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2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共27张PPT)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共27张PPT)

独尊儒术
巩固了大一统 促进经济发展
1.“萧规曹随”为古代著名典故,当时歌谣盛赞: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
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
也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C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2.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他向汉 武帝提出( C )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
——《太平御览》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学士皆师尊之。”
——《汉书》
《春秋繁露》
(1) 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国家的需要; 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 一。
(2) 提出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 天是万物的主宰,人君受命于天,所以人 民和诸侯都要服从人君的统治;如果人君 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 为”
萧规曹随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 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 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改善。他死后,百姓们 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 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史称 “萧规曹随”。
(3)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道”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后人归纳为“三的儒学与传统儒学有何异 同?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异:(1)来源: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 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天人观:传统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 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3)政治主张:传统的“仁政”建立在民本思想上,而新 儒学“仁政”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上; (4)地位:传统儒学不被重视,而新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高中历史目录

高中历史目录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古代商业的发展4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开辟新航路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7第一次工业革命8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6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8罗斯福新政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选修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2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3课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选修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旷日持久的战争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巴黎和会2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3华盛顿会议4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3走向世界大战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两极格局的形成2冷战的开始3美苏争霸4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2越南战争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5南亚次大陆的冲突6两伊战争7海湾战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1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3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选修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第2课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2课圣雄甘地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探究活动课二春天的故事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选修5第一单元历史和历史的“重现”第1课历史是什么第2课历史学是什么第3课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第4课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探究活动课一我们身边的历史学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第1课人从哪里来第2课人类进化的历程第3课寻找人类的祖先第4课人类起源在何方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第1课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第2课伊文思的惊人发现第3课克里特文明的“重现”第4课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1课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1课“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第3课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第4课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第2课玛雅文明的历史第3课玛雅人的智慧第4课玛雅文明的假说第七单元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第1课穆塔帕王国与“黄金国”的传说第2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第3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第4课谁创造了大津巴布韦文明探究活动课二走进历史博物馆选修6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第二单元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1雄伟的金字塔群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1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2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1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2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1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3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2瑰丽的夏宫──颐和园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4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1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2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探究活动课本居住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建议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1古雅的昆曲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第九单元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1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2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高中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典型例题解析】例1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某某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点拨】本题是多种能力综合考查题。

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汉初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本段材料。

【解答】B【总结】陆贾是思想主X与西汉社会现实与治国策略相联系。

变式题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C.大臣陆贾的建议 D.X邦的远见卓识A2.黄老之学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A3.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思想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黄帝的权威和影响力大 B法家学说没有可行性C.它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当时政治家的推崇C4.黄老思想的基础是A黄帝的学说 B早期的道家理论 C墨家思想 D阴阳家的思想B例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B【点拨】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其“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X尤其适合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解答】B【总结】思想意识服从于上层建筑的需要。

变式题1.贾谊(前200~前168年)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尊儒尚法 D独尊儒术A2.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 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B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C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XD 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D 3.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①孔子的儒家学说②《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X③法家思想④黄老之学和阴阳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A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令人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有哪些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目录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1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高中历史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

3.内容 (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 ______是天地之常经。
君权神授 ”,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2)“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_________
实行仁政 ____。 (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 __为主,以刑 __辅德。 (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________)、“五常”(仁、义、礼 __、 智、信)。
3.含义 (1)内容:治身 ____、治国 ____。
老子的学说。 (2)构成:“黄”是指黄帝 ____的学说, “老”是指____
(3)主张: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____________”,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影响 (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2)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 ________形势发展的需要。
【答案】 C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016】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
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 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 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 年 1 月 14 日新华网
合材料,从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不利影 响入手,分析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从儒家思想对于中 国优秀民族性格的养成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入手,分析评价儒学的影 响。第(3)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注意在辩证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从扬弃的角度,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表明其主张,从其最后结论中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 总结其观点。 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繁露》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梳理: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原因:西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在当时的地位是怎样的? 2.含义:黄老之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主张:黄老之学有什么特点?4.影响:对西汉社会有何影响?5.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黄老之学地位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提出者是谁?2.新儒学的思想来源: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是什么?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新儒学包括哪些内容?4.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5.历史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影响?自主构建:重难突破:1.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深察民号》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探究讨论(1)据材料一、二、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⑵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⑶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从此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请思考: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巩固练习:1.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A.君权神授B.独尊儒术C.人定胜天D.实行“仁政2.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无为而无不为”B.“积极有为”C.毫无作为D.“待时而动”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 发扬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D. 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于权术5.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6.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皇权具有(1)独断性。

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2.限制相权的措施(1)。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御史大(2)夫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以监察地方政治。

刺史发展:唐代设置(3)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1.背景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县、郡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1)三级。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名师课件1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名师课件1岳麓版必修

12345
解析 答案
2.西方有学者认为:“促进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 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解析 选项中唯一可以称为道德准则的就是三纲五常。故选C项。
12345
解析 答案
3.相对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新儒学,“新”的主要
学习思考
1.黄老之学在汉初到汉武帝之前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提示 黄老之学的兴起和衰落说明了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要想具有立 足之地,获得统治地位,必须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适 应统治者的需要。
提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 汉武帝 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 2.特点:依据《 公羊春秋 》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 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知识拓展 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历的变化 (1)思想内涵变化: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 展,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社会地位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 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
1.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半个多世纪后,汉武帝强行 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专尊儒学。这种文化政策上的变化本质上 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儒学理论的完善发展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解析 一种思想能不能成为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要看这种思想能不能适 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选B项。

高中历史 必修三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思

高中历史 必修三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思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黄老思想的内容、推行时间及推行原因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下列问题1、分析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背景2、汉代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地位(1)内容:(2)特点:(3)地位2、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影响:〖训练巩固〗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盲”。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2、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 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4、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5、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将下列问题的答案整理在课堂笔记上1、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地位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2018-2019版历史必修3全程导学笔记课件:第一单元 中

2018-2019版历史必修3全程导学笔记课件:第一单元 中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时空坐标
学习指导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
基本线索和构建知识体系;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
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各派思想发展
的前途与命运;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
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学说
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2.主张
(1)核心思想:“仁”和“礼”,要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内容:“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
解和体贴他人,遵循“ 忠恕 ”之道。
“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
第 1课
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 了解孔子和老子以及儒家 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思想的形成。 2.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当时不受统治阶级重 视的原因。
内容索引
基础认知 深化探究 巩固练习
学习思考 核心突破 随堂反馈
教材问题解答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学习思考
1. 北京奥运会前,季羡林教授曾对张艺谋说:我建议开幕式上将孔子
“抬出来”,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提示 孔子提出“仁”,创立了儒学,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道德人格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混易错 “无为而治”≠无所作为 “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 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反 对盲目行为,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 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3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3

要点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探究]
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加 强了君权;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
3.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各级学校修的重要 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主流地位。
课上互动 重难探究
探究 突破 升华
[史论升华] 董仲舒新儒学“新”的表现 董仲舒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其“新” 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了阴 阳家、道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体系。
2.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仁政、民本思 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等思想主张。
探究 1:根据史料概括董仲舒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这些主 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学生试答: 提示: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 神授、三纲五常理论。 作用: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 统一。
探究 2:综合史料信息,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学生试答: 提示: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是儒学大师。
(2)董仲舒认为《 春秋 》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因
而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3)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 ”学说。他神化皇权 ,宣扬 “君权神授 ”,因此人君必须遵循 天道 ,实行仁政 。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

联系 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政治需要
主题二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史料 ①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 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 在②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教你读史] 史料阐述了儒学的二重性及其重要作用。①意指在维护封建礼教的同时, 又有发展创新。②暗含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学习思考
1.黄老之学在汉初到汉武帝之前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提示 黄老之学的兴起和衰落说明了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要想具有立 足之地,获得统治地位,必须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适 应统治者的需要。
提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 汉武帝 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 2.特点:依据《 公羊春秋 》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 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3.内容 (1)强调 大一统 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 统一。 (2)提出“天人感应”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 (3)政治方面:施政应 以德为主 ,以刑辅德。 (4)伦理方面: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 4.影响 (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思想 ① 儒学 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提示
学习思考பைடு நூலகம்
3.《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 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 巧得黄金的故事。对其如何正确理解? 提示 说明了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是对人性善良的一种误导; 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学说:三纲五常等
主要内容
目的和作用
“春秋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
实生活中要摒弃的?
积极: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B
C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A ②④
采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思考:
汉武帝为何要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以一个高 度文明、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中央:设内朝 地方:刺史制, 颁布推恩令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必然要求思想上大一统
点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 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 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 顾颉刚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适应并促进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淘汰黄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利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读史长智慧】
学习小窍门:善于用联系观点思考问题。 例:历史总是在解决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前进! 汉武帝时期,社会主要问题是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 奴南下等。 如何解决问题?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于划上了句号。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
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的历
史教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形成: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 战国时期形成的一 墨、法等各家学说。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 个学派。 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加强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背景
(1)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
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观) (2)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新的理论体系。(客观) (3)根本原因: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新儒学的内容
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异同?导致的原因分 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秦始皇 汉武帝 尊崇
政策
排斥、打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不 的政治需要; 固君主专制; 原因 同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点 了统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影响
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②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③思想: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教育: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发展。 ⑤消极:文化专制,抑制思想的自由发展。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 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三纲五常)。政治上中朝、推 恩令、酎金夺爵。 针对经济上土地兼并,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针对匈奴南下,派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 匈奴。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 A 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温故知新:汉代以前儒家思想主张
孔子 春秋乱世,诸侯并起 春秋创立,不受重视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荀子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 仁政、民贵君轻
战国发展,备受冷落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秦始皇 重法家、焚书坑儒 秦朝,遭到打击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 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
2、“限田、薄敛、省役”等仁政思想;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发扬 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4、影响
(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被以后的朝代借鉴) (2)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期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3)出现了“文景之治” (4)“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基础
二、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 汉初百废待兴 “无为”而治 表现——休养生息 影响——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有 为”
2、特点
(1)以道家为基础,“兼采众家”的学说 (2)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 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 无为”的哲学观 思考:为什么汉初要采用黄老之学?
3、背景\原因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吸取秦亡教训(暴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目的 相 同 点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作用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独依赖于行政强制, 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 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 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