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市级公开课
商鞅变法教案初中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教案初中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国吗?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回答: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国力较弱,但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七雄之一。
2.讲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形势,强调秦国改革的需要。
(2)讲述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求贤若渴,最终重用商鞅的故事。
3.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介绍商鞅变法的四个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
(2)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4.讲解商鞅变法的影响(1)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分析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变法的重要尝试,对后世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5.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引导学生回答: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得力,秦孝公的支持等。
6.小结课堂(1)回顾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讲述、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疏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讲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教师:同学们,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国力较弱呢?学生: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且周边民族关系复杂。
商鞅南门立木市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
• 1.旗杆立得正。
(偏 )
• 2.他把名字写在纸正面。( 反)
• 3.这幅画挂在堂屋正中。( 歪)
• 4.张天是我们班正班长。( 副)
• 5.这是一个正确判断。 ( 误)
26/29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关联词。
• 1.( 只有)这么,( 才 )会在全国建立起
• 一个诚信遵法良好社会风尚。
• 2.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
28/29
诚信名言:
1、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法 2、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3、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4、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5、老实是人生中最美好品格。——高尔基 6、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 是。——邓小平 7、假如要他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8、难听话胜过动听谎言。——郁达列夫
1.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句与句之间是 ( 总—分)关系。
2.商鞅要在秦国实施变法碰到了哪些困难?
(一方面一些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其次老百 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11/29
2.要取得变法成功,首要条件是什么? (取得老百姓信任)
3.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做法是怎样议论? 你从人们议论中知道了什么?
chǔ
• 遭( 殃 ) 基( 础 )
• 商( 鞅 ) 清( 楚 )
• 中( 央 )
( 处 )理
• xiào
• ( 校 )园 • ( 孝 )顺 • ( 笑 )容
hú ( 葫 )芦 ( 糊 )涂 ( 湖 )泊
24/29
三、形近字、多音字组词。
• 赏(观赏 观)赏 卖(买卖 )孝(孝顺) • 棠( 海棠) 买(买卖 )考(考试 )
5/29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
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新设计
换位思考
角色认同
2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举措及意义。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3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在必修一学习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二学习过《古代的经济政策》,在必修三学习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对学习本课内容有一定帮助。
4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
初中历史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商鞅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商鞅变法篇一专题二春秋战国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上层建筑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商鞅变法背景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秦国背景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内容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整合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大赛微课金奖PPT课件
三、商鞅变法办法 1.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 织;统一度量衡。 2.实户籍制度,制订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 书而明法令”。 4.改革社会风俗。 四、商鞅变法影响 1.彻底废除了秦国旧制度,使秦国逐步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 强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许多办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单元整合
第1页
一、商鞅变法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变革。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 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逐步瓦解。 2.战国时期,连绵不停争霸战争使各国统治者逐步认识到变法和 改革主要性;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政治改革,以分享政治权力,发 展封建经济。变法改革逐步成为时代时尚。 3.法家思想为变法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了各国统治者重视。 二、商鞅变法目标和性质 1.目标: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2.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第3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大赛微课金奖PPT课
第1页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详细办法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学习关键点 (1)商鞅变法经济改革办法。 (2)商鞅变法政治改革办法。 (3)思想、习俗等方面改革。
第2页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一、商鞅成长历程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从政愿望,其建功立业首选目标是 魏国,但没有实现,后投奔秦国。 2.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商鞅因为变法上功勋,晋 爵为大良③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减弱了旧贵族势力,勉励了宗室贵 族建立军功主动性;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订连坐法,加强了对基层 民众管理与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 央集权;制订并颁行秦律,使用方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 来,保障了改革进行,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④思想方面:“燔诗书而明 法令”,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统一。⑤社会风尚和习俗方面:禁止父子 及成年弟兄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有利于革新 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第4页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政治方面 (1)目标:在富国基础上实现强兵,在吞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 势。 (2)办法: ①奖励军功,建立以军功奖赏为中心二十等爵制。要求按军功大 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人中选取。严厉禁止私斗。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贵族没有立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 ③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实施连坐法。 ④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 令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第3页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二、商鞅变法办法 1.经济方面 (1)目标: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办法: ①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认可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农民,能够免去徭役;从事工 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都要受到处罚。 ③国家颁行标准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小结与测评公开课课件省市一等奖完整版
2.条件 (1)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 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 认同。 (3)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影响
废井田, 承认了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对于封建 开阡陌 经济基础的建立有重大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奖励耕织 对于稳定小农经济,发展封建经济,提高 重农抑商 国家实力有重大意义
统一度 加强了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秦国 量衡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背景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 商业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争霸和兼并战 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 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变法成为风起云 涌的时代潮流。 (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 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商鞅变法 优秀公开课
商鞅变法建议讨论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怎样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从而进行情感体验?● 怎样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案例描述充分的准备课前两周,老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每小组编写一篇短小的课本剧(约10分钟),要求语言通俗、生动,想象丰富。
待学生交稿之后,组织文学功底强的同学挑选、修改优秀小品,再选定角色,排演小品,最后,准备好服装、道具。
精彩的表演徐老师今天要上全校公开课,显得很兴奋,同时也有点忐忑不安:“学生们的表演会成功吗?”上课铃一响,她环顾几位演员,发现他们精神抖擞,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望着老师。
徐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个历史故事曾被史学家称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百件大事之一’,它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叫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呢?我想同学们看了几位同学编演的小品后会有所了解的。
”第一幕:孝公求贤旁白: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初期,一天,在秦国的宫殿里……秦孝公(忧心忡忡):唉!在七国中,秦国地处西方,综合国力最弱,最近,魏国又夺去了我黄河以西的领土,长此以往,秦何以保?宫廷管家:大王,东方六国开会定盟约,又没有邀我国参加。
秦孝公(大怒):什么?!欺人太甚!此乃大耻也,吾必发愤图强,以雪此辱。
来人,将此《求贤令》贴出去,吾要告知各国人:谁要是能想办法让秦国富强,我就封他作官,还要把国土分给他。
(宫廷管家在交通要道上贴《求贤令》)商鞅(苦闷而又欣喜地):想我公孙鞅有雄才大略,却苦于无用武之地。
近闻秦国广招贤才,这正是实现我远大志向的好机会。
我要去试一试。
(宫廷大殿上)商鞅经人引见:拜见大王。
秦孝公:先生请起,不知先生有何高见?商鞅(踌躇满志地):一个国家要富,必须发展农业;一个国家要强,必须训练军队。
秦孝公(点头):先生此言甚是!商鞅: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秦孝公:哦!那么,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商鞅:不知当说不当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改革 是对生产 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 关系和上 局部调整 层建筑的 从根本上改造旧的生产关 调整
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
改良性改革
1、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 2、巩固统治 革命性改革
系和上层建筑
2、狭义:教材中有具体名称的改革。 3、广义: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 4、特殊情况:改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
商鞅变法的内容
内容
意义
经 “为田开阡陌封疆”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济 (废井田、开阡陌) 实质上初步确立了封建经济基础 。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 颁布标准器 统一度量衡
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 ,稳定国家财政,增 强国家实力;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秦国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积极作用;
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 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地损害了我的利益。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 何?
对改革表示欢迎。 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 发展;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 产生活。
商鞅变法的评价 历史名人的评价
客观:
商鞅变法的起因
生产力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发展 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决 定
生产关系改革 决 定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变法改革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
上层建筑改革
商鞅变法
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的概况
(三)经验教训 1、改革要循序渐进 2、改革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强中央(政府)权威,保证社会稳定
重要的改革人物
学习他们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精神
对改革的认识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要把各种改革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 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 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要求; 2、革除社会弊症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 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4、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 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第2课
“为秦开帝业”——看 话剧《商鞅变法》为剧情所感动,潸 然泪下……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
早年立志 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
初投魏国 得到公孙痤的赏识
没有被魏国重用 秦孝公求贤若渴
弃魏从秦
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改革的分类
1、局部调整 2、根本调整 (1)梭伦改革
(一)从对生产关系调整程度来分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二)从社会性质来分
1、奴隶社会的改革 2、封建社会的改革 3、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7)明治维新
内容
思 想 文 化 社 会 习 俗
意义
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 令”——焚烧诗 书
禁止父子或成年兄弟同 居一室;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 庭政策
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 国的集权统治,促进了秦国 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焚烧 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改革 时 国 者或 间 家 名称 齐 管仲 春 国 改革 秋 鲁 初税 国 亩
变法内容
作用
增强了齐国实力,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 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 (“相地而衰征”) 霸首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履亩而税”(594BC)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重大影响: 魏 李悝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平籴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 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 中率先强盛 国 变法 法”, 政治:制定《法经》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战 楚 吴起 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 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加快了社会的转型。 国 变法 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 国
——郑国玺《改革—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一期
“改革是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 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对 政治进行良性干预, 去除弊政、采取新式, 使国家的政治格局更趋 合理, 使生产关系中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受到排除或遏制, 从而给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得到秦国的重用 因守旧势力的攻击被处以车裂之刑
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 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帝王之道即以礼治国,实行仁政----儒家治国理论 称霸之道即变法改革,以法治国----法家思想
战争、封建经济的发展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 霸王之道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称霸大业,
——任重《试论改革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山东大学学报》1998年第一期
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 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 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与革命同样推动人类文明(定位) 改革在新旧势力冲突下展开(背景) 改革创造了新制度、新文化、新思想(内容) 改革的成功需要适宜方法、合理方案(智慧) 改革充满艰巨性(精神) 改革具有多样性 ——教材编者的话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 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 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 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大变革(大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①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农业:铁农具和牛耕 手工业:技术进步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商业:商业中心的出现 ②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阶级关系的变化:地主、自耕农 政治制度与政策的转变 ③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 发展。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各国改革变法(法家学说),以求富国强兵,顺应时代发 展潮流.
选修(Ⅰ)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对改革的宏观认识
“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 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 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尽管改革形式多样,效果各异,但所有的 改革无疑都充满着艰巨性,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改革者需要 有大无畏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目的。——人教版 “改革就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 合、保持社会的根本制度和性质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健全、 不完善的具体制度即体制,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推动社会发生 量变和部分质变的一种社会性变革。”
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其它诸侯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 申不害改革 都促进了政治的 进步和经济军事 的发展壮大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不利状况:落后 2、有利因素:
政治:君权集中 思想:重法学 民风:质朴、尚武 其它:外患减、人才聚、各国经验教训
第二单
商鞅变法
3、主观因素:
遂开 –秦孝公:发愤图强 益 霸地 国 –商鞅到秦 西千 十 戎里 二 ,,
第 1 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认识其他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770BC-221BC)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为什么要把农、战放在首位呢?
社会安定的前提; 保证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 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奠定基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 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大声宣读变法 法令: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 法令褒贬不一。
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 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 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
“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 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 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伟大之政治家”
----毛泽东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 张“工商皆本” ,对此,你如何评价?
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变法有何特点?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范围: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面(最全面)
核心: 以农、战为核心 影响: 春秋以来最彻底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 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但是商鞅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 重了人民负担,与旧制度、文化、习俗没彻底划分界 限
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
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 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 化典籍。