这样,没想过为什么自己就以现在的存在方式存在了。

以前对于生活中的困惑自己思考过,但是经常被规律性的上课,偶然老师交代的任务所打断,于是每次都不得而终。

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

我对于这方面的思考和认识有了新的加深,对于许多时候不断地试图超越现在,达到力所不能及的追求,解释的也趋向于合理。

生命是自然界最值得尊敬的存在,是最富生机也最难以琢磨的透的东西。

在读海德格尔的《时间与存在》之前自己知道‘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

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

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

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无疑是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部巨著,它不仅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与反思,更是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入探索。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了关于存在、时间和人的关系的传统观念。

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理解是独特而深刻的。

他批判了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将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一种可以被客观描述和认知的属性,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领悟。

这样的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让我意识到存在并非是一个静态、客观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主观的过程。

海德格尔对于时间的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引入了此在的时间性,认为此在本质上具有时间性。

这种时间性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流逝,更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人们通过良知和决心审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历史性的。

这样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意义,不再将时间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度量,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感悟。

此外,《存在与时间》中关于人的存在的探讨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通过对“存在”的追问,试图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与他人紧密相连的。

这样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更是社会的、文化的。

我们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是与他人、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无法孤立地存在。

总的来说,《存在与时间》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关于存在、时间和人的关系的传统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感恩自己的存在。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未来产生持续的影响,引导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的存在的奥秘。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最近拜读了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这本著作不仅对20世纪的哲学,而且对本世纪的神学、心理学、文学批评、政治学、法学、人类学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古今中外都有人从宇宙抽象出理的世界。

各科学都在此一理的世界中自划范围,并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门外。

不断有人钻研理学,摸索宇宙,则不但各科界限打破,连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门外的门限也把不住。

于是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就是说,既可说又不可说。

理的世界皆可说,理的世界之外皆不可说,但还在宇宙(天地)之内。

被隔在门外的这个人也还在天地之内。

这个人是谁?无论他是谁,只消他是一个有名有姓的衣冠动物,他就是一个在者,那么他就还在门坎之内,各科学就可以解答他的一切问题。

要找到门坎外的这个人,除非找到的不是他的在者,而是他的在。

但是只有谁自己在,谁就体会到自己的在;旁人的在是谁也抓不到的。

所以抓住在的总是自己。

这自己就是我,我就是我自己。

宇宙天地之大,我自己只有一个。

这才是真正的我。

其他各处各人说的我都只能算武断的我。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是从这个地方来讲在的。

海德格尔认为,在就是我在,而且就是我在世。

要在才有哲学,不在则只有科学,根本还没有哲学。

可以说,存在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存在。

而且不存在则已,一存在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他所说的我在世。

不在则已,一在就是我,也就是世。

这才叫并生为一。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接过胡塞尔的“事情本身”这个口号。

但他却比前者更加鲜明。

海德格尔指出事情本身就是在者在其从隐蔽至无蔽中的在。

所以只接触到在者,就根本不解决问题。

希腊人就指出和在者打任何交道,都必须它脱离了隐蔽状态而始可,必须它已经无蔽了才可以。

时间长河中的涌动——浅谈《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

时间长河中的涌动——浅谈《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

时间长河中的涌动——浅谈《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摘要:“Was ist Sein(什么是存在)?”这一长久回荡在西方哲学深处的根基性问题,在西方思想文化历史进程中呈现出诸多的阐释样态。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西方哲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追问存在的历史。

关于“Sein(存在)”问题,就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

海德格尔通过《存在与时间》重新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彻底扭转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存在论思想,他完成了自康德起始的——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过渡,并最终实现了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哲学到存在论哲学的彻底转向。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时间;存在;现象学正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奠定了自它以后的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存在与时间》的实质内容就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主义”,解释“此在”的生存,从中我们又能看到尼采的影子。

尽管海德格尔在其晚年思想发生了转向,而声称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只是从此在的方面探讨了存在的意义,而没有从存在本身去思考存在的真理和历史,因此是片面的,但这部未完成的著作仍然引发了爆炸性的效果,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回答关于存在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策略是:运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将“存在本身”完全非对象化、非实体化、非存在者化。

他从个人存在出发, 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物的根据;个人存在的理解却不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 个人的存在是通过其存在本身而被领悟的,从而得出了此在(Dasein)。

存在总是要通过某种存在者来显现,要理解“存在”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他的存在者,但是,这种存在者的确定又不是任意的。

他的存在必须是其它存在物的基础;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其自身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对它的分析能够导致对一般存在的把握。

海德格尔认为在诸多存在者中只有一种存在者能充当此角色,这个存在者就是人,海德格尔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人的在世之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l卷 第 3期 2 1 年 1 月 00 0
哲 学 分 析
P ioo hc lAnay i hls p ia l ss
Vo . . . 11 No 3
0c. 01 t.2 0
从 与 存有与时间》
张 庆 熊
对 应 , 在 的 “ 劳 ” S re 与 “ 思 ” c gt) 对 应 。从 海 德 格 尔 的 早 期 讲 稿 看 , 往 往 此 操 ( ogn) 我 (o i 相 o 他
作 者 简 介 :张 庆 熊 , 旦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教 授 。 复 ① 参 见 Mat iegrS i n etTiign Ma imee e a N u zh t Au ae, 0 6 S V。 中 译 rnHedge, enudZ i t n e : xN e y r H g( ene ne f g )20 , . i , b V l 本 参 照 海 德 格 尔 :存 在 与 时 间 》 《 ,陈 嘉 映 、 王 庆 节 译 ,北 京 :生 活 ・ 书 ・ 知 三联 书 店 ,扉 页 。有 关 “en 、 读 新 Si” “ e n e” “ aen 、Onooi” 几 个 德 文 词 的 中文 翻 译 , 中 国学 术 界 颇 有 争 议 。 陈 嘉 映 、 庆 节 把 它 们 分 Si d s 、D si” “ tlge 这 e 在 王 别译为 “ 在 ”“ 在 者”“ 在”“ 在论” 存 、存 、此 、存 。王 路 、 宣 孟 主 张把 它 们 分 别 译 为 “ ” “ 者 ” “ 是 ” “ 论 ” 俞 是 、是 、此 、是 。 王 路 、 宣 盂 的 基 本 理 由 是 “ e ” 含 义 要 比“ 在 ” 富 , 不 仅 表 示 “ 在 ” 而 且 表 示 具 有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规 俞 Si 的 n 存 丰 它 存 , 定性 ( 性 、 征 、 属 特 状态 、 系 、 为 、 向等 ) 如 在 “ 帝 存 在 ” “ 球 存 在 ” “ 关 行 倾 。 上 、地 、 这个 杯 子 是 银 做 的 ” “ 本 书 是 我 、这 的” 4个 句 子 中 . 用 到 “en 的第 三人 称 单 数 “s” 但 它 的 意 思 都 不 一 样 , 的是 在 表 示 “ 在 ” 有 的 是 在 表 这 都 S i” i , t 有 存 , 示 具 有 某 种 属 性 。 在 某 种 关 系 中等 。我 认 为 , 两 种 译 法 都 有 缺 陷 。前 者 的 缺 陷 是 中 文 “ 在 ” 含 有 “ ”表 处 这 存 不 是 ( 示 具 有 属 性 、 系 等规 定 性 ) 意 思 , 者 的 缺 陷 是 中文 “ ” 含 有存 在 的 意 思 。 关 的 后 是 不 中文 “ ” 乎 没 有 单 独 作 为 谓 是 几 词使用 的。 “ 是谁非 ” 在 谁 的句 子 中 ,是 ” 是 表 示 “ 在 ” 而 是 表 示 “ “ 不 存 , 正确 ” “ 理 ” 我 觉得 有 一 个 中 文 词 “ ” 或 有 。 有 比起 “ 在 ” “ ” 接 近 “en , 存 和 是 更 S i” 因为 “ ” 仅 表 示 “ 在 ” 而 且 表 示 具 有 这 样 或那 样 的 规 定 性 。我 们 可 以 问 : 有 不 存 , “ 没有 上 帝 ?” 有没 有 地 球 ?” 有 “ 。说 “ 上 帝 ”“ 地 球 ”与说 “ 帝 存 在 ” “ 球 存 在 ” 有 、有 , 上 、地 的意 思 是 一 样 的 。“ 个 杯 这 子 是银 做 的 ” 示 “ 表 这个 杯 子 有 银 做 的 属性 ”“ 本 书是 我 的” 示 “ 本 书 有 属 于 我 的关 系” ,这 表 这 。而 且 ,有 ” “ 是一 个 古 已有 之 的重 要 哲 学 概 念 , 出现 在 中国 经典 的哲 学 著 作 老子 的 《 德 经 》 。据 我 所 知 , 《 德经 》 它 道 中 在 道 的众 多 德 文 译 本 中 , 个 作 为 哲 学 概念 的 “ ” 都被 翻译 为 “ e ” 存 在 主 义哲 学 家 雅 斯 贝 斯在 《 哲 学 家 》 这 有 大 Si 。 n 大 中专 门阐 释 过 老子 。 他 引 述 的《 德 经 》 的一 句 话 “ 生 于 无 ” 这 样 翻 译 的 :Da e ns h u e ihsi” ( 转 第 6 页 ) 道 中 有 是 “ sSi e tet s m N ct n , 下 n t a d e 4
马 丁 ・ 德 格 尔 ( rnH i ge,89 1 7 ) 《 有 与 时 间》 S i u dZ i 是 献 海 Mat e egr1 8 - 96 的 存 i d (en n e ) t 给胡 塞 尔 的 。 ①这 不 仅 出于 对 胡 塞 尔 的尊 敬 和 友 谊 , 重 要 的是 在 提 请 人 们 注 意 他 们 间思 更 想 上 的一 种 特 殊 关 联 。 读 《 有 与 时 问 》 时 候 感 到 这 本 书 的 思路 既 来 自胡 塞 尔 又 针 对 我 存 的
摘 要 :海德 格 尔的 《 有 与 时 间》 对 胡 塞 尔的 先 验 现 象 学 的 继承 和批 判 。 《 有 与 时 存 是 存 间》 中虽 然 出现 了很 多 新 的 哲 学词 汇 , 熟 悉 胡 塞 尔 的 学者 会 发 现 它 们 在 胡 塞 尔 那 里 有 相 但 对 应 的 用 语 . : 此在 ” Dae ) “ 验 自我 ” t n zn e t e g ) “ 在 的 结构 ” “ 向 如 “ ( sn 与 先 i ( a s d na E o , 此 r e l 与 意 性 的 结 构 ” “ 操 劳 ” sre ) “ 思 ” c g o 。在 这 篇 文 章 中 , 试 图 把 这 种 关 系揭 示 出 ,我 (og n 与 我 (o i ) t 我 来, 以便 读 者 能 更好 地 理 解 海德 格 尔的 《 有 与 时 间 》 思想 脉 络 。 存 的 关 键 词 : 德 格 尔 ;胡 塞 尔 ; 存 有 与 时 间 》 海 《 ;先 验 现 象 学 中 图分 类 号 : 1 . B5 65 4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5 0 4 ( 0 0 0 — 0 3 1 A 2 9 — 0 7 2 1 )3 0 6 — 6
胡塞尔 , 它是对胡塞尔 的先验现象学 的继承和批 判 。《 存有与 时间》 中虽然 出现了很多新 的哲学 词汇 , 但熟悉胡 塞尔的人会发 现它们在胡 塞尔那里都 有相对应 的词汇 , :此在 ” 如 “
( ae ) “ 验 自我 ”t nzn e teE o 相 对 应 ,此 在 的结 构 ” “ 向性 的 结 构 ” D si 与 先 n ( a sedna g ) r l “ 与 意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